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16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562016.10 总第56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学术简报 本期导读 热点追踪:有偿补课,该何去何从 名师访谈:坐而论道 起而行之——余保华老师访谈录 教育视点:美国中小学校车服务体系的特点及借鉴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会学术部 顾问:张应强 董晓林 徐海涛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Oct-2020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jky.hust.edu.cn/__local/2/9E/02/274B95C1A6912F8E4899C343E95_6… ·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2 contents 目录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学问

点津

2 0 1 6 . 1 0

总第56期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学术简报

本期导读

热点追踪:有偿补课,该何去何从

名师访谈:坐而论道 起而行之——余保华老师访谈录

教育视点:美国中小学校车服务体系的特点及借鉴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会学术部

顾问:张应强 董晓林 徐海涛

Page 2: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jky.hust.edu.cn/__local/2/9E/02/274B95C1A6912F8E4899C343E95_6… ·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2 contents 目录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2

CONTENTS 目录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阿术简报

2016年10月 第56期

3

为何美高校反对把研究生当

雇员?

4

有偿补课 该何去何从

6

余保华老师访谈录

坐而论道 起而行之

10 第二次量子革命:改变世界

格局的机遇与挑战

12 研究生师门研讨会探析

14 学思物语 11

教育名人:陈嘉庚

8 美 国 中 小 学 校 车

服 务 体 系 的 特 点

及借鉴

主办

顾问

总负责人

编辑校对

校对排版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会学术部

张应强 董晓林 徐海涛

代晓庆 饶盼英 徐盛富

饶盼英 徐盛富

向振中 关一枝 程琳 于晴

李晓红 骆夏君 赵倩 杨瑞

张晓静 姚兰婷 刘晋 陈丹

孙婧 罗洋 郭丽

骆婧雅

Page 3: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jky.hust.edu.cn/__local/2/9E/02/274B95C1A6912F8E4899C343E95_6… ·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2 contents 目录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3

§世界·环球教育§

为何美高校反对把研究生当雇员?

8月23日,注定将在美国高等教育

历史上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

这 一 天,美 国“国 家劳 动 关系委 员 会”

