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记者 徐时松

夏定域因护送“国宝”《四库全书》有功,先后被写进《富阳县志》《浙江省人物志》等书籍。日前,记者采访了夏定域的

小儿子夏锡元。

夏锡元今年已80岁高龄,在他眼中,父亲对子女很严厉,对做学问非常执着,子女们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夏定域出生于1902年,里山镇里山村人(原过溪村)。世代务农,父辈兼营手工造纸,在当时50多户的山村里,算得上中等人家。那时里山只有一所私塾学堂。夏定域5岁丧母,年幼时缺少母爱,营养不良,个子不高,人很瘦。10岁时,才得以到私塾读书,几年里读了《四书》《龙文鞭影》《礼记》《左传》等书籍。

夏定域天资聪敏,所写的《磐溪集序》《读文文山正气歌》等作文,为当时富阳劝学所所长朱襄廷赏识。朱襄廷嘱咐私塾,夏定域每周的作文必须由他批改和点评。小学毕业后,夏定域父亲认为儿子瘦小,不适合务农,要求他学做生意。朱襄廷听说后,多次与老师上门做思想工作,劝说给夏定域继

续深造机会。这时,恰巧碰到夏定域一个富家子弟的同学,希望有同伴陪同去杭州求学,并答应赞助一些费用。因此,夏定域得以考取杭州宗文中学继续学习。这所学校师资和设备一流,特别是开设了英语课,让夏定域萌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后来,在接待外国学者友人参访省图书馆时,夏定域能担当翻译。

1922年,夏定域考入江苏南京第一高中,但高额的学杂费和伙食费让他承受不起。于是,他尝试以写作投稿来增加经济来源,终于以“一峰”的笔名在《江苏日报》上发表了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的《溪声》和《悔言》等短篇小说,学校破格让他越级进入高三。后因学费资助来源中断,家庭经济每况愈

下,他只读了一年,算是高中毕业了。之后,夏定域在高中班主任葛新常老师

的介绍下,在一所公立中学做教员。他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历史,并强化英法两种外语的自学。1926年,他撰写的《江苏明代倭寇事辑》《江苏文艺志补正》两篇论文在《南京大学历史学刊》上发表,为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先生所赏识。同年8月,由顾颉刚推荐,夏定域到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工作,兼任历史系助教。

1929年8月,夏定域应竺可桢之聘,任教浙江大学文学院,讲授《尚书学》《上古史》

《南明史》等课程,由讲师、副教授晋升教授。抗日战争胜利,护运《四库全书》回杭,继续在浙江大学任教。

求学历程艰难,高中毕业后自学成为大学教授

在小儿子心中,夏定域博学多才、乐于助人、生活艰苦朴素、工作兢兢业业

夏锡元: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

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责任编辑 | 司小勇 陈凌版式设计 | 俞高峰

6

夏定域一生中有一个习惯,每逢人生大事都要记在个人年表上。在夏锡元家中,记者看到了这本泛黄的笔记本,长方形的本子显得有些古朴,记载的时间是 1902 年至1971年。

他一般每年记载一两件大事。1937年,他记载的唯一一件事是《四库全书》搬至渔山的经过,说明这件事在他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夏定域写道,七七事变后,他就考虑为省图书馆寻找地方,放置库书及善本。后来,地址选在渔山石马头赵家,“家有余屋,不住人,不起烟火,距江岸十多里,系山里。在该处库书移好后,即沪战八一三开始,杭

州速遭轰炸”。随后,省图书馆认为书放在渔山不是很

安全,由夏定域等人借数百元钱,匆忙将书搬走,“火速雇工将书抬运出山,急雇船只从富春江上驶远,时船只航行遭军事封锁,极度困难。几度商恳,蒙准行上驶,余肩任遂轻”。

夏锡元说,赵家指当时的赵坤良家。父亲与在杭州《东南日报》工作的赵坤良是朋友,所以决定将《四库全书》先运到渔山,在山里比较安全。后来,战事告急,图书不得不进行搬迁,富阳渔山就成了西迁的首站。

