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東隆宮溫王爺傳說及其信仰活動nhulit2.nhu.edu.tw/files/archive/644_d5045345.pdf ·...

14
2-1 東港東隆宮溫王爺傳說及其信仰活動 1  東港東隆宮溫王爺傳說及其信仰活動 吳蕙帆 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四年級 摘要 王爺崇拜是普遍的民間信仰,王爺乃是神通廣大、威力無邊的神祇,其護國 安民,是常民重要的信仰核心。在王爺信仰中,屏東東港東隆宮香火鼎盛,主神 供奉溫王爺,相傳他姓溫,名鴻,字德修,生於北朝隋煬帝大業五年。相傳溫鴻 生前護國有功,受封王爺,後來唐太宗追封其「代天巡狩」,頒旨全國建廟奉祀, 春秋致祭,敕封永享人間香火,並下旨建立巨舶,名為「溫王船」,由是奠定東 隆宮迎王船活動的由來。東隆宮三年舉行一次的迎王船平安活動,無疑是凝聚東 港人民向心力與認同感的最佳民俗信仰活動,是其他王爺信仰所望塵莫及之處, 吸引諸多外地遊客與香客共襄盛舉。 關鍵詞:東港、東隆宮、溫王爺、王船

Upload: others

Post on 03-Feb-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2-1 東港東隆宮溫王爺傳說及其信仰活動

    1  

    東港東隆宮溫王爺傳說及其信仰活動

    吳蕙帆

    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四年級

    摘要

    王爺崇拜是普遍的民間信仰,王爺乃是神通廣大、威力無邊的神祇,其護國

    安民,是常民重要的信仰核心。在王爺信仰中,屏東東港東隆宮香火鼎盛,主神

    供奉溫王爺,相傳他姓溫,名鴻,字德修,生於北朝隋煬帝大業五年。相傳溫鴻

    生前護國有功,受封王爺,後來唐太宗追封其「代天巡狩」,頒旨全國建廟奉祀,

    春秋致祭,敕封永享人間香火,並下旨建立巨舶,名為「溫王船」,由是奠定東

    隆宮迎王船活動的由來。東隆宮三年舉行一次的迎王船平安活動,無疑是凝聚東

    港人民向心力與認同感的最佳民俗信仰活動,是其他王爺信仰所望塵莫及之處,

    吸引諸多外地遊客與香客共襄盛舉。

    關鍵詞:東港、東隆宮、溫王爺、王船

  • 2015 第三十四屆南區八校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研討會 1205

    2  

    一、前言

    民間信仰往往是安撫民間百姓心靈的良方,也是早期鄉里凝聚地緣關係與族

    群情感的場域。臺灣民間信仰興盛,除了媽祖之外,便是王爺信仰最為普及。關

    於王爺信仰,鄭志明認為:

    王爺的由來,大多建立在稀奇古怪的神話傳說裡,從人文的立場觀之,或

    許是荒誕無稽,被視為腐敗落伍的無知與迷信。但是就信仰心理視之,祭

    拜具有神能的傳說人物,在靈驗的感召下,能達到安撫民心的文化功能。

    因此在王爺信仰裡,往往只要知道王爺姓什麼就可以,不必再去追究其來

    歷與出身。1

    鄭志明所言,乃是就人文立場而論,但實際上一種信仰隱含諸多先民的發展軌跡

    與人文記憶,仍可從學術的視野加以探析、考證。不過,從信仰的角度而論,劉

    建仁表示:「王爺是守護境土,司人間禍福吉凶,善知人民私心。因此王爺對於

    善人賜以福祿,對於惡人降以災禍。王爺神通廣大威力無邊,對於消災化禍,驅

    邪治病最有靈驗。」2足見王爺信仰對於廣大民眾仍有莫大影響力,不能因為它

    是民間信仰而忽視它安頓民心的重要。因此,諸多民間宮廟常編修廟志,其中闡

    述創寺緣起與沿革,往往成為研究民間信仰的直接資料。或是採用田野調查的方

    式探訪宮廟負責人或地方耆老,除了有助於從學術的立場來探討宗教,也能藉此

    探訪過程中達到人文關懷的功效。

    台灣民間信仰最盛行的是媽祖與王爺,但在學術研究上,有關王爺的研究遠

    不能和媽祖的研究相比。3有鑑於此,本文以考察王爺信仰為研究主軸,將範圍

    結合鄰近屏東的地緣關係。在屏東地區的諸多王爺信仰中,東港東隆宮的創建歷

    史及其規模都具有代表性4。

    本文以屏東東港地區東隆宮的王爺信仰為考察對象,首先在前人的研究基礎

    上考察王爺信仰的由來,其次探討東隆宮溫王爺的生平背景與信仰發展,從而探

    討東隆宮的信仰活動。

                                                           1 鄭志明:〈王爺傳說上〉,《民俗藝曲》,第 52 期(1988 年),頁 24。 2 劉建仁:〈王爺公考釋〉,《台灣風物》,第 18 卷第 1 期(1968 年),頁 74。 3 參見康豹:《台灣的王爺信仰》(臺北:商鼎文化,1997 年),頁 1。 4 參見李豐楙:〈東港王船和瘟與送王習俗之研究〉,《東方宗教研究》,新 3 期(1993 年),

    頁 229。

  • 2-1 東港東隆宮溫王爺傳說及其信仰活動

    3  

    二、王爺信仰由來概述

    臺灣的王爺崇拜在民間信仰與道教神祇的層面相當普遍。王爺,又稱「千

    歲」,其來歷之傳說不僅一則,王爺的造型亦有所不同,有些穿著古代官服,有

    些則披著古代的盔甲,或呈站立姿,或呈坐姿,其形態樣貌不盡相同。

    王爺信仰從何時何地出現,至今仍沒有史料記載清楚,其由來相傳有三百六

    十王爺、一百三十二姓、三十六姓等說法。然而,一般流傳下來的說法是關於三

    百六十位王爺的故事,在戴月芳《台灣的城隍爺、王爺信仰》中,大致將王爺信

    仰的起源分為四類:

    一、王爺從唐朝或明朝開始即被奉祀為神。此傳說與唐高祖李淵和張天師有

    關,相傳唐高祖李淵相信道士張天師的仙術,為了測試他的仙術,便從全國召喚

    進士三百六十人在地下室演奏樂器,高祖問張天師是何人所奏,張天師回答是人

    所彈奏的,高祖故意說地下沒有人住,一定是妖怪所為,張天師則答如果是鬼所

    為,用水灌沒有效果,如果是人所為,用水灌則樂聲會停止;於是張天師以水灌

    地下,樂聲即停止。不久樂聲再起,高祖問張天師又聽見樂聲,一定是鬼所為,

    張天師則以刀插入地下,使樂人死去。進士無辜慘死,向閻王投訴,閻王招來高

    祖審問,高祖為表達歉意,遂命玄奘到西天取經,且祭祀三百六十名進士的靈魂,

    冠姓,諡號王爺。

    二、王爺是海神。在明朝,有三百六十名進士在赴京途中,因遭遇颱風被溺

    斃,民眾遂將其視為海上安全之神,將之祭祀。

    三、王爺是治病之神。傳說王爺生前是三百六十名進士,因遭受誣告而冤死

    在大牢裡,為了驅散這些幽魂,故敕封為王,經過一段時間,世人視之為治病之

    神,冠姓,加上爺字,故稱為王爺。

    四、王爺是曆日之神。傳說三百六十名進士係由干支曆日衍生而來,一年三

    百六十天,一天一進士或王爺,所以共有三百六十人。當時所稱呼的進士係指前

    進之士,而非只有學位的進士,所以,以形容日月的進行而產生王爺的稱呼。5

    另外,蔡蒨瑜將王爺的由來傳說歸為三類:三百六十名進士、三十六進士及

                                                           5 戴月芳:《台灣的城隍爺、王爺信仰》(臺中:莎士比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 10

    月),頁 32-33。

  • 2015 第三十四屆南區八校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研討會 1205

    4  

    五瘟神。三百六十名進士的故事是引用劉還月《台灣民俗誌》的說法,其內容與

    上述的蔡月芳版本略為不同,茲列於下:

    相傳在唐朝,唐明皇時有三百六十名新科進士,不巧的是在當時有個奸臣

    想設計要謀害這些進士們,正好有天唐明皇想要試試張天師的法力如何,

    於是便聽信奸臣所說的,將三百六十位進士帶入地窖中,讓他們吹奏樂

    器、大聲談樂,然後唐明皇就召來了張天師,跟他說在宮廷裡的地窖有妖

    魔作祟,每天都傳出歌聲、樂聲擾人,要張天師想想是否有辦法可治這些

    妖魔,張天師雖然知道這並不是妖魔在作祟,但是礙於這是皇帝的命令,

    也只好畫符唸咒,將手裡的寶劍往地下一揮,頓時歌樂聲就停止了,唐明

    皇趕緊命人到地窖去察看,結果發現這三百六十個進士都已經氣絕身亡

    了,沒有一個倖免,後來唐明皇深感後悔,於是下令將這無辜身亡的三百

    六十位進士都追封為王爵,並下令興建王爺廟宇,讓人民祭拜。6

    據蔡蒨瑜所述,三百六十位進士是受奸臣所害而殞命,後由唐明皇追封為王,並

    下令興建王爺廟,供人祭拜。這段敘述已進入信仰的層面,君王將賢臣追封為王,

    是古來朝堂上常見的政治行為。然而,一般受萬民香火供養的神祇,多有神異事

    蹟或奇功偉業,才會為其興建寺廟。但是,此段傳說並未提到三百六十位進士的

    德能,唐明皇卻為他們興建寺廟,顯示已涉及信仰的層面。

    王爺信仰淵源的第二種說法是三十六進士,則是引用劉枝萬的說法:

    在唐朝貞觀之治年間,皇帝李世民微服出巡,不幸在途中遇難受困,有三

    十六人捨身相救,李世民就將這三十六人都一併封為進士,這三十六人也

    在同時義結金蘭,在這太平盛世期間,他們奉皇帝旨意出巡天下,在外宣

    揚大唐國威,但是在一次出巡天下途中,遇上海險,三十六人全部罹難,

    李世民知道消息之後,就將這三十六進士封為王爺,下令全國建廟侍奉,

    還下旨建造巨舶,追封他們為「代天巡狩」,船內祀奉著三十六進士的神

    位,在每次建醮完畢之後送入海中,而在王船上的御書中有「遊府吃府,

    遊縣吃縣」這八個字,並且昭告天下,凡是王船所到之處,全體百姓和官

    員都要一起出外奉迎,還要殺猪宰羊的設祭典供奉。東港的迎王祭典所迎

                                                           6 蔡蒨瑜:《東港東隆宮迎王祭典意涵與角頭組織研究》(臺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頁 17-18。

  • 2-1 東港東隆宮溫王爺傳說及其信仰活動

    5  

    請下來的千歲爺便是屬於三十六進士系統的王爺。7

    與前述唐明皇時期相較,三十六位進士的說法發生於唐太宗時期。三百六十位進

    士成為王爺,只提到帝王為其建廟,關於王爺信仰的實質內涵卻相當薄弱。然而,

    三十六位王爺是遭逢海難,李世民感念其忠誠勇武,由是追封王爺,並且建造巨

    舶,敕令他們「代天巡狩」。這段文獻,也提到帝王下令建王爺廟之外,尚有兩

    點值得注意:第一,巡狩意旨為古來天子巡視疆域與考察民情,李世民命三十六

    位王爺「代天巡狩」,在於凸顯他們的神聖性與權威感,揭示王爺在冥冥之中護

    國安民的信仰意涵。第二,李世民下令建造巨舶,便涉及今日盛行迎王船的信仰

    活動。

    王爺信仰的第三種說法為五瘟神傳說,是最常被學者引用的,因此是流傳最

    為廣泛的版本,茲列於下:

    民間信仰中的五毒大帝、五福大帝都與五瘟神的故事都有相同的母題。這

    母題大多不離在早期,有五個人,可能是五位舉人或是五位小孩,知道村

    中井水有毒,為防止村人喝到有毒的井水,便以身試毒或投井自殺,讓屍

    身浮起始村民不敢喝井水,目的是要告訴村人不要喝井內的水,於是人們

    因感念這五人,就建廟奉祀。8

    王爺相傳為五瘟神的傳說普遍流行,足見王爺信仰與瘟神傳說有關9。另外,此

    處舉五瘟神,標舉「五」的數字,影響今時台灣多處王爺廟供奉五府千歲10,也

    是供奉五位王爺,台灣王爺信仰可能受到五瘟神傳說影響,因而多供奉五尊王爺。

    綜合其傳說故事,可看出王爺是昔日的進士或擁有功名之人,其可能遭受傷

    害而死亡,或是為了拯救人民而犧牲自己,死後因人民感懷其恩德,故將其奉祀,

    「王爺」開始成為信仰。然而,台灣是座小島,四面環海,又因處熱帶,在夏季

    常有瘟疫橫行,人民為了尋得保護,祈求王爺,以得安身,祭拜王爺,是人們在

    身心脆弱之時可以得到支柱的信仰,故開始出現象徵趕走瘟疫的燒王船、遶境等

                                                           7 同前註,頁 18。 8 蔡蒨瑜:《東港東隆宮迎王祭典意涵與角頭組織研究》(臺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頁 19。蔡蒨瑜原文引文第四行為「讓屍身『福』起」,但其為錯字,

