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林成兰:村里游来的“美人鱼”mbrb.greatwuyi.com/page/1/2015-06/01/8/201506018_pdf.pdf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标准化鱼塘80 亩,当初建20 亩的资金投入取得了最优的效

MINBEI DAILY2015.6.1 星期一

08 责任校对:叶子莲

电话: 8827770

责任编辑:邱游惠专刊部主办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 】人物报道RENWUBAODAO

黄志平:扎根他乡造鱼乡□余万有 高才保

5 月 12 日一大早, 黄志平接到光泽上屯村一养殖户的电话, 请他去指导挖鱼塘。放下电话,黄志平立即前往。 要知道最近一个月,因脚伤发炎,他一直在医院看病、做理疗。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邵武的黄平志,1985 年从厦门集美水产学校毕业分配在光泽。 从此,他就把光泽当作了自己的家乡。

光泽县有着发展渔业得天独厚的自然

条件和水域资源,地域面积 2338 平方公里,境内群山连绵,植被覆盖好,溪涧纵横,有大小溪流 110 多条。

黄志平很早就适应了条件艰苦、待遇差的基层农业工作岗位。 多年来,水技站就黄志平一个光杆司令,而水技站承接着省海洋与渔业厅、 市局 11 余个处室科站业务和行政事物工作,工作任务繁重可想而知。 他一个人承担了别的县市十几个人所承担的工

作量:负责全县水产养殖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渔业公共信息、培训、病害防治和关键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及项目申报、实施等工作,制定了全县渔业不同时期的发展规划。

为了增加附加值,解决渔业大力发展的销路问题,他建议光泽县水产养殖企业以渔业生产为依托,拉长产业链,与餐饮业、旅游业结合,给休闲渔业增加了新的内容,带动休闲渔业朝规模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他还利用担任县政协委员的身份撰写提案,多次向大会提出关于全县发展现代渔业的建议。

光泽县地处福建省南平市边远山区,是传统农业种植县。由于农民传统种植观念根深蒂固,渔业发展非常缓慢。很长时间里,光泽县渔业处在全市排名倒数一、 二的状况。黄志平多年的付出,创造了内陆县渔业的辉煌业绩。

他从开展水产试验示范入手,因地制宜筛选发展项目,提出方案,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建立了渔业养殖示范基地。 2008 年冬,得知崇仁乡洋塘村村民傅少根准备建鱼塘

20 亩,黄志平立即到洋塘村找傅少根,主动对接,为其选点、规划、引进品种,尽心尽力,提供一条龙服务,精心指导他进行标准化池塘建设,手把手亲授养殖技术。 在黄志平不遗余力地帮助下,傅少根成立了光泽县少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标准化鱼塘 80 亩,当初建 20 亩的资金投入取得了最优的效益,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的好成绩,新建 80 亩鱼塘已售出优质罗非鱼、草鱼、黄颡鱼等商品鱼 100 余吨 , 平均亩产鱼近 1.3吨,亩利润达到 3000 余元。光泽县少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少根感慨地说:“没有黄站长, 公司根本不会有这样惊人的效

益。 ”省渔业厅领导到光泽调研傅少根

标准化鱼塘 , 惊叹在条件如此艰苦的

山区, 渔业工作却如此不凡, 于是当即决定全省标准化

池塘改建项目现场

会 在 光 泽 召 开 ,2009 年 4 月组织了全省各县(市)渔业工作者到光泽县学

习观摩。亲切地称黄志

平是“娘家人”的张伙财深有同感 。 张伙财是光泽县寨里

镇大青村人,1993 年中专毕业后,经过十多年的打拼, 已在福州一家大公司当上白领,有着不菲的收入。从小喜欢养殖的他萌生了回家乡创业的念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别人认识黄志平, 坚定了回家创业的信念,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张伙财最初打算在自己老家大青村发展养鳗业,但因一些条件不具备,最终不得不另行选址。 黄志平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多次与止马镇政府、岛石村委会协商利用废弃的养鳗厂事宜。这一来一举两得,当地农民得实惠拿到多年拖欠的耕地补偿款,张伙财的养鳗厂工期也提前一年。 如今,张伙财的闽源养殖家庭农场已办得有模

有样。多年来, 黄志平用自己真心的付出,呕

心沥血积极帮助农民走渔业致富之路,发展了光泽渔业。 现今,光泽县的渔业正逐步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已培育了亿帆、少根、鸿建、天源、富源等三十六家水产养殖规模企业。光泽县先后获得了中央和省级上千万元的支持,争取到了水乡渔村省厅重点项目和现代渔业示范县及农业部 2012 年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稻鳖生态种养示

