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祺 e-mail:[email protected] 九九重阳 敬老情长 · 2 城 事 2017年11月5日...

1
2 2017年11月5日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编\陈薇薇 校读\张冠祺 编者按10 月 28 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中国第 5 个法 定“老人节”。本报记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3名百岁老人的幸福生活以及全市上下 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敬老活动,祝愿所有老年人生活幸福、健康长寿! 九九重阳 敬老情长 安源志愿者协会开展“夕阳共舞,相聚重阳”第五届敬老联欢 会。 臧秀德 记者陈薇薇 萍乡市慈善义工协会的志愿者走进上栗县东源乡宫江村开展 敬老联欢活动。 臧秀德 记者陈薇薇 八一街永昌寺社区开展“枫叶寄情传孝悌,集体生日庆重阳” 活动。 文思卓 桐木镇桐木社区开展“志愿美丽新农村,传承重阳敬老情”文娱 活动。 (记者何凯 在上栗县长平乡塘上村,有一位 百岁老人杨松生,因为家庭和睦,且 全家都热心公益事业而闻名乡里。 当别人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他总是 回答: “多修路,能长寿!” 杨松生 10 岁不到父母就相继离 世,跟着姑姑生活了几年。12岁回 到位于塘上的家,自谋生路,自己当 家。干农活,娶媳妇,建房子,全靠自 己一双手。作为一位地道的农民,杨 松生年轻时耕田种菜,供养着7个子 女。 “我父亲最大的性格特点是:少 说话,多做事。对别人要求不多,宁 愿自己多做点。我们从小到大,他很 少吩咐我们做这个做那个,都是我们 看着他那么辛苦,自己主动去帮忙。 比如早上他天不亮就起床干活,我们 也都不好意思睡懒觉。”说起父亲多 年来的言传身教,杨松生的大儿子杨 柏年深有感触:“父亲非常勤劳,而且 对人和善,不管是对子女,还是对亲 友邻居,他都很关爱。”杨柏年说,父 亲对他们兄弟姐妹 7 个唯一的要求 是为人要忠良,要与人为善,不能做 坏事,不能害人。在父亲的言传身教 下,杨柏年和弟妹们个个都勤劳、孝 顺,而且基本上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进 入厂矿、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 现在都已退休。 虽然不爱说话,但杨松生有一副 热心肠。从他四五十岁起,只要有 空,就扛着锄头铁锹把村里的路修修 补补。原来村里的路多是羊肠小道, 路边的草长高了,他就拿着柴刀去砍 掉。村里的桥不牢固,他会拖来石头 沙子,修修补补。在他的影响下,他 的子孙们也都对村里的公益事业非 常支持。 “杨老家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爱心 家庭,多年来,家族中经济困难的子 侄很多都得到过他们的资助。虽然 有时候只是支持五块十块的生活费, 但对于那个年代的家庭来说,也是一 笔不小的钱。现在他们对村里的事 业更是相当支持,去年村组公路拓宽 时,他们捐资 1 万多元,修建小广场 时垫资 10 万元,还出设备、出力帮 忙,村里还有一座桥是杨老一家修的 ……”说起杨松生一家对村里的支 持,村委会主任杨剑由衷地赞叹:“家 风好,家庭和睦,是我们村远近闻名 的文明家庭。” 百岁老人杨松生却将自己的健 康长寿归功于“修路修桥”。“只管修 路,不管闲事,心宽体胖,所以能活到 100 岁。”老人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儿 媳都对他很好。老人以前轮流在几 个儿子家住。2014年,为了照顾老 父亲,兄弟几个在老家重建了房子。 老大、老二长期在此居住,老人则住 在大儿子家。80 岁的大儿子杨柏年 照顾老人生活起居,为老人洗脸、洗 脚、洗澡、洗衣服,大儿媳负责做饭; 二儿子瘫痪在床,二儿媳就负责搞卫 生。