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14
ʕ21ʕ Abstract At the end of 1990, the framework of ┏┥┲┮┭ⓤ ┇┹┰┸┹┶┥┰ⓤ ┞┳┲┩ was published by Japanese scholars. The development and publication of ┏┥┲┮┭ⓤ┇┹┰┸┹┶┥┰ⓤ┞┳┲┩ marked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convenient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among countries in East Asia and thereby served to further the aims of peace,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 to the countries of Japan, China, and Korea. Through the author¡s analysis of editorials by two famous Japanese scholars, Mr. Shuichi Kato and Mr. Tomoyoshi Ikkai, we can easily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viewpoints of ┏┥┲┮┭ⓤ ┇┹┰┸┹┶┥┰ⓤ┞┳┲┩⓲ There are two types of examinations to check the level of Kanji-Culture. One is a ›Kanji Examination‰ and the other is a ›Chinese Language Examination.‰ The former is for checking usage ability of kanji in Japanese. The latter is for checking foreign language ability. There are a lot of common kanji and kango (Japanese words of Chinese origin) as a result of contac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kanji‰ education in Japanese has much to do with ›kango‰ education in Chinese. This has served to promot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is paper is written in recognition of the global importance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based on the writer¡s studie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experience i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t sheds ligh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oints of issue in Japanese-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proposes a concrete plan and concept i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၂aႄ ؽսଌđᄝರЧႵ࿐ᆀԛoݱሳ໓߄pܒනbؿᅚၛת ݓčರᇏݢĎᇶݱሳ໓߄đႵ০Ⴟת۲ࡗݓཌྷੀđ൞תЌӻބ ཌྷԩ၂۱ᇗေ൭؍bЧ໓ᇏٳฬᇛ၂a၂ݚᆩၬਆರЧᇷ࿐ᆀđটಪ oݱሳ໓߄pܒЧb ਓՊ෦ڀݚใɹฏ 21 oݱሳ໓߄pܒනაགྷսರЧoݱეp࿐ The Framework of ┏┥┲┮┭ⓤ┇┹┰┸┹┶┥┰ⓤ┞┳┲┩ and Japanese ›Kango‰ Education ޣࡄPeng Jiahong

Upload: others

Post on 30-Aug-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东北亚地区属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特别是朝鲜半岛、日本引 进了汉字,日语词汇中的一半以上属于“汉语”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21 ―

Abstract

At the end of 1990, the framework of Kanji Cultural Zone was published by Japanese

scholars. The development and publication of Kanji Cultural Zone marked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convenient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among countries in East Asia and thereby served to

further the aims of peace,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 to the countries of Japan, China, and Korea.

Through the author’s analysis of editorials by two famous Japanese scholars, Mr. Shuichi Kato

and Mr. Tomoyoshi Ikkai, we can easily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viewpoints of Kanji

Cultural Zone.

There are two types of examinations to check the level of Kanji-Culture. One is a “Kanji

Examination” and the other is a “Chinese Language Examination.” The former is for checking

usage ability of kanji in Japanese. The latter is for checking foreign language ability. There

are a lot of common kanji and kango (Japanese words of Chinese origin) as a result of contac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kanji” education in Japanese has much to

do with “kango” education in Chinese. This has served to promot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is paper is written in recognition of the global importance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based on the writer’s studie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experience i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t sheds ligh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oints of issue in Japanese-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proposes a concrete plan and concept i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一、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代末,在日本就有学者提出“汉字文化圈”的构思。即发展以东亚三国

(日中韩)为主的汉字文化,将有利于东亚各国间的互相交流,也是使东亚地区保持和平

相处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中分析加藤周一、一海知义两位日本著名学者的论点,来认识

“汉字文化圈”构思的基本观点。

人間科学部研究年報 平成 21 年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The Framework of Kanji Cultural Zone and Japanese “Kango” Education

彭 佳红

Peng Jiahong

Page 2: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东北亚地区属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特别是朝鲜半岛、日本引 进了汉字,日语词汇中的一半以上属于“汉语”

― 22 ―

人間科学部研究年報 平成 21 年

  在日本,主要有两种检定汉字文化教育水平的考试制度。即“汉字检定”和“中国语

检定”。前者是测定日语中含有的汉字的运用水平,后者是属于一种外语程度的检定。由

于自古以来中日两国的语言中有不少共通的汉语词汇,所以日语“汉字”教育和中文“汉

语”教育并不是毫无关系的,毋宁说两者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

  本文主要是在认识世界性汉语教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笔者多年来在日从事中日

比较文学的研究以及在外汉语教学的实践,分析日本的汉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比较特殊的

问题,并试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具体设想。

二、“汉字文化圈”的构思

1.“多种语言主义”的概念

加藤周一在他的《多种语言的必要性》(1997 年)中如下叙述道:

