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界教育界痛批新版历史教科书...

1
台港澳侨 台港澳侨 6 6 2019 11 24 日 星期日 ■微言 R 日前,港珠澳大桥 迎来通车一周年。跨境 巴士循环往复,游客络 绎不绝;跨境上班族和 学童早出晚归,往返穿 梭;两地牌照货车在关 口快速通关,货物发往 世界各地……一年来, 这座跨越伶仃洋、连接 粤港澳的大桥,给民众 带来全新的时空感受和 交通体验。 毫无疑问,港珠澳 大桥的建成和运营对加 速粤港澳大湾区深化融 合发展有十分重要的 促进作用。据统计,一 年来,经港珠澳大桥往 来三地口岸的旅客总 数超 2400 万人次,车流 150 万车次,进出口 货物累计超 21 万吨、价 值超 84 亿美元。粤港 澳形成“1 小时交通 圈”,三地人流、车流、 物流以前所未有的便 捷和速度往返交通。 以珠海为例,作为 内地唯一与港澳陆桥 相通的湾区城市,珠海 到香港的车程缩短至 半个多小时,珠海正从 交通末梢向交通枢纽 城市转变,而凭借人 工、仓储、物流等优势, 珠海在跨境电商、国际 商贸物流等领域大有 作为。对港澳而言,通 过珠海连接广大的大 湾区腹地,也为其融入 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长 期繁荣稳定提供了更 多空间。港口城市的 发展离不开广大腹地, 通过港珠澳大桥,香港 有了连接内地的新通道,更可巩固其在国际 金融、航运、贸易领域的中心地位。大桥的联 通进一步活跃澳门的贸易,为澳门旅游、会展 等行业带来更多的客源和机遇,这正是澳门 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急需的资源。 一座桥涉及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在全 球独一无二,要如何用好管好这座大桥?一 年来的成功运营也给出了答案。“合作查验、 一次放行”的新型边检查验模式,大大提高口 岸通关效率;简化粤港澳跨境车辆边检备案 手续,实施粤港、粤澳客货车查验结果参考互 认,使通关更畅通;珠海边检部门与香港建立 警务联络官机制,实现节假日客流车流提前 预警……通行政策不断放宽,通关时间不断 缩短,口岸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大桥推行“多 主体协同运营”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三地 法律法规差异、技术标准衔接、建设程序规 范,粤港澳跨境协作效应不断显现。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日益融合发展,这个 世纪工程必将不断优化与进步,在大湾区的 蓝图上描绘出越来越亮丽的色彩。 ■观沧海 R 11 日,首届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在 广州举行,以“汇聚侨胞力量,推进粤港澳大湾 区建设”为主题,约 500 位海外侨胞代表、港澳 同胞代表及国内知名企业家代表参会交流。 依据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 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 市群。这一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定位,决定 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有广阔国际视野, 还要有开创性思维,且规划设定的建设时间紧、 任务重,更需要汇集多方力量,凝聚各方智慧, 共同为大湾区献计献策。 广东拥有 3000 多万海外侨胞,目前海外 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广东投资企业超过 6.2 万家。海外华侨华人不仅拥有一定的经济实 力、联通中外的商业网络,还拥有丰富的人脉 关系、智力资源,尤其是近年大量留学归国青 年人才,他们知识结构新、创新理念强,契合 大湾区经济转型发展新动力、区域发展战略 新布局的发展定位。发挥他们独特的优势, 侨资侨智必将成为推动大湾区建设不可低估 的力量。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40 年来,归国 投资创业的华侨华人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的 同时,也实现了个人事业的发展壮大。同理,粤 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侨胞个人来说,也是一次难 得的发展机遇。