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3版 读书破万卷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下笔如有神epaper.file.routeryun.com/ydrb/other/596cc9f95c997.pdf · 一个欠债人。诗人王维的《相思》,在中国人的情感谱系

联系电话:88116232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 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 2017.07.18 责任编辑 韩志伟/组版 刘 阳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

茶汤碧绿,品之可以清心;草木青翠,观之可以舒心;而书香悠悠,读之则可以润心。

对于读书,莎士比亚曾有精辟的论述:“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日积月累地服用书籍这种“营养品”,我们的内在品质将不断提高与升华,少了媚俗多了典雅,少了浮躁多了平静,少了平庸多了睿智。一本书,就是一份心情,其中史鉴古籍给人一种心得,诗歌散文平添几许心境,闲适小品使人开心,哲理故事使人净心,真可谓:“书香润心天地宽。”

虽然如今是网络时代、读图时代,但手捧一本厚厚的书并不代表在修一段苦行,而是收获一份心悦。闲暇之余,拿起一本书,或静坐于书房,或游走于户外,或倚靠床头,或平躺草坪,散发着油墨的书香裹挟着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泽润着你的心灵。这时,无论你是深入精读,还是浅出泛读,我想或多或少都会在心中留下点修身养性的感悟吧。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是的,一书在手,你便可以和古今中外的学者文豪们畅谈人生、交流感情、探讨学问、辩论是非。而他们也总是坦诚相待,把自己的思想精髓全盘托出,毫无保留地向你敞开心扉。这时,你只需逐字逐句地精品细读,就可以用他们的风骨、人格、品质、良知、风范来正己身,润己心。在与

“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中,你的心灵就暂时远离喧嚣的尘世,便有了“宁静致远”的感觉。

书 读 多 了 ,我 们 会 发 现 ,文 字 如 人 ,是 作 者 品 质 的 写照。如周作人的清淡平和,鲁迅的辛辣讽刺,丰子恺的细腻亲 切 ,冰 心 的 典 雅 飘 逸 ,林 清玄的超尘脱俗,又如海明威的自然冷峻,伏尔泰的睿智诙谐……懂得了作家的文笔风格,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心情 ,有 针 对 性 地 择 书 而 读 ,让那 些 如“ 药 ”般 的 文 字 来 调 适情感,滋润心灵。

书香润心,修身养性,天地自宽。

书香润心天地宽□ 赖学香

火热的七月,读到作家王安忆的最新小说集《红豆生南国》,倍感清爽。该书收入《红豆生南国》《向西,向西,向南》

《乡关处处》三部中篇小说,三个故事分别发生于香港、纽约和上海,讲述了生活在这三个城市都市移民的故事,他们的青春、爱与孤寂。这里,王安忆又回到了她所擅长的,对个体生命及日常生活的写实中来,而其中举重若轻、开阔纵横的历史感,与洞穿世道人心的细腻沉稳,令人叹服。

第一个故事《红豆生南国》,写一个抱持着传统美德的男人一生的恩欠。小说讲述了出生在内地的男孩,六岁时跟着养母偷渡去菲律宾寻找阿爹,不想却在中国香港落脚,就此生根。男孩的一生跟随世情起起伏伏,从童年至青春至年老,与养母、妻子、生母,以及与离婚后出现在生命中的女性们羁绊一生后,他觉得自己今生今世就是一个欠债人。诗人王维的《相思》,在中国人的情感谱系里别具意味儿,王安忆说,她以此作为篇名,并以“相思”二字结尾,这二字代表的是主人公一生的恩欠,“他的愧受,他的困囚,也是他的原罪”。

而在《乡关处处》中,王安忆又探入了她熟悉的上海巷弄。乡下女人月娥辗转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但不论是在城市里做钟点工,还是年节时回乡下,她都一样地将生活过得踏实而欢腾。她快速融入城市,也能很快回归乡村——但何处是故乡呢?这正是王安忆《乡关处处》呈露的人之处境:生活是一只茧,上海则是更大的一只茧。这茧的材质,无非孤独。在王安忆笔下,上海像是活生生的一个人:衰朽有时,青春有时,但从未停止生长,确实地过着日子、积累着情感。她的女性角色与上海,宛如可以互换身份。

《向西,向西,向南》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两个萍水相逢的女人,通过不同的途径移民至柏林、至纽约、至加州圣迭戈,小说题目就是她们生活路线的陈述——向西,向西,向南。两个性格、身份迥然不同的女人,在异国他乡邂逅,开始一段称得上有缘的际遇。一个是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陪读妈妈,一个是在异国苦苦打拼多年的温州女子。她们都算是生活的失意者,彼此映照,彼此陪伴,然而无论在哪个地方都是漂泊,人在异乡,找不到归宿。字里行间,在对两个女子身世心境灵魂的叙写中,时代变迁、东西方文化碰撞、灵魂深处的孤独感,令人印象深刻。

