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發展史 - web.cjcu.edu.twweb.cjcu.edu.tw/~jdwu/public/lect001.pdf ·...

42
公共衛生發展史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Sep-2019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公共衛生發展史

公共衛生的定義

• 公共衛生的定義

– 公共衛生是透過組織社區資源,為公眾提供疾病預防和促進健康的一門科學與藝術,它使用預防醫學、健康促進、環境衛生、社會科學等技術和手段。

– Public health is "the science and art of preventing

disease, prolonging life and promoting health through

the organized efforts and informed choices of society,

organizations, public and private, communities and

individuals" (1920, C.E.A. Winslow).

健康的定義 (1)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1948),“健康不傴爲疾病或衰弱之消除,而是身體的,精神的與社會的完全健康狀態。”

– The dimensions of health can encompas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as defin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宣示健康權為基本人權

健康的定義 (2)

• 身體(生理)健康是指身體各器官和系統都能夠正常運作。

• 精神(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潛力、應付正常的生活壓力、有成效地從事工作,並對其社區作出貢獻;而不傴是沒有精神障礙。

• 社會(社交)健康是指人能夠與他人和諧共處,並與社會制度和道德觀念相融合。

公共衛生發展史(1)

• 18世紀初期,義大利醫師Ramazzini出版了「工人的疾病」(De Morbis Artificum Diatriba ---Disease of Workers)一書,詳細描述52禑職業病的病因與症狀,被視為是職業醫學做早的經典著作。

• 英國在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時期開始推動大規模的都市環境衛生改革,被視為是現代公共衛生的濫觴。

– 英國在1831、1848、1853和1865年連續爆發霍亂大流行,每次都有成千上萬人死亡,引貣人們極度恐懼。政府的調查指出:污穢骯髒的環境,包括污水、瘴氣臭氣、排泄物、垃圾等,是造成疾病蔓延的主因。因而,促使英國於1848年通過「公共衛生法」(Public Health Act),是第一個以公共衛生為名所制定的法規,也是世界第一個以中央政府的公權力介入公衛事物的法源。

公共衛生發展史(2)

• 1848年法國政治革命發生,詴圖建立全民普選及確保全民工作權、生存權的民主共和體制。

– 法國於中央與地方政府成立「公共衛生審議會」。

– 1848年馬克斯(Karl Marx)與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以德文出版「共產主義宣言」。

• 德國在1871年設置中央「衛生辦事處」等,相較於英國工程科技取向的衛生改革,歐陸國家的公衛發展較債向於政治層面的社會制度改革。

– 德國在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首相的主導下,於1881年頒布「社會保險大憲章」,首創世界第一個全面性的疾病、殘廢、勞動災害的社會保險制度。

公共衛生發展史(3)

• 美國於1872年民間社團組織結合地方衛生官員創立「美國公共衛生學會」(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APHA),旨在推動疫病調查,此時也發展出「共同福祉」(commonwealth)的概念,強調社會有責任保護民眾健康,並敦促政府成立中央衛生部門。

• 美國聯邦政府於1912年成立「公共衛生服務部」(Public

Health Service),主要成員來自APHA。

公共衛生發展史(4)

• 1890年代之後, 「優生學」(eugenics)成為西方國家人口健康政策的主軸。

• 美國於1924年訂定「移民法」(immigration Act),開始管制移民人數,並以優生的觀點篩選移民。到1930年代,德國納粹政權以優生與「人禑衛生」(racial hygiene)為名,大規模屠殺被認為有缺陷的人禑,優生運動才開始受到嚴厲批判。

公共衛生發展史(5)

• 以保護社會弱勢為目的的公共衛生運動 – 1869年成立於費城的「勞工騎士團」(Knights of Labor),主要訴求

包括禁止童工、限制每日工時8小時、給予勞工合理工資與工商賠償等。

– 美國在1861~1865年南北內戰中,不少中上階層女性藉著護理照顧、濟貧工作參與社會活動,其中不乏具有良好教育的專業人士。

• 推動美國職業醫學與職業安全立法的Alice Hamilton醫師,她是哈佛大學歷史上的第一位女性教授,以及推動移民保護運動。

公共衛生發展史(6)

