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上花正开 - jjjcb.cn · 开到新时代的田埂上。看着那些惊艳的油菜...

1
大地飞金 ■吕峰 读书,一门特殊的手艺 ■赵威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8 8 新时代 周刊 副刊 责任编辑:赵美宁 电话:(010)59598083 邮箱:jjbfukan@163.com 岁月如歌 百味斋 如果用一种颜色、一个词来形容家乡的春 天,那就是“大地飞金”。仿佛一夜之间,漫山 遍野突然花浪涌动,变成了一层层、一浪浪的 黄色海洋,润物无声的明黄与青山碧水相映成 趣,一阵浓过一阵的香气,褪去泥土的褐色, 熏亮天空的云层。油菜花凭着数不清的花瓣, 给村子插上无数的羽翼,一切因此而轻盈、透 亮、欣欣然,那种气势、那种壮观、那种蓬 勃,让所有的人心有震撼。 每年的春天,油菜花让家乡成为了迷人的 世界。那一大块一大块的黄,整齐细腻、明朗 热烈、恣肆无忌,黄得耀眼,不避不让,让你 看个真,看个够。那地洼人家的屋脊如小舢 板,起伏在花海中,那些旧迹斑斑的老屋如搁 浅的木船,经花潮的推拥,一变沧桑而灵动、 滋润而飘逸。 那是颜料调不出来的色彩,那是语言无法 表述的芳香。单枝的油菜花构不成艳丽,甚至 可以说是单薄,它们是群体的存在,它们追赶 队伍似的在垄渠边、在地埂上奔跑,闹闹攘 攘、拥拥挤挤,一股青春的气息也就浓烈地散 发出来。 一畦畦碧绿的麦苗,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 花,绿苗泛波、黄花如海,清溪潺潺,炊烟袅 袅,这便是我记忆中的故乡春景图。家乡的油 菜花寄托着我的童年乐趣,每到春天,一簇 簇、一片片的油菜花随风起伏,把阵阵浓郁的 芬芳洒向十里八乡。清澈见底的河里,成片成 片油菜花的倒影清晰可见。碧波映黄花,花在 水中开,水在花中流,烟雨蒙蒙,影影绰绰, 使灵秀的家乡又多了几分神奇和魅力。 孩童们放学后,喜欢在油菜花丛中的田埂 上玩耍。蜜蜂围着油菜花嗡嗡哼唱,时而翩翩 起舞,时而辛勤采撷。小伙伴有的放风筝,有 的扑蝴蝶,有的捉迷藏,嬉笑打闹,金色的花 海中不时传出欢快的笑声。有时候,我会揣着 《少年维特的烦恼》在金黄的花堆里奔跑,累 了,便坐在田埂上,淹没在美丽的花潮中。那 些花儿一朵连着一朵,一簇堆着一簇,形成了 一道屏障,好像能将烦恼忧伤全部阻隔在外。 油菜花从不矫揉造作,真实地生长在大自 然的怀抱中,安安静静地在属于它的花期盛 开。油菜花落,就长油菜籽,没想也没惦记化 作泥土碾作尘的事情。当你在某一个清晨醒 来,你会发现满地金黄的花忽然少了许多,代 之的是一根根细长的油菜荚,向四面八方骄傲 地竖立着。油菜花开得灿烂,落得干脆,落下 花瓣,让一粒粒油菜籽充盈枝秆,农人们待菜 籽荚鼓胀、饱满、干爽、开裂时,就砍下油菜 秆收油,油菜花也结束了一年一度的辉煌。 油菜花是带着泥土香味的花,是一种庄稼 花,也是一种乡村的花。它让乡村住进了花色 里,是那样的鲜亮热烈,那样的赏心悦目。油 菜花一年一年地开,一年一年地逝,年年蓬勃 着辽阔和生机,从秦砖汉瓦到唐风宋雨,一直 开到新时代的田埂上。看着那些惊艳的油菜 花,让我想起村子里的女子,默默地美丽,默默 地嫁人,再默默地生出美丽的孩子,就这样,无声 无息地哺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家乡人。 大地飞金满目春,生活在开满油菜花的家 乡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即便后来我离开了家 乡,开始走南闯北,但无论在哪里,看到油菜 花,我都会怦然心动,那灿烂着大地、温暖着 人间的金黄色,让我倍感亲切,会在瞬间把我 的思绪带回魂牵梦绕的故乡,带回清新宁静的 田园。 我当兵的这地方叫“一碗泉”,离罗布 泊只有五公里。 这里一年只刮一场风,一场风从春刮到 冬。听说头些年离营房不远还有几棵胡杨, 这几年大旱少雨,慢慢都死掉了。现在,这 里最可敬的生命是骆驼草,它的生命力似乎 比胡杨还顽强,无论多热的天,多大的风, 它总是顽强地吐着绿意,悲壮地坚守着自己 的阵地。 “一碗泉在哪里呢?”我不止一次地向老 兵们打听,想去看看那一汪圣水。但老兵们 都只是笑笑说:“在你的心里呀。” 来到这里,我才知道什么叫艰苦。有时 候,一班岗站下来,脚下的沙能埋到膝盖, 摘下帽子一抖,就是一捧沙。风大时,一出 屋门,就是一嘴沙,沙粒打在脸上生疼生疼 的。刚来时,我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好几 次跑到离营区几里远的地方,望着家乡的方 向,高声呼喊:“爹、娘,我想你们,这儿 不是人呆的地方,儿子还能不能活着见到你 们都很难说了。”