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王傳奇》三部曲研究 - nttu.edu.twamadis.lib.nttu.edu.tw › paperupload ›...

116
I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杜明城 先生 《亞瑟王傳奇》三部曲研究 生: 鄭宇庭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Jul-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I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杜明城 先生

    《亞瑟王傳奇》三部曲研究

    研 究 生: 鄭宇庭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 II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亞瑟王傳奇》三部曲研究

    研 究 生: 鄭宇庭 撰 指導教授:杜明城 先生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 III

  • IV

  • V

  • VI

    這本論文的完成, 感謝父親鄭守鈞與母親樂毅玲、帥氣弟弟鄭宇閔帶給我的無限支持與鼓勵,以及

    種種甜在心的關懷與說笑。 感謝杜明城老師放任我自尋方向,隨意亂讀,又在我無以為繼,躊躇不定時給我

    一杯榛果拿鐵,讓我正視自己的缺失。 感謝所有幫助我的家人、師長、朋友,你們是我長河中撐槳前行時的指引, 搖搖擺擺間,我自尋方向。

    2008/7/1/台東漢陽南路

  • VII

    《Know Nothing》Lyrics by Travis Everything that you know is as wrong as the next

    So you hold on to something and hope for the best And you know that it's right 'til you find that it's left

    And I'm doing the same and I have to confess That I know nothing

    I never knew that there'd be nothing and no one to show you the way I know nothing

    When all I do is make it through to the end of the day All my senses are pushing the whole other way

    I can't see where to look now what's that that you say? It's a beautiful world it's a beautiful day

    And I wish I could say if I was feeling the same When I know nothing

    I never knew that there'd be nothing and no one to show you the way I know nothing

    I need an Obi-wan to tell me if I've gone astray And I wish it was clearer to see

    If you are what you're made out to be But there's no guarantee if you're you and I'm me And there never will be, 'til I can see what you see

    When I know nothing I never knew that there'd be nothing and no one to show you the way

    I know nothing When all I do is make it through to the end of the day

    I know nothing I never knew that there'd be nothing and no one to show you the way

    I know nothing When all I do is make it through to the end of the day

    When I know nothing I never knew that there'd be

    Know nothing I never knew that there'd be

  • VIII

    《亞瑟王傳奇》三部曲研究

    作 者 : 鄭 宇 庭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兒 童 文 學 研 究 所

    摘 要

    《 亞 瑟 王 傳 奇 》 三 部 曲 是 英 國 作 家 凱 文 . 克 羅 斯 利 . 哈 藍 ( Kevin

    Crossley-Holland)的作品。本研究對於文本的探索,從三個不同的思考方向展開,

    歷史的研究透過文化史學專著去重新認識中世紀的面貌,輔以研究文本中的具體

    描述書寫,中世紀的生活特色與階級社會與階層的矛盾,經由亞瑟的自我反思性

    敘述呈現。敘事研究則專注於解構文本敘事框架,將後設小說書寫策略應用於分

    析亞瑟日記中的自我意識呈現,先對文本的真實性發出質疑,進一步探討文本之

    雙重虛構。詮釋研究則從讀者的接受反應論述切入,語言文字經由文本與讀者的

    交流活動產生意義,呼應作者在文本中安排的不確定空白,讓閱讀成為一種召喚,

    要求讀者積極主動詮釋,進而建構屬於個人的詮釋體系。研究發現則賦予文本一

    個多重角度審視閱讀行為的可能,不論是歷史、敘事或是詮釋,其中所蘊含的無

    限性,正是閱讀研究之樂趣。

    關鍵詞:亞瑟王、傳奇、中世紀、後設小說、讀者反應

  • IX

    A Study of The Arthur Trilogy

    Cheng Yu-Ti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Arthur Trilogy is one of the serial works written by the English writer Kevin

    Crossley-Holland. The inquiries in this study are from three dimensions: historical

    researches are through studies on cultural history to re-understand the Middle Ages and

    also through the concrete descriptions about the conflicts of social classes in the Middle

    Ages which were shown from Arthur’s introspection in the text ; narrative researches

    deconstruct the narrative frames in the text, and then use the writing stratege of

    meta-fiction to analyze the display of Arthur’s self-conscious in his diary to query the

    truth of the text firstly, and secondly to explore the double fiction of the text;

    interpretation researches go from the theory of reader response. Meanings produced b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exts and readers, and this echoes the uncertain parts arranged

    by writers. As a result, reading becomes calling and asks readers to interpret actively to

    create their own interpretive system. The discovery of this thesis gives a text the

    possibility to be checked from multiplicity angles, so the infinite space no matter in the

    area of history, narration or interpretation could make reading a fantastic pleasure.

    Keywords: King Arthur, legend, the Middle Age, meta-fiction, reader response

  • X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踏上旅程的召喚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 2

    第二節 章節安排與研究問題 ............................ 8

    第三節 一段探索旅程的展開 ........................... 10

    第二章 傳奇:史家與吟遊詩人共同創作的故事................ 15

    第一節 從語言中誕生的傳奇 ........................... 16

    第二節 真實與虛構 ................................... 19

    第三節 中世紀吟遊詩人的傳奇 ......................... 23

    第四節 傳奇的巔峰與衰落 ............................. 29

    第五節 二十世紀的亞瑟王奇幻小說 ..................... 34

    第六節 小結 ......................................... 38

    第三章 歷史:男孩亞瑟的中世紀生活 ....................... 39

    第一節 從莊園裡的男孩到成為十字軍騎士................ 40

  • XI

    第二節 亞瑟的中世紀生活面貌 ......................... 48

    第三節 小結 ......................................... 55

    第四章 敘事:解構文本的書寫策略 ......................... 57

    第一節 亞瑟的敘事書寫建構 ........................... 58

    第二節 亞瑟的敘事書寫功能 ........................... 63

    第三節 亞瑟的敘事書寫意義 ........................... 69

    第四節 小結 ......................................... 74

    第五章 詮釋:讀者閱讀的接受反應 ......................... 75

    第一節 尋找隱含的讀者 ............................... 76

    第二節 建立詮釋體系 ................................. 81

    第三節 文本的閱讀活動 ............................... 89

    第四節 小結 ......................................... 93

    第六章 結論:回顧旅程的收穫 ............................. 94

    參考文獻 ................................................ 101

  • 1

    第一章 緒論:踏上旅程的召喚

    《亞瑟王傳奇》三部曲(The Arthur Trilogy)是英國作家凱文.克羅斯利.

    哈藍(Kevin Crossley-Holland)的民間傳說改寫作品中,最著名的系列作。在展

    開閱讀之前,讀者會在封面的古典插圖右下方,看到關於故事的簡短中文敘述1:

    情節曲折離奇,內容精彩絕倫,引人入勝,帶領讀者遊走虛幻與現實,重新呈現

    世人心中永遠的英雄-亞瑟王驚險刺激充滿傳奇的一生!這段由台灣出版社自

    行添加的簡介,用具宣傳意涵的文字,對情節與內容做了簡短的摘要,並且預告

    故事的主要角色。接著翻開內頁,一幅繪製精美的莊園黑白地圖呈現眼前,次頁

    則是中世紀英格蘭與威爾斯交界的米德(Middle March)地圖,忠實呈現當時英

    倫各地莊園遍佈的景象。

    對於文本來說,不管是出版社為了行銷手法而寫的內容簡介,還是作者與編

    輯經過審慎思量,為理解故事內容所繪製的地圖(抑或封面的選圖),都是一種

    屬於「副文本」(paratextual marks)2的預告,它必須明白且確切的告訴讀者,即

    將閱讀的故事是以什麼樣的面貌展開,述諸文字與圖像,激發讀者的想像,從而

    召喚讀者,進入閱讀的虛擬幻境。

    本章將詳述整個研究的開始動機,透過對一位英雄人物的身世感到疑惑的問

    題意識開始,產生探索故事的熱情,進而提出問題,安排章節架構,開展研究,

    最後則簡介書寫論文中依據的方法與態度,及研究時引用理論的立場。另外,對

    於研究力有未逮與不足之處,也在章末一併提出。

    1 這裡所舉例的,是以台灣出版的《亞瑟王傳奇》三部曲為例,以下的引文,則從首部曲《魔法石》封面摘錄。 2 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認為,副文本包括標題、副標題、互聯型標題;前言、跋、告讀者、前邊的話等;插圖;請予刊登類插頁、磁帶、護封以及其它許多附屬標誌,包括作者親筆留下的

