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 105 年度自行研究報告 發展肢體、平衡障礙者身體功能與...

Post on 25-Feb-2020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新北市政府 105 年度自行研究報告

研究機關:新北市政府社會局

研究人員: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

楊忠一、蘇育世、徐麒晏、劉旻宜

研究期程:105年 01月 13日至 105年 12月 31日

發展肢體、平衡障礙者身體功能與

輔具適用之指導方針

新北市政府 105年度自行研究成果摘要表

計 畫 名 稱

發展肢體、平衡障礙者身體功能與輔具適用之指導方

期 程 105年 1月 13日至 105年 12月 31日

經 費 自籌

緣 起 與 目 的

在 103-104年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中顯示,肢體、平衡障礙

者占所有身心障礙者之比例高達 33%,肢體、平衡障礙類相關

輔具種類繁多,目前尚缺乏統整的輔具適配原則,以致相關

服務人員難以有共通之溝通語言,且無法確保輔具建議的正

確性與完整性。

本研究欲蒐集各國現有輔具相關指引與實證研究,並根據輔

具功能面向,將個案的粗大動作功能分級,並依據粗大動作

功能分級與指標性障礙狀況給予輔具使用建議,期待能整理

出有效的肢體、平衡障礙者的輔具適用指導方針。

方 法 與 過 程

參考腦性麻痺兒童粗大動作功能分類系統(GMFCS),與整理各

項常用輔具的功能面向,建立適用於肢體、平衡障礙者的綜

合型粗大動作功能分級。

此外,利用 google搜尋各國對於各類別輔具的適用指引或補

助對象,並透過 Pubmed回顧輔具使用之實證研究;最後由輔

具專家以及 3位具備 3年以上輔具臨床經驗之治療師,歸納

統整相關文獻,發展為根據綜合型粗大動作功能分級,輔以

指標性障礙狀況的輔具適配指引。

研 究 發 現 及 建 議

本研究建議可將個案粗大動作功能分為 6級,輔具相關從業

人員臨床建議時,可先確認個案的功能分級,以及皮膚是否

有壓瘡、能否床上翻身,即可確認大部分肢體障礙類的輔具

需求,若需求包含步行輔具,則須確認雙手之操作能力;倘

若有電動移行輔具需要,應先確認其認知狀況、視知覺狀況

能否安全駕駛。針對以上結論,整理出「肢體、平衡障礙者

功能分級與輔具適用指引表」(詳見附錄 1),更清楚呈現功能

分級、相關障礙狀況與各類輔具的對照關係。針對第一線臨

床應用則設計「肢障,平衡障相關輔具快篩督導表」(詳見附

錄 2)可作為臨床評估人員提示指引,以及品質控管工具使用。

備 註

目錄

摘要 ..................................................................................................... 1

第壹章 研究目的 ................................................................................ 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5

第肆章 研究發現/結果 ....................................................................... 6

第一節、綜合型粗大動作功能分級介紹 ........................................ 6

第二節、綜合型粗大動作功能分級與輔具適配 ............................. 8

一、步行輔具 ............................................................................ 10

1.單點手杖 .................................................................................... 11

2.四腳手杖 .................................................................................... 11

3.前臂柺杖 .................................................................................... 12

4.腋下枴杖 .................................................................................... 14

5.無輪/帶輪 助行器與帶輪型助步車 .......................................... 15

6.姿勢控制型助行器 ..................................................................... 16

二、人力/動力驅動輪椅 ........................................................... 19

1.輪椅 ............................................................................................ 19

2.輪椅移位功能 ............................................................................ 20

3.輪椅仰躺/傾倒功能 ................................................................... 20

4.擺位系統 .................................................................................... 22

5.電動輪椅 .................................................................................... 23

6.電動代步車 ................................................................................ 23

三、移位與翻身輔具 ................................................................. 25

1.移位腰帶 .................................................................................... 27

2.移位板 ........................................................................................ 27

3.移位滑墊 .................................................................................... 27

4.移位轉盤 .................................................................................... 28

5.懸吊式移位機 ............................................................................ 28

6.站立式移位機 ............................................................................ 28

7.人力移位吊帶 ............................................................................ 29

四、沐浴/如廁類輔具 ............................................................... 29

1.無輪便盆椅 ................................................................................ 30

2.有輪便盆椅 ................................................................................ 30

3.沐浴椅凳 .................................................................................... 30

五、住家及其他場所之家具及改裝組件 ................................... 31

1.居家用照顧床 ............................................................................ 31

2.扶手 ............................................................................................ 31

六、個人醫療輔具 ..................................................................... 33

1.輪椅減壓座墊 ............................................................................ 33

2.氣墊床 ........................................................................................ 33

七、技能訓練輔具 ..................................................................... 34

1.站立架 ........................................................................................ 34

2.步態訓練器 ................................................................................ 35

八、溝通與資訊輔具 ................................................................. 35

個人衛星定位器 ........................................................................... 3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37

參考文獻 ........................................................................................... 39

附錄一、「肢體、平衡障礙者功能分級與輔具適用指引表」 .......... 41

附錄二、「肢障、平衡障相關輔具快篩督導表」 ............................. 44

1

摘要

研究目的:在 103-104年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中顯示,肢體、平

衡障礙者占所有身心障礙者之比例高達 33%,肢體、平衡障礙類相關

輔具種類繁多,目前尚缺乏統整的輔具適配原則,以致相關服務人員

難以有共通之溝通語言,且無法確保輔具建議的正確性與完整性。

本研究欲蒐集各國現有輔具相關指引與實證研究,並根據輔具功能面

向,將個案的粗大動作功能分級,並依據粗大動作功能分級與指標性

障礙狀況給予輔具使用建議,期待能整理出有效的肢體、平衡障礙者

的輔具適用指導方針。

研究方法:參考腦性麻痺兒童粗大動作功能分類系統(GMFCS),

與整理各項常用輔具的功能面向,建立適用於肢體、平衡障礙者的綜

合型粗大動作功能分級。此外,利用 google搜尋各國對於各類別輔

具的適用指引或補助對象,並透過Pubmed回顧輔具使用之實證研究;

最後由輔具專家以及 3位具備 3年以上輔具臨床經驗之治療師,歸納

統整相關文獻,發展為根據綜合型粗大動作功能分級,輔以指標性障

礙狀況的輔具適配指引。

研究發現與建議:本研究建議可將個案粗大動作功能分為 6級,

輔具相關從業人員臨床建議時,可先確認個案的功能分級,以及皮膚

是否有壓瘡、能否床上翻身,即可確認大部分肢體障礙類的輔具需求,

2

若需求包含步行輔具,則須確認雙手之操作能力;倘若有電動移行輔

具需要,應先確認其認知狀況、視知覺狀況能否安全駕駛。針對以上

結論,整理出「肢體、平衡障礙者功能分級與輔具適用指引表」(詳

見附錄 1),更清楚呈現功能分級、相關障礙狀況與各類輔具的對照

關係。針對第一線臨床應用則設計「肢障,平衡障相關輔具快篩督導

表」(詳見附錄 2)可作為臨床評估人員提示指引,以及品質控管工

具使用。

1

第壹章 研究目的

依據目前國際間廣受全世界使用的輔助科技(以下簡稱為「輔具」)

分類系統為 ISO9999,將輔具定義為『身心障礙者所使用之任何產品、

儀器、設備或技術系統,特殊生產或一般可獲得之用於預防、代償、

監控、舒緩或平衡障礙』。國內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即依據 ISO 9999:

2007,經過修改與調合,成為適合國內的輔具標準分類系統 CNS

15390《身心障礙者輔具-分類與術語》,定義『特別生產或一般用於

預防、補償、監測、減輕或緩和機能損傷、活動限制和參與侷限的任

何產品,包括裝置、設備、儀器、技術和軟體』皆可稱之為輔具。(經

濟部標準檢驗局, 2010) 而近年來,隨著全球高齡化趨勢,輔具的需

求日益增加,輔具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逐漸轉變為「泛指能夠幫助人

類達到活動及各種功能目的之輔助器具或工具」的廣義概念。

為了服務國內輔具需求者,輔具評估人員、輔具銷售人員、相關

醫療人員、長照服務人員…等,臨床上時常需要建議個案使用輔具。

在 103-104 年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中顯示,肢體、平衡障礙者占所有

身心障礙者之比例高達 33%,肢體、平衡障礙協助之相關輔具尤其種

類繁多,協助個案步行移動、轉移位、如廁沐浴,甚至預防皮膚之壓

2

傷(壓瘡)。個案在選用各類輔具時常不知如何下手,相關服務人員

也缺乏一個統整的臨床決策指引,以確保輔具建議的正確性與完整

性。

失能狀況時常因為疾病導致,許多第一線醫療專業人員習慣上常

以個案的疾病觀點來作為輔具決策的依據。但是,各種疾病的機轉不

同,病況嚴重程度不一,使用疾病名稱及病況程度描述的方法來推估

輔具需求,必須對許多疾病的機轉與疾病分級與進程有一定程度的了

解,若非相關醫療專業人員,溝通運用上實有困難。

其實每一項輔具設計之初大致上就已經設定好所要協助的功能,

而絕大部分的輔具功能與疾病的致病機轉並沒有直接相關。因此,直

接以個案的功能狀況來適配輔具應該會比用疾病來得更為適切且容

易許多。若是也能夠將人的失能情況作有系統的分類、分級,便可以

與各項輔具所設計的用途作更有效配搭。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目前,國際間也嘗試連結失能者的身體功能與輔具用途,世界衛

生組織國際分類家族(WHO Family o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s,

WHO-FIC)於 2003 年正式將 ISO 9999 納入成為家族成員之一,與國

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ICF)、與國際疾病分類系統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等等國際分類系統同為國

際分類家族。此舉促成此國際分類標準於健康相關系統中更為廣泛之

運用,並開啟了國際間對於輔具項目與身體各健康面向進行編碼連結

與相關探討。2008 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分類家族於荷蘭的合作中心

(Dutch WHO-FIC Collaborating Centre)與荷蘭標準局(Dutch

Normalisation Institute, NEN)合作,以 ISO 9999 分類為藍本,依據輔

助產品的功能特性與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編碼進行連

結,並於 2009 年底修正第二更新版本,期待透過「身體功能、構造、

活動與參與」與環境因素裡「各式輔具」之編碼連結,有助於專業服

務提供者對於服務對象之各式輔具需求與健康特性能有進一步的認

識與服務串聯。(NEN, 2009)

除此之外,國際間亦有不少期刊在探討那些身體功能、構造與活

動參與限制之情況,可能會有相對應的各式輔具需求。然而,這些研

4

究目前仍相當分散,且各研究所採用的標準與探究對象不一,尚難以

作為臨床有效率地快速篩選與輔具需求提式工具。本研究即欲蒐集各

國現有之各類輔具相關指引或研究,整理各項輔具的功能面向,並嘗

試將人的動作能力作有效分級,希望藉此動作能力分級能夠與輔具的

功能面向作媒合,能力分級不足之處,則輔以關鍵的障礙狀況,期待

能整理出更有效率的肢體、平衡障礙者身體功能與輔具適用之指導方

針,以作為輔具相關從業人員評估、臨床決策之指引。

5

第參章 研究方法

將肢體、平衡障礙相關的輔具依據其使用目的分為步行輔具類、

人力/動力驅動輪椅、移位與翻身輔具、沐浴如廁輔具、住家及其他

場所之家具及改裝組件、個人醫療輔具、技能訓練輔具、溝通與資訊

輔具;依照各輔具分類,市面上常見產品規格、分級的適用對象進行

彙整分級;並參考腦性麻痺兒童粗大動作功能分類系統(GMFCS),建

立適用於肢體、平衡障礙者的綜合型粗大動作功能分級。

此外,利用 google 搜尋各國對於上述類別輔具的適用指引或補

助對象,並透過 Pubmed 回顧輔具使用之實證研究;最後由輔具專家

以及 3 位具備 3 年以上輔具臨床經驗之治療師,歸納統整相關文獻,

發展為根據綜合型粗大動作功能分級,輔以指標性障礙狀況的輔具適

配指引。

6

第肆章 研究發現/結果

第一節、綜合型粗大動作功能分級介紹

肢體、平衡障礙相關的輔具,粗大動作部分主要為協助移動、步

行、站姿維持、坐姿維持等功能,協助使用者能安全做到上述能力,

或是確保在此狀況下能安全執行其他功能性活動。Canchild 1997 年提

出 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 Level)

(Canchild, 2007a),將腦性麻痺兒童粗大動作功能狀況分為 5 級:

階級Ⅰ:步行未受到限制;階級Ⅱ:步行有受限制;階級Ⅲ:使用手

持式移位輔具步行;階級Ⅳ:自我移動的能力受限制,可能採用電動

式移位方式;階級Ⅴ:坐在手動式輪椅上,由他人協助移動。GMFCS

Level 並且詳細描述各階級腦性麻痺兒童 0~18 可能的生活樣態以及

可能使用的的輔具類型。GMFCS Level 分級的方式已經非常有利於

肢體、平衡障礙相關的粗大動作功能輔具的指引需求。(Canchild,

2007a, 2007b)

本研究主要欲建立粗大動作功能協助之相關輔具,因此經過整理

歸納相關輔具的功能,並參考 GMFCS Level 分級後,歸納出最合適

主要的粗大動作功能分級為:

7

分級 定義

分級 1 能在不平坦的地面(如階梯、石子路、崎嶇路面)放

手安全行走。

分級 2 未達分級 1, 但不需扶持其他物體, 能在平坦地面上

安全行走。

分級 3 未達分級 2, 但扶持穩定物(如:欄杆、扶手、拐杖、

助行器...等)能自行行走, 最多只需要他人的口頭提

示、觸覺引導或安全防護。

分級 4 未達分級 3, 但坐在一般背靠高度(無頭靠)且有扶

手的椅子可保持坐姿穩定。

分級 4a 達分級 4, 但扶持穩定物(如:欄杆、扶手、拐杖、

助行器...等)能自行站起>10 秒(移轉位基本需求),

最多只需要他人的口頭提示、觸覺引導或安全防護。

分級 4b 達分級 4, 但未達分級 4a

分級 5 未達分級 4

此建議分級大致與 GMFCS 分級之各級功能描述大略相似,最大

差異在於進一步將第 4 分級分為 4a ,4b 。

分析肢體、平衡障礙相關的輔具可以得知,許多輔具的需求是與

使用者是否能夠行走相關,(如:拐杖、輪椅),因此,再將行走能力

區分為能在不平坦的地面放手安全行走、不需扶持其他物體, 能在平

坦地面上安全行走,扶持穩定物能自行行走,得出分級 1~3。

完全無法步行個案失能情況較為嚴重,日常生活移動常被以坐姿

甚至仰躺姿勢推送,因此,是否能夠坐在一般背靠高度(無頭靠)且

有扶手的椅子上會決定長椅背或頭靠等擺位配件的需要程度,得出分

8

級 4,5。

無法行走的個案是否能夠站立決定了轉移位的策略與相關輔具;