(简称NLRB)宣布 裁定,私立大

学的研究生是其受雇大学的“雇员”,他

们有权组织研究生工会。

这个在几个月前就备受关注的裁决

一经宣布,包括哈佛在内的几乎所有私

立高校官方全都立刻发出声明,在接受

判决和承认自己的研究生从此拥有组织

或不组织工会的权利后,全都对此裁决

提出异议,并坚持认为研究生与高校间

的关系不能定位在经济关系,而只是教

育关系;研究生组成工会,拥有了与学

校相对的集体谈判权,将严重损害师生

关系。

并 非空穴来风

此次裁决的案件是针对联

合汽车工人工会代表哥伦

比亚大学研究生提出的申诉。2015

年12月开始接受审查,历时8个月之

久。该申诉的基本问题是:在私立大学

担任助教、助研的研究生是否为全国劳

动关系法保护的法定雇员。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裁决,NLRB

推翻了自己在12年前所作出的针对布朗

大学的决定。当时的裁决结果是:布朗

大学的研究生“主要是学生”而不是雇

员。因此,他们不受全国劳动关系法案

的保护,不能组织工会。不仅如此,该

裁决还明确表示,裁决结果适用于其他

私立高校。

反 对由来已久

哈佛、哥大、布朗大学反

对把研究生当雇员,并非

是在直面当下由NLRB裁决所带来的困

局,而是由来已久。

远的不说,就说今年年初,布朗大

学、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哈佛

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

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耶鲁

大学等10所美国顶尖私立大学,联合向

NLRB提交了一份诉状,明确表示如

果把学生纳入到集体谈判过程中,将会

损害大学的运作。此举无疑是希望NL

RB在对待哥大案件上,能够坚持12

年前针对布朗大学的原则。

反 对把研究生当雇员的

深层原因

就目前而言,来自各高校的反对声

音,大体总结出美国顶尖高校反对该项

裁决的三个深层原因。

一、经济资助将会猛涨。在这个问

题上,站在研究生的角度看,高校有把

研究生当做廉价劳动力的嫌疑,无论做

助教还是做助研(在美国,助教不仅做

一些辅助工作,一般还要单独开课),

其工作强度并不低,但相关待遇与正式

教师相比要低很多。而且教师的相关休

假待遇,身为助教的研究生无法享用。

要求提高待遇,是研究生积极要求组成

工会并与高校进行谈判的最主要出发

点。

我们知道,美国顶尖私立大学一般

都会向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提供全

额奖学金。以哈佛大学为例。在NLRB

裁决之前一个月,哈佛大学教务长嘉伯

与文理研究院院长孟晓犁联名发表一封

公开信。他们不仅提前对相关问题用常

见问题问答的形式发布在网上,还在信

中强调,博士研究生所得到的经济资助

包括了学费、日常花费、医疗保险等。

另外,文理研究生院还在创造条件提高

学生的待遇,比如为他们介绍各自暑假

研究资金、完成论文的经济资助、为身

为父母的博士生双方提供薪酬的额度

等。

也 是 在 7 月 份,哥 伦 比 亚 大 学 提

出,将会在未来四年使研究生的奖学金

提高17%。而这一动议在研究生组织来

看,不过是安抚学生的权宜之计。学生

组织所说并非没有道理。纽约大学是最

早允许研究生组织工会的私立大学,据

数据显示,自同意研究生拥有集体谈判

权利之后的四年中,该校所付出的劳动

费比过去高出了50%以上。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高校

要坚持认为,研究生虽获得奖学金,但

他们还是与获得薪酬的雇员有所区别,

因为他们是来接受教育和获得工作经验

的学生,未来美国私立高校将为研究生

付出的奖学金要高出现在的数倍。

二、师生关系发生扭曲。当然,双

方的矛盾还不仅是金钱的问题。一旦

“研究生”被认定为“雇员”,将会彻底改

变学生与大学、导师和职工的关系。那

时,至少研究生的“导师”对于已经成为

“雇员”的“研究生”而言,将会真的变成

“老板”“监督人“。而且,很多高校还非

常担心,如此一来,在高校承担一定工

作的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都有可能

受到冲击。

而这种扭曲的师生关系,必然带来

学生与高校间关系的改变---高校会变

成工厂、公司,学生则成了只与其有经

济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雇员。对于很多

教师与管理者来说,这难以接受。

三、制度结构产生变异。上述师生

关系的改变,将必然导致制度结构发生

转变。目前,私立大学感到备受威胁的

是,一旦研究生在集体谈判中,对于教

学计划、课时长短、毕业标准等问题提

出要求,那么高校管理层应该如何应

对?更为严重的是,作为工会组织及其

个人,在与高校的集体谈判中,一旦无

法满足其要求,他们将会有罢工的权

利。一旦他们运用这样的权利,高校领

导层以及教职工,又该如何应对?

这些并非是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

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将会很快摆在这

些高校领导层、管理层和广大师生的面

Page 4: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jky.hust.edu.cn/__local/2/9E/02/274B95C1A6912F8E4899C343E95_6… ·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2 contents 目录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4

有偿补课

该何去何从

上月 开始任教育部部长的陈宝生日前发表谈话说:尽管各级教育行政 管理部门、纪检监

督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有偿家教、有偿补课和校外培训机构补课并没有得到有效管

理。相反,由于校内补课资源大量闲置、校外培训机构非正当竞争,不断推高学生补课成本;学生

也因为留守、托管、随迁问题,造成假期管理出现断层,带来不少安全事故。应该客观认识家长需

求,补课 总比沉溺网吧强,要尽快建立校内公益、半公益补课和国家投入机制,规范校内外补课行

为,从办学资质、办学条件、收费标准、质量评估、社会效能等各方面规范补课行为,而不是对教

师有偿家教、有偿补课一棍子打死,让社会补课成为不可监管市场。对此,你怎么看?

□骆夏君

高等教育学 2015级硕士

针对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现

象,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

条 例。有 的 地 方 教 育 部 门 严 令 禁

止,有的地方实施有条件开放。“禁

止”与“开放”成为了社会各界热烈讨

论的话题。

我觉得讨论之前还是要明晰,

反对者反对的是“有偿”还是“补课”。

很多人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

人,应 该 具 有 专 业 素 养 和 职 业 操

守,对待学生应该无私奉献,不应

该通过金钱来传授知识。利用课余

时间帮助有困难的孩子体现了教师

的道德和责任感。大部分人主要针

对的还是“有偿”问题。

有偿补课现象的出现是教育资

源分配不均、应试教育制度固有缺

陷导致的。为了让孩子在高考中成

绩斐然,家长请家教或者校外培训

机构来给孩子进行提高,市场的需

求拉动了学校一批优质教师资源的

加入。

我认为,不应该一味谴责教师

的有偿补课行为。因为有偿补课是

老师在牺牲了自己课余时间进行的

劳动力交换,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

一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但是,

教师有偿补课不能成为学校课堂的

延续,我们反对教师将新知、重点

放到补课时间来传授的盈利行为。

而且有偿补课应该由学校组织,进

行统一管理,结合学生家长意愿,

进行有条件的开放。但是,真正解

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根源上着手,

平衡教育资源,改善应试教育“唯分

数论成败”的弊端。

Page 5: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jky.hust.edu.cn/__local/2/9E/02/274B95C1A6912F8E4899C343E95_6… ·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2 contents 目录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5

□郭书鲜

教育学原理 2015级硕士

近年来,家教之风愈演愈烈,引起了广泛关注,

尤其是对于在职教师进行有偿家教,更是众说纷纭,

褒贬不一。

虽然我国出台了相关措施,禁止在职教师进行有

偿家教,但仍屡禁不止。据此,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

几种:

一、有需求就有市场。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

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家长往往不惜“重金”

请家教,以提高孩子的成绩为第一要务,即使孩子成

绩很好,家长也有“从众心理”或“攀比心理”,强制要

求孩子补课。

二、教师薪资过低。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很低,

中西部地区教师工资水平在2000到3000之间,教师

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很多教师的收入难以维持其生

活,因此教师不得不通过有偿家教来贴补家用。

然而,无论哪种原因,对在职教师进行有偿家教

的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非白即黑这样简单。因噎

废食并不可取,我们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首先,笔者认为,要对有偿家教的教师适度宽容

,而不是一味地批判、指责;其次,合理疏导,既要

继续加强对教师职业的道德教育,倡导教师多进行无

偿辅导;还要对在职教师进行有偿家教的行为进行明

确规范,有偿家教必须遵从双方自愿的原则,不可利

用职务之便强制学生进行有偿家教,有偿家教也必须

价格合理,坚决杜绝教师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念。

因此,对待有偿家教,合理疏导好过强制取缔。

□张贝

高等教育学 2016级硕士

2015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

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的通知,包括严禁中小学组织、要求

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严禁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

有偿补课等内容,对违反此规定者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

规定下发之后,教师有偿补课现象稍有遏制但仍屡禁不

止。上个月,陈宝生部长为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正言,呼吁

不能将教师有偿补课一棍子打死!教师有偿补课回归势头迅

猛!