  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当今英语是方便的、必要的工具。

  可是语言是离不开文化的。世界规模的英语支配,同时也就意味着世界上的人们

多少受到英语圈文化的支配。有很多语言灭亡了,有很多文化也消失了。⋯⋯文化的

“个体同一性”的危机一般化了。现在,“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的抬头

是这种危机感的反映。“文化多元主义”,是针对科学技术的普遍效用,强调历史的文

化多样性。将此运用到语言的水准来说,是针对国际语的效用,强调历史性语言的多

样性,即“多种语言主义”(multilingualism)。

  一方面,有使用国际语的需求,并且只有英语能成为国际语,这是一个事实。承

认这一事实,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的“个体同一性”的基础有必要维持语言的多样

性。无视其中任何一方都是不现实的。这也反映在一般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与多

样性、求心力和远心力的对立之中。

加藤感到也许是“欧洲”,对于这个问题提示了一个解决方法——

  “欧洲”以统一货币为目标,可不指望统一他们的语言。即是经济性效率和多种

语言主义的组合。多种语言主义,不是各国的母语和共通语的并用(双重语言主义),

而是在母语以外使用多种外语。

  他认为提倡多种语言主义,也许是母语对国际语抗衡的唯一手段,同时也是为了维持

和发展文化多样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接着,他继续谈到了引进外语的问题:

Page 3: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东北亚地区属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特别是朝鲜半岛、日本引 进了汉字,日语词汇中的一半以上属于“汉语”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23 ―

  把外语引进到一个地域直到其语言安定,从来就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旧殖民地

的宗主国对语言的强制(比如非洲大陆的英、法语),其二,伴随先进国家的“近代

化”引进外语(比如日本)。后者的特征是,由于引进是自发的,所以是根据需要来

选择外语的。外语教育造成多种语言化。

  两种类型的共同点是,引进越境的语言(与文化),往往是从先进国家(或宗主

国、或模范国)向后进国家引进。而且第三种新的典型,是将流向反转,从后进国家

向先进国家引进。由于工资收入和失业率的差距,劳动者从“南”向“北”移动,产

生了“北”面先进工业社会的多种语言化。这种类型的多种语言化的现象,只要在经

济上不缩小其差别,就不可能会改变,可现在根本看不到可能改变的兆头。将来情况

会更加严重吧。

对于近代日本以及现代日本的外语教育问题,加藤客观地分析道:

  近代日本的外语教育是以复数的外语为内容的,这也不是不能说在多种语言主义

方面先走了一步。可是战后的日本教育机关却把教育的重点集中到英语教育上去了。

这事有功亦有罪。说其功是因为在交换国际信息时相当方便,说其罪是由于自己心甘

情愿地接受了文化上的殖民地化。

  今后该怎么办?近代日本的社会虽然采用了多种语言,可是个人,却执著于一种

外语,当然也有例外。而且这外语是西洋语的一种,决不是邻国(中国、北朝鲜和

韩国、俄国)的语言。我认为克服这个局限性,发展多种语言是将来日本国的课题。

“外语”并非只指英语。

2.“汉字文化圈”与东亚的未来

  2000 年 6 月,日本岩波书店的月刊杂志《世界》(总第 676 期)刊登了《〈对谈〉汉字

文化圈的未来》1。这是评论家加藤周一和日本中国文学家一海知义,这两位日本权威学

者大胆提出的建议:21 世纪中,日、中、韩三国应携起手来,为恢复和普及近代以前“汉

字文化圈”的共通语言——汉文而共同努力。这次对谈不仅立即引起了日本各界的反响,

韩国的杂志也迅速加以译载(《emerge》,2000 年 7 月号)。随后,中文译载也出版了(南

开大学日本研究院编《日本研究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年 8 月)。为论述本文命

题,有必要对两位学者的主要观点作稍详细的介绍,在此请允许我作较长的摘引。

Page 4: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东北亚地区属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特别是朝鲜半岛、日本引 进了汉字,日语词汇中的一半以上属于“汉语”

― 24 ―

人間科学部研究年報 平成 21 年

(1)国际语与区域语

  加藤周一说:以前人们常常谈论“儒教文化圈”,于是我决定将范围缩小一些,就

“汉字文化圈”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国际语将通过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信息国际化,以及电视节目、电影等大众传

媒等渠道,渗透到各个国家。

  问题在于,英语既是国际语,同时又是英美的国语。如果将拉丁语作为国际语,

不会有任何问题,因为拉丁语已不再是某个特定国家的国语了。但英语的国际化,是

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层层渗透密不可分的。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敞开国门、毫无

