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files/hard-working life.pdf

Post on 09-Feb-2017

22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1

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生活中心

勞工博物館常設展

展覽及文宣細部設計規劃書

承包廠商:鉅奇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菜公一路 52 巷 2 號

電話:07-3431800

傳真:07-3431802

聯絡人:童心怡

2

目錄

一、 展示文案................................................................................................................................ 3

二、 常設展文宣設計與印製...................................................................................................... 12

(一) 常設展海報...................................................................................................................... 12

攝影宣傳海報.............................................................................................................................. 12

(二) DM 設計 .......................................................................................................................... 13

(三) 請柬.................................................................................................................................. 15

(四) 帆布.................................................................................................................................. 16

(五) 車體廣告設計.................................................................................................................. 17

三、 展示內容設計...................................................................................................................... 18

四、 展示圖版設計...................................................................................................................... 26

3

一、 展示文案

分區 展示文案 多媒體/實體互動

打拼人生常設展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

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勞工局

承辦單位: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生活中心

協辦單位: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政府都市發

展局、高雄港港史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經濟部

加工出口區管理處高雄分處、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

司、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

入口

展覽緣起

高雄素有「勞動城市」之稱,回顧都市發展歷程,從

早期鹽埕曬鹽工,到輕工業與重工業的加工出口區女

工、拆船工人、鋼鐵與石化業工廠作業員,以至現今

的服務業,不同年代、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將自身奉獻

在高雄這塊土地上。

為了紀念及彰顯勞動者對於高雄城市發展的貢獻,期

待透過本展覽之規劃,勾勒出城市與勞動者之間的故

事,並投以自身對高雄未來的想像,期待這座勞動城

市得以從歷史累積的經驗中不斷成長。

工業臺灣,農業南洋

日治時期(1895~1945)因政策與建設的發展,打狗

港由漁港轉型成為重要的商港,成為南台灣發展的重

鎮,又因為交通優勢,蛻變成為工業重地,加速打狗

的繁榮。

當時高雄港附近區域,在日本提出的「工業臺灣,農

業南洋」口號之下,相繼發展煉油、製鋁、水泥、製

鹽、造船等等產業,奠定高雄發展之基礎。

內容:〈南進台灣〉

片長:

出處: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4

多媒體設備:

螢幕 1 台(館方提供)

媒體撥放器 1 台(廠商提供)

