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地名與土地利用的探索(國中版)gn.moi.gov.tw/geonames/study/041130...

6
1 前世今生 滄海桑田--地名與土地利用的探索(國中版) 第四回 台北地區的追本溯源 班級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號______ 各位同學:經過前幾回的練習之後,相信對「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的使用方法與當地的前世今生 有了相當的了解,接著我們一起來探索台北地區的前世今生。 說明: 請上網連結到「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 http://gn.moi.gov.tw/geonames/index.aspx 查詢以下各題的答案。 操作方法:1. 在首頁上排點入「地名應用」。 2. 右側地圖下方點開黑橫槓,點選「中研院堡圖」,再點一下橫槓收掉。 3. 用滑鼠滾輪與按住左鍵可以放大、縮小與拖曳地圖位置,將古地圖放大來看。 古臺北城歷史散步: 1. 將滑鼠游標移到「座標(WGS84121.512525.0400」附近,用滾輪放大地圖到圖左下角比例尺線 段「0.10.2Km」。請問游標所在地當時地名是: ,也就是今天的: 2. 請上網查一查這棟建築的興建歷史:它是由日本建築師 設計,在西元 1912 6 月動工,1919 3 月完成,是當時臺灣最高的建築物。這棟莊嚴宏偉的建築屬於「文藝復興後期」 的風格,共有五層樓,主體平面呈現「日」字型。正面寬約 140 公尺、側面寬約 85 公尺,中央塔 60 公尺,總佔地為 2100 坪,中充滿廊柱、山牆、拱廊及圓拱窗,堪稱日治時期臺灣的代表 性建築,也從此成為臺灣的統治中心。 3. 再回到「中研院堡圖」放大比例為「0.20.4km」,在上述建築物附近似乎有一圈城牆,沒錯!那 就是清光緒 8 年(西元 1882)興建的 ,整座城池呈長方形,城高一丈五尺(約 4.5 公尺)、 南北長 1.3 公里、東西寬 1 公里,面積約 1.4 平方公里周圍長 1506 丈(約 4.6 公里),共有 個城 門,在臺灣的古城中面積僅次於台南府城,它也是最後一座中國傳統式城池,不過一般傳統城池座 向幾乎都朝向正南正北,它為了風水因素向東旋轉 13 度。

Upload: others

Post on 28-Jun-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

前世今生 滄海桑田--地名與土地利用的探索(國中版)

第四回 台北地區的追本溯源 班級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號______

各位同學:經過前幾回的練習之後,相信對「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的使用方法與當地的前世今生

有了相當的了解,接著我們一起來探索台北地區的前世今生。

說明: 請上網連結到「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 http://gn.moi.gov.tw/geonames/index.aspx

查詢以下各題的答案。

操作方法:1. 在首頁上排點入「地名應用」。

2. 右側地圖下方點開黑橫槓,點選「中研院堡圖」,再點一下橫槓收掉。

3. 用滑鼠滾輪與按住左鍵可以放大、縮小與拖曳地圖位置,將古地圖放大來看。

古臺北城歷史散步:

1. 將滑鼠游標移到「座標(WGS84) 121.5125、25.0400」附近,用滾輪放大地圖到圖左下角比例尺線

段「0.1—0.2Km」。請問游標所在地當時地名是: 總 督 府 ,也就是今天的: 總 統 府 。

2. 請上網查一查這棟建築的興建歷史:它是由日本建築師 森 山 松 之 助 設計,在西元 1912 年 6

月動工,1919 年 3 月完成,是當時臺灣最高的建築物。這棟莊嚴宏偉的建築屬於「文藝復興後期」

的風格,共有五層樓,主體平面呈現「日」字型。正面寬約 140 公尺、側面寬約 85 公尺,中央塔

高 60 公尺,總佔地為 2100 坪,當中充滿廊柱、山牆、拱廊及圓拱窗,堪稱日治時期臺灣的代表

性建築,也從此成為臺灣的統治中心。

3. 再回到「中研院堡圖」放大比例為「0.2—0.4km」,在上述建築物附近似乎有一圈城牆,沒錯!那

就是清光緒 8 年(西元 1882)興建的 台 北 城 ,整座城池呈長方形,城高一丈五尺(約 4.5 公尺)、

南北長 1.3 公里、東西寬 1 公里,面積約 1.4 平方公里周圍長 1506 丈(約 4.6 公里),共有 五 個城

門,在臺灣的古城中面積僅次於台南府城,它也是最後一座中國傳統式城池,不過一般傳統城池座

向幾乎都朝向正南正北,它為了風水因素向東旋轉 13 度。

2

<1921 日治台灣堡圖>

※比較日治時期堡圖與現在通用地圖,可以分辨出當時台北城城牆位於目前哪幾條道路的位置上。

4. 可惜的是這座城池真正存在的時間不到 30 年,進入日治時期後,為了市區發展與交通路線因素,

城牆開始遭到拆除,至明治 37 年(1904 年)年底時,所有城牆均遭拆卸,而且還拆掉一座城門:

西 門(原本日人要全拆,因民意反彈才未續拆)。請查一下這五座城門的名字:東門— 景 福 門、

3

西門— 寶 成 門、南門— 麗 正 門、北門— 承 恩 門、小南門— 重 熙 門。不過,這些原本皆

為南方閩式建築的紅瓦城樓,卻在民國 55 年被當時的臺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

為由,有三座城門被改建成風貌完全不同的北方式綠琉璃瓦頂亭閣式建築,目前僅剩 北 門還維持

原貌,令人不勝唏噓!

