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2020 深圳已有公共图书馆959个 - szsb.sznews.comszsb.sznews.com/attachment/pdf/202005/27/ab916302... · 深圳商报:近年您在南科大领衔 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文化研

共建人文湾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商报主办深圳商报主办

系列访谈

AA13 责编 胡云涌 责校 梁荣高 美编 张海彤2020年5月27日 星期三

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

建设具有科技人文特色的“新文科”,打造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是陈跃红和他的团队目前的事业重心,不过目前他还有一个重要的着力方向,就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文化研究,这也是他的团队参与人文湾区建设的重点项目。近日,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讲席教授陈跃红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专访,从比较文化视野分享他对共建人文湾区的看法。

深圳商报:近年您在南科大领衔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文化研究,这项研究对于人文湾区建设有何启示?

陈跃红:无论是人文湾区打造,还是当下的社会经济建设,文化都是离不开的重要基础、动力和关键要素。在进入人工智能、5G、生物工程和量子时代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重新认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我理解的文化不仅仅是解决价值观、道德素养和文明

品性的无用之用,同时也在扮演着创新动力和生产力要素的重要角色。湾区在文化的空间建设和硬件设施上已经投入很多,正不断打造和完善诸如书城、音乐厅、剧院、博物馆、文化节等。可是我们不能忘了一个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要注意解决这些空间和硬件与湾区多元一体文化人群的复杂关系。他们如何去进入这些空间,如何去享受这些设施,并且通过这些空间和设施来参与、创造和分享湾区的新文化,这显然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每年几十万计的新时代青年来到深圳,来到湾区,他们如何在职业打拼之外,以主人的身份感走进各种湾区文化的建构,参与湾区文化建设,从内心去认同属于湾区的特色文化?并且能够自豪地,像展示家乡的美食和传统一样,向外部世界展示湾区的特色文化,这个问题似乎思考的人还不太多。既然要求要扎根湾区,那么什么样的文化能让他们在此赖以长久地生存和内心依恋?换言之,青年们什么时候能在文化层面上真正依赖大湾区了,以

此为骄傲了,湾区文化的建设就算成功了大半。

深圳商报:从这个角度来讲,有哪些途径可以助力人文湾区建设呢?

陈跃红:人文湾区的建设,除了要有好的制度和政策设计,由不打折扣的运行实施,要继续展开文化空间硬件建设、文化产业建设之外,我认为,另外一个需要特别重视和需要下功夫去做的,是湾区“人”的精神塑造、价值认同、心理完善和新区域文化的建设。要把重点放到人的素质打造的无形需求上,营造深入基层社区的文化环境,创造新文化的学习机会和交流机会,鼓励和倡导文化创新,关注不同人群,尤其是青年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有文化上的“家”的感觉。从而使得他们怀念故乡文化的同时同样离不开湾区文化,了解外来和港澳文化的同时也以湾区现代特色文化为自豪。假定我们说“来了就是湾区人”,那么就应该在湾区的特色文化建设上,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湾区人,尤其是青年在衣食住行上有依

托,在文化艺术上能别具个性,在文化心理上保有对湾区的内心只好和认同。使得所谓人文湾区在文化上真正得以体现,在心理上真正得以认同,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切身感受,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美好的期待。如果能这样,人文湾区文化的现代之根,就可能逐步得以深植进大湾区的土壤中,一代湾区文化新人也将伴随湾区新文化而得以成长起来。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 (受访者供图)

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在暨南大学揭牌

【深圳商报讯】(记者 魏沛娜)5月25日至26日,广东省作家协会举办系列活动,从理论武装、重点扶持、学科建设等方面谋篇布局,进一步加大广东报告文学特别是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推进力度,催生新时代岭南文学代表作,推动广东文学事业异军突起、繁荣发展、走在前列。

5月25日,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与暨南大学共建的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在暨南大学举行揭牌仪式。据了解,这是中国首个报告文学研究学术机构,目的是依托各方资源,培养新一代有文学素养的新闻写作人才、有文学专业的报告文学创作作家,以及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专家,为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服务。