但每次哭完后还得擦干眼 泪再回营地,不敢把这种情绪显露出来,生 怕战友们笑话。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的心思被营长知道 了,要找我谈话。我心里忐忑不安,因为我 还从来没有跟这么大的官谈过话,然而营长 并没有批评我,而是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 事。 “原先,有一个南方新兵,是个城市 兵,来这儿后,看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满 眼是无尽的荒凉,‘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 星;风吹石头跑,太阳如灯照;吃水贵如 油,米饭沙里捞’。他受不了,做梦都在呼 吸着家乡湿润的空气。他曾天真地制定了这 样一个计划:趁晚上出去上厕所,跑出这个 地方,找个有铁路的地方搭火车回家去。终 于等到了一个好天气,那天晚上,跟他想的 一样,月光很亮,沙漠里一点风都没有,他 兴奋异常。等战友们都熟睡后,他悄悄起来 装着上厕所的样子,出门后观察了一下四 周,跳出围墙,消失在茫茫沙漠中……” “后来呢?”我迫不及待地问。 “后来,”营长继续讲,“他在沙漠里迷 失了方向,等四天后战友们找到他时,他 已脱水了,只剩最后一口气。战友们给他 喂了水,把他抬回了营地。帮他捡回了一 条命。 “再后来呢?” “再后来,”营长满含深情地说,“那个 南方兵被救后,曾无数次对战友们讲起他在 沙漠里奄奄一息时的情景:‘我倒下后,觉 得身边有眼碗口大的清泉,那泉水清澈见 底,可我怎么也够不着它。有一刻我睁开 了眼睛,努力聚起了一点力气,想站起 来,试了几次都没成功。但我就是觉得 有那汪泉水一直在陪着我,我就肯定能活下 来……后来我多次到我晕倒的地方,那里 到处都是连绵的沙丘、炽热的阳光和热空 气,哪有什么清泉,被我当成清泉的原来 是一株小小的骆驼草!’”营长说完,目光 落在了身边一株骆驼草上,一株很小很小的 骆驼草,但绿得生机勃勃。 我很想知道那个南方兵是谁,他之后去 了哪里,但营长没有说。 后来我才知道,营长讲的那个南方兵就 是他自己! 经历那次冒险之后,营长再也没有离开 过这里,到现在已经十六年了。战士们都记 得他的名言:“再贫瘠,再艰苦,这也是我 们祖国的土地,没有男子汉精神的人不配守 在这里!” 再后来我知道了,我们这儿原本是没 有地名的,“一碗泉”这个诗意的名字是 我们营长的杰作。我终于明白了老兵们的 话:“一碗泉”的确在每一位边防战士的心 里。 一碗泉 ■王培静 散文家 读书,在我们这个时代,不是一件难 事,人人可以读书。但是,要想把书读好, 也非易事。读书,是可以当作一门手艺的。 士农工商,这是古代的说法,士就是读书 的,与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一样,靠某 项活计谋生,士便是靠读书过生活的人。单 从这点,说读书是一门手艺,也算恰当。 当然,古人读书不易,尤其在印刷术和 纸发明之前,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文字或 写在竹牍、木牍上,或写在缣帛上,只有贵 族才担得起这样贵重的书,且读起来费劲, 也才有了“学富五车”“罄竹难书”“汗牛充 栋”等形象的说法。这是当下电子阅读时代 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电子书放进手机,随 身携带,无轻重可言。放到古代,是要装多 少个“五车”、累死多少头牛呢?也许,正因为 读书变得如此便捷,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认 真地看待读书,其证据至少有一个:学龄儿童 个个报班,五花八门,却几乎不见有教如何读 书的班。 既然把读书当作一门手艺,就要有手艺 人的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孜孜不倦,精 益求精,与追求“短平快”的碎片化浅阅 读,不可同日而语。尤其在“读书无用论” 甚嚣尘上时,做到态度端正、淡泊名利地读 书,很不容易。所以,无心读书时,我不碰 书;有心读书却读不进去,或静不下心时, 就会重读一遍案头的《送东阳马生序》,这 是明代宋濂写的。读明清小说可知,出版业 至明代已有长足发展,而幼时的宋濂却仍如 此艰苦地读书,古人读书之不易,可想而 知。