    還是他人留下的標誌,它為文本提供了一種(變化的)氛圍,有時甚至提供了一種官方或半官方

    的評論。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2001),頁 71。

  • 2

    第一節 研究緣起

    亞瑟王傳奇(Arthurian Romance)在西洋文學史中佔有相當重要的舞台,這

    位傳奇英雄不但屬於英國民間傳說,關於其事蹟,也普遍流傳於歐陸各國,他與

    圓桌騎士們的歷險故事,結合了基督教與民間信仰的元素,再搭配種種英雄美人

    之間的兒女情長,交織成一個龐大又獨特的騎士傳奇故事系統;在二十一世紀的

    今天,許多的卡通、漫畫、奇幻小說與電影,都仍然在汲取這些故事的養分,創

    造出具有古典精神的現代騎士傳奇。

    一、傳奇英雄人人知,故事無人問

    2004 年 7 月,英國作家懷特(Terence Hanbury White,1906-1964)的《石

    中劍》(The Sword in the Stone,1938)在台灣問世,讓讀者能夠透過中文翻譯,

    一窺 1963 年迪士尼經典《石中劍》的原著,一改卡通嘻笑胡鬧的刻板印象。之

    後的《空暗女王》(The Queen of Air and Darkness,1939)、《殘缺騎士》(The

    Ill-Made Knight,1940)與《風中燭》(The Candle in the Wind,1958)陸續出版,

    讓台灣奇幻社群大為興奮,懷特的《永恆之王》(The Once in the Future King)四

    部曲成就雖不比《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1954-1955)崇高,但堪稱二十

    世紀重構亞瑟王故事的經典文學之作,這也是台灣出版市場首次有系統的引介西

    方亞瑟王傳奇之始。

    那麼適合兒童與青少年看的亞瑟王故事呢?台灣在《石中劍》出版之前,東

    方出版社的《圓桌武士》算是流傳最廣、影響最深、最多人看過的亞瑟王故事了,

    作者劉元孝改編馬洛禮(Thomas Malory,1391-1471)的《亞瑟王之死》(La Morte

    D’Arthur,1485)而成的《圓桌武士》,其中刪節與改寫甚多,幾乎已可算是一

    本全新的創作,但許多如今已成年的讀者,包含筆者在內,對於亞瑟王與圓桌騎

    士之間的故事印象,大多是由此書而來3。另外,萬象出版社曾以口袋書的大小,

    出版由知名童書作家培里(Howard pyle,1853-1911)改寫亞瑟王傳奇的六本童

    3 騎士(Knight)變武士(Samurai)之誤,研究者推斷也是從此書開始,兩者一為西洋馬上「騎士」一為東洋帶刀「武士」,名稱不應混淆。

  • 3

    書,分別是《石中劍》、《三劍客》、《湖上騎士藍斯洛》、《蘭斯洛騎士之歸來》、《聖

    杯的故事》與《亞瑟王之死》4。

    或許經過了好萊塢長期的電影工業殖民之下,台灣的觀眾其實從來對亞瑟王

    其人一點也不陌生,從最早期的卡通《石中劍》中,小小亞瑟戲劇性的在梅林與

    眾人的注視下拔出了石中劍,到《第一武士》(First Knight,1995)裡,老邁威

    嚴的亞瑟王在最終一戰中傳位予帥氣英挺的蘭斯洛,皆是令人難以忘懷的經典場

    景;資深一點的影迷們則忘不了《鳳宮劫美錄》(Camelot,1967)裡飾演亞瑟王

    的理查哈里斯( Richard Harris);奇幻電影愛好者則津津樂道於《神劍》

    (Excalibur,1981)裡的魔幻氛圍,與亞瑟王那把失了劍鞘則無用的艾斯卡力伯

    神劍;再不然,2004 年的《亞瑟王》(King Arthur,2004)中,英挺又深情的亞

    瑟王,持劍對抗薩克遜人的馬上英姿,以及圓桌騎士之間的結義情誼,也足夠讓

    人印象深刻了。不過,這些電影呈現的亞瑟王,都只是為了娛樂而改編創作,其

    故事內容的重要性,往往被飾演亞瑟王的明星風采所掩蓋。

    二、跨文化閱讀的困境

    但是為何台灣的讀者都「知道」亞瑟王這位人物,對其所形成的傳奇故事系

    統卻不甚了解呢?筆者認為主要還是語言與文化的隔閡使然,亞瑟王故事自始就

    和歐陸國家分不了關係,許多中古傳奇甚至使用更為深奧的古英語、法語或德語

    寫作而成,在《哈利波特》(Harry Potter,1997-2007)與《魔戒》引領奇幻風潮

    之前,大概只有大學外文系的學生、研究者、奇幻社群、作家與遊戲玩家會透過

    各種媒介來認識這些西洋文學中的傳說人物,他們的事蹟與故事,或許能在英語

    研究的教材或讀物中驚鴻一瞥,但身形模糊,許多精采故事因為語言隔閡無法深

    入講述,實在殊為可惜。

    再則,根據民間故事的特性,當一位英雄人物出現之時,大量的傳說與事蹟

    都會依附其身,而形成一個各式各樣真實與虛構事件交雜的故事系統,而經過有

    心人的蒐集與再創作後,這些故事就更加真假難分,中國傳說裡黃帝與蚩尤決戰

    4 根據筆者查閱蒐羅當代亞瑟王故事改寫作品之網站http://www.triviumpublishing.com/articles/arthurian.html#p(2007/12/15),培里原作只有五本,分別是 King Arthur ,The Story of King Arthur and his Knights ,The Story of the Grail and the Passing of Arthur, The Story of the Champions of the Round Table, The Story of Sir Lancelot and His Companions,萬象出版的六本譯者與原著不明,故推測應有改寫或另行變更原著安排的可能。

  • 4

    的故事,以及通俗小說中包拯與七俠五義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亞瑟王傳奇約

    於西元 830 年由年尼斯(Nennius)的《不列顛史》(Historia Brittonum,約 833

    年之後)首見記載,到了西元 1485 年馬洛禮所作,印刷之父卡克斯頓(William

    Caxton,1415or1422-1492)印行的《亞瑟王之死》為止,中間經過了六個世紀左

    右的創作高峰,許多基督教故事、民間信仰、傳說與傳奇紛紛藉著亞瑟王與圓桌

    騎士的英雄事蹟而重生與再現,這些難以分辨到底是傳說還是創作的傳奇故事一

    直發展到今日,茁壯成了一株枝葉茂盛又盤根錯節的故事樹,故事與故事之間都

    互有相連關係,難以獨立講述,無形間成為了一道難以攀越的障礙,不但要克服

    語言與文化的外在因素,還得從枝繁葉茂的傳奇脈絡中理出頭緒,亞瑟王傳奇如

    此難以親近,這肯定也是重要原因。

    三、說故事的人

    還好,我們有非常懂得講故事與去蕪存菁的英國作家—凱文.克羅斯利.哈

    藍(Kevin Crossley-Holland)。

    哈藍 1941 年出生於英國的北白金漢郡(North Buckinghamshire),成長於奇

    特恩斯(Chilterns)。就讀於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期間開啟了他對盎格

    魯.撒克遜(Anglo-Saxon literature)文學的興趣,畢業後曾任教於許多大學,

    講授盎格魯.撒克遜文學,他是位詩人、說書人、作家與民間傳奇研究者,且是

    英國皇家文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會員與牛津大學的榮譽研究員;

    目前定居於英國諾福克(Norfolk)。5

    哈藍曾經以《暴風雨》(Storm,1985)一書在 1985 年獲得卡內基獎(Carnegie

    Medal),2007 年卡內基獎開放投票,選出過去七十年來曾經獲此殊榮的十部重

    要兒童小說(Carnegie of Carnegies),《暴風雨》一書也獲得提名6。他最為人熟

    5 關於作者的背景,參見http://www.contemporarywriters.com/authors/?p=auth519CDE3013d352C131JwO3024677 6 最後獲得票選第一名殊榮的是菲力普.普曼的《黃金羅盤》。 這十部被提名的少年小說(排名不分先後)分別為: (1)Skelling, David Almond,(1998)【《史凱力》,大衛.艾蒙,天衛,2001】 (2)Junk, Melvin Burgess,(1996)【《嗑藥》,馬文.柏吉斯,天衛,2000】 (3)Storm, Kevin Crossley-Holland,(1985) (4)A Gathering Light, Jennifer Donnelly,(2003) (5)The Owl Service,Alan Garner,(1967)【《貓頭鷹恩仇錄》,艾倫.加納,天衛,2002】 (6)The Family from One End Street, Eve Garnett,(1937) (7)The Borrowers, Mary Norton,(1952)【《地板下的小矮人》,瑪麗.諾頓,志文,1993】

  • 5

    知且暢銷的作品即為《亞瑟王傳奇》三部曲(Arthur Trilogy,2000-2003),第一

    集《能見石》(The Seeing Stone,2000)出版後普遍受到好評與讚賞,著名的童

    書作家安.范恩(Anne Fine)認為此作品:令人驚訝的出色;菲力普.普曼(Philip

    Pullman)也指出此書:結合了深刻的友情、強烈的想像力與絕佳說故事技巧於

    其中。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交會之地》(At the Crossing-Places,2001)與《邊界

    之王》(King of the Middle March,2003)分別於 2001 年與 2003 年出版,翻譯成

    23 國語言。《亞瑟王傳奇》三部曲的中譯本在台灣於 2004 年 2 月、3 月、10 月

    由小知堂出版,譯名定為《魔法石》、《神劍奇兵》與《王者天下》。7

    哈藍從 1964 年開始創作至今,已有 91 部出版品,其中包括詩集、兒童小說、

    兒童圖畫書、民間故事與傳奇研究等,還曾寫作過一部戲劇劇本,兩部歌劇作品,

    其作品來源多取材於英國古老傳說與民間故事,2006 年所出版《蓋蒂的故事》

    (Gatty's Tale,2006),則是他另一部有關亞瑟王傳奇的三部曲計畫。8

    四、從故事與形式中,發現文本的獨特性

    作為一部當代改寫作品,專為青少年寫作的《亞瑟王傳奇》三部曲,究竟故

    事在講些什麼?較之其它經典改寫作品,其優點為何呢?

    首部曲《魔法石》從西元 1199 年獅心王理查(Richard I,1157-1199)中箭

    身亡開始說起,住在英格蘭與威爾斯交界的亞瑟是本書主角。他在十三歲那年,

    收到一位神秘人物梅林贈予的黑曜石,從石頭中能夠看見同名的亞瑟童年成長過

    程。他在卡爾迪科特莊園的生活一點也不輕鬆,在這兒要學習讀書、寫作以及如

    何盡責的成為一個侍從;此外,他還必須面對蠻橫的哥哥席禮與小弟路克的死

    亡。黑曜石中的亞瑟過的也不容易,在一出生就與親生父母烏瑟國王與伊格娜王

    后分離,與培里諾爵士相遇讓他擁有了護衛的身份,凱爵士欺侮成長中的亞瑟就

    如同席禮欺負石頭外的自己一般,卡爾迪科特莊園裡有太多秘密等待去發現與挖

    (8)Tom's Midnight Garden, Philippa Pearce,(1958)【《湯姆的午夜花園》,菲利帕.皮亞斯,東方,2000】 (9)Northern Lights. Philip Pullman,(1995)【《黃金羅盤》,菲力普.普曼,繆思,2002】 (10)The Machine Gunners, Robert Westall,(1981) 歷屆得獎作品可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rnegie_Medal 7 三部曲之首的《魔法石》,曾被提名該年度的史瑪提思獎(Smarties Prize)、惠特布瑞獎(Whitbread Medal)與波若獎(Bronze Prize),獲得 2001 年的衛報兒童小說獎(Guardian Children's Fiction Prize)。 8 參見作者的個人網站 http://www.kevincrossley-holland.com/gattys_tale.htm

  • 6

    掘。書末,約翰爵士揭露了卡爾迪科特的亞瑟的養子身份;石頭裡的魔法師顯現

    了梅林的真面目;護衛亞瑟拔出了石中劍,成為全英格蘭之王;卡爾迪科特的亞

    瑟與王者亞瑟開始向「我是誰」的追尋之路出發。

    二部曲《神劍奇兵》裡,亞瑟前往荷特莊園,擔任史蒂芬領主的正式侍從;