其他子女和孙辈、曾孙辈们则周 末定期回家看望老人。“现在我们家 是五代同堂,我父亲子孙后代总共 140多人,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有代 表回来。兄弟姐妹之间也从来没有 为照顾父亲的事闹过矛盾。”杨柏年 说,虽然他也已是 80 岁高龄,但照顾 父亲是子女的应尽之责,而且自己身 体还不错,只要做得动,就会继续做 下去。 如今,老人身体还很不错,除了 耳朵有点聋,其他都很好。生活基本 上能自理,每天还在院子里和附近散 散步,生活很规律,而且关心国事,经 常看新闻,偶尔还会和子女们下下 棋。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管是 80 岁的杨柏年,还是年逾七旬的老人的 二儿媳,都还种了菜。他们说,这是 他们家的传统,父亲也是70多岁了 还下地干农活。“自己种的菜吃着更 放心、更健康。”老人也说,他长寿的 另一个原因,可能与他长期多吃蔬菜 少吃肉有关。“生活有规律,早睡早 起,多活动,少生气,自然能长寿。” 杨松生:勤劳厚德养天年 ·记者龚婷/文 李桂东/图· “你问长寿秘诀啊,没什么秘诀, 就是多吃蔬菜、少吃肉,粗茶淡饭比 什么都好!”10 月 25 日,101 岁的刘 梅福老人笑眯眯地告诉记者,她的长 寿秘诀就是多吃蔬菜,看书养生。 刘梅福老人家住湘东区下埠镇 下埠村,和80岁的儿子儿媳一起生 活。一进门,记者就看到,老人正拿 着放大镜认真地读着一本杂志《康乐寿》,并在纸上一笔一划地抄写 着什么。纸上的字虽然谈不上好,但 非常工整。要知道,这可是一位从来 没进过学堂门的百岁老人写的。 “我母亲3岁就没了娘,跟着她 奶奶长大的。”老人的儿子黄新顶告 诉记者,母亲身世坎坷,从小没了妈, 10 来岁就什么家务活都要干。15 岁 嫁到黄家,父亲又是个暴脾气,在男 尊女卑的旧社会,挨打挨骂是常有的 事。母亲 30 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留 下 8 岁的他和 10 岁的姐姐与母亲相 依为命。两个年幼的孩子,加上一个 家婆,一家4口人全靠母亲养活。30 岁守寡的母亲只得和男人一起下地 干农活,种祠堂的田,农闲时还要跟 着裁缝师傅出去做手工。“做手工每 天能挣一毛钱,够买 1 升(1 斤 3 两左 右)米,这样一家人才不至于挨饿。” 刘梅福则告诉记者,她经历了两 个世界:“以前重男轻女,小时候娘家 并不是没条件,但因为是女孩子,两 个弟弟可以读书,我就没进过一天学 堂。”因为不识字,学手艺都更困难。 但刘梅福性格倔强、执着,认定什么 事,一定要去做,而且要做好。加上 要为孩子们做衣服鞋帽,她便没日没 夜地学做手工。她先后生了 6 个孩 子,可惜有4个都因为生活条件太艰 苦而夭折了。 “最艰苦的时候是1952年。那 年因为旱灾田里颗粒无收,家里揭不 开锅了。我母亲就想着去亲戚家借 点,可是没借到,空手回来了。在回 家的路上,她就在一个山坡上一个人 哭了半天。”黄新顶说,为了养活他们 姐弟,母亲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 少累。直到他成年、结婚后,才稍微 轻松点。但劳作惯了的她还是闲不 住,60多岁了还经常去人家家里做 裁缝,挣点零花钱,并贴补家用。 即使条件再艰苦,吃够了没文化 苦头的刘梅福仍然让女儿和儿子一 样进学校读书。只是因为家里经济 实在困难,两个孩子都只读到小学毕 业。对孙辈、曾孙乃至玄孙辈,刘梅 福也很少流露出重男轻女的意思。 这一点,或许也是因为她自己曾深受 重男轻女思想之苦,而不希望后辈再 受其害吧。 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好起来,刘梅 福也年岁已高,就不再出去做工了, 但衣食起居仍然自己料理。闲暇时 和邻居打打小牌,或领着孙子、曾孙 玩玩。或许因为性格开朗、乐观,加 上经常劳动锻炼,刘梅福的身体一直 很好,从没得过大病,小病都很少。 即使现在已101岁高龄,仍然能自己 上屋后山坡散步、摘桔子。老人告诉 记者,她80岁开始跟着孙子们学认 字,现在经常以书为伴,平常早睡早 起,晚上七八点上床,早上天亮就起 床,现在还能自己洗衣服。