据介绍,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 区大会有意每年或每两年定期举办。期盼这一 平台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大湾区吸引侨资侨智, 也为侨胞们提供更多资讯、成就事业发展新 高潮。 发挥侨资侨智作用 助力大湾区建设 ■濠江在线 R “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积极融 入国家发展大局,背靠祖国推动自身发展,是澳门 成功的最大经验。”澳门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徐建华 近日在一场学术研讨会上表示。 在澳门即将迎来回归 20 周年之际,中山大学 邀请来自澳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专 家学者,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港澳基本法委员会、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等各界的 100 多位嘉宾,举 办“‘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与展望”国际学术研 讨会。 澳门回归 20 年以来,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 改善,社会长期保持稳定,本地生产总值由 1999 500 多亿澳门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4400 多亿澳门 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均 GDP 1999 年的 12 万澳门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66 万澳门元。与会专 家认为,正是得益于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 “一国两制”在回归 20 年的澳门不断焕发蓬勃生机。 40 年来,港澳一直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国家的快速发展也为港澳发展提供 了难得的机遇。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粤港澳 发展研究院理事长林武发言时表示,积极主动融 入国家发展大局,是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重 要动力;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是澳门法 治发展的根本保证。 徐建华在演讲中,将与大陆融合作为澳门回 归以来最引人瞩目的五大成就之一。国务院港 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邓中华表示:“澳门之所以 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是得益于以下四 个方面:一是尊重和维护宪法和基本法规定的宪 制秩序,二是保持和发展爱国爱澳的优良传统, 三是形成和坚守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社会共识, 四是巩固和发展悠久的历史文化优势。” 有 学 者 表 示 ,具 体 来 说 ,澳 门 回归以来,在 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澳门特区发挥“引进来”和 “走出去”相结合的桥梁作用,通过中葡合作“一 平台三中心”等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 澳大湾区建设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此外, 宪法和澳门基本法共同构成了澳门特别行政区 的宪制基础,既为澳门的民主自治提供了法律基 础,又大大地调动了澳门的经济、政治、文化活 力。正在进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成为推动 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 展的新实践,前景广阔。 澳门大学传播系副教授吴玫通过抽样统计的 方法,发现了澳门中小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有着 客观清晰认知、高度情感认同和融入国家的主动 行为意愿。 