限制地接受国际语,那么本国的文化传统势必遭到挤压。

  我认为:区域语有两种,其一是在特定区域内广泛使用的、具有国际语性质的区

域语。比如说在中南美地区,除了巴西以外,其他国家都使用西班牙语,西班牙语可

以说是该地区的国际语。俄语也是如此。苏联时期,以莫斯科为中心所形成的苏联

圈,包括东欧地区,都是用俄语来进行交流的。

  东北亚地区属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特别是朝鲜半岛、日本引

进了汉字,日语词汇中的一半以上属于“汉语” 词汇(指日语中由汉字组成的词汇),

直到江户时代末期,日本人所受的教育完全是汉字文化,日本文化的根基无不受中国

古代文化的影响。当时教育较为普及,因此只要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无论是朝鲜人

还是日本人,都能通过汉字与对方自由交流。江户时期朝鲜使节(通信使)来访,与

日本儒学家见面后,虽不能口头交谈,但可通过笔谈自由讨论各种复杂的问题,甚至

还可进行诗文唱和,并相互切磋说:这首诗作得不错,这首诗日本味太浓(笑)等,

因此汉语虽说是外语,但最多只能视为半外语。

  二战之后尤其是 60 年代以后,英语以迅猛之势大量涌入日、中、韩三国,21 世

纪我们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为了维护本国的文化根基、自我认同,对于国际语无限制的大量涌入我们绝不能

坐视不管。为了与国际语的影响相抗衡,我认为不仅要保护好日语,而且中、韩、日

等东北亚各国有必要联合起来,努力恢复曾经作为半国际语的、能够相互笔谈的区域

语。中日韩三国共同使用汉字文化达千年以上,汉字现已成为我们身体中不可缺少的

一部分,其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仅仅日本单方面行动是势单力薄、无济于事的,必须三

国签署协定。而且这还是一项大规模的教育系统工程,这样恢复汉字笔谈运动,同时

又可成为加强三国间文化交流的过程。

Page 5: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东北亚地区属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特别是朝鲜半岛、日本引 进了汉字,日语词汇中的一半以上属于“汉语”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25 ―

(2)汉字的长处所在

  一海知义接着补充说:

  越南虽在 100 多年前废除了汉字,而在此之前和朝鲜、日本一样,一直都属于汉

字文化圈。胡志明主席在华时,被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逮捕入狱,狱中坚持用汉诗写

日记,后来以《狱中日记》之名出版,这些汉诗充满幽默,诗体也很工整。

  一海知义认为汉字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现在人们更多地注重它所具有的积极性的一

面。他举例说道:

①汉字具有能“快速阅读”的特点。比如汉字可以跳越式阅读,日语中跳过假名,光读汉

字,意思照样明白。

②其次具有“省略性”。如果突然有人问你何为 IOC(国际奥委会之略),你可能不知所

措,但若是写成汉字,如全学连(全国学生联合会之略)、经团连(经济团体联合会之略)、

日教组(日本教职员工会之略),即使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也能猜个大概。

③汉字还有“造词能力”。如“东京大学创立百年纪念论文集编纂委员会某某小委员

会⋯⋯”,即使罗列一百来个汉字,也无需关系代词就可组合而成。而用日语表达时要用

助词,英语则要有关系代词等等。并且,只要在单词后面加上“性”或“化”,就可造出

许许多多的新单词。这在其他语言里是很难做到的。

④一海特意指出不可忘记汉字具有“艺术性”2 的特点。当然这是指汉字的书法艺术。除

了汉字以外,其他任何文字其本身很难具有美学因素。

⑤当加藤谈到被译成中文的译文往往比原文短得多时,一海说:“汉字之所以在译文上可

以缩短,我认为这是因为汉字具有“表意性”。因为汉语是表意文字,所以翻译时,可将

原文所具有的众多信息浓缩在很少的汉字之中。”

⑥汉字还具有可以“表达相互关系”的特性。一海说:比如“艺术”这词的含义,无论现

代汉语,还是古代汉文,原义都接近于“技术”。而日语词汇中的“艺术”,虽然来源于汉

语,却专指“art”。

  加藤接着解说道:英语的“art”起源于拉丁语的“ars”,拉丁语中就是技术的意思。

跟中国相同。

(3)为了百年之后的将来

  接下来,两位日本著名学者就“论语”、“汉语”和“东亚文化的未来”之关系,进行

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对谈。现将其核心内容摘引如下。

Page 6: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东北亚地区属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特别是朝鲜半岛、日本引 进了汉字,日语词汇中的一半以上属于“汉语”

― 26 ―

人間科学部研究年報 平成 21 年

加藤: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学习《论语》后受益非浅,现在的日本人也可以从中学到

