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 推荐理由:流感一直是人类最强劲的对手之一,世界十大致命疾病之一。尽管现代医

    学显示出了种种优越性,但治愈流感仍是尚未解决的难题。医学是有关诊断和治疗的艺

    术,也是防止历史重演的艺术。

    读书管见

    致命流感

    百年治疗史

    【美】杰里米·布朗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从文明出现曙光至今,流感一直伴随着我们,困扰

    着地球上所有的文明和社会

    百年间,人类对流感病毒有了深入的了解,但仍然

    无法阻止和战胜它

    病毒是一种最原始的有机体,但它似乎比人类更

    聪明,变异的速度超过了人体识别它的速度

    我们不知道下次病毒大流行会在何时何地发生,

    但我们确定它会发生

    经验和教训,也许是人类唯一拥有的可以与之抗

    争的免疫力

    审视人类抗击流感的历史和疑问 探索治愈流感

    的未来线路图

    百年间,人类对流感病毒有了深入的了解,但仍然无法阻止和战胜它。病毒变异的速度超过了人体识别它的速度。我们不知道下一次流感大流行会在何时何地暴发,但我们确定它会发生,经验与教训,是人类唯一拥有的免疫力。

    本书主要提供了三个方面的思考:人类对病毒的认知,应对流感的方式,以及我们为下一次大流行性疾病做好准备了吗?作品旨在提供全面综合的历史的同时,探索一条治愈流感的未来路线图。

    在序言中,我们结识了奥特姆,一位勤劳、健康、拥有两个孩子的母亲。在流感大流行暴发近100 年后,因为身患流感而生命垂危。在我快要结束这次病毒探索旅程的时候,我与奥特姆进行了一次对话,因为我还有一个问题要问。我们做好了迎接下一场类似1918 年大流行性疾病的准备了吗?

    大多数专家认为,下一次疫情的暴发只是个时间问题。奥特姆的故事有助于把我对未来的思考集中在三件事上:我们对病毒的认知、应对病毒的措施,以及我们为下一次疫情所做的准备。

    首先,在抗击流感的斗争中,我们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知道了流感的起因。1918 年,当数以百万计的人卧病在床、奄奄一息的时候,我们对几乎造成世界末日的罪魁祸首一无所知。在一个世纪之内,我们发现了病毒的存在,根据其结构和作用对它们进行分类、跟踪,了解其传播和变异的方式,甚至拍下了很多照片。在北极,我们挖出了1918 年的携带流感病毒的尸体,然后在实验室里把病毒拼凑起来,我们破译了它的基因组成,并在一片争议声中,将其复活。但是,如果我们无法根除流感,那么始于19 世纪中叶、以抗生素和疫苗的发明为代表的医学革命就无法完成。

    1918 年,我们采取了应对措施,我们没有做好准备。今天,我们更善于防患于未然。这些计划涉及方方面面,比如获取疫苗、协调医院在学校体育馆和疗养院设立辅助治疗场所,等等。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在2017 年更新了《流感大流行计划》,长达50 多页。“大流行性流感不是理论上的威胁;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反复发生的威胁。”该计划的前言中写道,“即便如此,我们也不知道下一次大流行性疾病何时会暴发,也不知道它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

    每年的流感疫苗是人们做好疫情预防准备的一个关键要素,但它的有效性几乎不会超过50%。尽管人们一致认为

    高危人群应该接种疫苗。但我们仍然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迫使政府制定其他决策。

    我们目前的预备方案是假定会出现另一场与1918 年大流行性疾病规模相似的疫情。许多专家担心这场疫情比其他潜在的健康危机带来的影响更大。那么,在过去的100 年内,1918 年的悲剧为什么没有重演呢?在现代医学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我们是否有必要因为过去的创伤以及对未来的焦虑,而担心一种极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对待这个问题,人们持有两种态度:

    悲观主义态度和乐观主义态度。对悲观主义者来说,下一次流感疫情貌似是致命的、不可避免的。以下是悲观主义者可能站住脚的几个主要原因:

    专家提出了警告。他们了解流感,并一直致力于研究流感病毒。我们应该重视专家的话,因为他们对待流感是认真的。1918 年的大流行性疾病以及1957 年和1968 年的流感疫情,证实了致命流感浪潮的发生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我们完全有理由假设,过去的疫情在未来真的会重演。最近还出现了其他流行性疾病,比如“非典”、埃博拉病毒

