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海洋信仰(海洋與信仰) -...

10
台灣的海洋信仰(海洋與信仰) 台灣許多的民間信仰和早期漢人移民至台灣有關,除了遭遇海上 的凶險外,從故鄉到外地開墾的漢人們,也會受到當地住民的排斥, 因此,求神佛保佑成為家家戶戶的生活習慣。 媽祖是台灣沿岸地區最主要及代表性的信仰中心,尤其每年一到農曆 3 月份,就會有許多媽祖有關的祭典,北港和大甲媽祖遶境以及澎湖 的海上遶境等活動,都是深受民間重視的盛事。媽祖是北宋初年出生 在福建莆田湄州嶼漁村的女子,出生後,從不哭啼,因此被人稱做- 林默娘。由於默娘住在海邊,水性極好,經常救助海上遇難的船商和 漁民,又通醫理,深受鄉人愛戴,她在 28 歲時登天成仙,莆田百姓 建廟奉祀,此後民間經常傳說媽祖顯靈救助海上遇難船隻平安脫險的 故事,因此常常香火鼎盛,而且由於媽祖屢傳神蹟,在清朝康熙年間, 施琅假借澎湖媽祖顯靈之說,平定當時以台灣為據點的鄭成功,因而 得到康熙皇帝冊封為媽祖為「天后」。 另外,每三年一度的「王船祭」,也是許台灣沿海居民的重要祭典, 是一個祈福消災的活動。王爺又稱做千歲或千歲爺,是一位專管瘟疫 的「瘟神」。在早期的年代,沿海人們遇到瘟疫時,都認為是「瘟神」 在作崇,所以必須要建壇祭祀,並製造裝有各種祭品的王船來祭祀 祂,將王船任其隨波逐流,或於岸邊焚化,稱為「燒王船」,以驅逐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Sep-2019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台灣的海洋信仰(海洋與信仰) - db.kh.usc.edu.twdb.kh.usc.edu.tw/wd/record/data/dissc1/G3.pdf · 海流、風浪,阻絕海島或濱海地區的對外交通;海洋也是交通的津梁,

台灣的海洋信仰(海洋與信仰)

台灣許多的民間信仰和早期漢人移民至台灣有關,除了遭遇海上

的凶險外,從故鄉到外地開墾的漢人們,也會受到當地住民的排斥,

因此,求神佛保佑成為家家戶戶的生活習慣。

媽祖是台灣沿岸地區最主要及代表性的信仰中心,尤其每年一到農曆

3 月份,就會有許多媽祖有關的祭典,北港和大甲媽祖遶境以及澎湖

的海上遶境等活動,都是深受民間重視的盛事。媽祖是北宋初年出生

在福建莆田湄州嶼漁村的女子,出生後,從不哭啼,因此被人稱做-

林默娘。由於默娘住在海邊,水性極好,經常救助海上遇難的船商和

漁民,又通醫理,深受鄉人愛戴,她在 28 歲時登天成仙,莆田百姓

建廟奉祀,此後民間經常傳說媽祖顯靈救助海上遇難船隻平安脫險的

故事,因此常常香火鼎盛,而且由於媽祖屢傳神蹟,在清朝康熙年間,

施琅假借澎湖媽祖顯靈之說,平定當時以台灣為據點的鄭成功,因而

得到康熙皇帝冊封為媽祖為「天后」。

另外,每三年一度的「王船祭」,也是許台灣沿海居民的重要祭典,

是一個祈福消災的活動。王爺又稱做千歲或千歲爺,是一位專管瘟疫

的「瘟神」。在早期的年代,沿海人們遇到瘟疫時,都認為是「瘟神」

在作崇,所以必須要建壇祭祀,並製造裝有各種祭品的王船來祭祀

祂,將王船任其隨波逐流,或於岸邊焚化,稱為「燒王船」,以驅逐

Page 2: 台灣的海洋信仰(海洋與信仰) - db.kh.usc.edu.twdb.kh.usc.edu.tw/wd/record/data/dissc1/G3.pdf · 海流、風浪,阻絕海島或濱海地區的對外交通;海洋也是交通的津梁,