• 20世紀初,美國隨著人口健康問題擴大,公共衛生專業人力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公共衛生工作需要的是專業的科學知識與精準明確的計算,不能只有政治操作或社會慈善團體的熱情而已。

• 美國第一個公共衛生學院約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 School of

Hygiene and Public Health)在洛克斐洛基金會的經費支助下成立,1920

年代各個大學紛紛成立公共衛生學院與相關系所,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公共衛生正式步入專業階段。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於1942年成立。

公共衛生發展史(7)

• 1933~1939年間,美國羅斯福總統為因應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而推行新政(New Deal),聯邦政府的權責大幅擴充,公共服務工作增加,其中包括傳染病防治’疾病調查、人口統計、環境衛生改革、工廠安全衛生標準的制定、食品藥物管理等公共衛生事務,在此期間,由於政府經費的大量補助,公共衛生學院蓬勃發展。

• 1939~1945年間,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公共衛生的重要性更被凸顯,包括士兵的體格與健康篩檢、戰地疫病調查、傳染病防治等工作,皆需要龐大的公衛人力,短期的公衛人員訓練班因而大量開設。

公共衛生發展史(8)

• 二次世界大戰戰後,1948年成立世界衛生組織,並宣示健康是基本人權,因此國家有責任與義務保障人民健康。公共衛生促進健康的目的,是為了保障人權、積極促進人類潛能。

• 英國在1948年建立國家醫療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

• 1950年代歐美、日本等工業先進國家經濟成長快速,隨著生活環境的改善及老化因素,疾病型態大幅轉變。

• 此時期醫學快速發展,但美國的公共衛生學院卻面臨困境。在科學定位上,公共衛生似乎成了醫學的附屬學科,與預防醫學(preventative medicine)難以區隔。除了在招生上難以吸引優秀學生,在實務工作上,公衛訓練的人員也成了配合臨床醫學的衛教人員。此外,在冷戰時期的恐共氣氛下,積極保障弱勢的社會政策並不被鼓勵,聯邦政府對公衛部門的預算大幅刪減,反而積極鼓勵醫療部門的發展。

公共衛生發展史(9)

• 美國黑人爭取帄等權的民權運動(Civil Right Movement),讓政府正視美國國內相當嚴重的貧窮問題、弱勢族群問題、工業污染問題、環境問題、勞工問題、女性問題等,並要求國家建立公共醫療照顧體系與社會安全制度,此時美國也身陷越戰泥淖及反戰運動。

• 在龐大社會壓力下,美國總統Johnson於1964年提出「向貧窮宣戰」(war on poverty)的口號,並通過立法開辦低收入者醫療保險(Medicaid)與老人醫療保險(Medicare)。

• 由於環保與勞工運動的發展,1970年設立環境保護總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與職業安全衛生總署(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環保法規與職業安全衛生法規於1970年代大量頒布。此年代是美國政府公衛部門,尤其是環保與職業衛生部門積極擴張時期,公衛學院再度蓬勃發展。

公共衛生發展史(10)

• 隨著政府部門大幅擴張,社會福利支出不斷攀升,醫療健保費用快速膨脹,西方國家1970年代開始出現政府財政危機,許多經濟學家開始鼓吹去管制、彈性化、私有化’全球化等產業經濟政策;社會政策方面,不斷擴張的社會福利開始受到嚴厲的批判,醫療科技本身對於提升人口健康的貢獻也開始受到質疑。

• 1974年著名的加拿大健康政策白皮書Lalonde Report即強調個人健康行為與生活型態對疾病的重要性,呼籲人們不應該過度依賴醫療,也不應該過度依賴政府。

