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06 要闻 消费扶贫 化解农产品销售难 谢谢你们救活这只虾 · 台。 5 种产品上线仅 10 多天,就接到了近 40 万元的春茶订单。 省扶贫办透露,通过

2020.7.13�星期一主编:傅洪波 版式:陈晖 责校:肖丹

要闻06

消费扶贫 化解农产品销售难———统筹兼顾看攻坚之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通讯员 叶飞

7月 1日,省扶贫办公布消费扶贫最新统计数据。 截至 6月底,全省申报认定扶贫产品价值总量 526.4亿元,今年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已销售 140.5亿元。恩施州销售农副产品 52.77亿元,带动脱贫 40余万人。

疫情发生初期,由于交通管控,各地特别是贫困地区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猪压栏、禽压棚、鱼压塘、菜压田”现象。针对这一问题, 我省把消费扶贫作为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积压卖难的重要手段,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积压的 86 万吨鲜鱼、9 万吨鸡蛋、50多万吨蔬菜迅速找到了销路, 小龙虾、春茶、香菇等优质农产品产销两旺。

全省认定 4777 个扶贫产品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消费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消费扶贫。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对全省消费扶贫工作作出了统筹部署。 省扶贫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总工会等部门先后出台消费扶贫行动实施方案,确定搭建消费扶贫行动七类平台,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六种模式。 28 个国定贫困县纳入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支持范围,经过争取,国家将湖北 9 个省定贫困县也纳入其中,省定贫困县在全国享受此项政府采购政策仅湖北省一家。

我省按“一申请、一认定、两复核、一审定”程序,将带贫能力强、产品质量好、诚信记录优的农副产品及供应商纳入认定范围,形成湖北扶贫产品目录。 截至 6月底,全省申报认定扶贫产品 4777 个,供应商 1685 家,所有贫困县实现全覆盖。

线上线下 搭建销售平台5 月 14 日, 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

的湖北贡易德茶叶专业合作社包装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赶制武汉客商通过“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以下简称 832 平台)订购的绿茶。

为帮助这家扶贫车间在疫情下走出困境,4 月 24 日, 在当地扶贫办支持下,

贡易德茶叶专业合作社成功入驻 832 平台。 5 种产品上线仅 10 多天,就接到了近40 万元的春茶订单。

省扶贫办透露,通过 832 平台,目前全省 37 个贫困县已全部与政府采购实现了对接。截至目前,我省共有 9000 多种农产品登上了 832 采购平台, 销售额 1.92亿,居全国第一。 同时我省在中国社会扶贫网湖北特色馆上线商品 6100 余款。 省扶贫办协调京东、阿里巴巴、本来生活网等大型电商平台开设湖北扶贫馆及各地专馆,大力拓展扶贫产品电商销售渠道。

6 月 20 日,趁学生返校,通城县板桥村阳春园食品厂将一批麻饼运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消费扶贫专柜补货, 这个专柜销售通城县、建始县、保康县、兴山县等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目前,全省已将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作为消费扶贫专柜试点地区,鼓励市场主体在机关、学校、社区等场所布放一批消费扶贫专柜,以智能化、零接触的方式提升消费扶贫体验。鼓励引导有实力、有基础、有意愿、有诚信的市场主体,按照37个贫困县“一县一馆”的模式,建设省级消费扶贫集散交易中心。 倡导商超开设扶贫产品销售专区, 降低或取消各类特色扶贫产品入场门槛,加大扶贫产品销售力度。

政策红利 激发市场潜力“3、4 月份我们村的伦晚柑橘通过

832 平台卖到省直机关, 获得了好评,赢得了回头客。 6 月底李子出来后,一些机关食堂已经在网上订购了。 ”秭归县沙镇溪镇高潮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宋云飞笑呵呵地说。

省扶贫办、 财政厅等 13 部门专门出台文件,明确全省各级预算单位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的金额不低于本单位当年消费农副产品总金额的 25%。

省总工会安排 1亿元专项补助资金,组织开展“职工爱心消费扶贫”活动,动员全省各级工会组织按照每人不超过 500元的标准追加福利经费,用于购买我省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可拉动近 70亿元职工爱心消费。

省直机关工委、省扶贫办等六部门组

织开展积压茶叶促销对口帮扶活动,动员省直各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金融机构,采取对口帮扶的方式购销贫困地区春茶 1.3 万余吨,金额超 11.5 亿元。