纵观社会,教师表面上地位崇高而神圣,实际上可谓是

水深火热,农村中小学教师群体尤其突出。每一个人都对中

小学教师满怀希望,但社会又拿什么作为教师“好好教”的保

障?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为何就会引来如此多的非议?中小

学教师是靠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以及业余时

间里挣外快,贴家用!而且,在当今“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

线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孩子能够在老师“指导”下更加扎

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再者,凭空冒出的各种辅导机构收着“

天价”的课时费真的会给孩子更多的帮助吗?

其实大家对于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褒贬不一也是由部分

师德缺失的教师引发的,但是我个人觉得只要有健全的监管

,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不仅合法,而且合理,因此必然会涅

槃重生!

□阳纯仁

教育与经济管理 2016级硕士

教育部2015年出台的《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

有偿补课的规定》中明文规定:严禁中小学以及中小学与校

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而有偿补课现象却屡禁不

止。所谓“打蛇打七寸,治病得治本”,想合理解决有偿补课

的问题还需从其出现的根源出发,那么有偿补课出现的根源

何在?笔者看来,这与“唯分数论”不无关系。

从隋唐的科举制到如今的高考,我国一直都是用考试来

选拔人才。广为流传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

生的命根”,反映出我国教育过于重视分数的事实。近几年

来颇受争议的中学生“择校费”以及高考划分数线录取这两件

事情就佐证了这一结论。正是在“唯分数论”的推动下,越来

越多的老师、家长等都对分数“如狼似虎”,想尽一切办法提

高学生的分数成绩,而有偿补课正好中其下怀。为了提高学

生的分数,不少家长和学生便对补课有了需求,我们的高考

口号也暴露了这种急功近利的需求,每当临近高考时,总会

有一些学校挂出横幅:多考一分,干掉万人!这就是赤裸裸

的“唯分数论”!

面对有偿补课,我们不能仅从表面现象对其进行判断,

而应该思考推动有偿补课现象愈演愈烈的背后原因。就我看

来,只有不断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评价制度才能够有

效缓解有偿补课的问题,这任重而道远。

Page 6: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jky.hust.edu.cn/__local/2/9E/02/274B95C1A6912F8E4899C343E95_6… ·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2 contents 目录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6

§灯塔·名师访谈§

坐而论道 起而行之

——余保华老师访谈录

于晴 关一枝 程琳/访谈整理

日本 之行——细节之中见差异

于晴:我们了解到,您在读博期间曾赴

日本参加研讨,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这

段经历。这对您之后的学术生涯有什么影响?

余保华:我在读博期间曾经到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部

参加一个研讨会,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以下几点。首先,

日本人对细节的要求之严苛可谓举世皆知,这一点在他

们的校园中也有所体现。我们常提校园文化,听上去它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时又能在学校的每一处角落里

体现出来,比如教室门牌的设计、桌椅的摆放等等。京

都大学的图书馆、教室、会议室的一些细节设计都让人

感到很舒适,在这种环境下读书或是讨论,是一件令人

愉悦的事情。试想,若教室环境又脏又乱,同学们只是

为了赶作业不得不到这里学习,那么这份无奈的心情最

终会使大家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在与那边的博

士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非常重视研究的科学性

和规范性。研究的科学性是学术交流的基础,只有言之

有据,别人才会相信你的观点和结论。他们所做的学术

报告非常注重实证方面的研究,当然,这些实证研究不

只是指定量分析,也包括访谈、观察等质的研究。尽管

与前者相比,后者的客观性常引起争议,但仍可作为证

据支撑我们的研究。现在我们也十分强调研究的规范性

和科学性,但这种规范意识还有待自觉和深入。相较而

言,他们对具体知识内容的掌握上似不如我们系统、全

面。最后一点感受,或者说是对大家的建议,就是我们

应当跳出自己所在的圈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摆脱了地

理空间的限制,有了其他地域的比较,我们才可能更为

全面、客观地审视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义正在于此,毕竟我们不能从

网络、电视等媒介中了解另一个地方的全部,如果大家

能够进行一次关于教育的旅行,相信也是非常精彩的。

概而言之,这次日本之行对我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

生活方面,尤其是强化了我原有的细节意识。虽然很多

人认为“不拘小节”更显“大气”,但我个人更相信细节决

定成败。

理论 与实践——复杂之中求和谐

程琳:您一直在教授教学论这门课

程,也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颇有了

解。您对如何把握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这一问题

有何见解或体悟?

