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歌手 紧握父亲的手 - fengxianbao.net · 蛙声一片 8 2019年8月30日...

1
蛙声一片 8 2019 8 30 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 王 伟 古华风 本报地址:奉贤区望园南路1288 83 号卓越世纪中心5 号楼19 层 电话: 67110518 (办公室) 67110519 (传真) 发行67110518 邮编: 201499 印务照排 电话: 67110518 上海浦东彩虹印刷厂承印 心灵感悟 心灵感悟 大自然的歌手 诸雪平 紧握父亲的手 陈美君 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 陈宏强 岁月情怀 岁月情怀 进入盛夏,赤日炎炎,耳畔传来 熟悉的声音,“热死了”“热死了”。不 错,那是大自然的歌手—知了在 演唱。 记得小时候,放暑假了,捉知了 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一项游戏。“巧媳 妇难为无米之炊”,套知了要有知了 套。做知了套一般需要以下材料:一 根大约40厘米长的铁丝,一根细竹 竿,一只尼龙口袋,针和线团,一段 绳子。做知了套看似简单,但麻雀虽 小五脏俱全,也要在大人帮助下才 能完成。这类实践活动,锻炼了孩子 的动手和思维能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时, 老家屋前屋后的柳树、朴树等不像 现在长得威武高大, 知了的警觉性也比现在强,一 有风吹草动它们就会鸣锣息鼓。我 们循着“唧……唧……”“呀无知、呀 无知”的声音,蹑手蹑脚地潜到树 下,瞪大眼睛四面八方挨个搜索,终 于发现了知了的踪影。大家屏住呼 吸,领头的举起知了套,从下往上慢 慢挪上去,对准猎物猛然一罩,知了 慌不择路扑入尼龙袋,发出“啵啵啵” 撞击声。“啊,套到了,套到了”,小伙 伴们欢呼雀跃,情不自禁尖叫起来。 这时候,袋口还不能朝下,要斜着朝 上,缓缓放下来,只有知了到了手里 才算大功告成。捕到知了,用洋线扎 在知了腰上,牵着玩耍。看到它飞不 动了,大家动了恻隐之心。可不知从 哪里冒出一只大公鸡,叼住知了扭 头就跑。套知了时有失手,到了树下 还没套它就飞走了,套歪了吓跑的, 甚至进入套子虎口脱险的。个别胆 大的知了待在树的下端,可以用手 直接去捕捉。但不管怎样,套知了需 要聪明的大脑和敏捷的身手。 幸运的话,在树干上和树根旁 还能发现知了壳。知了壳颜色金黄, 晶莹透亮,模样英俊,特别惹人喜 爱。起初不知道它是什么神仙,后来 才清楚是知了(蝉)成虫时脱去的一 层壳。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把它放在 手心里翻来覆去感觉轻飘飘的,眼 睛、趾尖、身体纹路等皆清晰可见。 据药书介绍,知了壳是一味中药,用 于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和咽喉不利 等病症。 对知了的认识,还得感谢一套 儿童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有动物 版、植物版等,大自然中诸多奥秘在 那里都有答案。对知了文化的了解, 是从成语“金蝉脱壳”开始的。读小 学时,老师要求我们必须买两本工 具书 —《新华字典》和《成语字 典》,不懂需自己主动查阅,这样做 益处多多,记得牢固且不易忘记。 “金蝉脱壳”的意思就是从成语字典 里找到的,它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 能及时发觉。后来看了《三十六计》 方才知道“金蝉脱壳”处于第二十一 计,是一种兵法谋略,起先主要应用 于打仗,后来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其 他方面。 知了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墨客 青睐。