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解說:賞景的境界ge.tnua.edu.tw/ge-mna/download/5.pdf ·...

14
自然解說:賞景的境界 王鑫 眼中之竹 外物入目 胸中之竹 形象蓄心 手中之竹 畫作成手 <鄭板橋論畫竹> 賞景與解說的言、象、意 「幡動、風動、心動」是一則禪的故事。當你看見旌幡飄飄的時候,到底是 旌幡在動,還是風在動,甚至是你的心在動呢?老實說,都動了!但是這則故事 確實有著深層(沈)的思考和意義。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是另一則禪的故事,述說著修行精 進的層次,也反映了人和環境互動的三個層次。 這兩則故事都碰觸到「如何看」的議題。人與環境接觸,獲取資訊的途徑中, 「眼睛」的作用占了絕大部分。簡單的說,大多人是靠「看」認識世界。看文字, 看圖像,看土地的景觀,從中讀出、說出、寫出(詮釋)些事來。 你又如何詮釋(從看到讀出意義,再述說、寫出來)你的所見所聞呢?「看」 可以是簡單的,可以是複雜的,也可以是非常哲學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盛行玄學 以及「言、象、意」之辨,「言、象、意」的故事述說「儒」、「道」之學邁向融 合的途徑。上述內容,用今天的哲學術語來說,涉及了符號學、語言學、現象學、 詮釋學、象徵主義、建構主義、本體論…等。 大地上呈現的景觀,無論是親眼看的、用圖像記載的,或是用文字、語言描 述的,在解說的時候也可以用「言、象、意」的故事來詮釋。藝術創作者、文學 創作人士,從事觀察實驗的科學家等都使用語言、文字、圖像來記載、溝通、表 達思想。思想就是「意」、就是「本體」,就是「心」了。 「言、象、意」的辯論來自於「周易」、「儒」、「道」之間的論証,也構成了 魏晉玄學的主題。這項議題涉及「名教與自然」、「本末」、「有無」之辯。「名教 本於自然」、「名教出於自然」、「名教即自然」是何晏、王弼和郭象等人在魏晉南 北朝期間發展出來的思想轉折。先秦思想中,有「名教」一派。主張「必也正名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Aug-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自然解說:賞景的境界ge.tnua.edu.tw/ge-mna/download/5.pdf · 礎上進行創新。語言是表達意念的工具,得到了意念就應該忘掉語言(韓強, 2001)。

自然解說:賞景的境界

王鑫

眼中之竹 外物入目 胸中之竹 形象蓄心 手中之竹 畫作成手 <鄭板橋論畫竹>

賞景與解說的言、象、意

「幡動、風動、心動」是一則禪的故事。當你看見旌幡飄飄的時候,到底是

旌幡在動,還是風在動,甚至是你的心在動呢?老實說,都動了!但是這則故事

確實有著深層(沈)的思考和意義。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是另一則禪的故事,述說著修行精

進的層次,也反映了人和環境互動的三個層次。

這兩則故事都碰觸到「如何看」的議題。人與環境接觸,獲取資訊的途徑中,

「眼睛」的作用占了絕大部分。簡單的說,大多人是靠「看」認識世界。看文字,

看圖像,看土地的景觀,從中讀出、說出、寫出(詮釋)些事來。

你又如何詮釋(從看到讀出意義,再述說、寫出來)你的所見所聞呢?「看」

可以是簡單的,可以是複雜的,也可以是非常哲學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盛行玄學

以及「言、象、意」之辨,「言、象、意」的故事述說「儒」、「道」之學邁向融

合的途徑。上述內容,用今天的哲學術語來說,涉及了符號學、語言學、現象學、

詮釋學、象徵主義、建構主義、本體論…等。

大地上呈現的景觀,無論是親眼看的、用圖像記載的,或是用文字、語言描

述的,在解說的時候也可以用「言、象、意」的故事來詮釋。藝術創作者、文學

創作人士,從事觀察實驗的科學家等都使用語言、文字、圖像來記載、溝通、表

達思想。思想就是「意」、就是「本體」,就是「心」了。

「言、象、意」的辯論來自於「周易」、「儒」、「道」之間的論証,也構成了

魏晉玄學的主題。這項議題涉及「名教與自然」、「本末」、「有無」之辯。「名教

本於自然」、「名教出於自然」、「名教即自然」是何晏、王弼和郭象等人在魏晉南

北朝期間發展出來的思想轉折。先秦思想中,有「名教」一派。主張「必也正名

Page 2: 自然解說:賞景的境界ge.tnua.edu.tw/ge-mna/download/5.pdf · 礎上進行創新。語言是表達意念的工具,得到了意念就應該忘掉語言(韓強, 2001)。

