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06 2018.6.1星期五 今日关注 编辑:成桂平 版式:成桂平 电话:86275970

那些年,陪伴我们的童年玩具从60后的弹珠、陀螺,到80后的洋娃娃、掌上游戏机,再到现在的智能机器人、平板电脑,每一个年代的玩具都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它

们不仅承载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同时也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不同年代出生的人,从他们的记忆中,寻找不同年代不一样的童年快乐。

简易玩具欢乐多

在许多60后的记忆中,洋娃娃、布

偶、模型汽车等玩具属于奢侈品,而皮筋、陀螺、沙包、弹弓等自制的简单物件承载了太多美好的童年记忆。

出生于1963年的王姣君告诉记者,那个年代商店里卖的玩具本身就不多,

而且自己家里条件一般,也买不起昂贵的玩具,主要玩一些自制的玩具。

“那个时候我在镇海城关一校上学,课间我们女生一般都喜欢跳橡皮筋,一到下课的时候,就会三五成群地跑到操

场上玩。你别看就是一根普通的橡皮筋,

但玩起来可有乐趣了。”王姣君说。

她还喜欢和男孩子们一起玩弹珠、陀螺,并互相比赛。“打陀螺都是几个人一起比赛的,每个人抽一下陀螺,去撞击别人的陀螺,谁的陀螺留到最后,谁就赢了。小孩子求胜心比较强,那时

我为了能够赢得比赛,就让父亲给我做大陀螺,这样赢的概率就大了。”王姣君说。

居住在蛟川街道青枫雅苑小区的李师傅生于1960年,弹弓是他儿时最爱的

玩具。“我那个年代哪有什么像样的玩

具啊,小时候比较顽皮,最喜欢的玩具

就是弹弓了,是我爷爷拿树杈给我做的。那时候每天上学就放在书包里,放学的时候,经常在村子附近的树林里打麻雀。我记得有一次,我把邻居家的水缸给打破了,被我爸狠狠揍了一顿。”李师傅

说。现在李师傅已经当爷爷了,自己平

日里省吃俭用,但只要孙女看中玩具,都会毫不犹豫买回家。他说,现在条件好了,就应该给小辈多买点玩具,给她

一个美好的童年。 (记者郑凯侠)

连环画里的情怀

连环画,又称连环图、小人书,是

一项中国传统艺术。在没有手机、彩电、电脑的70年代,连环画成为许多青少年的消遣之物。它题材多样,是许多人记忆中的不可磨灭的情怀。

家住招宝山街道的方女士,收藏了

一大箱子从小到大翻阅过的连环画。“闲暇之时拿来翻看,总能想起小时候的美好时光,这一箱大概有一百来本吧。”方女士端着箱子向记者展示她的心爱之物。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七把叉》

《铁道游击队》 ……连环画彩色的封面

内,是用黑白线条勾勒出来的人物、场

景,讲述着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些连环画度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纸张早已泛黄,边缘处微微上翘,有几本的封面上布满蜘蛛网一般的褶皱,有些连封面封底都已不知去向。

“我生于1970年,上小学的时候,书包里除了几本课本,装的就是连环画了,那可是我的精神食粮。”方女士回忆,“记得当时家里一个月才给我一块钱的零花钱,我特别爱吃学校外的小卖部一毛

钱一包的橄榄,而一本连环画却常常需

要花上一毛两分钱到一毛五分钱,我就

总把买零食的钱省下来买连环画。”“70年代,娱乐活动不多,我们那时

候一有空就约上几个小伙伴一起泡在新华书店看小人书,就好像是我们现在看电影。”方女士告诉记者,在她所有收藏

的连环画中,最喜欢的就是 《三国演义》系列,但是每本出版的时间不固定,再加上就算书店上架了也常常被一抢而空,导致未能全套集齐,这也成为她儿时的遗憾。

(记者王姿添)

经典游戏丢沙包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31岁的李晓乐就

和丈夫商量,一定要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现在的孩子各种补习班上不完,与小朋友一块玩的时间相对偏少。身体素质、眼睛视力、社交能力、开心程度等,还不如我们80后的童年。”李晓乐说。

说起小时候的童年玩具,李晓乐打开了话匣:“丢沙包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游戏了。沙包一般由母亲缝制,找几块家里的碎布,把它们剪成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最好颜色搭配漂亮。用针线把六块正方形

的布缝制成正方体造型,其中一边留缝,

然后把缝好的正方体里外翻转,里面装进

适量的沙子或者玉米、小米等填充物,再缝好,一个沙包就完成了。”

通常每个女孩子都有自己的沙包,沙包样式可以看出母亲的手艺。“我妈的手艺不太行,通常我都不展示我的沙包。”

李晓乐笑着说。只要有一块空地,丢沙包就可以玩起

来。分两队,一队的其中两人在一定距离来回扔沙包,尽量让沙包砸到在中间来回跑的另一队队员。对方被砸到且没有抓住

沙包就要被罚退场,抓到沙包则可以积

分,积分可以复活队友。

“游戏虽简单,但却足够让每个参与者全情投入。如果队友扔沙包速度快,就必须快速来回跑,才能保证时刻注意沙包的动向,一旦速度跟不上沙包的频率,很容易‘中弹’退场。”李晓乐说。

