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地方且听风吟 - yptimes.cn · 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

Post on 24-Jul-2020

2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2013.09.07 星期六|第1、2版责任编辑:顾金华、张辰霏 视觉编辑:吴蓓芸

了/解/知/识/杨/浦/的/第/一/窗/口 第2版时报周末·旅游

■宗禾 小马 文/摄

青海有太多梦中的景象,金黄的花海、耀眼的雪山、似海的碧水,恍然间,以为自己走进了一场梦境。

这里曾是狼烟四起的兵家必争之地,正是战争把不同的文化带到了这里,汉、藏、回等各族文化,甚至阿拉伯文明都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古老神秘的宗教也使这方土地更为迷人,手指轻拨转经筒,要知道,神灵从来都知晓。

苍茫雄浑的青海,体现的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终极追寻和信仰的皈依。

在那遥远的地方且听风吟在那遥远的地方且听风吟

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位

于黄南州尖扎县的西北部,与国家重点工程李家峡水电站紧密相连,距西宁131公里。

坎布拉地区以独特的“丹霞”地貌而著称,山峰挺拔,雄浑壮丽,充满阳刚之气,具有很强的自然风光魅力,堪称全国之最。坎布拉又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有宗扎西寺、南宗寺、尼姑寺,成为显、密、僧、尼各教派并存的藏传佛教圣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坎布拉风景区是集森林公园、典型的丹霞地貌,大型现代化电站、宗教文化、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圣地,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宗教民风相得益彰,是黄南州“唯我独有”的宝贵旅游资源。

Tips:1、景区内主要居民为当地藏族,应尊

重民族信仰。2、景区为山区,注意天气变化。3、景区多为林区,注意明火。4、景区中的李家峡为军事禁区,不要

下到坝底进行拍照,以免遇到不必要的麻烦。

5、由于坎布拉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比较晚,景区内的道路、交通、食宿条件还不够理想。到了雨天,山路泥泞,不建议前往。

青海湖日月山早上从西宁出发,先去青

海湖。哪怕没有油菜花,也没有候鸟,这个中国最大的内陆湖也绝对值得大老远跑去看一次。骑车也好,坐车也罢,沿途无处不是大美风景。

游青海湖可选择南线,因为能路过日月山和二郎剑景区,日月山是我国自然地理上重要的分界线,山东侧是阡陌良田的江南风光;西侧则是草原辽阔牛羊成群的塞外景色。二郎剑景区主要以生态自然资源为主,有观看青海湖的绝佳位置。以上两个景点都需要门票,可自行选择参观与否。在二郎剑景区附近有当地的牧民带路进青海湖,但需支付30元左右的费用。

Tips:1、在青海湖周围旅行请遵守青海湖

环保守则。2、湖边有些地方是湿地、沼泽,不要

轻易涉险。3、高原气温不高但日照强烈,建议使

用专业级PA+++的防晒护肤品。4、旅游旺季在二郎剑景区,有当地小

孩要求收费合影,如果不想付费的话,要尽早躲开。

D1

D2

最佳旅游时节每年5月至10月适

宜。7月的青海湖边有大片油菜花,黄色的花海和一望无际的蓝色湖水,景色美不胜收,那时的气温不超过 18 摄氏度,舒适宜人。青海冬天的平均最低温度可达到-20 摄氏度,最高温度也只有-7摄氏度,十分寒冷,但冬季的青海寺院和农村会有较多传统活动,也有不少游客选择穿上厚实的羽绒服在正月十五去塔尔寺看法事。

塔尔寺莫家街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最

著名的寺院之一,也是宗喀巴大师罗桑扎巴的诞生地。塔尔寺建于明嘉靖年间,初建时只有一座圣塔,后几经扩建,目前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等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规模宏大,宫殿、佛堂、习经堂、寝宫、喇嘛居住的扎厦以及庭院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自古以来即为黄教中心及佛教圣地。寺庙的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族平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金刚时轮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塔尔寺不仅是中国的喇嘛教圣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之一,寺内设有显宗、密宗、天文、医学四大学院。此外,它还以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闻名于世,号称“塔尔寺三绝”。游览塔尔寺大约需三小时左右。

之后驱车到西宁市区,在西宁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莫家街上边逛边吃,这条已有六百年历史的老街,在西宁人和游客眼中,就是一个青海美食集中区。酿皮、炒凉粉、酸奶、抓面……应有尽有。

Tips:寺院内注意宗教习俗。

诗抒胸臆

■陆金康中国梦 杨浦韵

收藏天地

2013.09.07 星期六|责任编辑:顾金华 视觉编辑:鲁茵乔

五十年前,整整半个世纪,“好儿女志在四方”的梦想让我热血沸腾;从王孝和战斗过的堡垒中展翅冲天;今天,我又来到朝思暮想的大地,杨浦大地啊,您是那么的神奇,中国工业的梦想自您的手中发祥飞起,引领辉煌百年,无产阶级在您怀里成长,冲刺黑暗的人间;

《义勇军进行曲》从您心间吼响:“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追梦的前辈们啊,为正义、求解放,奉献青春,甚至鲜血和生命。今日的杨浦人,为梦想、兴中华披荆斩棘!