积极争取中央驻鄂定点扶贫单位加大支持力度, 今年以来累计向我省捐赠防疫资金 5.93 亿元,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春茶 6845.28万元。 杭州携手恩施州积极应对疫情, 累计完成东西部扶贫协作消费扶贫 4.04亿元。 省扶贫办组织贫困地区扶贫产品,参加“情系荆楚 相约浙里———湖北农产品浙里行暨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洽谈会”, 大力推介湖北扶贫产品目录,启动仪式现场签约金额达 7550万元。

县市长直播 政府信用背书“高山之上,云雾之间,天然富硒,绿

色好茶。 ”4 月 13 日, 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村

“战‘疫’扶贫 助农前行”活动开启,副市长杨凯军率先“开播”为贫困户带货卖茶叶,观看量突破 50万人次,两小时带动线上和

线下渠道采购恩施绿茶金额达 111.6万元。洪湖市委书记张远梅在直播中不仅

煮了一锅排骨藕汤,还一展歌喉,和网友们一起大声唱响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她直播推介了洪湖莲藕、藕带、藕汤、藕夹、藕丸子等系列洪湖藕产品。

4 月 8 日,武汉解封第一天,监利县县长韩旭化身电商主播, 现场品尝小龙虾。 一个小时的直播引 43 万余人在线观看,成交 1200 多单,销售额近 20 万元。

4 月 15 日, 淘宝从 8 时到 22 时,连续 14 个小时,湖北 30 位县市长和知名央视主播一道,掀起了湖北农产品直播销售高潮。 秭归脐橙、潜江小龙虾、清江小鱼干、房县香菇、松滋魔芋、神农架百花蜜、黄梅长相思米都在列。

隔着屏幕,几十位县市长同台竞技。小小的直播间,一头联系贫困地区,一头联系广阔市场, 网友们看中的则是政府的背书和信用。在监利县县长韩旭的直播中,网友

“江汉平原”留言说:相信博士县长的推荐,Q弹、饱满,监利小龙虾的品质不错。

谢谢你们救活这只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磊

7 月 11 日, 第十一届湖北(潜江)龙虾节暨第四届虾 - 稻产业博览会在潜江举办。活动现场,一则消息让人振奋: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 227.9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11.9%,再次位列中国龙虾区域品牌第一名。

这只经历疫情冲击的潜江小龙虾,坚强地活了下来。

在最低谷时搭把手“我们都要带头多吃小龙

虾。吃小龙虾,就是吃幸福、吃强壮、吃健康……”在第十一届湖北(潜江)龙虾节暨第四届虾—稻产业博览会上,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现场推荐湖北潜江小龙虾。

今年 3 月, 潜江龙虾产业跌入低谷。 那时, 虾苗销售 30万斤左右,与往年同期相比减了50%,价格降了近 50%。 成品虾及相关产品难以走出潜江,餐饮业也没有放开。

最艰难的时期,一双双“大手”向潜江靠拢。

据潜江市农业发展中心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国家、省有关部门、协会不遗余力地扶持潜江龙虾产业, 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如 4 月 10 日以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协调下,全社会通过

“以购代捐”“以买代帮”、加强产销对接等方式,积极采购湖北特色农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本次销售对接活动累计销售潜江龙虾产品约 1.6万吨,销售额逾 8亿元,其中去年的库存产品销售 1.03 万吨,销售额 6.5亿元,今年加工生产 5660吨,销售额 2.26亿元。

此次龙虾节上,潜江收获一系列“大礼包”: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和潜江签订中国(国际)小龙虾产业大会合作协议、 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潜江“湖北潜江小龙虾美食地标城市”称号……

在最需要时敞开大门走进第四届虾—稻产业博

览会,有近 80 家国内企业现场搭展。现场参展的省粮油集团工作人员介绍,受疫情影响,参观人数较往年减少,但参展企业还是来了不少。

作为全国小龙虾主产区,疫情一度让潜江沦为孤岛。 眼下, 潜江小龙虾又重新跳回全国舞台。

湖北小龙虾交易中心负责人康峻说,2 月下旬开始, 潜江成品虾陆续上市,却面临卖不出去的尴尬。

2 月 25 日, 该中心发出第一笔国内订单:小龙虾 950 斤,销售收入 2.5 万元。

随着全国多地疫情形势持续向好,越来越多城市向湖北潜江敞开大门,一张张通行“绿卡”更成为潜江小龙虾的“救命符”。

康峻介绍,至 4 月中旬,该中心连接 80 余个城市的全国销售网络全部恢复,“虽然没全部赶上集中上市的最好时机,小龙虾的价格、 销量有所减少,但物流网络恢复后, 市场逐渐回暖,大虾价格甚至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