当记者问 及她的长寿秘诀,她裂开一张缺了牙 的嘴,乐呵呵地说:“哪有什么秘诀? 就是多吃蔬菜,少吃肉,早睡早起,少 生气,多看书养生。” 刘梅福:粗茶淡饭最养人 ·记者龚婷 实习生刘沁蕾/文 李桂东/图· 家住城郊青坪管理处的百岁老 人刘锟华,是个远近闻名的好脾气老 人。11月1日,记者来到他家采访, 见到了这位102岁的高寿老人,试图 探问他的长寿秘诀。 刘锟华老人和儿子刘庆萍一起 住在康庄路附近自建的房子里,二女 儿刘昌兰也就住在不远处,经常来家 里照顾他。一进刘家的院子,只见一 棵高高的柚子树上挂满了柚子。老 人在女儿的搀扶下,从二楼下来,就 坐在柚子树下和我们聊天。虽然已 经 102 岁高龄,但老人气色很好,脸 上皮肤还很光滑,几乎没什么老年 斑。刘昌兰告诉记者,老人一直以来 身体都很好,几乎没生过病、住过医 院,100岁的时候还能独自去鹅湖公 园散步。 “我老家在万龙山茅店村,母亲 去世早,6岁时母亲就不在了。因为 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我只读了3年 书,14 岁时就跟着叔叔进城谋生,在 聚星堂(当时萍乡有名的文化用品 店)当学徒。当了 3 年学徒后,又在 店里当了 10 年帮工。后来师父也走 得早,我就一直留在店里。1942年, 27 岁时结了婚。1955 年搞改制,公 司 合 营 ,就 在 百 货 公 司 上 班 。 1975 年退休。”刘锟华老人微笑着向记者 介绍他的人生经历。交谈中,老人思 路清晰,数十年前的事情仍然记得清 清楚楚。 刘昌兰告诉记者,老人除了耳 朵有点聋,身体基本上没什么问 题。“我父亲的师父就是我外公,也 就是聚星堂的老板。外公去世后, 因为外婆不识字,没办法经营店 铺。看我父亲脾气好,人又老实, 就让我母亲嫁给了我父亲。”刘昌 兰说,她们家兄弟姐妹共4个,在 她印象中,父亲和母亲性格都很温 和,从没打骂过他们,尤其是父亲, 连重话都没说过。在外面,也很少 与人争执,而且性格乐观开朗。这 一点,从采访中老人一直保持的微 笑中能看出来。 “因为1955年公司合营的时候 父亲当过代理经理,文革中我们被下 放到芦溪源南,在那里生活了5年。 那5年中,父亲什么农活都要干。因 为父亲在乡下生活过10多年,所以 有些农活干得比当地农民还好。我 们家种的南瓜,最大的长到了30多 斤,连当地的邻居都啧啧称奇。”刘昌 兰还告诉记者,老人平常没什么别的 爱好,就喜欢养花养鸟,90 多岁的时 候还在屋顶上养了很多花。饮食上 没什么讲究,从不挑食,荤素都吃,特 别爱吃猪脚、扣肉。这两年牙齿没那 么好了,早晚就吃面条,早上加个鸡 蛋,晚上吃素面,中午吃米饭。喜欢 喝牛奶、豆浆,偶尔喝点酒,但从不抽 烟。运动方面也没什么特别喜好的 运动项目,但每天坚持散步,100 岁 的时候都能自己去鹅湖公园散步。 退休后喜欢打打牌,也只是和老人们 一起娱乐。还喜欢看新闻。现在虽 然不能去公园了,但经常在家里和附 近转转,生活也仍然能自理,自己的 内衣都能自己洗。生活作息也很规 律。 当记者问起老人的长寿秘诀,老 人笑眯眯地看着记者说:“就是要体 质好,多散步,心态好,少生气。” 刘锟华:善良乐观可延年 ·记者龚婷 实习生欧阳熙奕/文 唐念东/图· 长平乡狮形村“老人娱乐室”在重阳节这天正式落成,老人们从此 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共活动场所。 梁紫微 吕家冲社区在社区居民文化广场开展“喜庆十九大,欢度重阳 节”文艺演出活动。 贾鹏 刘锟华老人与儿女们在一起 刘锟华老人与儿女们在一起 刘梅福老人在读书写字 刘梅福老人在读书写字 儿孙无微不至地照料杨松生老人 儿孙无微不至地照料杨松生老人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Aug-2020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张冠祺 E-mail:pxrbs@126.com 九九重阳 敬老情长 · 2 城 事 2017年11月5日 责编\陈薇薇 校读\张冠祺 E-mail:pxrbs@126.com 编者按—— 10月28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中国第5个法

