教師工作坊 · 2018-12-13 · 陳老師任教小三數學,希望提升學生學習...

Post on 03-Mar-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Launched by Funded by

以實證為本方法提升學與教效能教師工作坊

2018-9-29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

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穫者,穀也;一樹十

穫者,木也;一樹百穫者,人也。」

《管子.權修》

教育大業:百年樹人

3

種植的體會

不同種籽有差異

同類種籽也有個別差異

環境和方法的影響:栽培方法、生長環境,均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

種籽如何才能茁壯成長?

作為教育工作者(樹人者),如何有效協助學生學習和成長?

反思

提升農產量:實證為本

相關問題和過程• 決定種類(目的)

• 了解農作物的特性、需要(日:光合作用、溫度)

• 選擇合適土壤(土)、種植方法(包括播種的最佳時間)

• 種植條件和工具(田:勞力及農業投入)

• 預測並應付各種問題(大氣/環境:天氣變化、蟲害)

• 仔細觀察和記錄農作物生長情況

• 收成並檢驗成果

• 思考並改良

耕作 vs 教學

農夫• 決定種類(清晰的目的)

• 了解農作物的特性、需要(日:光合作用、溫度)

• 選擇合適土壤(土)、種植方法(包括播種最佳時間)

• 種植條件和工具(田:勞力及農業投入)

• 預測並應付各種問題(大氣/環境:天氣變化、蟲害)

• 仔細觀察和記錄農作物生長情況

• 收成並檢驗成果/農產量

• 思考並改良未來種植方案

教師• 清晰的目的(學生學甚麼–學習目標)

• 了解學生的特性和需要

• 決定學習內容(課程)、學與教策略(活動)

• 創造學習條件(如合適的地方、設備、人手)

• 預測並應付各種問題(學生反應、不當行為)

• 仔細觀察和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進展

• 評估並檢驗學生學習成效/學習顯證

• 思考並改進學與教效能

提升學與教效能

實證為本

進行研究

學習顯證

數據

教育須與時俱進,有所變化和改革。任何教育

發展的新方向,都必須以「實證為依據」,研究人

員、實踐者和政策制訂者都應參與在內。

教育家 約翰 ‧杜威 (John Dewey, 1859–1952)

“If we teach today’s students as we taught yesterday’s, we rob them of tomorrow.”

如果我們以昨天的教學來教今天的學生,我們是剝奪他們的明天

何謂「研究」?

• 有系統地去搜集和詮釋資訊,以增進了解的一種工作

• 有條理、有系統、有根據對問題作認真和嚴謹的探討

• 是主動和有系統的過程

• 為發現、解釋或校正事實、事件、行為、理論,或把這樣事實、法則或理論作實際應用

• 用來描述關於某一特殊主題的資訊收集

研究種類:不同分類方法a) 研究用途區分

1. 基礎研究 (basic research)2. 應用研究 (applied research)

b) 研究目的區分1. 探索性研究 (exploratory)2. 描述(敘述)性研究 (descriptive)3. 相關性研究 (associational: correlational, causal-comparative)

c) 資料分類:量性 (quantitative)、質性 (qualitative)

d) 研究方法分類:實驗 (experiment)、個案研究 (case study)、調查 (survey)…

e) 其他分類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

•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勒溫提出的螺旋式探究過程 (Kurt Lewin, 1946)

• 著重將「行動」和「研究」結合

• 實際環境和過程中,就需要處理的議題作探究

• 著重自己的實務工作,進行即時回饋和修正,充滿對計劃不斷改進的彈性,目的是希望研究者對眼前工作作適切判斷

• 找出解決或改善方法

• 四個步驟:計劃、實踐、觀察、反思(EDB Website)

學術研究 vs 行動研究

學術研究 行動研究

研究人員 專家、研究員主導 教師自主,專家提供支援

研究問題 理論、實際問題 敎育工作中產生的實際問題

研究設計• 嚴謹、詳細科學實驗及個案研究

• 需跟從設計執行

• 彈性靈活,有系統地以客觀方法取得「學習顯證」;不要求作理論驗證

• 中途可因應情況修訂計劃

資料搜集及分析

• 關注信度、效度;• 統計顯著性分析

• 參與人員的主觀感受、意見;• 簡單分析,以解決實際問題,講求實用性

結果理論發展,某些研究亦可應

用在現實中可立刻應用在學與教,

但不能完全應用在研究範圍以外的情境

報告 學術研究報告格式 簡單報告,著重反思和分享

延續性 視乎設計及經費 從反思中改善及設計下一階段計劃,循環不息

行動研究對教育的重要性

• 學生學習、教師發展、學校發展、課程發展的關係密不可分

• 行動研究讓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和自己的工作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 教師的專業發展對推動學校發展非常重要