最艰难时拉一把华山水产、交投莱克是潜江

两大小龙虾加工企业。 博览会上,两家企业均邀请网红主播为其产品带货。

“疫情以来, 我们电商销售额突破 4000 万元, 卖掉近1000 吨小龙虾。”华山水产相关负责人关业亮说。

交投莱克则直接招收 2 名全职主播, 每天轮流直播近 6小时。

关业亮说,个头小的虾尾是企业最难销的产品, 占库存量40%,今年他们借助主播带货销售一空。“感谢这么多人为我们带货! 只要加工业活下去,虾农就有积极性。 ”

会场外,油焖大虾的香味传遍潜江街头巷尾。在潜江生态龙虾城,这里灯火辉煌,车位难求,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客感受这座小城久违的烟火气。

7月 7日,襄阳腾辉电气制造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线上工作。 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该公司投资 1.1 亿元,新建两条生产线于 5月投产。 该公司研发的电动机起动、调速补偿、励磁等高科技自

动化装备,为南水北调工程、酒泉航天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的电气控制提供智慧方案。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张沛 摄)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政政策策支支持持 企企业业发发力力

顺势而为 融城发展塔吊林立,桥墩高耸,机器轰鸣,一台台工

程运输车来回穿梭……这是近日赤东境内黄黄高铁建设的忙碌景象。

“从 3 月 16 日复工以来,蕲春南站和全线工程都在抓紧施工,工程总量已经过半。 明年底建成通车后, 这里将是蕲春四通八达的枢纽! ”中铁三局项目部孙经理介绍。

速度的背后是力度。 早在 2017 年初,面对黄黄高铁建设、新城新区建设为赤东打开的开放之门,面对蕲春“一县一区”和“五区” 建设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赤东镇党委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在全镇上下组织专题讨论,强化“要服从大局、莫阻碍发展,要顺势而为、莫逆势而行,要融城发展、莫错失良机”的广泛共识,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仗接着一仗打,为重大项目落地创造条件、夯实基础,为赤东长远发展打牢底盘、夯实后劲。

2018 年 9 月, 城南新城和黄黄高铁同时启动征迁。 面对全镇 13 个村 623 户拆迁、1290 亩土地征收任务,一时间众说纷纭,支持配合的有,叫苦畏难的有,观望犹豫的有,扬言抖狠的有。镇党委、政府敢于担当,组织全镇党员干部入户包保,用真心、真情、真功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争取理解支持。 包保干部朱红革、邓文生骑摩托车进村途中不慎摔伤,简单处理后继续前行,让拆迁户备受感动。 邓元村干部邓亚儒主动包保叔父和兄长,面对亲友邻居的责难,将大局扛在肩上,将委屈埋在心中,援事说理,以情感人,打开了拆迁局面;老党员邓志团退而不休, 鼓励两个儿子服从大局,带头配合拆迁。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 12 月全面完成征迁任务,为项目建设腾出了空间、赢得了时间。

顺势而为、融城发展,让赤东区位更优、引力更强、动力更足、万象更新。 为深入推进落实“三乡工程”,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带队赴沿海发达地区招商引资,2019 年全镇“四大行动”就引进重点项目 16 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 8 个,新开工 5000 万元以上项目 1 个,实现固定资产投资 9.8 亿元, 以投资增长11.5%的领先成绩,彰显了赤东振兴发展的“加速度”。

聚力攻坚 激活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赤东镇党委在产业

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思考,不断探寻……这是一次不远千里的研学之行、 问道之旅。

2018年 4月,镇党委组织各村支部书记和部分能人代表 70多人,远赴信阳郝堂、大悟金岭等乡村实地调研产业振兴的“秘诀”。古朴幽雅的民居,智能操控的田园,文旅联动的景观,村企合作的模式……无不给人以视觉上、理念上的冲击和震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赤东镇直面现有扶贫产业多而散、市场主体小而弱、资源资产松而乱的问题,坚持“内育”“外引”,共建立蕲艾、香菇、再生稻等专业合作社 35 家、家庭农场 9 个;逐村开展资产、资源、资金清理,实现化债增收 260 多万元;新引进艾立方、大明古艾等多家市场主体携手培植新型业态,实现对脱贫人口帮扶带动的全覆盖;融城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完善物流、餐饮、家政、养老、旅游、电