2 城 事 2017年11月5日E-mail:[email protected]责编\陈薇薇 校读\张冠祺

编者按——

10月28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中国第5个法

定“老人节”。本报记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3名百岁老人的幸福生活以及全市上下

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敬老活动,祝愿所有老年人生活幸福、健康长寿!九九重阳 敬老情长

安源志愿者协会开展“夕阳共舞,相聚重阳”第五届敬老联欢会。 (臧秀德 记者陈薇薇 摄)

■■■■■■■■■■■■■■■■■■■■■■■■■■■■■■■■■■■■■■■■■■■■■■■■■■■■■■■■■■■■■■■■■■■■■■■■■■■■■■■■■■■■■■■■■■■■■■■■■■■■■■■■■■

■■■■■■■■■■■■■■■■■■■■■■■■■■■■■■■■■■■■■■■■■■■■■■■■■■■■■■■■■■■■■■■■■■■■■■■■■■■■■■■■■■■■■■■■■■■■■■■■■■■■■■■■■■

萍乡市慈善义工协会的志愿者走进上栗县东源乡宫江村开展敬老联欢活动。 (臧秀德 记者陈薇薇 摄)

八一街永昌寺社区开展“枫叶寄情传孝悌,集体生日庆重阳”活动。 (文思卓 摄)

桐木镇桐木社区开展“志愿美丽新农村,传承重阳敬老情”文娱活动。 (记者何凯 摄)

在上栗县长平乡塘上村,有一位百岁老人杨松生,因为家庭和睦,且全家都热心公益事业而闻名乡里。当别人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他总是回答:“多修路,能长寿!”

杨松生10岁不到父母就相继离世,跟着姑姑生活了几年。12 岁回到位于塘上的家,自谋生路,自己当家。干农活,娶媳妇,建房子,全靠自己一双手。作为一位地道的农民,杨松生年轻时耕田种菜,供养着7个子女。

“我父亲最大的性格特点是:少说话,多做事。对别人要求不多,宁

愿自己多做点。我们从小到大,他很少吩咐我们做这个做那个,都是我们看着他那么辛苦,自己主动去帮忙。比如早上他天不亮就起床干活,我们也都不好意思睡懒觉。”说起父亲多年来的言传身教,杨松生的大儿子杨柏年深有感触:“父亲非常勤劳,而且对人和善,不管是对子女,还是对亲友邻居,他都很关爱。”杨柏年说,父亲对他们兄弟姐妹 7 个唯一的要求是为人要忠良,要与人为善,不能做坏事,不能害人。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杨柏年和弟妹们个个都勤劳、孝顺,而且基本上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进

入厂矿、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现在都已退休。

虽然不爱说话,但杨松生有一副热心肠。从他四五十岁起,只要有空,就扛着锄头铁锹把村里的路修修补补。原来村里的路多是羊肠小道,路边的草长高了,他就拿着柴刀去砍掉。村里的桥不牢固,他会拖来石头沙子,修修补补。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子孙们也都对村里的公益事业非常支持。

“杨老家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爱心家庭,多年来,家族中经济困难的子侄很多都得到过他们的资助。虽然有时候只是支持五块十块的生活费,但对于那个年代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钱。现在他们对村里的事业更是相当支持,去年村组公路拓宽时,他们捐资 1 万多元,修建小广场时垫资 10 万元,还出设备、出力帮忙,村里还有一座桥是杨老一家修的……”说起杨松生一家对村里的支持,村委会主任杨剑由衷地赞叹:“家风好,家庭和睦,是我们村远近闻名的文明家庭。”

百岁老人杨松生却将自己的健康长寿归功于“修路修桥”。“只管修路,不管闲事,心宽体胖,所以能活到100岁。”老人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儿媳都对他很好。老人以前轮流在几个儿子家住。2014 年,为了照顾老

