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因受因受地理、气候、地形、土壤地理、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地球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的影响,地球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态系统。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 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

Page 2: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1 14.1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14.2 14.2 淡水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

14.3 14.3 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

14.4 14.4 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分布

Page 3: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1 14.1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基本规律

自然地带性类型:自然地带性类型:水平分布和垂直分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比如气候带、土壤带和植被带。布,比如气候带、土壤带和植被带。

自然地带性成因:自然地带性成因:由于地球本身由于地球本身自转自转和和公转公转导致导致气候条件气候条件的变化起着主要的变化起着主要支配作用。地带性是一种世界现象,支配作用。地带性是一种世界现象,是自然界各种现象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界各种现象相互作用的结果。

Page 4: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植被:植被: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体。体。

地球植被:地球植被:覆盖整个地球表面的植物覆盖整个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群落。

地球植被在陆地上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水热组合状况状况二者状况决定的。

Page 5: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1 14.1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基本规律

14.1.1 14.1.1 陆地生态系统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

14.1.2 14.1.2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14.1.3 14.1.3 局部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Page 6: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1.1 14.1.1 陆地生态系统水平陆地生态系统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分布的基本规律

地球表面的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发生递变,从而引起植被也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呈水平更替的现象,称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Page 7: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1.1 14.1.1 陆地生态系统水平分布的陆地生态系统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基本规律

1 、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与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

地带性植被

非地带性植被

世界植被分布影响因素及格局

2 、世界植被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性

3 、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Page 8: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纬向地带性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

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气候带: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

从南到北的规律性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植被带:在北半球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

Page 9: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经向地带性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

内陆发生更替,这种分布格式,称为经向地带性。它和纬向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由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大地形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因此,在同一热量带,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例如,我国温带地区分布夏绿阔叶林;离海较远的地区分布着草原植被;到了内陆分布着荒漠植被。

Page 10: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地带性植被:指分布在“显域地境”上能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的植被类型。如常绿阔叶林——亚热带气候。显域地境: 指具有壤质土或粘质土的(非沙

土)、非盐渍化的、排水良好的(不积水)平地或坡地。

非地带性植被或隐域植被:分布受制于某一生态因素(如水分、基质等)的作用,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嵌入在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中的植被。未必能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地带性植被与非地带性植被

Page 11: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世界植被分布影响因素及格局植被分布影响因素

植被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土壤,它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所以地球上气候带、土壤带和植被带是相互平行,彼此对应的。

植被分布还受地形因素、生物因素、历史因素及人为因素等的影响。

Page 12: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世界植被分布影响因素及格局植被分布格局

东欧植被自西北至东南,依次为:冻原→森林冻原→泰加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北美从东向西,植被依次更替为森林→草原→荒漠→森林

Page 13: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在南半球没有和北半球相对应的北方针叶在南半球没有和北半球相对应的北方针叶林及苔原带 。生物群落带大致与纬线平行。林及苔原带 。生物群落带大致与纬线平行。

在北纬在北纬 40°40° 和南纬和南纬 40°40° 之间由于信风的影之间由于信风的影响,使得西侧为干旱区域,东侧为湿润的响,使得西侧为干旱区域,东侧为湿润的森林区域。森林区域。

在亚热带,荒漠伸展到海岸,而在南半球,在亚热带,荒漠伸展到海岸,而在南半球,它们只限于沿海地区。它们只限于沿海地区。

22 、世界植被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性、世界植被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性

Page 14: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15: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世界植被带

Page 16: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世界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

1. 西欧北非系列(大陆西部):由北向南更替的植被带为: 冻原—泰加林(寒温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亚热带、热带荒漠—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林

2. 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大陆中部): 冻原—泰加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

3. 东亚系列(大陆东部): 冻原—泰加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

阔叶林—季雨林—雨林

Page 17: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世界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经向地带性: 1. 东欧平原表现最为清楚 :

植被自西北至东南,依次为:冻原→森林冻原→泰加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2. 北美洲植被的经向变化也表现的非常明显: 从东向西,植被依次更替为森林→草原→荒漠→森

Page 18: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世界植被举例世界植被举例

Page 19: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从东向西,植被依次更替为森林→草原→荒漠→森林

北美洲植被的经向地带性

Page 20: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3 、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

原因: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内陆腹地。 冬季盛行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形成寒潮向南运行,干而寒冷;