如何进一步总结澳门“一国两制”的成功经 验,丰富发展“一国两制”理论,向国际学术界讲好 澳门“一国两制”的故事,是新时期助力澳门发展 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澳门明天的辉煌更值得期 待。”全国人大常委会港澳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张 勇倡议,“希望大家积极贡献智慧,为‘一国两制’ 伟大事业的行稳致远作出应有的贡献。”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境内外港 澳学术界的交流合作,打造更多港澳研究的交流 研究平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出理论性和 战略性研究成果,为推动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 展大局提供更多理论和智力支持。 核心阅读 今年9月新学期以来,台湾 依据新版课纲编写的高中历史 教科书开始使用。其混乱的体 系、错漏百出的内容和扭曲的价 值导向,引起台湾学界和教育界 的强烈不满。他们呼吁全社会 共同反对“去中国化”历史教科 书,不再让其毒害台湾学子。 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前景广阔 本报记者 贺林平 左图: 2019 年海峡两岸大学生篮球赛近日在福 建福州开赛。来自两岸高校的 16 支大学生球队参 与本次比赛。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上图: 应中国台北奥委会邀请,由街舞、轮滑、滑 板、攀岩等项目优秀运动员组成的大陆青少年体育 展示交流团日前赴台湾展演交流。图为自由式轮滑 青年组世界冠军顾琨琦在台北表演轮滑。 本报记者 冯学知民进党当局自 2018 年以来强行通过新版历 史课纲,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框架,并大幅 压缩“中国史”课程。这一“去中国化”操作遭到 台湾舆论持续抨击。 “去中国化”色彩随处可见 日前,一则岛内网友帖文在网络上引起热 议。新学期开学,某小学老师带领一年级新生 参观校园,遇到孔子铜像,老师问孩子们这是 谁?小朋友们异口同声说:“土地公!”甚至纷纷 上前拜了起来,引得在场老师和家长哭笑不 得。联想到新版高中历史课本将台南孔庙归入 民俗宗教类内容,把孔子与各类神祇并列,人们 从童言无忌中看到的是“去中国化”教育带来的 隐忧。 按照新课纲,高中历史课本第一册为从“中 国史”中分离出来的“台湾史”。记者调查发现, 目前市面上的“台湾史”教科书虽有多个版本,但 面目大同小异, “去中国化”色彩随处可见。 翻开龙腾文化出版的高一历史课本 101 页,“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小标题跃然纸上。书 中写道:“旧金山和约”中日本只声明放弃台湾 主权而未声明将主权移交于哪个国家或政 权。无独有偶,在南一书局出版的课本中,对 作为台湾回归中国重要法理依据的《开罗宣 言》和《波茨坦公告》,该书竟写道,“也有人认 为,两个宣言都仅有声明或公告的地位,并无 正式条约的效力……” 尽管台教育部门试图以所谓“尊重多元”搪 塞,但舆论却毫不买账。台湾历史学者王立本 教授驳斥道,“《开罗宣言》明确将台澎和东北归 还中国,并经《波茨坦公告》确认,《日本降伏文 书》则提到要遵守《波茨坦公告》,这一条脉络是 清晰可见的。”他强调,尤其是 1972 年,大陆政府 与日本发布的建交公报中,又一次明确了台澎 主权的归属,这些是白纸黑字的明文。“所谓‘台 湾地位未定论’,不过是独派对历史掐头去尾、 片面切割的产物。” 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也在一场记者会 上专门录制视频驳斥教科书谬论,直斥“台湾地 位未定论”错误百出,“现在居然连教科书都倡 言此事,实在荒谬”。 混淆认知,误人子弟 “我不仅在乎教科书有没有说谎,也在乎什 么内容写进了历史教科书。”中国国民党前“立 委”蔡正元近日在参加“反对‘去中国化’历史教 科书记者会”时质问,南一版课本尊称写《台湾 文化志》的日本人伊能嘉矩是“台史公”,为何更 早出版《台湾通史》的连横不是?台湾在清朝时 期长达 200 多年的历史只有几页,日本在台殖民 统治 50 年写了半本,是什么道理? 自新版历史教科书进入学校后,类似的质 问越来越多。譬如,为何对清末沈葆桢、刘铭传 等先贤对台湾的贡献避而不谈,却对日本在台 殖民统治的“功劳”大书特书,而其残酷剥削、杀 害台湾民众及民众奋起反抗的内容则一笔带 过?为何多元文化洋洋洒洒讲了一堆,而占台 湾社会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习俗则鲜少被论 及?