余保华:在教育学学科领域内,关于教学理论与教

学实践的关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的讨论

从未停止过,但始终未达成共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

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我们或可区分出以下几个角度来

讨论它。第一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讨论二者的关系,

有人认为理论指导实践,有人认为理论完全被实践所融

合,还有人认为理论应当与实践保持距离,这样才能更

加客观地理清实践中的问题。但是你会发现,由于他们

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讨论,不曾进入其中,他

们的观点很难令人信服。第二种是参与者的角度,因为

参与者包括教学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一线教师),所

以这一角度又可细分为参与者—理论研究者和参与者—

实践者这两个视角。理论研究者往往更加强调理论之于

余保华,我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

学论、教育学原理等领域的研究。

余保华老师

Page 7: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jky.hust.edu.cn/__local/2/9E/02/274B95C1A6912F8E4899C343E95_6… ·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2 contents 目录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7

实践的重大价值,这一点大家可以从叶澜等学者的著作

和文章中体会到。当理论研究者进入中小学观察课堂教

学实践时不应当只停留在经验性的描述这一层面,而应

运用所学理论对观察到的课堂行为进行解读,并对可能

产生的后果进行预测。换言之,理论研究者必须带着一

定的理论框架、以特定的视角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做出

分析。作为参与者的另一方,实践者又当如何将理论运

用到实践中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

提供给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跳出自己所

在的场域,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第二种途径就

是阅读,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

理论素养,这样才有可能改进实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

像我们许多老师一样既是理论研究者又承担教学工作,

这可以说是第三种角度。处在这一位置上的我们会发

现,想要将理论所描述的美好愿景落实到实践之中是非

常困难的,因为这个转化过程的实现不仅取决于理论本

身所罗列出的条件,还取决于许多其他现实因素。也就

是说,理论对实践是有作用的,但这种作用不是绝对

的,也不是线性的

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

者,在学习理论时首先要做到的是相信它,而不仅仅是

知道它。举例来讲,我们常会看到许多励志书籍在讲不

同人物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这是应该学

习的榜样,但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和行动时却影响不大,

说到底是因为我们不相信这些东西对自己有用,也不肯

为之付出努力。许多中小学教师并非对理论一无所知,

比如说他们赞成教育是以爱为主题的事业,但他们在实

践中的许多行为却是与之相悖的,虽然他们知道什么是

好的理论和做法,却没有真正相信它们能够起作用,也

不愿为此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我们的教师教育也有一定的责任。教师教育

从教者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空洞的阐

述本身就不利于同学们理解和相信这些教学理论。因

此,我认为我们教育学专业的教学应当向医学、法学、

工商管理等专业学习,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加强理论与

实践的联系,让同学们掌握理论的同时了解实践,这样

才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进实践。

读书 无捷径——积淀之中见成长

关一枝:根据您多年的教学经验,您认

为我们在学习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什么?

余保华:我认为最大的问题还是阅读。在与同学们

交流时,大家最常问的就是怎么读书和读什么书,这两

个问题固然重要,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读书的兴趣和习

惯。

当你问老师读书方法时,也许潜意识里希望有捷径

可走,希望老师给一个方法能让我一瞬间“吃掉”这本书,

这显然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至于读什么书,老师能

够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大家推荐一些书籍,但同学们不能

指望老师开出一个权威的书单,整个研究生期间就只读

这些书。因为老师的阅读毕竟也是有限的,而且老师认

为好的东西不见得能吸引你,所以我倡导大家在不断地

尝试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书籍。

目前,我们的阅读主要有“工具性阅读”和“享受性阅

读”两种,前者是在外界压力下进行的阅读(比如为了完

成课堂讨论而阅读老师指定的内容),一旦外界压力消

失,就容易放弃阅读;后者则是自发进行的,虽然它在

我们的生活中所占比例有限,但对保持我们的阅读兴趣

极为重要。就阅读习惯而言,随着手机的普及使用和网

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碎片化”阅读,但这种

阅读方式使得我们很难集中精力阅读一篇长论文或是一

本书。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过分纠结于读书方法和读

书清单,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静下心来,一页页地读下

去,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自

己感兴趣的内容。

Page 8: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jky.hust.edu.cn/__local/2/9E/02/274B95C1A6912F8E4899C343E95_6… ·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2 contents 目录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8

§关注·教育视点§

美国中小学校车服务体系的特点及借鉴

毕美杰 课程与教学论 2014级硕士

2011年全国发生了20多起严重的校车安全交通事故,

将我国的校车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校车问题不仅引起

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自

此,《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幼儿校车

安全技术条件》、《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等国家文件标准

相继出台并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2012年,校车安全第一

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同年颁布了《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

件》和《专用校车学生座椅系统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

两项国家强制性标准颁布,并出台《幼儿校车安全技术条

件》和《幼儿校车坐椅系统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两项

国家标准向全国征求意见。随着政府发布实施《条例》,

并要求各地政府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出符合当地的具体措

施,此后每年的校车安全事故次数和伤亡总人数与2011年

相比明显减少。

然而,校车运行及管理的有序、长效、规范发展不能

仅仅依靠法律法规的监管,而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

的结果。美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校车服务体系最系统、最安

全、最专业的国家之一,其校车制度的发展已经有近两百

年的历史,本研究旨在分析梳理其校车服务体系的特点,

对于我国校车管理与运行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

考。

一 、我国校车安全事故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校车安全事故多数涉及到校车超载超速、学