范项目, 全县无公害水产品认证企业达 9个,产地认证面积已达 1.5 万亩,产品认定 7个,4 个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 ,3 个省级“水乡渔村”企业,建设 1 个水产良种场,注册了“光泽溪鱼”。 多年的渔业工作,让黄志平也成为渔业专家。 2014 年 5 月 10 日,当时,黄志平是作为省海洋与渔业厅的委派专家,参加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办、省农科院主办的 “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授课,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应急会商系统等进行了实况直播。 在镁光灯下,黄志平坐在讲台上讲解《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技术》,介绍自己的养鱼经。

三十多年来,黄志平一直默默无闻的把渔业当成自己的事业, 做自己喜欢的事,成绩斐然,先后获市农业局“先进工作者”、市科协“农村科普工作先进”、省海洋与渔业厅“全省水产技术推广标兵”(全省十佳)、农业部“2011-2013 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等荣誉。

林成兰:村里游来的“美人鱼”□丁晓雄 陈 思

16岁,林成兰从建阳区徐市镇中学毕业后学过裁缝,开过服装店;19岁,她离开家乡到外打工,做过制鞋工人、摆过地摊、 在外资企业担任人事主管;26岁, 她下海经商,1999年开始涉足餐饮,并于 2003年创立了“桥亭活鱼小镇”。

从打工妹到下海经商的搏浪者,再到创办自己的公司,一路走来, 林成兰的创业奋斗经历让人为之侧目:“桥亭活鱼小镇”被创立初期,餐厅经营面积仅为 70 平方米,员工 7名。 经过十五年的发展, 现已拥有福建省内 9 地市以及江苏、山东、河南、四川等区域 53 家门店,员工 1600 多名。 桥亭活鱼小镇打造成福建省著名商标, 福建桥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为以直营和合伙联营为发展模式的现代餐饮企

业。2015年 10月 18日,全国第一届青年运动会将在福州举行,福建桥亭餐饮集团成为青运会唯一指定餐饮合作伙伴。

4 月 23 日,中央电视台《品质》栏目组走进“桥亭活鱼小镇” 掌门人林成兰的家乡———建阳市徐市镇溪尾村桥亭

自然村,进行外拍脚本现场拍摄,讲述林成兰的创业故事,弘扬福建桥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 传播向上的企业精神。

迎着阳光向前看的搏浪者

桥亭村是徐市镇溪尾村一个不起眼的自然村, 村中溪流众多,在村与村、户与户之间建有很多亭子样式的桥而得名桥亭。通往村子的小桥写满了林成兰儿时最纯真的记忆。20 多年前, 林成兰从这个偏僻的小山村, 兜里揣着 45 元钱,沿着乡村小路走过这座她再熟悉不过的小桥,独自一人到省城福州闯荡。

从小山村走出来的林成兰,不怕苦不怕累。回忆当年创业,林成兰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积攒一些钱,然后回到家乡。就这样,林成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一位老乡合伙开了一家手机店。因为经常在旁边的一家餐厅吃饭,偶然间

得知那家餐厅要转让,就这样林成兰与餐饮结了不解之缘。当时接下的这家餐厅面积很小,只有五张桌子,员工 7 人。几年辛苦下来, 林成兰只挣了点工资及生活费。 直到有一天,林成兰像往常一样买菜回来,推开店门,眼前的情景让她备受打击: 小吃店的师傅和服务员认为店里没什么生意挣不到钱,走了一大半,仅剩冯世伟、郭东林 2 名员工。

被当作事业来经营的餐厅岌岌可危, 并没有使这位乐观要强的桥亭姑娘气馁。在商场拼搏奋斗中,林成兰悟出了这样一个简明的道理:生活就是一束阳光,你站在阳光中,迎着阳光向前看,满眼光明,身心温暖,倍增力量;转过身,俯视阴影,满目黯然,暗自神伤。

林成兰选择了前者。 她和仅剩的 2 名员工认真合计饭店的出路,恰逢《水浒传》刚开播,热辣的水煮活鱼风靡大街小巷,成为众多人喜爱的美食。 林成兰看出商机,沉下心钻研水煮活鱼的调料和菜式, 于是就有了自己别具风味的水煮活鱼,研究出 108 道小炒,小店生意逐渐好转。