在王安忆的观察中,以月娥为代表的新一代家政人员,辛苦归辛苦,人格却是平等的,这与她写过的《富萍》里的传统保姆“奶奶”,已不能同日而语。月娥常怀庆幸

之感:“幸亏,幸亏走出来,看到大世界。倘若不是这一步,少赚钱不说,还错过多少风景,岂不可惜死!”她有着朴实积极的生活哲学,在奔忙中建构起对家的想象与期待。“上海到了,车在楼宇间盘桓,窗格子蜂窝一般,里面都是人家。公寓里的灶间彼此相似,水管分饮用与非饮用;砧板分生食与熟食,拖鞋分内和外。”吃苦耐劳是月娥的底色,她最不愿错过的风景,正是自己的生命风景。

王安忆在小说审美上很执着,一直在追问生活应该是什么样,或者说生活在小说里应该是什么样的。她称自己过着农民般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倾身聆听日常生活的絮语,用心勾画普通人的众生相。小说如何把握角色的经验与心理?王安忆说,小说中写到的很多事不一定要亲历,但小说家要为角色做种种设想,这些设想来自个人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认识。这种能力对于小说家是必须具备的。她还说:“持久的日常生活就是劳动、生活、一日三餐,还有许多乐趣,这里体现出来的坚韧性,反映了人性的美德。”而这,正体现了她的审美特色。

现实生活中的王安忆,其人也如其文一样,娴静而恬淡。都市人间的绵绵情缘中,能处处感受到她真实的情感,真诚的内心。她说过:“真诚是比一切都重要的,失落了真诚无论是作为一个作家,做一个妻子,做一个人,都是不成的。”她总是能发现人性中那些善良和温情,而这,也能激发我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让我们不断认识自己!

此情可待成追忆——读王安忆新书《红豆生南国》

□ 艾里香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培根也说:“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读书使人明辨是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辨。”历史上,许多名仕先贤,对读书作的定义和评价,哲人的句子总是熠熠生辉,给人醍醐灌顶的智慧。

清 代 张 潮 曾 在《幽 梦影》里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则说:“读书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将读书上升到人的信仰层面。的确,读书使人怡情、读书使人博彩、读书使人长才、读书使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美丽!流年的岁月,早已化作书卷的清香。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水乡 ,祖 祖 辈 辈 世 代 为 农 。1985 年迎考时的一场大病,使我的大学梦成了泡影。无缘上大学而又坚信“多读诗

书品自高”的我,工作之余,谢绝亲友、牌友,抵挡电影、电视诱惑,如饥似渴地沉静在知识的海洋里。夏天蚊叮虫咬,我钻进帐子里;冬天寒风刺骨,我用毯子裹住腿。别无旁骛,一心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读“圣贤书”,满“求知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让我即使足不出户,也能赏心悦目!在书的海洋里,我可以轻踏犹如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西域白雪;可以寻访暗香浮动凌寒独绽的东土红梅;可以感受烟雨江南“杏花春雨”的柔情;还可以领略塞北“秋风骏马”的粗犷……栖居在书的绿洲,我发现云卷云舒、雨丝烟波的大千世界原来如此美丽!读书,让我身无双翼,却如闲云野鹤,飞翔于心灵与天地之间,能够穿越历史、现实、未来的时空隧道。观看沧海,感慨曹孟德的壮心;游历欧洲,浪漫于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梦回唐朝,感受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迈;来到现实,聆听鲁迅《狂人》般的呐喊!读书,让我每一天都在丰富着自己的人生色彩,每一天都在拓展着自己的生命潜能。夜深人静,手捧名著,走进书里,和孔孟对话,与李杜共语,与大师交流,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感受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体验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这些经典名著带来的阳光、雨露,让我平凡的生命得到舒展,平庸的生活得到充实!

如今,自己已过天命之年,品茗赏字,踱步静思,仍成为我独特的精神享受。每当我端坐在电脑前,还是捧书阅读,夜晚让白天在遮掩的台灯下延伸,去品味书香,去成就梦想,去明志、修身、养性、增智。

书香作伴可入梦,清风满怀共枕眠。我要每天用心地去感受书香书韵,在书香中寻一方空灵,一片宁静,一份安然,一股清澈,一种愉悦;让缕缕书香张开美丽的翅膀,轻轻地滋润我的生命,让生命与书香一起律动,并让我在书香的抚慰中学会感动、学会冷静、学会放弃、学会坦然、学会超脱、学会坚强、学会美丽……

□胥国海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文人大抵都拥有书房,但有书房的人不一定就是文人。古代文人的书房,少不了“笔、墨、纸、砚”以及相配套的笔筒、笔

架、砚滴、水盂、笔洗、镇纸、薰炉、印盒、印章等。现代文人的书房,若是没有一台可资使用的电脑,没有网络覆盖,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可以说,书房配置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经历的文明与沧桑,它是一定历史时期鲜明的文化符号。

书房,就是一个与书香关联的场所。一个真正的文人,不仅在书房里藏书和读书,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付诸文字,而后奉献给更多的受众。可以说,书房是一个灵魂走动的地方,是一个淬炼思想火花、将思维世界的东西演变为文学作品的地方。