宋濂没有书,只能借书,掐着日子抄书 读,天寒地冻的时节,砚都已结冰,手指冻 得打不过弯儿,还要赶着抄,怕过了借书的 期限,免得下次主人不再借。今人的读书条 件比之宋濂,不知好了多少倍。 明代吴从先的《小窗自纪》有《书宪》 十二则谈读书,读来发现,他也把读书当手 艺。读书的态度、心境、方法,无不充满了 工匠精神。譬如,如何在书境里神游,他给 了这样的方法:读史书宜映雪,以光洁读者 之心境;读子书宜伴月,以寄托深远之思; 读 《山 海 经》《水 经》, 宜 找 一 处 清 幽 之 境 ; 读忠烈传宜鼓瑟吹笙,以扬芳名;读奸佞传 宜喝酒击剑,以销愤懑;读《骚》赋诗词, 则按拍吟唱、登山临水,又是另一番境界。 自古善读书者,都是文字里的手艺人。陶渊 明“不求甚解”法,苏轼“八面受敌”法, 欧阳修“计字日诵”“三上”法,郑板桥 “求精求当”法,张溥“七焚”法……都是 引领时代风骚的一代巨匠的读书方法,它们 能激励人心,特别能激励如我一样的小小 “书虫”。 我每天奔走在工作单位和家“两点一 线”间,用时近三个小时,坐地铁成了我的 读书时间。但每每有大部头的好书,城砖一 样,站在晃晃悠悠的地铁里捧读,实在不 便。一位老报人曾教我把书拆开读,拆成若 干份,每份几十页,轻便很多。起初面对装 帧精美的书,多有不忍,锋利刀剪,拿起又 放下。后反复观摩演练如何拆书、粘书,倒 也学了一门手艺。 心下一哂,真是把书读成了一门手艺呢! 沈曦亭 作 2018年4月13日。 对于自然地理的海南来说,这是一个普通 的日子,椰风和畅,阳光充足,繁花盛开,正 要进入长夏模式。但对于行政省份的海南,却是 一个永载史册的非凡日子。这一天,海南建省办 经济特区30周年,更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这里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 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 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 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海南成为开放新标杆,“一区一港”版图敲 定。举岛欢呼雀跃。 冰心先生曾写下警句:“成功的花儿,人们 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 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为了这 一天,椰岛人已呕心沥血、奋勇创业 30年。 1988年 4月,海南掀起了建省办大特区的 热潮。到处都在叫卖《海南开发报》,到处都在 传递海南大开发的信息。那是一片全新的天 地!那里的椰子树俊美浪漫,那里的阳光像金 子一样,那里的海岸沙白水蓝,那里的亚热带 花卉天天开!总之,那将是一块天然理想的自 由岛,意味着有无限的可能,无限光明的生 机!到南方去!到特区去!热潮迅速席卷了大 江南北,骚动了万千人才的心灵,许多人义无 反顾地到海南去了。 年轻的我,对“自由岛”尚没有概念,却 萌生了去看椰子树、去看亚热带花卉的念头。 提起简单的行囊,我踏上了奔赴海南的旅 程。一路向南,向南!当我站在琼州一号海轮 甲板上时,我看见了大海!那一刻,我的眼泪 止不住地涌出眼眶。我年轻的心,仿佛看到自 己生活的道路像海洋一样宽广! 待到登上海南岛,却是一阵狂风骤雨。人 们说是台风来了。就在行人四处躲避的时候, 我被台风中椰子树的身影迷住。椰子树,挺立 着,用它宽大的枝叶柔曼地抗击着台风的肆 虐,显得刚强而秀美,四周,我尚叫不出名字 的花朵,承受着狂风暴雨的击打,依然明艳耀 眼。朦朦胧胧地,我似乎明白了海南岛以及建 省办经济特区的含义。这座美丽的岛屿,是时 候走出孤岛时代、向世人展露她的容颜了。 我很幸运,正在计划去看亚热带植物园的 时候,遇到了一个海南风情专题摄制组。他们 正在物色撰稿人,得知我是做记者的,便邀我 为专题片撰稿,随摄制组环岛采访 15天。环岛 采风?我真是喜出望外。 一行5人斗志昂扬。那次环岛是我此后十 来年在海南历时最长、走的地方最多、收获最 大的一次。东郊椰林、红树林、五指山,这些 地方呈现着原始的风貌,安详静谧,生态美一 览无余。在宋庆龄故居,我们与守屋的老人聊 了一个下午;在黎寨山村,我们目睹了最古朴 的婚礼;我们在清晨的雾岚中拍摄割胶的场 景;半夜就上了铜鼓岭,在山尖上冒着寒冷等 待日出;在临高角不染一丝尘质的清水里,我 们自拍了一盘在洁白的海滩上捡贝壳、用脚印 留字的录像带…… 15天在忙碌疲累而又兴奋紧张中过去了。 摄制组凯旋返程。不料,车行至琼海路段,便 遇到了 11级台风。