5月26日,广东省全省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推进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应邀作了专题报告;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通报了全省报告文学创作情况;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报告文学作家杨黎光介绍了创作经验。本次会上还公布了2020年广东重大现实题材和红色题材创作选题名单,包括长篇报告文学13部。据悉,本次扶持的作品中,主要为抗击疫情题材、脱贫攻坚题材、粤港澳大湾区题材、改革开放题材、红色革命题材等,紧扣时代脉搏,服务国家战略,“粤味”十足。

七家剧院聚“云端”为小朋友过“六一”

【深圳商报讯】(记者 杜翔翔)“六一”即将到来,今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积极探索“演出+直播”融合发展新模式,将于5月31日晚播出欢庆“六一”线上嘉年华。通过戏剧奇妙夜、明星送祝福、爱心云传递、线上汇歌声等4部分内容,为大小朋友献上一台儿童戏剧盛宴。

据悉,这台戏剧盛宴由中国儿艺联合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浙江演艺集团浙江儿童艺术剧团、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等7家院团举办。众多嘉宾将齐聚“云端”,成方圆、范志博、高露、郭晓东、黄渤、黄磊、黄晓明、老狼、宋佳、陶虹、佟丽娅、吴刚、许亚军等将逐一亮相,分享对成长的思考、对孩子们的期望与祝福。

中国儿艺院院长尹晓东表示,今年“六一”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64岁生日,首次以线上的方式与大小朋友过节,希望通过跨越地域限制的直播形式,把精彩的演出和祝福传递给孩子们,既是给大小朋友们的一份特别礼物,也是剧院的一次全新探索。

严歌苓出版新长篇《小站》故事中讲故事

【深圳商报讯】(记者 魏沛娜)记者获悉,作家严歌苓新作《小站》即将由果麦文化出版,这是她继《穗子的动物园》之后,再次尝试动物题材。与《穗子的动物园》不同的是,《小站》是长篇小说,而且是一部人与动物双线并行,在故事中讲故事的独特作品。

据严歌苓介绍,小说《小站》涉及一群士兵和一只熊。她说:“我枕边的书多数有关兵站汽车兵生活,还有熊的资料。我的老战友是舞蹈演员,现在仍然在教舞蹈,她帮我联系到她的大伯,一位曾经带领汽车兵运输物资在川藏线上的营长,他把回忆录发给我看,回忆录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而独特,让我再一次回到40年前藏区巡回演出的生活中。回忆录我读了两遍,那只叫做Wojtek的熊和波兰士兵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我所有版本都读了。为了创作我作品中那群战士和那只西藏黑熊,我读了我所能找到的一切相关资料。”

《新版美绘红楼梦》出版助孩子提升文学修养

【深圳商报讯】(记者 苏兵 通讯员 吴波)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由插画家周壑洋创作的《新版美绘红楼梦》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一共十册,是专为孩子打造的经典文学绘本,旨在帮助孩子提升文学修养、美学素养。

据悉,《新版美绘红楼梦》对《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叙事线索去粗取精,把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和故事纳入其中,将相对来说旁枝末节的人和事作了部分删减,更加突出宝黛钗以及主要人物(以十二金钗为主)的命运故事,同时展示出贾府的兴衰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在精简故事结构的同时保持整体架构的完整性,更利于儿童理解和接受。

专访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

让人文建设深植湾区土壤

【深圳商报讯】(记者 祁琦)5月27日晚,由天猫和灿星联手制作的电商带货真人秀《爆款来了2》将播出,郑爽、熊梓淇、黄霄云、刘维4位明星社长从全国近百位爆款推手中选人、组队,通过抢品、选品,展示个人才艺和卖货技能。

2019年,直播带货在网络兴起;2020年,热潮再掀新高度,各路明星、名人相继开启了自己的直播间。近期,汪涵、刘涛、陈赫、叶璇等娱乐明星纷纷下场卖货,连康辉、朱广权、撒贝宁、尼格买提等央视主播,以及董明珠、雷军、罗永浩等企业家都投身直播界。不仅如此,“口红一哥”李

