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电梯间的尴尬陈洪娟

生活小品

漫画:生活感悟 于昌伟/作

第3版

六 棱 镜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www.huangshannews.cn

两人世界

少 小 爱“ 斗 鸡 ”毛集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艰苦,可一旦和小伙伴在一起玩耍起来,就无拘无束,就像一匹匹出了马棚的小马驹,满山遍野地撒蹄飞奔……不像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中的独生孩子,这也不能碰,那也有危险,家长们把小孩看管得像罩在笼子的小鸟,只能在划定的区域中活动。我儿时最贪玩,什么打鞭螺啦、滚

铁环啦、跳房子啦、打弹珠啦、跳绳啦,没有一样不喜欢,可最投入、最沉醉的是一种名叫“斗鸡”的游戏。

“斗鸡来哇?”记得在上小学四、五年级时,只要有人扬声一呼,众“将士”定会四方云集,我自然是拍马而出,在操场,在空旷的泥地,甚至在放学的路上,和同学或者小伙伴们,绞在一处,杀成一片。其游戏规则是一脚独立,

另一脚用手扳成三角状,膝盖朝外,用膝盖去攻击对方,迫使对方双脚落地,则赢得战斗。这种游戏,北方多称为

“撞拐”、“斗拐”,我们南方多称为“斗鸡”。在童年游戏中,这是最激烈最有男子汉气概的游戏,也最让我们津津乐道。

“冲啊——”古战场上,两军相争,一字排开,军旗猎猎,主帅一声令下,刹时间,尘土滚滚,云暗风黄,人仰马翻。“冲啊——”每当下课的钟声敲响,天气晴好,我们就把操场当作战场。我们男生会不约而同地“金鸡独立”,一蹦一跳地用抬起的那条腿的膝盖向

“敌人”发起进攻。有时单挑独斗,有时聚众进行,常常是一边口中念念有

词地喊“斗鸡来哇,斗鸡来哇——”,一边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

到了课间操或课外活动时,只要不下雨、不下雪,我们班上的男生都分成两拨人马对垒。一方领头的身粗腰圆脸黑有张飞之勇,他点点指指一通后就摆开了架式,“给我冲”,浑似长阪桥一声吼。另一方身高臂长脸红如霞,恰似“温酒斩华雄”的关云长。他不疾不徐地挥挥手,帐下随即众贤毕至。我属于灵巧类的,常在关云长帐下效力。一次,在一片“冲啊——”“冲啊——”的呐喊声中,我们战成一团。我自知不是“张飞”的对手,就找了他的“偏将”厮杀。我架着右腿,雄赳赳地跳了过去。对方也不甘示弱,与我

战作一团。瞅见一个破绽,我的膝盖用力往上一挑,他身一抖,腰一弓,踉踉 跄 跄 了 几 步 ,跌 倒 在 地 。“ 哈 哈——”,我高举着右手,乘胜追击,乘对方的副帅没有防备,一脚将其挑落。不等我笑完,“张飞”就龙卷风似的、气势汹汹地朝我扑来,我下意识地避其锋芒地一闪,不料歪打正着,骁勇善战的张飞的左脚被半露出地面的石块一绊,跌了狗啃泥。“哈哈,哈哈”。主帅落马,对方其他的幸存将士也无心恋战,只好收腿认输。

现在,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公园,几乎看不到斗鸡的游戏了,但儿是斗鸡的一幕一幕快乐的情景,至今仍在我心湖中荡漾、并且栩栩如生。

约会饮食秘籍夏学军

回眸之间

本版责任编辑 /胡玉琪Email:[email protected]

好友小惠认识了一位男士,彼此之间也聊了好些天,彼此感觉很不错,于是约出来见面。

见面一聊,感觉更好!随即俩人来到一家东北风味的餐馆,男子点了几个菜,其中有一道酱大骨头。男子很神秘地对小惠说,这家菜馆是他朋友开的,酱大骨头是主打特色菜,美味极了!