用给子女做饭的心来做菜

家乡的满目青山,家乡的潺潺溪水,常常让林成兰魂牵梦萦。故乡的溪多,所以鱼也多,桥亭村乡风淳朴,好以鱼待客,故烹制出的鱼别具风味。兰心惠质的林成兰将恋乡情结和“舌尖”味道相结合,2003 年,她创立桥亭活鱼小镇餐厅。餐厅烹制出的鱼别具风味,“鲜、嫩、滑、筋斗”是桥亭活鱼小镇最大的特色,再加上时尚的麻辣味,让宾客赞不绝口。

桥亭从创办伊始选择的就是亲民路线。 在中央提倡节俭,抵制三公消费的高压下,餐饮业开始向平价餐饮转型,桥亭便搭上了这班顺风车,实现逆势增长,不仅门店业绩保持着 20%的增速,2014 年逆势扩张了 30 多家餐饮店。

做百姓放心的、 走向全世界的中餐, 这是林成兰的梦想。她说,桥亭的成功没有秘诀,就是诚信经营,用妈妈给子女做饭的心来做菜。创业之初,林成兰就从源头控制菜品的质量,把顾客当成家人,严格控制食材健康安全,严格控制各种原调、配料的采购关,绝不添加任何色素和添加剂,真正做到健康、美味、经济。“大鱼一条,小菜三碟”的健康生活饮食让宾客流连忘返。

曾经有位厨师新开发了一道菜, 作法能让鱼肉更有 Q感,但这样就要多添加弹力素之类的添加剂,虽然这道菜在市面上很受欢迎, 林成兰最后还是放弃了这道菜的推广。“在我的店里甚至看不到嫩肉粉这样的东西。 ”作为福建省食品安全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的她, 同样用国家标准严格控

制各种原料、配料的采购关。 2015 年 3 月,桥亭还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产品溯源认证。

桥亭旗下的福建桥亭贸易有限公司与众多一线品牌

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保证了桥亭集团在原料使用上达到国家标准,例如盛洲食用油、李锦记、雀巢等产品。 除了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优质企业,林成兰“从种子到餐桌”的版图正在逐渐扩大:自己找地建基地,成立了福建小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请专家协助建立生态种植养殖基地,引进安全化生产常用蔬菜,能满足年产 4000 吨蔬菜供应。 而对于每月使用量极大的草鱼, 已经在武夷山建立养殖基地直供餐桌。 每月消耗量达 50 吨的酸菜,也正在四川寻找合适的生产基地。

情注家乡心系社会

林成兰在事业稳步发展的同时, 也十分关心支持家乡的建设。事业起步之初,林成兰就出资参与桥亭村一条出村道路水泥硬化和两座桥的建设, 还向母校徐市中学捐赠了一间电教室的全套设备。 同时,她还常常与家乡人联系,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情况,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

2013 年, 桥亭在黄坑镇新历村设立荣昌水产养殖场,示范基地水域有 200 多亩,品种以草鱼、花鲢为主,年供应桥亭活鱼 200 吨,养殖场年销售额 280 多万元。 “家乡的生态很好,非常适合作为农业养殖基地。”林成兰说,有机会她还要在家乡投资,大力发展农场种植、养殖,把农业基地建在家乡。同时可以利用桥亭旗下的中华美食文化集团,把建阳的农产品推销出去,推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在很多公众场合,林成兰说,她的终极目标是做“蔬渡”项目。“这是缘于女儿的梦想,因为她想在 10 年间帮助 5 个白血病孩子 , 那以我的能力也可能做到帮助 50 个 、500个。 ”林成兰说。

2006 年,在她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当时不到 9 岁的女儿被查出患有白血病。 “她很幸运, 手术后康复得很好。 ”期间,林成兰花了 6 年多的时间,放下事业,专心帮助女儿康复。

一年多前,桥亭成立了冰清玉洁慈善基金,意在帮助困难的白血病患儿。 将一部分利润用来专门帮助幼儿白血病患者,门店数量越多各个门店捐献的公益基金就越多。

林成兰说,她还有一个梦想,希望用 8—10 年时间,在全国开 3000 家桥亭活鱼小镇,帮助 1000 位员工当上老板。

人 物 名 片

林成兰,现任中华美食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主席、中华美食文化集团董事局主席、 福建桥亭餐饮集团董事长、福建省食品安全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中小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 福建省援藏建藏工作促进会副会长、 福建省广告协会副会长、“桥亭冰清玉洁”慈善基金发起人

