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A8 本市·综合 破解“学生已放学,家长未下班”难题 社区、家长 …epaper.pdsxww.com/pdswb/page/41/2019-09/11/A08/20190911A08_pdf.pdfa8 本市·综合 2019.9.11

A8 本市·综合2019.9.11 星期三 编辑 李旭光 校对 李京晶

□本报记者 娄刚 文 / 图

有国展之称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近日公布入展名单,我市共有 6人入展,其中 30岁的罗晨霞是唯一的女书法家。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书法界,这位年轻的女书法家是怎样崭露头角的?9月6日,记者在舞钢市书画院采访了罗晨霞(如图)。

见面后,罗晨霞首先澄清,她出生于 1989年,并非传言中的90后。她言谈中的中规中矩、实实在在,似乎和她擅长的草书风格有一些反差,记者更增加了几分了解她的愿望。

连吃了三个月包子

罗晨霞老家在舞钢市尹集镇李庄村,2007年她到市四中上高中后开始接触书法。当时该校开设了舞蹈、美术、书法等兴趣课,性格安静的她不喜欢美术,对舞蹈也没有感觉,就选了自认为比较适合自己的书法。书法课设在中午,每天中午上1个小时的书法课,再接着上其他课。不停地临摹、书写,书法课的枯燥超出了她的想象。这个书法班在她高一开班时有80多人,到高三时只剩下6个人。她觉得自己能坚持下来,是因为“自己家条件不好,只有好好学习才有前途,而且性格比较安静,能坐下来”,实际上,她是那种各科成绩都很一般、但非常愿意学习的学生,她从来没有觉得学习是件痛苦的事。

2009 年,她决定报考书法专业,和几位同学一起到郑州集训备考。她们租住在城中村,每天步行到集训班上课,为了替家里节省开支,她只吃最便宜的饭,每天早上都是吃包子喝豆浆,一连吃了三个月,“吃得够够的,之后好长时间都不想再吃包子了”。

她已经习惯了每天长时间练字,偶尔感到痛苦的是,在考试日益临近时,她会常常找不着感觉,看着眼前干净的稿纸却迟迟难以落笔。后来她知道,这是学习书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暂时的瓶颈,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克服,而只要在这条路上

走下去,这样的瓶颈就还会出现。其间,她母亲和老师通了唯一

的一次电话,询问书法专业的就业前景,“其实在电话里未必能讲清楚,她也未必能听明白,就是作为父母的一种关心”。

2010 年,她以优异的专业成绩考入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这时她才发现,她曾经下大功夫学过的临摹、印章、设计印稿等,使她在理解书法理论方面比许多同学都更有优势。

奇妙的混搭

在大学里她注意到,其他院系的同学穿着都很时髦,打扮另类,只有书法专业的同学们看着土气,衣服上每天都有洗不去的墨迹。书法课还是那么枯燥,很少有同学能像她那样老老实实地听完每一堂课。她感到冷清的时候,会把MP3带到教室里,一边听音乐一边练字,流行音乐配上古典的书法,真是一种奇妙的混搭。“其实写得投入了,耳朵里也就听不到音乐了”。

他们班有一个刚留校的小李老师,因为年龄差不多大小,大家都爱跟小李老师开玩笑,罗晨霞就不敢,大二的时候她性格开朗起来,也敢跟小李老师开玩笑了,李老师曾经气急败坏地对她说:“罗晨霞,我还

以为你是老实孩子呢,没想到现在你也敢跟我没大没小了。”

大二寒假,一贯听话的罗晨霞冲破母亲的强大阻力,和几个高中同学到苏州打工。因为母亲不同意她去,没给她钱,她就跟同学借钱买了车票。家里实在太难了。她爸爸在广州打工,妈妈尽管身体不好也打了三份工养家。她想自己挣点钱减轻家里的负担,同时她内心还有强烈的渴望,想到更大的世界去看看。

此行一个月,她在苏州的电子仪器厂挣了2200元钱,差不多够她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但她也亲身感受到了那种简单重复的工作是多么不适合自己,“就是把标签贴到产品上,一直就这一个动作”,从此她下定决心,要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打破拘谨 海阔天空