好多东西。韩国人也一样。

  《论语》所涉及的是更高更深层次的“人的价值”问题,超越了象中国的市场经

济啦,日本的科学技术啦等具体问题。当今的日本,我想已经没有什么伦理道德能够

制约人们的行动了。佛教的影响力从江户时代就开始衰弱,明治以后不断减弱,二战

以后、特别是现在,更是每况愈下;基督教信徒占日本总人口的比率很小,不可能成

为所有日本人行为规范的价值基准。

  儒教影响也在减弱,当然这有它的必然性。儒教是以父权家长制的家族制度为前

提的,家族制度发生变化,儒教的影响力自然也就会减弱。然而《论语》里依然包含

着许多更具普遍性的价值。

  21 世纪的日本,再也不能象现在这样,在没有伦理价值的境地下拖延下去了。

长期以来,《论语》已经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即使不能全面吸收,对其中的积极部

分,我们还是有必要加以重新审视。

一海:《论语》的特点之一,是其语言非常简练。日本人学习时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

训读(加上各种记号,按照日语文法阅读中国古文的一种特殊读法),但要正确理解

原义,还须进行简明易懂的解释,否则只能是似懂非懂。另外,在思想方面,也必须

进行批判性吸收,否则就会重蹈战前汉文教育的覆辙,产生负面影响。

加藤:是啊。从长远利益来看,日本不要孤军奋战,必须和中国、韩国协调一致,相

互理解,达成共识。

一海:是的。中国有很多方言,相互之间无法沟通。南方的戏剧赴北方演出,就象外

国电影一样,必须附上字幕。因为彼此差距太大,所有现在正在积极推广普通话。许

多简单的概念,古代汉语、汉文、汉诗中的词汇作为共通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我

认为首先应在中国推广这些简单的共通语,同时韩国和日本也应采取积极措施,普及

作为共通语的汉语词汇,这样虽然要花一段时间,但还是确实可行的,我们必须立即

行动起来。

加藤:北美的墨西哥、美国、加拿大三国,现在经济上正走向一体化,欧洲也在结成

联盟,亚洲却是一盘散沙。如果单打独斗,日本当然不敌欧盟,韩国也不行,中国就

眼前的实力来看,也还处于下风。

  中日之间要结成对等关系,必须取得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协调。这种协调关系如能

发展到德国与法国之间的亲密程度,我想就能与欧盟对抗了。

  为此,我们该怎么办?在现阶段情况下,政治方面是无法取得一致的,经济方面

联系已经非常紧密,从战略角度说,我认为与其从政治上,还不如从文化上着手。从

文化上推行,是不会令人失望的。推广古典教育,利用最新的电脑技术摸索相互笔谈

Page 7: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东北亚地区属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特别是朝鲜半岛、日本引 进了汉字,日语词汇中的一半以上属于“汉语”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27 ―

的可能性,只要我们努力行动起来,动员学校教育和其他一切手段,即使近期内看不

到明显效果,在此过程中文化交流会不断增多。只要我们朝着既定的远大目标前进,

统一的进程总是会慢慢推进的。

  我特别不喜欢空谈“国际化”,与邻邦中国尚不能沟通,国际化也只是一句空话,

反之,只要能与中国、韩国结成亲密关系,推而广之,最终也许能够实现国际化。国

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海:结成军事同盟非常危险,但结成文化同盟能够赢得多数人的赞同,只要我们有

一个长期目标,我想是可以实现的。

加藤:欧洲文化的共同之处,一是基督教,二是古希腊、罗马传统,虽然欧洲经历了

长期的战争,但它们具有这种共通性,所以统一的欧洲可以实现。

  现在,东北亚还不能实现统一,但我们谈的是 21 世纪,100 年以后不是没有可

能的。为此,我们现在就必须行动起来,不能指望短短的 10 年就能实现。是否作出

这种抉择,是日本社会的事。如果日本社会不予理睬,我们也毫无办法,只是我们已

经提出来,这条路是值得我们考虑而又确实可行的。

一海:我想这并非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三、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1.日本国内的“汉检”、“中检”的考试制度

(1)检定日语中“汉字”的运用水平―—“日本汉字能力检定”

  在日本国内,人们把检定日语“汉字”水平的“日本汉字能力检定”考试制度简称

为“汉检”。参加考试者的年龄从 3岁的孩童一直到 98 岁的年迈者,“汉检”可谓家喻户

晓。据其协会 2009 年统计 3,2008 年一年的志愿报考者总数就达近 290 万人。和其八年前

(2000 年)的报考者年总数的 157 万人相比,便可得知其增长程度相当可观。

  “汉检”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如下:

①自 2002(平成 13)年起,“汉检”统归于日本文部科学省(以下略称为“文科省”),这

也就意味着国家在大力支持这项工作。当然,这和日本不少卓有远见的学者、教育家的努

力是分不开的。

②近年来,随着电脑信息的普及、一般家庭化,以及在各方面对电脑文字处理能力的要求

越来越高,要准确、迅速地进行文字处理,就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汉字知识。而“汉检”

