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 力 祝为平 封面设计:蒲新成责任编辑:牛 力 祝为平...

193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Oct-2020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责任编 :辑 牛  力 祝为平

    封面设计:蒲新成

    ISBN7-80099-496-1/Ⅰ·80

    全套定价:120.00元

  • 主  编:黄济人

    副主编:余德庄  冉庄

    ●三峡作家作品集

    奇书·好友

    陈 建 初 著

  • 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奇书·好友/陈建初著 01.4

    ( 三峡作家作品集)

    ISBN7-80099-496-1

    Ⅰ.奇⋯ Ⅲ.散文-作品集Ⅱ.陈⋯ -中国-当代

    Ⅳ.Ⅰ267.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 2001)第12180号

    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发行

    ( 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23号院12号楼100036)

    电话(:010)68218553    63202384

    h //WWWttp: .ezgsx.com-E-mail:sanxiab@sina.com

    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印刷厂印刷    新华书店经销

    2001年4月 第1版2001年4月第 1次印刷

    开本:850×1168毫米1/32印张:6

    字数:130千    印数:1—1000册

    ISBN7-80099-496-1/Ⅰ·80定 价 :( 全 套 ) 120.00元

    本册定价:12.00元

  • 奇书有传人

    ——陈建初《 奇书·好友》序

    黄济人

    新近出版的《 重庆散文大观》收录了陈建初一篇题为《 奇书·好

    友》的短文。说的是作者收集其父陈树棠旧作终于如愿以偿的故

    事。这篇旧作是一首五言古诗“,火炎海西东,大欲眈眈逐,文物弹

    指间,黄唐慨余独⋯⋯”,由当年香港《 天文台》月刊主编发起并出

    版的一本《 太平洋鼓吹集》,收集了三百多位诗人鼓吹抗日、歌颂同

    盟国战斗情谊的诗作,并译成英文,寄赠美国总统罗斯福,当时被

    称为奇书。陈建初先父的这篇旧作,便是其中之一。诗末称“ 江汉

    载浮浮,所思歌旦复”,昭示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必然胜利。

    诗言志,歌咏怀。陈建初先父在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用他

    的笔,如匕首、似投枪,投入了那场保卫世界和平的战斗,为后代亦

    为后人赢得了和平的生存环境。陈建初正是在和平年代走向工作

    和生活的。新中国成立不久,他从南开中学毕业,然后去了重庆市

    公安局工作,一直工作到退休。当然,和平年代也不是一帆风顺

    的,在那个“ 史无前例”的岁月,阶级斗争越演越烈,人与人关系紧

    张,用陈建初自己的话说“,书店除马列毛著外,其余大都被列为禁

    书,无书可读,夜不能寐,口占打油四句:十里洋场多高楼,古阁豫

  • 园独清幽,点春堂前寻胜迹,奇书好友两难求。”

    好“在 好友难求”的年代也结束了,陈建初身为人民公安,他要

    和人民鱼水相容、亲同手足,作为一名作家,他要和群众打成一片,

    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而当这一切他都尽心竭力地完成了的时候,

    那丰硕的回报也就白纸黑字地记录下来了。这些年,陈建初发表

    散文、小说多达三百多篇,出版了散文集《 甜甜的无花果》、短篇小

    说集《 刑警队长的最后一案》,同时成为重庆作家协会、中国通俗文

    艺研究会会员。熟悉陈建初的人说,他揣的是平常心,做的是平常

    人,但业绩却是不平常的。在我市文坛上,他是那批成名较早却能

    笔耕不辍的作家之一。奇书有传人,我想,陈建初先父倘若地下有

    知,他的儿子不仅寻回了那本早已在大陆绝迹的奇书,而且正如同

    他那样为这个时代的进步击响了鼓点,那么他也会瞑目而笑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陈建初的女儿陈小南。她亦是重庆作家协会

    会员、一位有成就的女作家。父女同为作协会员,这在重庆文坛并

    不多见。更为重要的是,陈建初把先父的人品和文品继承下来,然

    后又把它们遗传下去了。虽然陈树棠立足的是昨天,陈建初面对

    的是今天,陈小南展望的是明天,但,我有十足的理由相信,他们各

    自都会创造奇迹,他们各自都会留下奇文,因为我们这个能够创造

    奇迹的年代,一定要用更加绚丽多采的奇文记录下来。

    2000.6.18 重 庆

  • 和小平同志乘小火车

    相知情义贵翠环�

    他有一颗报国心

    “唐司令”传奇�

    (3)

    (6)

    (9)

    (13)

    (15)

    (17)

    (19)

    (25)

    (28)

    (30)

    (32)

    (37)

    (40)

    (43)

    (50)�

    情 思 绵 绵

    闹市小品如蝉歌

    风格别具的《昙花梦》

    血雨腥风终有涯

    深切的怀念,巨大的动力

    抗战三军三诗人

    卢冀野和《民族诗坛》

    陈孝威和《太平洋鼓吹集》

    奇书·好友

    记“朴园书藏”

    话说《屈原唱和》

    诗人节史话

    书香袅袅

    奇书有传人(序) 黄济人

    目 录

  • 又见同学�

    最后的骑兵�

    华医生�

    巴渝之花开南国

    山村夜校�

    车翻 船沉

    怕见同学�

    自然灾害那年

    寻亲�

    南泉看石�

    东泉的传说

    拜谒作孚园

    巫山陆游洞�

    千里蓉城一日还

    夜上金顶�

    石棉城散记�

    建文遗迹在滇渝

    寻访个旧�

    畅游南洞不思归

    河口印象�

    圆明园抒怀�

    樱桃沟寻宝黛�

    京郊有株“母亲树”

    承德访古�

    (55)

    (58)

    (60)

    (62)

    (67)

    (69)

    (72)

    (75)

    (81)

    (83)

    (85)

    (87)

    (89)

    (91)

    (93)

    (95)

    (98)

    (100)

    (102)

    (104)

    (107)

    (109)

    (111)�

    旅 途 拾 翠

  • 郝婆婆�

    旅游新城

    城市山林

    秦淮夜游�

    包公祠·包公墓�

    龙亭·樊楼·天波府�

    在沈阳,谒邱少云墓�

    白发催年老,虚名误人深

    九一八,在沈阳�

    厦门情思�

    澳门环岛游

    搬家�

    旧平房

    警花泪�

    华籍美人

    范进中奖�

    在硬卧车厢里

    梦绕魁星楼�

    那年,一封香港来信

    众目睽睽�

    毒枭的末日宴�

    一张逮捕批示表�

    山海关的诗词楹联

    北戴河的怪楼奇园�

    ——黄金海岸

    ——上海豫园�

    (114)