结果是,小惠对男子的好感结束在他啃大骨头的一瞬间。小惠后来告诉我:“我简直看不下去了,黏糊糊的大骨头,被他拿在手里,在嘴里啃来啃去,看上去还那么认真陶醉的样子,一想到将来可能跟这个人和这样一张嘴在一起生活一辈子,内心突然觉得有点接受不了。”

其实酱大骨头没有错,的确是美味,我也爱吃,只不过男子啃的时间错了——我也曾经在错误的时间,点了一碗错误的冷面。

记得那是一个周五晚上,与心仪的男子约会,散散步,逛逛公园,看看电影,吃吃饭,无论哪一种约会方式,吃饭都是必选项。那天我穿了一条韩版连衣裙,很漂亮,当路过那家韩式烧烤店的时候,我笑着问:“这家怎么样?”我爱吃冷面,当他点菜时,我随口就说了一句:“来一碗冷面吧!”没想到之后的时间里,这碗冷面让我难堪极了。

吃过的都知道,正宗的冷面是非常劲道的,偶尔泡得不到位,甚至感觉有点像“塑料绳”,咬不动,嚼不烂。我挑起一筷子冷面放入口中,没咬断,但也不能吐出来啊,于是就只能不断往嘴里送。我第一次感觉冷面条怎么那么长啊,送也送不完,腮帮子都鼓起来了,我难堪得头都不敢抬。

尴尬极了,抹了口红的嘴唇鼓鼓的突出着,冷面在嘴里左冲右撞,他的问话只能用点头摇头来回答。那画面,用当下流行的话语来说,真是不忍直视!真是后悔点了冷面吃,后来总结经验,冷面和酱大骨头之类进食过程中有可能破坏形象的食物,最好在彼此关系进一步稳定后再吃。不过,我相对庆幸的是,当年的他并没有因为“冷面风波”而嫌弃我,我们的关系竟然慢慢进入热恋,最终走入婚姻的殿堂。

而小惠却没有这般顺利,之前她嫌弃男子的吃相不雅,后来的相亲她也曾经因为一盘韭菜盒被定义为女汉子。当小惠吃完韭菜盒,呲着嘴笑时,露出了粘在牙齿上的韭菜沫,对面的男子当即面露嫌弃之色,随即递过牙签,两人的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男女约会的时候吃什么真的很重要,不一定要很贵,也不是非得精美才可,最好以不要影响到吃相为佳。尽量避免菜品粗俗观感不佳的、气味大的、掉渣的——吃过它们亏的人都懂的。要想吃得优雅,把握一个原则就够了,尽量吃“一口量”的食物,比如切成小块的牛排,容易掌握的蔬菜等等。

还记得当年和闺蜜一起吃肯德基的样子,她啃鸡翅弄得满手是油,各种奇形怪状的嘴型,我当即在心里告诫自己,绝不和约会男子一起吃肯德基,却没想到自己差点栽在了冷面上。

车事与人事江红波

世情笔谈

车进了家门,方向盘在手,刹车油门在脚,曾经以为艰难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简单。半年与车相伴,突然想起,车前行的旅程,其实是人生的写照。

生活在尘世,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在岁月淡看一切。自然法则,让人懂得尊重、敬畏生命,懂得呵护自我。与世无争的淡泊,能够在美丽的世间,笑上很多时日。开车就是,那

马路上画好的行车路线,那高挂的指示灯,还有那红色的限速警示牌,认真地看着,循章而行,前方大道,纵情驰骋。行行重行行,与君惬意行。

尘世纷繁,争先恐后的事常有,为着那快一两步一两年,职称或是职位。熟悉的同事,成了陌生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再回首已是百年身,相逢对面不相识。开车在路上,那逼仄的路面,那小区的拐角,拥挤着互不

相让,耗去了时间,影响了心情。那车贴上的“天生胆小,我怕羞(修)”,也就视而不见。你 00544,他 44944,谁怕谁?

再顺畅的人生,,论资排辈的事情,总是存在的。世道如此,也就不着急,不争不抢,轮到你的终究是你的。纵然绿灯许多,也会遭遇红灯,被迫停下等候。内心再焦急,也是必须凝神屏息,没有规矩不成方

圆。等出一份耐心,前方自然平坦。硬挤插队,旁门左道,或许可以前行几步,但又能走多远?