为何“原住民”占台湾人口总数不足 3%,却 占“台湾史”全册 15%的分量…… 值得一提的是,与过往的历史教科书不同, 新版“台湾史”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是以 若干专题布局。“专题式布局才能把编书者喜欢 的内容放进去,可以横加他们想要的价值观。” 台中二中历史老师伍少侠表示,新课纲课本以 议题之设,行扭曲之实,说是专题式写法,却是 由它决定何为重要,不重要就不写。 教育界更忧心的是,这本价值扭曲的“独” 教材正在混淆年轻一代的时空观念,侵蚀台湾 人赖以生存的核心价值和文化传统。中华语文 教育促进协会秘书长段心仪教了 40 多年的中学 语文,看着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古文从 60 篇被一 路压缩到 40 篇,数目少了,但教起来却越来越辛 苦,“学生没有时空概念,经常要给他们补充必 要的历史背景,花的时间反而更多了”。 台北市第一女子中学语文老师区桂芝深 有同感。“学生学习《出师表》,不了解三国之 争,就没办法理解为何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不了解北宋党争,也无法体会范仲淹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区桂芝说,历史是帮 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要途径,但在如今的高中 语文教学现场,学生缺乏相关历史背景知识, 很难进入文章情境。“缺乏对自己民族根源的 认知能力,就会缺乏对现实政治的谎言的判断 力,更严重的是失去未来生命的灵魂依归,对 此我非常担忧。” “等下册东亚史出现的时候,中国史不但量 变了,连质都变了。”嘉义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 昆财估计, 1 本教科书约有 10 年版权, 1 年有 20 万学生使用, 10 年就是 200 万。不能任由新课 纲实施下去,让学生接受这种“去中国化”的历 史教育。 “逆流”而动,终是徒劳 吴昆财曾参与教科书审查工作,后来被委任 参与历史课纲制定。民进党当局“去中”历史课纲 草案推出后,吴昆财便与业界同仁发起历史教育 “新三自运动” —自写、自编、自传历史教材,并 成立协会。 “我虽是个小人物,但我必须要站出来, 在台湾推动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教育,让青年学 子认识自己真实的历史。” 过去一年,由吴昆财担任理事长的历史 教育“新三自运动”协会已发起多场公开活 动,不断向台湾社会揭批新版历史课纲“去中 国化”的真面目和危害,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 支持。在最近一次的记者会上,吴昆财向公 众介绍了由他编写的《在台湾建构中国史教 育》。这本小册子中收录的很多学者写的揭 批文章,几乎都是零稿酬。“有一个支持者自 费出了 3000 本这个小册子,在台湾这就算不 小的量了。”吴昆财说,很多人自带盒饭参加 他们的活动,还有一些人是顶着压力出席他 组织的记者会。 “去中国化”教育的“逆流”已在台湾存在 多年,渗透于历史、语文、地理和社会等多个 科目。“短期来看,文化‘台独’将会给年轻一 代造成认知错误,但就长期而言,这种作为徒 显政客对中国历史的无知无识而已。”曾担任 “义务教育历史课纲”召集人的孙若怡就撰文 表示,绵长的中国史虽然被腰斩变装,可是还 是得保留,“这种欲丢还捡的无奈着实可怜可 悲”。台湾“中研院”副研究员吴启讷也认为, 新版历史教科书充满逻辑缺陷和内在矛盾, 加深学生错乱感,也会引起有独立思考能力 的年轻读者质疑。 中华文化的韧性与活力也在两岸交流中 得到体现。记者采访中发现,每当有大陆古装 剧在台走红,便会掀起一波历史类图书销售热 潮,一些图书甚至长期被摆放在书店的显眼位 置。在网络上,大陆古装剧和历史题材网游的 粉丝团体不断扩大,从三国魏晋到隋唐再到明 清,从诗文到服饰、美食,相关讨论帖层出 不穷。 吴昆财表示,目前他正联络学者和一线 教师制作 150 集中国历史公开课,传到网上供 学生学习。在《在台湾建构中国史教育》的序 言中,吴昆财写道:“中国人向来重视历史的 鉴戒作用。我们不信真理唤不回,我们也不 容青史尽成灰。” ■两岸脉动 R 去“中”播“独” 谬论频出 台湾学界教育界痛批新版历史教科书 本报记者 冯学知 任成琦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Dec-2019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台湾学界教育界痛批新版历史教科书 桥连三地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9-11/24/06/rmrb2019112406.pdf · 议。新学期开学,某小学老师带领一年级新生

