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23
总第79期 79 2009.07 Kate Elizabeth Winslet 火车拉来的城市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建筑与未来 只做自己相信的事 建筑与未来 CITY OF TRAINS

Upload: obra-architects

Post on 09-Mar-2016

2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DESCRIPTION

Fellow Traveler Magazine, July 2009, Volume 79

TRANSCRIPT

Page 1: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总第79期

792009.07

Kate Elizabeth Winslet

火车拉来的城市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建筑与未来

只做自己相信的事

2009.07 总第79期

建筑与未来

CITY OF TRAINS

Page 2: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46

人类关于未来建筑的想象从未停止。去年十月初,阿联酋迪拜的纳赫勒集团曾宣布,将在迪拜中部地区建造一座

高达1千米的摩天大楼。如果建成它取代“迪拜塔”成为世界最高建筑,这无疑在宣称:“迪拜拥有世界上其他地方所

没有的想象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品质之一。这一伟大原驱力将人类从风雨侵袭的洞穴山林,带进了八百米

高空的空调房。在满足了居住的实用性、舒适性之后,想象力毫无倦意高歌猛进,大有直取传说中的巴别塔之意。

想象力无穷尽,资源却有枯竭时。80亿美元的意思,就是31万立方米的强化混凝土、6.2万吨的强化钢筋、56部速

度每秒18米的电梯⋯⋯一栋世界第一摩天大楼的耗能,远不是参与建设的4000名工人所能想象的。

著名建筑师法兹勒·康曾说过:“今天,建造190层的建筑已经没有任何实际困难。要不要盖摩天楼,并不是工程

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不合理的社会资金使用、资源消耗、空间拥挤、隔阂交往、安全隐患等,种种原罪让这些庞

然大物在展示人类惊人技术成就的同时,也招致了无数诋毁之辞。

当一栋建筑以高耗能只为成全一个“节能、环保”的概念展示,当社会公共资金只为了堆砌出一座“城市地

标”,建筑本身已沦为了想象力的灰烬。本期受访嘉宾艾未未这样表述:“建筑没有未来,除非人类有未来。”建筑的

灵魂始终是活动于其中的人。无论未来建筑将如何呈现,不要忘记,建筑的初始是为了人类能住得更有尊严。

在宣布完建筑雄心一个月后,去年十一月底,纳赫勒集团宣布为应对市场状况,将裁减500个工作岗位,这相当于

该集团员工总数的大约15%。想象中的千米高摩天大楼能否按原计划建造还不得而知。□本刊编辑部

建筑与未来策划 本刊编辑部 统筹 陈雅琴 执行 陈雅琴 石静

ARCHITECTURE

THE FUTUREAND

Page 3: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47

用最廉价的材料,搭建居住的尊严本刊记者 石静 图 车庆久 被访者提供

坂茂(Shigeru Ban),当今国际最受瞩目的

中生代建筑师之一,他的创作遍布世界,从东

京三宅一生的住家 、2000 年德国汉诺威万国

博览会日本馆、纽约游牧博物馆,再到法国庞

毕度中心新馆的设计等。曾被《时代杂志》称

为21世纪建筑和设计领域的改革者,也曾任联

合国难民高等委员会顾问,是灾后应急建筑的

专家。他广为人知的设计是用回收纸制成的纸

管为灾区受难者搭建房屋。

Page 4: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48

英伦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曾在《幸福的建筑》中这样说道:“正是

在与痛苦的对话中,许多美丽的事物才获得了价

值。结识悲痛原来是欣赏建筑的一个较为奇特的先

决条件。除了其他客观的原因,我们可能需要一点

悲伤才能完全被建筑感动。”

坂茂的作品非常契合这番描述。他的建筑作

品大多不是在展览厅或美术馆,也不是在大都市光

鲜而繁华的地段。而是在日本阪神和中国成都、台

湾南投⋯⋯在最需要它的地方,为人们提供一个暂

时的温暖的家。他的标签性的纸建筑,源于在结合

技术原创性的基础上,对环境、社会、人类的关怀

和责任。

“作为一个建筑师,我设计了美丽的建

筑物。但同时,建筑师应该有社会责任。”

——坂茂

对于坂茂来说,这种社会责任的实现意味着

使用一些因地制宜的建筑材料,像硬纸管、竹子、

泥砖和橡胶树。这些材料的共同点在于,不仅在当

地容易得到,而且便宜,可以循环使用。因此在建

筑界,坂茂也以敢大胆使用最廉价、最脆弱的材料

而闻名。

2006年,他用中国竹编帽子设计的法国蓬皮

杜中心新馆,从其他153名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日本神户大地震时,他仅用一天时间,为失去家园

的灾民盖起了一座纸筒教堂;他还提出用传真纸筒

芯代替钢筋水泥的想法⋯⋯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

地震后,坂茂及松原弘典两位建筑师又都进入四

川,前者奔波于四川的乡村,后者帮助成都华林小

学搭建纸管过渡校舍。这期间,来自日本、中国的

众多志愿者也加入了进来,用了一个月便搭起了至

今仍在使用的514平方米的教室,那些饱受地震之

苦的孩子们将在这里度过他们3年的学校生活。

坂茂承认,自己对脆弱的材料感兴趣,

他认为,“只要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材料或

结构系统,一种新的建筑就产生了”。

坂茂1957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他说他从孩童

时就很自然地觉得“把东西扔掉是浪费”,正是

因为他担心一切资源的浪费,激发了他运用可再生

材料作为建筑原料的创作灵感。于是,他盯上了具

有环保功效的纸筒(paper tube)。和普通的纸不

同,纸筒来自传真机上的纸芯,它们具有便宜、可

循环使用、无毒、用途广泛等特点,但作为建筑材

料还远远不够。坂茂不断地对纸的强度进行研究,

在纸筒生产企业的协助下,纸筒被作了防水、防火

处理,并进行了加固。在严格的强度测试之后,确

定纸筒已解决了耐久性等问题,已经完全可以替代

钢筋水泥。1993年,纸筒被正式认定为建筑物的

构件。这是后话了。

1986年,从美国留学归国的坂茂,在Alvar

Aalto特展的会场设计,因为经费有限,无法使用

芬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Aalto爱用的木材,于是

以纸管作为展馆的内墙、天花板及展示台,这次的

经验,让坂茂意外发现纸管的强度远超过想象,这

便是“纸建筑”的创作原点。

3年后,名古屋设计博览会馆,展馆虽不大,

但却让坂茂首次实现纸建筑的梦想,他以48支外

径33厘米、厚度15毫米、长度4米,表面经过蜡纸

防水加工的纸管,重现江户时代造园名家所设计用

来欣赏水琴窟的东屋。这座纸建筑,白天里,一束

束屋外的光线透过纸管间的空隙照射屋内,入夜之

后,建筑物本身就像一座大型灯具,朝向四面八方

射出48条灿烂的光束。

坂茂不仅在建筑上有杰出的表现,也

是一位人道主义者,曾任联合国难民高等

委员会(UNHCR)顾问的他曾说过:“20世纪

的建筑大师为大众建造公共建筑,而冷战

后一代的建筑师应该为少数人服务,例如

种族冲突的受害者和无家可归的人。”