    (116)

    (118)

    (120)

    (122)

    (124)

    (126)

    (129)

    (131)

    (134)

    (137)

    (139)

    (143)

    (148)

    (151)

    (153)

    (155)

    (158)

    (161)

    (164)

    (166)

    (170)

    (174)�

    人 世 搜 奇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

    书香袅袅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

    诗人节史话

    1941年5月30日,旧历端午晚上,在战时陪都重庆,一百多位

    诗人和诗歌爱好者,聚会在临江路原中、法、比、瑞文化协会,庆祝

    第一个诗人节。大会由老诗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主持,老舍作报

    告,他说“:我们决定诗人节,是要效法屈原的精神,是要使诗歌成

    为民族的呼声,是要了解两千年来中国诗艺术已有的成就,作为新

    诗创作途中的养料,是要向全世界高举起独立自由诗艺术的旗帜,

    诅咒侵略,讴歌创造,赞扬真理。”接着,郭沫若报告了屈原生平和

    新近考证的屈氏生卒年月。随后,常任侠朗诵了《 离骚》,安娥朗诵

    了于右任的贺诗。诗云:

    端午多遗事,民间记诵牢,

    只因思屈子,不独爱离骚,

    志以修能洁,歌尤想象高,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

    皇天酬大节,即此起神皋。

    民族诗人节,诗人更不忘,

    乃知崇纪念,用以凛危亡,

    宗国千年痛,幽兰万古香,

    于今期作者,无畏吐光芒。

    次日,重庆各报都对大会作了较详细的报道,发表了中华全国

    文艺界抗敌协会署名的《 诗人节缘起》。有的报出了纪念特刊。冯

    玉祥将军在《 新蜀报》上,发表了一首别具一格的贺诗“:屈大夫,名

    叫原,是我国,大圣贤。国家有大难,不肯袖手观,别人不说话,他

    独敢直言。⋯⋯孤忠埋流水,光芒照人寰,民众不相忘,深深记心

    间,竟渡以招魂,米粽为纪念,数千年至今,习俗来流传,伟大爱国

    者,诗人公占先,五月初五日,他死这一天,定为诗人节,忠烈更表

    现。我写丘八诗,也作小贡献,还望今诗人,为国益贞坚。”

    为什么把旧历端午定为诗人节呢?那是1940年端午晚上,文

    艺界抗敌协会的同志们,在敌机轰炸后的忙乱中,相继来到重庆黄

    家垭口原中苏文协礼堂,参加端午晚会,会议室正中,挂着《 屈原江

    畔行吟图》,屈原那激昂愁苦的形象,同当时大家的心情有说不出

    的相投。当常任侠、方殷、光未然朗诵了有关屈原的诗作后,人群

    中有人提议,把每年的端午节——屈原逝世纪念日,定为诗人节。

    这个建议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并决定来年开一个隆重的纪

    念会。

    第二年端午节,第一个诗人节庆祝会如期举行了,对当时团结

    新老诗人一致抗敌起了不小的作用。

    1942年6月18日,第二个诗人节这天,恰逢苏联文豪高尔基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

    逝世六周年,文艺界抗敌协会和中苏文协联合在中苏文协礼堂召

    开了庆祝会,郭沫若、曹靖华分别作了有关屈原和高尔基的报告,

    会后,放映了苏联电影。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4日,留在重庆的诗人们聚会在

    一起,举行了第六个诗人节庆祝茶会,由臧克家主持。

    此后,风云突变,诗人们被迫分居海峡两岸。但是,每逢端午,

    一些老诗人忆念及兹,莫不感慨系之。1958年端午这天,于右任在

    台东与一些诗人聚会时,曾赋诗云:

    大武山头日丽,太平洋面云开,

    我亦中兴鼓手,今年与会东台。

    大武山中老树,太平洋里渔船,

    伟大景色待写,他日再去花莲。

    1961年端午节时,民革中央组织部长朱蕴山在北京赋诗一首,

    题为《 诗人节寄老诗人于髯》。诗云:

    梅子黄时百草肥,故园花木锦成围,

    台澎一水盈盈隔,为问王孙归不归。

    借王维送别诗“中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切盼于老归

    来,可叹于右任1964年11月10日在台北去世,至今未能埋骨桑

    梓!

    这,可算诗人节的余响罢!

    1988年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

    话说《 屈原唱和》

    1942年4月3日,郭沫若的五幕史剧《 屈原》开始在当时的陪

    都重庆国(泰 今和平电影院)正式公演。著名演员金山、白扬、张瑞

    芳等参加了演出。同日,重庆新华日报推出了“ 屈原公演特刊”。

    一时盛况空前,山城为之轰动,各界人士同声称赞。

    黄炎培先生在读完剧本、复观表演后成二绝句:

    不知皮里几阳秋

    偶起湘累问国仇

    一例伤心千古事

    荃茅那许别薰莸

    阳春自昔寡知音

    降格曾羞下里吟

    别有精神难写处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

    今人面目古人心

    接着,郭沫若步原韵和诗奉酬:

    两千年矣洞庭秋

    嫉恶由来贵若仇

    无那东风无识别

    室盈 菉器盈莸

    寂寞谁知弦外音

    沧浪泽畔有行吟

    千秋清议难凭藉

    瞑目悠悠天地心

    这两首唱和诗,4月13日在新华日报发表后,一时和者纷纷。

    为此,新华日报特别开辟了《 屈原唱和》专栏,连续刊载了董必武、

    沈钧儒、柯璜等29位诗人的32首诗。董必武和诗云:

    诗人独自有千秋

    嫉恶平生恍若仇

    邪正分明具形象

    如山观者判薰莸

    婵娟窈窕一知音

    不负先生泽畔吟

    毕竟诗人难创造

    台前笔下共关心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

    5用7日,新华日报在刊载我父亲陈树棠和我大哥陈建业二人

    和诗的同时,发表了郭沫若“ 奉答赐和诸君子”一诗作为结束。诗

    云:

    呵天有问不悲秋

    众醉何心载手仇

    荃蕙纵教时化艾

    莸经万古仍为莸

    晨郊盈耳溢清音

    经雨乾坤万籁吟

    始识孤臣何所藉

    卅年慰得寂寥心

    《 屈原唱和》专栏所发的诗,一致歌颂了屈原这“位 民族诗人大

    节在”,鞭挞了卖国“贼 莸经万古仍为莸”。在中国诗坛上留下了千

    古飘香的佳话。

    1987年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9

    “记 朴园书藏”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卷,

    有《 赠朴园》诗一首。诗云:

    一成一旅能兴夏,

    此日谁嗟蜀道难,

    况是中原文物尽,

    仅留福地在人间。

    这首诗是1942年春,郭沫若从武汉到重庆时,书赠给我父亲、

    “ 朴园书藏”的主人陈树棠先生的。原诗的首句本“是 一成一旅仰

    涂山”,用兴夏复国的典故。1959年,郭老将此诗收入《 潮汐集》时,

    “将 仰涂山”三字改“为 能兴夏”,意更明白了。

    194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 屈原》在重庆公演,先父在一首答郭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0

    老的《 屈原唱和》诗中提到了此事。

    薄言羽猎赋秋秋,

    鸣鼓援枹自好仇,

    民族诗人大节在,

    薰风欲解十年莸。

    沫若罄浮青石音,

    中原文物寄长吟,

    更从一曲参挝里,

    证取灵均启沃心。

    这首诗,和郭老赴璧山途中再答和诗,同时发表于1942年5月

    7日重庆新华日报上。

    朴园藏书始于先祖父陈瑶圃,他视书如至宝,收藏史籍上万

    卷,临终前,留下镌“有 遗书与子孙,子孙必能读”的玉佩一枚。我

    父亲牢记祖训,继承遗志,在京沪成渝等地广收各类图书,总数达

    五万卷,其中县志、府志、省志二百多部,还有元代刻版《 南齐书》,

    明、清金陵刻版善本数十卷。每年夏天,全家出动,将书翻晒一次,

    以防虫蛀。中原沦陷后,日本飞机频繁入川轰炸,为免遭文物化劫

    灰,将藏书转移到岳池南门外白塔河边一农舍内珍藏。后,我父亲

    在岳池大北街新建藏书楼一栋,“名 朴园书藏”。前国民政府主席

    林森亲题匾额“:缥缃世守”。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长于右任赠诗二

    首: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1

    ( 一)

    刊书四代睦亲坊,

    得书万卷士乡堂,

    堂前玉佩镌遗命,

    为祝芸编世世香。

    ( 二)

    犹记先人话岳池,

    书香朴老梦来时,

    乾坤震荡卿云护,

    待补藏书记事诗。

    诗中提及的睦亲坊和士乡堂,为宋、清两代著名藏书处,主人

    均姓陈《; 藏书记事诗》系清末叶昌炽著,专录历代藏书家故实,于

    氏借此相勉,望世代相守。

    当时,我父亲作《 朴园放歌》长诗一首,内云“:家无一物长,世

    仅图书蓄。五万罗巾箱,丹黄卷馥馥。大父弥留言,遗之必能读

    ⋯⋯”诗刊发后,引来了张澜、赵熙、孔德成、沈尹默、刘禺生、陈寅

    恪叶恭绰、柯璜、陈孝威、杨家骆等数十位著名诗人的唱和。这些

    唱和诗散见于当年陪都的报刊上。近年来,湖南出版的《 于右任诗

    词集》,及台北出版的《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均有收录。当年,中央

    大学国文系教授卢冀野,曾将朴园藏书始末编入讲义,并作小曲四

    首,其一为《: 六幺遍》“:百年苍朴留遗筑,巾箱十八,卷卷朱符,文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2

    曰岳池陈瑶圃,遗书,子孙他日必能读。”另一为《 后庭花煞》“:读书

    味有余,藏书聊自娱,愿取读书味,肯做守书奴,味何如,莘莘年少,

    把陈公这十字记须熟(。”指玉佩:遗书与子孙,子孙必能读。)

    抗战期间,先父曾任岳池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教务长、四川通志

    馆编修、国史馆顾问。并为《 民族诗坛》《、 中华乐府》《、 旅行杂志》、

    《 国民公报》等报刊写过不少诗词。1939年6月,有两首小曲发表

    在《 民族诗坛》14辑上。一为《 七七二周年祝(》 中吕喜春来“):周年

    过了周年又,巧到人间好运筹,旗开灿烂剑鸣 ,神圣战,全面一齐

    收。”一为《 出征(》 中吕醉高歌“):十年慷慨歌声,万里风尘抗进,轰

    轰烈烈凭驰骋,不辱男儿使命。”这些半个世纪前的诗作,今天读

    来,仍能感到作者为民族,为国家的浩然正气。

    1994年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3

    奇书·好友

    唐山大地震那年,清明节后,我去上海,游豫园时,见一对联:

    “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想到当时阶级斗争越演越

    烈,人与人间关系十分紧张,书店除马列毛著外,其余大都被列为

    禁书,无书可读,夜不能寐,口占打油四句“:十里洋场多高楼,古阁

    豫园独清幽,点春堂前寻胜迹,奇书好友两难求”。

    八十年代末,故乡岳池编写县志,拟为我去世多年的父亲陈树

    棠立传,嘱我收集先父在抗战期间的诗作。为此,我先后去重庆、

    成都、南京、广州和北京的一些大图书馆,通过他们馆藏的战时的

    诗刊、诗集和部分报纸副刊,陆续收集到一些。尽管收获不小,但

    总觉不全。究其原因,当时毕竟是战争岁月,烽火连天,许多资料

    难以齐备,无法苛求。比如:战时一本著名的诗刊——《 民族诗

    坛》,从一九三八年在武汉创刊,到一九四三年在重庆停刊,前后发

    行二十六辑,但大陆各图书馆都只有零零星星的几本,没有一处有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4