夏季盛行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湿而温暖。 我国地形复杂,高山多呈东西走向,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流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 ——导致纬向地带性

而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屏障的作用——导致经向地带性

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Page 21: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经向地带性:在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分布格局

Page 22: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我国植被的经度地带性规律

Page 23: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我国植被分布格局纬向地带性: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

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温寒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Page 24: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Page 25: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Page 26: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北赤道暖洋流

Page 27: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1.2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 100m ,气温下降 0.5-0.6℃ ,降水量

也逐渐增加(降水最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

植被带大致与山坡等高线平行,并且具有一定的垂直厚(宽)度,称之为植被垂直带性。

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迭顺序形成一定的体系,称为植被垂直带谱,或称植被垂直带结构。

如天山北坡山地的植被垂直分布大致如下:( 1 ) 500 ~ 1000米 荒漠带( 2 ) 1000 ~ 1700米 山地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带( 3 ) 1700 ~ 2700米 山地针叶林带( 4 ) 2700 ~ 3000米 亚高山草甸带( 5 ) 3000 ~ 3800米 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和终年冰雪带。

Page 28: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29: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1.2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把植被垂直带分为海洋型植被垂直带谱和大陆型

植被垂直带谱。 大陆型的垂直带谱,每一个带所处的海拔高度,比海洋型同一植被带的高度要高些,而且垂直带的厚度变小。

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决定着垂直带性的分布。 从低纬度的山地到高纬度的山地,构成垂直带谱的带

的数量逐渐减少,同一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逐渐降低,到冻原带,山地植被和平地植被同属于一个类型。

Page 30: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图 14-3

植被垂直带性与水平带性的关系示意图

(引自孙濡泳、李博等, 199

3 )

Page 31: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32: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33: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坡度和坡向对植被的分布具有很大的意义。南向坡的植被通常比所在平地的植被更具南方的特征(更阳性、更喜热);而北向坡的植被,有比平地具有更北方的特征(更喜阴、更喜冷)。

根据南坡或北坡的植被可以预测更南或更北地区平地植物种或平地植物群落,这叫做植物地理预测法则。

14.1.14.1.33 局部地形对植被的影响局部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Page 34: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淡水生物群落包括湖泊、池塘、河流等群落,通常是互淡水生物群落包括湖泊、池塘、河流等群落,通常是互相隔离的。相隔离的。

淡水群落一般分为流水和静水两大群落类型。淡水群落一般分为流水和静水两大群落类型。 流水群落又可分为急流和缓流两类。流水群落又可分为急流和缓流两类。 组成我国淡水(湖泊、河流)植被的高等植物总数在组成我国淡水(湖泊、河流)植被的高等植物总数在5050 种以上。南方和北方有许多种类是共同的,但总的种以上。南方和北方有许多种类是共同的,但总的说来,南方的种类较多,区系比较丰富。北京附近的湖、说来,南方的种类较多,区系比较丰富。北京附近的湖、塘、河溪中,代表性沉水植物有水竹叶、眼子菜、穿叶塘、河溪中,代表性沉水植物有水竹叶、眼子菜、穿叶眼子菜等,其次还有苦草、细叶水毛茛、金鱼藻;浮水眼子菜等,其次还有苦草、细叶水毛茛、金鱼藻;浮水植物有浮萍、紫萍等。而在南方,除了上述北京地区所植物有浮萍、紫萍等。而在南方,除了上述北京地区所见到的种类外,还有尖叶眼子菜、水蕨、水车前、满江见到的种类外,还有尖叶眼子菜、水蕨、水车前、满江红、菱等等。红、菱等等。

14.2 14.2 淡水淡水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

Page 35: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14.33 海洋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 海洋植物中却以孢子植物占优势。海洋中的孢子植物主要是各种海洋植物中却以孢子植物占优势。海洋中的孢子植物主要是各种藻类。多数海洋植物是浮游的或漂浮的。海洋植物区系的地理分藻类。多数海洋植物是浮游的或漂浮的。海洋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也服从地带性规律。布也服从地带性规律。

海洋生物群落也象湖泊群落一样分为若干带:海洋生物群落也象湖泊群落一样分为若干带: 11 、潮间带(、潮间带( intertidalintertidal )或沿岸带()或沿岸带( littoral zonelittoral zone ) ) 即与陆地相接的地区。即与陆地相接的地区。 22 、浅海带(、浅海带( neritic neritic )或亚沿岸带()或亚沿岸带( sublittoral zonesublittoral zone ) ) 包括从几包括从几 mm深到深到 200m200m 左右的大陆架范围,世界主要经济渔场几左右的大陆架范围,世界主要经济渔场几乎都位于大陆架和大陆架附近,这里具有丰富多样的鱼类。乎都位于大陆架和大陆架附近,这里具有丰富多样的鱼类。