唐代虞世南《蝉》中“居高声自 远,非是藉秋风”一句描绘的是秋蝉, 表达了品格高洁者不需要借助外力 就能声名远播意思,暗示着诗人高洁 清远的品行志趣。而南朝王藉《入若 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一句描写的是夏蝉,它更是千古传诵 的名句,开了用声响衬托寂静的先 河,它借景抒情表达了归隐之意。像 这种用蝉作意象,寄托作者思想感情 的在古诗中不胜枚举。就连画家们也 把它作为画画题材,抒发高远情怀。 最著名的是二十世纪我国国画大师 齐白石,他画的蝉惟妙惟肖、栩栩如 生,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 “瞿……瞿……”,热浪滚滚,小 区里的蝉仍在不停地鸣叫。抬头仰 望,蓝天白云,高远深邃。环顾四周, 草木茂盛,满眼绿色。不言而喻,新 城的生态园林建设已步入一个暂新 的阶段。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 的农民。到父亲这辈,仍是。 我老家在浙江金华,父亲是一 名木匠,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清晰 地记得父亲经常挨家挨户地干木 匠活,顾不上回家吃饭。母亲说, 父亲每晚回到家时特别的疲惫,衣 服上总是有灰尘,头上还时不时挂 着木屑和刨花,但即便再晚回到家 里,父亲总会来看看熟睡的我,时 常用那双布满老茧、粗壮的大手给 我掖好被子。这一幕,多年来始终 在我脑海里铭记。 记忆中的童年,每家每户人均 一亩地,以种植水稻和棉花为主, 单纯的倚靠种田似乎养活不了我 们一家,故父亲只有在农忙时回家 帮忙,平日还是以木工为生。斗转 星移,传统的木匠活已经慢慢退出 历史舞台了,老家也从种棉花改种 苗木,父亲也开启了打零工的后半 生。因为,生活必须继续。 父亲还得用自己一辈子的苦, 用那双布满老茧的大手,支撑起我 们这个家。 从我读初三开始,因为需要到 离家较远的镇上去读书,还要晚自 修,学校统一安排住校。自此,我 也开启了与家渐行渐远的模式,我 的高中,大学都是在异地求学,我 的学费、生活费还是来自于父亲那 双布满老茧的双手给挣出来的。 大学毕业后,我恋爱、结婚、生子都 按部就班的进行着,直到安家落户 上海,父亲还在老家操劳,但我回 家看望父亲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平日只能保持一周两次的电话沟 通,见父亲一次,屈指可数,每次握 着那双熟悉的大手,对父亲的愧 疚,也似乎越多。 父亲是个少言寡语的男人,除 了养家糊口,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埋 怨别人的话。今生仅有的爱好就 是抽烟喝酒,每日两顿自家酿的土 烧酒,3 两一顿,雷打不动。虽然医 生竭力劝说戒烟少酒,但父亲都置 若罔闻,笑呵呵地说自己的身体自 己最清楚,健康着呢,人活一世开 心最重要。做晚辈的也不忍粗鲁 地剥夺他的爱好,因为勉强让他戒 烟戒酒,只会让父亲难堪,做女儿 的唯有每年带父亲体检一次,聊以 表达对父亲多年的养育之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多 少次想给父亲一个深情的拥抱,却 总是在犹豫之间错过。前几天因 为家中有事,回家看了一次父亲, 面对日益佝偻的父亲,我猛然发 现,那个曾经年轻力壮的父亲已经 老去。面对父亲,我泪流满面,握 住父亲的手,紧紧地把他揽在怀 中,我知道正是这满是褶子的双 手,为我撑起了一片天空。 父亲临近古稀之年,女儿祈祷 父亲可以长命百岁,健康幸福地走 完自己平凡普通的一生,这是女儿 最朴素最真诚的期望。这个愿望 很简单,我们永远是相亲相爱的一 家人,就像现在一样,永不分离。 一直想写一篇父亲的文章,酝 酿了好久,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父亲 那双长满老茧的手。这篇文章,算 是送给父亲的一份礼物吧! 老屋门前是一方平整的水田, 六月秧苗插下,充眼望去,嫩绿的 生灵像爱美的姑娘在浅水里欣赏自 己的倩影。