的合格能证明自己的汉字知识的程度,在不少企业,为了鼓励自己的职员去考“汉检”,

还为此特别办起了特训班。

③在日本国内,近年来大学、短大、高中等学校的学生出现作为母语的日语写作能力明显

Page 8: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东北亚地区属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特别是朝鲜半岛、日本引 进了汉字,日语词汇中的一半以上属于“汉语”

― 28 ―

人間科学部研究年報 平成 21 年

下降的现象,其中不会写日语中的汉字尤为突出,有的学生连自我介绍都写不像样,以至

影响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为此,各有关学校为了提高学生母语写作能力,积极鼓励参加

“汉检”考试。并不断出现大学、短大在其入学考试中对“汉检”成绩优秀者(准 2级以

上)给与优待。还有不少大学、高中对“汉检”合格者(等级分别各有规定)赠送学分。

这些认可制度,使学生们不得不重视“汉检”了。

④“汉检”一般公开考场是利用各地的大学等场所,一年举行三次考试。初级(10 级―

8级)150 分中以 80/100 为合格。中级(7级―准 2级)200 分中以 70/100 为合格。即初、

中级水平的合格分数线定得较低,这样也就能鼓励更多的人前来参加。而且,考试结束后

当场告知正确答案,使考生能迅速算出自己的大致考试成绩。并且,只要家里有电脑,每

天都有机会参加因特网“汉检”(CBT)考试或做练习。这样,工作繁忙的人也能在自己

可能的时间里参加考试或做练习。

⑤作为汉字文化的信息据点,财团法人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在京都市本部二楼常设了一

个《汉检汉字资料馆》。免费供万人利用。其中展示“汉字的历史”、 中国和日本的“四字

成语与漫画”、“西安碑林博物馆”、“古钱”,还设有“媒体实验室”等。

  就这样,“汉检”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日语汉字能力,而是利用“汉字”来作为切

入口,引导人们去思考日中两国的语言特性和悠久的文化交流史。可以说这也是促使“汉

检”成功与持久的关键之一。

(2)检定外语能力的“中国语检定”

  在日本,包括中国国家教委主办的“汉语水平考试”(HSK),主要有七种测试中文水

平的考试制度 4。然而,被文科省承认、受到驻日中国大使馆教育处后援并在中国一些大

城市也设立考场的日本全国性规模中国语检定考试制度,就只有日本中国语检定协会主办

的“中国语检定试验”。一般将其简称为“中检”。 一般大学和开设中文课的高中都鼓励

自己学校的学生们去参加这项“中检”。

  此协会于 1981 年开始以“中国语学力检定协会”之名在大阪设立本部。1985 年为了

把此项工作扩大於全国范围,协会本部迁至东京。今年一月,此协会取得了“一般财团法

人”的资格,改名为“财团法人 日本中国语检定协会”,更加坚定了其社会地位。

  本检定分 6个级(1 级、准 1 级、2 级、3 级、4 级、准 4 级)。一年举行三次全国性

的考试。各考场(本会场、正式会场和委托考场)设置在各地区的大学等场所。比如,在

大阪有几个大学成为其考场。位于大阪北部的关西大学是一个有经验的北部据点(正式考

场);位于大阪南部的帝塚山学院大学(笔者所属大学)从 2006 年开始成为大阪南部的新

据点(委托考场)。这也是由于近年来大阪南部、中部的报考者不断增加,本校受协会委

托,在校长的支持下,决定协力开设了考场(笔者现兼任本校考场的负责人)。

Page 9: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东北亚地区属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特别是朝鲜半岛、日本引 进了汉字,日语词汇中的一半以上属于“汉语”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29 ―

  “中检”协会最近在网上打出“知人、知街、知文化”的标语,力图通过“语言”来

促进民族间的理解和友好。到今年(2009)9 月,已经实施了 68 次全国性的考试。根据

协会报告说,近年来每年约有 5万人报考“中检”,累计其报考人数达 63 万。其中合格者

现时点是 23 万人 5。

  对大学生来说,在毕业之前只要能达到 3级以上的水平,一般来说,这份外语能力证

明书对他们的就职、升学都会是非常有利的。况且,随着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很多有能

力的日本年轻人都想去中国找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此,“中检”也就成了他们在大学

时代必须下功夫获取的科目。

  一方面,大学的教程也开始随之改革,为对应“中检”,特意排出一些课时来专门辅

导考生,或者把作为一般外语课的汉语课和“中检”的要求结合起来教,以求一箭双雕。

  从整体上看,“中检”虽然还没有“汉检”那样成熟,但“中检”的需求量估计今后

还会不断增大。也就是说,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愈稳定,人们也就会愈需要“中检”。