戰後產業發展歷程

回顧高雄產業歷史,戰後政府採行的工業化策略與促

進經濟發展的十大建設工程,使高雄成為臺灣的工業

重鎮。綜觀高雄產業結構發展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五

階段:復原重建階段、加工出口階段、重工業奠基階

段、重工業成熟階段、產業轉型階段。

復原重建階段

二戰後,政府接收並整頓日資工廠企業,日資企業被

改為國營、國省合營事業、省營事業,其他公民營的

紡織廠等也紛紛設立,工業部門起飛。這時期較大規

模的工廠有臺灣鋁業公司、臺灣肥料公司第三廠、大

榮製鋼公司、唐榮鐵工廠等。

各縣市議長蒞臨唐榮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加工出口階段

1960 年代起,臺灣政府大量引進外資,利用豐沛與廉

價勞動力進行加工、出口,加速了經濟成長,同時也

造成國際上被稱為「臺灣奇蹟」的輝煌歷史。高雄因

著高雄港優厚之利,以及自日治時期所奠定的工業基

礎,於 1966 年設立位於前鎮區的高雄加工出口區,

1971 年又增設楠梓加工出口區,吸納鄰近鄉村的農業

勞動力,促進農工轉型。

高雄加工出口區建成典禮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高雄分處/

提供

高雄加工出口區廠商員工上班車潮

50~60 年代

5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高雄分處/

提供

重工業奠基階段

1970 年代,在國家經濟發展目標下,高雄因十大建設

開展了鋼鐵、造船與石化工業,減少對國外原料供應

之依賴,提高經濟自主性,在此時期高雄地區境內設

置的工業區有:大社工業區、仁武工業區、鳳山工業

區永安工業區、林園工業區。

高雄市煉油總廠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護目罩 37X25X24

安全帽 31X22X19

重工業成熟階段

1990 年代,除了國營的中油二、三、四、五輕設廠於

楠梓、林園、後勁外,臺塑等較大規模的企業也相繼

於高雄設廠,群聚連成一片的石化廠,不時吐出火煙

的高大煙囪林立,形構成高雄特殊且壯觀的地貌。而

石化工業的興盛,也使得塑膠與化學製品居產業重要

製品。

林園工業區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供

產業轉型階段

自 80 年代起,高雄石化工業的發展隨著環保意識提

高,預告石化工業將面臨嚴峻之挑戰。後勁反五輕、

林園事件、大社鄉反石化毒害事件,已指出公害與汙

6

染是高雄工業化所付出的代價之一。

戰後以來,高雄為臺灣工業發展的火車頭,但在國際

市場上卻也面臨產業外移、加工產品的競爭壓力等衝

擊,因而配合國家發展政策的方向,近年來高雄的產

業發展也亟思轉型,加工出口區從勞力密集的傳統產

業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的電子專業區,以資本、技術和

知識密集的高科技產業為主。未來,除了推動多功能

經貿園區之外,還有亞洲新灣區發展計畫,都將全方

位發展高雄的觀光休閒、會展、影視和數位產業。

高雄世貿展覽館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供

單元一

碼頭勞動一甲子

高雄港是高雄市發展的生命線,從日治時代築港計畫

開始,便吸引各地勞工聚集營生,在港口周邊形成碼

頭工人聚落,形成特殊的社群文化與都市空間紋理。

這些碼頭工人孑然一生出賣著勞動力,但隨著機械

化、貨櫃化與裝卸業務民營化,碼頭工人人數大幅減

少,這些人像是最後一隻推手,將貨櫃推向世界市場;

也是第一道拉力,將物料拉進國內消費或製造,一推

一拉成就臺灣的出口擴張與進口替代策略。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勞動體制與碼頭工會

碼頭工人具備獨特的勞動體制與變化歷程,其內部分

為隊長、班長、基本工、預備工及臨時工等階級,由

於班隊長收入遠高於一般碼頭工人,班隊長選舉成為

各方勢力競逐標的。而碼頭裝卸作業制度,從包工制、

分業調派制、輪流調派制、固定碼頭派工制演變到「吊

桿組」派工制。

1990 年代後深受機械化及民營化之影響,碼頭工人人

數逐年下滑,也造成曾是戰後第一個合法工會,擁有

龐大會員數量、「喊水會結凍」的高雄港碼頭工會,已

成為昨日回憶。

扛沙包(實體互動)

高雄港史館/提供

7

工人心聲

當時碼頭的工作環境相當惡劣,在辛勞的工作下,經

常會導致勞動過度之職業病。

您也來親自聽聽碼頭工人的心聲吧!

工人心聲(聲音播放)

3 段談話講述碼頭工人的辛酸苦辣。

多媒體設備:

數位撥放器 3 台(廠商提供)

耳機 3 台(廠商提供)

單元二

走進五金街

高雄港為高雄創造的工作機會與經濟發展,除了碼頭

工作之外,還有享譽國際的拆船業,以及因為拆船業

而生、名聞全台灣的五金街。50 年代至 70 年代,拆

船業和五金街不僅帶動高雄的繁榮,也是當時台灣鋼

鐵業與工業發展的重要推手。

「拆船王國」的繁榮

高雄拆船業自二次大戰,日本炸毀阻礙高雄港口航線

的沈船開始啟動,由於獲利豐厚,至 1962 年後開始

進口舊船進行拆解,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拆船王

國」。

興盛時期的規模與狀況

固定拆船碼頭的設置,讓拆船業發展更為興盛。1975

年,設置大仁宮拆船專業區,專業區內有 37 座拆船碼

頭,每天幾乎都停泊著臨近飽和點的待拆解船隻,是

全球最大的拆船專業區。從早到晚都人聲鼎沸,拆解

機械的操作聲從不停歇。平均每天可以拆解一萬噸的

鋼板,中鋼煉鋼廠至少有百分之六十的原料由此提供。

大仁宮爆炸事件(影片播放)