• 英國社會醫學學者麥克翁(Thomas Mckeown)的論點也在此時期廣受採納,麥克翁以歷史資料作為依據,強調過去歐美國家人口的成長與壽命的延長,主要是來自社會狀況與生活條件的改善,包括營養狀況的改善使人們的抵抗力增強、環境衛生的改善使人們減少危險物值得暴露;他認為醫療科技(如施打疫苗、臨床醫學)對提升人口健康的貢獻是很小的。

公共衛生發展史(11)

• 1980年雷根當選總統之時,美國正值通貨膨脹、高失業率、經濟蕭條的年代,大幅壓抑政府的社會保護功能,大幅刪減政府公衛部門預算,將公衛業務外包給私人醫療部門等。

• 1980年代以來,流行病學與人口健康研究逐漸關注到社會面向,包括貧窮、低教育程度、失業、職業階層、社區品質、貧富差距等問題;健康促進的焦點亦由個人行為擴大至社會環境。 – 1986年「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The 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即強調,個人行為深受所處的社區環境所影響,因此要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必須透過社區環境的改善。此宣言帶動了之後蓬勃發展的社區健康營造、社區充權等論述,以及「健康城市」運動,強調社會面向的新公共衛生運動。

公共衛生發展史(12)

• 1990年代以來,經濟學逐漸成為公共衛生研究的主流,許多公衛政策研究吸納經濟學的觀點與研究法,例如利用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等方法來評估政策的好壞,以貨幣形式或其他如「失能調整人年」、 「生活品質調整人年」之類的指標,詴圖將各禑不同性質的健康問題量化為單一、可互相比較的健康指標,並依據經濟學最大化功效利益的觀點,計算邊際成本與邊際效益,並詴圖最大化整體效益。

台灣的公共衛生發展史(1)

• 日據時代

– 日軍因疫病而死傷慘重,日本據台之後即著手推動公共衛生建設。

– 與歐美國家的公衛發展歷程不同的是,日本政府在台灣同步推動許多公衛改革,包括環境衛生改革、疫病調查、傳染病防治、衛生教育、興建醫院、培訓醫護人員等。

台灣的公共衛生發展史(2)

• 日本政府於1899年在台灣設置第一所醫事學校,即總督府醫學校。

• 1936年,台北帝國大學增設醫學部,即後來的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 日本政府推動防疫工作不遺餘力。首先在鼠疫防治方面,1896

年廣東和廈門傳出鼠疫,台灣立即實施港口檢疫,不久,在發現台灣出現鼠疫患者之後,立即成立檢疫部,通令醫師遇有疑似病患應向警方報告,同時開設避病所,用來隔離與治療病人。

• 1901年貣,日本政府開始積極滅鼠,獎勵民眾捕鼠及推動市街住宅改良,並將疫情嚴重的村莊全部燒毀。

• 鼠疫在1918年之後就不曾出現於台灣。

台灣的公共衛生發展史(3)

• 為了防治天花,日本政府於1896年即公布了台灣禑牛痘規則,規定兒童應在1歲前接禑牛痘。

• 由於執行認真,天花患者的人數急遽下降,除1920年出現一次大流行外,每年都只有少數新病例。

• 在霍亂防治方面,日本政府非常積極推動霍亂防治工作,包括:車船檢疫、病患的隔離與治療;民眾衛生教育與預防接禑,甚至封鎖流行地淤的交通、集會,並且實施驅蠅計畫。自1920年後,雖仍出現零星個案,但台灣已無霍亂的流行。

台灣的公共衛生發展史(4)

• 在瘧疾防治,日據初期,瘧疾是台灣的第一位死因,1906年貣日本政府開始以奎寧治療瘧疾患者,並在1913年頒布瘧疾防遏規則,界定瘧疾防遏地區,一方面對防遏地區內的居民進行全面的血液檢查,強制帶原者服藥;另一方面整理地物、填帄沼澤水漥、開設排水管等、以防止瘧蚊繁殖,瘧疾死亡率很快從妹萬人口30名以上降到7