我依偎在母亲河身旁,深情地呼吸着这里芬芳的气息,眼前的一切让我惊喜:当年有轨电车的叮当声似在耳边,而今杨浦大桥奏响的乐章,是那么的和谐动听。以往五角场的寂静景象犹存眼前,如今文化产业、知识园区人才济济;流光溢彩、万商云集令人感慨无比!哪有城郊结合地的半丝遗迹?黄浦江畔的老厂房一改往日蓬头垢面;母亲河边的亲水景观如若雨后春笋;杨浦的滨江像邻家女孩出落得十分娇容秀丽。

春风荡漾,和谐社会文明安宁,电脑前学子对知识如此渴望追求;公园里飞出了老人家晚年生活欢乐的笑声;广场上女同胞舞姿婀娜那么动人;孤老边有居委干部关切忙碌的身影;街巷间早已不见辱娘骂爹的丑态恶行。我举目遥望:母亲河奔向江海时刻不停;犹 如 我 们 奋 斗 的 梦 想 没 有止境。我侧身聆听:各地方言的追梦人步伐有力坚定;正在为杨浦构建美好的明天。大杨浦啊!你不再是粗壮的模样;更有那温文尔雅和宽广的胸襟。

新年伊始炸响春雷一声,共和国又一次向中华儿女发出召唤:我们万众一心为实现振兴中华的强国梦想。大杨浦啊又一次列队挺胸;在国歌诞生大地上,大踏步地“前进、前进、前进——进!”

时令小语

意犹未尽

文苑投稿电子信箱:zfk@yptimes.cn,欢迎投稿

秋天玩蟋蟀

拨清波 ■圆圆

书香满园逛书展

粗说紫砂■余宏达 文

今年刚刚落幕的上海国际印刷周,一家科技公司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制名家紫砂壶,精确程度为手工复制难以企及,叫价10万元。紫砂壶又出争议,也为紫砂爱好者出了新课题。

我初识紫砂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末。为让奋战在生产一线的中层干部有一个歇息的机会,单位党政领导经集体讨论,决定分批组织这些长年累月在基层,和职工摸、爬、滚、打在

一起的企业管理者,去无锡的马山疗养院度假,纯休养一星期。

我和同学谢兄同一批去的疗养院。这一次在疗养院真的是休闲,一周内,除了安排一天去无锡附近的宜兴旅游景点游玩外,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疗养院内散步、打牌、吃饭、睡觉,远离都市的尘嚣和喧哗,完全达到了临行时领导提出的放松神经,愉悦心情,调整心态,以利再战的要求。

在去宜兴旅游景点游玩的那一天,知道我们这批人中有人喜欢吃茶,带队的工作人员顺便带我们去了次宜兴丁蜀镇的紫砂壶市场,让我们休假之余挑选一些称心如意的紫砂壶回上海使用。

同学谢兄倒是带着任务的,他

家蒸鸡用的紫砂蒸锅正好坏了,听他说,用紫砂蒸锅蒸出来的鸡,肉嫩汁鲜,故趁这次来无锡和宜兴的机会再买一个。受谢兄鼓动,我也不知道家里用得着用不着,也准备学样买一个。

但对紫砂壶我们可啥都不懂,只能盲目地跟在别人后面瞎琢磨。紫砂壶的价格,高低相差不是一点点,好点的成百上千元一把,差点的才十几元一把,面对这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紫砂壶,我们徘徊于鳞次栉比的紫砂店铺里犯难了,该买哪一种、哪一款呢?买贵的吧,生怕上当吃亏,买便宜的吧,又怕质量上有问题,心里缺底气使我们踟蹰不前。最后还是同学谢兄提出了独到的看法,紫砂

壶不就是强调个“紫”字吗?挑紫色的买错不了。难题就这样轻易地解决了。我花了二十来元买了把紫色的竹段壶,谢兄则因女儿属猴,买了把壶盖上有个小猴雕塑的紫色圆壶。

回到疗养院,大家纷纷拿出自己所买的紫砂壶交流买壶心得,方的、圆的、高的、扁的;红的、绿的、黄的、紫的,“战利品”五花八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由于大家基本都不太懂紫砂,初步判断,无论从做工、器型、手感、砂质来说,买贵点的总比我们这些随便买的要好一些,但从此也知道了,紫砂壶的颜色不一定是紫色的,宜兴人取紫色的高贵,如紫气东来、紫禁城等,都带个紫字,就统称砂壶为紫砂壶。因此,今后如买紫砂