瘟疫,在屏東東港的王船祭是具有獨特色彩的祭典。

海洋與氣候變化的關係(海洋如何調節氣候與其重要)

海洋是全球氣候係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通過與大氣的能量物質交

換和水循環等作用在調節和穩定氣候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被稱為地

球氣候的“調節器”。

佔地球面積71%的海洋是大氣熱量的主要供應者。如果全球1

00米厚的表層海水降溫1攝氏度,放出的熱量就可以使全球大氣增

溫60攝氏度。

海洋也是大氣中水蒸氣的主要來源。海水蒸發時會把大量的水汽

從海洋帶入大氣,海洋的蒸發量大約佔地表總蒸發量的84%,每年

可以把36000億立方米的水轉化為水蒸氣。因此,海洋的熱狀況

和蒸發情況直接左右著大氣的熱量和水汽的含量與分布。

同時,海洋還吸收了大氣中40%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認

為是導致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之一。

另一方面,氣候變化對海洋也造成了巨大影響。氣溫上升導致海

平面和海水溫度隨之升高,而海洋對二氧化碳的過度吸收則引發了海

Page 3: 台灣的海洋信仰(海洋與信仰) - db.kh.usc.edu.twdb.kh.usc.edu.tw/wd/record/data/dissc1/G3.pdf · 海流、風浪,阻絕海島或濱海地區的對外交通;海洋也是交通的津梁,

水酸化,這些都對海洋和海岸生態係統造成破壞,被認為是珊瑚白

化、珊瑚礁死亡、小島嶼遭淹沒等一係列問題的根源。以印尼為例,

該國海洋事務和漁業部長表示,在未來幾十年裏印尼將有很多島嶼因

為海平面上升而沉入海中。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環境學家奧維也發

表報告稱,如果不馬上行動,地球上的珊瑚礁將在本世紀末全部消

失。

此外,氣候變化還使海洋的氣候模式與洋流發生了變化,從而加

大了海洋災害的程度。尤其是海水酸化後發生倒灌,進入陸地後會對

河口、入海口等生態係統造成重大影響。中國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與

技術司專家周志剛博士說,就我國而言,由于經濟發達城市大多集中

在沿海地區,因此針對海洋災害進行防災減災工作並開展海洋工程十

分重要。

溫室效應發酵 融冰效應加劇 海洋酸化 (海洋在溫室效應氣候變遷

的角色)

一名荷蘭科學家 4 日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地球科學聯盟」(EGU)

會議上警告,不久的未來將有大量溫室氣體甲烷釋入大氣之中。他表

Page 4: 台灣的海洋信仰(海洋與信仰) - db.kh.usc.edu.twdb.kh.usc.edu.tw/wd/record/data/dissc1/G3.pdf · 海流、風浪,阻絕海島或濱海地區的對外交通;海洋也是交通的津梁,

示,全球暖化融解北極凍土層並導致大量甲烷釋出,而這些甲烷將再

反過頭來加快暖化效應。另有一些科學家則指出,全球冰川正以前所

未有的速度加快融化,而許多海域也開始酸化。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凡惠斯特丹(Dr. J. van Huissteden)博士表