33 、浅海带以下沿大陆坡之上为半深海带,而海洋底部的大部分地、浅海带以下沿大陆坡之上为半深海带,而海洋底部的大部分地区为深海带深海带的环境条件稳定,无光,温度在区为深海带深海带的环境条件稳定,无光,温度在 00 ~~ 4℃4℃ 左右。左右。

44 、大洋带(、大洋带( Pelagic zonePelagic zone ) 从沿海带往开阔大洋,深至日光能) 从沿海带往开阔大洋,深至日光能透入的最深界限。透入的最深界限。

Page 36: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14.33 海洋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 河口湾生物群落:红树林、珊瑚礁、马尾河口湾生物群落:红树林、珊瑚礁、马尾藻海都属于海洋中特殊的生物群落类型。藻海都属于海洋中特殊的生物群落类型。河口湾易于出现赤潮。河口湾易于出现赤潮。

深海生物群落:深海生物群落: 1/3m1/3m长的蛤和长的蛤和 3m3m长的蠕长的蠕虫。这些生物的食物来源是共生的化学合虫。这些生物的食物来源是共生的化学合成细菌,这些细菌竟能在成细菌,这些细菌竟能在 200℃200℃ 高温下生高温下生存。存。

Page 37: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4 14.4 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分布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分布14.4.1 14.4.1 热带雨林热带雨林14.4.2 14.4.2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4.4.3 14.4.3 夏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14.4.4 14.4.4 北方针叶林北方针叶林14.4.5 14.4.5 草原草原14.4.6 14.4.6 荒漠荒漠14.4.7 14.4.7 冻原冻原14.4.8 14.4.8 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

Page 38: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4.1 14.4.1 热带雨林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热带雨林 (tropical rain forest) (tropical rain forest) :是指耐阴、喜雨、喜高温、:是指耐阴、喜雨、喜高温、

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11 、热带雨林的特点、热带雨林的特点

①① 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大部分都是高大乔木,有“热带密林”之称。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大部分都是高大乔木,有“热带密林”之称。②② 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③③ 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在阴暗的林下地表草本层并不茂密。在明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在阴暗的林下地表草本层并不茂密。在明

亮地带草本较茂盛。亮地带草本较茂盛。④④ 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小,树皮光滑,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小,树皮光滑,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⑤⑤ 茎花现象很常见。说明了热带雨林乔木植物的古老性;对昆虫授粉的一茎花现象很常见。说明了热带雨林乔木植物的古老性;对昆虫授粉的一

种适应,因为乔木太高,虫蝶飞不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中去授粉,种适应,因为乔木太高,虫蝶飞不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中去授粉,所以花开在较低的茎上。所以花开在较低的茎上。

⑥⑥ 寄生植物很普遍,高等有花的寄生植物常发育于乔木的根茎上。寄生植物很普遍,高等有花的寄生植物常发育于乔木的根茎上。⑦⑦ 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生长发育。由于它们没有共同的休眠期,所以一年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生长发育。由于它们没有共同的休眠期,所以一年

到头都有植物开花结果,所以群落稳定,也比较复杂。到头都有植物开花结果,所以群落稳定,也比较复杂。⑧⑧ 动物种类极其丰富动物种类极其丰富

Page 39: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40: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41: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42: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43: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4.1 14.4.1 热带雨林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植被特点给生活在雨林中的动物热带雨林植被特点给生活在雨林中的动物

提供了常年丰富的食物和多种多样的栖息提供了常年丰富的食物和多种多样的栖息场所,因此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动物种类最场所,因此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丰富的地区。

大多数热带雨林动物均为窄生态幅种类。大多数热带雨林动物均为窄生态幅种类。

Page 44: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2 、世界热带雨林的分布

1 )印度马来雨林群系此群系包括亚洲和大洋洲所有的热带雨林。其特点是以龙脑香科为优势,缺乏具有美丽大型花的植物和特别高大的棕榈科植物,但具有高大的木本真蕨八字桫椤属 (Alsophila) 以及著名的白藤属(Calamus) 、大量的龙脑香科植物、棕榈科植物、和兰科附生植物。