换句话说,和“汉检”不同,作为一门外语能力测验的“中检”,其命运是和东亚的发展、

世界的政经形势直接相连的。

2.战后日本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诸问题

  既然作为一门外语,一般均以培养听、讲、读、写四种能力为教学目标。在中国的场

合,比如专攻英语的学生在大学毕业时不仅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会话,而且也能用英语写

一般的文章。不用说专攻日语的学生也不例外。当这方面的专业大学教师具有这四种能力

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在日本,暂且不论英语专业的学生,中文专业的学生中除了极少

数在大学时代有条件去中国长期留学的学生以外,一般都不会用中文写文章,也不会阅读

中文书报。不仅如此,更令人吃惊的是,在日本,和其他外语专业大学教师不同,极大多

数的中文专业的大学教师,他们虽能阅读中文,可对于用中文写论文或写一般书信文章都

没有自信。也就是说,日本的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具有两三代

的“传统”历史了。可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几乎没有人去认真地正视这个问题。下面,分

析日本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试从社会、历史方面来对其原因加以解析。

(1)轻视学习“作文”

  在日本的大学里,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大学的汉语教程中,都没有系统地教授“作

文”的教学计划。虽然在书店里也有出售类似《中国语作文》等初、中级教材,可实际上

在大学的教堂里,最多也只有让学生作一些日译中短句练习的时间。结果,日本的大学生

学了四年,听了上百堂汉语课(其中有很多程度类似的课),到头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既

不会讲也不会写。即使是特别优秀的学生,虽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中文对话,可绝对没有书

写的能力。十多年前,我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主张培养学生

Page 10: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东北亚地区属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特别是朝鲜半岛、日本引 进了汉字,日语词汇中的一半以上属于“汉语”

― 30 ―

人間科学部研究年報 平成 21 年

的写作能力,并想方设法把“作文”排入教学课程中去。可是这十多年的实践告诉我:这

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以下三点可以说是其主要历史和社会原因。

① 自明治时代起,日本为了早日成为欧美先进国的成员之一极力提倡学习西洋文化,从

而一直排斥“汉学”与儒教。这就使之后的日本知识分子渐渐地离开了汉学,自然

用(古代)汉语写作的能力也急剧下降了。明治时代的作家“能读能写”——例如森

欧外、夏日漱石等都能读懂汉文也能用汉语作诗。可是到了昭和时代,变成“能读不

能写”——就是象井伏鱒二那样颇有中国古典文学修养的作家也不会写汉诗了,但能

比较正确地阅读、理解中国古典文学。到了平成年代,除了极少数优秀的中国专家以

外,一般是“不会读不会写”汉文了。这不仅仅是古代汉语的问题,现代汉语的问题

之根源也同样在此。

② 对于“写”的问题,这不仅是学外语的课题,也是前面所述的作为母语的日语教育中

也同样存在轻视“写”的问题。令人吃惊的是,日本的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近十

年的学校教程中,除了极个别几个私立学校以外,几乎没有“作文”课和有关“作

文”的回家作业。也就是说,“国语”教学中几乎没有写作的训练。这就导致如今日

本的大学,第一年不得不为所有的新生开实质上的“作文”训练课,因为连“自我介

绍”也写不像样的大学生太多了。如果不为他们集体补课的话,他们不仅不能完成大

学的课程,即使毕业之后也很难找到工作。这就是说连日本的母语教育也没有重视

“写”。由于没有培养学生平时常“写”的好习惯,至于外语,那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③ 至于用汉语写文章,实际上目前当教师的一代中青年人,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没有机会

学习“写”,自然也就很难去积极地推动“写”的教学了。要想教汉语“写作”,实际

上几乎只能靠中国人教师,可大多数的中国人教师又都是非正式教员,一星期只来上

一、二次课而已。由此可见,要改善日本大学的汉语教学现状,实在是一项很艰难的

工作。

(2)缺少“朗读”与“背诵”

  日本的汉语教授法中,少了两种重要的练习,即“朗读”和“背诵”。外语,尤其是

初级外语,实在是不可缺少“背诵”。只有通过这原始的“背诵”,才能渐渐地习惯于不是

属于自己母语的语音世界。光理解不行。这不是光靠脑子去理解了就能掌握的,而必须发

挥身体的五官功能才能见效。

  在我校和京都大学的汉语教课中,我曾经做过一种尝试。用一年的时间专门训练“朗

读”,当然这必须在“背诵”的基础上。开始,我担心学生会不选这不寻常的课,可出乎

意料的是,虽然课时排在对选课最不利的第五节,可教室里仍挤满了学生。由此可见,并

Page 11: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东北亚地区属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特别是朝鲜半岛、日本引 进了汉字,日语词汇中的一半以上属于“汉语”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31 ―

不是学生不要学,而是渴于没有机会学。

  在日本也有少数明智的教育家提出: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学习古代汉文时使用的“朗