乎」也是孔子的話。

魏晉南北朝辯論的「名教」是對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和倫理道德規範的總

稱。「自然」是指自然無為的「道」。何晏主張「名教本於自然」,王弼主張「名

教出於自然」,郭象主張「名教即自然」。這些關於名教與自然的討論是把道家的

本體論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比較,以道為本體,以名教為現象。例如王弼的「名

教出於自然」是以道為本、為體,而以名教為末、為用。除了體用、本末、有無

和名教與自然,魏晉玄學還討論了語言、形象和涵義的關係。語言是描繪形象的,

形象是涵義的外在表現。所以魏晉玄學的言、象、意之辨廣泛的滲透到文化的各

方面,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儒家重視的「禮」,在道家看來,俗不可耐;「無中生有」的「無」才是「本

體」。可是如果沒有「有」,又怎能見到「無」呢!沒有「象」、沒有「言」,又如

何能彰顯「意」呢!因此,王弼開始說明「有無」、「本末」、「言、象、意」等,

其實是一個連續體,互為表裏。「名教本於自然」、「名教出於自然」、「名教即自

然」也!儒、道之間,思想的爭辯有時代的意義。因此在消長之間,正如同太極

圖中黑白的增減變化。時至今日,不只儒、道融入中國文化,佛學也已加緊腳步,

深植於中國人的心中了。

漢初為了滅除秦代嚴苛的法制社會缺失,採取了無為而治的政策。到了漢武

帝時代,已經不得不整理一下自由的亂象。因此獨尊儒術,改採儒家重「名」的

制度。先聖先賢制作八卦,呈現了「象」,加重了「言」的表達方式,減低了「意」

的無為而治。漢代經學發達,到了漢末卻淪為形式化,反成桎梏。

魏晉玄學中,本末之辨與言意之辨是相互交叉的。本末之辨是從本體與現象

的關係上說明以「無」為「本」,以「有」為「末」,以「無」為用,以「有」顯

「體」。言意之辨也可以說是言、象、意之辨,是說「名稱」、「現象」、「本體」

在聖人心中的體現(韓強,2000)。

言和意的關係自先秦以來就有許多種表述,例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ge 3: 自然解說:賞景的境界ge.tnua.edu.tw/ge-mna/download/5.pdf · 礎上進行創新。語言是表達意念的工具,得到了意念就應該忘掉語言(韓強, 2001)。

王弼的「得意忘言」是指不拘泥于章句。詮釋者靠自己的直覺體驗來把握文

化經典的思想要義,並盡可能避免以辭害意,然後在把握文化經典思想要義的基

礎上進行創新。語言是表達意念的工具,得到了意念就應該忘掉語言(韓強,

2001)。

「言、象、意」最早指的是卜辭、卦象、天意(義理)。無論是天意也好,

或是你我本來的意思也好,都得顯現出來才能溝通。於是先聖先賢制作了「卦

象」。卦象不是每個人都看得懂的,必須靠卜辭,或是天師、道士、和尚…老師、

解說員的詳細說明。他們使用文字或語言努力地說明。有時候,文字和語言不足

使用,因此說也說不清楚。每一階段,每一關節,都是不完美的,都是辭不達意

的,聽到的、看到的,都是殘缺不全的。那麼你看到的、聽到的,到底是什麼呢?

是原創者的意思呢?還是你自己的創意解釋呢?