5. 回到「中研院堡圖」用「0.2—0.4km」比例,圖中有一塊斜線區域即為 都 市 聚落。再放大到

「0.1—0.2Km」,在鐵路西側與 淡 水 河之間的地名是 艋 舺,這一區今日通稱為 西 門 町,我

們現稱的萬華位於左下方,當時叫作: 大 加 蚋 堡,此地聚落明顯減少。

<1921 日治台灣堡圖>

4

6. 用相同比例按左鍵拖曳地圖到游標「121.5060、25.0440」,此區的土地利用為: 田 地,當時土地

或許不值錢,但切換地圖為「通用版電子地圖」一看,哦原來是今日南北向的 昆 明 街,它與東

西向的漢口、武昌、峨嵋街交叉,這一帶就是大家常去逛街購物的電影街,現在可就寸土寸金了,

若是有人從日治時期繼承此地到今天都沒轉手賣掉,那可真是億萬富翁了!(可惜千金難買早知道)

7. 再往北邊看有一片聚落,就是大家熟知的 大 稻 埕,它西邊與 淡 水 河相鄰,在清代此地河畔商

船雲集貿易昌盛,成為北臺灣最大的商業中心,當中最有名的街道就是每到農曆年前萬頭鑽動的「年

貨大街」--- 迪 化 街。

<1904 日治台灣堡圖>

5

8. 再往河的對面看是 三 重 埔,它當時行政區劃上是隸屬於北邊的 鷺 洲 庄,也就是現在的蘆洲

區,當年聚落比三重多。

9. 用「0.1—0.2Km」比例移動到座標「121.5070、25.0638」,游標落在一條虛線上,切換為「通用版電

子地圖」,那是現在的 臺 北 大橋,這是淡水河上第一條大橋。

10. 提到古城,其實臺北地區還有一個。請用「0.1—0.2Km」比例移動到座標「121.4560、25.0110」就

能看到一個小巧的城池: 枋 橋 街(也就是現稱的 板 橋 區),周邊多為農地,清領末期北臺灣

首富的豪宅--- 林 家 花園就在此城之中。

<1904 日治台灣堡圖>

6

同場加映--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1. 接著告訴大家另一個很有趣的網站:由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所建立的「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http://www.historygis.udd.taipei.gov.tw/urban/ 它有多項功能可以看到臺北地區的歷史比對。

2. 請點入首頁,先找到總統府放到最大,再選左側「圖資→航測影像圖資→34 年版航測影像」,請注

意看,你會發現總統府正門下方建築缺了一段,按住左鍵拖曳地圖,在總統府前方、北方、西南方

附近都有坑洞或建物毀損痕跡,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二戰末期為了逼日本政府投降,美軍在

1945 年 5 月 31 日對台北進行大轟炸,造成三千多人死亡、數萬人受傷與許多日方建築嚴重毀損。

這張航照相片是空襲後美軍拍的,以評估轟炸效果,不過今日我們卻可以從中看到當時臺北都市的

形貌。

3. 講到空襲,在這兩張航照中可以看到三處飛機跑道(臺北現在不是只有一個松山機場嗎?),欲知

詳情請繼續用 34 年版航測影像,上方照片有個明顯的橫 V 字型白色粗線適度放大,在左側「34

年版航測影像」選項的右邊有個半黑半白的圓點,點入後開啟「透明度」功能,游標按著黑點左

右移動可改變照片透明程度,若移到最左邊照片不見只剩底圖(一般是現今的電子地圖,也可選

左側各年份的照片相互比對),這就看到今日的 松 山 機場,現在的跑道長多了。

4. 將透明度移到最右重現 34 年版航測影像,拖曳地圖到機場南邊不遠處,會看到一條東西向很寬的

跑道,改變透明度就會發現,在今天 健 康 路北側日治時期是一條備用跑道。非但如此,在下方

照片中也有一條 東 北—西 南 走向的跑道,放大後改變透明度,原來它就是一般所稱的「南機

場」,今日已成住宅區,跑道的右上方今天是 青 年 公園。這兩條現在已經完全看不出來,當年

日本是為戰爭需求而加蓋的備用跑道,但終究逃不了戰敗的下場!

5. 用底圖看三重、蘆洲的對面—社子,它被淡水河與 基 隆 河包夾,呈彎曲狀故名「葫蘆墩」,它

常被叫作「社子島」,但今日卻只是個半島,若將透明度調回 34 年照片,就看出它的確是被河川

切斷包圍的沙洲島。再調回底圖並放大兩相比對,古代切斷的河道今日是中山高速公路的 重 慶

北路交流道,以及 延 平 北路五段 1 巷所在。

6. 將底圖移到今日台鐵台北站右邊的北平西路並放到最大,點選「47 年版航測影像」,會看到一個三

分之一圓弧的建築與放射狀軌道。這是為了方便火車頭轉向與維修而設的「扇形車庫」,機車頭開

到中間的轉盤,可以轉入任何方向的軌道並進入車庫維修。可先關掉 47 年航照,再點選左側「歷

史類比圖資」的「69 年版地形圖」,改變透明度即可清楚看出扇形車庫的結構。其實在高度依賴鐵

道的時代,臺灣一共有六座扇形車庫,但現今拆得只剩下一座: 彰 化 扇形車庫,經鐵道與文化

古蹟愛好人士奔走呼籲,終於獲得保存並列為縣定古蹟,可以前往參觀。

7. 回到「69 年版地形圖」,稍為縮小並往右拖曳,會看到比臺北火車站更多更密的軌道卻沒寫站名,

原來那是日本在 1937 年所建的「樺山貨物驛」,用於鐵道貨運集散,以降低臺北站負擔,民國 38

年改稱「華山貨運站」,由於只裝卸貨物,一般人無緣使用故少為人知。今日變身為「 華 山 創

意文化園區」(改變透明度即知),不但有許多文創展覽可看,還是市民休閒遊憩的好地方。(補充

說明:「樺山」二字是日本紀念在臺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