多媒體設備:

觸控螢幕 1 台(館方提供)

數位撥放器(館方提供)

8

高雄港港史館/提供

五金街的買賣

五金街的商家因著拆船業、機械、馬達而發達,蓬勃

的商機吸引許多從嘉義等地移入高雄的新移民,也促

進了高雄港區之熱鬧。繁榮一時的公園路,他們供應

的物料設備,支援了全國各地工廠的生產設備,替這

些工廠節省了進口的物料成本與時間耗損,因此將五

金街比喻作支援前線工廠生產的後勤亦不為過。

五金街的心情故事

拆船行業的興起

拆船業最初因應日人鑿沉大船的清港工作而形成特有

的產業,隨著 1965 年國際貿易局制訂「獎勵進口舊

船加工輔導辦法」,使得世界各國舊船源源不絕進入港

灣解體。拆船業有別於戰後設立的大工廠或大建設,

雖然由眾多小規模的拆船業者組成,卻可達高效率的

勞動薪資比一比(觸控互動)

多媒體設備:

觸控螢幕 1 台(廠商提供)

五金街心情故事(螢幕播映)

多媒體設備:

螢幕 1 台(館方提供)

9

拆解速度,使臺灣有拆船王國之稱。

拆船行業的辛苦

進行拆解船隻的過程,必須面對惡劣的工作環境,例

如:高溫、有毒氣體、船艙巨大噪音等惡劣環境,對

拆船工人所帶來的職業災害無疑是充滿高危險性的。

1986 年,停泊於大仁宮拆船工業區的卡娜莉號油輪,

因艙底仍有未清除乾淨的殘油而引發爆炸,造成一百

多人傷亡。事件發生後,工安問題和環境汙染問題的

解決壓力,讓政府裁撤拆船碼頭,導致拆船業逐漸沒

落。1990 年,一艘停泊已長達一年待解體的波多公主

號被拖離高雄,送往菲律賓蘇比克灣,盛極一時的拆

船業正式劃下句點。

拆船行業的薪資

由於拆船行業所面對的工作環境具有高度的危險性,

同時也大量仰賴勞力的付出,所以拆船產業獲得的利

潤也相對豐厚,相較其他產業的工酬,約略高出 1 至

2 倍。以 1970 年代的拆船勞動者工資為例,每日 800

~1000 元的日薪,半年的薪資就可買下當時前鎮區約

十幾萬元的房子。

相較今日月薪以 3 萬元計,1 坪 15 萬的房子,30 坪

計,不吃不喝也須花上 12~13 年的時間才買得起房

子。由此可見,當時拆船產業的繁榮,而豐厚的薪資

也吸引了許多從嘉義等地移入高雄的新移民,打造了

「拆船王國」的輝煌歷史。

拆船業所帶動的行業

拆船業的興盛帶動了其他工業發展,如電爐煉鋼業

者、小型單軋鋼廠;另外從舊船卸下的雜貨,則帶動

了流通業,如高雄建國路的拆船舊家具、大同路的拆

船雜貨、公園路的廢五金買賣。

10

單元三

加工出口區與女性勞動

阿花領了薪水

從第一張算到最後一張

再從最後一張算到第一張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其中三張要付房租

其中三張要寄給老媽媽

餘下三張還要買蜜絲佛陀

鞋子迷你裙

─陳坤崙,1972年〈女工〉

女性撐起一片天

1966 年臺灣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加工出口區—高雄加

工出口區,設立初期,女性從業人員佔了絕對多數,

1976 年之前,女性從業人員幾乎佔園區從業人員的五

分之四。每逢下班時,數以萬計的女工騎著腳踏車,

萬頭鑽動地離開加工出口區之情景為 1970 年代臺灣

的共同記憶。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高雄分處/

提供

女性勞動者的路(地貼裝置)

