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平民作家”的赤子情怀 草房子news.cnchu.com/jzrb/images/2016-04/13/A007/RB7B7BLMC0413.pdf · 重点阅读,随性就好。你既可以享受阅读的乐 趣,也可以把书页撕下来。可以把中意的书页

草房子作者:曹文轩出版社:天天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男 孩 桑 桑 在油麻地小学度过了六年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校园生活,亲眼目睹或直接演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纯洁无瑕的情意,不幸少年

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垂暮老人在人生的最后瞬间闪耀出的人格光辉,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清楚而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是一部富有品位、格调高雅的儿童长篇小说,叙述风格浅易而又深刻、谐趣而又庄重,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淳朴的美感,荡漾着一种悲悯的情怀——这种情怀在人与人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淡漠的当今世界中,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向着光亮那方谁的青春不迷茫系列之三

作者:刘同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从“ 青 春 受谢,白日昭只”的21岁,到“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的35岁,在这美丽而崎岖的人生路上,让我们有一次短暂而尽兴的交谈。

《向着光亮那方》里没有皆大欢喜的药方,只有隐

约可见的启示。这里有17个故事,也是17个人生中不可躲避的关键词。经历青春的迷茫,与孤独握手言欢,从负隅抵抗,到冷静旁观,拨开遮蔽的迷雾,发现每朵乌云都镶着金边。

从平凡开始,以平凡结束。永远有和煦的灯火,照亮这小小的世界。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作者:[美]艾米·布鲁姆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在对家庭的种种失望下,渴望成为电影明星的爱丽思,决心带着她的小跟班,妹妹伊娃出走,开始一场横穿美 国 的 追 梦 之旅。爱丽思的勃

勃雄心就这样把俩人从俄亥俄州的小镇带往声色犬马的好莱坞。从纸醉金迷的爵士俱乐部到长岛的金色千万豪宅,从布鲁克林的美容院到伦敦西区的熙攘角落,挤在一辆偷来的旅行车上,她们一路追寻,也一路见证着时代变革下不断被重塑的世相。旅行队伍随着她们结交的形形色色的人逐渐壮大,而梦想也因丑闻、谎言、背叛、战争的交织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曲折……

人生迎风向前享受工作与生活的64个态度

作者:[日]水野敬也 长沼直树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享受人生、敬天 爱 人 、携 手 共进——狗狗总能帮我们想起许多

“重要的道理”,是人 类 的 完 美 伴侣。在本书中登场的 64 位汪星人会走出书页,从七个角度出发,教授

我们重要的“人生哲理”,治愈我们的心灵,给出我们解决人生烦恼的提示,帮助大家享受只此一回的人生。

每一页的背面都有编号,所以大家既可以从头看起,也可以选择比较感兴趣的那一部分重点阅读,随性就好。你既可以享受阅读的乐趣,也可以把书页撕下来。可以把中意的书页贴在你喜欢的地方,或是送给亲朋好友。

多 湾作者:周瑄璞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多湾》是一部从构思到完成前后历经10年的重量级作品。作者以非凡的耐心与细密、冷静的思考、出神入化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悠长而动人的家族故事。从民国 30

年代写到新世纪来临,70余年时光,五代人的命运,从偏远乡村到大都市,如她笔下的颍河水奔腾不息。作品书写家国命运、历史风云、时代变迁,小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充满命运感,描述了二十世纪中国人是怎样生活的,进而,人是怎样活的。

07荆江副刊荆江副刊2016.4.13 星期三责任编辑:曹 歌 美术编辑:张婉晴 刘 颖

美文天地

书香

2016年第8期 总第47期

投稿交流QQ:1437809730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书推荐

关门读书即净土关门读书即净土□□ 刘东华刘东华

同城的一位文友,供职于一家寡头垄断式的公司,身处高管之位,但名车豪宅,外人的羡慕,没能掩盖他在人际关系纠葛上的苦恼。忽一日,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一则让人吃惊的消息,他要了去尘念,皈依佛门。好在,单纯的皈依还不是出家,只是从此持斋茹素,远离名利,一心向往净土。

