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陪我“站岗”的大爷去哪里了?jrwh.cdwh.gov.cn/Upload/doc/2020/04/15/1586956265.pdf · 的蔬菜 和肉。 大爷名 ... 防疫物资和生活用品,陪大爷说说话、聊聊

战“疫”日记

责编:胡晓枭 编辑:张霁 美编:徐松 校对:郑嫄07 新闻热线新闻热线::8555772785557727((传真传真)) 8556523985565239 电子邮箱电子邮箱::jrwhjrwh100100@@163163.com.com

2020年4月16日 民生

春节,我俩一起“站岗”2020年2月27日 星期一 天气阴

“注意自身防护,带好口罩,莫打堆堆”。这是疫情中我在华兴街道三河社区听得最多的声音。不少居民听到这个声音,都知道执法局的小伙子们又来了,还喊我们一定带好口罩。四年前,我脱下心爱的军装光荣退伍,此刻我穿上综合执法制服,更明白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2020年的春节与往年不一样,没有热闹的街道,城市显得格外冷清。疫情就是命令,大年初一早晨,郭伟告别妻子和未满3 个月的女儿,投身抗击疫情的一线摸排中。在三河社区,郭伟一步一个脚印,对网格内住户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对返程人员进行体温测量,每天满负荷的工作让郭伟的关节时常发炎、红肿,但他咬紧牙,选择了坚持。

从大年初四开始,郭伟在社区的临时卡点“站岗”——负责入户登记、量体温。不知不觉间,郭伟突然发现身边多了一位老大爷,大爷每天很少说话,大多数时候他都默默地坐在郭伟身边,看着他工作的一举一动。“最开始注意到他是发现他没带口罩,我赶紧把单位发的新口罩摸出来,拿给他戴上。”

大街上很冷清,但大爷却每天早上 9点准时出现,陪着郭伟一起“站岗”,让他感觉心里有了一丝温暖和牵挂。有一天下着小雨,大爷没来,郭伟心里“咯噔”一下,“难不成他碰到什么麻烦了?前几天他走路时,我就发现他不是很利索。”

“大爷究竟是个什么情况?为什么现在别人都不敢出门,他却不怕,每天来陪我站岗?”这个疑问在郭伟心中成为一个谜。这天下班后,郭伟悄悄跟着大爷回了家,才

发现大爷的秘密:他住在一个非常简陋的房子里,屋里黑漆漆的,桌子上摆着单人用的电饭煲和一把挂面。揭开锅一看,里面煮的饭已经吃了好几天,家里也没有多余的蔬菜和肉。

大爷名叫向光庆,今年 64 岁,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词,附近邻居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家庭情况。从那以后,老人成了郭伟每天的牵挂,工作之余,他会带着食物、防疫物资和生活用品,陪大爷说说话、聊聊天。有一天大爷脸上长了脓疮,郭伟请来医生给他开药,身边的人知道情况后建议他不要管这种闲事,但郭伟却摇头说“不行的”。经过几天的治疗,大爷的脓疮好了,他和郭伟的话也越来越多,原来老人有三个妹妹,之前她们轮流照顾他,但疫情下不

允许走动,大爷便成为了独居。

工作变动,但关心没变2020年3月3日 星期二天气晴

今天,我又带着区综合执法局党支部的同事来看望向光庆老人,为老人带来了生活用品和新鲜蔬菜。看到这么多人关心自己,我能感觉到老人很高兴,后来我们还帮他整理了房间,打扫了卫生。

随着疫情的发展,郭伟的工作重心从社区转到了企业,但他对大爷的牵挂却一直没变。“很快,我就向执法局党支部汇报了老人的事情,党支部对此非常关心,立即号召党员开展捐赠活动,切切实实给老

人带去温暖。”郭伟说,党员们给大爷家送来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在听闻大爷暂时没办法洗衣服后,大家还找来了干净的衣服。