王秀雄教授(1998)在〈美術作品的意義與內涵的解釋原理探釋〉一文中,

指出「美術作品除同時含有作者之性格、藝術觀之外,亦反映該時代之宗教、哲

學、社會、政經等內涵」。他認為美術作品的第一層次意義與內涵猶如你在作品

所見的主題與圖像所直接表達的意義,一般人都能見到。第二層次的意義和內

涵,就必須讀者先具備某些方面的知識了。例如送「蘿蔔」表示送「好彩頭」等。

許多傳統的信號和符號代表(象徵)的意義是必須先知道,才能解釋美術作品的

意義。第三層次的意義與內涵是形式、內涵與時、空背景的統合與敘述。讀者能

從美術作品中讀出背景內涵,即作品背後的各種不同時代與社會狀況。

其實一般賞景和解說,或是關懷土地、自然、都市、鄉村、人文景觀;甚至

讀書、聽人說話的時候,也能從這三種層次上詮釋所見所聞。

王秀雄也指出了「作者中心主義」與「讀者中心主義」。兩者在解釋美術作

品的時候是有差別的。前者要從作者在作品中所敘述的內涵中探求,後者則認為

作品的意義在讀者與作品的對話中產生。讀者先前的學習經驗、概念、知識與文

化背景等,是理解與解釋作品的基礎。由於每一個人的知識和概念不同,所以解

釋也不同,必然地產生個性化的理解與解釋(王秀雄,一九九八)。環境解說也

是一樣。

結語

因此,環境解說者或是詮釋者(教師、作家、畫家、規劃師、設計師、解說

員)的認知與價值觀就大大地影響了他的解說(解釋)。被解說的事物或是作品

也有該時代的社會、宗教與文化意義,這些可能是作者自己也感覺不到的,但是

Page 4: 自然解說:賞景的境界ge.tnua.edu.tw/ge-mna/download/5.pdf · 礎上進行創新。語言是表達意念的工具,得到了意念就應該忘掉語言(韓強, 2001)。

卻能被解釋者(藝術評論家)解讀出來,因此詮釋者(評賞者)能根據自己的觀

點和認知來詮釋。於是,一件事物或是作品出現了多樣的詮釋。「本」(被解說的

事物或是作品)只有一個,「末」(解說)卻可以開花結果(fractals),繁衍出盛開

的花朵,好一個繽紛世界(chaos)!

環境創造力: 「雁過長空 影沉寒水 雁無遺踪之意 水無留雁之心」 中國 8世紀

Ephemeral landscape 短暫景觀/瞬間景觀 在領會與映像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我們創造了它們的美。在思考這首詩的過程

中,我們創造了審美環境(Arnold Berleant,1997)。 映像概念的創造力:境界之美;詩一般的場景 創造力是開放的、預期外的行為,一種能不經意地發現新奇事務的行為。美學創

造力需要的不僅僅是原創力,它是有意的、通常與某些事物(舞蹈、詩、、、)相聯系的。因此可以說,創造力,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始終是環境產生的。 環境是一個包含一切的、綜合的、動態的綜合體。必須通過將它視作整個環境過

程的組成部分來掌握。這使我們認識到了文化景觀,認識到由文化影響力和實踐

塑造的並且脫離了它們就無法理解的環境(Arnold Berleant,1997)。

太魯閣景觀中的氣勢

「按中華的宇宙觀,宇宙最原始的階段叫做”太易”,此際一無所有;然後的 階段名為“太初”,此際始有“氣”生;再次名為“太始”, 此際“形”生;再次名為“太素”, 此際“質”生;此為從“無極”、 “混沌”而至“開天闢地”的宇宙生成發展論,見於<列子 天瑞>」。

“氣”形容的是宇宙生命力,大自然的運動力。劉歆在<淮南子 天文訓>中

說道: “宇宙生元氣”…。在他看來,天干地支、陰陽、律曆…千千萬萬的事物,都是元氣運動變化的結果。左傳記載: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征為

Page 5: 自然解說:賞景的境界ge.tnua.edu.tw/ge-mna/download/5.pdf · 礎上進行創新。語言是表達意念的工具,得到了意念就應該忘掉語言(韓強, 2001)。

五聲、淫為六疾 。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 在<管子 內業>篇中的說明更進一步:”凡物之精,比則為生。下生五谷,上列為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聖人,是故名氣。” (席澤宗,2004。科學史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19頁)。

總之,一切有形質的事物也是由物質性的“氣”構成的。晉書 天文志:<論 天>提出 “氣”具有超距作用。宣夜說認為“氣”是天體運動的動力,“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需氣焉”。因此,“氣”貫穿今日的宇宙萬物,形容的是宇宙生命力,大自然的運動力。

