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EVENINGNEWS “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

“往年这个时候,许多周边的游客会到这里来赏桃花,农业观光旅游会带来一些收入,今年因为疫情,我们取消了观光活动,收入有些影响。”农场负责人桂永帅说。

桂永帅是当地的种田能手,他承包了近300亩果园,一边经营果园,一边到全国各地去取经、求学,成为高级农业技师,他最喜欢这样介绍自己的身份:新型职业农民。

近年来,在鞍山市科技局的帮助下,这位职业农民建起了鞍山市第一家富硒农业产品基地,目前基地种植有富硒水果、富硒蔬菜六大品类、四十多个品种,年产值600多万元。

虽然受疫情影响,农业观

光收入受影响,但桂永帅对今年的收成胸有成竹。穿行在桃花林中,他向记者讲解起他的致富“法宝”。眼前这座科技感十足的农业大棚长260米、宽22米,运用从日本引进的种植技术进行定量种植。

“每棵桃树年产桃上限30斤,全部使用有机肥,用杀虫灯等技术除虫,不用农药,保证桃子的品质和口感。大棚内到处都是摄像头,24小时网络直播,客户可以随时看到棚里的情况。”桂永帅说,凭借严格规范的管理,桃子还没上市,订单就已经“爆仓”,去年这一栋大棚收入超过100万元。

穿过这栋桃树大棚,桂永帅带记者走进另一栋樱桃大

棚,里面种植的数千棵樱桃树已经绽放新芽,樱桃树下,几个农民正在侍弄新长出来的芦笋。依靠科技,桂永帅把以前在东北很难成长的蔬菜品种都引进到了自己的农场。相邻的另一栋大棚里,无土栽培蔬菜、盆栽桃、有机葡萄等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这次疫情让很多人不愿意出家门,能在家里阳台上种点蔬菜挺好。我觉得将来这些盆栽蔬菜水果市场会很火爆。”桂永帅自信地说。

桂永帅说,这几栋大棚是他的生产基地,更是他的农业“实验室”:富起来的桂永帅没有忘记回馈乡邻,从2017年开始,桂永帅和他的农业团队与

鞍山市科技局联合送技术下乡,无偿为周边县区的贫困户提供种植技术和相关生产资料,贫困户生产的农产品成熟后,对农残等多项指标经严格检测合格后,他全部收购,通过自己的电商网络卖到全国各地。

“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有西红柿、香菇、木耳等产品,下一步,我想把大棚里引进的这些桃树、樱桃等品种推荐给村民一起种。但一家一户的农户抗风险能力差,我想在我的大棚里至少成功种植三年,品质、市场都有保证后,再推荐给村民们。”桂永帅说。

截至目前,像桂永帅一样的职业农民已在鞍山地区

创建了 35个富硒农产品扶贫和生产基地,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 785人,带动 3200多名农民每年创造产值近1500万元。

鞍山市科技局农村科技科科长刘勇军正在大棚里为农民们做科技指导,他告诉记者,春节期间,鞍山市科技局通过电话讲解、网络直播等方式,为当地农民进行了269场次农技培训。“科技在农业上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灾减灾,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这次疫情虽然对农业有短时间的冲击,但现在这种影响正在过去,我们就是要用科技帮农民把疫情带来的损失抢回来!”

(新华社沈阳3月4日电)

“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一位职业农民的抗疫种田经

□ 新华社记者 孙仁斌

3月初春,东北大地却又飘起了飞雪,倒春寒终究挡不住春天的脚步。走进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唐家房镇果树种植大棚,却是另外一番景象:25摄氏度的室温下,7000棵桃树鲜花吐蕊,争奇斗艳,果农们正忙着修剪树枝,在春天里,播撒新的希望。

新华社合肥 3月 4日电(记者 徐海涛 萧海川)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院士团队近期与清华大学、山东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实现了500公里级真实环境光纤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和相位匹配量子密钥分发,传输距离达到509公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和《自然�光子学》日前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量子密钥分发是实现高安全性量子保密通信的基础,具

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限于通信光纤损耗和探测器噪声等原因,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内获得较高的成码率。

近期,潘建伟等科学家组成联合团队,在传输协议、传输技术、探测器研制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他们结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制的高计数率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最终在实验室内将量子秘钥分发的安全成码距离推至500公里以上。

上述研究成果成功创造了地基量子密钥分发最远距离新

的世界纪录,在超过500公里的光纤成码率打破了传统无中继量子秘钥分发所限定的成码率极限,即超过了理想的探测装置(探测器效率为100%)下的无中继量子秘钥分发成码极限。

研究团队表示,如果将实验系统的重复频率升级至“京沪干线”等远距离量子通信网络中采用的1GHz,那么在300公里处的成码率可达5kbps。这将大幅减少骨干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中的可信中继数量,并显著提升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安全性。

“红码停、绿码行!”近日,为更加高效地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多地基于大数据技术推出了本地版本的手机健康码,如杭州“健康码”、上海“随申码”、广州“穗康码”、北京“健康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省市推出的健康码多达近百种。

各地推出的健康码是市民通行电子凭证,由市民或者返工返岗人员自行网上申报并经后台审核生成的属于个人的二维码,大都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显示绿码者,亮码通行;显示红码者和黄码者,需要集中观察或居家观察,满足条件后将转为绿码。相比反复填写表格,市民只需随手“亮码”外加测温就能证明自己的健康状况,是数字技术用于政务服务的有效实践。

这些健康码的推出,旨在让复工复产更加精准、科学、有序,但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市民发现手机中的健康码只在本地有效,一旦跨地区就不灵了,成了出行和复工的新障碍。

若想使健康码发挥更大效益,还需要在一“码”平川使用畅通方面下功夫。首先应打通分类数据源的联系。以上海的“随申码”为例,其依托上海大数据平台,汇聚了卫健、公安、交通等部门的数据以及电信、航空、铁路等行业

数据,通过数据建模、分析评估测算出不同的风险状态。只有打通不同数据源,才能使疫情期间个人通行电子凭证显示的结果更全面、客观、准确、专业。

其次要推进地域层面的信息对接。疫情防控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地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孤岛”。在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地区间产生大量人员流动的情况下,一些可能因区域间隔造成的阻碍应当在政策制定时被纳入考量范畴。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推动健康码互认:长三角、京津冀等已经宣布将推进区域内健康码互认,浙江与河南、山东与贵州等省份也开展了健康码的跨省互认。已经上线试运行的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则推出了防疫健康信息码,并将逐步与广东、上海等地的健康码对接。这表明全国“一盘棋”、协同治理正逐步推进。

各类健康码的推出,彰显了地方政府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中的创新思维。但要进一步打通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中的人流、物流堵点,还有赖于更加精准和灵活的治理模式,让技术应用更好地为疫情防控

“加码”护航。(新华社上海3月4日电)

只为健康“加码”不给抗疫“添堵”

□ 新华社记者 何欣荣 胡洁菲

我国科学家实现500公里级光纤量子通信传输

近日,在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工作人员在查看非洲菊的生长情况。近年来,甘肃兰州新区利用区位优势和扶持政策,建设规模化养殖基地、生态精品蔬菜林果生产基地、花卉产业基地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新华社发(杜哲宇 摄)

兰州新区兰州新区::打造现代农业打造现代农业

经济资讯■2020年3月5日�星期四■E-MAIL:[email protected]

TANGSHANEVENINGNEWS

■本版编辑/田 野

A 版7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