臨床經驗中,無法行走但尚有站立能力的個案常有行走訓練的潛能。

因此對於分級 4的個案,再加以區分是否能夠站立,得出分級 4a , 4b。

第二節、綜合型粗大動作功能分級與輔具適配

本次研究針對目前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服務個案時,最常遇到諮

詢之輔具項目進行探究,挑選出八類型共計三十一項輔具項目與功能,

包含:「步行輔具」類的單點手杖、四腳手杖、前臂柺杖、腋下柺杖、

帶輪助行器、無輪助行器、帶輪型助步車、姿勢控制型助行器;「人

力驅動/動力輪椅」類的輪椅、輪椅移位功能、輪椅仰躺/傾倒功能、

輪椅擺位功能、電動輪椅、電動代步車;「移位與翻身輔具」類的移

位腰帶、移位板、移位滑墊、移位轉盤、懸吊式移位機、站立式移位

機、人力移位吊帶;「沐浴/如廁類輔具」類的便盆椅、沐浴椅凳;「住

家及其他場所之家具及改裝組件」類的居家用照顧床、扶手;「技能

訓練輔具」類的站立架、步態訓練器;「個人醫療輔具」類的輪椅減

壓座墊、氣墊床;與「溝通與資訊輔具」類的個人衛星定位器。以下

分別就各輔具類型裡常見之輔具項目進行研究成果彙整與說明。

9

本次研究針對八類型共計三十一項輔具項目與功能,進行綜合型

粗大動作功能分級與輔具適用指引分析探究,完整項目清單如下。

輔具類型 輔具項目

步行輔具

單點手杖

四腳手杖

前臂柺杖

腋下柺杖

帶輪助行器

無輪助行器

帶輪型助步車

姿勢控制型助行器

人力/動力驅動輪椅

輪椅

輪椅移位功能

輪椅仰躺/傾倒功能

輪椅擺位功能

電動輪椅

電動代步車

移位與翻身輔具

移位腰帶

移位板

移位滑墊

移位轉盤

懸吊式移位機

站立式移位機

人力移位吊帶

沐浴/如廁類輔具

有輪便盆椅

無輪便盆椅

沐浴椅凳

住家及其他場所之家具及

改裝組件

居家用照顧床

扶手

技能訓練輔具 站立架

步態訓練器

個人醫療輔具 避免壓瘡坐墊

氣墊床

溝通與資訊輔具 個人衛星定位器

10

一、步行輔具

手持式步行輔具依據單手或雙手操作分為「單臂操作步行輔具」

與「雙臂操作步行輔具」,是利用增加步行時的支持底面積,來提升

行走時平衡能力,亦可利用手持方式協助承重,代償下肢肌力不足、

損傷等狀況(Bradley & Hernandez, 2011)。選用時可依照需要平衡與承

重協助的程度進行考慮,提供不同程度基底面積(base of support, BOS)

大小,以及不同承重能力的步行輔具,雙臂是否皆有足夠的操作能力

亦是挑選步行輔具的重要考量。

步行輔具適用個案為分級 2,3,4a ,說明如下:

分級 2:步行輔具提供不平坦的地面,或相對挑戰的環境下行走的協

助。

分級 3:步行輔具為其日常行走活動之必須品

分級 4a:步行輔具能提供一定程度的站立協助或在他人協助下的行

走訓練。

若為分級 4b 或分級 5 的個案,無法以一般步行輔具協助日常生

活之步行,需要能提供更多肢體穩定度支撐的步態訓練器進行步行訓

練,另於本研究「技能訓練輔具」細項裡說明。以下分別講述單臂操

作步行輔具與雙臂操作步行輔具裡常見類型之對應不同等級個案之

應用:

11

1.單點手杖(Bradley & Hernandez, 2011; Kaye HS, 2000; NB, 1996;

O’Sullivan SB, 2001; Van Hook, Demonbreun, & Weiss, 2003)

單點手杖適用於僅需要單側手持式輔具、鮮少需要協助承重的個

案(Van Hook et al., 2003)。使用一般手杖時,多了一個支撐點加大了

支持底面積,增加穩定性(O’Sullivan SB, 2001),且由柺杖接觸地面所

回傳的感覺訊息(Kaye HS, 2000),可促進平衡控制;並可提升步行時

的自信(NB, 1996)。因此,單點手杖是步行輔具中協助性最少的產品,

因此僅適合於分級 2 個案,說明如下:

分級 2:單點手杖提供不平坦的地面,或相對挑戰的環境下行走的協

助,或於相對安全環境下更提高行走安全。

不適用分級 3:生活中必須面對的相對危險環境,甚至在平坦的地面,

單點手杖的協助明顯不足。

不適用分級 4a:單點手杖無法提供站立過程足夠的協助,在他人協

助下的行走訓練更應建議協助性更高的其他步行輔

具,以減少他人協助,增加訓練效果。

2.四腳手杖(Van Hook et al., 2003)

相較於單點手杖,四腳手杖可提供更大基底面積的平衡穩定支撐,

也是本研究中單臂使用下能夠提供最多平衡協助的步行輔具,若個案

12

只剩單手功能可以操作,行走時又需要較多的平衡協助,那四腳手杖

會是最高協助性的選擇,四腳手杖亦可選擇不同底面積大小的產品,

越大的底面積提供越多平衡協助,但可能不利於上下階梯或重量較重

手持吃力。與單點手杖、腋下枴杖不同,四腳手杖不使用時本身結構

可維持直立不傾倒,此優點也應於需求評估時考量。

四腳手杖適用個案為分級 2,3,4a ,說明如下:

分級 2:四腳手杖提供不平坦的地面,或相對挑戰的環境下行走的協

助,或於相對安全環境下更提高行走安全。

分級 3:四腳手杖為選擇之一,若需更高協助則建議使用雙臂操作之

步行輔具(如:助行器、帶輪型助步車),若個案只能單手操

作(如:中風偏癱)就只能選擇較大底面積的四腳手杖了。

分級 4a:應該建議使用雙臂操作步行輔具,方能提供足夠協助,若

個案只能單手操作,盡量大底面積的四腳手杖是不得不的

選擇。

3.前臂柺杖(Bradley & Hernandez, 2011; Faruqui & Jaeblon, 2010;

Van Hook et al., 2003)

前臂枴杖的結構設計比一般手杖提供更多的承重協助,在單臂操

作之步行輔具中承重協助僅次於腋下枴杖,但其單點支撐於地面,因

13

此平衡的協助不如四腳手杖與雙臂操作之步行輔具(如:助行器、帶

輪型助步車)。因此非常適用於平衡能力佳,但下肢無法承重或只能

部分承重之個案。因人體上肢肌力的限制,因此建議若單側下肢損傷

導致承重能力小於體重的 50% 則應雙側使用前臂枴杖(Van Hook et

al., 2003)。

前臂枴杖的前臂環設計可讓使用者即使放開拐杖亦不致掉落,方便空

出雙手進行操作(Van Hook et al., 2003),此優點也應於需求評估時考

量。

前臂枴杖適用個案為分級 2,3 ,說明如下:

分級 2:前臂枴杖提供不平坦的地面,或相對挑戰的環境下行走的協

助,或於相對安全環境下更提高行走安全。

分級 3:前臂枴杖為選擇之一,若需提高協助程度則建議雙側使用,

或改用雙臂操作之步行輔具(如:助行器、帶輪型助步車)。

不適用分級 4a:應該建議使用雙臂操作步行輔具,方能提供足夠協

助,若個案只能單手操作,應使用盡量大底面積的

四腳手杖。

14

4.腋下枴杖(Bradley & Hernandez, 2011; Faruqui & Jaeblon, 2010;