《TIME》杂志认为,坂茂也许比今天很多

用玻璃和钢铁建筑的人更接近老旧的现代主义者

的理想。他想让大众能够得到美好的东西,包括

最贫穷者。

在担任联合国难民署高级专员顾问期间,坂

茂看到了卢旺达难民在小小的塑料雨篷下艰难生活

的照片。他成功说服了联合国难民署的官员,为难

民提供纸筒,以便他们能搭建帐篷。这样,纸房

子又被运送到土耳其和卢旺达。“难民营一定要美

丽。”他说,“从心理上来讲,难民是受到了损害

的。他们必须要呆在漂亮的地方。”

因为坂茂的人道主义、对设计的热忱,以及他

对社会的公德心,2005年,年仅48岁的坂茂就获得了

托马斯·杰弗逊建筑奖章,并被列入国际建筑界有影

响的建筑大师之列。该奖项委员会主席凯伦评价坂茂

说:“没有别的建筑师能够在对建筑的美学追求与对

人类的关怀之间达到平衡⋯⋯坂茂用最廉价的原料和

最简单的样式,给予穷人尊严和希望。”

ARCHITECTURE

THE FUTUREAND

Page 5: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坂茂有给众多受灾地方设计房屋的经验,并且他的方案更趋成熟、更可行、造价低,既便于建造,也便于回收,是不可多得的好方法。他介绍说,这类纸教室

共有9间,建筑面积514平方米,将分3排建成,共使用370根纸管,这些纸管长约2米或3米、外直径240毫米、厚度150毫米,呈空心状。

49

《旅伴》:在成都建设纸房子的项目确定的使用年限

是3年吗?那么3年后怎么办呢?

坂茂:我在此次成都华林小学的教室方案中是按照长

期使用的标准来设计的这些房屋,虽然项目方定的是

3年,但我的设计没有局限在这一要求内,我希望能

有更多的孩子在这里读书。而且按照长期使用的思路

来设计,这样出来的房屋才会更结实。打造能够长期

使用的恒久建筑是我一直以来的设计要求。

《旅伴》:您的团队在《渡:国际灾后应急建筑设计

展》中陈列用的纸房子和实际在成都华林小学的是否

完全一样?

坂茂:展览中你是看到了结构骨架、柱和梁这些由纸

筒组成的地方,其他墙体、窗户等部分没有,实际采

用的是木板和塑钢。这是出于对使用的群体的考虑,

毕竟刚受过地震灾害的孩子们还是需要一些心理上的

安全感。

《旅伴》:您为什么这么钟情纸质的材料?

坂茂:我喜欢任何可用的材料,不仅仅是纸。我认为

除了水泥之外,建筑设计中的任何东西几乎都能够再

生重复利用。很多人都说我是个环保主义者,但我自

己却并不这么认为,我更追求建筑的美观和实用,环

保只是凑巧而已。当然,我可能更偏于使用脆弱的材

料,我认为建筑的使用寿命与材料没有任何关系,这

关键取决于设计者的用心程度。

《旅伴》:您一直致力于为各国各种受灾地区的人们

提供临时或永久的居住设计?

坂茂:过去,当然也包括现在,建筑师一直是为特权

阶层或富人设计建造能显示其权力和财富的建筑。但

实际上,建筑师也同样愿意为那些因为饥荒、战争等

各种灾难失去家园的人提供我们的帮助。效力于特权

阶层和富人与为弱势群体和穷人提供帮助之间保持平

衡非常重要。

对话

Page 6: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极简,建筑的原初就是庇护所本刊记者 石静 图 车庆久 丁丁