    在遠方,由教宗英諾森三世(Pope Innocent III,1161-1216)召集的第三次十字

    軍東征正如火如荼的展開;而黑曜石裡的亞瑟則承擔天命所賦予的王者責任,率

    領忠心於他的蘭斯洛與圓桌騎士們四出征戰,建立理想的家園—卡美洛。卡爾迪

    科特的亞瑟在此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也遇上了心儀的對象溫妮;隨著對自己身份

    的逐漸瞭解,他對自己無情的生父威廉爵士之懼怕與恨意也日漸增加;而史蒂芬

    領主的擇善固執與正義感更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在亞瑟身上造成影響。在荷特莊園

    中,亞瑟必須學習思考善惡的判準與選擇立場的態度;在石頭中,圓桌騎士們透

    過歷險與追尋去尋找當代所謂的正義。在本書的結尾,侍從亞瑟與史蒂芬領主出

    發參加十字軍收復聖地的隊伍;亞瑟王及圓桌騎士們被聖杯的幻象所迷惑,紛紛

    立誓歷險;這一次,卡爾迪科特的亞瑟與王者亞瑟皆走在「我尋找」的危險之崖

    邊。

    三部曲《王者天下》,故事與真實的歷史事件做了連結,十六歲的卡爾迪科

    特的亞瑟隨著史蒂芬領主來到威尼斯(Venice)旁的聖尼可拉斯島(Island of Saint

    Nicholas),西元 1200 年第四次的十字軍東征考驗著他辨別是非的能力,他看到

    了象徵基督教的十字軍的行為;也看到薩拉森人(Saracen)的智慧與威尼斯人

    的工於心計。正當他光榮的被冊封為亞瑟爵士之時,黑曜石裡的亞瑟王正經歷著

    圓桌騎士們的離去,以及蘭斯洛特騎士因愛背叛國王的苦楚。在札拉城的外頭,

    失控的十字軍們讓亞瑟心中忐忑不安,是非的普遍判準因宗教激情與利益衝突而

    蕩然無存,他不得不正視父親無處不在的威脅,染血的刀鋒意外刺向令自己恐懼

    的陰影,弒父的亞瑟經歷最大的危機,意志動搖可能帶來人生的全面崩潰;而王

    者亞瑟卻必須面對此生唯一的過錯,命運的烏鴉為他帶來摩覺爵士,在眾叛親離

    的困境中,亞瑟王終得走向人生的盡頭。卡爾迪科特的亞瑟與黑曜石裡的亞瑟王

    除了必須在殘酷的戰爭殺伐中,看清楚真理與正義的相對性,還得面對自己人生

    與性格上的陰影,正視恐懼為得就是克服恐懼。最後,亞瑟回到自己出生地,有

    溫妮相伴、與母親相認,圓滿的結局帶來無窮的餘韻,當卡爾迪科特的亞瑟明瞭

    「我是我」之時,現在與未來之王就與他同在,王是亞瑟;亞瑟是王。

  • 7

    《亞瑟王傳奇》三部曲透過第一人稱書寫日記的方式,娓娓的到出了一段似真

    似幻的奇幻經歷。派特.歐許伊(Pat O’Shea)認為英雄與女英雄歷險神話可以

    幫助孩子面對恐懼與疑惑,「提供孩子勇氣去處理創傷、痛苦與困難的處境,保

    持對不可思議之事的感受,甚至可能讓他們找到生命的意義。9」三部曲由「我

    是誰」的追尋之路出發,緩步邁向充滿誘惑與危險的「我尋找」之懸崖;當亞瑟

    在崖邊時,智慧長者史蒂芬領主適時的引導與教誨讓他知道選擇自己立場與道路

    的重要;最後,站在邊界中央的亞瑟肯定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認同自己的身份,

    「我是我」代表了對自我的肯定與信任,生命的意義也由此而生。

    《亞瑟王傳奇》三部曲的說故事方式是相當精簡又有趣的,三本小說共 311

    個章節完整呈現了亞瑟王傳奇的一生,其中還包括多個屬於亞瑟王傳奇系統的其

    它圓桌騎士故事,等於是一本讓青少年親近中古騎士傳奇的故事合集。作者刪除

    了民間故事主軸之外的穿鑿附會,凸顯原始故事的主題,讓意義明確,也讓角色

    與情節發展更為簡潔,擺脫亞瑟王傳奇故事經過代代相傳而形成的情節蕪雜、故

    事凌亂之缺點,還原傳奇的原貌。

    此外,作者不以重述故事為唯一目的,蓋因許多名作早已珠玉在前,只是講

    述的方式與角度有所不同而已。三部曲以能夠投射故事的黑曜石為引,十字軍東

    征為背景,切入了歐洲歷史中騎士們叱吒風雲的年代,這樣的對比寫作凸顯了歷

    史小說「歷時」(Diachronic)的因素,讓亞瑟王與其圓桌騎士們的「騎士精神」

    (Chivalry)更明確清楚,透過十字軍的行止,對照六世紀風度翩翩的圓桌騎士,

    讓歷史歸歷史,故事歸故事,如此一來善惡判準就不再是那樣涇渭分明,提供讀

    者更多思考與咀嚼的空間。

    9 Barbara Harrison and Gregory Maguire, ed., Origins of Story:on writing for children(N.Y:Mcelderry, 1999),pp84-85.

  • 8

    第二節 章節安排與研究問題

    一、屬於現代人的史詩

    假若依循著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定義小說的脈絡而

    下,可以發現:從原始人在篝火旁跳舞彈奏敘說故事,到現今讀者手捧書本閱讀

    故事,故事內容所要提供的,無非就是給予一種生活中不可得的經驗,在心靈的

    世界裡尋找一種脫離真實的方式,正是聽眾(讀者)們聽故事(閱讀小說)的最

    大動力與冀望。可以說,現代小說所要提供的,就是一個虛幻實境的呈現;如果

    不要狹隘的分別是兒童小說、青少年小說還是成人小說,小說正是一個屬於現代

    人的想像樂章,投身一個自己能夠暫時忘卻現實的幻境。

    《亞瑟王傳奇》三部曲講述了一個在奇幻世界裡觀看,在歷史真實中成長的

    故事。作者哈藍虛構一個身份特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少年主角,將他安排在

    一個封建階級社會的中世紀,透過日記書寫的第一人稱敘事認識那個時代,以及

    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成長故事;魔法石的奇幻顯影則講述了另一個故事,那是一個

    介於歷史真實與民間故事虛構之間的亞瑟王傳奇,它帶給主角指引,也幫助主角

    認識自己。閱讀故事的讀者則在作者所刻意營造的歷史感中穿梭古今,在虛構與

    想像之中觀看這個屬於主角亞瑟的自傳,閱讀的樂趣,就在於觀看作者如何安排

    兩位亞瑟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各自擁有的生命歷程。

    這樣一本充滿樂趣的小說,內容看似舉重若輕,實則包含了許多的層次,歷

    史、奇幻與成長故事在文本中交錯呈現,提供讀者一個跨越時空的經驗,透過亞

    瑟的眼光,彷彿遊歷了一趟中世紀,並且從他手中的魔法石裡,看到了亞瑟王與

    圓桌騎士的身影。

    二、章節與問題

    本研究透過閱讀文本,思考作品的內涵意義,來形成論述,三個研究方向分

    別由歷史的、敘事的、詮釋的角度推展分析,希冀能夠以研究文本為起點,開啟

    「研究的眼睛」,看一看亞瑟王、圓桌騎士、男孩亞瑟與十字軍騎士恣意馳騁的

    中世紀是什麼樣的面貌,這是本研究第三章所要探討的;第四章則嘗試從敘事學

  • 9

    的立場出發,解構文本的後設書寫策略,來驗證作者哈藍在改寫亞瑟王傳奇的創

    新嘗試;第五章回歸閱讀活動的本質,由讀者反應理論的觀點,審視作品在閱讀

    接受的模式中,讀者該如何發展自己的詮釋。三個研究方向開展之前,則另行介

    紹與追溯整個亞瑟王傳奇故事的發展史,以期更進一步認識這位傳奇英雄人物,

    與其所存在的年代與講述他事蹟的作品,是為第二章的內容。

    從第二章開始,各章節所要處理的問題,依次序羅列於下:

    一、所謂「傳奇」的意義何在?什麼又是「騎士傳奇」?它的內涵是什麼?

    二、亞瑟王及圓桌騎士是真實還是虛構?亞瑟王如何在民間傳說中誕生,它又如

    何成為一個橫跨各類藝術作品,具有文化指標性的英雄人物?

    三、從研究文本中,讀者看到什麼樣的中世紀面貌與生活?亞瑟的敘事書寫,反

    映了何種生活態度?

    四、敘事文本以後設書寫呈現,其中所建構的框架、意義與功能何在?可否以解

    構的觀點加以分析?

    五、作為一本改寫作品的《亞瑟王傳奇》三部曲,它的價值意義何在,從讀者反

    應的觀點來思索,它的隱含讀者在哪裡?文本能夠引起詮釋和討論嗎?

  • 10

    第三節 一段探索旅程的展開

    一、研究歷程

    本研究採取的方法,不是文本分析,更非具體有條理的科學研究方法,而是

    採取從書寫到閱讀,從閱讀到研究,從研究中回歸書寫的方式完成的「歷險」。

    在這整個探索旅程裡,書寫是踏出研究步伐的起點,閱讀是指引方向的南針,雖

    然偶有迷失繞路,最後終於回歸書寫之道,完成研究。可以譬喻為例,這就有如

    中世紀的流浪騎士從一個城堡到另一個城堡,不斷尋求一個可加入的軍團或戰鬥

    任務的機會,永遠在四方遊走,總是在「遊蕩」(sauntering),不曾停止。只是,

    這樣的研究「歷險」,還是得有具體的論述基礎,用以建構主軸,組織研究。它

    分別是「歷史的」、「敘事的」與「詮釋的」,在三、四、五章中,這三個方向將

    會貫串整個論述脈絡,筆者有責任在歷險開始之前,先說明自己所持的觀點。

    二、觀點與依據

    (一)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現在的人對過去世界的認識,這種認識可以用語言的形式紀錄保存下

    來,歷史是作為一種文類,一種特殊的敘事文本而存在的。懷特(Hayden White)

    說:歷史不僅是指我們能夠研究的對象以及我們對它的研究,而且是,甚至首先

    是指借助一類特別的寫作方式與話語而達到與『過去』的某種關係。10

    歷史與文學之間存有一種特殊的關聯,前者是一個流動又生生不息的過程,

    它包含在時間空間內的一切活動,而若要回顧或停止某個片段,只有透過講述或

    紀錄的方式呈現;後者是一個書寫創作的文本,只要寫出來的東西,都在歷史的

    長河中留下了註記,文學不論是書寫真實或想像,都可能是具有歷史內涵的創

    作,如果在單獨的歷史事件之間建立起聯繫,歷史事件就成了敘事故事,與文學

    無法脫離關係了。透過文學敘述,閱讀歷史的人們受到這個建立聯繫的作者影

    響,他的觀點、敘事策略與敘事方法,呈現出他希望讀者所看到的面貌,作者不

    僅紀錄事件本身,也製造了事件與事件之間的聯繫,建構出一則則歷史故事。

  • 11

    回到以歷史書寫為背景的小說文本,魯西迪(Salman Rushdie)認為:歷史

    是一種虛構,因而歷史的面貌是多種多樣、各不相同的。11由此出發,既然歷史

    可以是一個屬於個人的講述與紀錄,之中可能參雜虛構,那麼小說當然也能夠虛

    構歷史,甚至於根據史實,以小說形式重新建構一些歷史人物的遭遇或歷史上特

    殊事件。是故,閱讀與研究歷史小說,我們可以從文本中看出一些以歷史變遷為

    背景的虛構細節,它可能是反映現實,也可能是反應當代觀點,或著是虛構出一

    套詮釋歷史的敘事,當然也可能指出其中的矛盾。從《亞瑟王傳奇》三部曲中,

    讀者可以看到許多文化史學所研究的中世紀景況再現;而關於封建社會裡的騎士

    與莊園生活,則從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的角度去觀察,別有一

    番理解與省思;至於十字軍東征的史實,則勢必得從整個基督教與歐洲歷史的發

    展中去檢視,方能產生意義。

    (二)敘事是什麼?