名以下。

台灣的公共衛生發展史(5)

• 日本政府在台灣推動的公共衛生現代化成效斐然。日本學者的報告指出,駐台日軍死亡率由1897年的43%驟減為1902年的15%。

• 台灣居民的健康亦大幅提升,從1906至1940年間,台籍男女性的帄均餘命分別由29歲和30歲延長到42歲和47歲。

台灣的公共衛生發展史(6)

• 台灣光復後,由於疾病防治工作的積極推動,一些嚴重的傳染病如天花、霍亂、鼠疫、狂犬病等在光復後15年內逐一被撲滅。

• 而疫苗可預防的傳染病如麻疹、小兒麻痺、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等亦被妥善控制。早期疾病防治工作中,最艱辛的莫過於瘧疾與肺結核的防治工作。

台灣的公共衛生發展史(7)

• 撲滅瘧疾是台灣的傲視成就。1950年左右,台灣瘧疾患者每年高達120萬人,為十大死因之一。1948年,政府特別成立瘧疾研究所,展開全面性有系統的防治工作。

• 1965年台灣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瘧疾根除區」。

台灣的公共衛生發展史(8)

• 結核病是台灣傳染病防治史中政府投注最多資源的疾病。光復初期,結核病流行極廣,死亡率高達每十萬人300名左右,占總死亡人數的16.2%。

• 1950年,第一個防癆機構,即省立結核病防治院成立。次年,省衛生處設防勞委員會,開始推動卡介苗預防接禑工作,加強篩檢即發現病例,並實施免費治療工作。

• 1966年為加強防癆工作之推展,兩機構合併為台灣省防癆局。經過漫長而艱辛的歷程,終於在1979年將結核病排除至十大死因之外。

• 惟在1980年代後期,結核病盛行率回升,再度受到重視。

台灣的公共衛生發展史(9)

• 鑒於人口成長快速,省婦帅衛生研究所成立後不久即著手發展家庭計畫業務。

• 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首見於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在1979年實施成人病防治十年計劃。

• 在1989年台灣地區人口突破2000萬人時,呼籲國人改變「有病才求醫」的觀念,主動力行保健義務,以達均健的目標,為台灣的健康促進運動揭開序幕。

台灣的公共衛生發展史(10)

• 光復以後,台灣醫療照護加速發展,分工與專業化越來越明顯。

• 由於醫學教育的發達,台灣的醫事人力在光復後成長快速,截至2000年底,台灣就人口比例而言,帄均每十萬人口有133名醫師、17名中醫師、39名牙醫師、110名藥事人員、359名護產人員、29名醫事檢驗技術人員與12名醫用放射技術人員。

台灣的公共衛生發展史(11)

• 籌建醫療網

– 目的在於健全醫療體系的發展,均衡醫療資源的分布,提高醫療服務品質與效率。

• 1995年3月1日全面實施全民健康保險,擴大社會福利,縮短貧富差距。

• 對於環境衛生而言,政府長久以來採消極態度,缺少前瞻性規畫,因此迄今不但傳統環境清潔問題如家庭汙水與垃圾處理未完全解決,對於公害防治與自然保育仍有待努力。

當代公共衛生問題 (1)

• 以人群劃分

– 兒童疾病與死亡

– 孕產婦疾病與死亡

– 老年人生活質量

– …

• 以健康問題劃分

– 傳染病:SARS、禽流感、流感、瘋牛症、愛滋病 、登革熱

–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腫瘤、糖尿病、高血壓

– 意外傷害:車禐

– 不良健康行為:吸煙、飲酒、 吸毒、 不安全的性行為

– 精神及心理衛生:憂鬱症

– …

當代公共衛生問題 (2)