车技如何,或许自知。停车位那么小,靠边停车,还是倒车入库,多大的车位,多少的能力,心知肚明,认清了实力,能进的车位就坦荡进去。力不能及,也就换个位置,开到前方,不是自己能停下的,也就不要去硬挤。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不然,伤人伤己,前冲后突,遍体鳞伤。

关注着行车的状况,理解车的性能。在车闲的时候,及时保养呵护,在油箱警示灯还没亮起的时候,提前加油。在车子规定的时段,需要关心的时候,车子是家人,多一份关注,也就多一份拥有,行走自如,不仅

是指人,也是指车。没有给予及时的热情,怎有想走就走的旅行?

小心撑得万年船,在复杂的尘世,萨特有说,他人即地狱。尔虞我诈的时代,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庄子却持竿不顾,乐意看那淤泥里自由自在的小乌龟,逍遥一生。弯道、小径,也是车必须要经历的地方,缓缓而行,高喊几声,只是路过,不来占路为王。稍等片刻,没有他车过来,也就从容而行。纵然有车窜出来,学会谦让,其实,慢就是快。争抢那一两秒,耽误的或许是一生,我愿停让,且等君先行。

你有你的阳关道,我有我的行车路,真是大路通天,各走半边。开车时,想想百岁文人杨绛先生说过的,我跟谁都不争,跟谁争我都不屑。

热水瓶与外婆黄沐霖

家里多了两个热水瓶,粗胖粗胖的,很是惹眼。“婆婆,这两个热水瓶好大啊,你买的?”在一旁站着看我泡脚的外婆保持着谜之微笑,不说话,点了点头。片刻之后,外婆忍不住坦承“其实不是我买的”。我没有多问,揣度或许是什么人送的。“别人买什么给你你都要!”妈妈在这个问题上很敏感。“什么别人买的?不是别人买的!”外婆有点生气。“那你刚说不是你买的?”妈妈追问。“是捡的。”……一段有些尴尬的沉默。“捡的?!”妈妈开启了罕见的喷火模式。

外婆活在自己的思维方式里,她开始十分详细地说她是如何在某一天捡废品时捡到一只外壳完好而内胆破裂的热水瓶,又是如何在另一天捡到一只外壳破碎而内胆完好的热水瓶,于是她将两只凑在了一起,拼成了一个保温效果似乎挺不错的,胖胖的热水瓶。另一只也是差不多的经历。

我一直沉默,低头听她们各自说着自己的话。外婆反驳妈妈,一边反驳一边拿纸巾

小心翼翼地擦去水瓶上的水渍。她举出了一个又一个有力的证据支持她的所为是正确的。“北京人在纽约还捡别人的旧电视机、旧沙发呢!”“一个挪威作家的儿子还捡各种东西呢,吃的都捡——至少我还没捡吃的。”句句在理。

外婆不是捡破烂的,她曾经是一名保持十几年教学成果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捡废品是她近几年养成的习惯。每天晚上,不论阴晴雨雪,她都会骑上她那辆绿色的自行车,戴上一顶红色的帽子,开着手电筒,在小区里转上一圈,捡废品,每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外婆不是单纯地捡废品。她还友情赠送了教育功能。有一回她在某个垃圾桶里发现了一摞教科书——教师的职业习惯让她捡起了它们。她看到了里面的名字,敲门找到了书的主人。是一位男生,后来得知还是我的小学同学,印象中不怎么学习。于是外婆一定是滔滔不绝地向他说了一定要珍惜书本、教科书以后还能用上之类的话,郑重地将书

还给了他。外婆同样充当了“拾金不昧大好人”角

色。她捡到了一张存折,上面显示了一笔不小的数目。同样,她敲门找到了主人,语重心长教育了别人一番,全然不顾那人向他解释现在银行的事务,即那张存折确实没什么用了。但外婆依旧牢记在心,在我回家后向我说起。类似此类的事情,在外婆捡废品的习惯形成后,我也习以为常了。外婆不缺钱。一名高级教师的退休工资还是可观的。“我的主要目的是带动大家。”她很自豪,这样说道。