示,甲烷的溫室氣體效應比二氧化碳還強。他解釋說,科學家已開始

注意到北極永凍土層所釋放的甲烷,因為這種強力的溫室氣體極可能

成為全球氣候暖化效應的正向回饋。

凡惠斯特丹博士目前正與俄羅斯亞庫特生物學院合作,研究西伯利亞

東北部的凍土層。根據他的觀察,北極低地河流的氾濫平原區是主要

的甲烷來源,從中釋出的甲烷數量,可能高達非氾濫區凍土沼澤的五

倍之多;此外,只要河流流量稍有變動,或者河流一發生氾濫,都容

易造成甲烷大量釋出。他表示,當前北極地區的空氣溫度與河流流量

都逐漸升高當中。

參與歐洲地球科學聯盟 2006 年會的冰河學家表示,全球暖化的效應

將造成全球各地沿海地區被淹沒,而且甚至有可能在本世紀之內發

生。他們在 3 日表示論文說,格陵蘭與南極西部冰層的融冰速度比以

Page 5: 台灣的海洋信仰(海洋與信仰) - db.kh.usc.edu.twdb.kh.usc.edu.tw/wd/record/data/dissc1/G3.pdf · 海流、風浪,阻絕海島或濱海地區的對外交通;海洋也是交通的津梁,

往預測的要快許多,但其中機制則尚未明朗。

位於蘇黎世的「世界冰河觀測局」(WGMC)在會中發表報告指出,歐

洲阿爾卑斯山的冰河,將有 75%在下個世紀內融化。WGMC 的科學家贊

普(Michael Zemp)對與會者表示:「從 1850 年到 1970 年代之間,

阿爾卑斯山冰河的融化速度不過是每十年流失 2.9%而已。但現在流

失速度卻逐漸加快,從 1970 到 2000 年間,流失速度是每十年 8.2%,

而且多集中在 1985 年以後發生。」

阿爾卑斯山冰河扮演著淡水儲存庫的功能,冰河將冬天的降雪儲存

起來,而在天氣回暖時慢慢釋出淡水供家庭與農戶使用。冰河消失的

話,融雪將在春天來臨時一次傾流而下,造成洪水氾濫,以及夏、秋

時期缺水。

另一份在地球科學聯盟 2006 年會上發表的報告說,二氧化碳排放造

成的以往未預期到的效果。發表報告的海洋專家說,本世紀前,大部

分海洋的珊瑚將會因海水逐年酸化而遭到侵蝕。尤其是最近才發現到

的冷水珊瑚,受到的威脅最烈。

Page 6: 台灣的海洋信仰(海洋與信仰) - db.kh.usc.edu.twdb.kh.usc.edu.tw/wd/record/data/dissc1/G3.pdf · 海流、風浪,阻絕海島或濱海地區的對外交通;海洋也是交通的津梁,

海洋科學家說,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有三分之一被海洋所吸收,這種

海洋化學的變化已造成嚴重的後果。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後 pH 值會降

低,意謂著海洋酸化,進而產生海洋化學性質的變化。新研究發現,

近 10 年來深海地區的海洋酸化程度已達到可被測量的程度。

目前大部分研究已注意到海洋酸化造成珊瑚鈣化作用的減緩,以及礁

石有機物、某些主要浮游生物群所受到的影響;但對生態系統「脫鈣

作用」(decalcification)的發生會造成什麼長遠的效果,則所知甚

少。科學家認為,有必要採取更多研究來觀察生態系統對海洋酸化的

反應和調整。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多分校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科

學家克雷帕斯(Joan Kleypas)認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似乎就是

唯一的解決方式。

海洋對人類的重要關係

海洋佔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幅員廣闊,自有人類以來海

洋即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海洋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上

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在近代史上,更由於陸地上資源

的日漸竭盡,人類對海洋的依賴更趨緊密。在現代化的生

Page 7: 台灣的海洋信仰(海洋與信仰) - db.kh.usc.edu.twdb.kh.usc.edu.tw/wd/record/data/dissc1/G3.pdf · 海流、風浪,阻絕海島或濱海地區的對外交通;海洋也是交通的津梁,