台港澳侨台港澳侨 66 2019年 11月 24日 星期日

■微言R

日前,港珠澳大桥

迎来通车一周年。跨境

巴士循环往复,游客络

绎不绝;跨境上班族和

学童早出晚归,往返穿

梭;两地牌照货车在关

口快速通关,货物发往

世界各地……一年来,

这座跨越伶仃洋、连接

粤港澳的大桥,给民众

带来全新的时空感受和

交通体验。

毫无疑问,港珠澳

大桥的建成和运营对加

速粤港澳大湾区深化融

合 发 展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促进作用。据统计,一

年来,经港珠澳大桥往

来 三 地 口 岸 的 旅 客 总

数超 2400 万人次,车流

逾 150 万 车 次 ,进 出 口

货物累计超 21 万吨、价

值 超 84 亿 美 元 。 粤 港

澳 形 成“1 小 时 交 通

圈 ”,三 地 人 流 、车 流 、

物 流 以 前 所 未 有 的 便

捷和速度往返交通。

以珠海为例,作为

内 地 唯 一 与 港 澳 陆 桥

相通的湾区城市,珠海

到 香 港 的 车 程 缩 短 至

半个多小时,珠海正从

交 通 末 梢 向 交 通 枢 纽

城 市 转 变 ,而 凭 借 人

工、仓储、物流等优势,

珠海在跨境电商、国际

商 贸 物 流 等 领 域 大 有

作为。对港澳而言,通

过 珠 海 连 接 广 大 的 大

湾区腹地,也为其融入

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长

期 繁 荣 稳 定 提 供 了 更

多 空 间 。 港 口 城 市 的

发展离不开广大腹地,

通过港珠澳大桥,香港

有了连接内地的新通道,更可巩固其在国际

金融、航运、贸易领域的中心地位。大桥的联

通进一步活跃澳门的贸易,为澳门旅游、会展

等行业带来更多的客源和机遇,这正是澳门

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急需的资源。

一座桥涉及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在全

球独一无二,要如何用好管好这座大桥?一

年来的成功运营也给出了答案。“合作查验、

一次放行”的新型边检查验模式,大大提高口

岸通关效率;简化粤港澳跨境车辆边检备案

手续,实施粤港、粤澳客货车查验结果参考互

认,使通关更畅通;珠海边检部门与香港建立

警务联络官机制,实现节假日客流车流提前

预警……通行政策不断放宽,通关时间不断

缩短,口岸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大桥推行“多

主体协同运营”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三地

法律法规差异、技术标准衔接、建设程序规

范,粤港澳跨境协作效应不断显现。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日益融合发展,这个

世纪工程必将不断优化与进步,在大湾区的

蓝图上描绘出越来越亮丽的色彩。

桥连三地

融合发展

■观沧海R

11 日,首届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在

广州举行,以“汇聚侨胞力量,推进粤港澳大湾

区建设”为主题,约 500 位海外侨胞代表、港澳

同胞代表及国内知名企业家代表参会交流。

依据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

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

市群。这一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定位,决定

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有广阔国际视野,

还要有开创性思维,且规划设定的建设时间紧、

任务重,更需要汇集多方力量,凝聚各方智慧,

共同为大湾区献计献策。

广 东 拥 有 3000 多 万 海 外 侨 胞 ,目 前 海 外

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广东投资企业超过 6.2万家。海外华侨华人不仅拥有一定的经济实

力、联通中外的商业网络,还拥有丰富的人脉

关系、智力资源,尤其是近年大量留学归国青

年人才,他们知识结构新、创新理念强,契合

大 湾 区 经 济 转 型 发 展 新 动 力 、区 域 发 展 战 略

新 布 局 的 发 展 定 位 。 发 挥 他 们 独 特 的 优 势 ,

侨资侨智必将成为推动大湾区建设不可低估

的力量。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40 年来,归国

投资创业的华侨华人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的

同时,也实现了个人事业的发展壮大。同理,粤

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侨胞个人来说,也是一次难

得的发展机遇。据介绍,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

区大会有意每年或每两年定期举办。期盼这一

平台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大湾区吸引侨资侨智,

也 为 侨 胞 们 提 供 更 多 资 讯 、成 就 事 业 发 展 新

高潮。

发 挥 侨 资 侨 智 作 用助 力 大 湾 区 建 设

于 芥

■濠江在线R

“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积极融

入国家发展大局,背靠祖国推动自身发展,是澳门

成功的最大经验。”澳门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徐建华

近日在一场学术研讨会上表示。

在澳门即将迎来回归 20 周年之际,中山大学

邀请来自澳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专

家学者,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港澳基本法委员会、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等各界的 100多位嘉宾,举