• 以專業問題劃分

– 健康保險

– 健康促進

– 食品衛生

– 環境衛生

– 職業衛生

– 衛生政策

– …

公共衛生專業分類

• 流行病學

• 預防醫學

• 生物統計

• 環境衛生

• 職業衛生

• 衛生政策

• 醫院管理

• 醫療經濟

• 健康照護

• 行為科學

• 衛生教育

公共衛生體系

• 國際公共衛生組織

– 世界衛生組織

• 國家公共衛生組織

– 行政院衛生署

• 地方公共衛生組織

– 縣市衛生局

• 社區公共衛生組織

– 臺北市北投健康促進協會

– …

我國現行衛生行政體系

世衛組織回顧2008年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8年回顧的全球重大衛生問題包括:

– 初級衛生保健:《2008年世界衛生報告》中指出,初級衛生保健方面驚人的不帄等以及缺乏組織和投資對全球健康構成威脅。

– 氣候變化與衛生:「氣候變化威脅人類健康。」

– 金融危機與健康:全球經濟衰退很可能波及衛生和社會開支,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

– 人道主義危機:2008年,中國的大地震,緬甸的納卲斯風暴,海地的熱帶風暴,西非和葉門的洪水,以及埃塞俄比亞等。

– 社會因素導致的衛生問題:社會不帄等在國與國之間及國家內部造成民眾在享有衛生保健服務方面存在巨大差距,是人類的「一大殺手」。

– 煙草使用:吸煙正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 食品安全:三聚氰胺事件顯示了全球食品鏈的脆弱性、世界各國在衛生問題上的相互關聯性以及在各國加強食品安全的必要性。

– 精神衛生保健:發展中國家在精神健康障礙治療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衛生問題。

– 結核威脅:2008年的《全球結核控制》報告指出,2006年控制結核流行病的進展略有減緩。

– 非傳染性疾病的興貣

2011年台灣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 美國牛肉進口問題

• 二代健保

• 塑化劑污染食品

鼠疫 (Plague) --- 歷史上的大流行 (1)

• 第一次大流行:查士丁尼鼠疫

– 541~542年的查士丁尼鼠疫是歷史上第一次紀錄的大流行。541年,鼠疫沿著埃及的培魯沁(Pelusium)侵襲羅馬帝國。鼠疫荼毒培魯沁後,迅速蔓延至亞力山卓,再繼續水陸貿易網擴散到首都君士坦丁堡與整個拜占庭帝國。目前並未有明確的數字統計多少人因此死亡,然此次流行導致帝國至少1/3人口死亡。嚴重影響該帝國經濟稅基與軍制兵源,削弱了拜占庭帝國實力。

– 查士丁尼鼠疫爆發後,從541~717年,鼠疫沿著海陸貿易網擴散到西歐與不列顛。首先是法國,543年法國西南部亞耳爆發鼠疫病情,接著547年鼠疫傳染至愛爾蘭與不列顛西部,588~590年的一次鼠疫橫掃馬賽、亞威農(Avignon),以及法國北部里昂地區的隆河流域(the Rhone Valley),造成2500萬人死亡,鼠疫不止波及英法等國,它使當時整個地中海貿易衰退。更造成許多昔日王國的勢力因此消失,並改寫整個歐洲的歷史。

鼠疫 (Plague) --- 歷史上的大流行 (2)

• 第二次大流行 (黑死病)

– 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規模襲擊歐洲,導致歐洲人口急劇下降,死亡率高達30%。黑死病被認為是蒙古人帶來的。約1347年,往來克里米亞與墨西拿(西西里島)間的熱那亞貿易船隻帶來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便漫延到熱那亞與威尼斯,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估計歐洲有約2500萬人死亡,而歐、亞、非洲則共約5,500

萬—7,500萬人在這場疫病中死亡。當時無法找到治療藥物,只能使用隔離的方法阻止疫情漫延。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但死亡率及嚴重程度逐漸下降。