    敘述(narration)是一個有組織的語言行為,其內容則包含一段時間內曾經

    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它處理時間序列裡的一系列事件,是一個講述行為。敘事

    (narrative)則是一個講出來的故事,原來發生在世界上的大小事件,本來只是

    單純的發生了,若要產生意義,得用特定語言加以述說表達,透過敘述(narration)

    敘事(narrative)方得以產生意義。12

    敘事學(Narratology)則是一種敘事結構(narrative structure)性的研究,

    可以克莫德(Frank Kermode)對於敘事的譬喻為例:

    當我們說鐘錶「滴答」地走著時,我們給這種聲音製造了一種虛構的結

    構,把兩個實際上相同的聲音區別開來,從「滴」開始,到「答」結束。

    把鐘錶的滴答作為我們所謂的情節的模式,一種組織,它賦予時間一種

    形式而使它具有人的屬性。13

    由此觀之,敘事學是為了釐清一種講故事方式而產生的理論,它集中尋找文

    10 轉引自杜昌忠,《跨學科文化批評視野下的文學理念》,(北京:北京大學,2004),頁 61。 11 轉引自羅斯(Christine Brook-Rose),〈寫在羊皮紙上的歷史〉,收錄於艾柯(Umberto Eco)等著,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香港:牛津大學,1995),頁 125。 12 參見亞瑟.伯格(Arthur Asa Berger),姚媛譯,《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南京:南京大學,2000),頁 5-10。 13 轉引自卡勒(Jonathan Culler),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1998),頁 89。

  • 12

    本裡的情節,然後辨認出組織的方法,最後完成一套理論化的分析模式。卡勒

    (Jonathan Culler)認為,一個故事的基本條件必須擁有事件、情節與話語,其

    中情節是敘述的重點,它是被表述的材料,也是一個特定的觀點透過話語編排

    的。14

    作為一門科學(–ology),敘事學強調系統與科學分析方法的價值,它是具

    有一致性與結構性的研究。只是,當解構(Deconstruction)入侵敘事學之後,一

    切就難以如此的肯定了。具體來說,傳統敘事學將把文本看成一個穩定且連貫的

    設計形式,它明確的指出文本的組織、隱藏的敘事結構,從而使敘述能被理解,

    就如同物理學與化學,從物質(文本)中提煉出元素(故事)與分子(話語)。

    解構的敘事學則設法保持敘事作品相矛盾的各個層面,保留它們的複雜性,拒絕

    將將敘事作品降低為一種具有穩定意義和連貫設計的衝動。15在本研究中,關於

    文本的敘事策略研究,是基於「解構」思考的方向去發展的。

    後設小說(Metafiction)書寫策略則是研究重點,當代小說以自我意識的發

    展,而從中產生許多可供討論的研究,其中正呼應了解構主義的觀點:閱讀中沒

    有所謂理論基礎,一種解讀總是來自文本本身具體的複雜性。在這樣的觀點之

    下,閱讀、分析、解讀敘事都是一種具有施為性質的活動,研究敘事就是挑戰文

    本的穩定結構,敘事作品不是一個已經完成的建築物,它是一種建構閱讀的嘗

    試,透過文本,察考其中的不確定。16

    (三)詮釋是什麼?

    解釋不易理解(hermetic)之事,即是詮釋(interpretation),研究解釋的方

    法學問,則是「詮釋學」(hermeneutic)。17

    對於詮釋學向來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將詮釋當作一種智力操作,解說

    某一奧秘難解的對象,在古希臘、羅馬和中世紀之時,主要是用來解釋法律(條

    文)與解經(聖經)所用,是為古典詮釋學;另一種則是把詮釋當成彰顯存有的

    方式,本身具有本體論的意義,受到現象學的影響,強調存在先於本質的概念,

    是為哲學詮釋學。兩者皆具有一種理論上的意義,一脈相承,形成一個獨特的學

    14 參見自卡勒(Jonathan Culler),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1998),頁 92。 15 參見馬克.柯里(Mark Currie),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2003),頁 4-5。 16 同註 15,頁 5。 17「詮釋學」(hermeneutic)源自於希臘神明赫耳莫思(Hermes),意為瞭解。

  • 13

    門。18

    詮釋學的轉變,則來自於史萊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的「詮釋循環」(hermeneutic circle)論,在這個概念下,文本的意義是回旋轉復

    的,無論從部份去推論全部,或是從全部宏觀去詮釋部份微觀,都是可能的。由

    此理論的提出,則新批評(new criticism)興起,各類文學與閱讀理論左右分析

    閱讀的方式,接受美學(reception aesthetic)與讀者反應(reader response theory),

    成為詮釋學與閱讀最相關的兩種文學理論,批評家認為:閱讀過程永遠是一個能

    動的過程,是一個複雜的運動,並且隨著時間展開。19讀者是這個能動過程中的

    主體,將文本組織形成一個具體有意義的連續性整體,突出某些因素,排除一些

    不相關的聯繫,這是一個將閱讀具體化的行為,也是一個交由讀者之手,所完成

    的詮釋循環。在本研究中,關於詮釋的方向,則是從接受美學出發,佐以讀者反

    應的論述而成型的。

    三、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論文的研究與主軸,是環繞著《亞瑟王傳奇》三部曲而前進,但是對於思

    索文本與研究的態度,則偏向是「後現代」20的。研究不會照著一個單一的觀點

    一直走下去,而是秉持了後現代文學批評的態度來閱讀與詮釋文本,研究則從思

    索文本裡的矛盾問題而起,繼之以跨界與模糊的態度來書寫研究,將小說視為生

    活的一部分,而本文所呈現的研究與詮釋也不過只是閱讀論述筆記而已。在生活

    中,讀者從來都離不開文學與閱讀活動,研究是希冀能完成一個關於文本的思

    考,解答問題,證明發展讀者閱讀詮釋的可能性。

    至於研究範圍則必須在論述開展之前先行說明,本研究分析的文本,是以小

    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於 2004 年所出版的凱文.克羅斯利.哈藍《亞瑟王傳奇》

    三部曲,三部曲各為:徐靜雯譯之首部曲《魔法石》、魏郁如譯之二部曲《神劍

    奇兵》、王幼慈譯之三部曲《王者天下》,為主要文本;英文版則是以美國 Scholastic

    出版的:The Seeing Stone(2000)、At the Crossing –Place(2002)、King of the Middle

    18 參見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台北:書林,2005),頁 124-125。 19 轉引自特里.伊格爾頓(Tarry Eagleton),王逢振譯,《現象學,闡釋學,接受理論:當代西方文藝理論》(北京:北京大學,2003),頁 75。 20 「現代」(Modern)與「後現代」(Post-modern)對於本研究而言,只是一種立場的採取,並無意宣揚或反抗什麼。

  • 14

    March(2003)。由於研究者才學所限,內容排除英文原文之翻譯探討,在引用與

    閱讀理論時,也多以中文譯作為主。21

    再則,由於筆者閱讀不足,在舉例同類型文本之間的關聯時,著重的是自己

    能夠收集到的,關於改寫與再創作的中文翻譯亞瑟王小說,以這些文本之間縱向

    的聯繫為主;橫向的、與其它奇幻與歷史小說裡延伸出來的文本關聯性,則排除

    在本研究的論述之外。

    另外,亞瑟王傳奇的故事網絡涵蓋之廣,難究其詳,各種各類傳說,有相同

    的角色,卻可能有不同的發展與人物關係,在查詢故事源頭時,這關係到版本採

    用的問題,研究者則以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馬洛禮著,黃素封譯之簡體字

    譯本《亞瑟王之死》Ⅰ、Ⅱ為主;而關於歐洲中世紀傳奇的考據與引用,則以書

    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蘇其康著,《歐洲傳奇文學風貌》為依據;如果是有關於

    中世紀亞瑟王世界的資料,則主要透過研究文本作者哈藍於 2004 年編寫,由英

    國 Orion House 出版的《亞瑟王世界》,與中國學者馮象的亞瑟王傳奇研究專註

    《玻璃島︰亞瑟與我三千年》取得。

    最後,《亞瑟王傳奇》是當代文學許多譬喻(metaphor)的起源,姑且不論

    西洋文學中關於譬喻的偉大傳統,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的

    長詩《荒原》(The Waste Land,1922)就是沿用了許多亞瑟王傳奇中的譬喻與意

    象所寫作的現代詩,這些甚有深意的考究,皆是在傳統西洋文化與基督教思想影

    響下誕生的,由於筆者對此領域的陌生,本研究也不會處理到這些使文學修辭結

    構產生意義的起源。

    21 必須特別說明,原書是由英國首先發行,而研究者蒐集到的英文原著是美國版。英美兩版的差別在於三部曲《王者天下》中,章節的前後順序稍有更動,插圖也全數刪除。中文版則由英版