办“‘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与展望”国际学术研

讨会。

澳门回归 20年以来,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

改善,社会长期保持稳定,本地生产总值由 1999年

的 500多亿澳门元增长到 2018年的 4400多亿澳门

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均 GDP 由 1999 年的 12万澳门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66 万澳门元。与会专

家认为,正是得益于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一国两制”在回归 20年的澳门不断焕发蓬勃生机。

40 年来,港澳一直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国家的快速发展也为港澳发展提供

了难得的机遇。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粤港澳

发展研究院理事长林武发言时表示,积极主动融

入国家发展大局,是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重

要动力;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是澳门法

治发展的根本保证。

徐建华在演讲中,将与大陆融合作为澳门回

归以来最引人瞩目的五大成就之一。国务院港

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邓中华表示:“澳门之所以

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是得益于以下四

个方面:一是尊重和维护宪法和基本法规定的宪

制秩序,二是保持和发展爱国爱澳的优良传统,

三是形成和坚守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社会共识,

四是巩固和发展悠久的历史文化优势。”

有学者表示,具体来说,澳门回归以来,在

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澳门特区发挥“引进来”和

“走出去”相结合的桥梁作用,通过中葡合作“一

平台三中心”等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

澳大湾区建设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此外,

宪法和澳门基本法共同构成了澳门特别行政区

的宪制基础,既为澳门的民主自治提供了法律基

础,又大大地调动了澳门的经济、政治、文化活

力。正在进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成为推动

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

展的新实践,前景广阔。

澳门大学传播系副教授吴玫通过抽样统计的

方法,发现了澳门中小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有着

客观清晰认知、高度情感认同和融入国家的主动

行为意愿。

如何进一步总结澳门“一国两制”的成功经

验,丰富发展“一国两制”理论,向国际学术界讲好

澳门“一国两制”的故事,是新时期助力澳门发展

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澳门明天的辉煌更值得期

待。”全国人大常委会港澳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张

勇倡议,“希望大家积极贡献智慧,为‘一国两制’

伟大事业的行稳致远作出应有的贡献。”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境内外港

澳学术界的交流合作,打造更多港澳研究的交流

研究平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出理论性和

战略性研究成果,为推动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

展大局提供更多理论和智力支持。

核心阅读

今年 9月新学期以来,台湾

依据新版课纲编写的高中历史

教科书开始使用。其混乱的体

系、错漏百出的内容和扭曲的价

值导向,引起台湾学界和教育界

的强烈不满。他们呼吁全社会

共同反对“去中国化”历史教科

书,不再让其毒害台湾学子。

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前景广阔本报记者 贺林平

左图:2019 年海峡两岸大学生篮球赛近日在福

建福州开赛。来自两岸高校的 16 支大学生球队参

与本次比赛。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上图:应中国台北奥委会邀请,由街舞、轮滑、滑

板、攀岩等项目优秀运动员组成的大陆青少年体育

展示交流团日前赴台湾展演交流。图为自由式轮滑

青年组世界冠军顾琨琦在台北表演轮滑。

本报记者 冯学知摄

民进党当局自 2018 年以来强行通过新版历

史课纲,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框架,并大幅

压缩“中国史”课程。这一“去中国化”操作遭到

台湾舆论持续抨击。

“去中国化”色彩随处可见

日前,一则岛内网友帖文在网络上引起热

议。新学期开学,某小学老师带领一年级新生

参观校园,遇到孔子铜像,老师问孩子们这是

谁?小朋友们异口同声说:“土地公!”甚至纷纷

上 前 拜 了 起 来 ,引 得 在 场 老 师 和 家 长 哭 笑 不

得。联想到新版高中历史课本将台南孔庙归入

民俗宗教类内容,把孔子与各类神祇并列,人们

从童言无忌中看到的是“去中国化”教育带来的

隐忧。

按照新课纲,高中历史课本第一册为从“中

国史”中分离出来的“台湾史”。记者调查发现,

目前市面上的“台湾史”教科书虽有多个版本,但

面目大同小异,“去中国化”色彩随处可见。

翻 开 龙 腾 文 化 出 版 的 高 一 历 史 课 本 101页,“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小标题跃然纸上。书