• 從學生出發,學生、教師、學校、業界都可從中得益

教師發展

行動研究

學生學習

學校發展 (參考香港教育局網頁)

課程發展

提升學與教效能學與教 結合 行動研究

目的:探討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問題,找出方法(例如:配合學生的特性和需要,調整學習目標和內容、改變學與教方法、次序…),

改善現況

研究:有條理、有系統、有根據對問題作認真和嚴謹的探討

行動:尋找解決的方案

教學設計和安排

思考層面 6W• Who 學生學習

• When 甚麼時候學?

• Why 為何要學或做?

• What 學些甚麼?

• Where 甚麼學習環境或條件?

• How 如何學?如何學得好?

提升學與教效能探討焦點

Student-centered 學生特質和需要

Grade, school year 年級、學期時段

Learning objective 學習目標

Learning content 學習內容(課程、課題)

Learning environment 地方環境、設備、人手

Process: 學與教策略、學習活動

Evaluation: evidence of learning, evidence-based, action research

評鑑:學習顯證、實證為本、行動研究

思考層面 6W• Who 學生學習

• When 甚麼時候學?

• Why 為何要學或做?

• What 學些甚麼?

• Where 甚麼學習環境或條件?

• How 如何學?如何學得好?

Outcome: 學得到、學得好的指標

提升學與教效能探討焦點 Who 學生特質和需要

When 年級、學期時段

Why 學習目標

What 學習內容(課程、課題)

Where 地方環境、設備、人手

How 學與教策略、學習活動

Evaluation: 評鑑(指標)

研究議題:• 學生特質(背景資料)、評估學習需要 (Needs Assessment)• 基礎評量 (Baseline Assessment):已有知識或達致水平

• 哪個年級和時段進行更合適

• 哪些學習目標能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

• 課程調適:增潤或延伸、適異性課程、資優教育三大元素

• 有利學習條件:翻轉課堂、電子學習…

• 善用學生特質、強項:適異性教學、分組方法、自主學習…• 預測各種問題(學生反應、不當行為)

• 進展性評估 (formative evaluation):學習過程和進展• 總結性評估 (summative evaluation):學習成效

構思► 運作► 評鑑

行動研究四個步驟 (Kurt Lewin 螺旋式探究過程)

深入思考、確定問題思考成因、擬定研究計劃(文獻輔證、先導探究)

實施行動、調整計劃

細心觀察、收集數據、客觀分析

深入反思、結果討論、同儕分享

1) 計劃:

2) 實踐:

3) 觀察:

4) 反思:

常見收集數據方法、數據種類

量性各類相關文件資料

測驗 (test)評量 (scale)

學生課業表現

問卷調查 (survey)

質性觀察學生反應 (檢視表)觀察訪問/小組訪談

反思記錄/日誌

學生作品

小貼士

收集數據方法各有特點和缺點

• 選擇背後需有清晰原因

• 考慮實際情況、可用資源、如何實踐

行動研究(數據收集實例)數據收集留意事宜:

1. 學習目標必須清晰(因應學習者的需要)

2. 學習內容必須按學習目標設計和安排

3. 回應調查

• 題目內容必須與目標一致

• 陳述句子簡單直接,避免一題兩問、雙重用詞

• 回答者容易理解和回答

為家人煮一頓飯

教師專業培訓工作坊 目標、內容、回應調查

資優生朋輩輔導計劃

數據收集:事例討論

陳老師任教小三數學,希望提升學生學習「四則混算」的果效

你認為• 該收集哪些數據?

• 為甚麼要收集這些數據?

• 用甚麼方法來收集數據?