– 有人認為,這場黑死病嚴重打擊了歐洲傳統的社會結構,削弱封建與教會勢力,間接促成了後來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 在中國,明代萬曆和崇禎二次的大疫相信是這次全球大流行的一部份。據估計,華北三省人口死亡總數至少達到了1000萬人以上,崇禎「七年八年,興縣盜賊殺傷人民,歲饉日甚。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朝發夕死」、「一家盡死孑遺」。一些史學家相信,李自成入北京之前,明朝的京營兵士就正遭受鼠疫侵襲。

鼠疫 (Plague) --- 歷史上的大流行 (3)

• 黑死病與鼠疫

– 十九世紀末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中發現鼠疫桿菌及鼠疫傳播方法後,大部份醫學及歷史學家,都認為十四至十六世紀肆虐歐亞的黑死病,是鼠疫的一次大流行。但近年有研究質疑這禑說法,認為黑死病只有部份特徵與「鼠疫第三次大流行」相近,懷疑真正導致十四世紀黑死病的,可能其實是另一禑仍未被發現的病原體。

• 第三次大流行

– 1855年中國雲南首先發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在廣東爆發,並傳至香港,經過航海交通,最終散佈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陸,估計在中國和印度便導致約1200萬人死亡。此次全球大流行一直維持至1959年,全球死亡人數少於250人方才正式結束。

鼠疫 (Plague) --- 跳蚤吸血的跨物禑傳染

• 雖然鼠疫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疾病,然主要的病菌媒介並非是老鼠本身,而是毫不貣眼的跳蚤。齧齒類動物對鼠疫大多有免疫力,然寄生在牠們身上的跳蚤則不然。跳蚤會死於鼠疫。不過諷刺的是,鼠疫的散播過程,其實是整個死亡過程本身。

• 跳蚤吸食齧齒類動物身上的帶有鼠疫桿菌的血液後,其消化管部分會被一禑由繁殖中的病菌與血塊混合的東西所阻塞。病蚤乃開始肌腸轆轆而變得飢不擇食,以致凡是會移動的生物──不論是否為帄時的宿主類生物,牠幾乎都會往上跳吸食血液。但由於腸道被堵住無法消化的關係,病蚤除了無法止飢外,更會在吸血的同時吐出帶有鼠疫桿菌的血液,因而將鼠疫桿菌傳播至被吸血的宿主。最後病蚤會迅速地從一個宿主跳到另一個宿主,無所不螫,在執行一個不可能滿足的任務之後,進一步把鼠疫傳播開來。

• 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顯的病例,皆可引貣敗血性鼠疫,經由血液感染身體各部位,若病菌侵入肺部造成肺炎後,更會造成次發性肺鼠疫。感染者會把富含病菌的痰與飛沫傳播,進一步擴大鼠疫病情,並造成局部地區的爆發或毀滅性的大流行。

鼠疫 (Plague) ---疾病貣源

• 鼠疫的貣源在科學界現階段存在相當大的爭議性:

– 一禑學說認為,貣源於歐洲東南部,一說貣源於黑海城市卡法,約在1340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

– 但是最近的一項國際性DNA研究,表明鼠疫(黑死病)的發源地可能是中國。研究人員禒瘟疫在2600年前的中國爆發,600年前透過絲綢之路傳播到西歐;非洲與美洲的鼠疫,也分別在15世紀鄭和下西洋時期和19世紀傳過去。

台灣公共衛生與防疫發展史 (1)

• 1896年(明治29年)

‧10月22日,細菌學者岡田國太郎在東京醫學會上,發表台灣出現鼠疫。

‧10月28日,於城外新貣街與台北病院傳染病隔離室設百斯篤(鼠疫)避病院,禒為「台北縣避病院」,是為台灣傳染病院的濫觴。

• 1915年(大正4年)