Page 45: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2 ) 非洲雨林群系

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面积约为 60万平方公里。

非洲雨林的种类虽然比较贫乏,但有大量的特有种。其中棕榈科植物尤其引人注意,如棕榈、油椰子等,咖啡属种类很多 (全世界具有 35 种,非洲占 20 种 ) 。然而在西非却以楝科为优势,豆科植物也占有一定的优势。

Page 46: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3 )美洲雨林群系 该群系以亚马逊河河流为中心 ,为 300万平方公里以上。这里豆科植物是优势科,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特别多,凤梨科、仙人掌科、天南星科和棕榈科植物也十分丰富。经济作物有三叶橡胶、可可树、椰子属植物等。这里还生长特有的王莲,其叶子直径可达 1.5m 。

Page 47: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48: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 我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南部、海南岛、云南南部河口和西双版纳地区。此外,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也有热带雨林的分布,这是世界热带雨林分布的最北边界。但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和海南岛的热带雨林最为典型。

• 保护热带雨林是当前全世界最为关心的问题。

3 、我国的热带雨林

Page 49: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特点:我国热带雨林中占优势的乔木树种是:桑科的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 、大青树 (Ficus altissima) 、马椰果 (Ficus glomerata) 、菠萝蜜 (Artocarpus spp.) ,无患子科的番龙眼以及番荔枝科、肉豆蔻科、橄榄科和棕榈科的一些植物等。

• 世界雨林分布的最北边缘。 • 附生与寄生植物较少。 • 龙脑香科的种类和个体数量不如东南亚典型雨林多。 • 小型叶的比例较大。 • 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季节变化。

Page 50: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4.2 14.4.2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forest )) 发育在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地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发育在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地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由樟科、壳斗科、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树组成。等科的常绿阔叶树组成。

其建群种和优势种的叶子相当大,呈椭圆形且革质、表面有厚蜡其建群种和优势种的叶子相当大,呈椭圆形且革质、表面有厚蜡质层,具光泽,没有茸毛,叶面向着太阳光,能反射光线,所以质层,具光泽,没有茸毛,叶面向着太阳光,能反射光线,所以这类森林又称为“照叶林”。这类森林又称为“照叶林”。

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均有分布,但分布的面积都不大。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均有分布,但分布的面积都不大。 北美的主要树种为各种栎树、美洲山毛榉、大花木兰等。南美的北美的主要树种为各种栎树、美洲山毛榉、大花木兰等。南美的

主要乔木有蔷薇科的假山毛榉等。主要乔木有蔷薇科的假山毛榉等。 非洲主要乔木树种有加那列月桂树非洲主要乔木树种有加那列月桂树 和印度鳄梨。和印度鳄梨。 大洋洲,澳大利亚的常绿阔叶林的大洋洲,澳大利亚的常绿阔叶林的 主要成分是各种桉树、假山毛榉和主要成分是各种桉树、假山毛榉和 树蕨类等。树蕨类等。

Page 51: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我国常绿阔叶林的特点: 主要由壳斗科的栲 (Castanopsis) 、青冈

(Cyclobalanopsis) ,樟科的樟、润楠 (Machilus) ,山茶科的木荷 (Schima) 等属的常绿乔木组成,还有木兰科、金缕梅科的一些种类。

分布区域广大 分为四个植被亚型:

典型常绿阔叶林:栲类林、青冈林、石栎林、润楠林、木荷林

季风典型常绿阔叶林:栲 -厚壳桂林、栲 -木荷林山地常绿阔叶苔藓林:栲类苔藓林、青冈苔藓林山顶苔藓矮曲林:杜鹃矮曲林、吊钟花矮曲林

Page 52: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53: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4.3 14.4.3 夏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 由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称为夏绿阔叶林或落叶阔叶林

( Summer 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or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它是在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植被。 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西欧,并向东伸延到前苏联欧洲部分的东部。在我国

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此外,日本北部、朝鲜、北美洲的东部和南美洲的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夏绿阔叶林主要由杨柳科、桦木科、壳斗科等科的乔木植物组成。 夏绿阔叶林中的哺乳动物有鹿、獾、棕熊、野猪、狐狸、松鼠等,鸟类有雉、莺等,还有各种各样的昆虫。

Page 54: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55: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夏绿阔叶林主要由杨柳科、桦木科、壳斗科等科的乔木植物组成。