可是,何处才是净土呢?工作之余,他坚持一周一次去附近的寺院,上

早课,做义工,跟着师父打坐参禅,诵经,抄写经卷,一天的时光忙碌又清净。我跟着他去过半天,感觉在寺院里的生活,有很多仪轨,很严谨的一套程序做完,还是颇为劳累的。何况,这一天的修行之后,走出寺院的围墙,面对的还是俗世里的柴米生活,人事往来。

后来,这位文友又去了一次西藏。据说,西藏是世界上的最后一片净土。云在青天,百川绵延,雪山圣湖,彩虹霞光,原生态的自然熏染,来自内心的信仰感化,无声无息的心灵征服,磕长头的朝拜者,都有让人看淡世俗的感怀。可西藏归来,生活还是要继续,顶多是换了一种生活的认知。

也曾经有过隐居终南山的冲动,但在家人朋友的劝阻之下,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

近日与文友在网上交流,发现他言语间爽朗了很多,问其究竟,除了参禅悟道的帮助,最关键的,他可以静下心来读书了。

按说,本来就是读书之人,平时舞文弄墨,读书应该是日常习惯和必要的功课。但人在名利的“江湖”,也是身不由己,分内的业务,人际交往,一场一场的应酬,潜心读书早就一再退为其次。不记得自己多久没有完整地读完过一本书了,就连最喜欢的期刊杂志,年年订阅,也只是放在枕边,入眠之前,随手翻翻。读书,成了一种碎片式的拼接,生活里的自我“应酬”。

交流中,他告诉我,某文摘类的一本杂志,办刊的风格现在变了,更注重了人文关怀,选题更突出传统文化和本土化的倾向。还告诉我,最近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一部长篇小说,不够厚重,并且很有依据地批评小说的章节故事过于分散,看似想通过不同的人物命运解读社会的变化,其实失去了整体的美感,全然没有当年《平凡的世界》那样,满纸的生活况味。可见,这些书和杂志,他是潜心地读下去了,不是零碎的阅读或道听途说。

其实,这纷扰的生活里,芸芸众生,哪里又是净土呢。每个人都在为一份温饱、一份尊严,为生活的需求努力打拼着,只是有时候所需求的要素不同罢了。

小城里,有一位热心的小学老师自己办了一个“阅读经典”的读书班,每天来读书的学生家长,满满地坐满一屋子,书声琅琅,声震梁尘,隔窗听来,也让人心底一片澄明。

寻找心灵的净土,其实只需一间书斋,关门、沐手,窗前灯下,山岚气清。

(作者系山东省鱼台县作协主席)

荆楚书话

““平民作家平民作家””的赤子情怀的赤子情怀——读梁晓声新书《生命,何以高贵》

□□ 高中梅

梵高,西方后印象派画家,基督徒,狂热,神经质;丰子恺,东方散文家和漫画家,佛教徒,冲和温淡。两人乍看毫无相似之处,其实两人都有着与世无争、自信深情的艺术之心。梵高临摹日本版画作品,而丰子恺的《梵高生活》(新星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一书,正参考了日本画家黑田重太郎的著作,这正是当年东西方艺界交流的一个见证。

《梵高生活》是丰子恺编著的梵高传记,曾于1929年出版,此后从未再版。全书分“序曲”、“准备时代”、“荷兰时代”、“巴黎时代”、

“南国时代及最后”等五章,讲述荷兰著名画家梵高一生行止和创作历程。20多岁后才真正致力于绘画的梵高,37岁即离世,留下多幅名作。他以短暂生命燃烧的艺术之火,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绘画艺术。他激情洋溢、带些神经质的鲜明个性,对宗教、绘画的狂热和曲折命运,至今引人怀思。丰子恺以淡雅而不失热烈的笔调,描述了梵高的一生,让人们感受梵高融入在艺术中的生命,和他对太阳的渴慕。此外,整书全彩印刷,随文配插多幅梵高等大师名画,让人印象深刻。

