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讲座信息量大 内容时代感强 中德质量对比颇具启迪性epaper.kelamayi.com.cn/klmyrb/page/1/2014-09-12/A10/63041410463329187.pdf · 达,中学生有70%入读 职业高校,正是由于拥

A 准噶尔大讲堂10 编辑:姜 蕾 电话:6865114 版式:王 晶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农历八月十九

●“德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拥有声誉,尤其在机械、化工、电气、光学领域更是如此,这声誉从何而来?除了历史和哲学传统,从教育角度看 , 德 国 职 业 教 育 发达,中学生有 70%入读职业高校,正是由于拥有大批高技术的一线工人,才造就了“德国制造”的品质神话。

● 各 民 族 的 文 化 、传统和性格没有优劣之分 , 但 要 从 中 学 会 比较,汲取精华,促使民族进步。

●“人的质量是一切产品质量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制造出来的产品的质量就是这个国家人民素质的反映,人们往往是通过一个国家制造出来的产品来认识这个国家人民的素质的。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一支高质量的产业大军,需要三代人来建设:第一代是“打工仔”,这种人是只能从事“ 模 仿 型 ”生 产 的 工人。第二代是“城市市化工人”,这种人是能从事

“标准化生产”的工人。第三代是“高级技工”,这种人是能运用科技文化知识从事工艺生产研究的工人,也是最为重视质量的工人。

讲座信息量大 内容时代感强

中德质量对比颇具启迪性

本报讯 (记者 田华英 实习生 朱叶子) 8 月 31 日上午,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工真主讲的《中德质量文化的比较与启示》讲座在准噶尔大讲堂听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和笑声中结束。

李工真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导,因学识渊博而被称为武大“活字典”,是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他师从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库尔特·迪威尔教授,专攻德国现代化问题。其代表作《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为国内第一部全面深入研究德国历史进程的学术专著;出版专著《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德国现代史专题十三讲——从魏玛共和国到第三帝国》等。

当天,在 3 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李工真从德意志的质量观谈起,联系德意志的“特殊道路”、现代化的教育体制等方面讲述了中德质量文化之间的差异。

他 认 为 , 在 哲 学 方 面 ,“追求完美”的哲学禀性让德意志民族始终坚持探求事物本质、确定长期的战略和适应外部的环境;从经济学上,唯有产品的优质才是最好的广告,靠检查来提高质量并不是最好的途径,搞好设计和制造,质量才有保证;从道德层面上,产品质量所涉及的问题往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责任心问题。

李工真的演讲风趣幽默且意义高远,加上其中穿插的贴近生活的实例与脱口而出的妙语,使讲座现场掌声不绝笑声不断,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克拉玛依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唐跃培听完讲座后认为,李工真的讲座精彩生动、信息量大、时代感强,既有理论指导性,又有实际针对性,给人启发和反思,值得大家来听。

准噶尔大讲堂是由克拉玛依日报社和克拉玛依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公益性讲座,已经成功连续举办了 5 年。自2009 年开办至今,已有来自全国的70余名专家学者为油城市民普及了各类科学知识。市民可 拨 打 电 话 6888928 或6866752,克拉玛依观众也可加入大讲堂 qq 群(243856211)了解讲座的最新动向。

本报记者 田华英实习生 朱叶子 记录整理

当天,《中德质量文化的比较与启示》讲座刚一开始,李工真就直奔主题,向现场观众解释德国人的质量观,从哲学、经济学及道德层面深入解析了德国人如何看待质量问题。讲座中,李工真那生动典型的例子和幽默谐趣的讲述,让观众听得连呼“过瘾”——

思想性格差异形成质量差异

“法国人和俄国人占据了陆地,海洋则属于英国人,只有在梦想的天空里,德国人的威力才是无可争辩的。”

这是德国著名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的名句。

在李工真看来,正是这句话造就了无数著名思想家和大哲学家的诞生。这些思想家和哲学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德国人,“讲求逻辑、追求完美、追求彻底性”,成为了他们重视产品质量的思想根源。

相较于德国人性格的“彻底性”,李工真用“灵活性”来描述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对任何事情都能伸缩自如,擅长‘打太极’”;时间观念上,德国人是“严守时刻”,中国人是“一袋烟、一杯茶”的模糊时间;表达方式上,德国人表达意见“直来直往、一针见血”,中国人往往“说话说一半,听话要听音”;处理问题的态度上,中国人遇事绕行而过,德国人迎着问题而上。

在追求质量方面,德国人“没有质量的数量毫无意义,唯有以质量为基础的数量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数量。” 因此,德国

人在一切领域中奉行的原则就是:“要么最好,要么没有”,中国人则是“差不多”;在事业推进方面,德国人是“周密计划,逐步推进,彻底实施”,中国人则是“摸着石头过河”……

现代战争实际上是质量的竞争

在讲座中,李工真追本溯源,讲到了德意志民族频发战争与其重视质量的关系。

“正是由于有质量的保证,德国人才敢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李工真说,德国是处于欧洲中央地理位置上的国家,外在的压力特别大,要想冲出“欧洲盒子”,甚至还想争霸世界,就必须通过优秀的教育体制让民众具有高度的素质化和纪律化以及武器装备的精良化。

在李工真看来,现代战争本身就是一场敌对双方的科技大竞赛,它迫使正在进行战争的民族从总体上动员起来,发挥出它最大的智能。

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它能将战争期间武器军备上的高科技发明创造运用于战后和平时代的民用生产,极大地促进生产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二是即使在战争失败之后,也仍然能为这个民族留下一批懂得如何进行高科技生产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这样的人当然是注重产品质量的。”

李工真认为,虽然德国在两场世界大战中都遭到了失败,但它不是败于它的质量问题,而是败于它的宏观战略。而究其原因,恰恰在于德国的质量太高了,以致所有受到威胁的对手和潜在的对手都不得不联合起来,才能保全自己,因而结成了国际上的反

德统一战线,德国才会遭到因一己之力而寡不敌众的失败,但在

“一对一”的战争中,德国从来没有失败过。

现代教育体制造就严格质量观

李工真认为,德国人严格的质量观的形成更得益于它现代化的教育体制。因为产品的质量归根到底是由人的质量决定的。而人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教育的质量,教育的质量则取决于教育体制。在教育体制方面,德国恰恰是世界一流的。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国兴科教”战略的国家,他们实行教育全面免费,但不允许学生逃学,逃学家长要被罚款。因此,在德国,读书首先不是

“谋生”的手段,而是培养“合格国家公民”的途径。

德国 70%的中学生读职业高校,10%读专门学院,仅有 20%上综合性大学。这种教育结构非常合理,因为,如果从事高层次综合性研究的人才过多,超过了本国经济的承受力,必然造成人才外流和浪费。“在德国,科学研究上的任务是交给综合性大学的教授和学者们的,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任务是交给从专门学院毕业出来的工程师们的,而将具体的产品制造出来的任务是交给从职业高校毕业出来的高级技工们的。”李工真说。

“绝大多数德国人愿意当工人。”李工真说,在德国,高级技工占全国技工总数的比率超过43%。其他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也达到了30%。按中国现今的规划,这一比例至少应达到 15%,然而中国目前却只占5%,缺口高达至少700万人以上。

■讲座摘要

提升竞争力须质量为先

观点集萃>>>

李工真教授在演讲。

本报记者 姚继东 摄

准噶尔大讲堂现场座无虚席。 本报记者 姚继东 摄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