暂时的生活困难解决了,未来的生活怎么办?由于大爷腿脚不便,头脑有些迷糊,郭伟便多次去到他户口上登记的眉山市东坡区了解情况,终于打听出关于大爷的家庭情况:他有一位83岁的老父亲,三个妹妹和一个39岁的儿子。二十多年前,大爷离婚,儿子判给了女方后不知行踪,经过当地民政局多方联系,大爷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儿子表示,虽然生活比较困难,但他还是愿意尽力赡养老父亲。

4月15日,郭伟带着老人再次去到眉山市东坡区民政局,为他申请了临时救助和补买养老保险。老人只需要按照他的年龄补交 600 元钱后,就可以每月领取养老金,解决部分生活经济来源。同时,区综合执法局党支部联合区融媒体中心,还在帮老人找一个费用低廉的养老机构,他的儿子和妹妹们愿意承担一部分费用……

“我对老人的照顾仍然在继续,他依旧是那个我每天牵挂的人。我会陪着老人待疫情结束,看春暖花开。”郭伟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记者 胡晓枭)

“这个王牛肉,他做的那个牛肉松啊,一吃进嘴就化了,不像现在的牛肉松嚼不烂。”簇桥人曾国荣指着最新完成的系列美食民俗画分享道。今年84岁的老人曾国荣号称“簇桥活化石”,近年来应簇桥街道龙井社区“龙井记忆”社区营造项目的邀请,他创作的簇桥版《清明上河图》、簇桥八景引发媒体关注。疫情期间老人宅在家里三个月,也没有闲着,为支持龙井美食节项目,他连续创作了47幅生动形象的簇桥美食民俗画,再现了簇桥古镇作为南丝绸之路起点的美食记忆以及市井民情。

47幅美食民俗画再现簇桥市井繁华

4月13日,曾国荣完成了系列美食民俗画《鸡丝凉面》的最后上色,耗时三个多月的创作终于画下一个句号。王牛肉、陈饭店、贾酒馆等临街店铺的往日繁华;香辣甜水面、王老幺冰粉、桂花芙蓉糕等特色小吃的沿街叫卖;毛肚火锅、戴烤鸭的老簇桥味道都一一展现在他的画笔中,还原了几代簇桥人的美食记忆。

“这个油卷子锅盔用香油面和普通白面混合而成,里面加了花椒和芝麻,香得不得了。”

“刁馍馍历经好几代人,用艾蒿和糯米粉做的馍馍在芭蕉叶上蒸,蒸好之后有一种天然的香味。”

“簇桥三婆殿旁边郑家茶铺左侧,每到逢场天都会有李大娘的烧烤山芋,大烘炉里烧烤出来的山芋又香又甜,入口化渣让人回味无穷。”

说起民俗画里的美食记忆,曾国荣打开了话匣子,美食的特殊口感、古镇的繁华盛景都被他一一还原,老板的名字、美食地址新旧对比他都能说出一二。谈到高兴处,80多岁的曾爷爷还能还原一两句当年小贩们走街串巷时的叫卖声,抑扬顿挫间将人带回到那个会馆云集、四通八达的簇桥古镇。

甜水面里的谋生故事簇桥“不夜镇”的民生缩影“这个香辣甜水面其实是我们家的,我

父亲曾金山原本是龙泉人,簇桥当时商业

繁华、远近闻名,于是我父亲来到这里谋生,用担子挑起走街串巷卖香辣甜水面,当时一碗面5分钱一碗,他就是用这根担担送我上了学,后来我在1959年考上了沙河铺那边的师范大学(今:四川师范大学)读书。

84岁的老人谈起画中的往事,70多年前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让人动容。当年父亲不仅用一根扁担养家糊口,还送聪明伶俐的曾国荣上学,下学后曾国荣也走街串巷卖零烟补贴家用。“当时的簇桥算得上是‘不夜镇’,经常是几台川戏对着唱,到了凌晨街上还很热闹,所以我在各个茶馆卖零烟,生意还不错。”曾国荣回忆道。

真正为曾国荣家带来转机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弥漫在街头的香辣甜水面味道吸引了一位豪爽的主顾,这位客人一举花高价买下了父亲当天所有的甜水面。“就因为这笔钱,改变了我们家的经济状况,所以我后来才有机会继续读书。”曾国荣回忆道。

