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渠楠:我家就是自然保护地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hwb/page/2020-06/09/08/... · 物的庇护所。 渠楠是典型的喀斯特地 貌,宛若盆景的石山上还保留

0808

新时代新步伐

美丽中国 责编:罗 兰 邮箱:[email protected]

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说到“自然保护地”,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由政府建立的如三江源国家公园,或是从上世纪 50 年代建立 起 的 各 类 保 护区、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等。其实,

“自然保护地”的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都是由原住民或当地社区建立和管理的,比如中国南方的风水林、龙山,藏区的神山圣湖,菲律宾的科伦岛,印度的科诺马等。

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那些靠狩猎、采集、种地、捕鱼、放牧、手工等为生的社区,当其生存在经济和文化上与自然生态系统紧密相依时,都在尽量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保护自然。尽管这些做法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但直到最近 10年,“现代”的保护运动及各国政府才认识到,这类保护地在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上的卓越贡献,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环境公平与正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都具有巨大潜力。

国际上,这样的区域被称为“社区保护地”。由中国在内的 190 多个国家签署的 《生物多样性公约》(CBD)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都将其视为全球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IUCN 将其定义为:包含重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文化价值,由定居或迁徙的原住民或当地社区通过习惯法或其他有效手段自愿保护的自然的或改造的生态系统。

社区保护地的保护方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虽然各个保护地涉及的生态系统各异,管理的目标不尽相同,但生态和社会效益却都很显著。有些社区保护的是一小片森林或海洋,面积甚至不到一公顷。有些则保护着广袤的热带雨林或包含多种生态系统的自然景观,面积超过数百万公顷。

在这里,社区是真正的守护者。这些土地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丰富、复杂且紧密的关系,将社区里的一代代人联系在一起,沉淀下知识与经验,形成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建立与内外部的关系,制定出自己的规则与制度。这些土地,成为当地人连接可见与不可见世界、物质与精神财富、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成就其生命、尊严与独立,成为当地人身份认同、文化、精神与自由的源泉,也直接惠益其生计、活力与健康。因此,社区保护地也被称为“生命之域”。正是当地社区事实有效的保护行动和责任感,才使他们拥有了管理和治理社区保护地的正当性。

今年是联合国 2011—2020 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及 20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的收官之年,CBD 第 15 次缔约国大会也将在中国昆明召开,届时还将开启新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或保护框架。在过去的 10年里,各国虽然自上而下建立了许多保护地,但保护成效却差强人意。中国的诸多实践经验表明,社区保护地可以成为政府所建保护地的有益补充,甚至位于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内的神山圣湖、龙山、风水林等还能帮助提高保护成效。中国的许多省份如两广、福建等,都在探索以保护小区等形式发展自然保护地,给社区保护地及其带来的社会和生态价值予以充分的认可和支持,通过充分发挥当地社区的内生力量,将保护行动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中,最终实 现 山 水 林 田 湖草 的 综 合 保 护 与可持续发展。

珍珍惜生命之域

张颖溢

在靠近中越边境的壮族村寨里,当地村民在政府部门和公益组织的指导下,成功运营起白头叶猴自然教育基地。他们立足于本地的生物文化多样性,向大家传递自然生态知识与和谐共处的理念。渠楠社区保护地守护人与自然共同家园的做法,不仅得到政府的认可,被授予“自然保护小区”,还使村民通过共同管理,凝聚人心,重燃对传统文化以及社区发展的信心。

渠楠:我家就是自然保护地张颖溢 陶安丽 董亦非

渠楠:我家就是自然保护地张颖溢 陶安丽 董亦非

壮家风水林

渠楠,一个地处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内的、有百余户人家的壮族村寨,依然保留着壮族传统的风俗和文化,风水林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

在喀斯特石山的壮族聚居区,风水林几乎是每个村庄的标配,其健康状况和外貌景观被 认 为 与 村 庄 的 福 祉 紧 密 相连。从生态保护的视角来看,风水林在保护水源、防止该地区特有的滑坡滚石等自然灾害上 发 挥 着 重 要 的 生 态 服 务 功能,也成为许多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庇护所。

渠 楠 是 典 型 的 喀 斯 特 地貌,宛若盆景的石山上还保留

着相对较为完整的石山季雨林,是白头叶猴、猕猴、蛤蚧、蟒蛇、果子狸、林麝、白鹇等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过去这些森林曾因开荒、砍柴、烧炭等受到破坏,现在已被纳入生态公益林而得到恢复。

渠楠的风水林共有三片,其中两处是土地庙和神龙庙的所在地。这里的人们相信,守护好风水林,尊重自己所居住的土地上的各类神灵,则神灵也会同样保佑他们风调雨顺、平安健康。反之,若在风水林中做任何不洁 (如大小便) 或破坏的行为,则会遭到报应。

渠楠的北部边界紧邻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岜盆片区,渠楠将整个村庄范

围都视为社区保护地来加以管理,多群叶猴的家就在保护区与村庄之间。2019年 11月,一家公益组织——美境自然的最新调查显示,社区保护地内共记录到白头叶猴31群249只。

白头叶猴是中国特有的全球极濒危物种,渠楠是其重要的栖息地,渠楠所在的中越喀斯特廊道地区,更是位于全球极为重要的印缅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该区域以种类丰富、特有性高的植物和灵长类物种著 称 。 对 渠 楠 的 男 女 老 少 而言,经常光顾屋前房后石山的白头叶猴是生活中的一员,村民 们 熟 悉 白 头 叶 猴 的 一 举 一动、活动范围、喜爱吃的食物和各种习性。