父亲,兄弟几个在老家重建了房子。老大、老二长期在此居住,老人则住在大儿子家。80岁的大儿子杨柏年照顾老人生活起居,为老人洗脸、洗脚、洗澡、洗衣服,大儿媳负责做饭;二儿子瘫痪在床,二儿媳就负责搞卫生。其他子女和孙辈、曾孙辈们则周末定期回家看望老人。“现在我们家是五代同堂,我父亲子孙后代总共140多人,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有代表回来。兄弟姐妹之间也从来没有为照顾父亲的事闹过矛盾。”杨柏年说,虽然他也已是80岁高龄,但照顾父亲是子女的应尽之责,而且自己身体还不错,只要做得动,就会继续做下去。

如今,老人身体还很不错,除了耳朵有点聋,其他都很好。生活基本上能自理,每天还在院子里和附近散散步,生活很规律,而且关心国事,经常看新闻,偶尔还会和子女们下下棋。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管是80岁的杨柏年,还是年逾七旬的老人的二儿媳,都还种了菜。他们说,这是他们家的传统,父亲也是 70 多岁了还下地干农活。“自己种的菜吃着更放心、更健康。”老人也说,他长寿的另一个原因,可能与他长期多吃蔬菜少吃肉有关。“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多活动,少生气,自然能长寿。”

杨松生:勤劳厚德养天年·记者龚婷/文 李桂东/图·

“你问长寿秘诀啊,没什么秘诀,就是多吃蔬菜、少吃肉,粗茶淡饭比什么都好!”10 月 25 日,101 岁的刘梅福老人笑眯眯地告诉记者,她的长寿秘诀就是多吃蔬菜,看书养生。

刘梅福老人家住湘东区下埠镇下埠村,和 80 岁的儿子儿媳一起生活。一进门,记者就看到,老人正拿着放大镜认真地读着一本杂志——

《康乐寿》,并在纸上一笔一划地抄写

着什么。纸上的字虽然谈不上好,但非常工整。要知道,这可是一位从来没进过学堂门的百岁老人写的。

“我母亲 3 岁就没了娘,跟着她奶奶长大的。”老人的儿子黄新顶告诉记者,母亲身世坎坷,从小没了妈,10来岁就什么家务活都要干。15岁嫁到黄家,父亲又是个暴脾气,在男尊女卑的旧社会,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母亲30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留

下8岁的他和10岁的姐姐与母亲相依为命。两个年幼的孩子,加上一个家婆,一家4口人全靠母亲养活。30岁守寡的母亲只得和男人一起下地干农活,种祠堂的田,农闲时还要跟着裁缝师傅出去做手工。“做手工每天能挣一毛钱,够买1升(1斤3两左右)米,这样一家人才不至于挨饿。”

刘梅福则告诉记者,她经历了两个世界:“以前重男轻女,小时候娘家并不是没条件,但因为是女孩子,两个弟弟可以读书,我就没进过一天学堂。”因为不识字,学手艺都更困难。但刘梅福性格倔强、执着,认定什么事,一定要去做,而且要做好。加上要为孩子们做衣服鞋帽,她便没日没夜地学做手工。她先后生了 6 个孩子,可惜有4个都因为生活条件太艰苦而夭折了。

“最艰苦的时候是 1952 年。那年因为旱灾田里颗粒无收,家里揭不开锅了。我母亲就想着去亲戚家借点,可是没借到,空手回来了。在回家的路上,她就在一个山坡上一个人哭了半天。”黄新顶说,为了养活他们姐弟,母亲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直到他成年、结婚后,才稍微轻松点。但劳作惯了的她还是闲不

住,60 多岁了还经常去人家家里做裁缝,挣点零花钱,并贴补家用。

即使条件再艰苦,吃够了没文化苦头的刘梅福仍然让女儿和儿子一样进学校读书。只是因为家里经济实在困难,两个孩子都只读到小学毕业。对孙辈、曾孙乃至玄孙辈,刘梅福也很少流露出重男轻女的意思。这一点,或许也是因为她自己曾深受重男轻女思想之苦,而不希望后辈再受其害吧。

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好起来,刘梅福也年岁已高,就不再出去做工了,但衣食起居仍然自己料理。闲暇时和邻居打打小牌,或领着孙子、曾孙玩玩。或许因为性格开朗、乐观,加上经常劳动锻炼,刘梅福的身体一直很好,从没得过大病,小病都很少。即使现在已101岁高龄,仍然能自己上屋后山坡散步、摘桔子。老人告诉记者,她 80 岁开始跟着孙子们学认字,现在经常以书为伴,平常早睡早起,晚上七八点上床,早上天亮就起床,现在还能自己洗衣服。当记者问及她的长寿秘诀,她裂开一张缺了牙的嘴,乐呵呵地说:“哪有什么秘诀?就是多吃蔬菜,少吃肉,早睡早起,少生气,多看书养生。”