    譯出,保留原書插圖,封面則另行繪製模仿英版的插畫。

  • 15

    第二章 傳奇:史家與吟遊詩人共同創作的故事

    亞瑟王的事蹟,還是得從代代相傳的歷史記載裡追溯他英姿颯爽的身影,這

    些史書的描寫,無論是真實,抑或虛構的呈現,皆能引起後代讀者對傳奇英雄的

    無限想像。因此,亞瑟王傳奇到底是神話、傳說還是民間故事就已無甚重要,可

    以肯定的是:亞瑟其人身處於中世紀歷史吉光片羽的某個時刻,因為率軍抵抗蠻

    族入侵,保衛家鄉免受戰爭侵擾,而成為人人尊敬的英雄。就因為他的功績彪炳,

    平民百姓交相傳頌,除了歷代擁有統治權與揮兵出征,爭取國家民族光榮的國王

    之外,他更是威武不屈的民間英雄典範。

    在傳奇的發展歷程之中,那些穿街走巷,以講述故事維生的吟遊詩人

    (minstrel)22逐漸注意到亞瑟王的傳奇生平。開始時,他的英雄事蹟是故事講述

    的重點,人們專注又沈迷於聆聽他英勇抗敵的馬上英姿,漸漸的,那些斬妖屠龍

    的神奇事蹟開始依附其身,神話元素是說演故事不可或缺的高潮起伏。接著,纏

    綿悱惻的宮廷愛情與麾下騎士們的歷險追尋從王公貴族的特有愛好裡流傳開

    來,亞瑟王與他的圓桌騎士們,就在吟遊詩人創作的虛構世界裡四出探險,伸張

    正義、維護教會正統、尋找聖杯,時而與貴婦們談情說愛,相忘於江湖。

    本章從中世紀方言文學與傳奇的誕生開始說起,追溯亞瑟王與圓桌騎士們的

    蹤跡,期以文學作品為主,歷史事實為輔,依循史家、吟遊詩人、傳奇作者與小

    說作家的腳步,撥開重重障眼的敘事迷霧,釐清中世紀傳奇到當代小說中,亞瑟

    王故事的發展脈絡。

    22 吟遊詩人的英文名稱「minstrel」是由拉丁文「僕人」(minister)變化而來,早期吟遊詩人有兩種不同,一為「司歌僕」(scop);一為「格利門」(gleeman),前者自作詩歌自演奏;後者則演奏他人創作,兩者在發展後期合而為一,統稱吟遊詩人。參見陳才宇,〈貝奧武甫〉前言,《貝

    奧武甫、羅蘭之歌、熙德之歌、伊戈爾出征記》,(南京:譯林,1999),頁 4。

  • 16

    第一節 從語言中誕生的傳奇

    一、語言

    根據蘇其康的研究,中古早期的歐洲,拉丁語是羅馬帝國(Roman Empire)

    的官方語言,只要帝國範圍所及,曾經佔領或治理的國家,包括英格蘭、匈牙利,

    瑞典到西班牙,甚至中東和北非沿著地中海的區域,在這個版圖之中,帝國裡的

    知識份子、政府官員、讀書人都必須精通拉丁語,拉丁語是國際用語、政府文書、

    教會傳教所使用的語言。

    但是一般民眾有自己的俗語方言(vernacular language),它普遍被今天所稱

    作拉丁語系(latina lingua)或羅曼語系(romance language)的國家使用,包括

    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羅馬尼亞等國,這些地方的居民並非全部都是

    羅馬人,他們將古典的拉丁語簡化為口頭的拉丁語,這種非正規的拉丁語可稱為

    「羅馬市井之語」(lingua rustica romana),透過羅馬軍隊的四處遷徙,帶到各行

    省使用而普遍流傳。

    到了中古盛期(西元十一、十二世紀),多個使用拉丁語系俗語方言的國家,

    它的語言形式已經與拉丁語在外型上完全脫鉤,在法蘭西形成了古法語,在西班

    牙形成了古西班牙語,在義大利混合成為多種方言,其中之一便是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寫作神曲(La Divina Commedia,1308-1321)所使用的托

    斯坎尼(Tuscany)方言。在這幾個國家中,法蘭西人發展出來的俗語方言較早

    且完整,法蘭西古代的作品和文獻本來都是用拉丁語書寫,到了後期,只要是使

    用了俗語方言的結構,及其發音形式寫作的書寫作品,便稱為「romanz」,譯成

    中古英文即是「romance」,中譯可稱之為「羅曼斯」。23

    二、文類

    「羅曼斯」本來只是區分正統拉丁語書寫作品,和法蘭西俗語方言而形成的

    書寫作品代稱,但在發展的過程中,它逐漸吸收了歐陸各語系的元素,獨立形成

    了一種敘事體裁。這種「羅曼斯」故事通常是屬於宮廷說唱娛樂的一種,內容包

    23 參見蘇其康,《歐洲傳奇文學風貌》,(台北:書林,2005),頁 3-5。

  • 17

    含一個歷史敘述框架,兼含道德教訓在其中,由為宮廷王室服務的吟遊詩人創作

    與講述。自此以後,「羅曼斯」就從俗語方言文學代稱,搖身成為一種特殊文類,

    中文學界稱其為「傳奇」。24

    在中古時代的法蘭西,傳奇文類盛行了約一百年(1150-1250),歐陸各地繼

    之而起的傳奇,包括德語、義語、英語地區和其他國家的傳奇,大體上均為模仿

    或重現法蘭西傳奇的盛況。從歷史的意義來看,十二世紀是法蘭西方言俗語文學

    的重要里程碑,它是歐陸傳奇肇始興盛的年代,也是西洋文學傳統中把歷史和愛

    情融合的起點。25

    三、內容與特徵

    傳奇的故事內容往往透過呈現英雄人物的種種事蹟,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敘

    事方式,兼且為了娛樂聽眾的要求,講述者的故事不單只重述歷史事件與戰役,

    而是包括如騎士歷險及歷奇、對於聖杯的追尋,其間時而點綴愛情插曲,或者敘

    述一位正直武士如何受命拯救遭到迫害的貴婦後,所產生的錯愛,在過程中往往

    會有一些超自然力量的體驗、奇幻的情景、傳說的動物妖獸……等等豐富情節的

    元素。對於服務宮廷或行走民間的吟遊詩人來說,描述真實的生活情景或歷史事

    件不是他的聽眾們所渴望聽到的內容,他致力於創造出一個理想的幻境,安排超

    人式的英雄騎士和傾國傾城的貴婦美人,目的就是要抓住聽眾的耳朵。這樣的內

    容,讓不管身處中世紀封建社會的何種階級、受過教育或目不識丁、男性或女性

    聽眾,都會被這種夢幻式的歷險與歷奇故事深深吸引。

    傳奇的成形歷史與涵蓋範疇橫跨歐陸各國,以致於沒有學者能夠對此一特殊

    文類做出確切的定義。除此之外,傳奇內容包含多種面向,其中的隱喻、寓意、

    美學、意象、文法與多元文化織成了一張綿密的關係網絡,要釐清這些關係,也

    非三言兩語可以達成。蘇其康認為對於中古傳奇:與其給一個定義、或理論的公

    式,反不如指出其特徵來得更切實明快。26他整理出來關於中古傳奇的輪廓如下

    27:

    24 至於「羅曼斯」為何被學界普遍稱之為「傳奇」,筆者並未找到定名之始。 25 同註 23,頁 5-7。 26 蘇其康,《歐洲傳奇文學風貌》(台北:書林,2005),頁 54 27 同註 26,頁 54-55。

  • 18

    (一)中古傳奇是一種說唱或書寫的敘事體,起初全是韻文,後來也有

    散文,以一個歷奇故事為骨幹,也可以旁及愛情故事。

    (二)故事的時空是一個理想化的騎士俠義的社會。

    (三)某主角是一名騎士英雄,處處洋溢他英勇犯難的高貴行為。

    (四)這名騎士生命很重要的一部份就是與一名貴婦產生了愛情。在貴

    婦出現時,往往便是主客易位,貴婦為主,騎士為副,後者要替

    前者服務。

    (五)騎士和貴婦經常在邂逅之初使用隱藏或假扮的身份。在愛情綻放

    火花之初,總有一方要受考驗,因此過程是隱密、忐忑不安、焦

    慮無助,甚至似有亦無。

    (六)無論在歷奇或愛情的追尋之中,常常會經歷一些奧秘玄妙和懸疑

    不解的現象,這些都和神奇的超自然力量或另一超越世界有關。

    (七)近代寫實的觀念在傳奇裡不存在,反而各種不可思議的情況以及

    魔法充斥各場面,並使主角大難不死,時間和空間地理在傳奇裡

    不構成任何必然的邏輯和秩序。

    (八)主角騎士可以歷經滄桑,但最後必須回歸到原來的啟程出發地

    點,以大圓場結束。

    整理以上八點,可以將中古傳奇視為一個具有獨立特色的文學類型來分析,它是

    民間傳說類型的歷奇故事,騎士是具有性格弱點的英雄原型,對女人的愛情與對

    君主的忠誠往往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弱點,他的歷奇追尋,正是反應了一個尋找自

    我歷程的循環,這同時也是古往今來諸多英雄不平凡一生的寫照,至於那些不能

    夠被今日時間觀所理解分析的時間空間邏輯秩序,恰巧正反映了中世紀人們對時

    空觀的不同概念。

  • 19

    第二節 真實與虛構

    一、傳奇的題材

    傳奇的內容與英雄和騎士的行跡脫離不了關係,可以被歸類為早期傳奇英雄

    的包括貝奧武夫(Beowlf)、齊格飛(Siegfried)與亞瑟王(King Arthur),這三

    人都是受到史詩影響,屬於具有神話與傳說色彩的人物。若要論及歷史,經常被

    描述的三位帝王則為查理曼大帝(Charles the Great,742or747-814)、紅鬍子腓

    特烈(Friedrich Ⅰ,1122-1190)與獅心理查(Richard Ⅰ,1157-1199)。

    法蘭西詩人波爹(Jean Bodel),把傳奇用題材作類別分成三大類28:

    (一)法蘭西素材:述說查理曼和羅蘭(Roland)有關的故事。

    (二)不列顛素材:述說亞瑟王和他的騎士的故事。

    (三)羅馬素材:述說古典希臘和羅馬的故事。

    此三種素材皆可代表中古時期騎士傳奇的內涵,而其中最為人熟知以及受到廣泛

    研究和討論的,當然就是不列顛素材中亞瑟王及其圓桌騎士的故事。亞瑟王所率

    領的圓桌騎士們,在中世紀吟遊詩人的傳頌中成為了可與神話人物相比的英雄,

    他們歷險屠龍,馳騁沙場,又與美女王妃相愛相知,多少聽眾陶醉於其中,忘卻

    己身生活的困苦。

    二、一位民族英雄的誕生

    到底,這位英雄亞瑟是真有其人,透過連年的征戰,從羅馬帝國手中收回了

    屬於英格蘭的國土,經過眾人推舉而成亞瑟王;還是他只是一位名叫亞瑟,經由

    傳說而虛構形成的英雄呢?關於他的誕生與英雄形象的生成,得從傳奇盛行的十

    二世紀之前之歷史記載說起。

    根據馮象的考據,在目前的英國國境之內,並沒有一處從亞瑟王朝時代流傳

    至今的遺跡或建築,能夠證明亞瑟王真實存在,且曾經掌握過國家執政權力。這

    28 同註 26,頁 15。

  • 20

    些以亞瑟王「遺址」為名之處,多半都是民間傳說穿鑿附會而形成的,亞瑟王的

    卡美洛朝廷在當今英國至少有三處可供人憑弔:一是英國南部的溫徹斯特古堡

    (Winchester castle),那裡放有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1312-1377)仿古

