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2008年8月,《厦门日报》推出北 从易读到悦读 内容常变常新epaper.xmnn.cn/xmrb/20191026/12.pdf · 《世界日报》联合推 出的《今日厦门》新 闻专版正式亮相

图志

T04

2019年 10月26日 星期六责编:李惠萍 美编:张 宁

一纸风行

做﹃有用的新闻纸﹄

与城市和时代携手前行

大报报大事,大事看大报。2001年5月成功改版并正式转型为都市型党报后,《厦门日报》基本坚

持每年改版一次。版面不断优化,栏目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独具匠心的特刊,已成为报界一道

亮丽的风景,深受市民读者的喜爱。

日报常办常新

离读者越来越近

报缘

亲历

核心提示

本报记者 王玉婷《厦门日报》自费订阅率超过

80%,秘诀何在?蔡志成认为,顺应读者需求常变常新,是一个重要原因。日报一次次的改版升级,适时推出的特刊,清新易读的包装,都体现了对“常变常新”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改版努力做“有用的新闻纸”

《厦门日报》2001 年 5 月成功改版,正式转型为都市型党报后,基本坚持每年改版一次。蔡志成受命牵头组织了其中的若干次。在他看来,每一次的改版,就像电脑系统的优化升级,是日报的自我更新。“动作不会太大,但每次都会增加一些版面和栏目,相应地淘汰掉一些,增删的主要标准就是看能否体现权威性、可读性和服务性。”蔡志成举例,像“记者追击”“记者求证”“数据新闻”等颇受读者欢迎的栏目,就是近

些年改版时陆续推出的。作为面向市民的城市党报,日报特

别注重服务性,不断充实服务新闻版的内容。针对诈骗高发,还与市公安局联办反诈骗专栏,揭露骗术、曝光骗子、支招防骗,给市民实实在在的帮助。“反诈骗厦门行动”专栏开设以来4年里,不时有读者致电本报热线968820,“还好看了你们的报道,我才能在接到诈骗电话时第一时间识破骗子诡计,守住钱袋子。”

类似与读者的互动故事,已在《厦门日报》数不清上演了多少次。版面不断优化,栏目推陈出新,《厦门日报》见证着城市的成长,走过一年又一年,真正成为读者朋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努力让这张报纸真正成为有用的新闻纸。”蔡志成说。

【关键词】特刊用新闻人的方式向城市表白

在今年国庆节前夕,《厦门日报》推出 112 版超大型纪念特刊《长风万里》,声势震撼,夺人眼球。作为主创人员之一,谈起这个特刊,蔡志成脸上写满自豪。因为这是厦门史上版数最多的特刊,一经推出就被市图书馆、市档案馆、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珍藏,成为记录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料。

这些年来,每逢重大节点,《厦门日报》的特刊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强大的策划,精美的包装,已成报界一道亮丽的风景。蔡志成参与过多期特刊的策划和主编,包括年轮特刊、特区建设30周年特刊、日报创刊60周年和65周年特刊等。他认为,特刊是报人向时代致敬、向城市表白的一种特殊方式。

大报报大事,大事看大报。一个个饱含心血心意的特刊,已经成为《厦门日报》献给读者、献给城市最具特色的重磅礼物。不光是内容上创新,特刊在形式上,也常带给读者惊喜。2017年9月3日,《厦门日报》推出八连版长卷——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珍藏金版”,新颖的创意,磅礴的气势,成为会场内外一道独特景观,获得中外嘉宾和同行的广泛好评,也引发了收藏热潮。

蔡志成说,定位为“盘点过去这一年”的年轮特刊,从2001年起,在每年年终推出,已经连续推出18期。去年特刊主题为“追梦人”,没想到见报两天后,国家主席习近平新年贺词的主题也是“我们都是追梦人”,整个编辑部为

“押题成功”而兴奋不已。

【关键词】易读图形化让您一眼看懂新闻

“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在谈到如何方便读者阅读,让读者更快捷地接受新闻信息时,蔡志成用了这样两个词。时代在变,未来已来,要想让传统媒体保持活力,除了加快媒体融合的进程外,纸质媒体上新闻的表现形式也要顺应时代,不停改变。这就包括新闻的图形化处理,尤其是新闻现场的3D还原。

“如果您是《厦门日报》的老读者,您一定会发现,这张报纸很好读、很好懂。”蔡志成说,其中一部分秘诀,就在制图的用心上。

去年5月,一则《最牛搬家 后溪长途汽车站要“走”330米》的新闻引起不少读者关注。要将长 162 米、宽 33.6米、总重量约 3万吨的后溪长途汽车站,连同地下两层切割、顶升,再平移330米(最远端距离)并旋转90°,光靠文字描述,很难讲清楚。但经过编辑的用心图解,这项技术性很强的平移工程得以直观呈现,让读者一目了然。

“很多重大工程、突发新闻现场无法提供理想图片,这时,就需要制图来帮忙。”蔡志成告诉记者,本报3D制图人员制作的一些工程示意图,甚至直接被相关单位要去收藏,“这是对我们专业性、准确性的最大肯定。”