“宇宙賦氣而生人,人又賦“氣”而生文。“氣”使“文”有生命力。風是氣的一種

表現方式,而刮什麼風則和季節有關係。管樂器要用氣來吹,十二律是根據管的

不同長度定出來的。因此律和曆就發生了聯繫。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中氣居萬有之

首,是中華一切文化文藝的核心理論,也即是人類靈智的最高認識。中國美學的

最大特點也就是把文藝品也當作一個活人來看待。任何事物,只要注入“氣”,就擁由有了生命力。字畫、詩詞、文藝作品、山水等,都需要賦“氣”。大自然更是氣的產物。人能感受他的“氣”,才能發現美。太魯閣國家公園裏的高山氣勢非凡,您可曾感受到!

今人賞景自當在觀讀之中,體會高山峽谷的“氣”,見識活生生的自然地景。

太魯閣高山峽谷之美全在他的崇高”氣”勢。

欣賞山水美的“境界”

唐代詩人王昌齡在<詩格>裏指出「詩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

境」。其實早在莊周夢蝶的故事裡,已經出現了道家「齊物」與無我的境界意涵。

王國維(1877-1927)在<人間詞話>中說道: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又說: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現實二派之所由分。…文學之事,

其內足以 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而已。他舉出兩個著名的例子:「紅杏枝

頭春意鬧」和「雲破月來花弄影」,「鬧」和「弄」象徵了驚人的文學境界。王國

維(1877-1900) 在<人間詞話>中說道”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 自

有名句…。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

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又雖如何虛構

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喜怒哀樂,亦人心

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他用

Page 6: 自然解說:賞景的境界ge.tnua.edu.tw/ge-mna/download/5.pdf · 礎上進行創新。語言是表達意念的工具,得到了意念就應該忘掉語言(韓強, 2001)。

三段詞說明治學的三境界,即「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

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驀然回首) ,

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解說和賞景的三個境界也表現在下述的禪句裏:「幡動、

風動、心動」、「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 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3)」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強調的“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他講究寫景寫情,都貴在一個“真”字。

<李白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傳統中國人的形象思維強過邏輯思維,造境的能力普遍高超。因此,意象、意境、情境、情景、氣勢、氣象(氣勢與意象)、風氣、言象意等都常出現在地景 的描述中(氣勢指位能、高低差大的情形)。尤其使用文字造景的詩、詞和文學作品更是層出不窮。浪漫的人文主義思想一直主導著中國人的文化和思想。 參考文獻:

王昌齡的 <詩格>

王國維 <人間詞話>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和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第二篇:

美術作品的意義與內涵的解釋原理探釋。37-74頁。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紅、謝謙,2005。中國詩歌藝術。高等教育出版社。

列子 天瑞

席澤宗,2004。科學史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19頁 杜松柏,2007。論藝術原委與形象思維。臺灣學生書局。

黃景進,2004。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臺灣學生書局。

黃景進,2003。王昌齡的意境論。國文學誌 7期,57-83頁。 陳滿銘,2006。意象學廣論。萬卷樓。

成復旺,2002。文境與哲理。北京中華書局。 宗白華,2006。藝境。安徽教育出版社。

周汝昌,2005。神州自有連城璧:中華美學特色論叢八目。山東畫報出版社。

陳銘,2002。意與境。浙江大學出版社。

陳銘,2001。意與境:中國古典詩詞美學三昧。浙江大學出版社。

賴賢宗,2003。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韓強,2001。王弼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出版社。

附錄

Page 7: 自然解說:賞景的境界ge.tnua.edu.tw/ge-mna/download/5.pdf · 礎上進行創新。語言是表達意念的工具,得到了意念就應該忘掉語言(韓強, 2001)。

壹、景觀的定義

景觀一詞最早出現於舊約聖經中的「詩篇」,用來描繪耶路撒冷城的榮美景

象。近代所謂的景觀源於15、16世紀的歐洲,指風景畫家在畫作中所呈現的「自

然陸域景致;相同的概念也出現在東晉以降的中國山水畫中。因此,將景觀視為

風景之美的傳統解讀,不但是景觀最原初的定義,也成為日後科學概念的基礎(傅

伯杰等,2002)。18世紀後,景觀的概念逐漸影響造園設計理念,藉由結合藝術

及自然來「促進」地表人造空間的美。19世紀的時候,德國地理學者洪堡德(A.