ARCHITECTURE

THE FUTUREAND

藤本壮介,1971年生于日本北海道。1994年

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2000年便成立了藤

本壮介建筑事务所。同时担任京都大学、东

京理科大学、昭和女子大学的客座讲师。他

所提倡的建筑理念为“原初的未来”,即对

原始构建材料和方式的还原。

Page 7: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51

一个穿青花上衣的斯文男子站在一群建筑系

的大学生中,一个个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脸上始

终挂着亲切而淳朴的笑容。与我较为熟络的建筑

师Kousaku Matsumoto在角落中发现了躲着观看

的我,便叫我过去,正式将Son Fujimoto(藤本壮

介)这个著名的日本建筑师介绍了一番。

果然就是他,带着北海道人的淳朴笑靥,曾经

利用木头垒叠的方式在日本熊本市山郊造出一所15

平方米的终极木屋(Final Wooden House)——

由木头划分出12个空间,自动组合成为吃、睡、

工作的功能分区——借以探讨人类居住的需要并叩

问未来居住方式的这个人。这个建筑令他获得了

《wallpaper》杂志的“2009年最佳私人住宅奖”。

从功能上说,或许终极木屋只是一个度

假型的第二居所,但其带给我们的意义却远

远超越了居住本身,不仅在于其对木材功

能、空间的开发,还对于对人类未来居住方

式的思考。

刚刚30多岁的藤本壮介对人类居住方式的探

索由来已久。在他刚开始学习建筑的年代,是一个

日本历史上标志着诸多“结束”字眼的年代:冷战

的结束、日本泡沫经济的结束⋯⋯于是人们期待他

能够成为日本新建筑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坐标原点。

这个还有待时间的证明。但每次建筑创作时,藤本

壮介会首先将自我意念归零。他不需要象伊东丰雄

(Toyo Ito)和青木淳(Jun Aoki)一样背负解放建筑

的使命。他轻松上阵,在日本的建筑界斩获无数大

奖,如一颗新星飞速升起。2000年,藤本壮介事务

所在东京成立,他们喜欢用极简的元素创造出“无

限”可能。

“极简”概念在藤本壮介和他事务所的

建筑师心中是个无坚不摧的信条,虽然他们

的设计范围非常广阔,从住宅到公共建筑,

然而他的关键字却是“自然与人造之间”。

他说:“新世纪的建筑介于自然与人造之间,

新形态的建筑不能依赖由上而下的秩序,而是从内

部产生的微妙关系”。这个与《道德经》中所持的

“无状之状”好似同出一辙。也就是说:完整的建

筑,应该经由内在的秩序,自然而然地展现出其外

在的形式,不需刻意强加外在的视觉秩序。老子

提倡的“道”回归正是“复归于无物”。正因为

“道”可以生万物,因此包含了无限的发展的可

能性。所谓“朴散则为器”。于是藤本壮介随之深

入,提出了“Primitive Future”——“原初的未

来”这一概念,也就是用未来的态度来表达原始,

从矛盾中显生融和。

一个研究训诂的朋友对我说,如果对“原”字

进行详细解释,它在小篆字形里像泉水从山崖里涌

出来一样。从厂,像山崖石穴的形状。从泉,本义

为水源或源泉。我们之所以在这里对“原”的来源

做详细的探究,就是想通过一个字的追本溯源,寻

找记忆的遗传子。有时候我们越是强调现代,却越

离不开原本。当我们把事物分类得太细之后,突然

发现,我们需要回到源头,那些质朴的、单纯的、

原始的内容和结构,都是和原初有关。所谓“原

形”,就是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无论是哪一

种艺术手段和方式,都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追溯或

接近原初。建筑也不例外。

“洞穴代表一种更为粗糙的、等待人们

去发现探索的空间,在洞穴空间中,每个人

都必须亲自去发现什么是能让自己感到舒服

的所在”。

藤本壮介一直认为建筑存在的两种最原始状

态:一个是洞穴,另外一个是巢穴。人类以前住

在洞穴里,这是个常识,大约是在11000年或更

早些的时候。当时的人们以狩猎为生。在洞穴中

感到安全而自在。人们在洞口生火,这样既能取

暖又能在他们烤肉时防范动物。这是种简单的生

活,也是所有人类最初始的基本生活。然而随着

农业文明的到来,人们走出了洞穴,创造了房屋。

这是一种代替洞穴的全新庇护所。所以现在人类还

有着蒂固的“洞穴心理”——卧室皆以10-20平方

米大小来建造。

我们也在此向他发问:未来艺术如果只是在回

归原初的艺术,那么是进步还是倒退?

康德在意志与物自体的切断论中,深刻地阐

述过人类的这一两难困境。19世纪之后的建筑世界

之中,呼唤自然的回归成为一道缓缓涌动的暗流,

存在于建筑内部的透明的空间被一点点地小心地延

Page 8: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52

展到外部,试图与那个真正广阔,绝对,崇高的空

间——大自然达成和解,与之融合,并俯首称臣。

这并不能说是一种倒退。

藤本的核心理念与老子不谋而合,但真正在某

种艺术形式当中实践的事实发生于日本,这也不足

为奇。日本传统和文化中的“寂”之无言的气韵,

与西方哲学的理性精神,就是藤本作品中存在的那

种善性的和谐。尽管建筑史评论家藤森照信戏称藤

本的作品只存在白箱子和玻璃两种元素,仿佛某种

精神病理学概念下的执念狂,然而这种具有强烈的

极简主义美学风格的建筑正是藤本设计思想最直接

的物化形式。

也有人戏称藤本的许多设计定位是给在

只有斧头和锯子的时代居住的人类,不管他

所受到的建筑教育是俄罗斯构成主义,还是

美国的极简主义艺术。“建筑的原初就是庇

护所”这种观念无疑使藤本成为了现代主义

的逆流中坚。这个问题类似于我们为什么喜

欢买MUJI的衣服一般,就是那种朴实和天然

吸引着我们。

藤本壮介自己的解释则是出于对环境问题的忧

虑,他说:“现如今,我们不得不对环境问题保持

足够谨慎。不过,它同样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再思

考的机会。当代文化总是惯于控制万物,然而,全

面地控制却使得我们开始失去对环境的控制。我们

必须改变这种全面控制的状况,而要学会与自然进

行对话,创造真正的和谐。现代都市中,人们使用

的空调就是阻隔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一个例子。有

了空调,人们被限制在了室内,空调这样一个人造

机器变成了空间的主宰,将内外分割。因此,我们

应该通过一种自然的能量拉近环境之间的距离,创

造更加舒适的空间。要做到这点,人们应该试着更

多地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要控制它。”

也许他说得对,适当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回头

后看,那里也许也有未来。

ARCHITECTURE

THE FUTUREAND

藤本壮介的作品——象征宁静美好的“千层酥屋”。这房子是由轻

盈但多层的透明薄膜构成的蜂窝结构,如同可口的法式千层酥。在

存储时,它仅仅是一个平面的房子的轮廓,而当紧急情况发生时,

它会延展成一个立体的,并能够独立支撑的结构。

Page 9: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智能设计,达到一个可生存的未来本刊记者 陈雅琴 图 丁丁

Pablo Castro ,出生于阿根廷的圣胡安,圣

胡安国立大学毕业、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设计

科学硕士学位。曾在建筑联盟、智利国立大

学、阿根廷圣胡安国立大学、新泽西技术学

院、罗德岛设计学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明尼苏达大学开设讲座。“建筑历史社团”

的“蒙特奎恩高级会员”、纽约艺术基金会

在建筑/环境结构领域的会员。先后在纽约布

鲁克林普拉特学院设计系、克兰布洛克艺术

学院、罗德岛设计学校等院校任教。

Jennifer Lee ,出生于美国华盛顿,获纽约埃

尔文·查宁建筑学校学位、哈佛大学荣誉学

位。曾协助出版关于建筑、声音学的著作,

曾在纽约布鲁克林普拉特学院设计系、克兰

布洛克艺术学院任教。“建筑历史社团”的

“蒙特奎恩高级会员”、纽约艺术基金会在

建筑/环境结构领域的会员,库珀联盟的访问

学者。

Page 10: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54

出身建筑的Pablo 和Jennifer ,2000年在纽约共

同创立OBRA 建筑事务所,立志于通过对于材料、结

构、选址和体验的探索追求发明的灵感和兴趣,用实

践挑战并拓展建筑自身意义的范畴。他们的作品包括

阿根廷的住宅、纽约Soho区的咖啡厅、哥斯达黎加

的一处私人生态住宅,以及康涅狄格州新迦南市45

英亩公园,一个快速增长的社区的社区中心和教堂。

OBRA的项目范围包括从大规模住宅区规划、博物

馆、歌剧院到小尺度的家具以及灯具。他们的作品向

世界扩展,包括了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住宅和一些早

期计划中的其他区域项目。

Pablo 和Jennifer一直认为建筑与其周边环境、

外延的选址以及对建筑作品的理念密切相关。因此,

很多他们的方案和已完成的作品包括了户外元素和

大自然融合的因素。包括他们所设计的应急建筑

Red+Housing。“没有概念性的建筑不是好建筑。一

个应急建筑使用的材料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其

核心概念。这就好像我们评价两个女人,一个很惊艳

却十分无趣,另一个第一眼一般但很有内涵,且眼神

充满神秘。于是,去了解第二个女人就成为一件十分

有吸引力的事情,当你越来越了解她,你就会越来越

着迷于她的眼神,并且陷入爱河无法自拔。”