校没有使用合乎标准的校车、校车司机违规驾驶、酒驾、

驾驶员资质不够、跟车老师缺乏责任感、学校对教师管理

不善等方面。这些既是我国校车安全事故存在的问题,也

是造成众多起校车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 、美国中小学校车服务体系特点

(一)联邦和地方各州立法保障

美国联邦政府1966年和1977年分别颁布了《国家交通

与机动车安全法》和《机动车与校车安全修正案》,并且

国家交通安全管理局1977年颁布《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

都是美国政府以政府的名义颁布立法,可以看出其对校车

安全的重视程度;地方各州在政府法案的前提下制定符合

当地情况的法律、法规或相关条文政策。作为具体交通管

理权利的主要享有者,地方各州也根据本州的实际情况对

当地的校车类型、道路规则、营运管理和安全教育等多方

面进行修正和规范。

Page 9: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jky.hust.edu.cn/__local/2/9E/02/274B95C1A6912F8E4899C343E95_6… ·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2 contents 目录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9

联邦政府在校车事务管理中主要通过立法体现,

它对全美的校车管理有大方向的指导意义,同时联邦

政府还设立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国家运输安全

委员会、联邦车辆安全管理局等部门来加强对校车的

管理;地方各州对校车具有直接管理权,通常设立不同的

部门定期对校车司机进行培训、建立校车财政管理系统、

校车维修体系、全州校车管理系统等来确保校车的正常运

行;学区作为校车管理的最基层,通常配有较为专业的校

车团队,该团队参与校车的具体运营,比如对校车司机和

随车人员进行培训、审查合格的校车路线、宣传校车的安

全教育,为父母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校车信息等来完善校车

服务。

(三)政府财政投入与经费支持

联邦政府对校车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财力保障,在美

国,公立中小学为学生提供免费的乘车服务,政府对校车

产业进行补贴,每生每年多达400美元。校车经费主要由州

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担,财政拨款和发行债券是筹措校车经

费的两种主要途径。政府的财政支持对校车的补偿范围较

广,涵盖到随车人员工资、保险、福利等;由于各州实际

经济情况不同实行有差异的弹性补偿,较为贫困的地区明

显获得的补偿较多。

(四)严格的交通规则

美国通过《校车停让法》制订了非常详细的“校车避让

规则”,这里主要表现为校车具有强大的道路优先权。由于

各州具体情况不同,尽管制定的法律也不完全相同,但多

数条款内容是一致的。美国真正做到了从法律法规的层面

保障校车在行驶和停靠中的安全,真正做到了从每一个细

节中为学生的安全服务。

(五)校车的运营模式

在运营管理方面,政府根据目标学校的规模大小、生源

情况和资金状况,形成以购买式、租赁式和招标承包式三

种不同的运营模式。如果学校规模较大且财务状况良好,

该校完全可以自主购买校车来服务于该区的学生。拥有属

于自己的校车则在校车的使用和调度上比较自由,只是在

于校车的保险和维修方面需要相应的占用部分资金;如果

学校规模小且资金较少,学校会采用租用校车公司的校

车,双方签订使用校车的协议,这样避免了购买校车需用

的大量资金,实际上在使用上与购买校车的学校并没有本

质区别,只是租赁的费用较高;招标承包式是学校将自己

的校车服务公开交给各大盈利性的校车公司,各大公司设

计方案参与竞标,最后胜出者与学校签订协议,校车公司

全面负责该校的交通事宜,同时该公司还能享受政府提供

的优惠政策,目前招标承包式是越来越被接受的一种商业

化校车运营模式。

(六)校车安全教育

美国的校车安全教育主要针对社会、学校、家长和学

生。经过百年发展的校车事业,具有“黄色特权”的校车意识

已经深入人心。学校会定期采用课堂教学和实际演练的方

式对司机、校车随护人员、学生监护人和学生进行有关校

车安全知识的培训,如发放安全内容手册、观看安全录像

或视频、举办校车安全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等形式。尤其

是在每年学期开学的时候,学校会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试

乘”校车,随车教师在家长与学生的切身体验中指导乘坐时

的注意事项。

三、 美国校车服务体系对我国校车制度的借鉴

(一)校车的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

我国关于校车的立法起步较晚,尽管政府先后颁布

《条例》和《专用校车安全国家标准》,这些法律层级较

低,仅仅只针对于专业公司生产专用校车的安全技术标

准,而对于当前正在运行的很多校车并没有约束力,而像

《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第2号修改

单》、 《校车安全技术条件》、《校车坐椅系统及其车辆

固定件的强度》 《幼儿校车坐椅系统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

度》等文件是由国务院部委或国务院授权的组织制定,这

些文件的效力远远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

(二)政府责任不明,监管不力

这与校车管理的责任主体仍未明确情况相似,《条例》

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校车安全管理工作

负总责;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校车安全管理履行统一指导、

督促等职责。但至于县级以上哪级政府来负责或监督,没

有进一步明确。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包括省、市、县三级,

如果不明确这一点,一旦出现问题容易造成推诿、扯皮、

问责不清的情况。此外,校车具体由哪个部门管理还不明

确,到底是教育部门,抑或交通部门,还是公安部门,或

者另外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管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

考虑。

(下接第11页)

Page 10: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jky.hust.edu.cn/__local/2/9E/02/274B95C1A6912F8E4899C343E95_6… ·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2 contents 目录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10

(上接第9页)