曾家的故事就是簇桥“不夜镇”的民生缩影,在曾国荣的绘画里,有逃婚的王牛肉,也有“创业成功”马家甜豆油,还有家风淳朴的万氏茶庄,一个个尘封在历史里的

故事在这里展开。

走访、调查、考证、绘画还原“簇桥记忆”

簇桥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2017 年簇桥街道龙井社区启动“龙井记忆”社区营造项目,拉开了“两馆一园一街区”的文化品牌打造序幕,其中“两馆”就包括龙井社区文化记忆馆和簇桥美食文化馆,通过挖掘簇桥人代代相传的古簇桥记忆,还原地方文化的真实面貌。

在龙井社区的支持下,曾国荣及辖区的文化爱好者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为簇桥文化记忆“复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从簇桥版《清明上河图》到龙井记忆文化馆的“簇桥八景”,再到今天的簇桥美食系列民俗画,曾国荣老人绘制的作品好似一个放大镜,一点点还原簇桥古镇作为南丝绸之路起点的繁华记忆。为了让这份簇桥记忆更加精准,曾国荣不仅从《簇桥乡志》、《双流县志》等史料记载中寻找佐证,还多次联系辖区高龄老人,从他们的回忆里将还原簇桥的细节。

“我最记得的是王牛肉,那个时候我走街串巷卖香烟、捡煤花攒钱上学,有时候也会买两分钱的牛肉松,那个入口即化的记忆到现在都忘不了。”曾国荣回忆道,但是在创作过程中他却始终找不到“王牛肉”的名字,为了这份传承的记忆更有价值,他找到辖区里90多岁的老人打听。“卖牛肉的不就是那个王世贵嘛!”果不其然,他找到了答案。

“这个画里的万氏茶庄就是画的我们家的故事……”“这个刁馍馍我小时候还吃过……”如今曾国荣的簇桥美食系列民俗画通过龙井记忆、龙井社区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布,引发了 80 后、90 后簇桥人的共鸣。未来,龙井社区还将47幅美食系列民俗画通过展览进一步传承簇桥的美食文化。 (武侯融媒记者 张霁)

“年轻,帅气,能吃苦”,是武侯区公安分局机投派出所里大家对杨易山的评价。作为所里最年轻的民警,杨易山去年6月刚从中国公安大学毕业,在抗击疫情的日子里,他主动请命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疫情就是警情,这位“95后”警察用文字记录抗“疫”点滴,用照片定格阻击片段,用真情谱写一腔忠诚。

告别小家,坚定逆行1月26日大年初二这天。清

晨,还在老家陕西休假的杨易山便收到所里的通知,要求马上回所,进行疫情防控工作。收到指令后,杨易山立刻定了最早一趟返回成都的火车票,于当日傍晚到达派出所。回到所里,发现大家刚开完会,还没来得及放下行李的杨易山,就主动找到了所领导,请求安排下一步工作。

所领导见到杨易山后,先是询问了家里的情况,得知家人一切都好后,又嘱咐他要调整心态,坚持不懈地打好抗“疫”这场硬仗。告别领导,杨易山回到寝室将行李放下,准备换上刚发的警服。没过一会儿,就听见门外有人在叫自己:“小杨,收拾好了没有,赶紧跟我去一趟社区。”

这声音太熟悉不过了,这正是从进入公安队伍以来一直在带领自己开展工作的师傅——刑侦民警王云。

“师傅你稍等下,我马上就好!”杨易山应声答道。

由于最近疫情排查任务重、事情多,因此,师傅王云也带着杨易山一起加入到了社区工作当中。除了经办刑侦案件,一有空,师傅便带着杨易山到各小区院落挨家挨户地收集信息,发放紧急印制的防疫宣传资料。

跟着师傅走出派出所,已经是晚上9点了,此时的大街上空无一人,但对于杨易山和师傅来说,排查工作不分早晚,只要能早一点完成走访、排查任务,就能为辖区争取到多一分的安全。

深入摸排,守卫辖区除了开展案侦和社区走访工作以外,所领导安排了包括

杨易山在内的三名年轻民警对辖区街面进行治安巡查。巡查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人员聚集,对辖区容易产生人员聚集的区域进行清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告诫,对聚集的群众进行劝离。