    全套。一九四二年,香港《 天文台》月刊主编陈孝威发起并出版了

    《一本 太平洋鼓吹集》,收集了三百多位诗人鼓吹抗日、歌颂同盟国

    战斗情谊的诗作,并译成英文,寄赠美国总统罗斯福,当时被称为

    奇书,但,大陆已经绝迹。

    为找《 太平洋鼓吹集》,北京图书馆的同志让我翻查了作者目

    录后,又指定专人为我代查了善本目录、保存本目录、港台本目录

    及英文本目录,均未发现此书。北京图书馆那种积极热情、认真负

    责的精神,让我感动万分。

    更使我激动不已的是:今年春,多年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老

    白同志见我为寻先父遗作,痴心不改,就通知他在美国留学的女儿

    在当地一些图书馆找找。对此,我原本未抱太大希望,心想:大陆

    都找不到的,大洋彼岸能找到吗?况且那些资料都是半个世纪前

    的事了!谁知,一个月后,一封从大洋彼岸邮来的航空信来到我手

    中,拆开一看,竟是我梦寐以求的《 太平洋鼓吹集》的复印件,集中

    有柳亚子一首长达三十六行的古风长短句,郭沫若三首七言绝句,

    这两位大师之作,或一泻千里,或一唱三叹,堪称不朽之名篇。我

    父亲的一首五言古诗在卷之一的第三页上,题为“ 和孝威将军酬罗

    斯福总统诗”。开篇说“ 火炎海西东,大欲眈眈逐,文物弹指间,黄

    唐慨余独”。指明日本军国主义虎视眈眈,将战火烧到太平洋两

    岸,弹指之间神州许多文物化为灰烬。接着介绍了陈孝威撰写的

    一篇颇具战略眼光,并为日后历史所证明的军事论文,受到罗斯福

    总统的赞扬“:一论贤万兵,白宫曰可读”。诗末称“ 江汉载浮浮,所

    思歌旦复。”预告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必然胜利。

    当我读着这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复印出来的诗作时,

    我的眼眶润湿了,心想:普天之下,还是:处处有好友,奇书也能求。

    1997年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5

    陈孝威和《 太平洋鼓吹集》

    抗日战争期中,有一位在国际上颇有名望并受到美国总统器

    重的中国人,他就是《 天文台》周刊主编陈孝威。

    陈孝威,一八九二年生于福州,早年追随孙中山,并参加北伐,

    在兰考、开封战役中战功卓著。陈性格耿直,不重名利,满腹经纶,

    谈吐风趣,常与友人纵论天下大事,因公开非议蒋介石而遭排斥,

    后脱离军界,携家小去香港,办起了《 天文台》周报。香港沦陷后,

    陈辗转来到桂林,随后又来到战时陪都重庆,在极其困难的条件

    下,以继续办好《 天文台》为己任,鼓吹全面抗日,虽然每期仅发行

    千余份,但立论精辟,观点鲜明,受到国际国内重视。

    就在《 天文台》这张四开小报上,连续发表了陈孝威亲笔撰写

    的《 论大不列颠之战》《、 德、意、日对苏、美、英三国作战前景判断》

    等论文,对当时世界大战局势的发展,作了种种预测,包括德军将

    突袭苏联等,后来均被历史一一印证。美国总统罗斯福对其论文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6

    予以高度评价,称赞他有战略眼光,并给他写信表示感谢。

    陈孝威在接到罗斯福总统的来信后,赋七律一首“:美利坚大总

    统罗斯福先生读余去岁十月七日论文,赐函奖饰,辄酬一律赋谢:

    “ 白宫三主承明席,

    砥柱终回逆水流。

    降此鞠凶人扰扰,

    贤哉元首政优优。

    干戈到处汹群盗,

    日月无私照五洲。

    要脍鲸鲵济沧海,

    八方风雨感同舟。”

    这首诗,对连任三届总统、积极支持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

    罗斯福,表示了崇高的敬意。接着,陈又“以 献给罗斯福总统”为

    题,向大后方各界人士征诗,得到了柳亚子、郭沫若、冯玉祥、黄炎

    培、李济琛和郁达夫、谢无量等三百三十多人的响应,收诗、词、曲

    四百四十首。分六卷编印成册,题名《 太平洋鼓吹集》。

    这本诗集,赞扬了罗斯福总统在维护世界和平中作出的贡献,

    歌颂了中美英苏携手并肩、共同反击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增进了中

    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这本堪称奇书的《 太平洋鼓吹集》,一九四三

    年由桂林拔提书店出版,但印数不多,目前国内很难见到。近年,

    我应一家史志办之约,四处寻找此书,但重庆成都广州北京南京等

    地的图书馆均无存。去年,在一旅美友人的帮助下,终于在美国哥

    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找到了该书。

    1998年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7

    卢冀野和《 民族诗坛》

    抗日战争时朝,在陪都重庆,有一本影响较大的诗刊——《民

    族诗坛》,主编卢冀野。卢江苏南京人,幼聪慧,有神童之称,又号

    江南才子,对诗、词有较深造诣,对曲更情有独钟,一生著作甚丰,

    有《 饮虹乐府》《、 冀野散曲钞》出版问世。过去,人们都认为词、曲

    只宜于浅斟低唱,但,卢君却很少花前月下,儿女情长之作。特别

    ·“是 九 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后,我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秋

    时,其作品颇多慷慨之词,爱国情绪,横溢纸上。

    南京陷落时,卢随原中央大学师生乘船西迁,途中思绪万千,

    有曲曰“:出虎穴,凭舟楫,蹙额愁眉且宽些,望中劫火无休歇,山几

    叠,水几折,人去也。”

    到武汉后,他同一些诗友相约,决心用手中的笔,为国家为民

    族做一番事业“:⋯⋯我卢生早醒了黄粱梦,看风涛江上涌,霸词坛

    几个豪雄,怎打算为时用,仗文章起蛰龙,笔扫鸡虫”。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8

    卢的这一愿望很快得到了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的

    支持。于老说:“ 祝词坛起霸才,献身报国不负这新时代,有吾侪,

    文运定重开”。一九三八年五月,卢在汉口正式办起了《 民族诗坛》

    月刊,由于老题写刊名。卢在创刊号的《 缘起》中说“:自抗战军兴,

    万民腾沸,怒吼之声,响彻天地,武穆冲冠之愤,文山正气之歌,越

    汉跨唐,是在今日,要能发扬光大我民族精神,庶不负此当前之大

    时代也。”

    作为文艺阵地上一个初建起的新战垒,在这个三十二开本的

    杂志上,以诗、词、曲、新体诗四个部分,共同奏响起悲壮激昂的民

    族的怒吼,讴歌抗日的英雄壮士,激励反法西斯的昂扬斗志。

    这本诗刊在汉口出了四辑,同年九月西迁重庆,以米花街二十

    号卢的临时住所为编辑部,开始发行第五辑。

    《 民族诗坛》定居重庆后,卢君决心广求作品,充实内容,以朝

    春之象,恢宏时代之声,由于战时纸张紧缺,印刷困难,从一九四○

    年起,改月刊为不定期刊,到一九四三年底,共发行二十六辑。

    这段时间,卢君继续写下了不少佳作:如一九三八年十月,当

    前线传来捷报时,他兴致勃勃地唱出了《 双调得胜令》“:爆竹耳边

    听,报纸眼中明,德安昨夜捷,渝州火炬明,齐声,唱的是义勇军前

    进,长城,新筑全凭血肉成。”有时,卢君还有些讽喻之作,如《 酒家

    写真》“:戴一顶圈圈帽,装一盘棒棒鸡,赤脚穿大褂衣,杯,茅台味,

    灌满肚儿皮。”抨击了当时那“种 前线吃紧,后方紧吃”的歪风。

    一九四四年初,当监察院长于右任因弹劾孔祥熙的特大贪污

    案,与蒋介石发生矛盾,愤而辞官,出走成都后,这本由于老鼎力支

    持的《 民族诗坛》,也跟着宣告停刊。

    1995年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9

    抗战三军三诗人

    抗日战争期中,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白话诗、海军元老萨镇

    冰的七绝、和空军战士陈禅心的集句诗,曾蜚声当年陪都重庆文

    坛,并分别享有陆军诗人、海军诗人和空军诗人的美誉。

    ( 一)

