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南通老龄 南通市民政局、老龄办、中国人寿南通市分公司...

Post on 14-Aug-2020

3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有话要说

晚晴周刊投稿邮箱:jhwb10000@163.com

WANQING WEEK

晚晴 2019/8/11星期日 09编辑:卢国平 组版:胡建新 校对:关晋宏南通老龄 南通市民政局、老龄办、中国人寿南通市分公司联办

如东老干部邱祖清离休后不忘发挥余热——

用祖传秘方为500余人祛病去痛□钱德明

母亲的健忘与不忘□陈明华

母亲进入80岁高龄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2012年经父亲去世的打击,记性越来越差,以至于常常弄出让人啼笑皆非而又心酸无奈的笑话。

母亲住在一楼,卧室对外开门。为了让她出入方便,我们为她安装了门锁,配备了钥匙,用粗红绳串起来挂在她的脖子上,便于随时使用。可即便如此,母亲仍是三天两头就喊钥匙没了,要我们帮她再配一把。我和老伴只得帮她细细寻找。好在范围不大,不外乎床头、枕下,或是沙发角落里等等。可有一次,前后不到10分钟,母亲又喊钥匙没有了。我和老伴翻箱倒柜怎么也找不到。正在沮丧懊恼、束手无策之际,老伴忽然来了灵感,拉起母亲的衣角一看,哟,钥匙扣在裤腰带上。

类似的事情能说一箩筐。比如说,她常常把镰刀、小锹拿

下田,却忘记带回家,等我们下地发现时,镰刀、小锹早已锈迹斑斑。然而,母亲再怎么健忘,也有她始终不忘的地方。说起来有三点。

第一,是不忘劳动。除了吃饭、睡觉、生病,除了下雨、飘雪,一年四季她都要下地干活,拉不住,劝不回。2013年夏天特别热,我们怕她中暑得病,中午的时候只得采取强制手段,把她关在屋里。可在我们打瞌睡的时候,她又下地去了。干什么呢?除草、割草(我家养兔,种有饲料草)、松土……我们不让她下地,倒也并非完全出于孝心,而是因为怕她常常帮倒忙。比如割兔草,她弯不下腰来,总是带一把小板凳坐在田里,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她不知道,小板凳挪到哪里,哪里的草就遭灭顶之灾。我们劝她不要割,她却反过来劝我们:

“我帮你们多做点,你们就好过

点。”第二,不忘做饭。说是做

饭,实是煮粥(年纪大了只会煮粥)。20多年前,我和老伴要上班,儿子要上学。为了不影响我们上班、上学,每天几乎天不亮,母亲就起来煮早饭,中午十一点钟不到就煮中饭。几十年过去了,我已退休在家,儿子长居南京,老伴也多在南京带孙女,根本不需要母亲再早早为我们做饭了,可她却依然如故。有时等到我吃早饭时,却发现饭已冰凉,不得不再拿到微波炉里去热。

说了几回没用,我就把米桶子锁起来,想来个“无米之炊”。可到吃早饭的时候我竟傻了眼,一大盆米粥早端在桌上。我问:“哪来的米?”母亲说:“借的。”我只得再次苦劝:

“你年纪大了,不要再煮饭了,让我来服侍你。”母亲笑笑说:

“我就怕耽搁你们上班。”

第三,不忘在外的亲人。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南京安家,结婚生子,小日子过得不错。逢年过节,小三口也常常回家看看。可母亲总是牵肠挂肚,放心不下。常常吃着吃着饭她就会眼泪巴巴地说:“也不晓得竞进(儿子名)他们吃得好不好?”花生上市了,她会唠叨着叫我煮熟送去南京;柿子挂红了,她会催促我摘下送给孙女……我说:“竞进在南京,样样有得吃。你不要操心。”母亲说:“哪晓得?就怕他们在外吃苦!”