“王阿姨,上午我才叫您好好呆在家里不要出门,您现在又出来打牌,您知不知道这样很危险的,现在正是疫情高发期,咱们再忍忍,等疫情过去了再出来玩。”下午巡逻的时候,杨易山看见前两天刚因聚众打牌被劝离过的群众王阿姨又出现在了小区的活动室,只好又耐心上前进行劝解。

这样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喜欢聚集娱乐的群众大部分是中老年人,面对他们,不能寄希望于一次劝导得长效之治,也不能采取“砸麻将机”式粗暴劝阻方式。于是,杨易山一方面尽量采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向他们普及政府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实时地向大家介绍疫情、病毒传播最新情况;同时,通过联系他们的子女,动员其家人共同监督。

在杨易山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天时间里一共关停棋牌、茶铺等经营场所20余家,劝返聚集人员百余人次。

街面值守,收获感动3月初,为了更好地助力复工复产、维护社会治安,派出

所将绝大多数警力撒向街面,开展卡点布防和值守工作,所内发起倡议,号召民警积极投身街面一线。考虑到所里民警大多数年龄偏高,而且还身兼重任,实在抽不开身,杨易山便主动请缨,申请到最吃劲的一线开展工作。

一天,杨易山正值守在卡点处,突然看见远处走过来一位没有戴口罩的老大爷。

“老人家,这种特殊时期,怎么能不戴口罩出门呢?”杨易山赶紧迎上前去询问道。

“警察同志,你说的我也知道,我已经在家待了一个多月了,但是今天早上不小心把口罩掉水里了,这不,今天上街买些菜,顺便买几个口罩。”

听到老人家的话,杨易山不由得摸了摸自己的口袋,却尴尬地发现自己身上只有一枚多余的口罩,杨易山赶紧把口罩递了过去,没想到老人家接过口罩,竟然掏出钱包,要付钱给他。杨易山赶紧摆手拒绝了,他向老人家询问了他的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嘱咐他道:“大爷,您先戴着这个口罩,买点菜就赶紧回家吧,如果您在药店没买到口罩,晚上我再找找如果有就给您送过来。”

当天晚上下班后,杨易山惦记着老人家的事情,将所上配发给他的口罩拿了几只出来,又买了一些蔬菜水果,一起送到了大爷家中。临走时,老人家一直将他送到小区门口,杨易山走出大门后回头一看,老人家还站在原地,对着杨易山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杨易山感动得泪水在眼眶里不停打转。片刻之后,杨易山也向老人家回敬了一个军礼。

杨易山告诉记者,以前总觉得,英雄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能够做到平凡人做不到的事。后来才知道,英雄其实就是扛起了自己的责任,永不退缩的平凡之人,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是英雄。疫情当前,换上那身警服,自己就是守护千家万户的战士!

武侯融媒记者

郑嫄

有颜值

有担当

95

后民警在战﹃疫﹄中迅速成长

——记区综合执法局党员郭伟下沉社区的暖心故事

陪我“站岗”的大爷去哪里了?

谁也不曾料到,2020年会以一场与病毒的抗击开局,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瞬间侵入并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郭伟是区综合执法局一名普通党员,面对疫情他主动请缨,下沉到任务最重的华兴街道三河社区,一步一个脚印

地对住户进行全面排查。在卡点值班的过程中,郭伟意外认识了社区里的独居老人向庆光,“疫情期间,他买菜不方便怎么解决?”“他有没有家人,都在哪里?”“老人以后的养老问题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成为了郭伟操心的事。4月15日,郭伟再次奔赴向庆光的老家眉山市东坡区思蒙镇,为老人申请临时救助,补买养老保险等事项。

八旬老人手绘47幅美食民俗画

留住簇桥人的舌尖记忆留住簇桥人的舌尖记忆

为老人补办养老保险为老人补办养老保险

正在工作中的杨易山正在工作中的杨易山

簇桥版簇桥版《《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

曹国荣创作中曹国荣创作中 作品还原簇桥系列味道作品还原簇桥系列味道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