行进中遭遇台风是一件极为 恐怖的事。听着路边橡胶树断裂的声音,看着 路边房屋被掀破瓦盖刮碎门窗的残败景象,以 及自己乘坐的车子与风撕扭,弯弯曲曲爬行艰 难,我着实体验到了什么是台风以及它的破坏 力。但是,我也看到沿途没有一棵椰子树在台 风中倒下,那些盛开的花朵依然傲立枝头。它 们在台风中壮怀激烈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生 成一幅最美的风景。 经历了这次台风洗礼,我做出了人生中里 程碑式的决定:留下来,留在海口沸腾的建经 济特区的事业里。 就这样,我毅然决然地加入了“闯海大 军”,并有幸成为刚创刊的《海口晚报》一分 子。没有电,没有水,交通不便,民俗不通; 太阳暴晒,蚊子窜咬……劝我不要留在海南吃 苦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我总是一抬眼就能 看见椰子树,一迈步就可走到海岸边。我像椰 子树一样,不动摇!像亚热带花卉一样,要 绽放! 怀着对海南未来无限的憧憬,我和十万热 血儿女一起,在海南奉献青春、汗水、才情、 爱,无怨无悔,扎根,开花。我当记者,奔跑 在炽艳的阳光下,采访报道、尽情讴歌为经济 特区做出贡献的精英;我当编辑,精心选发那 些植入了对海南的爱与歌唱的作品;我成为作 家,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对海南的热恋情怀。椰 子树长影绰绰,亚热带花卉灿若烈焰,青春燃 烧着不熄的激情。海南,以她海洋般浩瀚的胸 怀拥抱我,给足我伸枝展叶的空间,赐我自由 明澈的心。 一切是那么艰苦,一切又是那么美好! 然而,潮涨潮落。任何事物的前进都不可 能是一帆风顺的,海南也一样,她的发展一度 陷入了低潮。 我和周遭的朋友也落在迷茫的海潮里。但 因为心中坚信,海南是一方永不沉没的岛屿, 是一方难以复制的神奇土地,有朝一日一定会 真正成为与之匹配的自由岛,漫天生长的椰子 树不会随风倒去,海南岛上花正开,海南岛四 季春常在!我们无视海南热退潮的落寞,志存 高远,发誓要坚守,再坚守。坐在树影婆娑的 椰子树下,我们唱心中的梦想。 我坐下来创作长篇小说 《白太阳》,完稿后 却发现,一些曾经豪情万丈的人已陆续地悄然 撤离海岛。激情奔放的心灵,要寻找新的发展 天地。 终于,我也萌发了离岛的念头。忍痛作别 海南,向北方去。但是,每当我回望海南,我 发现自己对她的未来,内心里始终抱持一种 希望。 去年我回海口,发现海口几大主干道两旁 及中间的隔离带,全都种上了椰子树,遮天蔽 日,无垠无际,而随处可见的各种花和花开似 的各式招牌,令得城市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这景象再次将我带进心中的海南意境。我骤然 醒悟,经过 30年不懈努力,海南尽管不是当初 盼望中的自由岛,却已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她 已从一个孤悬海中的边陲小岛发展成为名扬世 界的国际旅游岛,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 口。她的海洋般气质,自由开放的精神,椰子 树一样的风姿,已融进椰岛人的梦想,成为海 岛和椰岛人的荣光。最鼓舞人心的是,她依然 让人怀抱梦想! 我无限欣慰,我属于海南,我的心从未离 开过这片热土,我对她的热爱,早已深入骨髓。 我必须向那些一直对海南不离不弃的坚守 者致敬。坚守,守得云开得见天! 树影婆娑的椰子林仍在,色彩缤纷的亚热 带花卉依然盛开。但海南,再也不是两千年前 的蛮荒之地;再也不是一千年前苏轼的流放之 地;再也不是五百年前落荒的移民之地;再也 不是30年前建省初期的浮躁混沌之地。三十 而立,立起了一座全域范围内的自由港,立 起春秋大义式壮举。不迁延,莫疑惑,新时 代的海南已蓄势待发,希望的阳光已在前路 铺满。 我再次看到了浪潮汹涌的南海洋,看到了 俊拔美丽的椰子树,看到了海南岛上万花竞开, 自由港彩旗招展。而她的召唤,已声声入耳: 到海南去,到椰岛去,到自由港去,到新 时代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去! 海南岛上花正开 ■王子君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Jul-2020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海南岛上花正开 - jjjcb.cn · 开到新时代的田埂上。看着那些惊艳的油菜 花,让我想起村子里的女子,默默地美丽,默默 地嫁人,再默默地生出美丽的孩子,就这样,无声