    故將其改正為「讓屍身『浮』起」。 9 「王爺的信仰可能導源於『瘟王』,本來是對於疾病恐怖的心理而起的神的觀念,後人附會姓

    氏,等而降之,則對於優異的人物死後也稱為『王爺』而祠之,此則人鬼矣。」劉建仁:〈王

    爺公考釋〉,《台灣風物》,頁 78。 10 五府千歲分別為李、池、吳、朱、范等五位王爺。

  • 2015 第三十四屆南區八校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研討會 1205

    6  

    活動,使人民可以在心靈得到安頓,減緩對於現世災難疾病的恐懼心理。

    三、東港溫王爺傳說

    台灣的王爺信仰盛行,在東港地區主要是以東隆宮的溫王爺為主要代表。東

    隆宮建於清康熙年間,宮內所奉祀的是溫府千歲,為台灣著名的王爺廟,香火相

    當鼎盛,是東港居民的信仰中心。康熙四十五年(西元 1706 年),在「太監府」11(現

    在鎮海里)附近,一夜之間突然在海灘上出現大批來自福建的木材,木頭上刻有

    「東港溫記」字樣,當地居民認為這是王爺顯靈,指示要在太監府舊址建廟,所

    有的木頭大小不一,卻能恰如其分的建好廟宇,其為東隆宮廟宇之最初規模。

    光緒二十年(1894 年),某天發生海嘯,淹沒了當時的太監府,許多居民早已先行

    避難,只有東隆港仍陷於浪濤之中,當地仕紳發動民眾划竹筏前往拯救溫王爺之

    金身,在救出王爺的那一剎那,廟宇突然全面坍崩,瞬間瓦解,片刻消失,無影

    無蹤,民眾見此更篤信王爺的神威,而溫王爺後又適時顯示,擇定時日,興建新

    廟於現址「浮水蓮花」穴地,再次建造了東隆宮。12

    在東隆宮的建寺背景中,不難發現,由於溫王爺顯靈,故使人民認為溫王爺

    是靈驗的、真實的,而非只是一尊偶像。

    東港東隆宮主神王爺姓溫,名鴻,字德修。生於北朝隋煬帝大業五年(公元

    609 年)歲次己已年十一月一日。屬山東濟南府歷城縣白馬巷人,書香門第,自

    幼聰穎,稍長文武兼備,交遊廣至四方,風雲聚會,適逢於唐朝貞觀年代,皇帝

    李世民微服出遊,遇險困危,溫鴻捨身救駕,功居其首,皇帝賜他進士出身,其

    時救駕者共三十六人,一併賜封進士,且與之義結金蘭,皇帝酬功任他仕山西知

    府,到任後政通人和,清廉愛民,興學育才,地方大治,民稱父母,時值鄰近地

    方匪寇作亂,勢甚猖獗,民不聊生,官兵出剿無功,群臣乏策,最後皇帝派溫鴻

    統領軍隊討伐,三十六進士亦領精兵一同進剿。溫鴻用兵如神,舉兵直搗匪穴,

                                                           11 在《東港廟宇采風錄》中有提到「太監府」的由來:「相傳明成祖朱隸為了尋找明惠帝朱充炆

    之去處,令三寶太監鄭和藉下西洋之名,進行追捕惠帝之實,鄭和共七次出航西洋(西元一四

    0五年~一四三三年);某次歸航途中,遇颱風吹襲故將船隊停泊在今鎮海公園海外,且登陸

    於今崙仔頂外海一公里處(昔日尚是台地),搭建臨時驛帳,等颱風過後再回京都,後來搭設

    驛帳之所在地,漸漸有移民集居,遂以「太監府」來稱呼此台地。太監府台地因緊臨海域,因

    而常受巨浪侵襲,造成莊園流失,終於清末全莊台地沉沒海中。」陳進成編撰,《東港廟宇采

    風錄》(屏東:社團法人屏東縣大鵬灣文化產業觀光促進會,2007 年),頁 413。 12 東港東隆宮:《東隆宮沿革誌》,(屏東:東港東隆宮,未知),頁 10-11。