von Humboldt)正式將景觀當作科學名詞使用。德文中的景觀「landschaft」主要

指自然地域綜合體、整體環境等整合性的概念,如對地形、地質、植物等的描述。

1886年所編輯的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對景觀的定義如下:「一塊具明顯可

辨之特色、特徵的土地,特別視為某些作用營力(主要指自然)下的產物」。

自此往後,景觀一詞逐漸廣泛應用於相關領域中,例如美景陳述、文化表達

等,因而被賦予了新的定義及認知。1920年代,Sauer將景觀的概念引進美國地理

學界,並首先定義「文化地景(culture landscape)」。Sauer在其著名論文「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中,指出「地景為地理學對文化的思考方式,著重人為

營力對地表所產生的形塑力量」,因而開創了連結人與自然的文化地理學。在這

個背景下,20世紀的景觀研究可分為兩條路線:自然景觀及文化景觀。前者具有

傳統歐陸學派的綜合特色,偏重實質環境的探討;後者則受Sauer文化地理學的

影響,偏重景觀受人為改變後的結果。較極端的學者認為景觀既已經過人類的詮

釋,所有類型的景觀均應稱作文化景觀。

綜合幾個世紀以來的思潮,景觀的概念和範圍不斷擴充,演變成更具有全

面性觀點的名詞。然而景觀是一個整體性的印象,自然因子及人文因子同時並

存、互為因果,不應強加區分。折衷來說,「景觀是由人類所塑造出來的一個區

域,是自然與人為因子交互作用下的產物」。因此英格蘭鄉村署Countryside Agency

(2002)在界定景觀時,便強調景觀有自然、人文社會、識覺美學三個面向,是

在人與地方互動之下所產生的。

Page 8: 自然解說:賞景的境界ge.tnua.edu.tw/ge-mna/download/5.pdf · 礎上進行創新。語言是表達意念的工具,得到了意念就應該忘掉語言(韓強, 2001)。

圖1 地景組成元素(資料來源:Countryside Agency, 2002)

貳、景觀的範疇與分類

除了學者、專家之外,一般人談論的景觀大致上都指有形的視覺景觀,也就

是透過眼睛可見到的世界。其它感官,如:耳、鼻、舌、皮膚等知覺(perceive)

到的資訊雖然也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視覺,但是在空間規劃上不易明確界定範

疇。因此一般界定「景觀」在視覺可見的領域裏。

又因為人類眼睛的知覺作用包含了詮釋的過程,因此每個人眼睛所看到的

「景觀」,通常都不只是形象而已。

一、景觀的範疇

「景觀」有些是自然作用演繹而成的;有些則是人類利用資源的結果所造成

的。前者稱為自然景觀,後者稱為文化景觀。自然景觀包括了大氣、水、生物、

土壤、岩石、星球等等各種物體組成的世界如:氣象、氣候景觀;水景;生物景

觀;地形、地質景觀;天文景觀....。

文化景觀則包括了農、林、漁、牧、礦,以及各種人文活動、經濟活動所造

成的景觀,如交通、倉庫、房屋、都市、礦場、油田、梯田、機場....等。

總括的說,自然景觀泛指自然作用創造的可見形象,例如一般的天象、地質、

地形、及動植物等。半自然景觀指人類干擾下進行的自然作用所創造的景觀,如

人工林、牧場、人造雨、以及人工復育而又放歸山林的動植物等。這些半自然景

觀也常被稱為自然景觀。從理論上嚴格的來說,半自然景觀應當屬於文化景觀,

因為已經有了明顯的人為干擾以及人文目的。

二、自然景觀的分類

依據自然系統的組成或是地景生態系的組成,可以建立自然景觀的分類系

統。自然景觀可以分成下列諸項:

氣象景觀(包括天象)

水景觀

地形景觀

土壤景觀

岩石景觀(地質景觀)

Page 9: 自然解說:賞景的境界ge.tnua.edu.tw/ge-mna/download/5.pdf · 礎上進行創新。語言是表達意念的工具,得到了意念就應該忘掉語言(韓強, 2001)。

植物景觀

動物景觀(含人類)

這些自然景觀包括大自然的各種組成份子以及它們之間的自然作用等。凡此

種種呈現出可見的形象時,即稱為自然景觀。將地球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等也粗略地歸納出大氣景觀、水景觀、生物景觀以及地質(地形、岩石及