    和寨卡病毒。这些病毒使我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了一定的认知。这些疾病不分国界。流感也没有国界。自1918 年至今,国际旅行业获得飞速发展。过去,从美国到英国需要在海上航行很多天时间。今天,同样的行程,乘飞机只需要6 个小时。我们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各地穿梭,我们携带的病毒也是如此。

    尽管我们对流感了解甚多,但仍有许多亟待探索的知识。例如,我们不知道为什么1918 年的病毒偏爱年轻人,或者为什么它对我们中的一些人来说只是一种轻微的疾病,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致命疾病。如果不了解病毒的这些特征,我们就无法为此做好充分准备。

    流感容易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传播。1918 年,共同住在拥挤不堪的房子或公寓里的家庭成员很快就感染了这种病毒。今天,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很多居民依然生活在拥挤的住房里。美国也不能幸免,大约有300万美国人生活在拥挤的环境中。在纽约,将近9% 的家庭居住环境过度拥挤。在美国,即使你住宽敞的房子或公寓,也可能每天早上都要和几十个人一起乘坐地铁或公交车去上班或上学。

    以上这些因素表明,大流行性疾病无法避免。

    人们认为1918 年流感大流行性疾病非常罕见,还有一个原因是,某些条件必须完全巧合,病毒才会产生致命性。病毒必须从鸟类身上传播到猪宿主身上,然后再传给人类。这需要一组特定的基因交换和基因突变。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病毒就不会产生如此强的致命性。病毒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传播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拥挤不堪的军营和军舰、工人们工作的工厂、普通人居住的廉价公寓都提供了这些条件。

    今天,导致大多数人死亡的细菌感染问题已经被抗生素解决。权衡这些证据后,我不确定自己究竟该加入哪一方。我是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者?各方都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对我来说,各方似乎都言之有理。流感大流行没有暴发的年份是乐观主义者继续保持乐观的一个原因──不过,如果是悲观主义者,在这种情况下,会觉得我们是在侥幸地活着。 (本报综合)

    百年流感抗争史

    卡尔·齐默 著

    内容简介:病毒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甲流、埃博拉、SARS,这些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它们本来只攻击蝙蝠、老鼠或鸟类等,但自然演化无意之间也将人类写进了病毒的黑名单……本书是一本科普病毒知识的小册子,由耶鲁大学教授卡尔·齐默著,作者在书中探索了病毒在地球生命演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讲述了科学家近来揭开的病毒身上隐藏的巨大秘密。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病毒科普读物,会让人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

    《病毒星球》

    7版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E-mail:693460350@qq.com专刊中心主办 责任编辑:王恬电话:0715—8128771 书香咸宁

    新书荐读

    江永红 著

    内容简介:为增强抗疫决心与信心,升民智、养静气,人民出版社近期推出了《中国疫苗百年纪实》主题图书。《中国疫苗百年纪实》是一部以纪实文学方式写成的中国百年抗疫史,该书以1919年北洋政府成立“中央防疫处”,现代医学进入中国防疫史为开端,生动讲述了现代中国在“防疫战场”上的代表性重大事件与人物,从一个特殊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毕淑敏 著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家毕淑敏以 2003 年的非典疫情为背景,于2012年写成的一部小说,该小说描写了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突发瘟疫、城市封锁、民众出逃、抢购成风……当然,更多的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英勇抗击。小说写到人性在面临危难时刻的悲悯和无奈,也抒写了绝境中人类所展现的强大和坚韧,深入地思考生命、人性、救赎等这些人类重大的终极问题,告诉读者怎样组合自我心理能量,对抗可能来临的灾难……

    《花冠病毒》

    内容简介:本书是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由广东科技出版社紧急出版、全国首发的一本防护手册,包括常识篇、症状篇、预防篇、误区篇等章节,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该病的可能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自我保护办法、公共场所注意事项及防治误区等内容,对科学防控疫情、普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相关知识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力图随身帮助读者做好防护。 何剑峰 宋铁 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

    内容简介:人类活动对流行性疾病的出现、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瘟疫与苦难》着眼于对历史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大暴发的记述和探讨,旨在通过对历史的分析,让历史的经验照进现实,从而有助于预防疾病新的流行并将新出现疾病所产生的危害尽量降低。