回到那两只胖胖的热水瓶,我理了理自己从始至终沉默中所想。最初听到“捡来的”,我有点,惊讶,在那一瞬间还有潜意识里自然产生的,莫名的抵触感。继而,我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然后开始反思自己与周围的人。

我曾在看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时满腔热血,恨不得立刻起身走出家门行动起来——去捡一捡山上的垃圾,去做一些事。龙应台确实行动了,她落实着,也号召

着。但我没有。一百次的热血沸腾不曾换回过一次真正迈开的步伐。

我们缺少这样一套机制,能够有效循环下去的机制。这是一个很无奈的现实。“嫌麻烦”这个思想阻止了好习惯的产生,也扼杀了无数个“行动起来”的念头。或许,在我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是一种责任的推卸。没有行动,没有机制,是因为没有足够强的意念,没有足够多的人提起,没有足够的力量改变。

回到外婆。她走到了第一线,她落实到了行动中,她讲述着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她带回了两个热水瓶,而它们确实在状态良好地运转着,发挥着自己的价值。而这完全正确的行动,却遭到很多不解,很多抵制,连作为亲人的我,第一反应居然也在排斥。日常生活中,我们认可那些挂在墙上的、电视里播放的抽象的名词口号,却排斥着踏实细微的行动,这才是让人最悲伤的事情吧。

和外婆告别时,瞥见门前花园边有一个风车,沾满尘土的风车,却在风中转得自由自在。

【点评】大部分时候,我们指责别人的话,自己却是最先违背的那个人,就好像环保局用一次性纸杯来招待来访者一样。很庆幸作为高三学生的作者能够这么早地认清文中所提到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人类社会共有的惰性问题,也是每个人自身和思想的惰性体现。我想,对于优良的民族传统,老一辈的恪守和新一代的继承,同等重要。 ·岚 溪·

为文之初

去远方

苗青/

姬公尖观梅廖 培 文/图

人间风景

公司在一幢 20 多层的大楼里,每天上下班都离不开电梯。在这个狭小、封闭、运动的空间里,人们互相陌生却彼此靠近,体会着“上上下下的享受”,同时也遭遇着种种尴尬和无奈。

对于上班族来说,早上的时间是最紧张的。卡分算秒,一路狂奔,终于在打卡前的两分钟冲进大楼。而电梯的红色指向灯常常是一个劲地往上蹿,不到顶层是下不来的。一边在焦急地等待那扇开启的门,一边眼睁睁地看着手表上的指针毫不留情地划过,心也随之下沉。好不容易盼到电梯缓慢下行,又不得不紧张地环顾四周,看看有多少同胞与自己在一同等电梯,“竞争者”的众寡直接关系到能否乘上这班电梯。有时候好不容易挤进去,电梯却发出超重的提示音,明明自己不是最后一个进来的,而比自己慢进来的那位故意装作一副没听见的样子,里头的人又一致盯着你,自己只好发扬精神,退出去等下一班吧!

别以为挤进了电梯就万事大吉了。这一米多见方的空间里,大家正襟肃立,前胸贴后背的,恨不得都要提一口气,以便让自己占据的空间再小一点。如果不幸站在离电梯按钮靠近的地方,还得忍受不断从你四面八方伸过来按楼层的手。大多数人进来后,习惯把身体转向门口,或是低头,或是抬眼看到达的楼层提示。可也有的人,目光灼灼地盯着你,上上下下把你打量个遍,让你浑身不自在。除了身体上的距离让人感到不安外,气味也

让人难受。有的人一身的烟味,一进电梯就几乎让人窒息;有的人自带口气,还喜欢滔滔不绝……

中午的电梯和早上一样繁忙。回家的、去食堂吃饭的、逛街的……几乎每个楼层都要停,速度慢得像蜗牛。最受不了的是刚吃完饭的人,一嘴油腻,近距离地和自己“两两相望”。还有人会肆无忌惮地打起饱嗝,完全无视电梯里还有他人的存在。