Van Hook et al., 2003)

腋下枴杖的結構設計將體重分散於掌面與軀幹,因此比一般手杖、前

臂枴杖提供更多的承重協助,在單臂操作之步行輔具中承重協助最高。

但其單點支撐於地面,平衡的協助不如四腳手杖與雙臂操作之步行輔

具(如:助行器、帶輪型助步車)。因此非常適用於平衡能力佳,但

下肢無法承重或只能部分承重之個案。因人體上肢肌力的限制,因此

建議若單側下肢損傷導致承重能力小於體重的 50% 則應雙側使用腋

下枴杖(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老人福祉協會, 2012)。

腋下枴杖適用個案為分級 2,3 ,說明如下:

分級 2:腋下枴杖提供不平坦的地面,或相對挑戰的環境下行走的協

助,或於相對安全環境下更提高行走安全。

分級 3:腋下枴杖為選擇之一,若需提高協助程度則建議雙側使用,

或改用雙臂操作之步行輔具(如:助行器、帶輪型助步車)。

不適用分級 4a:應該建議使用雙臂操作步行輔具,方能提供足夠協

助,若個案只能單手操作,應使用盡量大底面積的四

腳手杖。

15

5.無輪/帶輪 助行器與帶輪型助步車(Bradley & Hernandez, 2011)

助行器與帶輪型助步車為雙臂操作步行輔具,雙臂操作步行輔具

將雙側結構結合一體,製造更大的基底面積,可提供比單臂操作步行

輔具更大的平衡與承重支撐,但個案需有雙手操作能力。

根據「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基準表」(內政部, 取得日期:2016

年 10 月 30 日)說明帶輪型助步車須完全符合下列功能條件:1.附手控

煞車及煞車鎖定功能。2.附臨時休憩座位功能。可以了解帶輪型助步

車其實也可說是有座椅功能的 4 輪助行器,而且可以自行手控煞車或

是直接鎖定煞車成為 2 輪帶座椅的助行器。

需注意的是使用 4 輪型助行器(或帶輪型助步車)的個案須有很

好的行走功能,而且有足夠能力手控煞車。若無上述能力便建議使用

2 輪助行器或有承重自動煞車設計。

一般人常會直覺以為無輪助行器更穩定安全,實際使用可以發現

若使用者向前失去平衡時,2 輪或有承重自動煞車設計的助行器會在

地面上平行位移,使用者還是能夠維持站立;相同情況無輪助行器則

會向前翻倒反而造成使用者跌倒。使用者向左、右、後方失去平衡時

則兩者結果相同。在腦性麻痺兒童復健訓練經驗中,因為怕翻倒而無

法使用無輪助行器的兒童反而可以使用 2 輪助行器的例子比比皆

是。

16

帶輪助行器與帶輪型助步車,行走過程可以不間斷地向前推行,

免去抬起瞬間的步態的停頓,增進行走效率;避免抬起瞬間完全無支

撐的風險;免去抬起時助行器的重量造成上肢與腰部的負擔。對於具

有動作啟動困難之帕金森氏症個案來說,輪式助行器的向前推進效果

更能產生誘發前行之助力(Radu Constantinescua, 2007)。

助行器與帶輪型助步車適用個案為分級 2,3,4a ,說明如下:

分級 2:帶輪助行器與帶輪型助步車提供相對挑戰的環境下行走的協

助,或於相對安全環境下更提高行走安全,對於崎嶇地面則

需注意輪子需較大或 帶輪/無輪 助行器改用抬起方式使用

(帶輪型助步車一般較重難以抬起)

分級 3:助行器與帶輪型助步車為選擇之一,若個案只能單手操作(如:

中風偏癱)就只能選擇較大底面積的四腳手杖了。

分級 4a:助行器與帶輪型助步車(煞車下)能提供一定程度的站立

協助。而行走訓練,若需更安全、減少協助人力的負擔則建

議使用步態訓練器。

6.姿勢控制型助行器(Park, Park, & Kim, 2001)

姿勢控制型助行器是置於後方後拉使用的輪式助行器,而有誘發

使用者軀幹較為挺直的效果故稱之。後拉式助行器的使用,與前推式

使用相比較,因為位於使用者骨盆後方的助行器骨架限制了使用者,

17

使其無法將助行器過度向前,造成支持底面積(Base of Support, BOS)

較小,避免重心過度前移、軀幹過度前彎的姿勢,並誘發腦性麻痺個

案較直立的行走姿勢。(Park et al., 2001)

姿勢控制型助行器前輪可選擇為一般定向輪、轉向輪或是轉向、

定向可控制輪,後方支柱則可為一般橡皮頭或定向輪(有的具備只進

不退或阻力調整效果),配件的選擇需隨著個案動作控制能力的進展,

階段性訓練個案控制的能力。此外,姿勢控制型助行器前後立柱的相

對高低,可調整前輪轉向軸心的相對位置。例如:將姿勢控制型助行

器調整為前立柱低、後立柱高,轉向的穩定性提升,可作為階段性的

訓練。相反的,將姿勢控制型助行器調整為前立柱高、後立柱低,降

低轉向的穩定性,可以引導個案減少上肢的承重,誘發其進一步方向

控制的能力。

姿勢控制型助行器適用個案為分級 3,4a ,說明如下:

不適用分級 2:姿勢控制型助行器為達姿勢控制效果,需承重較多,

因此骨架較沈重,崎嶇地形難以抬起超越;後拉使用

時從站起到行走需轉身 2 次不便利、不直覺,且此分

級個案較無姿勢控制之需求。

分級 3:若有誘發挺直步態之需求,可以選擇姿勢控制型助行器,但

尚需全面考量骨架較沈重,崎嶇地形難以抬起超越;後拉使

18

用時從站起到行走需轉身 2 次不便利、不直覺等因素

分級 4a:姿勢控制型助行器能提供一定程度的站立協助。而行走訓

練,若需更安全、減少協助人力的負擔則建議使用步態訓

練器。

19

二、人力/動力驅動輪椅(Support, 2011)

對於行走功能受限的個案來說,輪椅可提供短距離或長距離的移

行輔具,包含具有自己推行與他人推行之各式「人力驅動輪椅」類型。

因此,分級 2, 3,4,5 之個案皆有可能有輪椅的需求。其中,對於分級

2,3 之民眾來說,可協助不平坦地面與無法長距離步行時代步使用,

但對於無行走能力分級 4,5 的個案來說,就是不可或缺的必備輔具項

目。除移行外,輪椅也常作為個案日常操作學習之主要擺位輔具,使

個案擺放於較具功能性之姿勢,參與相關的活動、與其他人互動的重

要輔具項目。因此除了輪椅主體之外,可視需求再搭配輪椅擺位系統

與其他配件,像是分級 4b,5 之個案,因其坐姿控制能力的受限,會

需要透過擺位系統、仰躺、空中傾倒等功能,進一步協助維持良好的

坐姿。

1.輪椅(Support, 2011)

功能分級 3 級的個案雖可藉由手持式步行輔具步行,或分級 2 級

的個案雖然可以不須扶持物體的在平坦地面上安全行走,但在長距離

以及戶外環境移動時,如上下學、參與戶外教學等,因安全上的顧慮

或是步行效率不佳,因而建議使用輪椅做為替代性的移行方式。且對

於雙手具有操作能力之個案,建議選用具有手推圈的自推型輪椅,以

20

利自行操作,讓個案也能夠具有中長距離獨立移動的能力。

2.輪椅移位功能(Dicianno et al., 2009; Rosen et al., 2009; Support,

2011)