土壤)景觀。

三、文化景觀

人類活動改變了自然景觀,人類文明化的過程創造了文化景觀。歷經長期人

類活動的影響後,地表已難見一絲未變、完整的自然景觀了。地理學者常用的圖

土地利用分類即是一種粗放的文化景觀分類。

表1、文化景觀的形成

文資法新版施行細則草案研訂的文化景觀部份條文中,包括:「第

一條:本法第三條第三款所稱文化景觀,涵蓋神話傳說之場所、歷史或文

化路徑、歷史性公園、歷史事件場所、農林漁牧景觀、工礦業地景、交通地景、

水利設施、軍事設施及其他人類與自然互動而形成之景觀。」

這些景觀項目和前述的土地利用分類,以及圖1涵蓋的內容相符,因此文

化景觀的範疇也清楚了。不過,不同地方的文化景觀顯然不同,因此在清點和登

錄各地的文化景觀的時候,內容必定不同。如何訂定一個完整的參考目錄是目前

面臨的功課。

參、什麼是地理景觀

除了學者、專家之外,一般人談論的景觀大致上都指有形的視覺景觀,也就

是透過眼睛可見到的世界。其它感官,如:耳、鼻、舌、皮膚等知覺到的資訊雖

Page 10: 自然解說:賞景的境界ge.tnua.edu.tw/ge-mna/download/5.pdf · 礎上進行創新。語言是表達意念的工具,得到了意念就應該忘掉語言(韓強, 2001)。

然也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視覺,但是在空間上不易明確界定範疇。因此一般人界

定「景觀」在視覺可見的領域裏。又因為人類眼睛的知覺作用包含了詮釋的過程,

因此每個人眼睛所看到的「景觀」,通常都不只是外在形象而已。

有些「景觀」是自然作用演繹而成的;有些則是人類利用資源的結果所造成

的。前者稱為自然景觀,後者稱為文化景觀。自然景觀包括了大氣、水、生物、

土壤、岩石、星球等等各種物體組成的現象世界如:氣象、氣候景觀;水景;生

物景觀;地形、地質景觀;天文景觀...。人文景觀則包括了農、林、漁、牧、礦,

以及各種人文活動、經濟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如交通、倉庫、房屋、都市、礦場、

油田、梯田、機場....等。

有些人認為自然景觀可泛指自然作用創造的可見形象,例如一般的天象、地

質、地形、及動植物等。半自然景觀指人類干擾下進行的自然作用所創造的景觀,

如人工林、牧場、人造雨、以及人工復育而又放歸山林的動植物等。但是對許多

民眾來說,這些半自然景觀也被稱為自然景觀。從理論上嚴格的來說,半自然景

觀應當屬於人文景觀,因為已經有了明顯的人為干擾以及人文目的。

也有些人將自然地景劃分為大氣(氣圈)、水資源(水圈)、土地資源(地質

及土壤,岩石圈)及生物(生物圈)景觀等。在前述範疇中不含人圈(文化、社

會、經濟、技科、教育…等,即人類活動及因人類活動建構的實質環境景觀如聚

落、交通、農林漁牧、建築、公共建設等)。

自然地理景觀也可作成如下的分類: 1.地貌:包括山峰、山脊、鞍部、山凹/瀑布、急湍/峽谷、裂谷、大岩隙/三角洲/

半島/島嶼/平台、階狀地/盆地/海岸(岩岸、砂岸、珊瑚礁海岸)/海灣、砂丘、

砂洲/高山平夷面/特殊地貌

2.地質景觀:包括懸崖、陡壁、海崖、階地崖、斷崖、大崩坍/裸岩、奇岩怪石/

人為裸岩/火山地貌/冰川地貌/化石跡地/洞穴/特殊岩層

3.水文景觀:包括特殊水陸交界、河流、海岸、河口/泉水/沼澤、濕地/水源補注

區/特殊或珍貴水生物生育的水域/稀有天然河流、湖泊、池塘/生產力特低的湖泊

或池塘/風景溪谷

4.植物:包括稀有、子遺或特殊植物種/特殊的植物群落/對該地理區而言,屬於

特殊的植物群落/具有特殊意義的某物種/特別繁雜或生產力特殊的植物社會/代

表某種典型特殊森林植物群落的植物社會(需專家鑑定)