特点:

季相变化十分显著 。 群落结构较为清晰 。

夏绿阔叶林的乔木大多是风媒花植物。 林中藤本植物不发达。

各种温带水果品质很好,如梨、苹果、桃、李、胡桃、柿、栗、枣等。

我国的夏绿阔叶林已基本上无原始林的分布。根据现有次生林情况看,各地夏绿林以栎属落叶树种为主,如辽东栎、蒙古栎、栓皮栎等以及还有其他落叶树种如椴属、槭属、桦属、杨属等植物。夏绿林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Page 56: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4.4 14.4.4 北方针叶林北方针叶林 针叶林是指以针叶树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群落的总称。针叶林是指以针叶树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群落的总称。 北方针叶林北方针叶林 (Boreal forest) (Boreal forest) ,就是指寒温带针叶林,它是寒温,就是指寒温带针叶林,它是寒温

带的地带性植被。带的地带性植被。 北方针叶林又称泰加林,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外貌十分独特。北方针叶林又称泰加林,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外貌十分独特。通常由通常由云杉属云杉属和和冷杉属冷杉属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其树冠为圆锥形和尖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其树冠为圆锥形和尖塔形;而由塔形;而由松属组松属组成的针叶林,其树冠为近圆形,成的针叶林,其树冠为近圆形,落叶松属落叶松属形成形成的森林,它的树冠为塔形且稀疏。把由落叶松属和松属植物组成的森林,它的树冠为塔形且稀疏。把由落叶松属和松属植物组成的针叶林称为明亮针叶林。的针叶林称为明亮针叶林。

北方针叶林的动物有驼鹿、马鹿、驯鹿、黑貂、猞猁、雪兔、松北方针叶林的动物有驼鹿、马鹿、驯鹿、黑貂、猞猁、雪兔、松鼠、鼯鼠、松鸡、榛鸡等,以及大量的土壤动物和昆虫。昆虫常鼠、鼯鼠、松鸡、榛鸡等,以及大量的土壤动物和昆虫。昆虫常对针叶林造成很大的危害。对针叶林造成很大的危害。

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大陆北部和北美洲 。 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大陆北部和北美洲 。

Page 57: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我国针叶林特点:

夏季温凉、冬季严寒。

外貌十分独特 。

群落结构十分简单 。

针叶林是我国优良的用材林,也是我国森林覆盖面积最大、资源蕴藏最丰富的森林,但是由于长期采伐,目前原始的针叶林区已所剩无几了。 大兴安岭主要由兴安落叶松形成了浩瀚的林海。小兴安岭以冷杉、云杉和红松组成。而阿尔泰山山脉主要由西伯利亚落叶松构成。

Page 58: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59: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60: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4.5 14.4.5 草原草原 草原(草原( steppe steppe ):是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是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

主(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它是温带主(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它是温带地区的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地区的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

世界草原总面积约世界草原总面积约 2.4×102.4×1077kmkm22 ,是陆地总面积的,是陆地总面积的 1/61/6 ,,大部分地段作为天然放牧场。草原不但是世界陆地生态大部分地段作为天然放牧场。草原不但是世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而且是人类重要的放牧畜牧业基地。系统的主要类型,而且是人类重要的放牧畜牧业基地。

根据草原的组成和地理,可分为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两根据草原的组成和地理,可分为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两类。 类。

Page 61: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温带草原是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它是温带地区的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

分布在南北两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如欧亚大陆草原、北美大陆草原、南美草原等。

Page 62: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热带草原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其特点是在高大禾草的背景上常散生一些不高的乔木,故被称为稀树草原或萨王纳。

Page 63: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是影响草原分布的决定因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是影响草原分布的决定因素。低温少雨与高温多雨的配合有着相似的生物素。低温少雨与高温多雨的配合有着相似的生物学效果。学效果。

草原处于湿润的森林区和干旱的荒漠区之间。草原处于湿润的森林区和干旱的荒漠区之间。 靠近森林一侧,气候半湿润,草群繁茂,种类丰富,靠近森林一侧,气候半湿润,草群繁茂,种类丰富,并常出现岛状森林和灌丛,如北美的高草草原,南美并常出现岛状森林和灌丛,如北美的高草草原,南美的潘帕斯、欧亚大陆的草甸草原以及非洲的高稀树草的潘帕斯、欧亚大陆的草甸草原以及非洲的高稀树草原。原。