    冯玉祥将军是举世公认的一位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军人,也是

    一位诗人,一生中写了不少诗,并被誉“为 陆军诗人”

    冯将军只读过一年私塾,识字不多,但他刻苦好学,虚心求教,

    经常手不释卷。他写的诗都是白话诗,没有绝句律诗那种严整的

    格律,但明白晓畅,诗骨铮铮,流露出他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真情

    实感。

    比如:1931年写的《 献身》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

    献身给国家

    不怕刀砍和枪杀

    献身给民族

    情愿粉身与碎骨

    民族生存,我方生存

    我身虽死,换得民族生存

    国家自由,我方自由

    我身虽死,换得国家自由

    又如:1940年写的《 我》:

    平民生,平民活

    不讲美,不要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奋斗不懈,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一点不错

    解放后,周总理亲自关怀,在山东泰山修建冯玉祥陵墓时,特

    地把这首诗,刻在他的墓碑上。

    1941年,冯将军六十岁生日时,曾作诗自励“:我虽是六十岁,

    还是个年青人,要献上全身抗倭寇,寿不寿不敢谈论,只有一个光

    明目的,就是精诚团结起来打倒日本。”

    重庆文化界在庆祝第一个诗人节时,冯将军写过一首贺诗,发

    表在1941年5月的《 新蜀报》上“:屈大夫,名叫原,是我国,大圣贤,

    国家有大难,不肯袖手观,别人不说话,他独敢直言⋯⋯五月初五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1

    日,他死这一天,定为诗人节,忠烈更表现。我写丘八诗,也作小贡

    献,还望今诗人,为国益贞坚。”

    冯将军的诗通俗易懂,群众喜欢,冯将军本人称自己的诗为

    “ 丘八诗”,实自谦之词。1941年11月14日,周恩来在“ 寿冯将军

    六十大庆”的文章中赞道“:丘八诗体为先生所倡,兴会所致,嬉笑

    怒骂,都成文章⋯⋯”

    ( 二)

    被誉“为 海军诗人”的萨镇冰,早在清代光绪年间,以优异成绩

    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回国后先后在天津水师学堂、烟台海军

    学校任教,曾“以 若无后悔须勤学,各有前因莫羡人”来严格要求学

    生,为培养海军人材不遗余力。后又去欧美考察海军,在清政府历

    任舰长、海军提督、海军大臣,参加过著名的甲午海战。北洋政府

    期中,任海军总长,抗战爆发时,受聘为海军部顾问。

    萨将军是中国海军的元老,国民党海军中的许多舰艇长,以至

    舰队司令,都是他的学生,因此,海军同仁对他十分崇敬,而萨将军

    本人,虽因年迈,退出现役,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在两首七绝

    中写道:

    干戈未定不胜忧 此日何能便退休

    桑梓安危难漠视 浑忘老气已横秋

    但愿勿辜百岁身我生何必问前因

    莫任寸阴虚度去 随时努力助国人

    卢沟桥事变后,萨将军前往南洋,宣传抗日,在华侨中募捐,采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2

    购军用物资。1938年来重庆,后出游西安,在转赴延安途中,被蒋

    介石派人挡回,送往湖南辰溪,闲居了一年多。在大后方这段时

    间,他写了许多七绝,自选一百首编印成集,名《 客中吟草》,在重庆

    分赠友人。他的七绝中有清丽的田园诗,如“:四月南风刈麦忙,又

    看到处插新秧,水田白鹭驯无比,每与耕牛相对望”。更多的诗是

    歌颂抗战,誓雪国耻的,如“:十年教养奠邦基,海内贤豪信仰之,同

    德同心维大计,誓将国耻雪无遗。”此后“,海军诗人”的声誉遂起。

    新中国诞生时,萨镇冰作为特邀代表,到北京出席了全国政协

    第一次会议后,出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52年4月,萨将军病

    逝于福州,终年94岁。

    ( 三)

    空军诗人陈禅心,福建人,幼读全唐诗,多能背诵,九一八事变

    后,投笔从戎,在空军四大队服务,常“以 时危当雪耻,努力事戎行”

    自励。后随军入川,工余,常集唐代诗人名句成诗,讴歌抗战,声讨

    日寇暴行,鼓舞抗日志气,其爱国之心,跃然纸上。所作集句巧妙,

    格律严整,吻合事物,使古老的唐诗成句,焕发出抗日爱国的新意

    境。如《: 闻七七卢沟桥事变愤作》

    烽火从北(来 崔 )健儿宁斗死颢 ( 杜甫)

    报国有壮心( 李白)中夜拔剑起( 刘庭琦)

    又如《:征夫别》

    平沙日未没( 王昌龄)许国无淹留( 柳宗元)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3

    挥手自兹去( 李白)敢辞微命休( 杜甫)

    《 送征夫》

    君子事行役( 女子安可留( 孟郊)沈铨期)

    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应须持报国( 张友正) )

    陈禅心的集句诗,在当时的《 新华日报》《, 民族诗坛》等报刊发

    表后,受到社会各界,包括柳亚子、董必武、沈钧儒等的交口称誉,

    称之“为 百花酿蜜,天衣无缝”。在当时的陪都诗坛独树一帜。

    1939年,陈君自选集句诗三百余首,编《 抗倭集》一册,郭沫若

    为之序,称“:作诗难,集句尤难,集句而至于运用自然,吻合事物

    者,难之又难。盖诗者心声也,心所欲言,笔既随之,尚患其难工,

    况以古人成句,发己心之所欲乎?⋯⋯余窃叹其工整熨贴,一如己

    出,绝无矫揉牵率之痕迹,令人读之,可观可兴,可群可怨,如陈君

    者,盖可谓爱国诗人而兼集句圣手者矣!”