打理家庭

無名女英雄

求學讀書

永遠的勞動女性英雄—「二十五淑女墓」之始末

1973 年,25 位年輕的勞動姐妹,在搭乘渡輪前往加

工出口區上班途中,不幸發生船難。由於 25 名罹難者

皆為女性,故政府將他們合葬一處,命名為二十五淑

女墓。

這群女性勞動者多半是為台灣經濟貢獻、愛家孝順的

漁村女兒,她們的故事,說明了 1970 年代加工出口

區女工的辛酸。2008 年高雄市政府將「25 淑女墓」

正名為「勞動女性紀念公園」,即為紀念這群女性勞動

者的貢獻。

「她們的故事」影片介紹:

她們,是一群在加工出口區領著微薄薪水的女作業員。她

們,為了家計放棄升學,在加工出口區一待就是三、四十

年,堅毅樂觀地奉獻出自己的青春歲月。她們,是台灣女

她們的故事(影片投影)

多媒體設備:

投影機 1 台(館方提供)

數位撥放器 1 台(館方提供)

高港翻船慘案特輯(翻閱互動)

11

性經濟獨立的開始,本片透過數位資深女作業員的現身說

法,呈現出她們對台灣經濟的貢獻,以及娓娓道出女性勞

動者背後,少有人知的辛酸。

女工的薪資

這群女性勞動者初中或高中畢業後就進入高雄加工出

口區工廠工作,1960 年代,每月 480~540 元的薪資,

吸引了大量的女性勞動力投入加工產業。

扣除每月約 100 元的租屋費及生活費,若有交通費,

每個月再 50 元,最少都還可存下 120~330 元。在那

個農村人力過剩、生活貧困的年代,這群女性勞動者

省吃儉用,這五百元就足夠改善農村的家計。

裁縫束口袋體驗(實體互動)

中央社/提供

單元四

新勞工,向前行

產業的發展總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從工商業

到服務業,甚至新興的創意研發、智慧經濟產業,都

創造出新的勞工面貌。「勞工」的定義更為多元,護理

師、醫師、機師、專業技術等從業人員也從過去不被

視為勞工的職業別,開始將自己定義為勞工。

勞工不再限於傳統付出勞力的藍領階級,新的勞工族

群集合了技術、專業、知識與智慧,在每個角落各司

其職,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並挺身捍衛自身應有的勞

動者權益,包含工時、工酬、加班等勞動條件,形塑

出不同的勞動文化與價值。

相信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與可能性,在所有勞工朋

友共同攜手努力之下,也將創造出更美好的勞動環境。

勞工向前行 (實體互動)

多媒體設備:

電視螢幕 1 台(館方提供)

網路攝影機 1 台(廠商提供)

主機 1 部(館方提供)

集章趣(實體互動)

12

二、 常設展文宣設計與印製

(一) 常設展海報

攝影宣傳海報

150P 菊全開(A1) 雪桐紙 1000 份

13

(二) DM 設計

中文版 象牙卡 250P,8000 份,22.8X10.5cm,全彩印刷

14

英文版 象牙卡 250P,8000 份,22.8X10.5cm,全彩印刷

15

(三) 請柬

邀請卡(象牙卡 250P,扎型,2000 張)

信封袋(古紋紙 100P,單面彩色印刷,2000 份)

文字尚未確認

16

(四) 帆布

17

(五) 車體廣告設計

18

三、 展示內容設計

(一) 空間平面圖

19

(二) 展示單元空間尺寸

20

21

22

23

24

25

26

四、 展示圖版設計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