壶,就不一定买“紫色”的了。休养结束后回上海,认识紫砂成

了我的业余爱好,不仅到书店买书找资料,还找懂行的人讨教紫砂知识。

紫砂壶温柔而寓刚,符合中国人崇尚中庸的脾气。

和其它茶具相比,紫砂壶珍贵在于做壶用的泥料,泥料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黏土、云母、赤铁矿,用宜兴黄龙山开采的紫砂矿料做壶,烧成后壶壁能生成双重气孔,透气不漏水,无铜锡之败味,无金银之奢靡,最大程度地泡出茶的真味来。清代陈曼生和杨彭年合作打造曼生壶,使紫砂壶从茶馆走进了书斋,登上大雅之堂,集书法、绘画、镌刻于一体,号称“文人壶”。

■徐春望 文

蟋蟀,北京人称蛐蛐儿,上海人叫“坛唧”。别说此虫小,出身草莽,可人却偏爱它,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秋天哪个小男孩不白相“坛唧”?那时,我家在石库门芝阳里弄堂里,每当秋风乍起,墙壁角落响起“瞿瞿”叫声,弄堂口异常热闹。

回想起来,弄堂口西侧霍山路小学门口的围墙边,梯形木架上,前后摆满了蟋蟀盆,显得错落有致。一个中年摊主坐小凳上,左手持盆,右手掀盖,向来人推销盆中的蟋蟀;与这地摊相对的方木电杆旁,高高的青年摊主站着,脚跟前有堆长短不一的竹管筒,在卖蟋蟀;在弄堂口东侧,地上也有些蟋蟀盆,黑黑的青年摊主肩背包,左手从包里拿出一只竹管筒,拿网罩的右手拔去一头棉塞,然后用网罩盖住,左手勾住网罩,左手掌朝右手掌碰撞,并使劲倾倒几下。当蟋蟀入网时,右手迅速抽掉竹管筒,扶网罩柄,左手掌托住半球形网罩,向众人展示,嘴里吆喝:“刚捉来的‘坛唧’!刚捉来的!”引来不少人围观。除此外,还有穿草鞋背竹篓卖蟋蟀的;卖蟋蟀网罩的;衣冠楚楚的人就地摊块布,布上放只蟋蟀盆,贩卖盆与食槽等物的;学生打扮的摊主卖精致蟋蟀草等形形色色小地摊、流动摊,在霍山路荆州路东北端拐角上星罗棋布,一个蟋蟀市场浑然天成。

在这市场里,不少年轻人在各个地摊之间穿过来穿过去,不乏各个年龄段的小男孩东张西望,逡巡徘徊。来来往往的,或三五成群,或两人结伴,或独自一人;拿着盆里的蟋蟀来斗俘虏、斗蟋蟀盆,甚至下赌注的;揣钱来淘心仪蟋蟀的;手持竹管筒买好蟋蟀来其他摊头比货的;买了蟋蟀草,正在偏头查看毛绒的;看看这边竹篓里众多蚂蚁般的蟋蟀,听听此起彼伏的鸣叫;注视地摊生意人手上网罩里的蟋蟀是黑是黄是大是小;挤进人群里,听听蟋蟀经,讲讲斗蟋蟀的故事等等。

市场就在家附近,蟋蟀叫声令我心痒,当时我这个小男孩也在市场里随意徜徉。看到别的孩子拿着竹管筒,兴高采烈搀着家长,心情错综复杂。我多么想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蟋蟀。在市场里逛来逛去看够听够之后,我找了一个小伙伴,约定吃完晚饭之后,叫他设法带一个手电筒,夜里我们俩一起到弄堂里捉蟋蟀。

等到夜深人静之际,弄堂的花坛、砖墙角落缝隙之处阵阵清晰的

“瞿瞿”声不时传来,让我和小伙伴激动不已。我们轻声屏气、循声觅迹,逐点搜索察看。观察到洞穴口有粒粒碎屑,大半个身子露在洞穴之外振翅鸣叫的蟋蟀,连忙叫伙伴一手用手电照,另一手拿根细细的小棒插向蟋蟀身后,轻轻触碰,并挡住洞穴,让蟋蟀在手电强光的照射