5.動物(包括魚類、鳥類、及陸生動物):包括稀有、瀕臨絕滅或特殊動物的棲

息及生育地/對某一動物社會具有特殊意義的棲息及生育地/對該地理區而言,屬

於不常見的特殊動物社會/養育繁雜或具特殊生產力的動物社會的棲息生育地。

地理學界使用的景觀一詞最早出現在舊約聖經中的「詩篇」,用來描繪耶路

撒冷城的榮美景象。近代所謂的景觀源於15、16世紀的歐洲,是風景畫家在畫作

中所呈現的「自然陸域景致;相同的概念也出現在東晉以降的中國山水畫中。因

此,將景觀視為風景之美的傳統解讀,不但是景觀最原初的定義,也成為日後科

學概念的基礎。18世紀後,景觀的概念逐漸影響造園設計理念,藉由結合藝術及

Page 11: 自然解說:賞景的境界ge.tnua.edu.tw/ge-mna/download/5.pdf · 礎上進行創新。語言是表達意念的工具,得到了意念就應該忘掉語言(韓強, 2001)。

自然來「促進」地表人造空間的美觀。19世紀時德國地理學者洪堡德正式將景觀

當作科學名詞使用。德文中的景觀「landschaft」主要指自然地域綜合體、整體環

境等整合性的概念,如對地形、地質、植物等的描述。

自此往後,景觀一詞逐漸廣泛應用在相關領域中,例如美景陳述、文化表達

等,因而被賦予了新的定義及認知。1920年代,Sauer將景觀的概念引進美國地理

學界,並首先定義「文化地景」。Sauer在論文「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中

指出「地景是地理學界對文化的思考方式,著重人為營力對地表所產生的形塑力

量」,因而開創了連結人與自然的文化地理學。在這個背景下,20世紀的景觀研

究分為自然景觀及文化景觀兩條路線。前者具有傳統歐陸學派的綜合特色,偏重

實質環境的探討;後者則受Sauer文化地理學的影響,偏重景觀受人為改變後的

結果。較極端的學者認為景觀既已經過人類的詮釋,所有類型的景觀均應稱作人

文景觀。

綜合幾個世紀以來的思潮,景觀的概念和範圍不斷擴充,演變成更具有全

面性觀點的名詞。然而景觀是一個整體性的印象,自然因子及人文因子同時並

存、互為因果,不應強加區分。折衷來說,「景觀是由人類所塑造出來的一個區

域,是自然與人為因子交互作用下的產物」。因此Countryside Agency(2002)在

界定景觀時,便強調景觀有自然、人文社會、識覺美學三個面向,景觀是在人與

地方互動之下產生的。

臺灣地區位於太平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的交界上。活躍的地殼運動伴隨著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多颱風的環境,在臺灣創造了多樣的特殊地理景觀。它們記載

了臺灣大地的故事。這些臺灣人生活環境中的地景,在臺灣居民心中,構成了共

同記憶,也是認同臺灣、強化鄉土愛的依托,是自然和文化遺產保存的重要項目。

肆、視覺認知作用(如何看)

看,是思考的一種。 看,是經驗的累積。 看,是閱讀的能力。 看,是創作的開始。 看,是生活的藝術。 看,是生命的價值。 王 鈺(1984) 人類藉助感官來認識世界。人類五官的感覺距離大致上依下列次序而遞減: 眼-耳-鼻-身(觸覺)-舌。 其中以眼睛「看」的距離最遠。但是相反地,卻以舌的感覺最能直接衝擊人類的

感情,引起行為上的反應。人類藉助感官來認識世界,因此感官能力的具備是一

Page 12: 自然解說:賞景的境界ge.tnua.edu.tw/ge-mna/download/5.pdf · 礎上進行創新。語言是表達意念的工具,得到了意念就應該忘掉語言(韓強, 2001)。

切認知行為的基礎。眼、耳、鼻、舌、身、意(腦)等就成為人與環境間溝通的

第一座橋樑。這些感官可感知的環境,稱為知覺環境。 單純的感覺並不能產生認知,這就是視而不見的道理。當外界環境刺激感官時,感官可能有反應,也可能沒有反應。更常見的是感覺到的事物和心理活動不