ARCHITECTURE

THE FUTUREAND

节拍融和(BEATFUSE!)是OBRA

事务所在2006年青年建筑师比赛的

获胜项目,位于纽约长岛城。这个

空间的一部分被10个风琴状外壳覆

盖,这些外壳是在工厂里生产组装,

然后布置在场地上。在风琴状外壳的

表面上能呈完美的弯曲状,面料的

重叠部分形成了一个柔美的波纹状阴

影。每个风琴状外壳都是独特的,但

是它们互相融合,形成一个跨越整个

庭院的空间,也形成多个具有独特氛

围的场所。夏天的每个星期六,这里

都举行极受欢迎的街头派对,为音

乐、艺术、建筑以及城市的多元化而

庆祝。

Page 11: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5555

“我记得自己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建筑师,

所以我很赞同一种说法:我们可以像孩子一

样思考。”

Pablo说,有些孩子气没什么不好,这可以让人

们看问题更透彻。世界总是充满惊喜和新鲜的,但人

们之间的不信任和过度的墨守成规却扼杀了创造力和

自由。孩子般的思考同时也是设计质量的保障:如果

我们在设计建筑时感到厌倦,肯定做不出任何好作

品。他认为当设计师用孩子气的创造力去设计出一件

东西,别人的解读将更能突破他的想象,每个人看到

的东西都不一样,这会给建筑新的含义。

他们的事务所关注的另一个角度是城市。城市的

发展面对的是复杂而困难的未来。大规模的世界人口

流动和随之而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短缺,包括为不断增

长的人口提供足够的淡水的难题,对迅速增长的垃圾

处理不足,以及不可逆转的对自然资源的耗尽,都隐

约展现了城市生存面临的巨大而令人畏惧的挑战。它

们成为城市设计中决定城市是否可以达到一个可生存

的未来——而不是进入大量物种灭绝和人类蒙受苦难

的时代——的关键。基于这种思考,OBRA推崇智能

设计。

我们所说的“智能设计”,即一种考虑环

境保护和慎重考虑稀少资源管理的设计,一

直都存在。建筑一直致力于创造有功能的空

间,并且同时通过对不足的资源进行巧妙的

管理而使人欢欣和受到启发。

设计中的环境可持续性,是将一些本不该被忽略

的议题提到了最显著的位置。这是Pablo 和Jennifer的

共识,“智能”设计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多”

和“少”的问题,一个定量而不是定性的问题,日益

复杂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无论

在某种具体情况中如何重要和具有决定性,其本身并

不改变我们对于建筑本质的认识。

OBRA筹划在北京成立工作室,就像他们所说:

“我们爱北京,一直在想,我们能为这座城市设计出

一个怎样的建筑,如何让这建筑更好地服务这座城

市?我们更希望能参与布局这个城市的一个小区域,

而不是建起一栋标志性建筑物。比如,为一个社区设

计布局,让它有自己的特色,让它有更多的地方方便

人们购物、遛弯和生活。我们希望能通过这种设计和

布局让这个区域均衡地发展经济,让所有人都能从中

受益;每个人都有合适的居住空间,人口的稠密程度

也能比较合适;提供环保清洁的能源,保护环境,为

未来考虑。”

“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是建筑所必需的,

但并不是全部,建筑的任务仍旧是启发,使

人欢欣,使人着迷,甚至使人迷惑。”

以上也是Pablo 和Jennifer试图推广的理念。这

个长久的乌托邦式的理想所追求的,并不是在广布的

千篇一律和令人悲哀的平庸中作为一个例外的瞬间实

现,而是遍及所有事物,它应该不再是少数者排他的

特权,而成为多数者的权利。不再是因其特殊性而赞

颂其精彩,而是更加的雄心勃勃,即在日常生活的精

神深度中打开一扇窗,提供一种每个人都可能拥有的

对建筑的体验。

环保是设计中一个必须考虑的部分。位于纽约

长岛城,2006青年建筑师比赛的获胜项目——OBRA

设计的BEATFUSE(节拍融和)就是典型,“我们将

其分为三个空间,类似于古罗马时期的公共浴室,

有高温浴室、温水浴间和冷水浴间。BEATFUSE也是

一样,只不过它是一个温控系统。通过调节水蒸气,

BEATFUSE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温度。我们认为环保不

是附加在建筑的设计上的,其本身就是建筑设计的一

个部分。”现在,夏天的每个星期六,这里都举行极

受欢迎的街头派对,为音乐、艺术、建筑以及城市的

多元化而庆祝。

“我们对于建筑的想法时常在变。”在他们看

来,尽管目前的建筑特点决定了这种梦想很难实现,

但人们从未停止想象——想想未来的人们,有可能带

着他们的房子随心所欲地去任何地方,想在哪住就在

哪住。当然,可能那时候房子已经有了别的名字。

Page 12: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56

未来,建筑也需要自由本刊记者 陈雅琴 图 丁丁 被访者提供

Martino很年轻,他对未来建筑的想象显得更加天

马行空一些——他认为将来房子应该跟着人移动,人们

去哪里工作、生活,房子就跟着一起走。这显然是基于

现有的“房车”的一种更高级阶段的设想,未来总有一

天是可以实现的。

“我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地震发生之后

房子就会倒塌并且伤害我们呢?为什么房子总

是不够坚固呢?一些建筑师更让我感到尊敬:

他们注重生命的安全甚于职业和薪水。”

曾经与父母一起在巴基斯坦住过好多年的经历让

Martino对灾难的印象非常深刻,“在那里我经历了数

次地震,我一直在想,如何在这些地震发生之前,如何

在搭建建筑时预计到灾难可能导致的伤亡并着力去避

免。”这是Martino的设计“地震桌”创意的源头。说

到未来建筑的方向,Martino说自己设计的这三张桌子

并没有做到,它们造价高,所用的金属材料也不环保,

容量太小(只能容纳一个人)⋯⋯但很安全。

“建筑对人的心理安慰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Martino在自己的设计中也展示了这一点,比如在地震

桌里放了巧克力这样能勾起人的食欲和美好心情的东

西。“我们把地震桌的内部刷上了红色的漆,并且把四

个入口设计成小房子的形状。进入这里,就像进入了一

个故事中,让人们感到心情放松,并且生理上也会很舒

服。”在他看来,未来人们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他们

会更加需要心理安慰,这是设计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Martino desposito,瑞士人,工业设计师。继中

东的童年生活后定居瑞士,学习装饰和产品设计专

业。现为瑞士ECAL学院的兼职设计教师,并在瑞

士洛桑拥有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为Droog、 Ligne

Roset,、Cinna,、Ewo,、Convergence和Neweba

等品牌设计产品。曾获瑞士联邦设计奖金、米兰

Salone Satellite奖学金、天梭奖等。

ARCHITECTURE

THE FUTUREAND

Page 13: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建筑的体积和重量也成为未来建筑的另一个方

向,Martino说。他认为在不远的将来,最大的问题

是物流(比如如何将应急建筑送到那些需要它们的地

方),这意味着使用轻质材料并能压缩到最小的建筑会

更受欢迎。如果政府能够空投这些建筑,就可以节约大

量宝贵的时间。

“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只是‘借住’在这个

星球上,我们不能‘买’下一块地并将它传给

我们的后代。这个观点是我独有的,我认为人

们应该选择一个地方,将他的‘房屋’放在那

里住一段时间,然后,带着房子离开。”