丢沙包看似简单,但玩起来并不容易。灵活的身体、机敏的反应、队友的默契、团队的配合等缺一不可。在李晓乐心里,没有什么游戏比丢沙包更有意思了,如果有机会,她真想和当年的小伙伴再玩

一次。 (记者陶欢欢)

百玩不厌游戏机

90后的童年,很多和动漫游戏相关,

《铁甲小宝》 《神奇宝贝》 《游戏王》 ……这些动漫延伸出了机器人、卡牌等种类丰富的玩具。其中,“小霸王”游戏机最令人难忘。5月31日,庄市街道的张世杰在收拾房间时,在书柜最上面的杂物堆里找到

一个布满灰尘的长方形纸盒,纸盒上代言人成龙的照片已经泛黄模糊。他慢慢拿出里面的小霸王游戏机和游戏卡带,笑着对记者说:“还好,插口没有坏。”

将家里上了年头的电视机连上小霸王

游戏机,插入卡带选择 《超级玛丽》,简单的电子音效和游戏画面让张世杰拿起手柄,

很快进入到游戏的世界中去。

“我还记得这个游戏机是我读一年级时候买的,很久没打都生疏了。”张世杰说。有时候怀旧就是一瞬间的事, 《超级玛丽》《魂斗罗》 《坦克大战》 《忍者神龟》 《松鼠大战》 等都是童年百玩不厌的游戏,那

个时候的文具店、音像店的柜台里也都整整齐齐摆放着许多游戏卡带。“一开始买小霸王是想用来学习汉字、英语的,没想到却成了容易上瘾的游戏玩伴。”张世杰还能回想起童年的午后,约上发小,把小霸

王连上电视机,一待就是一下午,直到妈妈喊吃晚饭了才结束。“那个时候家长似

乎也不怎么管我打游戏,觉得童年真的很

自由,很快乐。”张世杰说。如今,随着网游手游的兴起,游戏市

场是越来越庞大了,但张世杰却有些失落。“同学们都喜欢手游,忙着花光游戏体力,忙着升级,充钱买装备,没人喜欢小霸王

这种简单游戏了。”张世杰觉得,如今的游戏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和金钱,不像小时候的游戏那么纯粹。“我觉得游戏的初衷是让人轻松快乐。”他说,就像小霸王游戏机,虽然简单陈旧,但却能真正将人带入

快乐的氛围里,是90后曾经的青春。(记者夏文珺)

益智玩具伴成长

4个多月的汤团躺在床上,咿咿呀呀

抓起一个可以播放轻音乐的小海马。妈妈张纯瑜说,这是女儿最喜爱的玩具。只要抓在手里,她就往嘴巴里送,试着感受这软绵绵的物件。尽管汤团不会讲话或流畅表达情感,但张纯瑜可以通过这类玩具感

受到女儿的心情是否愉悦。小海马等接触类发声玩具是婴儿的好

伙伴。区妇保院育婴专家介绍,年幼婴儿使用玩具不仅可以早早锻炼手脚协调能力、抓握能力,而且还能锻炼语言功能,

如对着玩具娃娃说话。汤团大名翁嘉树,今年1月11日刚刚

来到世界上。这名眼睛大大的漂亮女婴活

泼好动,来探望的亲友们送了她很多玩

具:练习手指灵活和手掌握力的彩色塑料抓握品、各类造型的毛绒娃娃、小拨浪鼓等。

记者见到,放在手边的玩具一会儿就被可爱的汤团舞动小手拿过去了,然后抓

着无意识一捏一放。这些玩具放到她身边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程序:用水过一遍之后再用酒精抹一抹。

“酒精挥发快,玩起来更放心。”汤团爸爸在摇篮边上拿着一个吱咕吱咕的小玩

具逗她。果然,听到声音的汤团把头转过来,咯咯地浅笑了一下。

亲友赠送的玩具很多,张纯瑜说,为

了女儿的安全,两口子仔细甄别了玩具,

格外注意玩具的安全性。比如看一下材质是否为足够安全级别的塑料,玩具造型本身是否会有尖角,如果有尖角,再昂贵再漂亮也坚决不给孩子玩。此外能播放音乐的小赛车等,还没有到给女儿玩耍的年

龄,因此也先收了起来。随着小汤团一天天活泼成长,张纯瑜

打算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给她买一些色泽鲜艳的拼图和乐高积木。拼图可以培养孩子的认知功能,乐高积木则能锻炼思维。

“现在给孩子买玩具,最重视益智,即如何开发智力。”张纯瑜说。

(记者陈饰)

弹弓。(资料图)

方女士珍藏的连环画。(王姿添 摄)

手工缝制的沙包。(资料图)

汤圆的玩具。(陈饰 摄)

张世杰在玩小霸王游戏机。(夏文珺 摄)

60后

70后

80后

90后

10后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