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年底前后登月newworldtimes.us/newspaperfiles/20180427/p07c.pdf2018/04/27  ·...

1
07 大陆要闻 新世界时 新世界时2018年4月27日 NEW WORLD TIMES 十年前, 1800 名空军官兵奔赴成都 彭州市银厂沟展开救援。6 天时间里, 官兵们营救转移群众数千人,废墟中挖 出幸存者数十人。2018 4 16 日, 13 名当年参与搜救的西部战区空军官 兵和 17 名新战士来到银厂沟所在的龙 门山镇,回访当年地震灾区。 辽宁省沈阳人邹有策没经历汶川 地震,也没到灾区参与救援,用他以前 的话来说,他似乎与这场灾难无关。但 10 年来,他帮助 400 多名伤员站起来、 跑起来,守护着他们不再倒下。他是一 名假肢矫形师,目前在四川省人民医院 川港康复中心负责给汶川地震伤员安 装与更换假肢。 16 日,彭州龙门山镇白水河大桥桥 头,重回故地的空军官兵代表在一座小 山坡前停下脚。 这里,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模样,但每 一个曾经走过这里的人都记得当初的细 节。“乱石坡与地面有 60°斜角,转移被困 人员经过这里时,救援官兵用身体搭起 人梯。”军事摄影家刘应华用相机记录下 了这难忘的瞬间。 救援结束数月后,官兵们成功找到 了木板上的人—王兰。 4 16 日,他们又一次相见了。 在彭州市中医院康复科,王兰的床 头摆着两张《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的照 片,都被放大装裱在画框里,十年来她一 直带在身边。 “快,快进来。”高位截瘫难以动弹, 她铆足劲儿挺了挺背,把刘应华和唐先 锋等人请进屋里。王兰笑着,一刻也不 合嘴。 床头托举王兰的照片里,有双手是 唐先锋的,“上一次见你,是 2009 年了,那 时候状态没这么好。”“是啊,那时候心态 没这么好,现在我过得很开心。”像两个 多年没见的老朋友,王兰向唐先锋述说 这些年的日子。 王兰的脊椎在“5·12”汶川特大地震 中受伤,导致高位截瘫,先后在华西医 院、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等地方接受治 疗和康复训练,目前已经在彭州市中医 药康复科住了 4 年多,十年来,医院成了 她的家。“地震后最初的一两年,无数次 想死。”聊起曾经的沮丧,王兰脸上已经 找不到忧伤,她总是笑着,“后来越接受 治疗,心态也越好。真得谢谢你们,没有 你们,我不可能有今天。”几句话不到,她 又说回了感激的话。 “如果不是因为你们,我不可能得到 那么多人的关注和关心。”王兰记得,走 出阴霾时她也这样提醒自己,“我的命是 你们大家那么努力救起来的,如果我死 了,怎么对得起你们,所以我一定要好好 活。” 见到又一个被救起的女人,是在 龙门山镇九峰村。周仲菊伸着脖子左 顾右盼,急着要从一群蓝色军装的人 群中,找出那些熟悉而陌生的面孔。 唐先锋等人进入她的视线,周仲 菊清楚认得每张脸,却叫不出全名。 不是因为久别而遗忘,也不是因为重 逢激动得语无伦次,周仲菊从垮塌的 房屋中被刨出来至今,她也未曾有机 会知道每个救命恩人的名字。 周仲菊握住了唐先锋的手,眼泪 止不住往外涌,“不是你们,我就没这 条命了。”两三句后,唐先锋给了她一 个拥抱,手恰好撩过周仲菊空荡荡的 右手衣袖,猛地一下,他的眼泪也出来 了。 十年前把撕裂的预制板抬开时, 唐先锋分明见过那只胳膊。2008 5 13 19 13 分,被困在银厂沟东林 寺颐养休闲庄废墟 29 个小时的周仲 菊,经过唐先锋等 16 人用时 3 个多小 时的刨挖,终于脱险,她是空军救援官 兵挺进银厂沟实施搜救后,从废墟中 挖出的第一个幸存者。那一年,周仲 50 岁。 “如果他们不来,我肯定熬不住 了。”说到这些,她总是双眼噙泪,旁边 的大女儿也跟着抹眼泪,“没有你们, 就没有我妈了。” “就少了只手,这些年我过得很 好。”周仲菊说起近况,“我两个女儿, 都生了二胎,你看,我还能抱孙孙。”她 把大女儿怀里的小外孙搂了过来,一 只手抱着,笑得很甜。 徒手刨人 托举生命 十年相伴 4 13 日下午,四川省人民医院假肢 矫形部工作间,邹有策半蹲在地上,把石 膏绷带缠绕在女孩小腿上,紧紧挤压石 膏,让它和身体的接触更紧密。 女孩叫赵秘, 10 年前刚刚 10 岁,地震 让她失去了右腿脚掌和部分小腿。装上 假肢后,每过一段时间,她需要更换接受 腔。 “人体踝关节会随着地面环境调整, 假肢却不会。”