(三)校车经费投入不足

《条例》明确提出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

地方财政分担,如果细细推敲当中的相关内容,就会发现各

级财政具体如何分担校车所需费用,还需更详细的方案。否

则,条例中的很多规定只是空谈。如在校车的运营经费支出

的问题上,中央、地方和学校各自的责任并没有定论。如今

社会各方对于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补贴、补助有很高期望,因

为具体的办法没有明确,反而导致了需求方的观望。尤其是

在偏远地区的学校,如果没有政府财政作为支持,只单纯依

靠学校的力量购买符合使用标准的校车,根本是不可能的。

(四)校车的运营组织不够专业和科学

大多数的运营组织不具备专业的交通运输管理经验,更不

具有校车运营的专业经验,在线路设计、车辆维护、调度调

配等方面缺乏能力。尽管《条例》标明校车“可以由学校或其

他具备资质的单位配置、运营”,并规定了详细的运营准入标

准和安全责任,却并未明确指出这些校车购置、运营和维护

的费用如何产生和分配,并且校车究竟谁购买、谁运营、谁

管理、谁监督,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机制,各部门之

间的协调缺乏政策依据和统筹规划,一定程度上存在“无人负

责也无人管理”的问题,对校车事业的深入发展产生了阻碍。

(五)校车文化建设和公众意识有待加强

学童交通安全是个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建立系统性的法律

法规和车辆运维管理体系,还需要建立健全司乘人员的培训

体系、对家长和学生校车安全知识的宣传体系。保障学童安

全,不仅仅是要有一辆“钢筋铁骨”的车辆,更要有与之适应

的校车文化,这需要整个社会的长久努力才能让校车安全的

跑起来。

近年来,量子信息技术方兴未艾,不少人认为人类正站在下一代量子革命的门槛上,量子力学正在催生变革性技术。20世纪物理学革命诞生了两大科学理论,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作为物理世界的百岁“幽灵”,量子力学自1900年诞生以来催生了许多重大发明——原子弹、激光、晶体管、核磁共振、全球卫星定位等。带来这些成果的“第一次量子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成为社会跨越发展的基石和动力。2014年,英国《自然》杂志吹响“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号角。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量子调控,是量子力学的最新发展,带来了“二次革命”。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人类对量子世界的探索已从单纯“探测时代”走向主动“调控时代”,将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网络、量子仿真等领域实现突破,成为解决人类对能源、环境、信息等需求的重要手段。

以“第二次量子革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随着今年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成功发射,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探索迈向了世界最前沿。“高端科技就是现代的国之利器”,我国科技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还有差距,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要想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就必须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聚焦重点任务,配置资源,集成攻关,在更多科技领域逐步由跟跑者变为并行者、领跑者,最终实现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根本转变。(摘自《光明日报》2016年10月09日8版)

§知识·学问百知§

第二次量子革命:改变世界格局的机遇与挑战

20世纪唯一参加量子革命热潮的中国少年

Page 11: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jky.hust.edu.cn/__local/2/9E/02/274B95C1A6912F8E4899C343E95_6… ·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2 contents 目录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11

§人物·教育名人§

陈嘉庚(1874年 10月 21日——1961年 08月 12

日),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

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

(今厦门市集美区)。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

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

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

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陈嘉庚说:

“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

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

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

要。”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在长期办学的实践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

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对重男轻女;第二、强调优待贫

寒子弟,奖励师范生;第三、讲究教学质量,注意全

面发展;第四、主张“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

校”,重视教师质量;第五、倡办职业技术教育;第

六、要求普及教育。

陈嘉庚先生书法 陈嘉庚先生与毛主席

陈嘉庚

§人物·教育名人§

Page 12: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jky.hust.edu.cn/__local/2/9E/02/274B95C1A6912F8E4899C343E95_6… ·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2 contents 目录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12

§意林·学院漫话§

研究生师门研讨会探析

研 究生教育是建立在研究活动

的 基 础 之上 并 将研 究 与 教

学、研究与学习整合起来的教育,而研

究的本质即创新。研究生教学的目标不

仅在于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理论知

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他们的应用、分

析、评价和创造的能力。不同于传统学

习方式的被动接受与灌输,师门研讨会

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学生学习发展的需

求,更是研究生教育中最典型最具代表

性意义的学术沙龙模式。

一、师门研讨会含义

研讨会(Seminar) 也称学术沙龙

是以研究组为共同体,以学术交流互动

为特征,以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为进步

动力的学术交流模式。“习明纳”是英文

Seminar 的音译,原意是指在教授的指

导下,学生组成教研小组,就某些专题

定期集中展开研讨,共同探讨新的知识

领域,研究高深科研课题,锻炼学生的

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着重培

养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

式。杨立强等学者认为Seminar 即学术

报告暨讨论会,是指研究生在导师的指

导下,对某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学习或开

创性研究,并与导师定期讨论的一种学

术交流形式,它能有效培养研究生的科

研能力。学者阳婷婷也指出师门研讨会

主要是指研究生培养机构中的研究生导

师引领和指导,以研究生个体为参与主

体,围绕一定的学术主题、论文报告、

社会热点等问题所展开的独立于课堂教

学之外的非制度化的自由探讨式的学术

活动。

二、师门研讨会开设流程与形式

在前期对学院师门研讨会开展状况

进行相关的了解后得知,各个师门内部

所开设的研讨会,主要分为前期准备、

正式开展以及后期总结三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是师门研讨会顺利开展的

前提,作为整个研讨会的舵手,前期的

准备工作为研讨会的正式开展奠定了基

础,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内容是主持人的

工作安排以及参与人员的精心准备。主

持人的准备工作涉及时间确定、地点安

排、人员通知、主题选择等多方面。当

然研讨会的顺利开展除了主持人前期的

工作安排,最为重要的还是参与人员或

者发言人的准备。在师门研讨会开展之

前学生需要查阅或者搜集并积累相关的

Page 13: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jky.hust.edu.cn/__local/2/9E/02/274B95C1A6912F8E4899C343E95_6… ·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2 contents 目录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13