聯機(俗話說不來電),以致於認知的過程中斷,而不會發生認知。 從單純的感覺到認知之間,必需經過腦的作用,一般也稱為「心理活動」。這個活動十分複雜,和當事人的個性、態度、情緒、價值觀等密切相關。這個認

知的心理活動之後,即產生了意像,它就是人類心靈中顯現的外在環境。 人類個體由於感官的能力不完全相同,心理活動更是千變萬化,因此每個人內心的環境意像都不相同。更由於教育、資訊等外來的影響,不斷地改變人們的

態度、情緒、和價值觀,所以這個不真實的「意像」具有隨時間而變化的情形。 上述的認知過程產生了意像,也就是獲得了一次經驗。透過這樣的經驗,人類認識了外在環境。人類還有一項認知的工具,就是「腦」。借著舊有的認知經

驗,人類可藉由腦的思考能力、想像能力來形成一個內心世界,稱為推測的(臆

測)環境。 知覺則是就感覺資料加以統整,並予以解釋及意義化的心理活動。由感覺而獲得知覺,其間要經過選擇、整理與解釋的心理活動。至於會選擇那些感覺資料,

怎樣去解釋它,主要是受到個人當時需要、心向、動機、注意等情況的影響。

行為環境

客觀環境

關係

回饋

資訊濾層 決策濾層

個人變數 個性、動機 情緒

群體的、 文化的 因子

認知過程 感覺、識覺 學習

認知圖視 意象

空間基模 行為

Page 13: 自然解說:賞景的境界ge.tnua.edu.tw/ge-mna/download/5.pdf · 礎上進行創新。語言是表達意念的工具,得到了意念就應該忘掉語言(韓強, 2001)。

伍、景觀的構成與分類

一、景觀組成:氣、水、石、生物 二、構景元素:線、形、色、質(王鑫,1997。第四章) 三、構景原理:(王鑫,1997。第四章) 四、觀賞景觀的環境因素:(王鑫,1997。第四章) 在風景區裏,有著各色各樣、變化豐富的游憩資源,等待著您去 探索、發現和欣賞。當然,這些資源更需要您的愛護,使它們能永續 地被利用,為我們的子孫保有這一塊美好的樂土。這些游憩資源例如 :海岸、湖泊水庫、溪流河谷、森林、草原、特殊景觀、人類學及考 古遺址、人為戶外游憩區、古跡建築及寺廟、田園景觀、山嶽及其它 等。在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裏可以見到的種類包括: (一)自然資源 1.地形、地質景觀 洞穴、斷崖峭壁、奇岩怪石、奇峰、緩丘坡地、山嶽、峽谷、穀 地、河谷、臺地、盆地、砂丘、獨特地形、石灰岩、砂灘、礫灘、島 嶼、海蝕洞、海岸階地、海蝕平臺、海灣、海岬、海岸礁石、海蝕小 地形、壺穴、珊瑚礁等。 2.水景 曲流、河口、河流、瀑布、山澗、海潮、海浪等。 3.植物生態景觀 海濱植物、草原、荊棘林、森林、特殊植物、人工植群、熱帶雨

Page 14: 自然解說:賞景的境界ge.tnua.edu.tw/ge-mna/download/5.pdf · 礎上進行創新。語言是表達意念的工具,得到了意念就應該忘掉語言(韓強, 2001)。

林。 4.動物生態景觀 哺乳類、鳥類、海洋生物、魚類、昆蟲、爬蟲類、特殊稀有動物 等。 5.特殊自然現象 風、雲霧、朝露、日出、晚霞、天景、彩虹、七重山等。 (二)人文資源 1.歷史文化景觀 史跡、遺址、建築物、紀念碑(北回歸線碑)、寺廟、教堂、特 殊文化、特殊節慶(阿美族豐年祭)等。 2.人造設施景觀 墓園、花園庭院、廣場、停車場、亭臺樓閣、碉堡、瞭望台、吊 橋、橋樑(長虹橋、跨海大橋)、燈塔、漁港、船澳、防波堤、特殊 建築等。 3.田園聚落景觀 梯田、果園、菜圃、漁村、海濱椰子林、田園、聚落等。 4.獨特產業 土產、特產、特殊市集、手工藝品、魚塭、養殖池、牧場、礦場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