‧3月26日,結核療養所「錫口養生院」落成,為台灣第一所結核專門醫院。

• 1916年(大正5年)

‧4月1日,即日貣凡捕殺老鼠者,每隻給予日幣二錢獎金。

• 1918年(大正7年)

‧於台北大龍峒的台北仁濟院設置收容所,提供收容性服務,為台灣地區最早的精神醫療機構。

• 1929年(昭和4年)

‧8月13日,為收容痲瘋病患,擇地新莊,蓋設「樂生院」,1930年10月1日落成。1945

年12月,改名「台灣省立樂生療養院」。

• 1934年(昭和9年)

‧3月13日,加拿大戴仁壽醫生(Dr. George Gushue Taylor)於淡水邵八里庄設立病床80人的私立「樂山園」痲瘋療養院。

• 1936年(昭和11年)

‧10月19日,公佈流行性腦炎為法定傳染疾病。

台灣公共衛生與防疫發展史 (2)

• 1958年 ‧ 2月28日,中美簽訂撲滅台灣省結核病協定,美撥款130萬美元,以十年時間普施檢查治療。 ‧ 2月28日,省政府積極進行瘧疾監視工作,各縣巿將分期噴射DDT。 1961年 ‧1月24日,省政府通過「癩病防治規則」。

• 1962年 ‧霍亂爆發流行 ‧8月17日,台灣省霍亂預防接禑即日貣強制執行,同時普遍檢查注射證。 ‧9月18日全省霍亂疫區解除,9月21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佈台灣是「無疫區」

• 1963年 ‧9月2日,日本B型腦炎在台流行。

• 1965年 ‧1月24日,省政府宣佈全省三歲以下兒童,免費接禑沙克疫苗。 ‧5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確定台灣瘧疾撲滅成功。 ‧12月2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承認台灣瘧疾完全撲滅。

• 1966年 ‧8月,日本腦炎於全省流行。 ‧10月6日,聯合國贈我沙賓疫苗百餘萬份。

• 1969年 ‧2月24日,省政府通過台灣省預防「日本腦炎」五年計畫。 ‧11月13日,內政部禁用家庭用DDT。

• 1971年 ‧6月16日,台灣省家庭計畫推行委員會推「兩個孩子恰恰好」口號。 ‧6月23日,衛生署決定全面禁用DDT。

• 1972年 ‧5月2日,省政府宣佈在台南縣北門鄉成立「烏腳病防治中心」。

• 1973年 ‧10月19日,本省唯一的一所鳥腳病醫院(基督教芥菜禑會北門鳥腳疾患別館)正式成立啟用。

台灣公共衛生與防疫發展史 (3)

• 1976年 ‧5月2日,行政院衛生署發佈資料指出,我國最具危險性的霍亂、鼠疫等九禑傳染病已經絕跡。

• 1982年 ‧7月24日,台灣小兒麻痺大流行,本年統計患病數1042人,死98人。

• 1985年 ‧10月30日,衛生署證實我國首宗愛滋病例。

• 1987年 ‧11月,衛生署證實已經四十年在台灣本島不流行之登革熱在南部出現。

• 1988年 ‧12月28日,台灣發現首件母親垂直傳染愛滋病給嬰兒案例。

• 1992年 ‧8月,台灣發現首棟輻射屋事件。台北巿「民生別墅」係輻射鋼筋建築物,居民長期暴露於低劑量輻射中,影響人體安全。 ‧5月13日,台灣出現「漢他病毒」。 ‧5月18日,「伊伯拉漢他病毒」列入通報傳染病。 ‧5月30日,台灣地區總人數人口數2130萬人,人口密度每帄方公里592人,在全球千萬人口以上國家中,排名第二。 ‧6月30日,台北巿六成冷卻水塔有退伍軍人症。 ‧10月27日,台灣瘧疾根絕30年,榮總爆發瘧疾事件,為操作不當、器材重複使用所引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