时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陈训慈变卖家

产,谋划将这批图书西迁。馆员夏定域、毛春翔等人被选为“护书”管理员。

在行至江山峡口时,运输车翻倒,11箱书翻落江中,夏定域、毛春翔等人急叫人在水中打捞书箱,在当地城隍庙大天井中晒书。后来,阁书安然抵达贵阳城郊张家祠堂。没想到,日本侵略者还是来了。于是,他们又将书搬到贵阳北郊的地母洞。

地母洞高四五丈,洞宽七八丈,附近极为荒凉,没有人烟。洞中有潮气,对图书保护不利,夏定域等人买来石灰,撒在四周防潮。1946年,夏定域等人又护送《四库全书》回到杭州。

《四库全书》迁徙,写进人生大事记

在夏锡元心中,父亲夏定域是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为人随和、平易近人,生活艰苦朴素,工作兢兢业业。

夏锡元说,父亲从不穿西装洋服,长年穿的是藏青色卡其布中山装。脚上穿的是白底黑帮布鞋或蚌壳型棉鞋。冬天戴一顶用了多年的烟灰色帽子,披一件褪色的棉大袍,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农”。

1953年至1970年间,夏定域独居外西湖馆舍中,一日三餐在隔壁的浙江博物馆食堂搭伙,生活贫苦,但仍不忘苦中作乐。

夏定域的侄子夏洪波回忆说,伯父从来没有过生日或举办寿宴。他记得伯父66岁时,伯母特地做了一罐切成66块的红烧肉,每块腐乳大小,叫儿媳妇送到图书馆请伯父食用。

“对于馆里的困难职工,只要有人提出要求,伯父认为是合理的,总是有

求必应,全力以赴地去帮助别人。”夏洪波说。

夏锡元是小儿子,上面还有哥哥、姐姐。他说:“父亲痴迷做学问,和郁达夫等人的关系都很好,家里的事情都是由母亲操劳。父亲不喜欢拍照留影,1964年冬,下了一场大雪,他叫我和堂哥夏洪波到杭州,请馆里文印室的工作人员帮忙拍了一张合影。”

夏定域对子女十分严厉,要求几个孩子自己找工作。夏锡元的哥哥为此一直在里山务农,目前已去世。夏锡元说,他们几兄妹结婚时,父亲都没有空来参加婚礼。

“父亲的工资经常用来救助贫苦的人,他对朋友都很好,我们以父亲为荣。他做了一生的学问,没有私利,他没有完成的工作,希望我的下一辈能帮他完成。”夏锡元说。

博学多才,对子女很严厉

记者 徐时松实习记者 凌一览 通讯员易育林

渔山乡五岭村有712户2462人,由五爱、曙光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80年前,文澜阁《四库全书》首站运到渔山,藏在

赵家老宅里。日前,记者实地探访《四库全书》渔山藏书地,发现老宅正在修缮中,预计9月底完工,将变身为村里的一个文

化参观点。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第一站,让这个小山村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亮丽身影。

在渔山乡五岭村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藏书地——赵家老宅。老宅正在修缮,里外都布满了脚手架。

这是一个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建筑,位于村中部,坐东北朝西南,由门房、厢房、正楼组成。通面宽16.3米,通进深18.8米,正楼五开间,两坡硬山顶,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由于年久失修,门房、厢房、正楼已经坍

塌。前几年,庭院中杂草丛生,地上折断梁柱上已生满青苔,村民在老宅里堆放着杂物。

去年底,五岭村开始对《四库全书》藏书地进行修缮,预计下月底完工,目前已完成主体建筑修复。村党总支委员施兴中说,五岭村文化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丰富,村里历史上出过礼部尚书、御史等官员,文澜阁《四

库全书》西迁第一站选在五岭村,这些都是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资源。今年村里正积极创建美丽乡村特色村,得到了区文广新局、渔山乡等单位的支持,投资120万元修缮《四库全书》藏书地。工程完工后,将打造成村里的一个文化参观点,为后人再现当年保护文脉的故事。