丰子恺写梵高,既有同是献身艺术之人的敏锐与共鸣,点出其投入创作时的狂热和各时期风格转变;又带入了东方的温厚情味,尤能勾勒梵高与亲友间的挚情。梵高从小跟着叔父在美术店当学徒,他喜欢批评店里的名画。而且大家认为名作定价昂贵的时流作品,却都被他看轻,并痛斥:“商卖是图利,图利是上品的盗窃”。这对商人来讲是致命的伤害,就只好打发他回家。几次失业后,幸好有贤明的父亲,认识了他的天才,倾其所有让他去比利时大学研究神学。由于过度用功,得了神经错乱的奇疾,他决心用绘画来表达心中的悲哀,然后从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整部著作情文委婉,详略取舍处,略窥当时的文化风气。

丰子恺描绘梵高“以火向火”、热烈而孤寂的一生。他写出了梵高不随流俗之“狂”,渴慕太阳、投入创作之“狂”,写出梵高之“狂”背后的深厚底色。旗亭、工场、街道、花草、静物,都是他的即兴题材。静物画尤其能体现

他的特色,有一次,他画一双破皮鞋,歪斜的形状,晦涩的色彩,孤零零的一双破皮鞋,没有别的配景。有时为火柴、烟管、烟囊写照。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物件,都可作为他大作的

“画因”。这些极平凡的物象,遇到了他喷涌的想象,都能显现特异的境界。丰子恺的文字亦兼有此美,平易清远,一些场景描写更是令人难忘。

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丰子恺却说艺术不是孤独的。梵高的行为都同他的绘画有深切的关系,他的“生活日记”完全等于他的“作画日记”。梵高一生不曾得到世间一文钱的报酬,要是没有他慈爱的父亲和深爱着他的弟弟的理解与保护,十九世纪末的艺坛,一定还要经过长期的沉闷,不知哪一天能出现现代的有生命的艺术。他嫌巴黎

的自然风光刺激太弱,不足以激发他的热情;理解他的弟弟,就把他送到了地中海边,让他尽量施展其画才,又源源不断地供应他生活费和原料画布的钱。狂热的画家到青天碧海的南国,不胜狂喜,颂赞刺日为“太阳王”。然而南国的人和北方的人一样冷遇他,没有人注意他的画,更没有人肯出一文钱买他的画。

读完全书,不禁感慨,丰子恺平易地写去,自然有一种美,文字的干净流利和漂亮,怕只有朱自清可以和他媲美。女儿丰一吟说:“无论翻译或编述,父亲所用的语言文字都很通俗,他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作家,处处为读者着想,但求读者看得懂”。丰子恺读懂了梵高,而我们却从中能读懂他们两人。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现居广东吴川)

经典品读 丰子丰子恺笔下的梵高恺笔下的梵高———读—读丰子恺丰子恺《《梵高生活梵高生活》》

□□ 陈秀梅

曾听父母讲:“抓周”时,我对书就一见钟情,爱不释手,这便注定了我与书难分难舍的今世情缘。

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买书,看书完全靠借。当兵提干前因去向未定,尽管手里有了少许闲钱,心里也产生过买书的念头,但都尽量克制不买。提干后,腰包的银两增添不少,人生方向也大致确定,买书的欲望日益强烈。从此,书店经常逛,出来不空手,存书逐渐多起来。后来,参加西藏自治区第一期文学创作学习班,结识了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宋黎明,又使得存书迅猛增长。宋干事掌管图书仓库,给下面部队没发放完的剩余书籍,他赋予我尽情选择的“特权”,如此良机,我自然不会坐失。虽说这一时期从该处所获,大多都是马列、毛著等政经、哲学、社科、军事书籍,文学艺术类的较少,但这些书籍,丰富了我的“馆藏”品种、数量;文学创作学习班,又激发起我写作特别是小说创作的积极性。当年我能跻身“文学青年”行列,二者功不可没。