    打造的圓桌,這是依《亞瑟王之死》的作者馬洛禮所認為的卡美洛所在而形成;

    二是《亞瑟王之死》的出版商卡克斯頓所認為,在南威爾斯(Wells)軍團城

    (Caerleon)所在,相傳亞瑟王在此召集各諸侯國王,共商協議,向羅馬帝國下

    戰書;三是十六世紀歷史學家李藍(John leland,1506-1552)經實地調查,距格

    拉斯頓伯利(Glastonbury)不遠處,發現亞瑟王時代的宮殿地基,埋有可證明亞

    瑟王與關妮薇合葬墓的鉛十字架,鉛十字架交由格拉斯頓伯利古寺(Glastonbury

    Abbey)保管,在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解散古寺後不知所蹤。29

    這樣一來,可供考據的歷史文物已經失去意義,於是轉而向文字與史書記載

    上去求證。西元 800 年左右,一名稱作年尼斯(Nennius)的南威爾斯神父所寫

    的《不列顛史》是歷史記載中首次正式記載亞瑟,此書用拉丁文著述,將傳說與

    史實一併收錄,且雜及其他各種語言素材,此書收錄了關於亞瑟久遠的傳說,認

    定他為安布盧思聯軍(Ambrosius Aurelianus)的軍事領袖,其中並記載了十二場

    對抗薩克遜(Saxons)人30的戰役(12 battles of Arthur)的大捷,兼及一些帶有

    民間傳說的軼事。31

    年尼斯重現了發生在西元 500 年左右的一場戰役,史書稱為巴頓山之役

    (Battle of Mons Badonicus),學者們認為巴頓山即是今日英國西南方西塞克

    (Somerset)區域的索斯百里草原(Solsbury Hill),在此,一位名叫亞瑟的不列

    顛(Britain)人率眾抵抗薩克遜人的入侵,讓當時被稱為蠻族的薩克遜人得以被

    亞瑟的武力逼退,不列顛也得以維持和平整整一世紀之久。

    同 樣 的 記 載 則 出 現 在 西 元 955 年 的 史 書 《 威 爾 斯 紀 年 史 》( Annales

    Cambriae),此書記載了威爾斯地方從西元 447 到西元 953 年間的大事紀,關於

    亞瑟其人則有兩個條目具體可考,一為發生在西元 516 年的巴頓山之役,另一個

    29 參見馮象,《玻璃島:亞瑟與我三千年》,(北京:三聯書店,2003),頁 173-174。 30 此處之薩克遜人(Saxons)與今之盎格魯.薩克遜(Anglo-Saxon)不同,薩克遜人是日耳曼(Germanic)民族的分支,原居於今日德國的下薩克森(Niedersachsen)地方。西元五世紀中期,大批日耳曼人經由北歐入侵不列顛群島,其中包含盎格魯人(Angles)、薩克遜人、朱特人(Jutes),這些民族與不列顛人長期混居,成為今日英格蘭人祖先。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Saxons。 31 同註 23,頁 36-37。

  • 21

    關於條目則是西元 537 年發生在康瓦爾(Cornwall)的坎蘭(Camlann)之役,

    亞瑟與摩覺(Medraut)纏鬥後,雙雙倒地不起。32

    如果紀年史的記載只是簡略敘述,那麼可以參照西元約 540 年左右,一名自

    稱出生於巴頓山之役的史家「智者」吉爾達(Gildas Sapiens,494or516-570)所

    作的《不列顛淪亡記》(De excidio et conquetu Britanniae)中,描述一位與驕奢

    淫逸、禍國殃民的不列顛王公教士成為鮮明對照的「謙恭者」(virmodestus)安

    布盧斯(Ambrosius),率領不列顛聯軍,在巴頓山之役中獲得首次的勝利。33此

    人雖非亞瑟,但實則可與過往史書中記載的亞瑟事蹟兩相對照,以驗明其真實性。

    透過這些史書的記載,可以推測亞瑟其人是真實的存在中世紀早期民族大遷

    徙時代(A.D300-700)。還原其事蹟與面貌,他應是西元五百年左右的一位軍事

    將領,在那個動亂的年代,西羅馬帝國業已崩潰,曾經作為西羅馬帝國行省長達

    三世紀的不列顛,正受到來自北歐的蠻族薩克遜人所侵擾,形勢告急。蠻族本為

    諸王所請來的僱傭兵,沒想到他們一有機會便反客為主,四出侵佔土地,而不列

    顛諸部族則忙於內鬥,爭奪王位,國境之內四分五裂,於是在對抗蠻族的戰役中,

    節節敗退,只有一位首領所率領,稱之為安布盧思的聯軍,能夠成功抵抗薩克遜

    人的長驅直入,此聯軍的統帥,相傳便是亞瑟。

    亞瑟的名字,來自於拉丁語「Artorius」,而此字則根源於威爾斯語「Arth」,

    亞瑟可能出生於羅馬化的不列顛貴族家庭,另有一說為西元二世紀左右一名駐不

    列顛的羅馬軍團司令,其族名(nomen)為亞瑟(Lucius Artorius Castus),曾經

    奉羅馬帝國之命,出兵高盧平定叛亂。34這位具有羅馬帝國將領身份的亞瑟與巴

    頓山之役的亞瑟結合,兩人的英雄事蹟就成為了後代吟遊詩人口中統一英倫半

    島,抵抗薩克遜人入侵,出兵海外,建立赫赫功名的亞瑟王了,西元 600 年左右

    的文獻紀錄中,可以發現有四位王室貴族之名為亞瑟,足見在當時,亞瑟已成為

    不列顛的民族英雄。35

    節末一提,西元 2004 年,好萊塢拍攝的《亞瑟王》(King Arthur,2004),

    編劇大衛.法蘭左尼(David Franzoni)與導演安東尼.法昆(Antoine Fuqua)

    透過對於歷史事實的考據,完整敘述了西元五世紀左右薩克遜人入侵不列顛的歷

    32 同註 23,頁 38。馮象,《玻璃島:亞瑟與我三千年》中稱《威爾斯紀年史》為《威爾士年表》。 33 同註 29,頁 178。 34 同註 29,頁 172。 35 同註 29,頁 179。

  • 22

    史,片尾一場長達二十分鐘的大戰,則重現了巴頓山之役。可惜此片在商業市場

    考量之下,於歷史與傳說之中取捨不定,上映當時並未受到觀眾與評論的注意。

  • 23

    第三節 中世紀吟遊詩人的傳奇

    一、虛構的王者英雄

    自從亞瑟的名聲在中世紀流傳開來之後,許多史書都仿造年尼斯書寫的方

    式,將歷史中的亞瑟與傳說中的亞瑟事蹟結合,極力塑造一位勇猛威武,具有智

    慧與崇高理想,且行為處事依循基督教教義與騎士精神的英雄,大量的民間傳說

    開始附加其身。

    西元 1136 年,曼莫之傑佛瑞(Geoffrey of Monmouth,1100-1155)的《不列

    顛帝王史》(Historia Regum Britanniae,約 1136)中,亞瑟王(King Arthur)的

    生平初見雛型,此作標出亞瑟的出生地,以及敘述康瓦爾戰役中他重傷垂死,被

    帶到亞法隆(Avalon)島上治療。36傑佛瑞的史書以今之觀點視之,虛構的故事

    多於真實的歷史,但是對於中世紀的讀者而言,他們則喜愛這樣的作品,《不列

    顛帝王史》因此受到普遍的接受與歡迎。其中所述之亞瑟王、烏瑟.潘卓根(Uther

    Pendragon)37的英雄偉業進入法語傳奇,而開始影響歐洲。38

    亞瑟王傳奇不只是中古英語的文化遺產,在使用拉丁語的羅馬帝國分裂之

    後,各國的方言文學都有顯著的發展,寫作亞瑟王故事成為各國作家競相發展所

    長的領域。據此可以推斷:亞瑟王傳奇在西元十世紀之後,因為受到聽眾的熱烈

    歡迎而衍生出大量創作,內容多以亞瑟王為主,旁及其他圓桌騎士的歷險與追

    尋,或者記載與宮廷貴婦之間的曖昧情事,間接穿插斬妖屠龍與決鬥惡騎士的情

    節來製造高潮起伏。在吟遊詩人的講述之中,亞瑟成為了一位虛構的英雄王者、

    傳說的神話人物,早已不是當時那位在巴頓山之役中率軍勇退薩克遜人入侵的軍

    事將領亞瑟了。

    二、第一騎士藍斯洛的傳奇

    在這些流傳後世的亞瑟王傳奇中,作品保留完整,且能夠提供讀者研究與欣

    賞的早期傳奇韻文傑作,當屬著名的法語傳奇《藍斯洛》(Launcelot,1178)與

    36 同註 29 頁 39-40。 37 亞瑟之父,也是民間傳說中的不列顛國王。

  • 24

    英語傳奇《高文與綠騎士》(Sir Gawayne and the Grene Knight,約 1375)。

    《藍斯洛》的作者為特洛瓦之克里田(Chrétien de Troyes,?),直譯其名為

    「來自特洛瓦的基督徒」,這個名字相當於今日作家所使用的「無名氏」,他是公

    認的亞瑟王傳奇之父,為香檳王朝(Countess of Champagne,950-1316)的朝臣

    或宮廷所培養贊助的詩人。西元 1184 年,法蘭西之瑪莉(Marie de France,?)

