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黑松林小故事

【作者简介】

刘鹏凯,黄桥人。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十大功勋人物,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现任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作协会员。先后出版《黑松林,我的太阳》《细节的响声》《心力管理》等管理专著,以及散文集《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连续两届获得江苏省社科成果奖。

06专栏责任编辑/严勇 校对/陈群 本版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9年11月30日/星期六

TAIZHOUWANBAO

▶▶红楼有梦·人间有情

【作者简介】

宋庆中,河北唐山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教师。北京曹雪芹学会理事,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曹雪芹研究》责任校对。出版有学术专著《红楼梦黄小田评点研究》。

▶▶往日时光

【作者简介】

孙建国,泰州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泰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著有儿童文学集《欢乐号飞船》、散文集《往日时光》、文艺评论集《蕙风如薰》等16部作品。曾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

京师红坛有“四老”之谓,乃指四位德隆望尊的前辈:张俊先生、张书才先生、段启明先生、胡文彬先生。四老中,我与张书才、胡文彬两位先生最为熟识,但与段先生却认识最早。

与段先生初次相识是2012年同赴镇江会议,我们在北京南站启程前往。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研讨会,心情既兴奋又忐忑。候车遐想时,同行的顾斌兄说:“老先生们到了。”我忙起身相迎,旋即又满脸落寞,因为我谁都不认识。正当我局促不安的时候,一位慈眉善目、满头白发的老先生向我走来,笑吟吟地伸出手:“我认识你。”我一下子愣住了,我并不认识老人。“我是上海刊物的特邀撰稿人,我

叫宋庆中。”我嗫喏地回答。“上海刊物办得很好啊,所以看见你我感到特别的熟悉。”老人拉我坐在椅子上,接着说道:“我们也办了一本杂志《曹雪芹研究》,但期数太少了……”我们一老一少就这样热火朝天地攀谈了起来,而我的陌生感、紧张感也随之消去了大半。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老人是著名红学家段启明先生。那次江南之行获益良多,与段先生“认识”已久成为我此后经年最暖心的事,它焐热了一个年轻人踽踽独行的寒夜。

随着研红的深入,我参加的学术会议多了起来,与段先生的接触也多了起来,段先生的伟岸人品与深邃学品皆让人肃然起敬。有两件事令我感动莫名。

今年4月,我赴京参加《红楼梦》程本及脂本专题座谈会。会议室坐了满满一屋子的人,我在紧挨窗户的旁听席上坐下,我前面是长条形会议桌,那一侧与我相对的正是段启明先生。因会议马上就要开始,我便没有同段先生打招呼。这时,我看见段先生轻轻地揉眼,然后歪了歪身子向我这边张望,哦,段先生在确定是不是我!我当即起身向段先生问安,段先生也笑呵呵地挥手致意。出席会议者皆是学界大家,更有白先勇等海外名流,段先生却没有忘记我这个“认识”已久的晚辈,我何其有幸!万千撩人句,莫若花一枝。段先生片刻的深情找寻比春花还要芬芳烂漫。

四个月后的8月,邯郸红迷会特邀川省学者马经义先生来冀讲座。4日上午,经义在邯郸市图书馆主讲《〈红楼梦〉与中国诗词文化》。讲座结束,我随即发布了朋友圈,一时点评如潮。而我惊喜地发现,段先生也予以了留言:“庆中,马先生这题目真好!欲解红楼味,先谙古人诗。正所谓‘无赖诗魔昏晓侵’(林黛玉)。”段先生的评述即如经义所常说的:《红楼梦》的伟大,归根结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曹雪芹深得诗词精髓、曲赋壸奥,熔冶古今,逐新趣异,从而形成红楼诗词特有的自成高格的文化情调。段先生是古典戏曲小说研究专家,得其亲炙,直如瑶华拂拭、鄙吝尽涤。段先生留言的意义还不止此。经义来冀讲座的消息发布学界后,质疑者有之,揶揄者有之,而段先生对讲座的热切关注,则是无形之中一种有力的呵护和回击,我们这些致力于红学普及的年轻一代也藉此获得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

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位灵芝曾说:“段启明先生,首师大教授,我们叫他王爷,除了他的雍容范儿,更重要的是他对《红楼梦》文本的解读功力,那信手拈来之文心巧思,像是经过见过曹家繁华。先生对晚生是温言鼓励,春风化雨。”段先生的《红楼梦艺术论》独具卓识,学界公论;而其对后进奖掖推许、舐犊情深,则如我与之交往。位老师一番话,洵为至评。

且从空谷听跫音——记段启明先生

□宋庆中

一直有个愿望,陪父母到北京去玩一玩,让老人家开开眼界。2012年10月 2日晚,我和妻一手拉着行李箱,一手牵着81岁的老父和80岁的老母,从泰州火车站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