得到政府认可

正因为白头叶猴的重要性以及栖息环境都是老百姓的集体林,因此,当地林业部门与保护区一直希望能在保护上获得村民的有力支持。2014 年底,在保护区与当地公益组织的协助下,渠楠屯委在全体村民事先知情和同意的情况下,自筹自建自管理保护地,并按照 《广西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管理办法》 在扶绥县林业局备案,以自然保护小区的形式获得了县林业局的挂牌认可。同时,全村也都同意被外界认可为社区保护地,并在联合国环境计划署 (UNEP) 的 WCMC 保护地数据库中进行注册。

其实,无论是“自然保护小区”还是“社区保护地”,都是外来的概念与新名词。真正推动村民这么做的内生驱动力,还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期待以及对家园的热爱。由于在渠楠非常容易观察到白头叶猴,这里的生态相对完整,文化丰富多样,自然与人文景观都别具特色,因此,当地建立了自然教育基地,接待全国的中小学生来此开展自然体验和教育活动,以此推动渠楠的绿色发展。2015年1月,自然保护小区挂牌后,教育基地组织了第一次白头叶猴冬令营,让村民们对通过自然教育促进社区发展建立了信心。

随着自然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渠楠每年都接待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访客,村民的保护行动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许多村民代表从村庄走出去,与其他社区开展交流。每年年底,渠楠都会举办自然保护小区挂牌的年度纪念晚会,通过长桌宴和歌舞表演,与邻村、地方林业部门、保护区等合作伙伴代表,共同庆祝。这些都帮助村民建立起对社区保护地的身份认同感与自豪感。 志愿集体巡护

挂牌伊始,渠楠就根据当时保护地内存在的威胁,制定了4条村规民约:1,未经允许,严禁外人进入保护小区界;2,严禁捕猎打鸟,毁林开荒,偷盗自然资源;3,严禁在山脚下随意生火;4,如有发现以上行为,可向保护地巡护队成员举报。

从初期争取外部认可,到后续的日常治理,屯委迈出的每一步,都充分听取了村民的意见,也因此获得村民的认可与广泛参与。与政府自上而下所建立的保护区不同,渠楠社区保护地的管理与决策,并

不依赖专职聘用的管护人员、法律和一整套管理制度,而是靠习惯法及村民的共同监督而实现。村民们每天在田间地头干活时,一旦看到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时,都会及时报给巡护队,由巡护队成员上报屯委解决,如果涉及违法行为,则由屯委联系保护区和当地林业部门协助解决。

巡护队成立最早,主要由年轻人组成,除定期开展志愿的集体巡护外,还承担了村庄的安保任务。2015 年巡护队制止了抓鸟事件 9起,盗挖珍贵树种 1 起,2016 年制止抓鸟 11 起,2017 年制止盗挖树 1

起,抓鸟 5 起,2018 年制止抓鸟 2起,2019 年至今未出现破坏事件。随着威胁越来越少,巡护队也改变了工作策略,不再开展集体巡护,而是将社区保护地分片负责到个人,方便又不耽误日常生产。

为了接待前来参加自然教育活动的外来学生与家庭,15户家庭将空房拿出来搞接待,并成立了接待户联盟,共同制定接待、收费和管理标准,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保证接待的质量。联盟还将一定比例的收入贡献村集体,用于渠楠的日常公共事务并接受屯委的监管。

自然教育见成效

渠楠的各类自然体验与自然教育营课程,都是基于渠楠的生物与文化多样性,既有观猴探洞等介绍自然生态系统的部分,又有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村民内部组建发展出了儿童青草社、文艺队、木棉花

(自然导赏员) 班、生态农业先锋队等小团体,并以小团体形式参与自然教育活动。

这些团队现在除了能提供食宿、后勤、交通等服务外,已能参与或独立提供观猴、夜观、自然导赏、自然戏剧、传统民俗与文化类的课程。巡护队还能协助外部科研机构,开展白头叶猴的种群监测和生态学研究工作。

自然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

上述每个小团体的积极参与、支持与通力合作,因此,这些团体的内部、相互之间以及与屯委之间,都建立起有效的民主议事与决策机制。

渠楠的自然导赏员——兰花,把小时候在大自然里玩的各种小游戏,如拿木薯的叶子做轿子、拿竹子做风车以及赶牛车去地里拉甘蔗等,都演变成自然导赏课程的内容,深受城市里孩子们的喜爱。

渠楠在社区保护地的自我治理上,探索出一套与自然教育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以“平等议事、民主协商”为核心理念的共管制度:对内,屯委指导兴趣小团体的自我组建、自我管理,并为其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对外,建立起吸引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共管会议制度。每个季度都召开共管会议,由

各团体代表轮番主持。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对上季度工作进行总结,和对下季度工作进行协商与安排。

在过去的 5 年里,白头叶猴、蝴蝶、飞鸟、水塘、石山、花草、树木,所有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渠楠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被重新理解、定义和认可。曾被忽视甚至忘却的传统知识与智慧,也在自然教育过程中被重新看见。

对于渠楠社区保护地的成效,所有亲历这一过程的人都有的体会是:村民是自己家园的主人,无论在保护中谋发展,还是在发展中求保护,只有当村民能在此过程中公平、公正地感受到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元的价值,才能真正激发出社区自我教育、成长与发展的活力。

渠楠木棉花班的学员们在池塘的湖心岛尝试堆肥和有机蔬菜种植。黎晓亚摄

白头叶猴。梁霁鹏摄白头叶猴。梁霁鹏摄

渠楠的自然景观。宋晴川摄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基本实现“一户一岗”全覆盖,青海湖日益“丰满”,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比保护初期增长3倍多。图为一只藏羚羊在青海可可西里地区觅食。 新华社记者 吴 刚摄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