中写道:“旧金山和约”中日本只声明放弃台湾

主 权 而 未 声 明 将 主 权 移 交 于 哪 个 国 家 或 政

权。无独有偶,在南一书局出版的课本中,对

作 为 台 湾 回 归 中 国 重 要 法 理 依 据 的《开 罗 宣

言》和《波茨坦公告》,该书竟写道,“也有人认

为,两个宣言都仅有声明或公告的地位,并无

正式条约的效力……”

尽管台教育部门试图以所谓“尊重多元”搪

塞,但舆论却毫不买账。台湾历史学者王立本

教授驳斥道,“《开罗宣言》明确将台澎和东北归

还中国,并经《波茨坦公告》确认,《日本降伏文

书》则提到要遵守《波茨坦公告》,这一条脉络是

清晰可见的。”他强调,尤其是 1972 年,大陆政府

与日本发布的建交公报中,又一次明确了台澎

主权的归属,这些是白纸黑字的明文。“所谓‘台

湾地位未定论’,不过是独派对历史掐头去尾、

片面切割的产物。”

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也在一场记者会

上专门录制视频驳斥教科书谬论,直斥“台湾地

位未定论”错误百出,“现在居然连教科书都倡

言此事,实在荒谬”。

混淆认知,误人子弟

“我不仅在乎教科书有没有说谎,也在乎什

么内容写进了历史教科书。”中国国民党前“立

委”蔡正元近日在参加“反对‘去中国化’历史教

科书记者会”时质问,南一版课本尊称写《台湾

文化志》的日本人伊能嘉矩是“台史公”,为何更

早出版《台湾通史》的连横不是?台湾在清朝时

期长达 200 多年的历史只有几页,日本在台殖民

统治 50 年写了半本,是什么道理?

自新版历史教科书进入学校后,类似的质

问越来越多。譬如,为何对清末沈葆桢、刘铭传

等先贤对台湾的贡献避而不谈,却对日本在台

殖民统治的“功劳”大书特书,而其残酷剥削、杀

害台湾民众及民众奋起反抗的内容则一笔带

过?为何多元文化洋洋洒洒讲了一堆,而占台

湾社会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习俗则鲜少被论

及?为何“原住民”占台湾人口总数不足 3%,却

占“台湾史”全册 15%的分量……

值得一提的是,与过往的历史教科书不同,

新版“台湾史”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是以

若干专题布局。“专题式布局才能把编书者喜欢

的内容放进去,可以横加他们想要的价值观。”

台中二中历史老师伍少侠表示,新课纲课本以

议题之设,行扭曲之实,说是专题式写法,却是

由它决定何为重要,不重要就不写。

教育界更忧心的是,这本价值扭曲的“独”

教材正在混淆年轻一代的时空观念,侵蚀台湾

人赖以生存的核心价值和文化传统。中华语文

教育促进协会秘书长段心仪教了 40 多年的中学

语文,看着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古文从 60 篇被一

路压缩到 40 篇,数目少了,但教起来却越来越辛

苦,“学生没有时空概念,经常要给他们补充必

要的历史背景,花的时间反而更多了”。

台北市第一女子中学语文老师区桂芝深

有 同 感 。“ 学 生 学 习《出 师 表》,不 了 解 三 国 之

争,就没办法理解为何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

后 已 ’;不 了 解 北 宋 党 争 ,也 无 法 体 会 范 仲 淹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区桂芝说,历史是帮