读”原文(日语称此为“素读”)很有效。遗憾的是,目前的大学教学并没有充分理解、

重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3)不教授古代汉语知识

  由于大学改革工作的需要,我稍做过一些调查。从而得知除了几所原国立公立综合大

学和佛教大学还保留了几堂“汉文读解”课以外,在日本的大学里很难找到有关古代汉语

的课。说的稍微绝对一点,现代日本的大学里即使是中国文化专业也不教授古代汉语知

识。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即使教师想教也教不成。近年来,日本经济不够景气再加上出

生率下降导致学生减少,在不少大专院校里有些学文学出身的教师也只顾眼前利益跟着叫

嚷“文学无用”,大刀阔斧地砍“文学”课。在日本不少文科大学连日本文学的课都保不

全,那么要想把中国古典文学的课排进去也就更困难了。其实,这是一种对时代潮流的错

误解读。这就像十多年前日本教育界从上到下大叫“教养无用”,——这里的“教养”即

“修养学科”(Liberal arts)之义,几乎把所有的“教养学部”都改成了“国际”或“文化”

学部。可没过了几年就不得不承认:教育还是必须从“教养”入手。因为“教养”能开发

和陶冶人性;能培养广泛深入地去理解文化精神的能力。

正如第二章中加藤、一海两位学者重点谈到的,虽然困难重重,但为了将来东亚的和平

与发展,有必要对下一代教授“汉语”。不言而喻这“汉语”是包括古代汉语的。因为保

留在现代日语中的大多数汉语词汇是古代汉语。通过学习这些汉语知识,可以同时了解两

国的历史文化的深层和底蕴。

四、对汉语教学的几点设想

  鉴于上述的内容,我想结合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和设想。

(1)充分认识世界规模的汉语教学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当然不仅仅是教外语,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其文化。如何把中国文

化的结晶向世界各国传播是今后的一大课题。就如日本的文化形象有樱花、歌舞伎等,那

么中国文化的形象、东亚文化的形象又该如何归纳?还须花功夫深究。

(2)认识汉语在东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这一点,已经在第二章中叙述了。加藤、一海两位日本学者及时地提出了一个具有战

Page 12: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东北亚地区属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特别是朝鲜半岛、日本引 进了汉字,日语词汇中的一半以上属于“汉语”

― 32 ―

人間科学部研究年報 平成 21 年

略性的构思。近年在韩国,由于中韩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去中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韩国

的学界也正在重新探讨汉字的教育和使用的问题。在今后的一百年中,汉语在东亚国际社

会中否能复权?也还有待于东亚各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

(3)汉语教学应该注重“读”和“写”

  “阅读”和“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理性操作。“阅读”是一种吸收,它能给学生展开

一个新的文化世界,并使他再也不会忘记汉语了。“写作”是一种吐露,它使学生有机会

感受到以自己的外语能力来表现的知性愉悦。如果持续不断地训练“写”,其汉语水平自

然会得到不断的提高。重视“读”和“写”,能培养学生自觉地去推敲、选择、修饰其语

言用字。可以说没有细心的“阅读”和有系统的“写作”训练,也就培养不出中国文化的

真正理解者。

  在此值得留意的是,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在中国长期留过学或进修过的日本研究者或日

本青年。他们在中国受到了大量的“读”和“写”的训练,仅一两年的时间,其中的优秀

者竟然达到了用汉语写论文、阅读一些中国古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收获并非局

限于外语。“入境随俗”,他们不是以一个享有特权的“外国人留学生”,而往往是以一个

“普通的生活者”融入市井。其结果,他们对中国的民俗习惯、历史文化的理解也变得更

深透,更客观了。

(4)把汉语教学和“中检”、“汉检”结合起来

  日本的汉语教学,较之欧美各国有不少有利的因素。因为日本是世界上第二个频繁使

用汉字的国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日语汉字的基础来发展汉语教学。也就是说,可以把现

有的 “中检”、“汉检”和“汉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我认为我

们有必要从“汉字文化圈”的视角来重新检点日语(母语)和汉语(外语)的教学理念与

方法。

  今后,中日韩的学者如何为发展东亚的汉字文化而携手合作?这在考虑 21 世纪世界

文化发展的平衡以及东亚文化的继承之际,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注解】

1 当时的社会背景,正如中文版译者刘雨珍在《译者前言》中所解说的那样—2000 年 1 月,日本

已故原首相小渊惠三的私设咨询机构“21 世纪的日本构思”恳谈会在公布其最终报告书中提出:

为了推进日本的国际化,日本在 21 世纪应将英语定为“第二公用语”。一石激起千重浪,顿时引起

了日本国内舆论哗然。同年 5月,审议日语教育的权威机构“国语审议会”提出报告,对此观点作

了修正,并指出在母语形成期的 10 岁之前,仍应把日语学习作为基础。然而,由此引发了对于 21

世纪日语教育以及汉字问题的争论,并至今仍一直成为日本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Page 13: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东北亚地区属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特别是朝鲜半岛、日本引 进了汉字,日语词汇中的一半以上属于“汉语”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33 ―

2 以下是两位先生对汉字艺术性的对谈主要内容(引自中华书局 2007 年 10 月版,加藤周一 /著

 彭佳红 /译《21 世纪与中国文化》p.291-293 中,2000 年刘雨珍的译文)。

加藤:您刚才说的艺术性,是指书法吧。

一海:是的。

加藤:文字的形状本身具有艺术氛围,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汉语以外的文字中所谓的美术化,

是指模样化、装饰化;或者和绘画融合在一起,文字只是作为绘画的一部分。将文字进行绘画

性、装饰性处理,这种习惯在中世纪欧洲的拉丁语文献中很常见。象基督教的祈祷书啦,圣经

啦,有的是将开头字母图案化。但这只限于一部分文字,并非所有文本中的文字。伊斯兰教不

许描绘神及圣人的画像,因此将《可兰经》的阿拉伯文字图案化,用来装饰。

  中国书法的特点,不仅在于视觉上的美,还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即所谓的“气韵生动”。

我们很难见到特定书法家将阿拉伯文字作为自我表现的工具。这种作为艺术家自我表现的书法,

只存在于中国。日本人和朝鲜半岛的人们,则不断地进行模仿。⋯⋯

一海:您说得对。日语中的片假名是不可能成为艺术鉴赏对象的。片假名只是汉字的一部分,

大多是抽取汉字偏旁部首而成,象取“伊”的左边就成“イ”,取“吕”的上下部分就成“ロ”

等等。而平假名大多则是汉字的草书化。平假名中的草体,大多来源于中国,因此平假名的书

法,之所以能给人某种稳定、均衡等美感价值,是因为有原来的汉字作为基础,如“あ”是

“安”的草体,汉字“安”是骨干,如果没有把握其作为书法的艺术特征,书写的假名也就不

成体统。我想,能把假名写好,关键在于有汉字作基础。

加藤:中国和日本美术的不同点之一,我觉得就在于日本美术装饰性太强。中国艺术的一个主

要因素,在于力求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气韵,而不太讲究形状是否工整,为了表现内在的

自我,可以打破外在形式,流露出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而日本呢,则更多地向装饰化发展。

  另外,还想请教一下,中国书法是不是更多地遵循书法规则,不轻易破坏原有的形状?象

中国的草书,大多有章可寻,所以比较易懂。而日本的草书,尤其是禅僧们的草书,主观主义

色彩太浓,根本不知道写的是些什么。

一海:中国的草书有一定的章法,草写时不能过于偏离,我想这是它的一大前提。当然中国的

书法家风格不一,不能一概而论,但纵观历代作品,大多如此。而日本呢,正如您所说,尤其

是和尚的字,有些完全是胡乱涂抹,无章可寻。

加藤:中国,对于禅僧们的书法或绘画,评价并不高,就可作为一个旁证。而在日本,将禅宗

的墨迹视为最高的书法艺术,给予过高的评价。

  我想,中国书法到了日本,发展成为两极分化,一是象禅宗墨迹那样极端狂草的主观主

义;一是象假名的散写那样,更多地注重客观性、装饰性,小巧轻灵的字与复杂厚重的字错落

有致,相映成趣。

  水墨画也是如此。中国的绘画,立足于写实与艺术家内在表现的一种紧张关系、一种协调。

而日本过多追求主观主义,为了表现自我的主观,宁可将写实抛弃不顾。因此,以禅僧为主的

文人画在日本受到极高的评价。

3  依据“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浏览因特网主页:http://www.kanken.or.jp《汉检的概要》。4  除了本文中已经提到的两种以外,还有以下五种:国土交通省主办(国际观光振兴会代办考试

事务)的“中国语翻译导游业试验”、中国语协会主办的“中国语能力检定”(TECC)、实用中国

语检定协会主办的“实用中国语检定”(CHUKEN)、日本商务中国语学会主办的“日本商务中国

语检定”、日本翻译协会主办的“中国语翻译基础能力检定”。

Page 14: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与现代日本的“汉语”教学€¦ · 东北亚地区属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特别是朝鲜半岛、日本引 进了汉字,日语词汇中的一半以上属于“汉语”

― 34 ―

人間科学部研究年報 平成 21 年

(本篇小论是在 2006 年 9 月 9 日,上海·复旦大学召开的主题为“东亚文化的继承和扬弃”

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口头发表的内容上,修改补充而成的。)

5  依据“日本中国语检定协会”浏览因特网主页:http://www.chuken.gr.jp《理事长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