这个年轻人最感兴趣的还不是心理安慰也不是重

量体积,而是“自由”。建筑也需要自由,这种“自

由”的建筑现在已经存在:一些建筑师已经设计出能够

“悬浮”在空中的建筑,仅仅通过系在地面上的绳索固

定。但是未来它们还应该有新的发展。

“说到未来,我觉得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甚至

达到零影响,所有现在的常规建筑都不应该存在。时代

在改变,文化在改变,国界和其他边界也许有一天也会

消失⋯⋯” Martino很认真的用手比划,“我们必须明

白我们只是‘借住’在这个星球上,我们不能‘买’下

一块地并将它传给我们的后代。这个观点是我独有的,

我认为人们应该选择一个地方,将他的‘房屋’放在那

里住一段时间,然后,带着房子离开。”他认为,这样

的建筑不是坚固的固定建筑,而是用简易的架子等物品

搭建的如同“悬浮的屋子”那样的。当你搬到另一个地

方去的时候,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房子一起搬走(带

着房子里的风车、太阳能电池版、雨水收集过滤器等

等),到了那儿再把这些东西展开。当你找到那个地方

以后,在地上打几个洞(你也可以找公司帮忙完成),

把房屋的架子搭起来,你就可以在那儿住上一两年。比

方说,你可以向一位农民租块地这么做。

至死不离,这是Martino为荷兰德罗格设计事务所

设计的一款桌子,他的理念是,如果一个人买了这张桌

子,你可以签一个合同并将合同用烙铁印在金属桌子的

桌面上,这个合同将使你终身都无法转让、出售或传给

后人,直到你去世。许多消费者十分喜欢这款桌子,他

们还希望把这张桌子做的更时尚。这也是上述Martino

“建筑和人捆绑理论”的实践之一。Martino说如果让

他在北京做一个设计,他希望设计一个火车站。“火车

站是一个有趣和有象征意义的地方,在那里,有些人准

备去旅行,静静地等待列车的到来,有些人因为到晚了

心急火燎地在站里跑,有些人与友人依依惜别。”

5757

Mart ino是工业设计师,虽然不直接设计建筑物,但是他的任务是设计那些能 够 在 建 筑 中 使 用 的 东西。比如右下图他为Ligne Roset设计的专业酒瓶托盘,就是你吃饭时站在背后用托盘给你端酒瓶的那种。五个指套可以让你把托盘端稳一点,五个指套围成的圈刚好能卡住普通酒瓶底部。整个托盘都是防滑塑料制成,不但指套本身可以卡住酒瓶,手指用力后塑料会稍微变形,让五指能抓住瓶底。左图为Martino的工作是,右上图为他设计的一个花瓶,花瓶的模样可以像一个生长袋,这个大胆的想象给花一个不同的生长空间,花更美了。

Page 14: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我们需要实用主义的环保建筑本刊记者 陈雅琴 图 丁丁

Smiljan Radic Clarke和Gonzalo是带着应急建筑作

品MOON SHADOW MEETING POINT来中国美术馆展

览的,另一位伙伴奥斯瓦尔多·索托马约尔·洛霍,智

利一所设计事务所的董事,也参与了此次设计,但没有

同行。Gonzalo说,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设计经验,

并在业界享有一定知名度。在Al Tres事务所,Gonzalo

的工作是着眼于设计过程和沟通,范围包括将概念性建

筑根据实用主义原则进行改良。他们也为一些博物馆设

计主题展览和并提供技术装备。最近正和Azzurro事务所

合作,设计一个交互式视频安装系统。

“每一位建筑师都必须找到他自己的独

特道路,通过借鉴其他建筑的设计和过去的

建筑遗产,毕竟,未来的建筑现在就必须开

始设计了。”

应急建筑作品MOON SHADOW MEETING POINT

的创意来自著名设计师安德里亚·布兰奇(生于意大利

佛罗伦萨,是米兰多莫斯设计学院的创始人之一)的一

段描述,关于2007年11月14日中午12点40分,智利北

部的基拉瓜的一场7.7级大地震。而这位设计师的理念

(后者)Smiljan Radic Clarke,1965年生于圣

地亚哥,1989年毕业于智利天主教大学建筑

系,此后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学院进修,2001

年获智利最佳青年建筑师奖,2008年被美国

《建筑实录》杂志评为当年“世界十大建筑先

锋”,并被美国建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

(前者)Gonzalo,智利人,1992年获智利天

主教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米兰多莫斯

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硕士学位。现任智利安德烈

斯·贝略国立大学设计学院院长,Al Tres设计

事务所董事、建筑摄影师。曾为苹果、三星、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和三洋公司设计

产品。

58

ARCHITECTURE

THE FUTUREAND

Page 15: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59

也是Gonzalo十分推崇的。安德烈亚·布兰奇通过将

客户需求与建筑理论相结合,来设计未来的建筑。

通过他的设计,他试图让未来的建筑能够适应社会

实际,提升社会需求,并能考虑到文化因素。在选材

上,他注重材料的可获得性。

Gonzalo自己的设计原则是:首先,有些设计是

可以重复的,在一些细节上的重复有其独特的价值;

其次,人性化的房屋应当与周围的环境有机结合;再

次,房子应该有灵活的结构,能经常改变以适应人们

不同的需求。关于应急建筑,他认为是不仅为无家可

归者提供居所,还要缔造一个自发形成的“应急城

市”,在这个城市里鼓励人们互相帮助,为人们提供

保护。

“尽管如此,常规建筑仍然是人们最需要的,

也是唯一能让人们恢复正常生活和常态的建筑。”

Gonzalo说,比如可移动的常规建筑已经不是梦了。

很多建筑学家已经设计出可以移动的常规建筑,这

些建筑通常用轻质材料建造而成,包含了许多新的创

意。Smiljan Radic Clarke的作品CR屋就是这样一个

可移动建筑,这几乎已经是这类建筑中的翘楚,由高

科技材料制成。但业内对其反应平淡,认为这种建筑

很脆弱,经不起折腾。所以很难说这种建筑未来的前

景如何,只能说在现阶段,它可以圆很多人的梦。

“现在的建筑和耗能系统植根于文化,

超越了人们的一般生理需求,因此必须做出

改变。当我们设计新建筑时,我们必须考虑

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做到环保。”

“遵从Ezio Manzini的理念,我现在正在智利

天主教大学教授向学生教授关于如何设计建筑使其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的课程。” Gonzalo提到的Ezio