    不料,1942年9月,其书尚未付印,即奔父丧回福建莆田。此

    后关山阻绝,音信杳无。

    大陆解放后,因其在国民党军队中服过务,又蒙冤受屈。1983

    年,当他接到平反通知时,感慨万分,当夜命笔“:伏枥几多年,忽遇

    青天顾,不负平生爱国情,垂老沾恩露”。此时,他年逾七旬,枯木

    逢春,诗兴勃发,一面赋诗填词,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

    的丰功伟绩,鼓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一面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

    动,被北京中华诗词学会吸收为会员,并出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

    员。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4

    ( 四)

    岁月荏苒,转瞬间,抗日战争胜利已经五十周年了。当年的陆

    军诗人冯玉祥、海军诗人萨镇冰早已作古,今尚健在的空军诗人陈

    禅心,也已年过八十,每当他忆及当年和冯将军、萨将军的交往,还

    激动不已。

    陈禅心还清楚地记得,冯将军当年鼓励他说“:你运用唐人的

    成句,生动形象地表达抗日战争的事迹,句句是情,字字是史。”当

    时,他十分感动地回答道“:将军身兼文武,能诗善画,于诗尚且自

    谦丘八诗,而我职微位卑,实在愧当空军诗人啊!”冯将军朗朗笑

    答“:试看古今诗人名士,出身不在贵贱,职位不限高低啊!”

    萨将军和陈禅心同为福建人,他们在国难当头的重庆相遇,更

    有着异地逢乡人的感慨,萨将军常向他了解故乡情况,以慰相思。

    1941年中秋,萨将军送陈嫦娥奔月月饼一盒,祝愿打败日寇,回乡

    团圆,陈当时回赠《 海军歌》一首,内称“;长风驾高浪,威声没巨鳌,

    丈人试静听,十里却呼号⋯⋯”

    1995年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5

    深切的怀念  巨大的动力

    ——读《 周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敬爱的周总理离开我们已经两年多了。两年多来,每当我读

    到一篇缅怀周总理的诗文,或者听到一首悼念周总理的歌曲,总是

    热血鼎沸,思绪难收。前不久,当我读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

    七七年出版的诗集《 周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时,更是爱不释手,

    引起我无限深切的怀念,也给我巨大的动力。

    想当初“,四人帮”疯狂迫害周总理,总理逝世以后,他们又残

    酷压制广大群众的悼念活动:佩戴黑纱被遭到禁阻,敬献花圈被视

    作洪水猛兽,报纸上不准刊登悼念总理的诗文,银幕上看不到追悼

    周总理的镜头。那时,人们只有把对周总理的怀念藏在心底。十

    月春雷一声响,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一举粉碎“了 四人帮”。那套

    在人们思想上精神上的枷锁也一下子砸碎了,那长期禁锢在人们

    心底的情感,象火山迸发,象江河决堤,汹涌澎湃,一泻千里。不少

    同志,包括那些搁笔多年的老诗人,拿起充满激情的笔,饱蘸怀念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6

    的热泪,写下了一篇篇感人的诗作。收集在这本集子里的,有全国

    各地的工人、农民、解放军、革命干部、革命知识分子和外国朋友的

    八十多首诗作。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了包括绝句、律诗、填词、

    散曲、以及歌行、信天游、新诗等各种诗体,尽情倾诉了他们对周总

    理的思念。

    赵朴初的小令《 金缕曲》情深意挚“。万众号呼总理,泪尽也赎

    公无计”。把人们因失去总理而产生的悲伤情景刻画得多么逼真。

    “ 雪侮霜欺香益烈,功德长留天地”,蕴蓄了对周总理深情的爱,倾

    吐了对“ 四人帮”刻骨的恨“。迎日出,看霞起”,则表达了诗人对于

    我们祖国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一“扫 四人帮”时的乌云阴霾,充

    满了希望,充满了对光明的欢欣和鼓舞。

    长诗《 一月的哀思》,把我们的思绪引回“那 千山默哀,万水波

    息”的日子,读着这些诗,我们仿佛又伫立在北京的长安街头,和千

    万群众一起“,忍住裂心的撕痛,一任那泪眼迷离”,目送着周总理

    的灵车辗过我们的心缓缓西去。作者那深沉的诗句,联翩的浮想

    和挚诚的讴歌,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人泪下。诗人们还同成千上万

    的群众一道,怀着难以抑制的哀痛,瞻仰了周总理曾经居住过的一

    些地方。他们凝望着南昌大旅社的镜台,重庆红岩的香樟,南京梅

    园的翠柏,触景生情,唱起了心中的歌。热情地赞颂总理在革命征

    途上立下的丰功伟绩,缅怀总理那光辉灿烂的一生,并决心化悲痛

    为力量,永远走周总理走过的路。

    “ 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在大庆的井架边,

    大寨的梯田旁,天山的雪峰下,西双版纳的丛林里,以及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到处都留下周总理那爽朗的笑声,到处都印下周总理那

    闪光的足迹。祖国各个兄弟民族的诗作者,怀着海样的深情,用最

    美好的语言,最艳丽的色彩,把周总理深入群众,和群众心心相印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7

    的伟大英姿,作了尽情的描绘。这些发自肺腑的心声,绚丽多姿的

    诗篇,读后使人感到分外亲切,同时,也倍添了我们对周总理的思

    念。

    还有一些作者撷取了总理生平中的一两件小事,歌颂了总理

    崇高而美好的品德《。 一张戏票》里,诗作者这样回忆道“:傍晚,我

    给周总理送上一张戏票:请总理看看我们朝鲜族舞蹈,周总理高兴

    地说:好!接着问“:这张戏票售价多少“?”我该怎样回答总理的问

    话呀,请总理看戏,怎能把钱要!周总理说“:和群众一样买票,国

    家的规定,我们要遵守好。”⋯⋯诗句纯朴无华,但总理那种和群众

    打成一片,以一个普通劳动者自居的高尚品德,却跃然纸上。在

    《 一包油馓子》这首诗里,作者 淮安县委的负通过总理的故乡——

    责同志去北京开会,顺便带了一点淮安的土特产油馓子给总理,结

    果东西被原封退回的事,深刻细腻地刻划了我们的好总理日理万

    机,双鬓添霜,胸怀亿万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

    了总理这样一“个 伟大的公仆”和他“的 无私的壮举”。

    是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就这样一辈子为旧世界掘墓,一辈

    子为新世界奠基。他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生前,不准

    人为他写一篇传记;死后,还不肯占一块小小的墓地。这本诗集凝

    聚着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怀念和深切悲悼,它就象一束绚丽多姿的

    鲜花,敬献给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在天之灵;它象喷射着灼人光焰

    的怒火,焚烧着万恶“的 四人帮”这伙丑类;它象一声声催征的战

    鼓,鼓舞着我们紧跟党中央,把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

    敬爱的周总理,您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1978年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8