活中,人類對於海洋的利用已經從傳統僅作為運輸管道、

漁業資源的需求進入了全面性海洋運用的時代。這些除了

包括礦產資源(如原油、天然氣之開採),民生資源(溫

差發電、海洋天然藥物之提煉),生活資源(例如海底觀

光),國防資源(疆土防禦,如反潛作戰)等外,近年來

更由於環保意識的增強以及陸地的受限,海洋似乎也成了

吸收人類廢棄物的收容場所。

本課程將介紹開發與利用海洋所必須具備的相關技術,並

在課程中介紹在運用海洋的過程當中,如何避免對海洋環

境產生嚴重衝擊以及應具備之相關保護技術與措施。從認

識海洋開始,再介紹海洋關鍵性技術,並藉由歷史與現實

生活的實例,詮釋海洋技術與人類文明的關係。由於海洋

技術的發展仍然是近代的事,因此未來的發展仍有很大的

空間。藉由本課程的學習,不僅可以理解到海洋技術在人

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也喚醒人類對於大自然破壞

的省思。

Page 8: 台灣的海洋信仰(海洋與信仰) - db.kh.usc.edu.twdb.kh.usc.edu.tw/wd/record/data/dissc1/G3.pdf · 海流、風浪,阻絕海島或濱海地區的對外交通;海洋也是交通的津梁,

人類如何對待海洋的人文歷史

台灣這塊陸地,在人類出現以前,有時與歐亞大陸相連,為歐亞大陸

的邊陲地帶;有時與大陸脫離,為海中孤島。大約一萬年前,台灣海

峽形成,從此台灣成為海中之島嶼。海洋是絕緣體,以海水、潮汐、

海流、風浪,阻絕海島或濱海地區的對外交通;海洋也是交通的津梁,

或因海上漂流,或因海上飄流,或以船隻航渡,交通「海外」各地。

海洋與台灣歷史發展關係密切。

一、史前時期

1.舊石器時代

台灣之始有人類,為三萬年前的左鎮人。從左鎮人(三萬年前)

到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人(三萬到五千年前),台灣有一段時間與

中國大陸或菲律賓連結在一起,人類得以自外地,步行來到台灣。

2.新石器時代

大約一萬年前,冰河融化,海面提升,台灣成為海中孤島,台灣

的歷史發展與海洋關係更為密切。此後台灣出現新石器時代的文化,

Page 9: 台灣的海洋信仰(海洋與信仰) - db.kh.usc.edu.twdb.kh.usc.edu.tw/wd/record/data/dissc1/G3.pdf · 海流、風浪,阻絕海島或濱海地區的對外交通;海洋也是交通的津梁,

前後六千年左右。新石器時代期間,海島台灣出現一波又一波的新的

文化。七千年前的大岔坑文化;三、四千年前的芝山岩文化、牛罵頭

文化、牛稠子文化;二、三千年前的植物園文化、營埔文化、大湖文

化;兩千年以後的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蔦松文化。

二、歷史時期

第十世紀開始,台、澎與中國始有明確之交通關係。

1.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期間,中國人來到澎湖。這項人文活動,在文獻裡面,

沒有任何紀錄。文物遺留,則有兩項:一項是唐宋之間(第九到第十

二世紀前後)的零星遺跡,另一項是五代十國晚期(第十世紀晚期)的

大量文物遺留。

2.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中國人在台、澎的活動有明確的訊息,見於文獻著述,

Page 10: 台灣的海洋信仰(海洋與信仰) - db.kh.usc.edu.twdb.kh.usc.edu.tw/wd/record/data/dissc1/G3.pdf · 海流、風浪,阻絕海島或濱海地區的對外交通;海洋也是交通的津梁,

也見於考古發現。宋代文獻紀錄中國人在澎湖的活動,也提及台灣。

宋元澎湖歷史,除了文獻資料,地下出土的宋代、元代文物提供不少

重要的史實。

3.明朝以降

萬曆九年,金門洪姓二十人來到澎湖定居。荷人在萬曆三十二

年、天啟二年兩次聚澎,看到澎湖住有一些中國人,人數接近一百人。

明末清初,澎湖有定居者五、六千人。

十七世紀以來四百年來,華人不斷渡海來到澎湖與台灣,海外強

者一一君臨台澎。荷蘭、鄭成功、滿清、日本,乃至戰後的國民政府,

來自海外的力量持續推動台灣迅速發展、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