大地飞金■吕峰

读书,一门特殊的手艺■赵威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88新时代 周刊 副刊责任编辑:赵美宁电话:(010)59598083邮箱:jjbfukan@163.com

岁月如歌

百味斋

如果用一种颜色、一个词来形容家乡的春

天,那就是“大地飞金”。仿佛一夜之间,漫山

遍野突然花浪涌动,变成了一层层、一浪浪的

黄色海洋,润物无声的明黄与青山碧水相映成

趣,一阵浓过一阵的香气,褪去泥土的褐色,

熏亮天空的云层。油菜花凭着数不清的花瓣,

给村子插上无数的羽翼,一切因此而轻盈、透

亮、欣欣然,那种气势、那种壮观、那种蓬

勃,让所有的人心有震撼。

每年的春天,油菜花让家乡成为了迷人的

世界。那一大块一大块的黄,整齐细腻、明朗

热烈、恣肆无忌,黄得耀眼,不避不让,让你

看个真,看个够。那地洼人家的屋脊如小舢

板,起伏在花海中,那些旧迹斑斑的老屋如搁

浅的木船,经花潮的推拥,一变沧桑而灵动、

滋润而飘逸。

那是颜料调不出来的色彩,那是语言无法

表述的芳香。单枝的油菜花构不成艳丽,甚至

可以说是单薄,它们是群体的存在,它们追赶

队伍似的在垄渠边、在地埂上奔跑,闹闹攘

攘、拥拥挤挤,一股青春的气息也就浓烈地散

发出来。

一畦畦碧绿的麦苗,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

花,绿苗泛波、黄花如海,清溪潺潺,炊烟袅

袅,这便是我记忆中的故乡春景图。家乡的油

菜花寄托着我的童年乐趣,每到春天,一簇

簇、一片片的油菜花随风起伏,把阵阵浓郁的

芬芳洒向十里八乡。清澈见底的河里,成片成

片油菜花的倒影清晰可见。碧波映黄花,花在

水中开,水在花中流,烟雨蒙蒙,影影绰绰,

使灵秀的家乡又多了几分神奇和魅力。

孩童们放学后,喜欢在油菜花丛中的田埂

上玩耍。蜜蜂围着油菜花嗡嗡哼唱,时而翩翩

起舞,时而辛勤采撷。小伙伴有的放风筝,有

的扑蝴蝶,有的捉迷藏,嬉笑打闹,金色的花

海中不时传出欢快的笑声。有时候,我会揣着

《少年维特的烦恼》 在金黄的花堆里奔跑,累

了,便坐在田埂上,淹没在美丽的花潮中。那

些花儿一朵连着一朵,一簇堆着一簇,形成了

一道屏障,好像能将烦恼忧伤全部阻隔在外。

油菜花从不矫揉造作,真实地生长在大自

然的怀抱中,安安静静地在属于它的花期盛

开。油菜花落,就长油菜籽,没想也没惦记化

作泥土碾作尘的事情。当你在某一个清晨醒

来,你会发现满地金黄的花忽然少了许多,代

之的是一根根细长的油菜荚,向四面八方骄傲

地竖立着。油菜花开得灿烂,落得干脆,落下

花瓣,让一粒粒油菜籽充盈枝秆,农人们待菜

籽荚鼓胀、饱满、干爽、开裂时,就砍下油菜

秆收油,油菜花也结束了一年一度的辉煌。

油菜花是带着泥土香味的花,是一种庄稼

花,也是一种乡村的花。它让乡村住进了花色

里,是那样的鲜亮热烈,那样的赏心悦目。油

菜花一年一年地开,一年一年地逝,年年蓬勃

着辽阔和生机,从秦砖汉瓦到唐风宋雨,一直

开到新时代的田埂上。看着那些惊艳的油菜

花,让我想起村子里的女子,默默地美丽,默默

地嫁人,再默默地生出美丽的孩子,就这样,无声

无息地哺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家乡人。

大地飞金满目春,生活在开满油菜花的家

乡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即便后来我离开了家

乡,开始走南闯北,但无论在哪里,看到油菜

花,我都会怦然心动,那灿烂着大地、温暖着

人间的金黄色,让我倍感亲切,会在瞬间把我

的思绪带回魂牵梦绕的故乡,带回清新宁静的

田园。

我当兵的这地方叫“一碗泉”,离罗布

泊只有五公里。

这里一年只刮一场风,一场风从春刮到

冬。听说头些年离营房不远还有几棵胡杨,

这几年大旱少雨,慢慢都死掉了。现在,这

里最可敬的生命是骆驼草,它的生命力似乎

比胡杨还顽强,无论多热的天,多大的风,

它总是顽强地吐着绿意,悲壮地坚守着自己

的阵地。

“一碗泉在哪里呢?”我不止一次地向老

兵们打听,想去看看那一汪圣水。但老兵们

都只是笑笑说:“在你的心里呀。”