文人的书房,其情趣和品位,因人而不同。刘禹锡为自己的书房写有《陋室铭》,这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书房,成为许多读书人向往羡慕的去处。然刘禹锡潇洒飘逸、不慕名利的背后,却是三度搬迁。他的书房是名副其实的陋室,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但因为刘禹锡自身的原因,这“陋室”才显得丰姿绰约,大有嚼头。蒲松龄书房,名为“聊斋”。相传,他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为搜集素材,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需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他的书房名“聊斋”也因此而来。鲁迅性情严谨,处事细致,其书房特别整洁有序。上世纪 20 年代,鲁迅支持学生运动,被反动文人诬为“学匪”。因此,鲁迅把其寓居北京西三条胡同的书房,取名为“绿林书屋”,以讽刺反动文人的别有用心。徐志摩的书房充满浪漫情怀。其夫人陆小曼原名“陆小眉”,他出于爱恋之情将新居书房定名为“眉轩”,寓“举案齐眉”之意。

文人的书房,是文人的心之所属,心之所安,心之所在。陈子善说:“作为一个读书人,希望拥有一间书房,哪怕只是斗室、陋室,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并不属于过分的奢求。因为书房是他与中外先哲今贤心神交会之处,是他的独立思想得以萌生的策源地,也是他的自由精神得以休憩的理想场所。”的确,于真正的文人而言,书房是必需的,一为读书,二为写作,得一专门环境,就可以进入潜心读书,潜心写作的生命状态。

然而,现实状况是:爱书的人未必有书房,未必爱书的人却拥有很大的书房;看书的人没处放书,不看书的人有的是地方闲置。好在,书房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文人读书做学问,写文章,有一方空间即可,正所谓“精的固佳,陋的亦不坏”。身在陋室,思想或许更为精致、机巧、深刻。

当然,大凡爱书读书写书之人,都希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理想书房。能够静下心来,在那里看书,遐思,编织心情故事,在文字构架的世界寻找生命的真谛,寻求生活的乐趣。拥有一间充满书卷气与时尚生活气息的书房,于文人而言,该是多么温润暖心的美事幸事啊!

文人的书房,形形色色,韵味无穷,不仅是文人思想的栖息地,更是一个可资触摸且舒张自如的精神世界。其相应的布设,蕴含了一个人的喜好,也沉积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它寄寓着文人的内在诉求、修养情操,也盈溢着传统文化恒久的暗香。

文人的书房□ 程应峰

《蚂蚁金服:从支付宝到新金融生态圈》

作者:廉薇、边慧、苏向辉、曹鹏程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打开支付宝,我们不但可以用手机即时付款,给好友转账,为信用卡还款,购买水、电、天然气,还可以办理出国购物退税;因为余额宝,我们可以开始打理手中的零用钱,随时随地进行理财;因为芝麻信用,我们感受到信用为我们带来的信任、尊严与方便——免押金租车、租房、骑行。从支付宝到蚂蚁金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家企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蚂蚁金服无疑是目前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金融科技巨头,同时也是全球估值最高的金融科技企业。本书作者团队通过深度访谈、观察与研究,完整地记录了蚂蚁金服从 2003 年 10 月到 2017 年 6 月期间的发展历程,再

现了蚂蚁金服所经历的几乎每一个重大的突破和挫折。详细地描述了蚂蚁金服在支付、小微信贷、财富管理、消费金融、保险、信用等领域的业务发展历程,剖析其战略方向、发展布局、投融资逻辑与未来前景。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

作者:约瑟夫·布尔戈Joseph Burgo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内容简介:她是全球仿效的“百变女王”,她说:“我仍怀有儿时的目标--我要统治全世界。”

他是商业帝国的奇才,他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他是颇富争议的传奇怪才,他说:“我就是人生大赢家,我告诉别人我赢了,因为我真的赢了。”他们是万众瞩目的偶像,他们是天资颇高的学霸,他们是一呼百应的政商界领袖。他们自信、自恋、固执、骄傲、孤

独。他们同时也是我们。这是一本“看见”之书。看见我们的做事风格和行为逻辑,看见我们隐秘的真实想法,也看见我们内心的冲突:有多么

骄傲,就多么孤独。够胆量,去“看见”他人;够胆量,来“看见”自己。

《推开天空的月亮门》

作者:廿一行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内容简介:该书是作者用 8 年时间,以卡尔维诺宇宙奇趣般的童心,为成人创作的一部童话故事集。书中的 100 个想象异常丰富的故事,时刻提醒着内心困惑、摇摆的年轻人:你就应该拥抱内心的孩子……

透过人面长颈鹿、壁虎人、兔子情人、少女百合、梦与恶棍等可触可碰的不可思议之物,作者以举重若轻的姿态,在短小叙事中亲吻自由、真理、命运、孤独……种种都市摇摆人的生活课题。

该书赢得了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汪兆骞,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余途等人的好评和推荐。汪兆骞认为该书适合成年人与孩子共读:“这是部用爱心铸就的作品。它充满了灵性、诗性和睿智,其从柔美

温馨中迸射出的哲理火花,不仅会滋润孩子的心灵,也会净化成人的灵魂。”余途说:“我期待一种文字,既是生活的又是诗意的,既是寓言的又是童话的,既是平和的又是冒险的,可触摸

万物可抵达灵魂。此书就是我所期待的文字。”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