待到一轮明晃晃的月亮 穿过薄纱,从暗蓝的天空慢慢渗出, 吱吱喳喳扰人一天的知了这会已经 偃旗息鼓,随之而起便是稻田里腾 出的蛙鸣—“呱呱咕咕、呱呱咕 咕”,仿佛守夜人有节奏地敲击着手 中的更鼓。 小时候,空调远未像现在这般 大范围普及。夏日里乡下一台电 扇,甚至一把蒲扇卯足劲吹着、扇着 一家子人翻来覆到天明。暑假里, 晚上房间虽然门窗洞开,但躺在竹 榻上依旧热得出汗,祖母往往顾不 上自己热,拿出床角的蒲扇一边摇 着、一边讲起故事来。夏日里最常 讲的便是蛙鸣的由来:蛙与蛇是死 对头,狡猾的蛇趁着夜色迅速将忠 厚青蛙盘住了,但已是囊中之物的 蛙不甘愚弄鼓起腮帮发出悲切的哭 喊……且不考究故事的真伪,随着 祖母口中故事的演绎,卧在床上听 那窗外蛙鸣,一声响不由得为蛙的 挣扎而兴奋,一声弱又好似那蛙快 要被吞没,就能愈发静下心来听闻 稻田里的小世界。时间久了,甚至 能辨出是不同蛙发出的鸣声,暗暗 地悲切今天又有几只蛙可怜的落入 虎口。只这一听,便分离了紧固的 思绪,忘却了身上的热燥,悄然往梦 乡徐行。第二天起来,从二楼探出 头去,只见那蛙一跃而起,在空中随 着划出的弧线稳稳落在水田里,抵 着周围的青秧泛起圈圈涟漪,似乎 在为夜晚的演出扮一个谢幕。 自从老屋在如火如荼的城建潮 流中倒下后,大片的田地被高楼大 厦的拔起而硬化,蛙声也随之躲藏 了。城市里待得久了,听惯了车水 马龙喧闹的隆隆,习惯了钻井塔吊 执着的笃笃,夏日里欢声笑语中抬 望天空中的月亮,时常想寻觅那一 整片稻田,那一阵匿迹已久的蛙 鸣。我也因此约着好友去找过以 “原汁原味老辰光”著称的民宿,虽 然外围种植、内部装饰包括饮食用 具都很符合,但是到了夜晚躺在那 张席梦思上,静悄悄地却只间或听 到几声汽车喇叭声。 半年前,小区门口三百米开外 搭起了油布围栏开始修路,平整机 正在吃力地向前迈进。房间的窗户 正临着马路,可以清晰地看见工人 在围栏内走动。以往晚上十一二 点,偶尔驶过的几辆小轿车迅速的 滑动并不影响休息,有时反而平添 几分轻快。但自从开始修地铁,工 地上的大型作业为减少影响往往选 在深夜,但那装卸大货车的轰轰以 及浇灌水泥时层层叠叠缝隙间擦出 的咔咔声,着实让人难以入眠。于 是闲思起来,将自己房间空调打开 并把风速调到最大,想以外机运行 的声音来“隔离”工地上的噪音。 空调风机的嗡嗡扇动,交织工地挖 掘机推入地面振动开来的杂音,竟 共鸣成那许久未听过的蛙鸣—呱 呱咕咕。那打桩机偶尔几下沉闷的 音声掺杂进来,不正是那蛇裹紧了 蛙后嘶声力竭的呐喊。一声声工地 噪音成了一曲曲蛙鸣后,便不再是 耳边的“毒瘤”,而成了夜晚入睡前 的“摇篮曲”,是联结儿时的“外婆 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 片”,直到那一刻,我才想到必定是 闲居在野时,笑逐颜开的辛弃疾才 能安然地听着蛙鸣,悠悠地写下这 千古名篇令人作忆。 副刊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抬头仰望天空, 湛蓝又神秘, 幻想有双翅膀, 像鸟儿一样可以飞翔, 现实是还没起飞就降落。 似近而远的天空, 让我陷入迷茫, 找不到出口, 迷失了方向, 从哪里来又该往哪里去? 是快乐还是悲伤? 朦朦胧胧的, 往日的时光, 是否真的错过了, 曾经的梦想, 是否消失不见了? 幻想有双翅膀, 迎着风雪, 勇往直前, 不被束缚, 让我飞到遥远的天堂, 寻找曾经的美好。 幻想有双翅膀, 张开双手, 飞过高山大海, 没有羁绊, 自由自在地翱翔, 即使会坠落, 也会浮现曾经的痕迹。 诗以言志 诗以言志 幻想有双翅膀 方锦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Dec-2019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大自然的歌手 紧握父亲的手 - fengxianbao.net · 蛙声一片 8 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 王 伟 古华风 本报地址:奉贤区望园南路1288弄83号卓越世纪中心5号楼19层