来到这里,我才知道什么叫艰苦。有时

候,一班岗站下来,脚下的沙能埋到膝盖,

摘下帽子一抖,就是一捧沙。风大时,一出

屋门,就是一嘴沙,沙粒打在脸上生疼生疼

的。刚来时,我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好几

次跑到离营区几里远的地方,望着家乡的方

向,高声呼喊:“爹、娘,我想你们,这儿

不是人呆的地方,儿子还能不能活着见到你

们都很难说了。”但每次哭完后还得擦干眼

泪再回营地,不敢把这种情绪显露出来,生

怕战友们笑话。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的心思被营长知道

了,要找我谈话。我心里忐忑不安,因为我

还从来没有跟这么大的官谈过话,然而营长

并没有批评我,而是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

事。

“原先,有一个南方新兵,是个城市

兵,来这儿后,看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满

眼是无尽的荒凉,‘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

星;风吹石头跑,太阳如灯照;吃水贵如

油,米饭沙里捞’。他受不了,做梦都在呼

吸着家乡湿润的空气。他曾天真地制定了这

样一个计划:趁晚上出去上厕所,跑出这个

地方,找个有铁路的地方搭火车回家去。终

于等到了一个好天气,那天晚上,跟他想的

一样,月光很亮,沙漠里一点风都没有,他

兴奋异常。等战友们都熟睡后,他悄悄起来

装着上厕所的样子,出门后观察了一下四

周,跳出围墙,消失在茫茫沙漠中……”

“后来呢?”我迫不及待地问。

“后来,”营长继续讲,“他在沙漠里迷

失了方向,等四天后战友们找到他时,他

已脱水了,只剩最后一口气。战友们给他

喂了水,把他抬回了营地。帮他捡回了一

条命。

“再后来呢?”

“再后来,”营长满含深情地说,“那个

南方兵被救后,曾无数次对战友们讲起他在

沙漠里奄奄一息时的情景:‘我倒下后,觉

得身边有眼碗口大的清泉,那泉水清澈见

底,可我怎么也够不着它。有一刻我睁开

了眼睛,努力聚起了一点力气,想站起

来,试了几次都没成功。但我就是觉得

有那汪泉水一直在陪着我,我就肯定能活下

来……后来我多次到我晕倒的地方,那里

到处都是连绵的沙丘、炽热的阳光和热空

气,哪有什么清泉,被我当成清泉的原来

是一株小小的骆驼草!’”营长说完,目光

落在了身边一株骆驼草上,一株很小很小的

骆驼草,但绿得生机勃勃。

我很想知道那个南方兵是谁,他之后去

了哪里,但营长没有说。

后来我才知道,营长讲的那个南方兵就

是他自己!

经历那次冒险之后,营长再也没有离开

过这里,到现在已经十六年了。战士们都记

得他的名言:“再贫瘠,再艰苦,这也是我

们祖国的土地,没有男子汉精神的人不配守

在这里!”

再后来我知道了,我们这儿原本是没

有地名的,“一碗泉”这个诗意的名字是

我们营长的杰作。我终于明白了老兵们的

话:“一碗泉”的确在每一位边防战士的心

里。

一碗泉■王培静

散文家

江鹏举

读 书 , 在 我 们 这 个 时 代 , 不 是 一 件 难

事,人人可以读书。但是,要想把书读好,

也非易事。读书,是可以当作一门手艺的。

士农工商,这是古代的说法,士就是读书

的,与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一样,靠某

项活计谋生,士便是靠读书过生活的人。单

从这点,说读书是一门手艺,也算恰当。

当然,古人读书不易,尤其在印刷术和

纸发明之前,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文字或

写在竹牍、木牍上,或写在缣帛上,只有贵

族才担得起这样贵重的书,且读起来费劲,

也才有了“学富五车”“罄竹难书”“汗牛充

栋”等形象的说法。这是当下电子阅读时代

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电子书放进手机,随

身携带,无轻重可言。放到古代,是要装多

少个“五车”、累死多少头牛呢?也许,正因为

读书变得如此便捷,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认

真地看待读书,其证据至少有一个:学龄儿童

个个报班,五花八门,却几乎不见有教如何读

书的班。

既然把读书当作一门手艺,就要有手艺

人的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孜孜不倦,精

益求精,与追求“短平快”的碎片化浅阅

读,不可同日而语。尤其在“读书无用论”