    在她自己的封邑特洛瓦(Troyes),建立了宮廷之外的一處藝文中心,吸收各方

    的優秀藝術家來為自己服務,其中最多的就是來自各地的吟遊詩人與作家們,克

    里田為其中最著名的寫手。為了迎合瑪莉對於宮廷愛情的喜好,克里田的作品也

    往往繞著宮廷裡王后貴婦與騎士之間的愛情,悽惻纏綿;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何騎

    士傳奇總是強調對女性的關懷與尊重,以及柏拉圖式的浪漫愛情能夠與騎士的行

    俠仗義並存傳奇之中的原因。39

    法語傳奇《蘭斯洛》又稱作《囚車裡的騎士》(Lancelot, the Knight of the

    Cart),大約完成於西元 1178 年,全文長約七千一百多詩行,克里田並未完成全

    部,蘭斯洛被囚禁的最後部份則是由雷尼之葛迪法(Godefroi de Leigni,?)所

    續完。40故事描述歌尼國的巴達馬古王之子梅樂剛赴亞瑟王朝廷挑戰,宣稱自己

    抓走了亞瑟王國土中的許多騎士、貴婦和少女作俘虜,要求亞瑟王派遣一位圓桌

    騎士帶著王后桂尼薇走進森林與他見面,倘若圓桌騎士能從挑戰者的手中贏回王

    后,則人質與王后悉數歸還。最先接下挑戰的是宮廷管家凱爵士,他帶走了王后

    之後,亞瑟王才察覺不妥,率領高文爵士出外尋找凱爵士與王后的下落。

    高文爵士途中遇見一位肯捨身坐上囚車,就為了換取駕車侏儒所說的關於王

    后蹤跡情報的囚車騎士,此人正是蘭斯洛,高文跟隨著囚車前進,眼見各莊園村

    民對蘭斯洛的冷嘲熱諷與惡意詆毀,經過了許多的冒險與考驗,終於到達歌尼國

    國境。兩位騎士眼見被打成重傷的凱爵士與被囚禁的王后,蘭斯洛不顧身份上陣

    對決自大的梅樂剛,當時王后帶著怒氣,對乘囚車而來,出身不明的蘭斯洛略有

    不滿與輕視,蘭斯洛獲勝後,梅樂剛仍心有不服,與其擇日約戰。

    在等候決戰的前一天夜裡,蘭斯洛忍不住思念之情,跑到王后所住的堡壘之

    下,扳開鐵窗的鐵條,跳進王后寢室,當場便與心上人共度春宵,直到次日才依

    38 同註 29,頁 254。 39 同註 23,頁 59-63。 40 同註 23,頁 78。以下所簡述之故事大意,則改寫自蘇其康,《歐洲傳奇文學風貌》,頁 64-77。

  • 25

    依不捨的離開。他扳開鐵窗所受傷的血跡沾染了王后的被單,也造成了梅樂剛的

    誤解,以為凱爵士對王后有踰矩的行為,桂尼薇只有私下通知蘭斯洛,一定要幫

    自己及凱爵士洗刷污名。

    與梅樂剛的第二次比武仍是由蘭斯洛獲勝,可是奸巧的他用計先後把高文爵

    士騙走,又將蘭斯洛引出城外加以囚禁,王后雖然最後得到釋放,卻被其利用。

    梅樂剛跑到亞瑟王的朝廷中,驕傲的炫耀他的武功,並且要求與蘭斯洛或他的代

    理人於一年後決一死戰。回國後,巴達馬古王指責他讓自己顏面無光,非常不以

    為然,驕傲的梅樂剛遷怒國王,聲稱蘭斯洛已不知所終,自己才是當代無敵的騎

    士。

    此話被梅樂剛的妹妹得知,心懷憂憤的立志要找回蘭斯洛,以證明兄長之言

    只是自大的妄語。經過了諸多的困難,梅樂剛之妹才發現囚禁藍斯洛的高塔,她

    用吊掛口糧與食水的繩子送上一把釘斧,讓蘭斯洛得以砍斷限制他行動的鐵鍊,

    逃出高塔。梅樂剛之妹帶著虛弱的蘭斯洛到一處隱密之地休養經時,才讓他前往

    有人煙之處。就在蘭斯洛恢復健康回到卡美洛的當天,梅樂剛的一年之約正好到

    期,亞瑟王朝廷上下手足無措,心急如焚,而高文意欲代表出戰之時,英姿颯爽

    的蘭斯洛適時出現,第三次的單挑對戰中,蘭斯洛完全不留情面,以實力擊敗了

    梅樂剛,砍下他的右臂,最後殺敵割頭,亞瑟王朝廷的諸騎士則紛紛見之大喜。

    這個長篇傳奇中,騎士所重視的榮譽感與驕傲並存,熱情與背叛同在,所有

    的矛盾都是為了王后桂尼薇而生,而矛盾的造成了蘭斯洛心向國王,情牽王后的

    兩難與對立。蘭斯洛一開始以無名的囚車騎士自居,王后的輕蔑可見宮廷愛情的

    現實,當他回復自己的名號之後,讀者或聽眾們才會發現他為了追求自己渴望的

    愛情,所作的重大犧牲:蘭斯洛寧可捨棄自己的榮譽與名聲,就為了獲得王后的

    青睞。而克里田則藉由這個故事,意有所指的顯示宮廷愛情的無奈,桂尼薇與亞

    瑟的婚姻是一場政治婚姻,亞瑟之所以願意迎娶桂尼薇,主要還是著眼於其父廖

    德寬王的軍事實力,與他結合可以快速擴張自己的部族戰力,桂尼薇對於亞瑟則

    是畏懼多於敬愛,他真正心中所愛只有蘭斯洛,那位乘囚車而來拯救自己的英勇

    騎士。這一層弦外之音,深深打動了中古時代的王室貴婦,造就了法藍西傳奇《蘭

    斯洛》的流行。

  • 26

    三、經歷誘惑考驗的高文騎士傳奇

    《高文爵士與綠騎士》的作者不詳,根據後人的考據,此作與〈珍珠〉

    (Pearl)、〈耐心〉(Patience)、以及〈潔淨〉(Cleanliness)等詩作寫在同一份手

    抄卷上,且文辭用語相近。歷來學者皆認為這些韻文作品都是由同一詩人所作,

    稱其為「珍珠詩人」(Pearl Poet)或「高威詩人」(Gawain Poet),他曾經參與西

    北英格蘭十四世紀的頭韻詩復興(alliterative revival)文學運動。41

    故事開始於一次由亞瑟王舉行的聖誕節慶典,在開始筵席之前,依照慣例總

    是要等待圓桌騎士們紛紛就座,發生某個不尋常的意象或奇蹟出現才開始進食。

    此時一名身著綠色裝束、坐騎披戴綠色盔甲、身形比常人高大壯碩的不速之客來

    到,帶著大刀戰斧要挑戰朝中騎士,他的輕蔑態度幾近挑釁,要求圓桌騎士陪同

    他玩一場試膽喪命的遊戲,規則十分簡單,就是要和應戰的騎士每人脖子上各斬

    一刀。正當朝廷眾人驚嚇惶恐之於,高文爵士挺身而出,拿過刀斧,不假思索的

    斬下綠騎士的頭顱,遭斷頭的綠騎士轉身撿起自己的頭顱,筆直的站著讓嘴巴講

    話,他矢志報仇,要求高文一年後去找他,誓要在高文頸上還上一刀,說完之後,

    轉身提頭上綠馬,揚長而去。

    天涯歷險是圓桌騎士們畢生的職志,高文爵士在一年後毫不畏懼的慷慨赴

    約,一路上經過荒郊野嶺,許多的困難與充滿危險的森林,重重的考驗自不在話

    下,他總在遭遇危險時呼喚耶穌基督之名,脫離危險時感謝耶穌基督相助,並且

    盡可能的赴教堂度過每個基督徒節日,以作為一位虔誠的基督徒騎士自許。

    在旅途即將無以為繼,不知該往何處之時,高文透過默默祈禱而到達一處碉

    堡,堡主知道綠騎士為何人,並且將高文安排暫住於碉堡之中。在此停留的時間

    內,高文與堡主約定,他的行動皆不受拘束限制,唯一的要求就是在傍晚,兩人

    每日的收穫不管所得多寡都要取出交換。

    在留宿的三天中,堡主的妻子每日都在自己的丈夫出外打獵之時,進入高文

    的寢室試圖誘惑高文,與她發生世俗倫常之外的關係。第一天,夫人用極其露骨

    的言語挑逗高文,高文秉持著圓桌騎士應有的榮譽感與堆基督的信仰,坐懷不

    亂,他不但謙遜又得體的應對,還克制的加以拒絕,屏除誘惑,最後只留下禮貌

    性的一吻。傍晚過後,堡主帶回今日的獵物一頭鹿與高文交換收穫,高文也禮貌

    41 同註 23,頁 198-199。以下所簡述之故事大意,則改寫自蘇其康,《歐洲傳奇文學風貌》,頁

  • 27

    性的給予堡主一吻。

    第二天與第三天,堡主夫人依然故我,第二天高文得到了兩個吻,而也在黃

    昏時交換到了打獵得來的山豬;第三天,堡主夫人要求高文留下一件信物,而他

    以自己沒有值得一留東西拒絕夫人,夫人本欲留下戒指,卻被高文退回,最後只

    留下了一條綠衣帶,並且提醒他此帶可保不受與綠騎士決鬥時的刀劍傷害。第三

    天傍晚,堡主帶回一頭野狐狸,高文則給予堡主三個吻,並未交出綠衣帶。

    到了約戰之日,高文爵士發現原來堡主正是當時囂張不可一世的綠騎士,而

    這堡內所發生的種種危機與誘惑,都是綠騎士為了考驗高文的人格與品德而刻意

    安排。決鬥過程中,前兩次綠騎士的近身攻擊都只是虛晃一招,最後一次則在高

    文爵士的脖子上留下了一個刀口,饒他不死,只懲罰他因怕死收受堡主夫人綠衣

    帶而未誠實拿出交換的小罪,讓高文得以正視自己德行上的小瑕疵。

    高文爵士在經過冒險旅途的考驗、欲望的試煉,以及生死相關的比試後回到

    卡美洛,眾人紛紛慶祝他獲得勝利,凱旋而歸;亞瑟王也吩咐諸騎士模仿加文,

    披掛綠衣帶以顯示加文的勇猛正直,驕傲的亞瑟王朝廷殊不知這個綠衣帶所代表

    的,正是高文爵士完美人格中的唯一缺陷。

    這個長篇傳奇不同於《蘭斯洛》的情愛纏綿,全篇反映出中世紀文學得以發

    展,騎士精神得以顯揚的基督教意識。研究亞瑟王傳奇的學者們都能認同,亞瑟

    王朝廷的滅亡其實事出有因,基督教七宗罪之一的「傲慢」(pride)42,正是造

    成卡美洛覆亡的關鍵,從這篇傳奇之中,亞瑟王與圓桌騎士們等待奇蹟而開始筵

    席,而一個平凡人一生能有多少次能夠偶遇奇蹟呢?朝廷裡的驕傲引來了綠騎

    士,在高文爵士得以完成任務回到朝廷之時,亞瑟王與騎士們仍然傲慢的不知檢

    討,因為高文性格上的完整,他才得以保全性命,那唯一的缺陷則被忽略了。

    對於高文爵士而言,他的歷險則具體的反映了兩個意涵:第一個層面在於他

    追尋綠騎士的歷奇經過,這個砍頭遊戲的過程與天涯冒險所呈現的奇幻氛圍,主

    要還是一種類似從凡人走向自我認識的修鍊之路,高文一路秉持著對宗教信仰的

    堅信與對祈禱的遵循,才得以走到綠騎士的城堡,不至於半途而廢。第二個層面

    則在於他與代表誘惑的堡主夫人交手的經過,他所要面對的雖然是一段垂手可得

    199-218。 42 這七宗罪分別是:色欲(Lust)、貪食(Gluttony)、貪婪(Greed)、懶惰(Sloth)、憤怒(Wrath)、妒忌(Envy)、傲慢(Pride)。