靠近荒漠一侧,雨量减少,气候变干,草群低低矮稀靠近荒漠一侧,雨量减少,气候变干,草群低低矮稀疏,种类组成简单,并常混生一些旱生小灌木或肉质疏,种类组成简单,并常混生一些旱生小灌木或肉质植物,如北美的矮草草原、我国的荒漠草原以及俄罗植物,如北美的矮草草原、我国的荒漠草原以及俄罗斯的半荒漠等。斯的半荒漠等。

Page 64: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草原的植物种类,既有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又有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在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尤以禾本科植物占优势,禾草类的种类和数量之多,可以占到草原面积的 25% ~ 50% ,在草原特别茂盛的地方可以占到 60% ~ 90% 以上。它们主要是针茅属、羊茅属、隐子草属、恰草属、冰草属和早熟禾属等中的许多种类。除禾本科植物外,莎草科、豆科、菊科、藜科等植物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们共同构造了草原景观,形成了草原群落环境。草原上除草本植物外,还生长着许多灌木植物,如木地肤、百里香、锦鸡儿、冷蒿、女蒿、驴驴蒿等。它们有的成丛生长,有的相连成片,其中许多种类都是马牛羊所喜欢吃的食物,而且营养价值很高。

由于草原植物生长在半干旱和半湿润的地区,因此生态环境比较严酷。

草原群落的季相变化非常明显,它们的生长发育受雨水的影响很大。

针茅属植物是比较普遍存在的,因此针茅属对于草原植被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草原,尤其是欧亚草原的指示种。

Page 65: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世界草原群落的特点: 生活型多样 草原植物的旱生结构明显 草原群落的季相变化明显 草原动物区系十分丰富

中国草原群落的特点:

欧亚草原区的一部分 具有山地草原 我国草原可分为 4 个类型: 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

Page 66: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67: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4.6 14.4.6 荒漠荒漠 荒漠荒漠 (Desert)(Desert) 植被是指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植被是指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占优势的稀疏植被。 占优势的稀疏植被。

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的干旱地区。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的干旱地区。 荒漠的生态条件极为严酷。荒漠的显著特征是植被十分稀疏,而且荒漠的生态条件极为严酷。荒漠的显著特征是植被十分稀疏,而且

植物种类非常贫乏,有时植物种类非常贫乏,有时 100m100m22 中仅有中仅有 11 ~~ 22 种植物。但是植物种植物。但是植物的生态的生态————生物型或生活型却是多种多样的。少浆液植物,它们在生物型或生活型却是多种多样的。少浆液植物,它们在丧失丧失 50%50% 的水分时仍不死亡,其根系既深又广,极为发达;多浆的水分时仍不死亡,其根系既深又广,极为发达;多浆液植物。如北美洲沙漠的仙人掌树,高达液植物。如北美洲沙漠的仙人掌树,高达 1515 ~~ 20m20m ,可贮水,可贮水 2t2t以上。南美洲中部的瓶子树,树干粗达以上。南美洲中部的瓶子树,树干粗达 5m5m ,能贮存大量水分。西,能贮存大量水分。西非猕猴面包树树干最粗可达非猕猴面包树树干最粗可达 44 人合围,可贮水人合围,可贮水 4t4t 之多。属于多浆之多。属于多浆液植物的有仙人掌科、石蒜科、百合科、番杏科、大戟科等。液植物的有仙人掌科、石蒜科、百合科、番杏科、大戟科等。

我国荒漠植被的建群植物是以超旱生的小半灌木与灌木的种类最多,我国荒漠植被的建群植物是以超旱生的小半灌木与灌木的种类最多,如猪毛菜属、假木贼属、碱蓬属、驼绒藜属、盐爪爪、合头草、戈如猪毛菜属、假木贼属、碱蓬属、驼绒藜属、盐爪爪、合头草、戈壁藜、小蓬、盐节木、木霸木、泡泡刺、麻黄等种类。壁藜、小蓬、盐节木、木霸木、泡泡刺、麻黄等种类。

荒漠生物群落的消费者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类、鸟类以及蝗虫等。荒漠生物群落的消费者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类、鸟类以及蝗虫等。 荒漠生物群落中营养物质缺乏,因此物质循环的规模小。荒漠生物群落中营养物质缺乏,因此物质循环的规模小。

Page 68: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69: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荒漠植被的特点: 植被十分稀疏