本报记者 兰 京“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份机关报能

像《厦门日报》这样既权威又亲民。”43岁的兰学军至今还记得,他1999年从长沙的军校毕业后刚来厦门部队的情景,“每天午休后,战友们就坐在一起读报。《厦门日报》是大家首选朗读的地方报。因为,读《厦门日报》,就能了解厦

门这座城市。”

《厦门日报》帮我圆了作家梦

兰学军说,他最爱看的就是《城市副刊》,“《厦门日报》上都是鲜活的语言。在《城市副刊》,能看到老百姓自己写的故事,充满真情实感。久而久之,我发现,亲民的《厦门日报》正是厦门气质的展现,反映了城市的文明开放。”

兰学军回忆说:“一份机关报能给草根文学如此大的版面,是我仅见的。”他说,这让他想起了儿时的梦想,于是他尝试给《城市副刊》投稿。2006年9月28日,他的第一篇散文《又近中秋》发表在《城市副刊》。“感谢《厦门日报》,这给我极大的鼓舞。”此后,给《厦门日报》投稿,成为他乐此不疲的事。

截至2012年,兰学军在《厦门日报》发表了近百篇文章。“你要不要加入市作协?”厦门大学郑启五老师的一句话,让他激动不已。不过,加入市作协必须有两位推荐人,兰学军想到了《城市副刊》的编辑黄静芬。“我和她从未见过面,没通过电话,她会帮我吗?”兰学军带着疑问,鼓起勇气来到报社。没想到,他刚说出名字,黄静芬就说:“我知道你,我选登过你不少文章。”

2012年年底,在两位老师的推荐下,兰学军顺利地加入厦门市作家协

会。2019年4月,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木头有耳》正式出版,收录其中的100多篇文章,大多来自《厦门日报》。“感谢《厦门日报》,不仅圆了我的作家梦,更帮助我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天不看报,就像少了点什么

2012年,令兰学军印象深刻的还有两件事。第一件,在厦门日报社第十二届读者节上,他被评为《厦门日报》

“十佳读者”。“那也是我对读者节感受最深的一次。读者节就是城市的狂欢节,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第二件,他成为厦门日报社社会监督员,读报、评报成了他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兰学军常说,自己有两个单位,“一个是物质的单位,即工作单位,一个是精神的单位,也就是报社。”他一天不看报,就像少了点什么,“常常睡不着,起来看报。”

这么多年来,《厦门日报》常办常新。“每年报纸都有一些改版,会征求我们的意见。”厦门日报融媒体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有了微博、微信公众号、App,还有网络电台、视频(抖音)等,不断地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渠道多了,随时随地都能看《厦门日报》。”他说,新媒体的内容,既延续传统又有新意,推出不少为读者称道的精品,如《夜读》等。

1996年5月

2000年12月31日

2001年9月6日

2001年12月22日

2003年10月15日

2003年10月20日

2006年11月26日

2009年11月13日

2018年1月8日

2019年9月30日

《厦门日报》每周六增设对开4版的《鹭岛周末》。

《厦 门 日 报》推 出《厦门日报·百年厦门》珍藏版。

由中国(厦门)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和厦门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国际投资促进导刊》首发。

《厦 门 日 报》发 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 20 周年纪念金版”,总共106版,创下单日发行版面的最高纪录、福建省新闻纸媒体单日发行版数之最。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厦门日报》当天推出

“神舟 5 号”号外。这是复刊以来的第一份号外。

《厦门日报》创办每周出版 5 期的平民化写作园地《城市副刊》。

《监督在线》专栏在《厦门日报》亮相。

《厦门日报海外版》正式刊出。

《厦门日报》与美国《世界日报》联合推出的《今日厦门》新闻 专 版 正 式 亮 相

《世界日报》。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厦门解放 70 周年,

《厦门日报》倾情推出 112 版超大型纪念特刊。当天《厦门日报》总版数达136个,再创纪录。

大事记

●蔡志成,厦门日报编委,新闻编辑中心主任。

●兰学军,同安区劳动监察大队科员,厦门日报社社会监督员。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70周年周年,《,《厦门日报厦门日报》》推出推出112112版超大型纪念特刊版超大型纪念特刊《《长风万里长风万里》。》。党委书记党委书记、、社长江曙曜社长江曙曜((左三左三))和总编辑和总编辑蔡廷谦蔡廷谦((右二右二))指导特刊版面指导特刊版面,,签下最后签下最后一张大样一张大样。(。(本报记者本报记者 李翔宇李翔宇 摄摄))

2014年10月22日《厦门日报》创刊 65 周年,推出纪念特刊《印迹》,深受读者喜爱。

从易读到悦读内容常变常新厦门日报与城市共同成长,成为读者心中“有用的新闻纸”

2016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5周年,本报推出大型特刊,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厦门的沧桑巨变。

自2001年起,本报每年年终定期推出城市年轮特刊,盘点过去一年的大事。图为2018年城市年轮特刊《追梦人》封面。

2008年8月,《厦门日报》推出北京奥运会特刊“主场”,与市民一起分享这份自豪和骄傲,共同见证“我们的主场”。

2010年4月26日福厦动车开通,《厦门日报》倾情打造的《追风》特刊同日亮相,全景揭秘福厦动车,全程解读沿线城市。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