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要途径,但在如今的高中

语文教学现场,学生缺乏相关历史背景知识,

很难进入文章情境。“缺乏对自己民族根源的

认知能力,就会缺乏对现实政治的谎言的判断

力,更严重的是失去未来生命的灵魂依归,对

此我非常担忧。”

“等下册东亚史出现的时候,中国史不但量

变了,连质都变了。”嘉义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

昆财估计,1 本教科书约有 10 年版权,1 年有 20万学生使用,10 年就是 200 万。不能任由新课

纲实施下去,让学生接受这种“去中国化”的历

史教育。

“逆流”而动,终是徒劳

吴昆财曾参与教科书审查工作,后来被委任

参与历史课纲制定。民进党当局“去中”历史课纲

草案推出后,吴昆财便与业界同仁发起历史教育

“新三自运动”——自写、自编、自传历史教材,并

成立协会。“我虽是个小人物,但我必须要站出来,

在台湾推动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教育,让青年学

子认识自己真实的历史。”

过 去 一 年 ,由 吴 昆 财 担 任 理 事 长 的 历 史

教 育“ 新 三 自 运 动 ”协 会 已 发 起 多 场 公 开 活

动,不断向台湾社会揭批新版历史课纲“去中

国化”的真面目和危害,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

支 持 。 在 最 近 一 次 的 记 者 会 上 ,吴 昆 财 向 公

众 介 绍 了 由 他 编 写 的《在 台 湾 建 构 中 国 史 教

育》。 这 本 小 册 子 中 收 录 的 很 多 学 者 写 的 揭

批 文 章 ,几 乎 都 是 零 稿 酬 。“ 有 一 个 支 持 者 自

费 出 了 3000 本 这 个 小 册 子 ,在 台 湾 这 就 算 不

小 的 量 了 。”吴 昆 财 说 ,很 多 人 自 带 盒 饭 参 加

他 们 的 活 动 ,还 有 一 些 人 是 顶 着 压 力 出 席 他

组织的记者会。

“去中国化”教育的“逆流”已在台湾存在

多 年 ,渗 透 于 历 史 、语 文 、地 理 和 社 会 等 多 个

科 目 。“ 短 期 来 看 ,文 化‘ 台 独 ’将 会 给 年 轻 一

代造成认知错误,但就长期而言,这种作为徒

显政客对中国历史的无知无识而已。”曾担任

“义务教育历史课纲”召集人的孙若怡就撰文

表示,绵长的中国史虽然被腰斩变装,可是还

是得保留,“这种欲丢还捡的无奈着实可怜可

悲”。台湾“中研院”副研究员吴启讷也认为,

新 版 历 史 教 科 书 充 满 逻 辑 缺 陷 和 内 在 矛 盾 ,

加 深 学 生 错 乱 感 ,也 会 引 起 有 独 立 思 考 能 力

的年轻读者质疑。

中 华 文化的韧性与活力也在两岸交流中

得到体现。记者采访中发现,每当有大陆古装

剧在台走红,便会掀起一波历史类图书销售热

潮,一些图书甚至长期被摆放在书店的显眼位

置。在网络上,大陆古装剧和历史题材网游的

粉丝团体不断扩大,从三国魏晋到隋唐再到明

清 ,从 诗 文 到 服 饰 、美 食 ,相 关 讨 论 帖 层 出

不穷。

吴 昆 财 表 示 ,目 前 他 正 联 络 学 者 和 一 线

教师制作 150 集中国历史公开课,传到网上供

学生学习。在《在台湾建构中国史教育》的序

言 中 ,吴 昆 财 写 道 :“ 中 国 人 向 来 重 视 历 史 的

鉴 戒 作 用 。 我 们 不 信 真 理 唤 不 回 ,我 们 也 不

容青史尽成灰。”

■两岸脉动R

去“中”播“独” 谬论频出

台湾学界教育界痛批新版历史教科书本报记者 冯学知 任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