下移动身子。我在旁左手指并拢,微微弯曲,横掌罩住蟋蟀。右手指也并拢成直掌,铲向蟋蟀。如蟋蟀一跳,正好左手掌与右手掌合拢。可惜,天不常遂人愿。当手电一照,有的蟋蟀就躲回洞穴;棒子触碰力度太大,有的蟋蟀就跳;两手掌合拢太慢,或洞穴附近有蜈蚣百脚,往往功亏一篑。那个晚上,仅捉到一只蟋蟀。于是,我们再约。接连又捉了两三个夜晚,共捉到三四只。

有了蟋蟀,向妈妈要了个旧搪瓷茶杯。先用草纸覆杯口,再用剪刀把草纸剪成圆形,垫在茶杯底部,小心放入蟋蟀,再放一粒米,木板做盖,每晚在家就可欣赏蟋蟀“瞿瞿”的优美歌声了。可蟋蟀开不开牙?需要蟋蟀草来引。我到正泰橡胶厂宿舍,在花坛里发现了头上如两根麦穗的草。我摘下草,分开两穗头,将草茎对半撕开,朝下撕1.5公分,然后折180度,再用左手拇指与食指捏紧,使之紧贴草茎,迅速向上一撸,同时右手把草茎反向一拉,一根头有白绒细毛的蟋蟀草做成。引蟋蟀,蟋蟀开牙,叫了。

玩蟋蟀,不光听叫声,更重要的是斗。我的蟋蟀与小伙伴斗,三两口一咬就败阵,让我十分扫兴。有一次,我到劳动公园,在门口大花坛的缝隙处捉到一只蟋蟀。这只蟋蟀头圆体宽,黑褐色,油光亮,肚子小,触须长,爬行威武。果然,小伙伴的与之斗,都不是对手。有一天,我带着它到弄堂口。正好那黑黑的青年摊主在喊:“斗俘虏,斗俘虏,斗到现在没对手。还有啥人来?”我这个小男孩被他的叫唤激起好胜心,答应:

“我来”。我的黑头一入盆,老板黄褐色

“坛唧”张牙舞爪,冲上来就咬。我的黑头也张开牙,两副牙齿咬着,大腿小腿支撑,你进二步,我进三步,谁也不相让。两只蟋蟀身体渐渐竖了起来,霎那间,在空中翻跟头落进盆内。老板的蟋蟀振翅叫了两声,我以为黑头要输了,可老板的蟋蟀只要一走近黑头,扭头就逃。黑头还追着它不放,好像很痛恨这假冒的胜利者。这场精彩激烈的战斗足足持续了大约一分半钟,结果我赢了俘虏,久久地沉浸在喜悦之中。

人们总是说,秋天是金色的,是收获的季节。是啊,秋天玩蟋蟀,不仅亲近自然,还收获快乐!

■金洪远 文

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是这个盛夏中的一大文化盛事。

40度的高温,上海赤日炎炎似火烧,仿佛成了检验这座城市文化品格的“试金石”。笔者不敢自称读书人,但也不甘寂寞,不惧炙烤,欣然前往领略“书香满园”的风光。

因为是周日,参观者格外踊跃,整个场面用“比肩接踵,人头攒动”来形容十分贴切。笔者在签名售书处邂逅两位年轻时结识的诗友,时过境迁,已是一脸沧桑,但朋友的回答还是让人怦然心动:几十年走过来了,还是喜欢书展书香满满的感觉。每次来都会买些书,书香无价啊!

在作家、收藏家黄沂海、漫画家沈天呈的签售展台前,聚集了喜好幽默文字和漫画的读者长龙,这难得的珠联璧合的“绝配”是让人难以抵挡的“诱惑”。我以为,微笑是幽默,大笑是滑稽,倘若能够叫人发出会心的微笑,那就是大本事大境界了,我和昔日的两位诗友亦排在长

龙中,接过签售者递来的“读漫画,会心一笑”的题词。

我还看到久违的《十万个为什么》受到读者热情的追捧;《繁花》的展台前读者争相购买;《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热销……那一刻,心里好爽!虽然从媒体披露的报道知晓,中国人均每年读书4.3本,比韩国人的11本、法国人的20本、日本人的40本、以色列人的64本少得多。但在书展发现有那么多爱书之人,确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有一种充满希望的喜悦。

书香无价!这话说得真好!看着络绎不绝的人流,我深感这历经十年的书展的最美好之处,正是让人们爱上阅读,在这里觅到知音,遇到一群真正懂书、尊重写作的读者,聊读书、谈生活、求新知,感受“我爱读书,我爱生活”的文化气质。这个书展仿佛一个巨大的磁场,将市民的阅读之心聚拢,让这座城市的仲夏阅读梦绵长而深远。

盛夏中的上海书展,弥漫纯净动人的书香,在暑热中落下帷幕。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