我这辈子多次搬家,每搬一次,包括书籍在内的各种物品或多或少总会损失一些。距离最遥远的一次搬家,是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从部队转业地方——从西藏拉萨搬迁至江汉平原腹地的沙市。而此次搬家,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安排较为周密细致,所以挑

选邮寄回来的书籍,基本上没有受损。在我的转业申请尚未获批前,自己就已

在考虑如何将多年集攒书籍随我“内转”。如果装“毛箱”(用粗糙的木板钉成的毛坯箱)托运,有家属子女随同内返的转业干部,毛箱最多也只准带4个,若将大量的书籍一装,其他物品就没法装了。回到内地,得继续居家过日子,装书弃物显然不行,那就只剩下将书单独邮寄一条路可走。拉萨——沙市,相距万里之遥,道路崎岖艰险,要想书籍完好无损寄达,不下一番功夫绝对不行。于是,转业命令一下,我就买来牢实的塑料薄膜和细麻绳,借来热合机,在军区司令部保密室、档案库几位战友的帮助下,将书先用牛皮纸一摞摞包装好,再用麻绳一一捆扎结实,然后分别将每摞都写上地址、装进塑料袋、用热合机封好口,最后再在塑料袋外用透明胶缠裹加固。后来的结果证明,我未雨绸缪,不嫌麻烦的多重措施是何等英明。

事先,我本想将这批数量可观的书籍,全都寄给从西藏地方内调、时任沙市新华书店副经理、家住一楼的好友老赵,图的就是搬运方便。但不知是邮局真有规定,还是工作人员随口一说,说是往一个地址寄书不能太多,因此,我只好二一添作五,将另一部分寄给先我转业沙市,当时在《中华传奇》杂志编辑部就职的战友老任。等我回到沙市安顿好,找来绳子和扁担,从住六楼的老任家哼哧哼哧往下挑书时,自然心存感激地想到,我往下搬都这么累人,老任当时帮我往上搬,该是多费力劳神啊。而我此刻累归累,却像捡到大元宝那般称心爽气,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那般愉快亲切……那种滋味,时隔近30年后回忆,依然倍觉惬意舒畅。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现居荆州)

万里搬万里搬迁书相随迁书相随□□ 刘兴国

书缘人生

晏子的贤明晏子的贤明□□ 毛周林

翻阅古代史书,不难发现,贤明之人比比皆是。几乎每个朝代都涌现出了一批相当贤明且很聪慧的人。晏子便是其中之一。

晏子,名婴,古代齐国莱地夷维人。因为才能出众,足智多谋,深得国君的赏识与重用,曾先后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但我在此无意强调他的才干,我要说的是他的贤明与开通。

有一次晏子外出,在路上碰到了越石父,越石父是个贤才,当时他被囚禁,因为晏子早已知晓越石父是个人才,于是用一匹马作交换将越石父解救出来,并用随身坐的车把越石父拉回家。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回家不久,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很疑惑,一打听,才明白,原来是因为自己回家后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了内室,过了很久也没有出来。越石父觉得晏子了解自己,却不能以礼相待。弄情缘由,晏子立即整好衣服向越石父道歉,并请越石父进屋待其为贵宾。

还有一次,在齐国做宰相的晏子坐车出行,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偷观察她的丈夫。等到车夫回家,妻子便强烈要求与他离婚。车夫很纳闷,不理解,询问后才知道,原来妻子发现晏子身材很矮小,却做了宰相,声望很高,自己的丈夫高大,只做个车夫,却自以为得意,感到很满足,这是没有追求的表现啊。于是车夫慢慢变得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后,深感意外,于是问车夫,车夫将原因告诉了他,晏子于是就推荐车夫做了大夫。