2010 年大三,舞钢市书法家孙立到河北美术学院任教,认识了老乡罗晨霞,两人成为朋友,孙立的存在使罗晨霞此后和书法的距离一直很近。

大学毕业后,罗晨霞先后在舞钢市两所小学任代课教师,教授书法,同时跟着孙立习字,孙立牵头的舞钢市书法家协会公益培训班有20多个学员,大部分是女

性,这个环境让罗晨霞很舒服。私下她常来往的朋友不多,用在娱乐交友上面的时间就少。一个人在家无聊了,就想“去练字吧”,然后就去舞钢市书画院练字。从毕业到现在,可以说她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练字,尤其是近年,她几乎每天都到书画院,早上到,中午叫外卖,下午、晚上接着练。在冲刺国展的那段时间,她最晚会写到凌晨2点多。为了约束自己早点休息,她把手机调成 11 点自动关机,跟着手机的节奏入睡。孙立对记者说:“罗晨霞是所有人中最年轻、最勤奋的,她入国展是众望所归。”

在孙立眼里,罗晨霞是一个“超理性”的人,她的字重传统、守法度,具有厚重大方的特点。在指导罗晨霞备战国展时,针对她的字线条过实,每行字过分笔直的特点,孙立希望她能打破拘谨,在作品中融入自我,表现出更多的情趣,比如字体该斜就大胆地斜,不必蘸笔过多,让墨色自然变化。道理容易明白,但多年的写字习惯哪是容易改的,她必须再一次经历曾经经历过的迷茫和痛苦,全身心地投入。

终于有一天,她再次写完唐太宗的《论书三则》,身心感到无比的轻松。这时候她知道:可以了。

罗晨霞,在孤寂中前行的女书法家

□记者 牛超 / 文彭程 / 图

本报讯 昨天是教师节。上午,新华区湛北路街道八北社区工作人员和家长代表来到新华区新鹰小学,感谢学校老师长年义务到社区“四点半课堂”辅导孩子学习。

据 八 北 社 区 负责人曲丽丽介绍,现在不少小学每周一下午放学比较早,这对一些双职工家庭来说,接孩子成了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六七年前,社区成 立 了“ 四 点 半 课堂”。每逢周一,社区安排志愿者到学校接放学较早的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到

“四点半课堂”。“‘四点半课堂’

一般上两节课,先是辅导孩子写作业,然后带领孩子做手工、玩游戏。”曲丽丽说,以前,将孩子接到社区‘四点半课堂’后,都由志愿者辅导孩子写作业。但志愿者毕竟不专业,讲题方法不容易被孩子接受。去年 9 月份,社区和新鹰小学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每周一下午放学后,由学校安排老师到“四点半课堂”义务为学生辅导功课,社区志愿者则带领孩子做手工。

王涵今年上小学四年级,父母是双职工。“以前不知道有

‘四点半课堂’,周一下午不是找人帮着接,就是让孩子到附近快餐点边写作业边等着……”王涵的妈妈武士红说,今年上半年,她听说社区有

“四点半课堂”,就到社区报了名。

“上了一个学期了,特别喜欢。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有了很大变化,而且回家经常说老师讲题很细致、很有耐心……”昨天刚好是教师节,武士红写了两封感谢信分别送到八北社区和新鹰小学,感谢社区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感谢学校老师这么尽心为学生辅导。

当天上午,八北社区还邀请社区弘毅书院的书画爱好者 写 下 了“ 桃 李 满园”“良师益友”等书法作品,送到该校郭潇菡、刘钰丹、杜小磊、尚文豪、谷洁等老师手中,感谢他们长年义务到“四点半课堂”辅导孩子。

破解“学生已放学,家长未下班”难题

社区、家长向“四点半课堂”表谢意

昨 天 上午 ,新 华 区湛北路街道八中北街社区的书法爱好者来到新华区新鹰小学 ,把 自 己创作的书法作品送 到 了长 年 义 务到“ 四 点 半课 堂 ”辅 导孩子的教师手中。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