Manzini是米兰理工大学的著名教授,也是一名设计

师、工程师和建筑师,是如今在设计领域的一位非常

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国际上可持续设计领域最权威的

学者。他的研究是基于一种设计思想,其设计是为了

实现产品的可持续目标,并将其工作集中在拟想建筑

和解决方案的研究中。

设计的可持续已经成为当前乃至未来建筑不可

忽视的一点。要减轻对环境的影响,Gonzalo觉得新

的建筑应当着力于提升质量,我们应当推崇那些能够

持续使用很长时间的、实用的和有象征意义的建筑。

“我设计建筑的关键在于让人们能够感受到自

己居住在一个社区中,而不是被禁锢在一片‘水泥森

林’里,他们应当感觉到这个城市是有生气的,并

能够和其他人、各类植物和动物一起和谐共处。”

Gonzalo认为这是可持续的含义所在。

Smiljan Radic Clarke于1998年设计的名为“烧炭人小屋拓展”的土坯结构,也说明了学习传统的重要性。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散布在智利圣地亚哥沿海区域的原始土丘,建筑师先在地上挖一个圆筒形的洞,用大量当地的棘木把洞填满。然后在这一大堆棘木上盖上黏土和稻草,并用短棍把它敲击成一个泥丘。最后像烧制一件普通陶器一样,用文火将这个黏土结构烧四天,使它成为一个坚硬的、自我支撑的小屋。这种小屋是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结合以获得良好效果的一个极好例子。

Page 16: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66

建筑没有未来,除非人类有未来本刊记者 石静 图 丁丁 赵钢

艾未未:1957年8月28日生于北京,当代

中国实验艺术的领军人物,“中国艺术文

件库”艺术总监。曾任电视剧《北京人在

纽约》副导演,2008北京奥运会“鸟巢”

(国家体育馆)中国顾问。

ARCHITECTURE

THE FUTUREAND

66

Page 17: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艾未未虽然是诗人艾青之子,却不喜欢抒情,

他擅长的是颠覆:推倒既成的标准和艺术的樊篱,

也包括他自己。仅仅1个小时10分钟时间,他就把

我一直以来从各方获得的对他的“全面”认知统统

推倒重建。

蓝色的T恤,蓝色的棉布裤子,铁门敞开后

的抬头第一眼就先看到他,他太显眼了。我一边

走近一边看他,印象中他大体就是这个样子,再

近一点时发现,不知道何时他把标志性的大胡子

剪短了些。

我介绍杂志和自己。他淡淡说:“我很久没坐

过火车了”。

然后,我们走进他砖混结构的工作室。举目

扫视一番:清水墙,只是在砖缝之间勾了一些线。

没有沙发,没有电视,楼梯没有扶手,连地板都是

水泥的。这是艾未未1999年亲自设计的。如果说这

是工作室,那它太温柔了,十几只猫猫狗狗在这里

懒洋洋地走来走去;如果说这是家,那它又太简单

了,甚至接近毛胚状态⋯⋯不过艾未未早就表示过

了:这有什么不好?贫穷简单不是耻辱。

在一层的长桌前落座,听他谈建筑,谈道德,

也谈未来。艾未未很坚持:“建筑没有未来,除非

人类有未来。”

艾未未“拒绝犬儒,拒绝喝茶”,一直在喝白

开水。于是客随主便,我也在临走前将玻璃杯里的

凉白开一饮而尽。原本仅仅认为他是这样的人:勤

奋,执着,有原则,紧握自由;有责任感,兴趣广

泛,天赋更加广泛;有旺盛的想象力(不管到了什

么年龄,仍然相信各种可能性;对不相信的事物,

坚决不信到底),并勇于实践。但如今我才发现本

应归属理智一面的他时刻散发着的强烈感性味道。

不要只给他树立叛逆和愤怒的标牌,在这个人温柔

而自由的心灵之下,我们理应看到他和他的建筑一

样的魅力:建设性、实用性、非常人性。

先锋建筑:怪而先锋的建筑不是未来的方向,创造力是未来的方向

《旅伴》:在越来越多当代建筑师对创造力的神奇

运用之下,怪异而先锋的建筑渐多,这是未来建筑

的大方向吗?

艾未未:怪而先锋的建筑不是未来的方向,创造力

是未来的方向。因为人类一直想把自己拔高,拔高

后的可能性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明,我们鼓励创造

力,这个趋势是必然的,但说创造力就是怪而先锋

的?这个未必。

《旅伴》:人文关怀会不会和创造力成一定程度的

反比?

艾未未:任何创造力如果脱离了人的需求,那将是

一种虚假的喧嚣。所有的创造力最终都要回归人类

需求和人的自由这些基本的人的意识上。脱离了这

个就⋯⋯人不需要这种创造力。

《旅伴》:人文关怀和创造力两者有什么关联?

艾未未:当然存在了,很多啊。主流的建筑教育主

要是西方的建筑教育。其实不是说是“西方”的,

而是说除了中国和朝鲜之外的。把它们叫做西方本

身很不对了。它们还都是比较趋向于它的实用性和

更有效率,不是个政治理想,而是有针对性很能解

决问题的。

标志性建筑:它带有很多印记

《旅伴》:各国的所谓“标志性建筑”是不是就是

您刚才说的实现政治理想的建筑?

艾未未:可以这样说。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这种

建筑中,你能很清楚地看得出来那个时代的美学取

向和政治理想。

《旅伴》:那您怎么看待“鸟巢”呢?

艾未未: (笑)我就知道你的这个问题。我也说过

了,我说鸟巢体现了一个国家的野心和欲望,也是

一次青春期的萌动。但同样他也见证了一个时期的

盲目和⋯⋯我觉得它带有很多印记。

《旅伴》:您说过您更喜欢做一个破坏者,面对文

化负担,应该具备一种勇气,多一点新的思维,越

是文明伟大的时候,可能越需要破坏。怎么理解这

个“破环”?

艾未未:破坏我觉得是更新的能力,是我们的社会

有多少次刷新的能力。它的频率多快,它的变化就

有多快。

《旅伴》:更新是否是建立在继承基础上的?

艾未未:更新是建立在一个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你

不断地重新认知你的价值,我们拥有什么,我们缺

67

Page 18: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乏什么。

《旅伴》:破坏是否也是更新的前提?

艾未未:破坏是一次次放弃。这个放弃不是说完全放

弃,而是一种不知足,不妥协。

实验性建筑:探讨一种可能性

《旅伴》:您很提倡实验性建筑的,刘家坤也算是实

验性建筑师,您对他的再生砖的前景怎么看?

艾未未:听说过,我觉得再生砖的最大问题是成本问

题。我不知道他考虑的是什么,比如说再生水也一

样,这是一个社会稀缺度多大的问题。他探讨的可能

更是一种可能性。比如说我们知道水能再生比不知道

要好,但能否这样做需要看我们对净水的需求有多

大。科学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市场需求,市场本身也是

来自于需求,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人的贪婪。

《旅伴》:就像转基因蔬菜?