韩愈在《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越石父与车夫而言,晏子无疑就是他们的伯乐。人之在世,能碰到晏子这样的伯乐,实乃幸运之至。

(作者系小学一级教师,现居湖南郴州)

史海拾贝

著名作家梁晓声被称为“平民作家”,代表作有《雪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今夜有暴风雪》、《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等。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到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而在新著《生命,何以高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一书中,梁晓声尽情展示他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这本《生命,何以高贵》,是对人生的回眸,对生活的畅想,也有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全书由“人世间”、“生命,何以高贵”、

“思想不曾远行”、“美的散步”、“新国民的诞生”等五辑,共28篇文章组成。既有对亲人的眷恋、对动物的关爱,也有对宗教和哲学思想的解读,还有对美的思考、对新国民的期待。梁晓声展现他的爱憎分明、嬉笑怒骂;从前、现在或将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皆成文章。这些人生和社会断想录,饱含了一个作家的思考,以及一个赤子的忧国忧民之情。读后,能让读者的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受到深刻的启示。

梁晓声借身边人、身边事的细微末节,来针砭时弊。面对患有精神病的兄长,梁晓声无疑感到愧疚而心痛,但让他更心痛的是:

“人间的有些责任,哪怕是最理所当然之亲情责任,亦绝非每一个家庭只靠伦理情怀便承担得起的”。在与儿子的相处中,梁晓声所思

考的是:“少爷小姐型的一代,是对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报应。而对于一个穷国、一个正在觉醒的民族,则简直无异于是报复”。还有,玉顺嫂的股票永远得不到收益,徐阿婆一辈子都在“清名”……这在梁晓声眼中,每一个人的命运遭际,其实都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绑在一起。

梁晓声有着浓厚的悲悯情怀。在喧闹浮躁的世界里,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依然满含深情地关注最底层人物,关注社会,关注人性。如在《沉默的墙》一文中,他由墙联想到人,“像墙的人是不可爱的。像墙的人将没有爱人,也会使亲人远离”。在他看来,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在其旺盛的时候,尽其所能地发光发热才更符合生命的自然。与墙对话,梁晓声在墙的沉默中读出墙所包容和承载的一切,巴黎公社墙、德国柏林墙、种族歧视的无形墙。梁晓声的思考,不仅展现出人生的智慧,更启发国民社会。

梁晓声拥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内心的操守,对任何事物都是那么爱憎分明,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努力发掘底层人群琐碎生活中的种种不平凡,这些人物不只是令人同情的对象,他们有倔强的个性,并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着人性的光辉。诸如在《一个陌生女孩的来信》、《玉顺嫂的股》等文章中,都能读到他对普通人生活现状的

关注,体现了一个“平民作家”的人文情怀。尽管他的观点人们未必都赞成,但他的存在、他的言说,会让人扪心自问,会激起人们诚恳的激辩,让人们由衷倾听。

梁晓声的风格,依然保持着他那种罕见的真诚。他告诉人们,作为个体生命,应以怎样的精神思想独立于世。他肯定了网络对中国正能量的影响,并探讨网络主体和话语权、人与欲望的关系、人类文化的分歧与共识……在这种探讨中,反思新国民何以诞生。他在《无信仰之忠诚,一定不靠谱》一文中,认为“没有信仰可言的忠诚,大抵是不靠谱的”;他还针对一些领导听不到人们真话这一现象指出,“不首先坦诚相见的人们,便永远也听不到别人的真实想法——除非窃听”。梁晓声用饱经沧桑的阅历而得出的感悟,抒发的情怀,无疑能够让人们引起思索,产生共鸣。

作家龙应台曾说:“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梁晓声用文字见证了时代变迁,他不仅属于一个时代,更属于他生活的一切时代。所以,在浮躁气氛蔓延的今天,阅读梁晓声的文字,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现居山东滕州)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