商等对接城市发展需求的服务链条,实现了镇区与城区、居民与市民的有机融合。

艾叶变“金叶”。 2017 年,镇党委、政府招商引进蕲春桂康艾叶、黄冈渠通商贸两家公司,按照“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连片集约种植蕲艾,形成以五斗地村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竹瓦、徐亮、同心、王垸、黄通八等村,面积达 1 万亩的蕲艾扶贫基地,2019 年建成全省首个蕲艾文化主题公园。 蕲艾由过去的野草摇身一变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枝玉叶”。

“飞机”来种田。 近日,酒铺村再生稻示范基地上空,云杰再生稻合作联社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首次应用无人机机防技术对 2300亩稻田进行病虫害防治。 这片由袁隆平院士带领的专家团队悉心培育的高产示范基地,通过统一集中育秧、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订单生产,已在全县推广种植近 30 万亩,带动农民增收 1.5 亿元。今年 5 月,蕲春再生稻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

庄稼成“风景”。 徐亮村携手兴赤公司打造“牡丹小镇”,以村内山水林田路等原生态为依托, 以创建中医药健康养生示范园为主线,同时将牡丹、葡萄、西瓜、桑葚等特色作物既当庄稼又当“风景”来种植和“雕琢”,并在此基础上打造特色民宿,发展乡村旅游,建成集种植采摘、居住休闲、观光旅游、健康养生、科研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村庄,跻身“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党建引领 文化铸魂赤东是一片红色土地,蕲春县第一个党支

部在这里成立, 革命理想在这里薪火相传,革命旗帜在这里高高飘扬。

走进新时代,不忘根与脉。 面对村村湾湾俯拾即是、 家家户户娓娓道来的红色印记、红色传奇、红色资源,镇党委奉为珍宝、富矿,多方邀请专家乡贤,发动党员干部全方位挖掘红色资源、深层次传承红色基因、多维度展现红

色文化,让红色成为党建工作的底色、文化建设的亮色、代表赤东形象的主打色。

白河村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起以党史室、传习室、文明厅、先锋厅、农耕文化展示厅为特色的政治生活馆,将红色文化、乡村文化、农耕文化有机融合, 打造了教育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的

“实景课堂”和“红色熔炉”。 张岗村通过村史溯源、发展概况、英雄人物、先进典型、实物陈展等章节建成乡风文明馆,起到了传承文化、教育村民的熏陶作用……

党建引领、文化铸魂,贵在春风化雨、久久为功。 镇党委每年都召开事迹报告会、学习培训会,用身边的事来教育身边的人,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 如从张岗村走出去的老退役军人、党员干部黄治富,一生淡泊功名,一颗红心向党,被称为“活着的罗盛教”。 下朱云村原妇女主任张涛,舐犊情深、割肾救子,被评为“感动荆楚十佳母亲”。 杨墩村村民邓晓毛身残志坚勇脱贫,影响激励了无数人。 与此同时,镇党委召开平安创建千人大会、脱贫攻坚千人院场会,举办干部扶贫夜校,开办村“两委”干部履职能力培训班。 连续开展精神脱贫、文化进村、才艺展演等寓教于乐的汇演活动,在全镇上下营造了风清气正、团结奋进、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也必然推动全镇多项工作在全县乃至省市争先进位、脱颖而出。

改革发展风帆劲,乡村振兴正当时。 赤东,正迎着新时代的春风,坚定不移地书写乡村振兴发展的精彩乐章……

乡村振兴的“赤东答卷”大别山南群峰秀,赤龙湖畔碧波柔。 坐拥这方水土,注定人

杰地灵。 近年来,蕲春县赤东镇坚持党建引领,创先争优,着力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逐步由一个毗邻县城的边缘乡镇、贫困乡镇“涅槃”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的

重要组成、 蕲春县经济开发区和城南现代服务区的核心区域,连续两年荣获“黄冈市十佳乡镇党委”称号,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等工作多次在市县推介交流,全镇经济社会呈现出提质增效、振兴发展的良好态势。

撰文:朱文刚 宋学锋 李四海

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赤东镇田园风貌(杨进 摄)

赤东镇张岗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宋学锋 摄)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