修缮工程投资120万元,《四库全书》藏书地9月底换新颜

渔山秘藏《四库全书》老宅修缮中预计下月底完工,将打造成文化参观点,为后人再现当年保护文脉的故事

老宅不远处,住着赵坤良的两个儿子。赵坤良的大儿子赵志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说起这段历史往事和自己的父亲时,赵志基的嘴角微微颤抖。赵志基今年80岁,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在报社供职,工作繁忙,和他在一起吃饭的时间并不多。但是藏书地的故事,父亲完完整整地告诉了他,

“这是国宝,长大以后,你就会懂得它有多珍贵”。这些话让他永生难忘。

赵志基还拿出了赵氏宗谱,我们在上面看到了有关《四库全书》藏在赵家老宅的文字记录:“民国廿六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发动侵略战争,随后,日机经常肆扰沪杭一带,馆长陈叔谅先生恐阁书被炸,即命总务组赶制木箱,准备迁移。7月末,情势日益恶劣,决定迁移日期与地点。日期定于8月4日,地点决定富阳渔山石马(头)村赵宅。”

赵志基说,日本当年的炮火让五岭村深

受其害,他家的另外一处祖宅被烧光,仅留下一个凳子。赵坤良为此专门在圆凳底下写道:“民国二十九年敌寇流窜我乡,新屋被焚,此凳因借给马村小学,而幸将保存。”

赵志基说,日寇罪行罄竹难书,《四库全书》藏在五岭村的事幸亏没有被发现,不然全村村民都要遭殃。虽然有这样的风险,但他认为父亲的决策是正确的,“这是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应该做的事”。

赵坤良后人讲述藏书故事,日寇罪行罄竹难书

渔山地处富阳最东部,背倚林峰山,面朝富春江,素有“渔浦江山天下稀”的美誉,是《富春山居图》的起笔处。全乡辖渔山、五岭、大葛和墅溪4个行政村。

渔山乡副乡长潘菲说,渔山是一个农业生态型乡镇,近年来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产业资源,正在倾力打造“特色

农业、生态休闲、和美乡风”三张文化金名片,发掘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名人文化,积极践行融杭桥头堡、先行区角色,继续擦亮“富春卷首,稻香渔山”特色名片。

潘菲说,五岭村作为《四库全书》藏书地,将主打红色文化牌。去年9月,渔山乡邀请鲍志华老师,为五岭村全体党员讲述当年文澜

阁《四库全书》抗战大转移首站的故事,今年部门和乡里已筹集资金对老宅进行抢救性修复。下一步,将继续收集资料、丰富馆藏,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接受文化传承教育,推动全乡“一村一品”文化建设(五岭村红色文化、墅溪村三国文化、渔山村稻香文化、大葛村民宿文化)。

渔山乡:五岭村主打红色文化牌,推动全乡“一村一品”文化建设

里山镇文化底蕴深厚,有“百步三进士”美誉。清末民初,夏震武(1854—1930)归隐故里,在此聚徒讲学。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日本、朝鲜、韩国的学者也不远千里而来,先后有学生近千人,灵峰精舍一时成为发扬传播中华理学的殿堂。

里山镇党委委员周项峰说,夏定域作为里山的又一位历史名人,是里山的骄傲。目前,里山镇正在积极复

建灵峰精舍,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挖掘展示里山历史人文资源。今年将完成复建灵峰精舍的前期建设方案、用地审批、设计等工作,明年动工建设。

她说,希望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擦亮“灵峰古文化”名片,提升里山干部群众的文化自觉,助推各项工作开展,为打造全域景区化云雾茶镇、建设“生态休闲美丽里山”夯实基础。

里山镇:挖掘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从左至右依次为夏锡元、夏定域、夏洪波

《四库全书》藏书地一角

修缮中的《四库全书》藏书地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