文献资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河”,没有资料的积累难以形成真正具有说服力的观点。作

为研讨会的轴心,发言人除了前期的资料搜集与阅读之外,

还必须能够在此基础上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独特观点,并能够

清晰思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正式开展

为期2-3小时的学术沙龙,是师生思想碰撞的重要场

所,是学生自由学术思想和新知识产生的重要媒介。研讨会

一般有读书会、学生报告以及项目讨论会等形式,在此根据

以上不同形式进行详细的分析。

1.读书报告会

研究生阶段,大量阅读书籍是必修课。导师或者任课教

师也会根据课程与研究需要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书籍,所以

在学术沙龙中专门的读书报告会必不可少。这一形式中学生

可就书中的观点或问题甚至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

导师一起探讨交流。

朱熹曾说过“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

于读书”。师门研讨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读书交流的平台,

在这种交流切磋中,不仅可以收获读书经验,解决困惑,还

可共享知识精华,丰富知识的厚度和广度。

2.学生报告

任何形式的师门研讨会,学生报告都是核心内容。在实

际的开设过程中学生报告又分为两种开展方式:专题研讨、

话题讨论或毕业生论文研讨等。

(1)专题研讨

为了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主题选择首先要与

学生所学专业相贴近并且有较丰富的理论内涵;其次要有适

合大众分享并展开讨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样才能激发学

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对主汇报人来说专题汇报是将先前搜

集的资料与自己的研究思路结合以形成新的模式或者框架的

过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而沙龙中旁听汇报

的学生,需要以自己的分析能力,对汇报人的讲解进行点

评,指出其中的优缺点或自己的其他意见。

(2)毕业论文研讨

每年毕业生的开题和答辩内容都是师门研讨的重头戏,

各师门都会专门召开毕业论文研讨会,集中分析探讨学生的

毕业论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硕士论文的写作离

不开其他人的批评与建议。集体的智慧总是会很有力量,群

言相激胜于孤独迷惘的苦苦探索。

以潘懋元老先生召开的学术沙龙为例,其学生在论文选

题拿不定主意时,潘老就会让大家各抒己见,经过一次甚至

数次的讨论后,学生会再搜集相应的话题资料,最终形成自

己的选题并撰写成文。苦于教学、科研以及研究生数量过多

的压力,很多身兼数职的研究生导师能够一对一指导硕士生

论文写作的机会非常少,所以这一类的学术沙龙其实在一定

程度上减轻了导师的压力,另外集思广益的过程,更有助于

学生毕业论文的成型与完善。

3.项目进展讨论

多数研究生导师都有自身承接的科研项目而其中的很多

内容单靠导师个人无法完成,研究生成为了课题的具体操作

实施者,导师成为了任务的分配与监测者。因此项目进展讨

论也成为研讨会中的常见形式。针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导

师与学生相互探讨、一一攻破,这样既可以解决问题,也可

以共享经验。以科研项目实例为个案进行的实践讨论学习,

对于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能力有着极好的效果。

另外,当不同的专业或者不同研究领域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对

话时,学术沙龙会成为不同经验和思想交汇沟通的桥梁,全

体都将从中受益。

(三)会后总结

师门研讨后的会议总结是对整体内容再提炼的过程。将

好的想法与观点及时有效的记录下来,实际上也是对学术沙

龙的升华。用文字的形式将思想表达出来,这既是对学习结

果的总结,又是对学生科研论文写作的训练,日积月累后必

然使得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会议纪要的撰写也促

使师门研讨真正富有成效,从而避免沙龙的形式化。

三、结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

的过程,是新旧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作用的过程,即“建构

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

造和重组”。前期准备、正式开展以及会后总结三个阶段都

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自我观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都得到

了相应的发展。作为研讨会的参与者,导师在自己的研究领

域里有一定的话语权,比学生更为全面和深刻地了解相关问

题。在研讨会开展过程中导师对学生的数句指点,不仅解惑

更能启发。

师门研讨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的同时,也缩短了

师生之间的距离。每月几次的学术沙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保

证了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见面和沟通时间,也成为了师门内部

的情感交流纽带。导师和学生之间在研讨会上不只有学术上

的沟通,更有生活上的交流,这也体现了导师对学生的一种

人文关怀。

Page 14: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jky.hust.edu.cn/__local/2/9E/02/274B95C1A6912F8E4899C343E95_6… ·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2 contents 目录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14

学习教育学两年,接触到了很多教育改革,渐渐地内心也

认为“现在的学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老师自主

权在扩大、教学方法在多样化呈现、学生更加热爱学习……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研二入学正巧有机会去了武汉江