研究議題

學生特質和需要

學期時段

學習目標

學習內容

環境、設備

學與教策略、學習活動

評鑑:學習顯證、實證為本

假如:陳老師經過深入思考後,確定探討問題(目標),決定多加一項「學與教活動」,並實施行動探討其效用

• 觀察及記錄不同數學能力學生參與活動情況

• 事後訪問學生

• 前、後評估對比﹙透過測驗、課業﹚

實踐學與教活動使用該學習活動前

的情況

使用該學習活動後

的情況

過程記錄

前、後對比

數據收集:事例討論(續)研究議題

學生特質和需要

學期時段

學習目標

學習內容

環境、設備

學與教策略、學習活動

評鑑:學習顯證

實證為本、行動研究

學與教 結合 行動研究(數據、學習顯證)

學與教

行動研究 步驟一:計劃 第二:實踐 步驟四:反思第三:觀察

深入思考及

確定問題

探討原因及

擬定計劃

實施及

調整計劃

數據收集及分析

反思及討論

同儕分享

構思• 訂定學習目標• 訂學習內容• 設計學與教策略

實施學與教

運作

功課、考試其他

評估(指標)

Launched by Funded by

行動研究實例

中學數學 – 證明畢氏定理

2018-9-29

發現問題及思考成因觀察所得:• 學習不算很投入

思考成因:• 學習差異大,部分學生在課堂未被充分照顧

內容對數學能力高的學生不夠挑戰性

說話、人際溝通能力強的學生缺乏發揮機會

研究問題在全班式課堂內,

如何可以透過資優教育的元素和策略,

改變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態度和情況?

設計• 加入資優教育元素創造力、高階思維能力、個人社交能力

• 適異性教學策略彈性分組活動

分層課業

• 學生對象:特別留意的兩類學生數學能力高

說話、人際溝通能力強

於中二級四班分別施教課堂流程 (中二數學 畢氏定理證明)

階段 時間 (分鐘) 活動內容A 5 熱身- 找出直角B 15 學生展示C 15 例子及練習D1 20 分組活動(一) 探究活動D2 15 分組活動(二) 小組分享E 10 短片及總結

實踐:實施及調整

Presenter
Presentation Notes
This is the lesson schedule, which involves 5 episodes. Episodes A ,C and E are some basic elements in a mathematics lesson. We will mainly introduce episode B and D which demonstrate the elements of gifted education.

觀察:數據收集及分析以觀察為主

• 課堂觀察、課堂錄影

• 參考「學習顯證」表

• 同儕觀課

結果• 整體:學生比平時投入參與• 溝通能力強的學生:一些學生平時數學堂不突出,但這次在匯報時表現出很強的英語表達能力,能清晰講解數學證明

• 數學能力高的學生:於分組研究活動特別專注,並有深入討論

反思:成效及改善• 資優教育元素及適異性教學活動成效顯著,將來於其他課堂也可加插類似活動,讓學生更投入

• 部分活動細節需要改善:學生展示前需要預演,以加強信心及讓展示更順暢小組分享時,老師入組給予學生意見及讚賞…

反思:討論、分享• 於數學科會及教師發展日分享課堂設計

• 其後有其他科目參考了分組活動,在課堂小組進行小組匯報活動

• 在第十五屆亞太資優教育會議匯報及分享

教學相長、教研相成 teachers as learners, teachers as researchers

教師專業成長

• 行動研究的基本循環,包括診斷、行動計劃、行動施行、評估行動,可讓教師和學校在實踐中不斷掌握自評的方法,了解「教」與「學」情況

• 能不時界定相關問題、能發展一套表現指標、能決定收集資料的方法、能因應評估階段而作出轉變、能將評估結合學校目標,以及就評估結果作出反應(Fider, Russell, & Simlins,1997,頁191)

… 學生、教師、學校一同進步

提升學與教效能學與教 結合 行動研究

總結• 教育須「學生為本」,不斷改進

• 改善及發展新方向須以「實證」為依據

• 學與教目標必須清晰 (因應學生的特性和需要)

• 因應學習目標,設計學習內容和安排學與教

• 「學與教」結合「行動研究」以提升效能(不適宜「送餐」)

• 教師有實施「行動研究」的經驗

• 深入認識「行動研究」的概念和知識

• 透過實例和討論,進一步了解實際做法,以及掌握進行「行動研究」的技巧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