邹有策说,假肢与身体接触 的地方就是接受腔,大小必须和残肢契 合。不然,就好比穿了不合脚的鞋。 地震伤员中很多年龄较小甚至未成 年的孩子,身体正在发育,短短几个月高 矮胖瘦就会变化。邹有策要做的,不只是 帮他们装好一个假肢,而是定期地给他们 调整假肢高度、接受腔大小并且帮他们制 作合适的接受腔。 10 年来,邹有策守护着 400 多人,让 他们能够站起来。很多当年的小伤员,邹 有策照顾他们到结婚生子。 “那时,灾区严重缺乏假肢技师。” 2008 11 月,在北京一家国际假肢销售 企业从事假肢安装调试技术支持的邹有 策,不顾家人反对,来到了成都。当时,川 港康复中心只有他和来自香港的何锦华 教授两名假肢矫形技师,要面对 60 多个 急需安装假肢的伤员。 “那时很忙,但忙并不是最大困难。” 邹有策说,和灾难给伤员带来的身体上的 伤痛相比,心灵上的创伤更难以治愈。 有的伤员不想安装假肢,王睿是其中 之一。她是个沉默寡言的女孩,地震时刚 15 岁,被倒塌的房屋砸断右腿,因伤势 过重不得不高位截肢。 邹有策说,每一次想给王睿装假肢都 被拒绝。他找到一些心态乐观、康复较好 的伤员,组织他们穿戴上假肢,每天在训 练大厅中练习行走。 每次,他都让王睿坐在轮椅上静静地 看着。 两个多月后的一天,王睿主动找到 他,怯生生地问:“邹哥,假肢能给我试一 试吗?” 邹有策说,那一天,他笑得很开心。 “不走了,我走了他们咋办!”邹有策 说,来成都待了一年多后,他发现,他的专 业在这里有最大发挥空间,伤员们成了他 的朋友和亲人,他没办法离开。 为你骄傲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身份十分尴 尬。最初,他是作为假肢销售企业的代 表,来这里负责假肢安装调试。后来,他 离开公司,加入“站起来”公益组织成为志 愿者。再后来,因为长期派驻四川省人民 医院川港康复中心,他又被川港康复中心 骨科收编。他打趣地说,不管是甲方还是 乙方,正规军还是游击队,他干的事从没 变过。 “越来越为我的选择感到骄傲。”邹有 策说,看着他帮助的人一个个站起来,甚 至重新走上人生巅峰,他为他们骄傲。 王睿,现在是著名残疾人乒乓球运动 员,曾斩获 2015 年国际乒联世锦赛和仁 川亚运会冠军。失去双腿的小伙子代国 宏,成了赫赫有名的无腿蛙王,曾获全国 游泳锦标赛蛙泳冠军,打破全国纪录…… 还有更多的人,在各自领域重新站立、起 飞。 24 日, 2018 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幕。中国国家国防 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在开幕式上宣布, 为嫦娥四号探测器提供地月通信支持的中 继星正式命名为“鹊桥”,搭载中继星发射 的两颗小卫星被命名为“龙江一号”和“龙 江二号”。据了解,这颗蕴含“鹊桥相会”浪 漫寓意的中继卫星,计划今年 5 月择机发 射,将为今年后续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 着陆月球背面探测,在地面与嫦娥四号之 间搭起一座通信联络的“太空鹊桥”。 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国 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介绍说,嫦娥四号 是今年中国航天的重大任务之一,计划执 行两次发射。第一次是今年 5 月发射嫦娥 四号任务的“鹊桥”中继星,它将运行在地 月引力平衡点拉格朗日 2(L2) 点,为嫦娥四 号探测器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第二次 是计划今年年底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将 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巡 视探测。 “鹊桥”中继星发射任务将搭载的“龙江 一号”和“龙江二号”两颗小卫星,由哈尔滨 工业大学研制,它们将实现月球轨道环绕编 队飞行,并开展超长波天文观测等研究。 嫦娥四号年底前后登月 其中继通信卫星命名为“鹊桥”,计划 5 月发射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嫦娥四号年底前后登月newworldtimes.us/newspaperfiles/20180427/p07c.pdf2018/04/27  · 地震伤员中很多年龄较小甚至未成 年的孩子,身体正在发育,短短几个月高