夏区的一所小学,两个星期体验真正的当代学校育人环境与状

态,我震惊了……我以为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在哪个角落都

不曾出现,教学方法依然传统、合作学习有名无实、探究学习

贯彻不了,失望涌上心头,而其中有关教师的处境却最让我心

惊。以前总批判中小学教师,认为他们怎么就不能多看看教育

类书籍、他们怎么就不能以学生为中心呢……而真实的教师生

存困境让我知道了为什么他们不能,教育局和学校每天都有非

常多的常规会议和教研活动,加上一系列突发事项紧急会议,

他们每天忙碌不停。

老师好忙,没有机会支配自主时间,没有时间思考教育的

真谛、反思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老师好忙,敢怒不敢言

的忙着。对于这种生存两难环境下的老师,我已无法要求他们

什么。来学校是为了真切感受教育实际情况,找出

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的两难境地不仅仅是教

师自己造成的,更是整体教育管理和教育体制的问

题。而今后要走向教育岗位的我,又何去何从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

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

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童

年的快乐就像一层薄薄的纱,没

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风吹远

了。那些琐碎的日子似流水无

痕,又夹杂着落英缤纷……上小

学的时候不喜欢读课文,不喜欢

学新课文,因为学完一课就该听

写生字或是背诵,无聊而又枯

燥。

这几天在浏览一个关于小学

教育的微信公众号时,看到了曾

经学过的一些课文,觉得那些文

字已好遥远,可就是这一篇篇的

课文伴着我走过了童年懵懂的岁

月,帮我寻找到一些已经丧失了

的记忆。

例如《金色的鱼钩》,老炊

事班长把有限的鱼汤给伤员同志

吃,而他悄悄坐在一边,捧着搪

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吃剩的鱼骨

头,嚼几下就皱紧眉头硬咽下

去……最 后 他 牺 牲 在 茫 茫 的 草

原…… 《半截蜡烛》一文讲述了

二战时,伯诺德夫人与女儿杰奎

琳,儿子杰克,用智慧保住了藏

有机密的半截蜡烛……《穷人》

一文中,渔夫的妻子桑娜把死去

邻居的两个孩子抱到自己贫困的

家中,等待丈夫回来责骂,但善

良的渔夫从汹涌澎湃的海上归来

后,得知邻居病故,催促着妻子

把两个孤儿抱来…… 还有好多的

课 文,都 值 得 再 去 读,现 在 重

读,如同“朝花夕拾”一般,而

且那时那刻的心境也已经找不回

来了,这该就是成长吧,成长让

我们获得的同时又在失去。

□陈丹

教育学原理 2

015

级硕士

□郭丽

高等教育学 2015级硕士

§学思物语§

Page 15: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jky.hust.edu.cn/__local/2/9E/02/274B95C1A6912F8E4899C343E95_6… ·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2 contents 目录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15

瑟瑟秋风,些许凉意,又是一年桂花飘香的季

节。不经意间,来华科已是一年有余,每逢这样落叶

纷飞的季节,我就忍不住要哀叹一下时光易逝。最近

总是会接到一些已经工作的同学打来的电话,有抱怨

工作压力的,有诉说情感不顺的,也有的跳槽换了工

作,还有的重新加入了考研“大

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苦恼,

每个人又都有一样的感慨——还

是在学校好呀!

我们大多都在学校里度过了

十六七个年头,而学校似乎承载

了我们所有关于孩童和青少年时

期的回忆。也许,我们怀念的并

不是校园,而是那段无忧的年少时光吧。就我而言,

读研使我有了更多的校园时光,但现在的我似乎再也

不能像以前那般轻松。年岁的增长总是伴随

着一些困扰,总会让你不得不去面对一些现实的问

题。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因为新的身份,新的地方,

未知的压力让人感觉喘不过气,本就容易焦虑的我因

此病了一个多月。幸好,师友的关怀让我度过了那段

难熬的岁月。现在的我慢慢适应

了这样的生活,很享受这样的生

活节奏和时光。我想,那些抱怨

生活的朋友们,并不是怀念校园

生活,他们真正怀念的应该是那

些给我们遮风避雨的港湾。可是

生活就是如此,总有磕磕绊绊,

总有风风雨雨。二十三四岁的年

华,美好的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尴尬的是不能正

视并珍惜眼前的机会。

一直记得大伯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让我苦寻答案。他说:“同样是一根草绳,为什么绑在螃蟹身上卖

的是螃蟹的价格,而绑在草身上却卖的是草的价格呢?”听到这句

话让我很疑惑,想着是不是能用教育学的观点或是经济学、社会学

来理解呢?结果至今,知识的浅薄致使我还是只能以此感悟一下。

草绳的价值是等同的,只是附着在了不同的主体上,因此是不

是主体价值的不同导致与之相应的附着体价值的变化了呢?从这个

角度看的话可以尝试理解。但是单纯看草绳本身,又明显体现出不

公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社会便是这句话的缩影,同样层次

的人或是能力、价值相同,但是命运各异,不公平现象随处可见。

不管是在教育、社会地位还是经济上,各种原因导致了不公平现象

的发生,但是是否要因此而抱怨生活呢?回过头来看,抛开复杂的

外因,我们可以从内因着手改变现状。主体本身是具有能动性的,

改变首先还是要依靠主体自身,同时还需要强大的意志和执着的内

心两个因素作支撑。从拉小差距开始,一步步的努力,尽管还不能

完全消除不公现象,尽管自身能力有

限,尽管阻碍无穷大,但至少不是被

动接受所有,就能够一步步靠近公平

的怀抱。

□徐蕾

高等教育学 2015级硕士

□饶盼英

课程与教学论

2015

级硕士

Page 16: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jky.hust.edu.cn/__local/2/9E/02/274B95C1A6912F8E4899C343E95_6… ·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2 contents 目录

华中大教科院研究生学术简报 第56期

16

分享学习快乐、交流学习心得,探讨教育话题、推荐经典美文

《学问点津》热忱欢迎全院师生投稿支持!

《学问点津》编辑部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