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为了我们兄弟姐妹6人,忙于生计,四处奔波,根本没有时间带我们外出,更不要说旅游了。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转眼间,我们兄弟姐妹6人都成家立业,父母已到耄耋之年,我也年届知天命。说来惭愧,除了若干年前带父母游过一次

杭州(其间还带父亲去过北京和二游杭州),多年来心里一直存有牵手父母游北京的愿望。由于忙忙碌碌,始终未能成行。这次下决心一起去北京,两位老人非常高兴。

10月3日上午,火车顺利抵达北京站。在北京工作的儿子满面笑容地在站台上迎接我们。爷爷、奶奶看见心爱的孙子,饱经沧桑的脸上笑成一朵朵菊花。吃过午饭,我们陪伴父母直奔天安门广场。国庆节刚过,漂亮的花坛,络绎不绝的游人,把广场装点得热闹而喜庆。

我左手牵着父亲,右手牵着母亲,生怕他们被人流冲走。父母看着眼前真实的天安门广场,激动得久久没有说一句话,像一个孩子到了陌生的地方羞怯而忸怩。

在故宫博物院,母亲记得若干年前热播的电视剧《还珠格格》,提议到漱芳斋去看看。她兴致勃勃地唱起了《还珠格格》插曲:“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也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望……

在“鸟巢”,父亲记得4年前从电视上看到的奥运会开幕式上,空中奔跑的李宁来到主火炬塔旁,点燃奥运圣火。父亲指着体育场上空笑着说:

“人吊在绳子上,多危险啊!李宁这小伙儿还真不容易!”……

特别是在毛主席纪念堂,父母的情绪起伏达到了高峰。父母看着眼前真实的毛泽东遗体,毕恭毕敬,神情肃然。母亲边走边悄悄地对我说:“没有想到毛主席还在,没有想到还能看见毛主席……”

到了南大厅出口处,墙面上镌刻着鎏金的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手迹,龙飞凤舞,一般人难以分辨内容,但父亲居然脱口而出,小声吟诵起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我惊诧于父亲的好眼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更惊诧于毛泽东思想对父辈这代人影响极深。

在颐和园,在八达岭长城,在国家大剧院,在王府井大街,在全聚德烤鸭店,父母都兴致勃勃,笑嘻嘻的,毫无倦容。儿子则抓紧时间照相,把这美好瞬间记录在相片中,记录在岁月的长河里。

我牵着父母,走遍北京著名景点,感受得到两位老人的激动与自豪,因为他们的手都不约而同地微微颤抖。我知道,父母的手不再像我小时候感觉到的那么温暖而有力,明显有些微凉而松软。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五年后,母亲撒手人寰。父亲虽然健在,但腿脚也不大灵便了。多想再次牵手父母,到处走走,可惜已成奢望。

牵手父母游北京□孙建国

出差一周,办公桌上的报纸又是高高一堆。里面可全是知识和信息啊!每当这时,我就会想到日本人只要离开岗位一个星期,就要主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以前我还不信,出差在外一样可以学习补充嘛,但毕竟没有在岗学习那样系统全面啊!

在家千般好,出门三分恋。打开窗户,新鲜空气扑面而来,深深吸上一口,感觉真好。看着桌上一份份部门汇总报表,我心中一阵窃喜,执行到了自觉有序的程度,管理就成了轻松的游戏啰!梳理好眼前的事,喝上一口水,欲想整理桌前的信函,我的手又触电般缩了回来。原来每天一叠的报纸前后颠倒错乱了。我心里明白,肯定是送报纸的小胡先睹为快了,他光顾看好新闻忘记整理了。虽说是小事一桩,但习惯让我不能放过。这时小胡正好推门进来:“厂长,今天的报纸。”我抬头朝他看了看,淡淡一笑:“小胡啊,前一天的《中国化工报》怎么找不到了?”“厂长,不可能,肯定在里面!”小胡不相信地翻了起来。一叠又一叠,翻了又翻,还是没有。“怎么搞的,狐狸精变走了?”小胡自言自语,一脸茫然。

“小胡啊,东西怎么拿的还怎么放好,这可是老师从小就教我们的啊!这才几天的报纸就找不到了,那资料还怎么保管呢?”小胡低头一言不发,站在一边,脸红得像个打碎花瓶的小姑娘。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通用汽车公司高层对一个零部件小部门的技工师傅的职责讨论了4个小时,德鲁克因而问通用总裁斯隆: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职务,你怎么愿意花这么长时间来讨论?斯隆说,如果我们不用4个小时好好地安排一个职位,找最合适的人来担任,以后就得花几百个小时来收拾这个烂摊子,我可没有这么多闲工夫。哦,通用的成功和不衰原来是这样炼成的!生活中,像斯隆这样做大事的人实在太少,很多人在很多情况下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这类小差使看似平淡,甚至鸡毛蒜皮,然而这就是工作,是成就大事的基础,是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做事的质量。

错乱的报纸□刘鹏凯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