  • 2-1 東港東隆宮溫王爺傳說及其信仰活動

    7  

    匪酋授首,群匪四竄,主帥下令招撫,數萬叛軍來歸。自此國泰民安,溫鴻班師

    回朝,受上誥賞,策封王爺。

    太平盛世,三十六進士奉旨巡行天下,宣揚大唐德威,一次乘船出巡不幸在

    海上遇險,三十六人全部罹難無一倖免,據當時生還水手與侍從目睹,三十六進

    士喪生之時,有聞仙樂飄奏,海上即時呈現一片祥雲紫氣,世人咸認溫鴻之死乃

    解脫而成神,貞觀皇帝得聞此一訊息,痛失功臣之餘,復信其成神之說,乃追封

    「代天巡狩」,頒旨全國建廟奉祀,春秋致祭,敕封永享人間香火,並下旨建立

    巨舶,名為「溫王船」,內奉溫王爺及其結義兄弟之神位,於清醮畢送入海中,

    王船上有御書「遊府吃府,遊縣吃縣」八字。敕告天下,凡溫王船所到之處,百

    姓府官一體奉迎,均應殺豬宰羊設祭,大事供祀,以慰溫王在天之靈。

    溫王成神之後,經常在閩浙沿海地區顯靈,每當船隻在海上遇到驚濤風險

    時,若見檣懸「溫」字旗之巨船出現,立即風平浪靜,履險如夷,自後王船所及

    之處,必造福地方,庇護百姓。福建的泉、漳二州,對於溫王爺在海上顯靈護航

    之事,皆耳熟能詳,人人稱頌。台灣早期因地廣人稀,溫王爺末曾在台出現,直

    到明、清兩代,移民渡海來台者日眾,出海的漁民恆以溫王爺為其精神之所寄,

    約在康熙三十三年(公元 1694 年)東港一地設置巡檢署,福建泉、漳兩州人士

    定居東港時均奉祀溫王爺以保平安,迄康熙四十五年(公元 1706 年),距今二百

    九十年,東港海岸上發現神木漂來,神靈顯示溫王欲在台灣定居,放棄飄浮生涯,

    東港居民相信王爺是為地方造福,興隆有望,將神木興建溫王爺廟,名為『東隆

    宮』,此即台灣溫王信仰肇基之始。13

    溫王爺信仰之所以興盛,與溫王爺顯靈的傳說故事有很大的關聯,在《屏東

    縣閩南語民間文學集 3──下東港溪流域篇》中,黃文車先生采錄到了「王廷幹

    佮洪烏是」的故事,講述者為陳進成。

    王廷幹在鳳山任職知縣時,有一批原本要到台南府城的官銀,恰逢漲潮的

    緣故而無法靠岸,故將這艘載官銀的船停靠在東港。當晚官銀都被偷光

    了,知縣王廷幹以為是洪烏是偷的,便請人寫公文,傳喚洪烏是到鳳山縣

    衙來說明。洪烏是信奉溫王爺,所以向王爺請示是否前往,溫王爺叫他不

    要去,因為王廷幹會將罪名怪罪在他頭上。溫王爺告訴洪烏是說:「不然

    你將我的金身供奉在家中,每晚照三餐燒香拜拜。」洪烏是一直不到衙門

                                                           13 東港東隆宮:《東港東隆宮沿革誌》(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編輯部,1992 年),頁 11-12。