  • 28

    的愛情,卻是不能接受而帶有禁忌的投懷送抱,這段感情絕非單純的兩情相悅,

    女主人有夫之婦的身份讓高文必須把持自己的心動,維持自己的人格與聲譽。

    最後故事情節明朗,城堡女主人原來正是綠騎士所安排的陷阱,高文的行為

    舉止不但沒有中計,保持了自己清白之身,卻把宮廷愛情光明又彬彬有禮的一面

    保留了下來,也間接維持了亞瑟王朝廷的聲譽。《高文與綠騎士》的整個故事架

    構與《蘭斯洛》相同,對於宮廷愛情的呈現則有完全不同風格的詮釋,同樣也受

    到王室聽眾相當程度的喜愛。

    四、其它

    除了這兩部受歡迎的韻文作品之外,仍有許多用各種方言寫成的亞瑟王傳奇

    在歐陸各國廣為流傳。其中法蘭西之瑪莉親自完成的《朗佛爾》(Lanval)、德國

    詩人艾遜巴哈之烏法蘭(Wolfram von Eschenbach)寫作的《帕斯瓦》(Percival)、

    執英國民間故事之牛耳的英語詩人喬叟(Geoffrey Chaucer),也在他的《坎特伯

    利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1380-1390)中,寫作《巴斯婦人的故事》(The

    Wife of Bath’s Tale)與《高文爵士與蕾尼爾貴婦之婚禮》(The Wedding of Sir

    Gawain and Dame Ragnel),從這些作品不斷出現的現象,可以察覺中古傳奇文

    學的興盛,以及亞瑟王與圓桌騎士故事普遍受到聽眾歡迎的事實。

  • 29

    第四節 傳奇的巔峰與衰落

    一、《亞瑟王之死》的誕生與影響

    亞瑟王傳奇在經過了歐陸各個國家作者們的再創造,形成了一個龐大而枝幹

    綿密的故事網,彼此之間都具有相關聯且又各自獨立的情節,及相同的天涯歷險

    與宮廷愛情骨幹,這個情況到了十五世紀的作家馬洛禮之手,他在前人基礎之

    上,匯集了種種韻文體亞瑟王傳奇故事,改寫成中古英語散文體的《亞瑟王之

    死》。

    馬洛禮出生於英國威爾斯的貴族家庭,西元 1436 年曾經服役,也跟隨軍隊

    前往攻打法國的加萊(Calais),於 1445 年被授予騎士頭銜。後代研究亞瑟王故

    事的學者們,一致認為馬洛禮的一生是個謎樣的拼圖,他曾經八次進出監獄,所

    犯下的罪名包括強暴、搶劫、偷竊牲口、黑函與多次的政治罪名;另一方面,他

    在監獄裡花去了所有的時間,用來整理與寫作關於亞瑟王與圓桌騎士們的故事,

    故事裡處處閃耀著善良德行的光芒,寬容、正直、忠誠、謙恭、勇敢,賦予這些

    騎士有明確的概念來判斷正確與錯誤,當然也不乏騎士們的傲慢與貪婪,以及他

    們所受到的懲罰。43

    可以肯定的是,馬洛禮並非一位哲學與思考家,在作品中他真正在意的應是

    騎士歷險與貴婦們的宮廷愛情關係、以及神秘能帶來永生的聖杯,這是亞瑟王傳

    奇之所以受歡迎的主要因素。他同時也是一位富有經驗的作者,懂得去蕪存菁,

    將中古傳奇稍作整理,完成這些精彩的散文故事。此書於西元 1469 年馬洛禮在

    獄中完成,馬洛禮 1471 年去世後,於 1485 年由英國印刷之父卡克斯頓整理出版,

    書名為《亞瑟王之死》。44

    《亞瑟王之死》全書共二十一卷五百零三回,從烏瑟.潘卓根與康瓦爾公爵

    的夫人伊格娜相見開始,巫師梅林扮演了主宰故事發展的關鍵人物,他用計讓伊

    格娜誤認烏瑟為康瓦爾公爵本人,而共度一夜春宵,因此生下亞瑟。自此故事開

    始,一至五卷寫亞瑟王出生和經歷,敘述其建立亞瑟王朝,從各地集合圓桌騎士,

    43 參見 Kevin Crossley-Holland, King Arthur’s World,(London:Orion House, 2004),pp87-88. 44 王立新,〈亞瑟王之死:前言〉,《亞瑟王之死》Ⅰ(北京:人民文學,2005),頁 4。

  • 30

    平定諸侯叛亂,統一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及遠征羅馬的事蹟;六至十二卷,

    主要敘述第一騎士蘭斯洛的冒險經歷和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淒美愛情故事;十三至

    十七卷,為各圓桌騎士為追尋聖杯出發歷險追尋的經歷;十八至二十一卷則側重

    蘭斯洛與王后關尼薇之間的禁忌之愛,及亞瑟王與私生子摩覺的宿命之戰;故事

    終於亞瑟王之死,康斯坦丁騎士繼承王位。45

    馬洛禮寫作、卡克斯頓整理的《亞瑟王之死》,在中世紀亞瑟王傳奇故事網

    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正如本研究前文所述,中世紀的傳奇在一開始,是以韻文

    體作品的形式而出現的,這個屬於歐陸的獨特敘事體由法蘭西開始,包括荷蘭、

    德國、英格蘭、西班牙都有關於亞瑟王的故事流傳,後期才有作者嘗試用散文撰

    寫,而馬洛禮此作則將流傳各國的亞瑟王故事加以整理改寫,以散文體呈現,其

    中更包含了特洛瓦之克里田用法語所寫的多篇亞瑟王傳奇,在此,馬洛禮不但是

    一位作家,還是一位翻譯傳播歐陸文化的推手。

    再則,自從古騰堡(Gutenberg)發明印刷術之後,鉛字印刷與書籍一夕之

    間改變了歐洲文化,印刷作品《亞瑟王之死》得以與大眾相見,最主要的功勞還

    是在於書商卡克斯頓,是他把這本書加以整理、修改、潤飾、標點與劃分章節,

    並且加入序言,而後排版與印刷發行。卡克斯頓發行此書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喚醒

    當年封建社會搖搖欲墜的道德體制,而馬洛禮本人的結尾跋言,更明確的指出了

    這部作品主要冀望呈現與閱讀的對象是:上流社會的男士和貴婦。46

    最後,這本書發行之時正當英王亨利七世(Henry VII,1457-1509)在里士

    滿(Richmond)戰役擊敗亨利三世(Henry III,1207-1272)而登基之年。亨利

    繼位之後,立志要把過去殺人放火、貪污腐化、分崩離析的社會,改造成一個和

    平統一的國家。他的統治策略在於喚醒人民緬懷過去先人的勇武,推崇開國元勳

    亞瑟王,並且自詡為英雄之後。他於次年將長子取名亞瑟,一方面呼應《亞瑟王

    之死》結尾中那梅林似是而非的預言,強調英雄王者的回歸人間,意義則在宣告

    自己王權統治的正當性。他還在溫徹斯特的城堡中安排了一張與傳說中相同的槲

    木圓桌,懸掛於大廳牆上,紀念此子的誕生。47從這個歷史事實中可以看出,亞

    瑟王傳奇與《亞瑟王之死》的重要,不只在文學的世界裡造成影響,其地位更可

    45 章節及內容順序以簡體字譯本《亞瑟王之死》Ⅰ、Ⅱ為例。 46 同註 26,頁 34。 47 參見黃素封,〈關於《亞瑟王之死》〉,《亞瑟王之死》Ⅱ(北京:人民文學,2005),頁 896-897。

  • 31

    左右歷史,鞏固王室的政權。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中世紀結束於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而亞瑟王傳奇

    也在中世紀結束後的幾年間透過《亞瑟王之死》出版而達到巔峰,接著逐漸走向

    衰落。十五世紀是歐洲大發現與大變革的時代,文藝復興為歐洲文化帶來新的氣

    象,而英王亨利八世解散格拉斯頓伯利古寺,讓相傳能證明亞瑟與關妮薇合葬的

    鉛十字架流落民間,這股亞瑟王與騎士傳奇的風潮,也逐漸平息。

    二、中世紀騎士傳奇的結束

    真正結束了亞瑟王與騎士傳奇的重要人物,當然非西班牙作家賽萬提斯

    (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1616)莫屬。被西洋文學史家公認的第一

    本小說《唐吉訶德》(El ingenioso hidalgo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1605),描述

    一位鄉間的老窮鄉紳,平時喜愛看中古騎士傳奇,並且深深沈迷其中,往往因此

    而顯得瘋狂,他立志成為騎士精神的實踐者而決定出發天涯歷險,為正義打抱不

    平,他說服附近地方的農夫桑丘與他一同前往,征戰四方。

    賽萬提斯用唐吉訶德的行為來襯托時代的變化,以及暗喻騎士精神的不可

    再,那些關於騎士歷險的種種考驗都只是存在十六世紀以前,屬於書本上的想

    像,隨著時移勢易,這些精神早已過時,且不合時宜,就如同唐吉訶德身上所穿,

    曾祖父遺留下來的爛銹盔甲,是該丟棄淘汰了。從表面上來看,賽凡提斯筆下的

    唐吉訶德是個徹底的反英雄,小說也透過反諷來激發對讀者對中世紀騎士傳奇的

    思考,如果更進一步撥開他諷刺譏嘲的外衣,主角唐吉訶德仍是一位文學作品中

    的悲劇英雄。《唐吉訶德》不止是中世紀騎士傳奇的殿軍,也為這個特殊文類劃

    下句點。48

    三、作為一位文化指標人物的跨界演出

    十六至十八世紀,傳奇文體與內涵不再興盛,亞瑟王故事也已不受歡迎,戲

    劇與小說作品成為主流,古典主義與中產階級的興起,更一舉將亞瑟王故事打入

    冷宮。直到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由英國文壇開始流行,桂冠詩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作《國王牧歌》(Idylls of the King,1856-1885),才引發

    48 參見茅盾,《西洋文學通論》(上海:復旦大學,2004),頁 57。

  • 32

    亞瑟王故事的全面復興。在西元 1808 年到 1894 年之間,浪漫主義推波助瀾的造

    就了多部有關亞瑟王的著名文學作品,其中包括蘇格蘭作家史考特(Walter

    Scott,1771-1832)的敘事詩《特里曼的婚禮》(The Bridal of Triermain,1813),

    故事將亞瑟王與睡美人傳說融合呈現,畫家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

    1828-1882)潛心創作有關亞瑟王和希臘題材詩畫,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著名的歌劇《崔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