佳琪、“淘宝一姐”薇娅等带货主播开始进军娱乐圈,频频出现在综艺

节目中,综艺电商化热潮随之兴起。据悉,今年市面上将涌现十几档

带货相关综艺,其中包括北京卫视《我在颐和园等你》、爱奇艺《我是带货官》、优酷《花花淘花铺》等,“种草”

“买买买”将越来越频繁地从电商直播间走入荧屏和视频网站,以综艺节目的形式与观众见面。

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网络平台今年都将推出数个带货相关综艺。爱奇艺率先播出《潮流合伙人》之后,今年还将推出《我是带货官》,在8位见习生中选出一位,助其成为顶级带货达人。优酷将有《颜力美妆店》《有间闲鱼铺》《花花淘花铺》《嗨皮仙女》等多档带货相关综艺在今年开播,且每个节目主打不同的爆款产品,面向不同的消费者观众。腾讯视频则将播出《代号K计划》,是一档跨界营销天才高能商战真人秀。

电视台也打破旧有窠臼,与时俱进,制作出多档带货相关综艺。北京卫视的《我在颐和园等你》将采取“明

星+手艺人+带货达人”的“种草”新模式,升级改造苏州街上的传统店铺。东方卫视《我们的国货》则打通微信、微博、小红书、抖音、微视等跨屏终端,以国货为切入点,让国货更具带货能力,缓解文化类节目的“生存”难题。江西卫视《中国村播大会》通过直播竞赛形式,在电视屏、移动端共同打造农村带货网红,解决新农村产品销售问题。

随着“爱豆文化”的流行,明星的影响力日益凸显。近期,刘涛首次直播交易额达1.48亿元,汪涵首秀则突破了1.5亿元。有网友评论:“以往是综艺带货,现在是带货综艺。”此外,在网络直播、KOL带货等推广模式的冲击下,品牌冠名、植入广告等传统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品牌主的需求,明星直播带货更能收到立竿见影、抢占消费者注意力的效果。“综艺+电商”已成了大势所趋,但做出自己的特色、避免同质化仍然是国内综艺节目最应注意的问题。

深圳“图书馆之城”年度报告发布

深圳已有公共图书馆959个

600600年故宫开启年故宫开启直播营销新玩法直播营销新玩法《故宫六百年》线上首发吸引1800万人次“围观”

【深圳商报讯】(记者 魏沛娜)2020年故宫将迎来600年华诞。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滋养社会,快手平台联合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打造了《故宫六百年》新书联名定制款。5月25日傍晚,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作家祝勇在快手平台以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故宫六百年》的新书云发布会。

本次直播活动邀请到了作家安意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宋

强、插画家常怡、演员刘晓晔、主持人苑逸伦,以及快手达人开心de核桃等,集结众人之力助力传统文化的深度普惠。这场直播也收获了数据亮丽的关注,直播的累计观看人数突破1800万人次,有近13万人同时在线观看。

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名研究者,祝勇近年来持续书写着故宫的典故与传奇,或借物咏怀,或凭卷追思,从独特角度展示了一个丰富深邃的古典中

国。新作《故宫六百年》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间次序为横坐标,以紫禁城历史的时间次序为纵坐标,立体、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对紫禁城600年历史的回顾,揭示定都北京的历史意义,展现中华文明在宫殿建筑、园林、绘画、读书藏书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近年来,随着《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诸多影视节目的热播,故宫文化展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600岁的故宫如今变得越来越年轻、时尚、有活力,通过IP价值的深入发掘和一系列爆款文创产品的推出,如今的故宫俨然已经成为一个“超级网红”。本次新书《故宫六百年》的发布,正是故宫文化在直播时代下的又一次创新尝试,该书立体、全景式地反映故宫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展现中华文明在宫殿建筑、园林、绘画、读书藏书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以推动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