蛙声一片

8 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 王 伟 古华风

本报地址:奉贤区望园南路1288弄83号卓越世纪中心5号楼19层 电话:67110518(办公室) 67110519(传真)发行67110518 邮编:201499 印务照排 电话:67110518 上海浦东彩虹印刷厂承印

心灵感悟心灵感悟

大自然的歌手■ 诸雪平

■龚

紧握父亲的手■ 陈美君

人生百味人生百味

■ 陈宏强

岁月情怀岁月情怀

进入盛夏,赤日炎炎,耳畔传来熟悉的声音,“热死了”“热死了”。不错,那是大自然的歌手——知了在演唱。

记得小时候,放暑假了,捉知了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一项游戏。“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套知了要有知了套。做知了套一般需要以下材料:一根大约40厘米长的铁丝,一根细竹竿,一只尼龙口袋,针和线团,一段绳子。做知了套看似简单,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要在大人帮助下才能完成。这类实践活动,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和思维能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时,老家屋前屋后的柳树、朴树等不像现在长得威武高大,

知了的警觉性也比现在强,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会鸣锣息鼓。我们循着“唧……唧……”“呀无知、呀无知”的声音,蹑手蹑脚地潜到树下,瞪大眼睛四面八方挨个搜索,终于发现了知了的踪影。大家屏住呼吸,领头的举起知了套,从下往上慢慢挪上去,对准猎物猛然一罩,知了慌不择路扑入尼龙袋,发出“啵啵啵”撞击声。“啊,套到了,套到了”,小伙伴们欢呼雀跃,情不自禁尖叫起来。这时候,袋口还不能朝下,要斜着朝上,缓缓放下来,只有知了到了手里才算大功告成。捕到知了,用洋线扎在知了腰上,牵着玩耍。看到它飞不动了,大家动了恻隐之心。可不知从哪里冒出一只大公鸡,叼住知了扭头就跑。套知了时有失手,到了树下还没套它就飞走了,套歪了吓跑的,甚至进入套子虎口脱险的。个别胆大的知了待在树的下端,可以用手直接去捕捉。但不管怎样,套知了需

要聪明的大脑和敏捷的身手。幸运的话,在树干上和树根旁

还能发现知了壳。知了壳颜色金黄,晶莹透亮,模样英俊,特别惹人喜爱。起初不知道它是什么神仙,后来才清楚是知了(蝉)成虫时脱去的一层壳。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把它放在手心里翻来覆去感觉轻飘飘的,眼睛、趾尖、身体纹路等皆清晰可见。据药书介绍,知了壳是一味中药,用于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和咽喉不利等病症。

对知了的认识,还得感谢一套儿童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有动物版、植物版等,大自然中诸多奥秘在那里都有答案。对知了文化的了解,是从成语“金蝉脱壳”开始的。读小学时,老师要求我们必须买两本工具书——《新华字典》和《成语字典》,不懂需自己主动查阅,这样做益处多多,记得牢固且不易忘记。

“金蝉脱壳”的意思就是从成语字典里找到的,它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后来看了《三十六计》方才知道“金蝉脱壳”处于第二十一