人多的时候,乘电梯固然不自在;人少的时候,未必乘得就舒服。那天提前五分钟下班,电梯间里只有一对衣着前卫的年轻情侣。那男的揽着女的腰,女的把手吊在男的脖子上,做着亲昵的动作,全然不顾我的存在。碰到这种情况,我只需把目光移开就好,最尴尬的是和上司同乘一部电梯。两个人在电梯里面对面站着,我的大脑就得飞快地旋转,该说些什么呢?夸上司气色好,有马屁嫌疑;谈工作,一两分钟无法展开;干脆不说话吧,又怕上司说我目中无人。有一次在电梯里遇到公司副总,他颔首向我致意,我有点受宠若惊,忙结结巴巴地问候:“您要下呀?”副总闻言,慈祥的脸立马拉了下来,我也吓得悔青了肠子。后来在电梯里遇到领导,我都尽量保持闭嘴,不说话,如果实在憋得慌,非说点什么不可的话,我也总是提醒自己,千万千万记住,别说“下”字。

电梯间虽然只有数尺见方,却上演着一幕幕生活情景短剧,真是更让人欲说还休,欲罢不能!

今年春节回徽州屯溪和母亲过年,立春之日,同学王昱安排我到歙县上丰乡姬公尖村看梅。开始他还只说到歙县,以为逛春节之古城,上车后才知道是看梅,一下把我乐的,思绪起伏。

我知道徽州古有植梅历史,徽州地处长江流域,土壤气候都很好种梅,徽州古典园林里少不得梅花。梅花有药用,其子“果梅”有食用价值,植物专家说徽州是中国野生梅树分布中心之一。北宋苏澈曾任徽州绩溪县令,那时绩溪是个巴掌小县,他时作《次韵汪法曹山间小酌》

“檐前双燕欲生子,叶底新梅初满枝”一句,清新喜人;南宋范成大任徽州府司户参军时见郊溪两岸遍植梅花,写有“霜桥冰涧净无尘,竹坞梅溪来放春”。据史载范成大在徽州七年,咏梅诗句很多,也可见他到处探梅赏梅的身影。读了大

诗人的诗句,短暂的震撼,过后是漫长的伤感。当然,更少不了宋代著名隐士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和靖和他的千古梅花诗: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坚毅超凡成了宋元之后中国儒家文化人文精神的坚守。于是高洁芳香梅花超过了牡丹的富贵雍容,以至于梅花成了国人精神里的国魂。如其精神坚守之一的孤芳自赏则成了拒绝世俗的一面,拒绝是因为执著,执著于对独立矜持的自我个性的追求,执著于对自我生命质量的尊重。为此在古代,皇权可以藐视,宁可被贬;荣誉可以淡漠,纵然遭来嘲讽。那时世冷漠的背后是火一样的个性热情,拒绝的背后是如磐石般的执着。

回顾人文梅花,巧得是徽州山川适合种植

地理梅树,正好遇到始于宋代的赏梅风气,徽州与梅花、梅花与士子,皆令徽州这片土地落满了传统的家国精神,延续至今的喜悦是山川的梅林,园林中的古梅,在我这次姬公尖之行就是真实的梅花与春天的到来。

植物学上说,江南立春前后第一个开花的是梅花。皖南一月底至二月初虽然已过立春,但还是遇雪很寒冷的。今年没雪却有梅花。车行近两个小时我们到了姬公尖村下,王昱一一给我们指点路边的这个老梅那个高梅,皆素梅如云朵。

梅中山村很美丽,我不停地拍照,觉得此行收获徽州梦。一路用手机静静地拍摄花朵,对于梅花的形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我喜欢画水墨梅,去年还画了不少心中的红梅。在我们观梅时,遇到歙县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一行,他们是来报道梅乡梅事的,后来得知,今年的歙县上丰乡姬公尖村的绿梅,均价超过往年,每公斤可达180元,是个丰收年。

待离开梅山,车离开花骨朵般的山川,我折了一枝绿梅,拿在手上,放到心上,带去路上。想起那首歌:“我听见远山的呼唤,眼泪掉下来。”

正常的记忆是知道哪些要记住,哪些要忘记。

钱,看重了是命,看轻了不过是一张薄薄的纸。

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