分級 4 與分級 5 的個案,由於跨步行走有困難且站起移轉位能力

不佳或無法,建議需透過輪椅利於移轉位之設計,自行或由他人協助

採取水平轉移位之方式,安全移轉位。常見的輪椅移位功能包含扶手

可拆掀或潛降功能,以及腳靠可拆掀,透過輪椅移位功能來達到水平

空間無阻礙,再配合移位板、移位滑墊等轉移位輔具,採用坐姿平移

法或仰躺平移法安全轉移位,降低或避免徒手攜抱,增進移位過程中

個案與協助者雙方的安全性。

3.輪椅仰躺/傾倒功能(Dicianno et al., 2009; Rosen et al., 2009;

Support, 2011)

具仰躺/傾倒功能的輪椅將上半身重量利用傾斜角度有效的從座

墊分散部分至背墊,對於接觸面身體組織的壓力舒緩有一定程度的效

果,而仰躺功能更進一步改變坐姿屈曲的角度,紓緩長期維持同一姿

勢的不適感。但需注意仰躺時輪椅的轉動軸心與人體不同,因此會造

成背墊與人體背部錯位,造成摩擦剪力,相關擺位配件與人體相關位

21

置亦會發生改變,而傾倒功能則無此問題(Support, 2011)。具仰躺/傾

倒功能的輪椅亦會具頭部支撐,具有頭靠配件或為長椅背形式。

當個案因髖關節形變、無法維持屈曲 90 度的坐姿;或是個案有特

殊之生理狀況,像是經常癲癇發作,需平躺提供休息,但因轉移位困

難,無法時常協助轉位至床面上,則可利用輪椅仰躺功能輔助(Support,

2011)。

空中傾倒功能藉由調整傾倒的角度,可使個案背部支撐於背靠上,

另外,當個案時常因伸直張力較強或是有屈曲孿縮的狀況而滑出椅面,

空中傾倒功能也可增進其穩定度(Rosen et al., 2009)。若個案於坐姿下

無法藉由重心轉移、雙手支撐抬臀等動作協助減壓、降低坐骨等處的

壓力時,改變坐姿的角度亦可協助分散坐姿的壓力、降低產生壓瘡的

風險(Support, 2011)。另外,部分個案可藉由調整座椅傾倒的角度以

便日常活動的進行,包含進食(Support, 2011)。

輪椅仰躺/傾倒功能適用個案為分級 4b,5 ,說明如下:

不適用分級 4a:已具備自行站起能力,應鼓勵自立活動轉換姿勢,

避免失用性退化

分級 4b: 無具備自行站起能力,需仰躺/傾倒功能協助其變換姿勢與

分散轉換壓力

分級 5:無法坐在一般背靠高度(無頭靠)且有扶手的椅子可保持坐

22

姿穩定,仰躺/傾倒功能、頭靠等相關擺位為必須

4.擺位系統(Dicianno et al., 2009; Rosen et al., 2009; Support, 2011)

擺位系統包含頭靠、背靠、軀幹側支撐、固定帶等輪椅擺位重要

組件,當使用輪椅空中傾倒或仰躺功能時,需配合使用頭靠系統,提

供頭部適當支撐。而軀幹側支撐可提供軀幹控制能力不足、變形或有

異常反射,以致無法維持直立、對稱坐姿的個案,放置於軀幹側邊、

肋骨處的支撐,可協助擺放於正中位置以及有矯正的效果。背靠則是

可提供軀幹背部支持,曲面適形背墊進一步提供骨盆及胸廓較好的包

覆效果,提升舒適與穩定度;如果因軀幹脊椎側彎、過度後突、前突

等明顯的變形,使用一般平面型背靠會造壓痛點,則可考慮使用固體

或流體凝膠、充氣式氣囊、填充式氣囊背墊輔助。

擺位系統適用個案為分級 4b,5 ,說明如下:

不適用分級 4a:已具備自行站起能力,不適用輪椅仰躺/傾倒功能,

不需頭靠,一般輪椅靠背扶手便足以維持穩定坐姿,

除非身體結構嚴重變形,否則應無需求

分級 4b: 無具備自行站起能力,需仰躺/傾倒功能協助其變換姿勢與

分散轉換壓力,因此需頭靠,其他相關擺位配件則提昇轉

換壓力時的穩定度、舒適度

分級 5:無法坐在一般背靠高度(無頭靠)且有扶手的椅子可保持坐

23

姿穩定,仰躺/傾倒功能、頭靠等相關擺位系統為必須

5.電動輪椅

電動輪椅亦可搭配上述之輪椅移位功能、輪椅仰躺/傾倒功能與擺

位系統。

對於步行能力有受限的分級 3,4,5 的個案來說,短、中距離的移行

可透過人力驅動輪椅輔助,亦建議搭配使用電動輪椅來做為中、長距

離的移行代步工具。然而,基於安全駕駛考量,皆須仰賴充足的認知

功能與視覺引導回饋,因此皆需評估個案是否有充足的「認知」與「視

覺」功能可安全操控電動輪椅(Support, 2011)。

6.電動代步車

電動代步車與電動輪椅的最大差別,在於電動代步車可提供座位

系統之擺位穩定程度較低,以及其轉向機制造成迴轉所需空間較大、

轉向調整較為不易。

電動代步車的轉向是透過龍頭控制轉向,雙手操控轉彎時軀幹需因應

改變姿勢,因此使用者需有一定程度的軀幹控制能力;電動代步車迴

轉所需空間較大,建議使用者需有一定程度的室內步行能力。因此對

於步行能力有受限的分級 3,4,5 的個案來說,短、中距離的移行可透

24

過人力驅動輪椅輔助,但只建議分級 3 的個案使用電動代步車作為中、

長距離的移行代步工具,分級 4,5 的個案則建議使用電動輪椅更為合

適。

25

三、移位與翻身輔具

依據新北市八里愛心教養院與新北市輔具中心研製的「No-Lift

轉移位建議/協助方式選擇流程圖」(如上圖),轉移位共可分為五種方

式,分別為:

轉移位法 說明

坐姿站立法

個案在坐姿下自主或是扶持牢靠物站起後,獨立跨

步轉向或是藉由他人使用移位轉盤協助轉向的方

式達到轉位的目的。

站立式移位機 利用機械動力配合軀幹吊帶和膝擋板的方式,讓個

案在上肢部分的協助下吊起成站立的姿勢後達到

26

轉位的目的,個案同時需有下肢承重的能力以及部

分軀幹控制的能力。

坐姿平移法

個案於坐姿下配合路徑淨空且相鄰的平面高度可

接近,獨立或是在他人的協助下以平移的方式完成

轉位,過程中可選擇使用移位板或是移位滑墊,個

案需有維持坐姿的能力。

仰躺平移法

個案於躺姿下配合路徑淨空且相鄰的平面高度可

接近,在他人使用移位滑墊的協助下,推動個案身

體做平面的滑動移位。

懸吊式移位機 利用機械動力配合各式懸吊帶,將個案吊起懸空

後,達到轉位的目的。

根據過去文獻(Worksafe)以及澳洲「No-Lift Policy」(Federation,

2006)表示,個案在選擇轉移位的方式時,應以最大功能發揮的原則

為考量,因此分級 1、2、3 的個案可不需考慮協助的方式自行轉移位。

分級 4a 在扶持下可站立的個案應優先選擇坐姿站立法,但是在站立

較困難的環境時,也可選擇較安全的坐姿平移法或移位機法。分級

4b 完全無法站立的個案,較適合坐姿平移法,但是在平移過程要維

持坐姿較困難時,也可改用較安全的仰躺平移法或移位機法。分級 5

無法維持坐姿的個案,則適合仰躺平移法或是使用懸吊式移位機。各

種轉移位法配合使用的輔具如下:

27

1.移位腰帶(Worksafe)

主要固定在個案的腰上,並利用其上的握把讓協助者能更容易地

抓握及控制個案的重心,並避免拉扯衣物或是肢體所造成的受傷和不

適感(Worksafe; 公益財団法人テクノエイド協会, 2011)。可用於各種

轉移位法中要穩定個案重心時使用,適用於分級 4a、4b、5 的個案。

也可以用在分級 3 的個案在行走不穩時提供平衡的協助。

2.移位板(Worksafe; 公益財団法人テクノエイド協会, 2011)

主要在執行坐姿平移法時提供兩個相鄰平面之橋板支撐,對於分

級 4b 完全無法站立但仍可維持坐姿的個案,在路徑淨空且高度可接

近的條件下,可以坐姿平移的方式移位,避免攜抱造成的危險

(Worksafe; 公益財団法人テクノエイド協会, 2011)。而分級 4a 可在扶

持下站起的個案,若在環境無法提供合適的扶持下,也可選擇利用移

位板以較安全的坐姿平移法來進行轉位。

3.移位滑墊(Worksafe; 公益財団法人テクノエイド協会, 2011)

利用容易滑動的材質,降低平行移動時接觸面的摩擦力以達到省

力的效果(Worksafe; 公益財団法人テクノエイド協会, 2011),主要有

全身型和半身型兩種款式。半身型的款式主要用在坐姿平移的時機,

讓個案或是協助者在較小的摩擦力下以類似滑行的方式完成平移,省

28

去抬、抱或是費力挪動屁股的情形,適用於分級 4、5 以坐姿平移轉

位的個案。全身型的款式主要用在仰躺平移的時機,對於分級 5 軀幹

無力無法維持坐姿的個案,以平躺的姿式藉由協助者推動個案身體做

平面的滑動移位來取代費力的攜抱,達到安全、省力的轉位。

4.移位轉盤(Worksafe)

主要用於坐姿站立法的時機,對於分級 4a 可在扶持下站起的個

案,無法藉由跨步調整轉向來移位時,讓個案站在旋轉摩擦力較低的

移位轉盤上,藉由協助者的腳來推動轉盤以達到輕鬆轉向移位的效果

(Worksafe)。

5.懸吊式移位機(InVacare; 公益財団法人テクノエイド協会, 2011)

主要有活動型以及固定於地板、牆面、天花板的形式,利用機械

動力的方式讓協助者能輕鬆地將個案懸吊起後做轉移位的活動

(InVacare; 公益財団法人テクノエイド協会, 2011),適合分級 4a、4b、

5 等無法輕鬆自主移行的個案使用。也可在環境因素受限而無法使用

平移法時選擇使用。

6.站立式移位機(InVacare; 公益財団法人テクノエイド協会, 2011)

以機械動力方式讓個案吊起成站立的姿式,但因力學的作用導致

下肢會受到較強的壓力,且上半身吊帶的支撐協助較少仍需靠個案自

29

主抓握(International, 取得日期:2016 年 10 月 31 日; InVacare),因此

僅適合分級 4a、4b 等軀幹有控制能力且下肢有承重能力的個案使

用。

7.人力移位吊帶(Worksafe)

通常不建議使用,主要針對分級 4b、5 等無法站立的個案,在部

分環境限制下導致各種轉移位法或是移位機均無法使用時,才考慮使

用。

四、沐浴/如廁類輔具

如廁及沐浴是每個人每天都必須要的生理需求,要想完成這項活

動除了居家物理環境的考量外,重要的是個案本身的移行能力,對於

分級 3、4a、4b、5 等有行走困難的個案,如何到達浴廁甚至在浴廁

內的平衡安全上常都會出現問題(公益財団法人テクノエイド協会,

2011)。而分級 2 的個案雖有行走能力,但在浴廁內較溼滑的環境下

也可能需要有預防跌倒的安全措施(公益財団法人テクノエイド協会,

2011)。此時可使用便盆沐浴椅,此類產品大都具有背靠及扶手,能

提供穩定的坐姿平衡協助,且本身較輕便可任意放置於鄰近個案的位

置,縮短個案需要移行的距離。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款式有無輪便盆椅、

30

有輪便盆椅以及沐浴椅凳。

1.無輪便盆椅

無輪便盆椅通常會放在個案身邊讓個案能就近自行移位後使用,

或是固定於浴廁內讓個案短距離行走移位後有穩定的坐姿來協助如

廁或沐浴(公益財団法人テクノエイド協会, 2011),因此較適合分級 3

仍有行走能力的個案使用。

2.有輪便盆椅

若個案完全沒有行走能力需要他人協助才能完成如廁沐浴時,可

選擇使用有輪便盆椅,除了可以就近協助如廁及提供坐姿的穩定外,

重要的是能夠將個案推行到浴廁內不僅可以如廁還可以同時完成沐

浴的活動(公益財団法人テクノエイド協会, 2011),因此對於分級 3,

或是分級 4、5 等完全無法行走的個案,都是適用對象。

3.沐浴椅凳

在協助沐浴活動時,除了便盆椅外也可選擇使用沐浴椅凳,少了

中間便桶的凹槽可以讓乘坐時更舒適,對於無法用站姿洗澡的個案提

供了良好的坐姿穩定協助(公益財団法人テクノエイド協会, 2011),適

合分級 2、3 等可行走至浴廁卻又需要平衡協助或是以坐姿洗澡的個

案使用。

31

五、住家及其他場所之家具及改裝組件

1.居家用照顧床(公益財団法人テクノエイド協会, 2011)

居家用照顧床是在整個居家照顧臥室空間裡的核心傢俱,包含手

搖床或電動床。其中,電動床又常依據獨立床片數量與連結的馬達數

量而分不同款式,控制頭片升降、腳片升降、水平高度升降等功能,

並可依據需求選擇不同的欄杆扶手類型。居家用照顧床和個案的睡眠、

翻身拍痰與減壓活動、換穿尿布與衣褲、動作轉換(躺姿變坐姿)、甚

至是進食、看電視、閱讀與使用電腦等皆有相關。因此,步行功能顯

著受限的分級 4a、分級 4b 與分級 5 的民眾,對於床的使用需求會較

其他分級的民眾來的高。

2.扶手(市川洌, 2009)