刘梅福:粗茶淡饭最养人·记者龚婷 实习生刘沁蕾/文 李桂东/图·

家住城郊青坪管理处的百岁老人刘锟华,是个远近闻名的好脾气老人。11 月 1 日,记者来到他家采访,见到了这位102岁的高寿老人,试图探问他的长寿秘诀。

刘锟华老人和儿子刘庆萍一起住在康庄路附近自建的房子里,二女儿刘昌兰也就住在不远处,经常来家里照顾他。一进刘家的院子,只见一棵高高的柚子树上挂满了柚子。老

人在女儿的搀扶下,从二楼下来,就坐在柚子树下和我们聊天。虽然已经 102 岁高龄,但老人气色很好,脸上皮肤还很光滑,几乎没什么老年斑。刘昌兰告诉记者,老人一直以来身体都很好,几乎没生过病、住过医院,100岁的时候还能独自去鹅湖公园散步。

“我老家在万龙山茅店村,母亲去世早,6岁时母亲就不在了。因为

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我只读了 3 年书,14岁时就跟着叔叔进城谋生,在聚星堂(当时萍乡有名的文化用品店)当学徒。当了 3 年学徒后,又在店里当了10年帮工。后来师父也走得早,我就一直留在店里。1942年,27 岁时结了婚。1955 年搞改制,公司合营,就在百货公司上班。1975年退休。”刘锟华老人微笑着向记者介绍他的人生经历。交谈中,老人思路清晰,数十年前的事情仍然记得清清楚楚。

刘昌兰告诉记者,老人除了耳朵有点聋,身体基本上没什么问题。“我父亲的师父就是我外公,也就是聚星堂的老板。外公去世后,因为外婆不识字,没办法经营店铺。看我父亲脾气好,人又老实,就让我母亲嫁给了我父亲。”刘昌兰说,她们家兄弟姐妹共 4 个,在她印象中,父亲和母亲性格都很温和,从没打骂过他们,尤其是父亲,连重话都没说过。在外面,也很少与人争执,而且性格乐观开朗。这一点,从采访中老人一直保持的微笑中能看出来。

“因为 1955 年公司合营的时候

父亲当过代理经理,文革中我们被下放到芦溪源南,在那里生活了 5 年。那5年中,父亲什么农活都要干。因为父亲在乡下生活过 10 多年,所以有些农活干得比当地农民还好。我们家种的南瓜,最大的长到了 30 多斤,连当地的邻居都啧啧称奇。”刘昌兰还告诉记者,老人平常没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养花养鸟,90多岁的时候还在屋顶上养了很多花。饮食上没什么讲究,从不挑食,荤素都吃,特别爱吃猪脚、扣肉。这两年牙齿没那么好了,早晚就吃面条,早上加个鸡蛋,晚上吃素面,中午吃米饭。喜欢喝牛奶、豆浆,偶尔喝点酒,但从不抽烟。运动方面也没什么特别喜好的运动项目,但每天坚持散步,100 岁的时候都能自己去鹅湖公园散步。退休后喜欢打打牌,也只是和老人们一起娱乐。还喜欢看新闻。现在虽然不能去公园了,但经常在家里和附近转转,生活也仍然能自理,自己的内衣都能自己洗。生活作息也很规律。

当记者问起老人的长寿秘诀,老人笑眯眯地看着记者说:“就是要体质好,多散步,心态好,少生气。”

刘锟华:善良乐观可延年·记者龚婷 实习生欧阳熙奕/文 唐念东/图·

长平乡狮形村“老人娱乐室”在重阳节这天正式落成,老人们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共活动场所。 (梁紫微 摄)

吕家冲社区在社区居民文化广场开展“喜庆十九大,欢度重阳节”文艺演出活动。 (贾鹏 摄)

刘锟华老人与儿女们在一起刘锟华老人与儿女们在一起

刘梅福老人在读书写字刘梅福老人在读书写字

儿孙无微不至地照料杨松生老人儿孙无微不至地照料杨松生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