甚嚣尘上时,做到态度端正、淡泊名利地读

书,很不容易。所以,无心读书时,我不碰

书;有心读书却读不进去,或静不下心时,

就会重读一遍案头的 《送东阳马生序》,这

是明代宋濂写的。读明清小说可知,出版业

至明代已有长足发展,而幼时的宋濂却仍如

此艰苦地读书,古人读书之不易,可想而

知。宋濂没有书,只能借书,掐着日子抄书

读,天寒地冻的时节,砚都已结冰,手指冻

得打不过弯儿,还要赶着抄,怕过了借书的

期限,免得下次主人不再借。今人的读书条

件比之宋濂,不知好了多少倍。

明代吴从先的 《小窗自纪》 有 《书宪》

十二则谈读书,读来发现,他也把读书当手

艺。读书的态度、心境、方法,无不充满了

工匠精神。譬如,如何在书境里神游,他给

了这样的方法:读史书宜映雪,以光洁读者

之心境;读子书宜伴月,以寄托深远之思;

读 《山海经》《水经》,宜找一处清幽之境;

读忠烈传宜鼓瑟吹笙,以扬芳名;读奸佞传

宜喝酒击剑,以销愤懑;读 《骚》 赋诗词,

则按拍吟唱、登山临水,又是另一番境界。

自古善读书者,都是文字里的手艺人。陶渊

明“不求甚解”法,苏轼“八面受敌”法,

欧 阳 修 “ 计 字 日 诵 ”“ 三 上 ” 法 , 郑 板 桥

“求精求当”法,张溥“七焚”法……都是

引领时代风骚的一代巨匠的读书方法,它们

能激励人心,特别能激励如我一样的小小

“书虫”。

我 每 天 奔 走 在 工 作 单 位 和 家 “ 两 点 一

线”间,用时近三个小时,坐地铁成了我的

读书时间。但每每有大部头的好书,城砖一

样,站在晃晃悠悠的地铁里捧读,实在不

便。一位老报人曾教我把书拆开读,拆成若

干份,每份几十页,轻便很多。起初面对装

帧精美的书,多有不忍,锋利刀剪,拿起又

放下。后反复观摩演练如何拆书、粘书,倒

也学了一门手艺。

心下一哂,真是把书读成了一门手艺呢!

沈曦亭 作

2018年 4月 13日。

对于自然地理的海南来说,这是一个普通

的日子,椰风和畅,阳光充足,繁花盛开,正

要进入长夏模式。但对于行政省份的海南,却是

一个永载史册的非凡日子。这一天,海南建省办

经济特区 30周年,更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这里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

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

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

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海南成为开放新标杆,“一区一港”版图敲

定。举岛欢呼雀跃。

冰心先生曾写下警句:“成功的花儿,人们

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

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为了这

一天,椰岛人已呕心沥血、奋勇创业30年。

1988年 4月,海南掀起了建省办大特区的

热潮。到处都在叫卖 《海南开发报》,到处都在

传递海南大开发的信息。那是一片全新的天

地!那里的椰子树俊美浪漫,那里的阳光像金

子一样,那里的海岸沙白水蓝,那里的亚热带

花卉天天开!总之,那将是一块天然理想的自

由岛,意味着有无限的可能,无限光明的生

机!到南方去!到特区去!热潮迅速席卷了大

江南北,骚动了万千人才的心灵,许多人义无

反顾地到海南去了。

年轻的我,对“自由岛”尚没有概念,却

萌生了去看椰子树、去看亚热带花卉的念头。

提起简单的行囊,我踏上了奔赴海南的旅

程。一路向南,向南!当我站在琼州一号海轮

甲板上时,我看见了大海!那一刻,我的眼泪

止不住地涌出眼眶。我年轻的心,仿佛看到自

己生活的道路像海洋一样宽广!