  • 2015 第三十四屆南區八校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研討會 1205

    8  

    報到,王廷幹聽說洪烏是有東港溫王爺當靠山,所以就不來了,於是王廷

    幹穿著官服與官靴便親自前往。民間有一個說法:「神若正,用靴尖踢祂,

    金身不會倒;若神不正,用靴尖踢下去,金身就會翻過去」。王廷幹到洪

    烏是家後(後堂),看見溫王爺的金身便用靴尖踢他們家的門檻,他一踢下

    去,溫王爺就瞪大眼睛,王廷幹看到金身瞪大眼睛,嚇得一直冒汗,趕緊

    向洪烏是要香,向王爺賠罪。王廷幹向洪烏是說明來意之後,洪烏是否認

    自己偷了官銀,並表示可以將錢借給王廷幹。由於官銀是在東港被偷的,

    而當時東港隸屬鳳山縣,府城知府必會找王廷幹負責,所以只好到處借

    錢,籌備失去的銀兩。咸豐三年,王廷幹被烏龍地區的靈公殺掉了,老一

    輩的人說是因為王廷幹借錢都沒有還,所以才被殺。14

    故事中的洪烏是是因為溫王爺的指示才沒有到鳳山縣府報到,因此保全性命,而

    這也表示是溫王爺救了他一命,這代表著在溫王爺的保庇之下,信賴於祂的人

    民,都能得到保護,藉由一件一件的故事,再再強調了王爺的神蹟性,王爺信仰

    因此獲得人民的信賴。

    四、東隆宮信仰活動

    台灣俗語「北部迎城隍,中部巡媽祖,南部瘋迎王」正是在說台灣北中南三

    地區著名的信仰盛事,可看出台灣人對信仰的熱衷與付出,其「南部瘋迎王」中

    頗具盛名的便是屏東東港地區的王爺信仰。 

    東港地區位於濱海之地,當地居民以捕魚為生,故漁業相當發達,而出海的

    漁民除了希冀滿載而歸之外,能一帆風順,平安歸來亦是他們內心最重要的盼

    望。據傳說,東隆宮溫王爺經常在沿海地區顯靈,每當有船隻在海上遇風險時,

    常遇到檣上懸掛「溫」字的巨船出現,且立即風平浪靜,度過難關,爾後,王船

    所到之處均能造福地方,也使溫王爺在海上顯靈護航的傳說廣為流傳,所以當地

    居民大多數都相當虔誠地信仰「溫王爺」,希望能在溫王爺的庇佑之下平安出入,

    而溫王爺也成了當地居民精神上的寄託。

    東港最為外地人所熟知的信仰活動就是東港東隆宮三年一科的迎王平安祭

    典,這不僅是外地觀光客所想要朝聖的活動之一,也是學者所注目的焦點和討論

                                                           14 詳見黃文車:《屏東縣閩南語民間文學集 3─下東港溪流域篇》,(屏東:屏東縣阿緱文學會,

    2012 年 12 月),頁 234-239。

  • 2-1 東港東隆宮溫王爺傳說及其信仰活動

    9  

    的話題。

    過去東港一帶時常有瘟疫肆虐,百姓生命垂危,造成莫大的傷害,因此祈福

    便成為當地人對抗瘟疫的寄託,除了祭拜當地的守護神明,也會舉行驅除瘟神的

    祭祀活動。此活動延續至今,東港東隆宮負責舉辦此活動,而王船祭祀儀式的概

    念也從「送瘟」轉變為「迎王」庇佑平安15,因此迎王祭典成為全台聞名的宗教

    文化慶典。

    王船祭典的儀式共分為「請王」、「遶境」、「王船法會」、「送王」等四大階段,

    但在舉行王船祭典之前,需要提早更多時日來做準備。目前迎王祭典的工作是由

    東港各個不同的團體與祭祀組織負責,神轎與轎夫由各個「角頭」16擔任,遊行

    隊伍由各「廟」訓練,王府的典禮由「內司」負責,東隆宮則負責迎王的財務、

    秩序、王府裝潢、王船的建造與各團體的協調工作,因此參與的範圍相當廣泛。

    17由此亦可看出,東港王船祭典是東港的一大活動,由大家共同協助、籌備,完

    成,可凝聚東港人的團結心和精神,同時亦能削減團體間的對立與紛爭,即如黃

    文車《閩南信仰與地方文化》中所言:

    早期在組織功能未張、地方派系林立的情況下,角頭的存在勢必造成搶香

    搶轎的混亂現象,亦會減損王爺的威信,所以透過「迎王」儀式的「狂歡」

    發洩,藉以消弭角頭對立,進而達到潔淨融合之效果。18

    「請王儀式」是東港迎王的重頭大戲,每科均固定在鎮海里的海灘舉行。「請

    王」又稱「請水」,請王的時間大都從下午兩點開始,巡科人員需事先將大千歲、

    副大千歲、二千歲、三千歲、四千歲、五千歲、溫王爺、中軍府等共九個令牌及

    由王馬佩帶的王印迎到海邊的臨時祭台,當所有令牌安座於祭台的神桌上,請王

    儀式隨即開始。法會道長先為令牌開光,開光後各轎班的神轎、人員隨即衝入海

    中請王,直至大千歲附身於轎班人員身上,便至祭台寫上大千歲姓氏,看是否與

    大總理等人擲筊所請示的符合,若不符合即被請下祭台,直至相符才表示大千歲

    已經來臨,同時祭台旁會放起爆竹,宣布大千歲已降臨,報出姓氏,而王船的帥

                                                           15 參見黃文車:《閩南信仰與地方文化》(高雄:春暉出版社,2013 年 12 月),頁 53。 16 雖然王船祭參與的單位眾多,但是以七角頭所要負責的工作和任務最為繁重。七個角頭是依