艾未未:它味道可以设计出来,营养可以设计出来,

包括形状。比如说很多年前我看到日本人设计出来了

方形的西瓜,便于搬运。当时吓我一跳。你可以看出

人是非常疯狂地要去让效率最大化,但是这个要求也

许是最后人类结束的一个潜在的原因。但是没有办法

人就是这样的。也是利益最大化。这也是这次金融危

机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应急建筑,这不能称之为家

《旅伴》:您认为什么是应急建筑?

艾未未:灾后马上就会出现应急建筑,不光是这次

地震。我经历过唐山大地震,我记得当时是立刻要

从胡同里面搬到一个空旷的地方,每家人都是用手

头的东西来搭建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这个时候

人们的创造力是非常强的。一块塑料布、一根绳或

ARCHITECTURE

THE FUTUREAND

68

艾未未的工作室里没有椅子,他把那些椅子都拿去串成自己的作品“葡萄”了。我蹲着问他为什么会对建筑有兴趣。他回答我:“建筑的意识

是来自你对自我居住环境的改造的意识,就是你稍微一动手环境就变好一些,这就是建筑最原始也最深刻的意识。”

Page 19: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69

者一根杆儿都特别有用。这次地震以后我去看了一

下,如果是老百姓自己搭的那种房子,实际上我觉

得是最有创意的,也是最节省的,因为他们能够真

正按照自己的需要把自己有限的材料很好地利用起

来。当然要想做统一管理难度可能就大一些。但毕

竟生活不是一个兵营。

《旅伴》:汶川地震之后,您也去到那边很多次,您

看到的情况如何?

艾未未:现在看有几种情况:第一是地震后家家户

户自己搭的房子,另外一个就是所谓的板房,还有

一种就是地震后新盖的房子。自己搭的房子旁边还

可以有你养的那只鸡,还可以有你自己支的那个炉

灶,可能在地里还能揪几根菜,但一旦进入了板房

那什么都不是了,就是纯粹的一个过渡,就像是你

在公共汽车站等着车来,在一个码头等着船来一

样。这不能称之为家。

实际上要从建筑的角度来说,最人性的首先是他

们自己搭的这些房子,也是最有效率的,最省钱的。

其次是板房区,他有了一个公共管理的效率,卫生方

面好一些,但是相对来说个体自由生活性就弱一些。

现实当中的人如果说是有神智,无非是说我们

和现实有一个非常好的秩序,我们能认识这个现实,

当你不认识现实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处在精神错乱的

一个状态中,哪个系统都搭不上了。陌生感大于了

熟悉感。这个我觉得从根本上来说可能很少考虑这一

点,但它对个人生活是很重要的。

国内建筑教育:中国建筑师的人道和人道主义?

《旅伴》:大多数建筑师不愿意来做应急建筑,因

为这个建筑似乎是“短暂”的,无法达成艺术永恒

的骐骥?

艾未未:这是中国的建筑师。中国有的建筑师是最差

劲的建筑师,最没有人性的建筑师。日本有一个最好

的建筑师叫坂茂,他是以做应急建筑著名的,这个你

们采访过我就不多说了。他为地震灾区设计过用纸筒

做出来的教堂,我当时看了他的一个演示以后,他不

断地谈起人性,人道主义。中国建筑师有几个懂得人

道和人道主义?这一点差的不是一丁半点。因为所有

的学生都希望成为大师,看到的都是所谓的现代主义

的名作,然后用终身想去拷贝别人的作品,其实连个

皮毛也得不到。还是教育水平的问题。

《旅伴》:处境真的有这么悲观吗?

艾未未:这不是悲观,这是客观。我说得是很客观

的,人性是普遍存在的,但唯独在建筑师这边是不存

在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个职业是脱离人性的。但我们

在看一个老汉或者老妈妈盖一个房子的时候,就完全

可见这个建筑因素,这是真正的建筑。这是因地制

宜,是有智慧存在的。我们大多数的建筑师什么都没

有,很苍白。

国内建筑意识:我们怎么基本地活着,不要太奢华,不要太讲究,不要太拧着。

《旅伴》:国内建筑市场什么样?

艾未未:为什么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房子就从来没有一

个建筑师给好好设计过,通常是一张图全国的房子就

都是这样的,就是一张图扒下来的。你看所有的别墅

都在那里巧立名目,尽管他们的设计极为恶劣,但是

仍然还是花出了大量的设计费和工本,这也是市场决

定的。

《旅伴》:国内外建筑越来越跟环保、可持续发

展、回归自然等主题相接,您觉得这会是我们建筑

的未来吗?

艾未未:大多数这种努力都是巧立名目,都是在制造

卖点,我说的是国内。在国外有很多这方面的科研和

努力,但是很有效的方式也并不是很多。比如说很多

环保建筑本身的造价已经很高,而且生产这个环保产

品本身已经是一个很不环保的做法。是,他这件建筑

是环保了,但生出了很多反效果的附带品。其实真正

的环保是个意识形态的问题,是一个我们怎么基本地

活着,不要太奢华,不要太讲究,不要太拧着。

Page 20: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70

创意·无处不在

ARCHITECTURE

THE FUTUREAND

Lilypad

地点:未来的海上状态:构想中。为2100年设计。创意:为应对全球变暖、未来海平面上升而设计的巨型人工岛屿。设计师:比利时Vincent Callebaut 建筑师事务所

由Vincent Callebaut设计的Lilypad是为遭受未来气候改变的难

民提供的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漂流避难城市。与其叫它未来水世

界Lilypad ,人们更愿意把它叫做“文森特的漂流城堡”。漂流城

堡上面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每一个Lilypad 上能容纳5万人居

住,它就像一个漂浮于海面的岛屿,根据不同的风向和气候在地球

上到处漂流。这个概念的目的是值得赞扬的,而且Callebaut的非凡

设计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想象。仿生学无疑是这个设计背后的灵感,

被设计成水莲花的Lilypad是被设定为一个漂流在海上没有排放污染

的城市。通过许多技术(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技术),它

设想整个项目不仅可以制造自己的能量,而且可以在大气里处理二

氧化碳并且把它吸收进它的二氧化钛的表皮。每个这些漂流的城市

被设计成一个人造的复合型地面风景以一个人造淡水湖和三个山脊

组成,创造出适合不同居民的各种各样的环境。每个Lilypad可以靠

近海岸也可以在海洋中漂流,根据海潮的力量从赤道向北部海域进

行旅行。

Page 21: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71

Dragonfly(垂直的蜻蜓)

Dragonfly,Vincent Callebaut另一设计,根据蜻蜓翅膀的结构设

计了一个垂直农场。这个农场可能建造在纽约市东河边,罗斯福岛的

南部边缘地区。它是一个真正的有机结构,在水、能源和生物供应方

面能够自给自足。这座农场大楼有132层,高600米。“蜻蜓”能容

纳28个不同的农业田,可以生产水果、蔬菜、谷类、肉类和乳制品。

为了保证农场内的社会多样性和一个持续的生物周期,混合式的

结构分层主要沿着两条柱子布置,这两条柱子是居住和工作的地方。

在花园、菜园、果园、牧场、稻田、农田以及悬浮田地里都建有各种

各样的设施,从最隐私的到最公开的都包括在内——住宅、办公室、

研究实验室等等。货物、动物和人的运输是沿着建筑环形结构进行

的,每一层都有大量的电梯和存储货物的楼梯间。

Hotel Full Moon& Hotel Crescent

(满月酒店&新月酒店)