植物种类非常贫乏

植物的生态——生物型或生活型多种多样

植物具有明显的旱生结构

荒漠动物群落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类、鸟类以及蝗虫等

荒漠生物群落的初级生产力非常低,低于 0.5g/m2. a

物质循环的速率很低

Page 70: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我国的荒漠主要分布于西北各省区。

如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内蒙古与宁夏的阿拉善高原,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台地等。

在气候上属于温带气候。

我国荒漠植被按其植物的生活型划分,可分为 3 个荒漠植被亚型:

小乔木荒漠

灌木荒漠和半灌木

小半灌木荒漠

Page 71: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72: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4.7 14.4.7 冻原冻原 冻原(冻原( tundratundra )又译为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又译为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

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 1 、冻原植被生境特点:

① 冻原植被的生态条件十分严峻。② 冬季漫长而寒冷,有 6 个月见不到太阳;夏季短促而凉爽,最热月平均

气温为 0 ~ 10℃ ,植物生长仅 2 ~ 3 个月。年平均温度在 0℃ 以下,年降水量不多。

③ 冻原土壤的永冻层是冻原生态系统最为独特的一个现象。所谓永冻层是指土层下面永久处于冻结状态的岩土层,深度从几m 至数百m ,甚至达1000m 。

④ 冻土层上部是冬冻夏融的活动层,活动层对生物的活动和土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冻原的植被表现出以下特点:① 植被种类组成简单。② 植物群落结构简单。③ 许多植物在严寒中营养器官不受损伤,有的植物在雪下生长和开花。④ 冻原中通常全为多年生植物,没有一年生植物,并且多数种类为常绿植

物。

Page 73: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74: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75: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2 、冻原的类型 随着从南到北气候条件的差异,冻原又分

为四个亚带 :⑴森林冻原亚带⑵灌木冻原亚带⑶藓类地衣亚带⑷北极冻原亚带

Page 76: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这里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降水量200~300mm ,风力强劲,土壤下面常有永冻层存在。这种冷湿的环境常造成植物的生理性干旱。

植被的种类组成很贫乏,总共只有约 100~200 种植物。主要是苔藓、地衣和莎草科、禾本科、毛茛科、十字花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及杨柳科、石楠科与桦木科的矮小灌木。它们多数紧贴地面生长,避免风寒。

严寒和在生长期较长的日照,使这里的植物多为常绿的多年生植物,并常具有大型和鲜艳的花朵,所以冻原的外貌不像荒漠那样单调和缺乏生气。

群落结构简单,通常仅 1~2层。苔藓地衣层特别繁茂,许多灌木、草本植物的根、根茎和更新芽隐藏其中受到保护。

Page 77: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动物种类贫乏,主要有驯鹿 、麝牛、北极狐、北极熊、狼和旅鼠等。夏季多有候鸟迁来繁息。

冻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很低,平均不到 1g/m1g/m22·d·d 。主要受低温限制,生长缓慢所致。

我国没有位于广大平坦地区的平地冻原,仅于长白山和阿尔泰山顶部有面积很小的山地冻原分布。

Page 78: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Page 79: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4.8 14.4.8 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 素有“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地处亚热带素有“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地处亚热带

和温带,面积辽阔,跨有约和温带,面积辽阔,跨有约 1212 个纬度和个纬度和 2424 个个经度,四周为迥然不同的自然环境所围绕,平经度,四周为迥然不同的自然环境所围绕,平均海拔高度在均海拔高度在 4500m4500m 以上。以上。

青藏高原植被在生态和植被外貌方面与一般的青藏高原植被在生态和植被外貌方面与一般的山地植被相比有以下特点:山地植被相比有以下特点:

1.1. 热量丰富,植被分布界限高;热量丰富,植被分布界限高;2.2. 大陆性强,植被的旱生性显著;大陆性强,植被的旱生性显著;3.3. 植被带宽广;植被带宽广;4.4. 高原上的山地植被垂直带明显。高原上的山地植被垂直带明显。

Page 80: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植被分布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随着地势逐渐升高,依次分布着山地森林(常绿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带→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带→高寒草原带(海拔较低的谷地为温性草原)→高寒荒漠带(海拔较低的干旱宽谷和谷坡为温性山地荒漠)。

青藏高原上的这种植被带状更迭规律是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带性相结合的结果,是具有平面形式的植被垂直带。这样的植被带被称为高原地带性。

Page 81: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本章到此结束 , 谢谢 !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