扶手可提供具有步行能力者於安全步行時做為穩固支撐輔具,也

可做為練習站立之個案起身支撐與平衡輔助之用。因此,分級 2、分

級 3、分級 4a、與部分分級 4b 的民眾都可能有扶手的使用需求。而

在臨床實務上,許多個案是等到分級 3 或已發生跌倒後才意識到須使

用扶手輔助,但事實上,由於分級 2 的民眾於不平坦的地面無法安全

行走,而家中浴室或廚房等經常濕滑的空間地面會增加跌倒的風險性,

因此建議分級 2 的民眾就應該要重視扶手的適當使用,以確保安全起

32

身與步行活動之執行,預防跌倒。

33

六、個人醫療輔具

目前評估常見的醫療類輔具以預防壓瘡的產品為主,造成壓瘡最

主要的因素為皮膚長時間受到外力壓迫導致血流受阻進而失去養分

而壞死。而會出現長時間壓迫的狀況多發生分級 4a、4b、5 等起身站

立困難必須長時間維持坐姿,或是根本無法維持坐姿需要長期臥床的

個案(堀田由浩, 2012)。目前常見的產品有防褥瘡床墊與防褥瘡坐

墊。

1.輪椅減壓座墊

防褥瘡坐墊主要是利用各種泡棉、凝膠、氣囊等不同材質,藉由

讓臀部沉入提供最大包覆性以達到均壓效果來預防褥瘡的產生

(Support, 2011)。適合分級 4a、4b、5 等無法站起需長時間維持坐姿

的褥瘡高風險個案或是皮膚感覺異常、在坐姿相關受壓處已有褥瘡的

個案(內政部, 取得日期:2016 年 10 月 30 日)。

2.氣墊床

防褥瘡床墊主要有利用馬達讓各個床管交替充洩氣,使得接觸床

面的皮膚能分區輪流達到零壓的氣墊床款式;也有以各種泡棉、凝膠、

氣囊等不同材質,藉由讓身體沉入提供最大包覆性以達到均壓效果的

減壓床墊(堀田由浩, 2012)。適合分級 4b、5 等軀幹較無力或已無翻

34

身能力的褥瘡高風險個案或是皮膚感覺異常、在臥姿相關受壓處已有

褥瘡的個案。

七、技能訓練輔具

目前評估常見的訓練類輔具以維持站姿以及行走跨步訓練的產

品為主。訓練時可依照動作發展的順序,增加個案頭部、軀幹的控制

能力、下肢的承重能力以及行走跨步的能力(Canchild, 2007b)。對於

分級 4a、4b、5 等無法站起或行走的個案,都可考慮使用這類型的輔

具來作為訓練時的協助。常見的輔具有站立架與步態訓練器。

1.站立架(Canchild, 2007b; ROBERT J PALISANO, 2007)

站立架主要透過固定膝蓋伸直的方式搭配其他軀幹部位的固定

帶,讓個案能維持在站立的姿勢。可依據個案現有的能力調整協助固

定帶的位置與多寡來改變訓練的強度,或是利用前趴的角度誘發出軀

幹伸直的能力,適合分級 4、5 等有頭部控制又需要加強訓練軀幹控

制能力的個案(Canchild, 2007b)。此外也有仰躺型式的站立架,除了

基本的固定帶外,更提供了上背部與頭頸部的支撐,適合分級 5 缺乏

軀幹控制或是頭部控制能力的個案(Canchild, 2007b),也適合分級 4、

5 的個案利用仰躺角度做不同的下肢肌力或軀幹控制訓練。

35

2.步態訓練器(Canchild, 2007a, 2007b)

步態訓練器包含了多樣的協助配件如軀幹支撐架、臀部支撐墊、

前臂支撐架、大腿控制帶、小腿控制帶以及各式固定帶和前後輪的調

節器等,對於分級 4a、4b、5 等尚無法行走、下肢承重能力不佳或無

法自主以雙手支撐站立的個案,提供因應其能力所需的承重協助、平

衡協助、重心調整、步伐控制等各種參數,達到行走訓練的目的。

八、溝通與資訊輔具

個人衛星定位器(Ø DERUD, 2015)

個人衛星定位器具備可快速定位的輔助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Assiste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且主要照顧者或是家屬可透過安

裝 APP 或是在網頁上瀏覽配戴個人衛星定位器者所在位址,並有待

機時間長、可緊急求援或是通話的功能。因此個案若出外時有遊走的

行為,對於地點、人物、自我有定向困難,像是部分自閉症、智能障

礙者以及失智症患者(Ø DERUD, 2015),皆可藉由配戴個人衛星定位

器輔助。此外,個人衛星定位器的主要適用對象為可從事戶活活動、

戶外行走者,且應考量個案的生理與心智狀況,其是否具備判斷交通

狀況、維護自身戶外行走安全之能力(Ø DERUD, 2015)。同時,文獻

36

也指出,有戶外行動能力的失智症者,藉由使用個人衛星定位器,可

維護他們的自主性、安全性、與自由的感受,也降低家屬照護時的焦

慮與困難,但個人衛星定位器需有家屬與照護者充分的了解、學習、

共同找出個案合適的配戴策略,才能發揮其效果。

3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欲建立肢體、平衡障礙者身體功能與輔具適用之指導方針,

現階段針對最常見之粗大動作協助之相關輔具,歸納整理後發現,若

能將粗大動作能力,運用一般人容易判斷的5項粗大動作階層:跑跳、

放手步行、扶持步行、站立、坐姿維持,將個案分為 6 個功能分級(1,

2, 3, 4a, 4b, 5),便可有效率的推斷各分級的輔具需求。

部分輔具若需更精確指引則尚需其他障礙狀況,整理如下: 步行

輔具尚需確認雙手操作或單手操作之能力;預防壓瘡(壓傷)之床墊與

座墊則與個案是否現有壓瘡(壓傷)極度相關;預防壓瘡(壓傷)之床墊

則尚需確認個案是否具備翻身能力;電動輪椅、電動代步車等電動移

行輔具則牽涉駕駛安全,尚需評估個案之認知能力、視知覺情況是否

足以安全操控或有訓練潛能。

輔具相關從業人員臨床建議先確認個案的功能分級,以及皮膚是

否有壓瘡、是否能夠床上翻身,便可先確認大部分肢體障礙類的輔具

需求,若需求包含步行輔具,則進一步確認雙手之操作能力;若需求

包含電動移行輔具,則再進一步確認其認知狀況、視知覺狀況是否可

以安全駕駛。本研究整理之專業決策指引可以協助快速引導輔具需求,

提高輔具評估服務之效率與品質。

38

針對以上結論,整理出「肢體、平衡障礙者功能分級與輔具

適用指引表」(附錄一),更清楚呈現功能分級、相關障礙狀況與各類

輔具的對照關係。針對第一線臨床應用則設計「肢障、平衡障相關輔

具快篩督導表」(附錄二)可作為臨床評估人員提示指引,以及品質

控管工具使用。

39

參考文獻

內政部. (取得日期:2016 年 10 月 30 日). 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基準表. from

http://www.e-ms.com.tw/cmc/PDFFile/%E8%BA%AB%E5%BF%83%E9%9A%

9C%E7%A4%99%E8%80%85%E7%94%9F%E6%B4%BB%E8%BC%94%E5%8A%

A9%E5%99%A8%E5%85%B7%E8%A3%9C%E5%8A%A9%E6%A8%99%E6%BA

%96%E8%A1%A8.pdf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老人福祉協會. (2012). 銀髮族輔助科技應用手冊: 心理出版

社.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2010). CNS15390:《身心障礙者輔具-分類與術語》.

公益財団法人テクノエイド協会. (2011). 福祉用具選定支援書.

市川洌, 伊., 吉良健司,望月彬也. (2009). 手すりを上手に使う~その人に合わ

せるために~. 福祉用具シリーズ. 14, from

http://www.techno-aids.or.jp/research/vol14.pdf

堀田由浩, 竹., 長尾美幸,日髙明子,渡邉真一,寺光鉄雄. (2012). 福祉用具プラ

ンナーが作成する-福祉用具サービス計画(床ずれ防止編). 福祉用具

シリーズ, 17.

Bradley, S. M., & Hernandez, C. R. (2011). Geriatric assistive devices.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84(4).

Canchild. (2007a). GMFCS–E & R 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Canchild. (2007b). GMFCS E & R: Descriptors and illustrations.