想想母亲的健忘与不忘,我常常唏嘘不已。母亲的健忘,是自然的;母亲的不忘,是本能的。所谓不忘,只不过是将对儿孙的疼爱化成刻骨铭心的本能。从这个意义上说 ,母亲的健忘与不忘,看似矛盾,实质统一,统一成一个伟大的母爱形象。

家住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居委会 13 组的邱祖清现年 88岁,他早年参军入党,参加过渡江战役,荣立过一等功。1963年,他转业到地方后,工作兢兢业业,劳苦功高。离休后本应颐养天年,可他仍想着用祖传秘方为村民祛病去痛,这么一发光发热就是28年。

邱祖清祖上有200多年的行医经验,摸索出的外敷贴治疗淋巴结核的方法十分有效。因为他当初执意从军,父亲在弥留之际才将祖传秘方抄给了他。

在职时,因工作繁忙,邱祖清无暇顾及,离休后他才想起家中的“宝贝”,于是他决定用它造福于民。邻村有位村民患

淋巴癌,身上有肿块11处。患者在家人陪同下到上海某大医院求医,因无床位,只好住进旅馆焦急等待。在此期间,听说家乡的邱祖清有治病秘方,火速回家求助。邱祖清热情接待,敷贴一个疗程后,患者身上肿块全消,精气神也上来了。喜出望外的患者掏出一大把钱硬塞给“救命恩人”:“这本是我准备到上海做手术花的钱,在你这里只用掉400多块就解决了问题,人也没受罪,真是太好了,这些钱全给你。”邱祖清连连推辞,笑着说:“我不开诊所,只是想为乡亲们做点好事,举手之劳,怎么能收钱呢。”此后,患者一家人逢人就夸邱祖清。

邱祖清不仅不收医疗费,还时常倒贴药费。邻村有位26岁的患者,家境贫寒,由于病情较重,治疗期长,做敷贴需成本1000多元,邱祖清只象征性地收了200元。第一疗程后肿块变小,可患者考虑到没钱就不想再治了。邱祖清劝说他:“既然有效,就要继续治。没钱没关系,我免费为你用药。”患者不好意思,他就主动上门。

邱祖清身上总带着个小本子,记载着经他医治过的500多名患者的详细情况。“我记下来的目的,是想知道我的秘方效果到底如何,与收费没有什么关系。”每过一段时间,他就

致电患者,询问恢复情况,并及时记录。一有时间,他就分类比对,找出共性和不同,归纳总结,以便此后的精准服务。

邱祖清常对患者说:“我有离休工资,够我很好地生活,我为村民们治病不图钱。有能力帮助别人,就一定要帮。”左邻右舍,哪家有个头疼脑热、生老病死的,邱祖清都吩咐子女前去看望、慰问。今年上半年,他又将自己的一等功奖状和人民功臣奖章捐给了上海宝山烈士纪念馆……

多年来,邱祖清的善举乡亲们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人们尊敬他、爱戴他,称他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一位刚退休下来的老年朋友,儿子送他一只智能手机,让他也学着使用拍照、微信、手机支付等功能,他一口回绝了:“我都一大把年岁的人了,你们年轻人玩的这些东西,我学不来……”直到今天,他还一直在使用老人机——只能接打电话的那种。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事,再学新东西,肯定会比年轻人困难一些。但是,这绝不等于我们无法学会——更多的老年朋友,智能手机用得就很得心应手啊。另一方面,我们的大脑会在学习中得到锻炼,延缓退化。我一位已退休的同事早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脑萎缩现象,医生给他开出的方子就是,多读书、多看报,让脑子用起来。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每一天都在变化与进步。任何人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会与时代脱节。比方说吧,如今手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我们可以用它打车、购买火车票飞机票、查地图、网购、看直播等等。假如我们掌握了手机的这些功能,会大大方便我们的出行、旅游、娱乐,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也让我们与年轻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当然,人与人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对一部分老年朋友来说,手机功能的学习与掌握,不过是小菜一碟;可对另一些老年朋友来说,也许就有些困难——他们可能花费了别人好几倍的时间,最终还不能熟练掌握。可这又有什么大不了呢?相对于年轻人,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同时,能够学会,是值得骄傲的事儿,学不会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更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儿——老年人与年轻人本来就有些不一样嘛,能学会很神奇,学不会也可以谅解。

所以,对于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我们老年朋友不该害怕,而是应该保持足够的兴趣,热情地拥抱,认真去学习、努力去掌握。

不要害怕新生事物□严阳

8月7日早晨6点,市老年体协瑜伽俱乐部 118 名会员在市老年大学操场排练节目

“五星红旗”。他们将参加8月12日南通市“体育日”汇演。据介绍,这些会员在所属街道、社区的全民健身活动中都起着骨干作用。

“五星红旗”□刘波 张志陆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