计,是一种兵法谋略,起先主要应用于打仗,后来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其他方面。

知了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墨客青睐。唐代虞世南《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句描绘的是秋蝉,表达了品格高洁者不需要借助外力就能声名远播意思,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而南朝王藉《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描写的是夏蝉,它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开了用声响衬托寂静的先河,它借景抒情表达了归隐之意。像这种用蝉作意象,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在古诗中不胜枚举。就连画家们也把它作为画画题材,抒发高远情怀。最著名的是二十世纪我国国画大师齐白石,他画的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

“瞿……瞿……”,热浪滚滚,小区里的蝉仍在不停地鸣叫。抬头仰望,蓝天白云,高远深邃。环顾四周,草木茂盛,满眼绿色。不言而喻,新城的生态园林建设已步入一个暂新的阶段。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到父亲这辈,仍是。

我老家在浙江金华,父亲是一名木匠,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清晰地记得父亲经常挨家挨户地干木匠活,顾不上回家吃饭。母亲说,父亲每晚回到家时特别的疲惫,衣服上总是有灰尘,头上还时不时挂着木屑和刨花,但即便再晚回到家里,父亲总会来看看熟睡的我,时常用那双布满老茧、粗壮的大手给我掖好被子。这一幕,多年来始终在我脑海里铭记。

记忆中的童年,每家每户人均一亩地,以种植水稻和棉花为主,单纯的倚靠种田似乎养活不了我们一家,故父亲只有在农忙时回家帮忙,平日还是以木工为生。斗转星移,传统的木匠活已经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老家也从种棉花改种苗木,父亲也开启了打零工的后半生。因为,生活必须继续。

父亲还得用自己一辈子的苦,用那双布满老茧的大手,支撑起我们这个家。

从我读初三开始,因为需要到离家较远的镇上去读书,还要晚自

修,学校统一安排住校。自此,我也开启了与家渐行渐远的模式,我的高中,大学都是在异地求学,我的学费、生活费还是来自于父亲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给挣出来的。大学毕业后,我恋爱、结婚、生子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直到安家落户上海,父亲还在老家操劳,但我回家看望父亲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平日只能保持一周两次的电话沟通,见父亲一次,屈指可数,每次握着那双熟悉的大手,对父亲的愧疚,也似乎越多。

父亲是个少言寡语的男人,除了养家糊口,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埋怨别人的话。今生仅有的爱好就是抽烟喝酒,每日两顿自家酿的土烧酒,3两一顿,雷打不动。虽然医生竭力劝说戒烟少酒,但父亲都置若罔闻,笑呵呵地说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健康着呢,人活一世开心最重要。做晚辈的也不忍粗鲁地剥夺他的爱好,因为勉强让他戒烟戒酒,只会让父亲难堪,做女儿的唯有每年带父亲体检一次,聊以表达对父亲多年的养育之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多少次想给父亲一个深情的拥抱,却总是在犹豫之间错过。前几天因为家中有事,回家看了一次父亲,面对日益佝偻的父亲,我猛然发现,那个曾经年轻力壮的父亲已经老去。面对父亲,我泪流满面,握住父亲的手,紧紧地把他揽在怀中,我知道正是这满是褶子的双手,为我撑起了一片天空。

父亲临近古稀之年,女儿祈祷父亲可以长命百岁,健康幸福地走完自己平凡普通的一生,这是女儿最朴素最真诚的期望。这个愿望很简单,我们永远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就像现在一样,永不分离。

一直想写一篇父亲的文章,酝酿了好久,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父亲那双长满老茧的手。这篇文章,算是送给父亲的一份礼物吧!