地点:阿塞拜疆状态:2008年实施,未完工。创意:以唐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创意,强调美感。

有人预言这将成为未来世界上最美的建筑之一。满月酒

店就像一个充满了流线美感的圆盘,在侧上方还有一个嵌进

去的同样圆滑的洞。满月酒店是一个35层高的豪华酒店,有

104182平方米的空间,高158.68米,共有382间客房。与满

月酒店连接的平台绵延起伏,衬托着酒店如同海面上升起的

一轮明月。另外一个标志性建筑是新月酒店,呈月牙形状,

拱形设计。未来的新月酒店32层,221个房间。

Page 22: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72

Al Hamra Tower(阿尔哈姆拉塔)

地点:科威特状态:2009年完工。创意:观景台和窗户是如此方便办公室人随时俯瞰科威特城以及阿拉伯海湾的美景。设计师:SOM建筑事务所

阿尔哈姆拉塔(Al Hamra Tower)的每

间办公室都有一扇窗户,给办公人员留下俯瞰

城市美景的空间:整座大厦将科威特城以及阿

拉伯海湾的美景尽收眼底。从外面仰望阿尔哈

姆拉塔,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其曲线面纱般

“雕刻”外形与类似高度的摩天大楼截然不

同。阿尔哈姆拉塔系出名门,由设计迪拜塔的

SOM建筑事务所一手设计。这座77层的塔将

用作科威特城的办公大楼,其中最下面的5层

辟为购物天堂,11层作为停车场,将购物商场

和大楼一分为二。同加拿大的“弓”一样,阿

尔哈姆拉塔也被一个名为“天空大堂”(Sky

Lobbies)的双层观景台分为三个区域。竣工

后,它将成为科威特城最高的建筑。

Vertical Park(垂直公园)

地点:墨西哥状态:2009年开工。创意:该项目是为了使城市更加现代化而建。这一建筑不仅提供城市生活的工作空间,同时也提供了城市农业、水循环以及太阳能源收集空间。

该项目位于墨西哥Coyoacan市,由独立的

模块构建而成。为了提供一个更可持续的应对

城市潜在需求的方案,这些模块可在整个墨西

哥城和世界各地重新安排、搬迁和改造。

垂直公园的每一个堆叠层都能作为公用

或私用空间,收集雨水和太阳能,从事城市农

业。其钢架结构支撑着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

电池板不仅能为建筑的各个功用设备供电,也

能让自然风顺畅地吹入建筑。

这个建筑的设计、大小和地点都非常灵

活,因此即使要把这座公园迁到城市或世界的

任意一处,也是可以实现的。

比斯迪拜塔(Burj Dubai)

地点:阿联酋状态:2004年9月动工,2009年9月竣工。创意:由连为一体的管状多塔组成,具有太空时代风格的外形,基座周围采用了富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几何图形——六瓣的沙漠之花。设计师:美国建筑师阿德里安·史密斯(Adrian Smith)

比斯迪拜塔是位于迪拜的一栋正在兴建

的摩天大楼,2004年9月21日动工,是目前世

界第一高楼与建筑。建筑设计采用了一种具有

挑战性的单式结构,由连为一体的管状多塔组

成,具有太空时代风格的外形,基座周围采用

了富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几何图形——六瓣的

沙漠之花。迪拜塔37层以下是一家酒店,45

层至108层则作为公寓。第123层将是一个观

景台,站在上面可俯瞰整个迪拜市。建筑内有

1000套豪华公寓和周边配套项目建成后的“迪

拜塔”或许将超过160层,且拥有56部电梯,

速度达每秒18米,那将是世界速度最快且运行

距离最长的电梯。现迪拜塔已经封顶,最终高

度818米,162层。

ARCHITECTURE

THE FUTUREAND

Page 23: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73

1 The Bilbao Guggenheim Museum(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地点:西班牙状态:1997年已正式落成启用。创意:用一套为空气动力学使用的电脑软件设计,在建材上使用玻璃、钢和石灰岩,部分表面还包覆钛金属。设计师:美国加州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Frank O.Gehry)

它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1996年

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西班牙著名建筑师拉斐尔·莫尼欧

对它由衷叹服道:“没有任何人类建筑的杰作能像这座建筑一般如同火焰

在燃烧。”

1 2

3 4

2 Pixel Tower(像素塔)

地点:阿联酋 状态:2010年完工。创意:是一栋创新的住宅大楼,其设计灵感来自香槟内的小气泡。为杜拜的年轻及潮流一族而设计。

该住宅大楼位于迪拜,共18层。大楼的玻璃外墙,是仔细考虑过太阳

的运行轨迹,以其日照路径由北面至南面递减作为依据,从而计算并设计

玻璃的反光面积。每个公寓采用了年轻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纳入最新的

Cybertecture技术,让住客可以个性化控制公寓里的各个设施。建筑包含

了用户化高速无线网际网路的通讯系统。住户可以通过移动的监视摄像机

监控他们的公寓,所有的监控信息会传输给住户的移动电话或PDA中。

3 Kunsthaus Graz(格拉茨现代美术馆)

地点:奥地利状态:2003年完工。创意:在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执导下,让美术馆不再是美术馆,像发光的雕塑,至少它没有墙和屋顶。设计师:Peter Cook 与 Colin Fournier 组成的 Spacelab Cook-Fournier事务所

格拉茨现代美术馆是Peter Cook“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体现和诠

释。美术馆的外壳包覆着蓝色半透明有机玻璃,在表层下安装着一种叫BIX

的发光装置,可以让整个建筑物九百平方公尺的外皮变成超大的低分辨率显

示屏。建筑的外皮模糊了传统意义的“墙”和“屋顶”,到了晚上是一盏盏

荧光照明灯,使街区的夜晚成为既有雕塑感又充满戏剧性的一道风景。

4 “智能蛋”

地点:孟买状态:2010年底完工。创意:以智能控制、多媒体、互动监控等高新技术打造巨蛋造型。

由发展商Vijay 联合公司在印度孟买投资建设。这是个总面积为3.2万

平方米的办公大楼,设计理念为“标识性建筑、环境设计、智能系统和创

新工程技术,以竖立令人惊叹的城市地标形象”。造型像是被切了一刀的

巨蛋,它集成了智能控制、多媒体、互动监控等高新技术,太阳能自然是

有的了,顶部还安装有风轮机和屋顶降温处理,整栋大厦还安装了循环水

过滤系统以协助中水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