Dicianno, B. E., Arva, J., Lieberman, J. M., Schmeler, M. R., Souza, A., Phillips, K., . . .

Betz, K. L. (2009). RESNA posi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tilt, recline, and

elevating legrests for wheelchairs. Assistive Technology, 21(1), 13-22.

Faruqui, S. R., & Jaeblon, T. (2010). Ambulatory assistive devices in orthopaedics:

uses and modif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18(1), 41-50.

Federation, A. N. (2006). Australian Nursing Federation (VIC Branch) Policy - No

Lifiting. from https://www.caringforyou.net.au/Documents/No-Lift-Policy.pdf

International, H. (取得日期:2016 年 10 月 31 日). SystemRoMedic MiniLift200 產

品說明書. from

http://www.handicare.com/media/298906/manual_minilift200_874_multili

ngual_low_m_lank.pdf

InVacare. Hoist and sling assessment guidelines.

Kaye HS, K. T., LaPlante MP. (2000). Mobility device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40

Disability statistics report no. 14. National Institute on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B, A. (1996). Gait disorders in older adults. J Am Geri-atr Soc, 44(4), 434-451.

NEN. (2009). ISO 9999 WITH ICF – REFERENCES. WHO Collaborating Center for the

FIC in the Netherlands.

O’Sullivan SB, S. T. (2001). Assist Devices and Gait Patterns. In: Schnee M, ed.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4th ed.): Philadelphia:

Davis.

Ø DERUD, T. (2015). Persons with Dementia and Their Caregivers Using GPS. Studies

in health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cs, 220:32.

Park, E. S., Park, C. I., & Kim, J. Y. (2001). Comparison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walkers with respect to gait parameters and energy expenditure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diplegic cerebral palsy. Yonsei medical journal, 42(2), 180-184.

Radu Constantinescua, C. L., Cheryl Deeleya, Roger Kurlana, . (2007). Assistive

devices for gait in Parkinson’s disease. Parkinsonism & Related Disorders, 13,

133-138.

ROBERT J PALISANO, K. L. (2007). Enhancing Fitness, Adaptive Motor Func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Classified in Levels IV and V.

Retrieved from CanChild website:

https://canchild.ca/en/resources/37-enhancing-fitness-adaptive-motor-funct

ion-and-participation-of-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classified-in-levels-iv-a

nd-v

Rosen, L., Arva, J., Furumasu, J., Harris, M., Lange, M. L., McCarthy, E., . . . Roos, J.

(2009). RESNA posi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wer wheelchairs for pediatric

users. Assistive Technology, 21(4), 218-226.

Support, N. H. (2011). Prescription and Provision Guidelines: Power Wheelchairs.

Van Hook, F. W., Demonbreun, D., & Weiss, B. D. (2003). Ambulatory devices for

chronic gait disorders in the elderly.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67(8),

1717-1724.

Worksafe. Transfer Assist Devices for the Safer Handling of Patients.

41

附錄一、「肢體、平衡障礙者功能分級與輔具適用指引表」

輔具類型 輔具項目

綜合型粗大動作功能分級 其他障礙狀況

分級 1 分級 2 分級 3 分級 4

分級 5 4a 4b

能在不平

坦的地面

( 如 階

梯、石子

路、崎嶇

路面)放

手安全行

走。

未達分級 1,

但不需扶持

其他物體 ,

可在平坦地

面上安全行

走。

未達分級 2,

但扶持穩定

物(如:欄

杆、扶手、拐

杖、助行器...

等)能自行行

走 , 最多只

需要他人的

口頭提示、觸

覺引導或安

全防護。

達分級 4, 但扶

持穩定物(如:

欄杆、扶手、拐

杖、助行器...等)

能自行站起>10

秒(移轉位基本

需求), 最多只

需要他人的口

頭提示、觸覺引

導或安全防護。

達分級 4,

但未達分

級 4a

未達分級 4 雙

認知

能力

不足

(針

對各

項輔

具)

步行輔具

單點手杖

X

四腳手杖

● ● ●

X

前臂柺杖

● ●

X

腋下柺杖

● ●

X

帶輪助行器

● ● ●

X X

無輪助行器

● ● ●

X X

帶輪型助步車

● ● ●

X X

姿勢控制型助行器

● ●

X X

42

輔具類型 輔具項目

綜合型粗大動作功能分級

其他障礙狀況 分級 1 分級 2 分級 3

分級 4 分級 5

4a 4b 能在不平

坦的地面

(如階

梯、石子

路、崎嶇

路面)放

手安全行

走。

未達分級 1,

但不需扶持

其他物體,

可在平坦地

面上安全行

走。

未達分級 2,

但扶持穩定

物(如:欄

杆、扶手、拐

杖、助行器...

等)能自行行

走, 最多只

需要他人的

口頭提示、觸

覺引導或安

全防護。

達分級 4, 但扶

持穩定物(如:

欄杆、扶手、拐

杖、助行器...等)

能自行站起>10

秒(移轉位基本

需求), 最多只

需要他人的口

頭提示、觸覺引

導或安全防護。

達分級 4,

但未達分

級 4a

未達分級 4 雙手可操作

僅單手操作

雙手皆無法操作

無法翻身

壓瘡

認知能力不足(針對各項輔具)

視覺障礙不足以操作

人力驅動/動力輪椅

輪椅

● ● ● ●

輪椅移位功能 ● ● ●

輪椅仰躺/傾倒功能

● ●

輪椅擺位系統 ● ●

電動輪椅

● ● ● ● X X

電動代步車

X X

移位與翻身輔具

移位腰帶

● ● ● ●

移位板

● ●

移位滑墊

● ● ●

移位轉盤

懸吊式移位機

● ● ●

站立式移位機

● ●

人力移位吊帶

● ●

43

輔具類型 輔具項目

綜合型粗大動作功能分級

其他障礙狀況 分級 1 分級 2 分級 3

分級 4 分級 5

4a 4b

能在不平

坦的地面

(如階

梯、石子

路、崎嶇

路面)放

手安全行

走。

未達分級

1, 但不需

扶持其他

物體, 可在

平坦地面

上安全行

走。

未達分級 2,

但扶持穩定

物(如:欄

杆、扶手、拐

杖、助行器...

等)能自行行

走, 最多只

需要他人的

口頭提示、觸

覺引導或安

全防護。

達分級 4, 但扶

持穩定物(如:

欄杆、扶手、拐

杖、助行器...等)

能自行站起>10

秒(移轉位基本

需求), 最多只

需要他人的口

頭提示、觸覺引

導或安全防護。

達分級 4,

但未達

分級 4a

未達分級

4 雙手可操作

僅單手操作

雙手皆無法操作

無法翻身

壓瘡

認知能力不足(針對各項輔具)

視覺障礙不足以操作

沐浴/如廁類輔具

有輪便盆椅

● ● ● ●

無輪便盆椅

沐浴椅凳

● ●

住家及其他場所之家具及改裝組件

居家用照顧床 ● ● ●

扶手 ● ● ● ●

技能訓練輔具 站立架 ● ● ●

步態訓練器

● ● ●

個人醫療輔具 避免壓瘡坐墊 ● ● ●

氣墊床 ● ● ● ●

溝通與資訊輔具 個人衛星定位器 X X X ●

註 1:「分級 4」之定義為:未達分級 3, 但坐在一般背靠高度(無頭靠)且有扶手的椅子可保持坐姿穩定。

註 2:「●」表示應有需求

註 3:「X」表示有此障礙則該項輔具不適用

44

附錄二、「肢障、平衡障相關輔具快篩督導表」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