待到登上海南岛,却是一阵狂风骤雨。人

们说是台风来了。就在行人四处躲避的时候,

我被台风中椰子树的身影迷住。椰子树,挺立

着,用它宽大的枝叶柔曼地抗击着台风的肆

虐,显得刚强而秀美,四周,我尚叫不出名字

的花朵,承受着狂风暴雨的击打,依然明艳耀

眼。朦朦胧胧地,我似乎明白了海南岛以及建

省办经济特区的含义。这座美丽的岛屿,是时

候走出孤岛时代、向世人展露她的容颜了。

我很幸运,正在计划去看亚热带植物园的

时候,遇到了一个海南风情专题摄制组。他们

正在物色撰稿人,得知我是做记者的,便邀我

为专题片撰稿,随摄制组环岛采访15天。环岛

采风?我真是喜出望外。

一行 5人斗志昂扬。那次环岛是我此后十

来年在海南历时最长、走的地方最多、收获最

大的一次。东郊椰林、红树林、五指山,这些

地方呈现着原始的风貌,安详静谧,生态美一

览无余。在宋庆龄故居,我们与守屋的老人聊

了一个下午;在黎寨山村,我们目睹了最古朴

的婚礼;我们在清晨的雾岚中拍摄割胶的场

景;半夜就上了铜鼓岭,在山尖上冒着寒冷等

待日出;在临高角不染一丝尘质的清水里,我

们自拍了一盘在洁白的海滩上捡贝壳、用脚印

留字的录像带……

15天在忙碌疲累而又兴奋紧张中过去了。

摄制组凯旋返程。不料,车行至琼海路段,便

遇到了11级台风。行进中遭遇台风是一件极为

恐怖的事。听着路边橡胶树断裂的声音,看着

路边房屋被掀破瓦盖刮碎门窗的残败景象,以

及自己乘坐的车子与风撕扭,弯弯曲曲爬行艰

难,我着实体验到了什么是台风以及它的破坏

力。但是,我也看到沿途没有一棵椰子树在台

风中倒下,那些盛开的花朵依然傲立枝头。它

们在台风中壮怀激烈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生

成一幅最美的风景。

经历了这次台风洗礼,我做出了人生中里

程碑式的决定:留下来,留在海口沸腾的建经

济特区的事业里。

就这样,我毅然决然地加入了“闯海大

军”,并有幸成为刚创刊的 《海口晚报》 一分

子。没有电,没有水,交通不便,民俗不通;

太阳暴晒,蚊子窜咬……劝我不要留在海南吃

苦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我总是一抬眼就能

看见椰子树,一迈步就可走到海岸边。我像椰

子树一样,不动摇!像亚热带花卉一样,要

绽放!

怀着对海南未来无限的憧憬,我和十万热

血儿女一起,在海南奉献青春、汗水、才情、

爱,无怨无悔,扎根,开花。我当记者,奔跑

在炽艳的阳光下,采访报道、尽情讴歌为经济

特区做出贡献的精英;我当编辑,精心选发那

些植入了对海南的爱与歌唱的作品;我成为作

家,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对海南的热恋情怀。椰

子树长影绰绰,亚热带花卉灿若烈焰,青春燃

烧着不熄的激情。海南,以她海洋般浩瀚的胸

怀拥抱我,给足我伸枝展叶的空间,赐我自由

明澈的心。

一切是那么艰苦,一切又是那么美好!

然而,潮涨潮落。任何事物的前进都不可

能是一帆风顺的,海南也一样,她的发展一度

陷入了低潮。

我和周遭的朋友也落在迷茫的海潮里。但

因为心中坚信,海南是一方永不沉没的岛屿,

是一方难以复制的神奇土地,有朝一日一定会

真正成为与之匹配的自由岛,漫天生长的椰子

树不会随风倒去,海南岛上花正开,海南岛四

季春常在!我们无视海南热退潮的落寞,志存

高远,发誓要坚守,再坚守。坐在树影婆娑的

椰子树下,我们唱心中的梦想。

我坐下来创作长篇小说 《白太阳》,完稿后

却发现,一些曾经豪情万丈的人已陆续地悄然

撤离海岛。激情奔放的心灵,要寻找新的发展

天地。

终于,我也萌发了离岛的念头。忍痛作别

海南,向北方去。但是,每当我回望海南,我

发现自己对她的未来,内心里始终抱持一种

希望。

去年我回海口,发现海口几大主干道两旁

及中间的隔离带,全都种上了椰子树,遮天蔽

日,无垠无际,而随处可见的各种花和花开似

的各式招牌,令得城市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这景象再次将我带进心中的海南意境。我骤然

醒悟,经过30年不懈努力,海南尽管不是当初

盼望中的自由岛,却已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她

已从一个孤悬海中的边陲小岛发展成为名扬世

界的国际旅游岛,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

口。她的海洋般气质,自由开放的精神,椰子

树一样的风姿,已融进椰岛人的梦想,成为海

岛和椰岛人的荣光。最鼓舞人心的是,她依然

让人怀抱梦想!

我无限欣慰,我属于海南,我的心从未离

开过这片热土,我对她的热爱,早已深入骨髓。

我必须向那些一直对海南不离不弃的坚守

者致敬。坚守,守得云开得见天!

树影婆娑的椰子林仍在,色彩缤纷的亚热

带花卉依然盛开。但海南,再也不是两千年前

的蛮荒之地;再也不是一千年前苏轼的流放之

地;再也不是五百年前落荒的移民之地;再也

不是 30年前建省初期的浮躁混沌之地。三十

而立,立起了一座全域范围内的自由港,立

起春秋大义式壮举。不迁延,莫疑惑,新时

代的海南已蓄势待发,希望的阳光已在前路

铺满。

我再次看到了浪潮汹涌的南海洋,看到了

俊拔美丽的椰子树,看到了海南岛上万花竞开,

自由港彩旗招展。而她的召唤,已声声入耳:

到海南去,到椰岛去,到自由港去,到新

时代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去!

海南岛上花正开■王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