老屋门前是一方平整的水田,六月秧苗插下,充眼望去, 嫩绿的生灵像爱美的姑娘在浅水里欣赏自己的倩影。待到一轮明晃晃的月亮穿过薄纱,从暗蓝的天空慢慢渗出,吱吱喳喳扰人一天的知了这会已经偃旗息鼓,随之而起便是稻田里腾出的蛙鸣——“呱呱咕咕、呱呱咕咕”,仿佛守夜人有节奏地敲击着手中的更鼓。

小时候,空调远未像现在这般大范围普及。夏日里乡下一台电扇,甚至一把蒲扇卯足劲吹着、扇着一家子人翻来覆到天明。暑假里,晚上房间虽然门窗洞开,但躺在竹榻上依旧热得出汗,祖母往往顾不上自己热,拿出床角的蒲扇一边摇着、一边讲起故事来。夏日里最常讲的便是蛙鸣的由来:蛙与蛇是死对头,狡猾的蛇趁着夜色迅速将忠

厚青蛙盘住了,但已是囊中之物的蛙不甘愚弄鼓起腮帮发出悲切的哭喊……且不考究故事的真伪,随着祖母口中故事的演绎,卧在床上听那窗外蛙鸣,一声响不由得为蛙的挣扎而兴奋,一声弱又好似那蛙快要被吞没,就能愈发静下心来听闻稻田里的小世界。时间久了,甚至能辨出是不同蛙发出的鸣声,暗暗地悲切今天又有几只蛙可怜的落入虎口。只这一听,便分离了紧固的思绪,忘却了身上的热燥,悄然往梦乡徐行。第二天起来,从二楼探出头去,只见那蛙一跃而起,在空中随着划出的弧线稳稳落在水田里,抵着周围的青秧泛起圈圈涟漪,似乎在为夜晚的演出扮一个谢幕。

自从老屋在如火如荼的城建潮流中倒下后,大片的田地被高楼大厦的拔起而硬化,蛙声也随之躲藏

了。城市里待得久了,听惯了车水马龙喧闹的隆隆,习惯了钻井塔吊执着的笃笃,夏日里欢声笑语中抬望天空中的月亮,时常想寻觅那一整片稻田,那一阵匿迹已久的蛙鸣。我也因此约着好友去找过以

“原汁原味老辰光”著称的民宿,虽然外围种植、内部装饰包括饮食用具都很符合,但是到了夜晚躺在那张席梦思上,静悄悄地却只间或听到几声汽车喇叭声。

半年前,小区门口三百米开外搭起了油布围栏开始修路,平整机正在吃力地向前迈进。房间的窗户正临着马路,可以清晰地看见工人在围栏内走动。以往晚上十一二点,偶尔驶过的几辆小轿车迅速的滑动并不影响休息,有时反而平添几分轻快。但自从开始修地铁,工地上的大型作业为减少影响往往选

在深夜,但那装卸大货车的轰轰以及浇灌水泥时层层叠叠缝隙间擦出的咔咔声,着实让人难以入眠。于是闲思起来,将自己房间空调打开并把风速调到最大,想以外机运行的声音来“隔离”工地上的噪音。空调风机的嗡嗡扇动,交织工地挖掘机推入地面振动开来的杂音,竟共鸣成那许久未听过的蛙鸣——呱呱咕咕。那打桩机偶尔几下沉闷的音声掺杂进来,不正是那蛇裹紧了蛙后嘶声力竭的呐喊。一声声工地噪音成了一曲曲蛙鸣后,便不再是耳边的“毒瘤”,而成了夜晚入睡前的“摇篮曲”,是联结儿时的“外婆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直到那一刻,我才想到必定是闲居在野时,笑逐颜开的辛弃疾才能安然地听着蛙鸣,悠悠地写下这千古名篇令人作忆。

副刊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抬头仰望天空,湛蓝又神秘,幻想有双翅膀,像鸟儿一样可以飞翔,现实是还没起飞就降落。似近而远的天空,让我陷入迷茫,找不到出口,迷失了方向,从哪里来又该往哪里去?是快乐还是悲伤?朦朦胧胧的,往日的时光,是否真的错过了,曾经的梦想,是否消失不见了?幻想有双翅膀,迎着风雪,勇往直前,不被束缚,让我飞到遥远的天堂,寻找曾经的美好。幻想有双翅膀,张开双手,飞过高山大海,没有羁绊,自由自在地翱翔,即使会坠落,也会浮现曾经的痕迹。

诗以言志诗以言志

幻想有双翅膀■ 方 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