07大陆要闻新世界时新世界时报报 2018年4月27日

NEW WORLD TIMES

十年前,1800名空军官兵奔赴成都彭州市银厂沟展开救援。6天时间里,官兵们营救转移群众数千人,废墟中挖出幸存者数十人。2018年 4月 16日,13名当年参与搜救的西部战区空军官兵和17名新战士来到银厂沟所在的龙门山镇,回访当年地震灾区。

辽宁省沈阳人邹有策没经历汶川地震,也没到灾区参与救援,用他以前的话来说,他似乎与这场灾难无关。但10年来,他帮助 400多名伤员站起来、跑起来,守护着他们不再倒下。他是一名假肢矫形师,目前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川港康复中心负责给汶川地震伤员安装与更换假肢。

16日,彭州龙门山镇白水河大桥桥头,重回故地的空军官兵代表在一座小山坡前停下脚。

这里,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模样,但每一个曾经走过这里的人都记得当初的细节。“乱石坡与地面有 60°斜角,转移被困人员经过这里时,救援官兵用身体搭起人梯。”军事摄影家刘应华用相机记录下了这难忘的瞬间。

救援结束数月后,官兵们成功找到了木板上的人——王兰。

4月16日,他们又一次相见了。在彭州市中医院康复科,王兰的床

头摆着两张《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的照片,都被放大装裱在画框里,十年来她一直带在身边。

“快,快进来。”高位截瘫难以动弹,她铆足劲儿挺了挺背,把刘应华和唐先锋等人请进屋里。王兰笑着,一刻也不合嘴。

床头托举王兰的照片里,有双手是唐先锋的,“上一次见你,是2009年了,那

时候状态没这么好。”“是啊,那时候心态没这么好,现在我过得很开心。”像两个多年没见的老朋友,王兰向唐先锋述说这些年的日子。

王兰的脊椎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伤,导致高位截瘫,先后在华西医院、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等地方接受治疗和康复训练,目前已经在彭州市中医药康复科住了 4年多,十年来,医院成了她的家。“地震后最初的一两年,无数次想死。”聊起曾经的沮丧,王兰脸上已经找不到忧伤,她总是笑着,“后来越接受治疗,心态也越好。真得谢谢你们,没有你们,我不可能有今天。”几句话不到,她又说回了感激的话。

“如果不是因为你们,我不可能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关心。”王兰记得,走出阴霾时她也这样提醒自己,“我的命是你们大家那么努力救起来的,如果我死了,怎么对得起你们,所以我一定要好好活。”

见到又一个被救起的女人,是在龙门山镇九峰村。周仲菊伸着脖子左顾右盼,急着要从一群蓝色军装的人群中,找出那些熟悉而陌生的面孔。

唐先锋等人进入她的视线,周仲菊清楚认得每张脸,却叫不出全名。不是因为久别而遗忘,也不是因为重逢激动得语无伦次,周仲菊从垮塌的房屋中被刨出来至今,她也未曾有机会知道每个救命恩人的名字。

周仲菊握住了唐先锋的手,眼泪止不住往外涌,“不是你们,我就没这条命了。”两三句后,唐先锋给了她一个拥抱,手恰好撩过周仲菊空荡荡的右手衣袖,猛地一下,他的眼泪也出来了。

十年前把撕裂的预制板抬开时,

唐先锋分明见过那只胳膊。2008年 5月13日19时13分,被困在银厂沟东林寺颐养休闲庄废墟 29个小时的周仲菊,经过唐先锋等 16人用时 3个多小时的刨挖,终于脱险,她是空军救援官兵挺进银厂沟实施搜救后,从废墟中挖出的第一个幸存者。那一年,周仲菊50岁。

“如果他们不来,我肯定熬不住了。”说到这些,她总是双眼噙泪,旁边的大女儿也跟着抹眼泪,“没有你们,就没有我妈了。”