“鲁迅与徐志摩”联展“陆小曼旗袍”亮相

【深圳商报讯】“鲁迅·徐志摩——呐喊和歌唱的人生”展览近日在浙江图书馆开幕。展览包含200张图片及100多件展品,其中还有徐志摩妻子陆小曼穿过的旗袍。

据悉,本次展览着眼于鲁迅和徐志摩两人的求学生涯、恩怨交锋、思想历程、情感生活、挥别陨落等生命轨迹。

展览现场,展出大量当年的出版物、报章资料、珍贵初版书籍等。如鲁迅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入学申请函、鲁迅《阿Q正传》手稿、鲁迅致胡适信、鲁迅致许广平信、徐志摩致罗素信笺、徐志摩致林徽因信、徐志摩当年新月社聚餐会的请帖原件、徐志摩逝世时其表兄朱起凤先生亲笔题写的挽联残幅等。

现场展品众多,令人有穿越时光之感的,是展柜中陆小曼穿过的旗袍。这是一件紫底缀花丝绸旗袍,颜色很新,有清楚的折痕。据杭州徐志摩纪念馆馆长罗烈洪,旗袍是从一位收藏家处购买所得。这件旗袍,陆小曼大概只穿过一两次,就送给了一直居住在自己家中的表妹吴锦,后来,吴锦又将这件旗袍给了女儿。

据悉,展览将展至6月2日。 (中新)《爆款来了2》今晚开播,十几档电商带货节目待播

直播卖货成综直播卖货成综艺市场新风口艺市场新风口

《读成语 学中医1》问世解读中医与传统文化

【深圳商报讯】(记者 苏兵 通讯员 吴波)治病救人为什么叫“悬壶济世”?近日,首本解读中医药文化和历史典故的新书《读成语 学中医1》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通过成语解讲中医,通过中医讲读传统文化,辅以妙趣横生的漫画插图,读来让人忍俊不禁之余,亦可了解中医的发展历史,领悟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知晓中医的博大与神奇。

据介绍,《读成语 学中医1》不是中医专业图书,讲的是故事,述的是文化。书中没有晦涩枯燥的药名和药方,大量轻松好玩的漫画插图是《读成语学中医1》的一大亮点。

▼深圳共有各类公共图书馆959个,图为深圳图书馆。

【深圳商报讯】(记者 聂灿/文 韩墨/图)“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来临之际,深圳图书情报学会、深圳图书馆联合市、区图书馆共同发布《深圳“图书馆之城”2019年度事业发展报告》,通过图书馆行业视角,展示深圳“图书馆之城”2019年度建设成就。

据介绍,深圳“图书馆之城”共有各类公共图书馆959个。全市公共图书馆全年进馆读者3535.51万人次,同比增长19.69%;借还文献量2757.67万册次,同比增长14.40%。人均进馆2.65次;人均借还文献首次超过2册次,达2.07册次。全市公共图书馆年度经费总投入 8.20 亿元,同比增长19.92%。其中,文献购置费1.21亿元,人均文献购置费9.09元,略高于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的人均8.16元。在文献总量保持逐年增长的同时,电子文献比重不断提升,占比达到43.93%。

数字化服务全覆盖,尽享阅读零距离。报告显示,深圳“图书馆之城”数字化服务已覆盖网站、微信、微博、支付宝城市服务、移动APP等平台,图

书馆服务24小时Online,带给读者零距离的服务体验。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读者可便捷办理证事务、续借、转借、预借等多种服务。“深圳文献港”和各馆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持续推进资源整合和统一揭示,便于读者高效、精准查阅和获取电子文献。其中,“深圳文献港”整合8家市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馆藏,提供1503.9万册中外文纸本馆藏和500多种数据库查询与获取服务。网站访问量5545.98万页次,同比增长93.03%,移动APP点击量1.1亿次,同比增长83.14%。

2019年,全市13家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以“在图书馆发现世界”为主题,打造14个阅读区域向市民推荐阅读资源、提供阅读指导、推广图书馆服务、展现阅读新生态。吸引近3.6万人参与活动,单日微博阅读量达到151万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全年举办各类读者活动1.76万场次,同比增长23.04%,参与读者619.23万人次,同比增长23.60%,人均参加读者活动0.46次。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