    (本报综合)布里特 著

    《瘟疫与苦难》

    佳作欣赏

    至勇无言——读《鼠疫》有感

    ○ 陈希子春节以来,病毒肆虐,全国人民宅在

    家里,减少出行,控制疫情传播。除了刷手机了解信息之外,读书也是一个消磨时光、度过假期的好方式。

    《鼠疫》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书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

    《鼠疫》写的是面临同样的荒唐的

    生存环境时,尽管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但从深处看来,却有等同的地方。在

    《鼠疫》这部后期代表作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有一定的改变。《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和《鼠疫》中的主人公里厄医生面对着同样荒谬的世界时,态度就完全不同:莫尔索冷淡漠然,麻木不仁,连对母亲的逝世以至自身的死亡都抱着局外人的态度。里厄医生在力搏那不知从何而来的瘟疫时,虽然有时感到孤单绝望,但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跟那吞噬千万无辜者的毒菌作斗争,而且在艰苦的搏斗中,他看到爱情、友谊和母爱给人生带来幸福。里厄医生不是孤军作战。

    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让原本隔阂的人们凝聚和团结起来,有死亡、杀戮、牺牲、无私、有冷静和理性也充满荒谬和混乱。和平和安宁被打破,生命受到威胁时,众生百态暴露无遗。

    没有豪迈的英雄,没有渲染的悲情,通篇讲述的都是平凡普通的人们在鼠疫这场灾难中的日常。感动于主人公对他人深沉的爱和包容,他理解并尊重在灾难面前人们做出的所有反应和选择。他忍受着妻子的远离和逝去的痛苦,坚韧顽强地抵抗着鼠疫。整个故事线没有错综复杂的逻辑曲折,更像是一部写实的报告文学,但正如加缪所言“想成为哲学家就写小说”——通过构建自己的语言

    世界,通过设置这个世界中的标准,从而阐释自己的思想。

    小说在艺术风格上也有独到之处,而且全篇结构严谨,生活气息浓郁,人物性格鲜明,对不同处境中人物心理和感情的变化刻画得深入细致;小说中贯穿着人与瘟神搏斗的史诗般的篇章、生离死别的动人哀歌、友谊与爱情的美丽诗篇、地中海海滨色彩奇幻的画面,使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百年抗疫的不朽丰碑○ 黄东光

    一个多世纪以来,鼠疫、天花、血吸虫、麻疹、破伤风、乙肝、流感等流行性传染疾病,都曾先后肆虐过古老的中华大地。在此期间,广大医务工作者、防疫工作者,以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与这些凶残的“顽魔”展开了艰苦卓著的斗争,并取得了防疫控疫的一系列令人注目的成果。

    《中国疫苗百年纪实》以中国现代百年历史上的重大疫情为主线,以组织抗疫,利用、研制疫苗为重点,惊心动魄地讲述了一系列防疫、控疫史上的大事件。从最初的清末民初哈尔滨以及东北三省抗击鼠疫,到抗战中中国研制诞生

    的第一支青霉素;从解放区窑洞里出品的痘苗和抗生素,到第一代国家领导人亲自挂帅打响新中国防疫第一战——扑灭察哈尔鼠疫;从建立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脑炎,到全国成立“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从举国消灭天花、消除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甩掉“乙肝大国”帽子,到如今成为世界疫苗大国……作者以史为经,以事件与人物为中心,将中国不同时代遭遇重大疫情时所采取的各类举措,以及研制疫苗的前后过程,在防控疫情中所积累的点滴经验和教训等等,一路娓娓道来。全书突出反映了中

    国公共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彰显出中国在防疫、控疫工作中所取得的世纪成就。书中,通过历史的对比,新中国利用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在防疫控疫中所发挥的巨大引领作用,亦鲜明地跃然纸上。

    此外,作者还采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手法,精心撷取了一批医界楷模和“斗疫勇士”的感人事迹,热情讴歌了他们悬壶济世的情怀和医者仁心,浓郁的爱国激情扑面而来,让人油然而生敬意。这些人中,有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和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伍连德,

    有首位牺牲在防疫一线的科学家俞树棻,有新中国生物制品事业奠基人、“世界衣原体之父”汤飞凡,还有分离出天花病毒,为我国预防和消灭天花做出了卓越贡献的齐长庆,在废弃厕所里坚持科技攻关的武汉生研所总技师谢毓晋以及中国“卡介苗鼻祖”王良等等,可谓群星璀璨,令人感佩。

    书海

    杂谈

    《中国疫苗百年纪实》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