“就少了只手,这些年我过得很好。”周仲菊说起近况,“我两个女儿,都生了二胎,你看,我还能抱孙孙。”她把大女儿怀里的小外孙搂了过来,一只手抱着,笑得很甜。

徒手刨人

托举生命 十年相伴

4月13日下午,四川省人民医院假肢矫形部工作间,邹有策半蹲在地上,把石膏绷带缠绕在女孩小腿上,紧紧挤压石膏,让它和身体的接触更紧密。

女孩叫赵秘,10年前刚刚10岁,地震让她失去了右腿脚掌和部分小腿。装上假肢后,每过一段时间,她需要更换接受腔。

“人体踝关节会随着地面环境调整,假肢却不会。”邹有策说,假肢与身体接触的地方就是接受腔,大小必须和残肢契合。不然,就好比穿了不合脚的鞋。

地震伤员中很多年龄较小甚至未成年的孩子,身体正在发育,短短几个月高矮胖瘦就会变化。邹有策要做的,不只是帮他们装好一个假肢,而是定期地给他们调整假肢高度、接受腔大小并且帮他们制作合适的接受腔。

10年来,邹有策守护着 400多人,让他们能够站起来。很多当年的小伤员,邹有策照顾他们到结婚生子。

“那时,灾区严重缺乏假肢技师。”2008年 11月,在北京一家国际假肢销售企业从事假肢安装调试技术支持的邹有策,不顾家人反对,来到了成都。当时,川

港康复中心只有他和来自香港的何锦华教授两名假肢矫形技师,要面对 60多个急需安装假肢的伤员。

“那时很忙,但忙并不是最大困难。”邹有策说,和灾难给伤员带来的身体上的伤痛相比,心灵上的创伤更难以治愈。

有的伤员不想安装假肢,王睿是其中之一。她是个沉默寡言的女孩,地震时刚刚 15岁,被倒塌的房屋砸断右腿,因伤势过重不得不高位截肢。

邹有策说,每一次想给王睿装假肢都被拒绝。他找到一些心态乐观、康复较好的伤员,组织他们穿戴上假肢,每天在训练大厅中练习行走。

每次,他都让王睿坐在轮椅上静静地看着。

两个多月后的一天,王睿主动找到他,怯生生地问:“邹哥,假肢能给我试一试吗?”

邹有策说,那一天,他笑得很开心。“不走了,我走了他们咋办!”邹有策

说,来成都待了一年多后,他发现,他的专业在这里有最大发挥空间,伤员们成了他的朋友和亲人,他没办法离开。

为你骄傲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身份十分尴

尬。最初,他是作为假肢销售企业的代表,来这里负责假肢安装调试。后来,他离开公司,加入“站起来”公益组织成为志愿者。再后来,因为长期派驻四川省人民医院川港康复中心,他又被川港康复中心骨科收编。他打趣地说,不管是甲方还是乙方,正规军还是游击队,他干的事从没变过。

“越来越为我的选择感到骄傲。”邹有

策说,看着他帮助的人一个个站起来,甚至重新走上人生巅峰,他为他们骄傲。

王睿,现在是著名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曾斩获 2015年国际乒联世锦赛和仁川亚运会冠军。失去双腿的小伙子代国宏,成了赫赫有名的无腿蛙王,曾获全国游泳锦标赛蛙泳冠军,打破全国纪录……还有更多的人,在各自领域重新站立、起飞。

24日,2018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幕。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在开幕式上宣布,为嫦娥四号探测器提供地月通信支持的中继星正式命名为“鹊桥”,搭载中继星发射

的两颗小卫星被命名为“龙江一号”和“龙江二号”。据了解,这颗蕴含“鹊桥相会”浪漫寓意的中继卫星,计划今年 5月择机发射,将为今年后续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探测,在地面与嫦娥四号之

间搭起一座通信联络的“太空鹊桥”。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国

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介绍说,嫦娥四号是今年中国航天的重大任务之一,计划执行两次发射。第一次是今年 5月发射嫦娥

四号任务的“鹊桥”中继星,它将运行在地月引力平衡点拉格朗日 2(L2)点,为嫦娥四号探测器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第二次是计划今年年底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巡视探测。

“鹊桥”中继星发射任务将搭载的“龙江一号”和“龙江二号”两颗小卫星,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它们将实现月球轨道环绕编队飞行,并开展超长波天文观测等研究。

嫦娥四号年底前后登月其中继通信卫星命名为“鹊桥”,计划5月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