    行業、行政區域劃分、開發和居住的先後、地域等種種不同而區分出來的。七角頭從東港溪

    上游往下,分別是:頂頭角、埔仔角、頂中街、下中街、安海街、下頭角、崙仔頂。七角頭

    是祭祀角頭;七個角頭各有其祀奉的角頭廟宇,依序為:東隆壇、鎮靈宮、進水宮、朝隆

    宮、福安宮、東福殿、鎮海宮。 17 劉盛興:《王爺信仰─屏東走一回》(屏東:屏東縣文化處,1993 年 6 月),頁 22。 18 同註 15,頁 57。

  • 2015 第三十四屆南區八校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研討會 1205

    10  

    旗、帥燈都寫上姓氏,請王儀式才算完成。19

    「過火儀式」在東隆宮廟前的廣場舉行,經過作法,各隊隊伍依序通過火堆。

    過火的主要意義在於清潔神轎、轎班等,過火完後王令即接至廟內安座,爾後在

    廟前與東港的各角落張貼榜文,宣告眾人三年一次代替玉皇大帝巡視人間的監察

    官已經來臨。20

    「繞境遊行」會在請到王爺後接連三天舉辦,除了溫王爺與千歲之外,也包

    含東港本地與外地來的隊伍。另也會有「王船遶境」的儀式,祭典的倒數第二天

    就是王船繞境的日子。在傳統上,王船繞境可以沿途收煞逐疫的效果,所以王船

    要繞行鎮內主要的街道。王船繞境當天所有的神轎都不出巡,只有溫王的神轎和

    涼傘會出動,有地主帶路出巡的象徵意義。21王船遶境約在傍晚六點結束,等王

    船回到廟前安座之後,就能開始舉行「添載」,地方信眾為了表示感謝,在千歲

    爺即將離境之前,會為王爺增添許多用品。22

    「送王」是王船祭典最後一個儀式,在最後一天子時,王府會舉行宴王儀式,

    整個儀式的過程相當冗長,足以見東港信眾對代天巡狩千歲爺的虔誠與尊敬。待

    宴王儀式結束,經過簡單的「謝神」,將王船寮內的忠君府神位撤下,至此執行

    近一年多監督各項祭典籌備工作的中軍爺也終於完成任務,將隨千歲爺離去。送

    王儀式是在鎮海公園(昔崙仔頂海邊)舉行,王船放置在崙仔頂海邊,一袋袋信

    眾添載的紙錢和替身堆積如山,王船就放在上面,接著就要開始組裝王船的船具

    和神器。等到一切繁複的科儀完成後,各角頭總理將中軍府和千歲爺的令牌放入

    船內的「五王府」,並將原來垂掛在地上的船錨拉起,象徵起錨揚帆,結束巡狩

    準備出發返回天庭。約近清晨五點到七點,王船啟航,以鞭炮燃放,火苗迅速竄

    向堆疊的紙錢和王船,開始「燒王船」也就是所謂的「遊天河」23。

    隨著送王爺離開,也代表著送走一切的厄運與疾病。從王船祭典的籌備到結

                                                           19 同註 17,頁 27。 20 同前註:《王爺信仰─屏東走一回》,頁 28。 21 蔡叔珮:《東港東隆宮溫王爺與迎王傳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08