一 线 身 影

百 姓 家 事创 业 故 事

﹃﹃泥泥里里﹄﹄生生活活

﹃﹃云云端端﹄﹄写写作作

———讲述延平老人郑登拾的苦乐故事

吴建琼黄佳畅文/

初见郑登拾老人, 清瘦奇俊的面庞是第一观感, 肤若腊过的白肉,色微深且有些褶子。今年 86 岁的他戴着枣红色针织帽,让人看不清整体的发色,但露出的两鬓,黑得明亮。

老人向我们慢慢道出自己

的故事:祖籍尤溪的他,自幼家境清贫,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继父不喜妹妹,想要将她逐走。年幼却懂事的郑登拾为减少家庭

开支,自愿离乡,开始了独自乞讨的生活, 从这个村流离到那个村。 “由于是男孩,遇到当地家境稍微宽裕的人家, 就想把我买去做儿子。”郑登拾老人沉思许久, 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动荡,到每家待的日子都不长,这家没钱了, 又把他当商品一样转卖或者抵押给其他人家。乞讨、被转卖的日子,就这样持续了 5 年多,在别人家待着,郑登拾首先学会的是看主人家的

脸色,抢着干粗重的活,讨主人家的欢心。 那时候,上山砍柴、冒着被狗咬的风险偷挖别人家

的地瓜, 都算是生活中必备的技能。

算是上天的怜悯, 郑登拾在第五次转卖为人子时, 经同乡人介绍阴差阳错加入了民兵

组织。 “登高望远前景美,拾婴成才后福绵。 ”他借同伴赠字,勉励自己。 凭着年轻人的一股拼劲,好学敢问,成了队伍里的骨干,受到重用。 而往后的日子也真如期望中一样, 一天天地好起来。

老人说,坎坷的一生,流浪的生活,现在都成为笔下回忆故事的素材。

“2011 年,建党 90 周年时,我创作的山歌《四赞伟人》还获得福建省‘我的红色记忆’征文优秀奖呢,电视台记者为此还到我们家住了 2 天一夜,采访我! ”老人脸上充满稚童般的笑容,“老人不是包袱,是宝库。 ”

老人毫不吝啬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故事, 只是说话语速有些缓慢。 延平旧城的变迁、鹰厦铁路的建设、民兵组织里的兄弟情等等, 作为南平市交通局退休干部的郑登拾一说起这些故事就停不下来。

早期,他会被邀请到乡镇里给年轻人说历史故事,说自己经历的传奇家史。后来年纪渐长,不太能经历旅途颠簸。老人就只在家附近的江滨公园里舞剑下棋,时间一长,也积累了不少听众,一些同龄人抑或孩子,找他对弈,就听他说起延城里各种各样的历史和故事。

郑登拾的妻子前几年去世, 一双子女又在外地生活工作, 为了打发退休时间, 老人培养了许多兴趣爱好。“小时候苦中作乐,甩刀舞剑练气功,所以一直以来身体都很健康。”老人说,他还把这些健身章法写出来,印发给大家,2009 年时, 还组织市里老年团参加舞剑表演,获得金奖。

又到了每天固定的写作时间,老人进了书房,伏案写起了回忆录,一笔一划,神情严肃,若有所思。 老人说,“忆苦思甜”———是他在说故事、写故事,创作普通话、家乡方言双语山歌中,深有体会的四字,那种美妙的感觉像是飘在云端。如今他每天依然坚持抄抄写写,回忆、记录下一些故事,创作几句歌词,已有数十载了。

不过老人说人生中还有件憾事:世事变化太快,当年植下的一棵可辨别地址的树寻不到踪迹。 以致至今都没能找到亲生母亲当年安葬之处。他说,这或许将成为他心中永远的一个遗憾。

“我不停地写,回忆那个年代的故事,创作一些山歌,并向公开刊物、媒体发表,就是不想让历史也被遗忘,那时候的精彩故事,传统的山歌民谣随时间流逝而消失。”老人低头不语,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延城江滨路上的街灯也都亮了起来……

黄志平((左))下村指导工作

((资料图片))

)))))))))))))))))))))))))))))))))))))

商标注册人:福建南平荣坤钢化玻璃有限公司

商标注册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文田村

商标注册号:第 7066454 号,第 19 类

商标注册时间:2010 年 07 月 28 日

商标注册范围:磨沙玻璃;建筑玻璃;隔热玻璃(建筑);

窗玻璃(车窗玻璃除外);楼房用窗玻

璃;安全玻璃;镀膜玻璃(截止)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