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手绘人生古风图文集 - hnrb.hinews.cnhnrb.hinews.cn/resfile/2019-03-18/026/hnrb20190318026.pdf · 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或者如欧阳修的“人生自是

2019.3.18 星期一主编│杨道 版式│王凤龙悦读B14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或者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者如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或者如纳兰性德的“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但要做到苏东坡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就难了,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

林清玄谈到,如果你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涤自己的心灵,因为在我们拥有越多的物质世界,我们的清淡的欢愉就日渐失去了。在《清欢》这篇充满禅理的散文中,林清玄由苏东坡的词谈到什么是清欢,在哪里寻找清欢以及清欢难觅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第一流人物是在清欢里也能体会人间有味的人物,是在尘世间也能找到清欢的滋味的人物。林清玄的散文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与那些仅仅抒写个人情绪的文章相比,自然更受读者欢迎。读林清玄的书,

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动,那些或宁静或激昂的文字,能让人感受到蓝天白云,夜空星斗,原野芳草;能让人摒弃平日的浮躁与芜杂,收获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人生最美是清欢》是林清玄创作45年来首部人生主题的手绘

古风图文集。全书包括《清欢》《温一壶月光下酒》等48篇经典篇目,全书共分为人间有味、活在当下、随遇而安、天寒露重、不忘初心等六大人生主题。林清玄用数十载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智慧不断思考和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后他发现——人生最美是清欢。林清玄谈到,他从少年时期就喜欢苏东坡。因为苏东坡的文字简单,大人小孩都能感动;因为情感深刻,每次读都能读到不同的境界。更重要的原因是,苏东坡是生活家,他的写作是植根于生活的,他把儒家、佛家、老庄的思想荟萃于生活,表达了一种随缘自足的生命观。剥落世俗的外表,苏东坡的生活非常丰富,诗词文章不在话下,他懂得饮茶,喜欢美食,善于烹饪,能书能画,还有很多很多好朋友……

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清欢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它并非来自别处,而是来自我们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人生最美是清欢》:

手绘人生古风图文集文\邓勤

《人生最美是清欢》作者:林清玄版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近年来出版了不少有关日本的生活美学书籍,介绍精致的日用品和打造他们的手艺人。

《器物的足迹》收录了一些人物访谈。这些对日用器物有着特别的留心和独到的体会的人物,在访谈中引领我们欣赏日用器物在长期使用中增添的美,促使我们思考手工制作与工业生产的本质区别,提示我们自己动手加工改造商品的可能。但本书对于器物的足迹的探寻又不止步于个人层面。作者通过实地探访,让我们见识了在工艺浪潮的兴起中,社会力量扮演的角色;而书中收录的手艺人、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三人对话,则使我们得以了解“生活工艺”的兴起所透露出的社会和精神动向。

荐阅 书单

《商脉与商道:国际华商研究文集》

作者:龙登高

刘宏

编者:张娇

贾俊英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时间:2019

年1

围绕海外华人的研究文献多年来汗牛充栋,不过他们中的商人群体,一直以来只是零散地被关注。海外商业的兴起和发展,如《商脉与商道》一书的作者龙登高等人所言,

“既没有得到中国政府与银行的支持,也很少得到当地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支持。”研究海外华商,方向和维度自然就有所不同。

从跨国科技公司,到普通商店、“小商小贩”,这些海外华商都必然要处理作为移民与当地的关系,在早期历经艰辛。轻者是市场失败,重者是遭受当地民众的排斥和政策的歧视。《商脉与商道》是一本研究文集,所涉议题,既包括海外华商与全球化、移民与地方,也包括他们在性别、文化等维度上的建构。借此文集,可一窥百余年海外华商史的大致轮廓。

《传奇中的大唐》

作者:刘勃

版本:文化发展出版社

时间:2018

年11

读此书的过程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一方面,作者对唐代小说的解读溢出了所谓的“文学史”,虽为一家之言,充满了各种脑洞,但就是在这些脑洞中,种种世情人性的面具被作者近乎粗鲁地撕扯下来,并穿插以当下社会的隐喻性调侃,读来颇有一番辛辣的滋味。另一方面,作者熟谙时下流行的话语体系,文风看似放诞不羁,实则细致严谨,对于唐代的门阀观念、科举制度、藩镇割据、阶层跨越等历史细节有着翔实的考证,因此又可作为史料来参考,并非茶余饭后的口水读物。

《器物的足迹》

作者:(日)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实行委员会

译者:杨明绮

版本:浦睿文化|

湖南美术出版社

时间:2019

年1

美食之乐,美食之趣,在于一个“寻”字,在人生的旅途当中寻觅、品吃饮食,那比不费工夫得到的食物更具诱惑力。站到餐饮从业者角度思考,有道是“味香也怕巷子深”,美食家品吃美味后的连锁效应,可以扩大他们招牌美食的影响力。

但《寻味儿》的作者董克平在我心目中,不仅仅是美食家,更是一位美食作家。品过美味后,写几句话,拍几张照片,录一段视频,这可以称为美食家;美食作家呢,不仅会有上述的行为,更会探究美食中蕴含的各色文化,以独特的观点将之原样表述,汇集成原创的饮食专著,这小小的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一个人的学识分量。

所以董克平于寻味、品味之外,更会回味、思味,在《回味儿》章节里,既有《食说清明》这样有关饮食风俗的随笔,也有《鄂菜变楚菜,湖北菜找到了根》这样关于菜系源头考证的论述。董克平的文章,是他体验饮食、感受文化、参悟生命产生的全景式纪录,他把传统食物看作一种人文的传承,说因之“与历史、与祖先,有了穿越般的勾连,

你能感觉到味道传承中的血脉相连”。仔细研读此话,能让人联想到若干与饮食有关的记忆,从而引发起内心更多的情感波澜。

在《寻味儿》书中,董克平相继推荐了云南鸡枞菌、广州烤乳猪、黄河大鲤鱼、大连玉瓜馅包子、西安小吃、徽州农家乐等美

食,他的介绍客观详细,因为当中的一些美食我在当地品尝过,读之,似乎又再次重温了似曾相识的味道。当然,他不仅仅是照本宣科地“食话食说”,而是把食材的生成水土、菜肴的科学搭配、同等饮食的区域特征等进行了细致地探究,力求在饮食书写中承担更多地社会功用价值。

董克平的寻味,不囿于华夏大地,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咖啡厅、西班牙伯纳乌的中国餐厅、法国小餐馆都留下了他的踪迹。他以中餐在海外的交融、演变为切入点,把海外中餐馆生存状况铺陈到纸面,表面看,海外的中国菜改变了一部分传统属性,但西餐味道的融合让中餐能更好地生根发展,也只有这样,中国味道才能更好被世界接纳,这同样可视作董克平的理想和追求。

《寻味儿》是我继《食趣儿》《吃鲜儿》阅读的又一部董克平作品,三本书的书名,均以“儿”字为后缀,轻语慢读,能感到明显的儿化音,既贴切,也俏皮,而后能让人觉得“快乐至上”是饮食文化的一大要义。

《寻味儿》作者:董克平版本:青岛出版社

《寻味儿》:

关于美食的全景式纪录文\李晋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