    年),頁 37。 22 李豐楙:《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 年 10 月),

    頁 247-248。書中將添載的物品用途分為十類:一航行必備物,二儀仗所需物,三文案必須用

    品,四日常穿著用品,五日用工具類,六煮食用具類,七食物調味品類,八消遣用品類,九

    起居用品類,十梳洗用品類。 23 送王船分為「遊地河」和「遊天河」兩種。「遊地河」指的是將傳流放於海上漂流,但台灣目

    前已無這種儀式。「遊天河」是將王船放置在陸地上焚化。

  • 2-1 東港東隆宮溫王爺傳說及其信仰活動

    11  

    束的過程當中,可看出在地居民對於王爺的尊敬與信賴。

    王爺信仰在當地居民的付出與擁護之下,逐漸成為獨特的宗教信仰,其儀式

    也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南部地區雖亦有其他王爺信仰與類似之民俗儀式,如臺南

    西港、屏東南州、小琉球等地,但東港東隆宮的迎王祭典仍最為盛大。王爺信仰

    對當地者而言,除了是消災解厄、永保平安的守護神之外,更能凝聚當地人的向

    心力與團結力。

    五、結語

    王爺信仰的由來眾說紛紜,不過據研究者考察,王爺傳說的由來大致為三百

    六十名進士、三十六進士及五瘟神等說法。然而,認為王爺是三百六十名進士、

    三十六進士的說法中,則說皇帝追封為王,以示感念;在瘟神傳說,則是人民畏

    懼瘟神,藉由祭祀來謀求趨吉避凶。不論如何,王爺都是為常民所尊重、敬畏的

    神祇24,而且具有勇武神力,懲善罰惡,對於民間百姓具有心靈寄託。

    屏東東隆宮,主神為溫王爺,建寺過程發生諸多神奇靈異事蹟,以昭顯溫王

    爺的神威。然而,一則傳說或故事,如果能在當長時間流傳、廣為人知,那麼這

    則故事所含的精神和意義,無形當中會對人們產生一些影響。25傳說得以流傳下

    來,也表示其中所包涵的精神和意義是受到當地人民所肯定的,這些傳說正可以

    體現出當地人民的價值觀。包含民間信仰的故事以生動形象的口頭語言給人以訓

    誡,在一定程度上規範著人們的行為。26溫王爺的傳說固然為東港耆老津津樂

    道,但是其信仰之特色,在於三年舉行一次的迎王船平安活動,無疑是凝聚東港

    人民向心力與認同感的最佳民俗信仰活動。

    再者,東港的迎王祭典相當嚴謹有序,特別是王船的製作為其特色,東港王

    船與實體船幾無二致,船身繪製精緻圖案,價值百萬,是其他王爺信仰所望塵莫

    及之處。隨著王船活動規模日漸龐大,開始吸引諸多外地遊客與香客共襄盛舉,

    也帶動東港地區的觀光產業,是屏東民俗信仰不可或缺的重要祭典。

                                                           24 「王爺公」,又簡稱「王爺」,在字書上的解釋是:「王」,凡尊稱曰王,如父之考曰王父,

    父之妣曰王母;「爺」尊人之稱,如老爺、太爺;「公」,尊稱曰公。劉建仁:〈王爺公考釋〉,

    《台灣風物》,頁 74。 25 姜佩君:《澎湖民間故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7 年),頁 400。 26 林繼富:《民間敍事傳統與故事傳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年 8 月),頁 225。

  • 2015 第三十四屆南區八校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研討會 1205

    12  

    參考書目

    一、專書

    李豐楙:《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8 年。

    東港東隆宮:《東港東隆宮沿革誌》,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編輯部,1992 年。

    康豹:《台灣的王爺信仰》,臺北:商鼎文化,1997 年。

    陳進成編撰,《東港廟宇采風錄》,屏東:社團法人屏東縣大鵬灣文化產業觀

    光促進會,2007 年。

    黃文車:《屏東縣閩南語民間文學集 3─下東港溪流域篇》,屏東:屏東縣阿

    緱文學會,2012 年。

    黃文車:《閩南信仰與地方文化》,高雄:春暉出版社,2013 年。

    劉盛興:《王爺信仰─屏東走一回》,屏東:屏東縣文化處,1993 年。

    戴月芳:《台灣的城隍爺、王爺信仰》,臺中:莎士比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2008 年。

    姜佩君:《澎湖民間故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7 年。

    林繼富:《民間敍事傳統與故事傳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年。

    二、期刊論文

    李豐楙:〈東港王船和瘟與送王習俗之研究〉,《東方宗教研究》,新 3 期,1993

    年。

    劉建仁:〈王爺公考釋〉,《台灣風物》,第 18 卷第 1 期,1968 年。

    鄭志明,〈王爺傳說上〉,《民俗藝曲》,第 52 期,1988 年。

  • 2-1 東港東隆宮溫王爺傳說及其信仰活動

    13  

    三、學位論文

    蔡叔珮:《東港東隆宮溫王爺與迎王傳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

    學碩士班,2008 年。

    蔡蒨瑜:《東港東隆宮迎王祭典意涵與角頭組織研究》,臺北:國立台北教育

    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 2015 第三十四屆南區八校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研討會 1205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