    血雨腥风终有涯

    ——看《 江姐》后有感

    虽然我曾不止一次地看过《 红岩》和《 在烈火中永生》,国庆前

    夕,当《 江姐》在重庆首映时,我还是抱着先睹为快的心情,去看了

    这部彩色舞台艺术片。

    走出影院时,夜幕早已降临,解放碑附近华灯如昼,欢乐的人

    流摩肩接踵,谈笑风生,多么幸福与繁荣的景象呵!可是,这时萦

    绕在我脑海里的,却是江姐那坚定、热情、朴质的形象,影片中那

    “ 千里冰霜脚下踩“”香飘云天外”的《 红梅赞》歌,犹余音缭绕,不绝

    于耳;银幕上那朝天门码头上的石梯,歌乐山下渣滓洞那人间魔

    窟,还历历在目。这一切,对长住山城的人,是多么熟悉呵!

    特别令人难忘的是:当江姐肩负着党的重任,前往华蓥山游击

    队途中,亲眼见到她的丈夫、亲爱的战友不幸牺牲的情景,她克服

    了难以抑制的悲痛,毅然踏着烈士的足迹,昂首挺胸,奔向战场,此

    情此景,是何等感人肺腑!最后,当江姐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从容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9

    就义时,不正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和伟大胸怀?!她那

    光辉的形象,不正象那傲霜的红梅“,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

    阳开”。郭沫若同志生前在为《 江姐》题诗时,“称 胡兰惊再世,一曼

    吐长虹“”,江姐天下颂”,绝非过誉之词。

    影片成功地艺术地再现了重庆解放前夕、川东地下党的英勇

    斗争。可是在“那 人妖颠倒是非淆”的日子,那个梦想“当 女皇”的

    “ 人面东西”,竟血口喷人,诬“指 川东地下党没有一个好人”,使当

    年不少战斗在川东地区的地下党员,和与地下党有联系的群众,蒙

    受了不白之冤,被集中审查,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连那些早已牺牲

    在敌人屠刀之下的先烈也不能幸免:墓碑被掀掉了,遗属也无辜受

    到株连,令人何等愤慨!

    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一举粉碎“了 四人帮”,把被颠倒了的

    是非又颠倒了过来。今天,我们在银幕上得以重睹江姐,以及江姐

    的战友——孙明霞、华为、双枪老太婆、兰洪顺等同志的勃勃英姿,

    想到过去“的 血雨腥风终有涯”,看到今天“的 人间已种自由花”,怎

    不令人喜从中来,高兴万分。光荣的川东地下党的同志们呵!是

    你们,用生命迎来了山城的解放;是你们,用热血浇灌出烂漫的山

    花。你门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不愧是用特殊材料铸成

    的人,你们那不朽的业绩,将永远活在山城人民,活在全国人民的

    心 中 。

    1978年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0

    风格别具的《 昙花梦》

    上海电视台、黄山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十一集电视连续剧《 昙花

    梦》,风格别具,不可多得。它比有的侦探片美,比某些爱情片雅。

    这部电视剧是根据旅居香港的女作家陈娟的同名小说改编

    的。陈的父亲抗日胜利后在国民党首都南京警察局任刑侦科长,

    曾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小说中涉及的案件:外交部长和教育

    部长公馆被盗案,美国特使马歇尔将军汽车被窃案,当年轰动京

    沪,并引起蒋介石震怒《。 昙花梦》一书就是作者根据其父的亲身

    经历写成的。此书1984年在香港出版后,《 啄木鸟》《 深圳特区报》

    等报刊争相转载。接着,北京法律出版社出了书。

    电视剧保留了原著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但也作了很多改动,特

    别是结尾。

    年轻、美貌、多才的窃道高手李丽兰,被刚从警校毕业的高材

    生、刑侦科长程慈航巧计擒获后,程念其悲惨身世,不幸沦入黑道,

    决心加以挽救,乃从轻发落。之后,李丽兰改邪归正,并协助慈航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1

    连破大案。在此期间,二人感情日笃。为报答程再生之德,李决心

    以身相许,但又想到自“己 残花败柳”之身,岂不影响程的终生幸

    福!最后决定牺牲自己的情爱,移花接木,让守身如玉的师姐花锦

    芳与程永结同心。当程坠入花锦芳施展“的 销魂绝技”时,又发觉

    李精心安排“的 有花堪折直须折”的锦囊妙计,只觉得对不起丽兰

    而深感内疚。这里,他俩的人性得到了升华。之后,随着时局变

    化,南京风雨飘摇,达官贵人纷纷携眷南逃。这时,李丽兰邀程一

    同前往香港,并对其去港后的生活作了安排。但,程出于男子汉的

    自尊,不愿寄人篱下,只得在机场挥泪送别。人去楼空,万事皆如

    昙花一梦。最后,程慈航只身一人去到中山陵前,默默地撕下警徽

    ⋯⋯电视剧在这里,为主人公找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归宿。

    ——女警官杨玉在处理程慈航与助手 琼的关系上,尽管杨主

    动地、明白无误地向程献上了爱心,但程始终以兄妹之礼相待,不

    越雷池一步,显得极有分寸。这从一个侧面烘托了主人公那内在

    的美、用情的专。

    电视剧在改编上最成功的地方是:加强了警官严中甫这条线

    的戏,原著中,严因勾结匪类,贪赃枉法,被捕判刑。电视里把这个

    劣迹昭著,但有后台的人升为警察局长,这就让人为程慈航和李丽

    兰捏一把汗,直到杨玉琼死于非命,程被迫将严开枪击毙后,观众

    才松了口气。这一改动,不仅使矛盾冲突更加激烈,并且形象地描

    绘了旧社会官场的黑暗,揭示了国民党必然败亡的命运,也更符合

    当时历史的真实。

    不过,电视剧里某些新增的情节,如花锦芳被钱雨泉设圈套奸

    污,我认为是画蛇添足。特别是那魔幻似的捆绑法,不仅与钱雨泉

    这个资本家的身份不符,且与小说那种雅致、含蓄的风格不协调。

    1990年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2

    闹市小品如蝉歌

    原重庆《 文化生活》报副主编,年近古稀的钟梦斯,前不久,将

    他这些年用笔名丁放写的40多篇散文,交由四川民族出版社结集

    出版了。

    当我读完这本名为《 闹市小品》,既不厚也不薄的散文集后,掩

    卷沉思,我首先就想到集中那“篇 登山听蝉歌”来。在这里,作者用

    深情的笔触,叙说了那山林中的蝉“:蝉儿一定是快乐的化身,为给

    予他温暖的太阳歌唱,也为这美好的人间歌唱。⋯⋯灵性的蝉儿,

    也感悟到了人世的冷酷,在为人间的不平而鸣。⋯⋯谁知骤起的

    狂风,引来了一场暴雨,顷刻之间,蝉歌消失了。”最后,作者写道:

    “ 终于,雨后放晴,太阳更艳,蓝天更阔,蝉歌又起了,更加清纯、嘹

    亮。”

    综观梦斯那曲折坎坷的一生,他不就是一只蝉吗?建国初期,

    他怀着对新时代的景仰,投身革命,为美好的人间歌唱,他在《 西南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3

    公安画报》作文字编辑时,曾写下一篇4000多字的报告文学,热情

    讴歌了为抢救儿童,英勇献身,后被中央公安部命名“为 模范人民

    警察”的张国富烈士。这篇发表在《 西南文艺》1952年一月号的朴

    实、细腻、感人至深的文章,至今还留在不少人的记忆里。

    谁知,五七年那场暴风雨,和接踵而至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

    劫,像沉重的乌云压在他头上,他的歌消失了。那些惨痛的回忆让

    他愤怒,那一篇篇充满血和泪的文字让人动容。看吧!那个年代,

    《 三 《、 知识越多越反动》《、 怕“当 老保”》岁儿童“成 要犯”》 《、 拒输

    “ 牛血”》等,是那样荒唐,那样可笑,让人无法理解,简直算得“上 天

    方夜谭”。可是,那些事,都是发生在我们这块大地上的千真万确

    的事呵!朋友们!不要忘记那个年代,记得有位哲人曾经说过:

    “ 忘记过去等于背叛!”

    那个年代终于过去了,在梦斯出任《 文化生活》报副主编期间,

    一面孜孜不倦地为他人作嫁衣裳,一面又提起那搁下多年的笔,对

    商海大潮中的畸形现象,含而不怒地予以揭示,但更多的还是为那

    些时代的娇子歌唱。这里有:在长途客车上勇斗车匪的残疾人;有

    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白衣护士;有不捞钱、不捞官、被人讥“为 外星

    人”的公司经理。⋯⋯

    人间是美好的!愿蝉歌不绝。

    1997年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4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5

    情思绵绵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6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7

    和小平同志乘小火车

    我们敬爱的小平同志与世长辞了,这段时间,我常常想起四十

    六年前,在大田湾西南工业展览会上,和小平同志同乘小火车的一

    段令我终身难忘的往事。

    1951年,重庆解放才一年多,工业生产刚刚恢复和发展,以邓

    小平同志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决定,在重庆举办一次西

    南工业展览会。目的是检阅西南地区的工业生产力量,以迎接即

    将到来的经济建设高潮,鼓动全西南人民为建设新西南而共同努

    力。地点定在大田湾。当时,我们一群刚参加工作的青年学生被

    调入筹备处,我被分配在保卫组工作。

    当时,大田湾还是一大片荒地,办公室、展览室和工作人员的

    宿舍全都用楠竹、蔑席捆绑而成。来参加展出的公私厂矿企业有

    750多家,分成铁路、钢铁、机械、轻工、化工、纺织、矿业、电业8个

    馆,展品主要是图表、模型和部分实物。那时,最牵动人心的是铁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8

    路馆。

    新中国刚成立,党和政府就决定立即动工修建成渝铁路。尽

    管当时财力、物力都十分困难,还是预定1951年9月1日从重庆通

    车到永川。为普及铁路常识,铁路馆在大田湾临时修了一条绕场

    一周的轻便铁路,将天府煤矿矿用小火车头和车厢调来,供人们参

    观和乘坐。

    小平同志对展览会的工作自始至终十分关注,并应筹备处之

    约,为展览会题了词。原文是:“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落后的农业

    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题词于1951年8月10日展览会正式开

    幕那天,发表在重庆《 新华日报》第一版上。

    展览会开幕前的一天下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三点左右,我

    们得到通知:小平同志来了,我们纷纷赶到展览会大门口( 现跳伞

    塔旁),只见邓小平同志在十多位同志陪同下,迈着矫健的步伐,满

    脸含笑地进场来了。

    在此之前,我们这群年青人只是从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

    进大别山等富有传奇色彩的战斗故事中,听到过小平同志的英名,

    而这天,我们却有幸在如此近的距离内亲眼看到了他。他身体健

    康,精力异常充沛。那时,小平同志才47岁。

    那天,小平同志兴致勃勃地逐馆观看,最后来到铁路馆,听罢

    介绍,迳直登上了小火车。这时,我们一大群工作人员也跟着上了

    后面几节车厢。由于火车是绕着圆圈行驶,车速不快,我们清楚地

    看到:小平同志坐在靠窗的座位上,一面指点着窗外的景物,一面

    讲述着什么⋯⋯列车绕场一周,只用了几分钟时间,但我们都无比

    的兴奋,都以同小平同志乘一列火车而感到万分荣幸,分外骄傲。

    展览会原订展出50天,后应观众要求,延长到10月10日结

    束,两个月时间,接待了西南各地的观众和志愿军归国代表共72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9

    万多人。

    四十六年过去了,西南的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单是铁

    路,就陆续建成了成渝、宝成、川黔、贵昆、成昆和湘黔、襄渝等7条

    干线,直通沿海的南昆线也已铺通。这一切,无不凝聚着小平同志

    的心血,都是同“他 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指导思

    想分不开的。

    1997年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0

    相知情义贵翠环

    ——记张爱萍将军一段情

    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主任医师伍沛霖教授,每忆及与张爱萍

    将军的一段交往,内心常激动不已。

    几年前,伍教授还在成都中医学院工作。一天上午,他突然接

    到通知,正在成都视察工作的张爱萍将军要接见他,伍教授一时迷

    惑不解:张将军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战功显赫,对诗词、

    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而自己一介书生,虽年近花甲,毕竟还是晚

    辈,张将军是如何知道自己的呢?

    这天中午,伍沛霖教授来到张将军在成都下榻的金牛宾馆,沿

    着芙蓉夹道的花径,进入客厅,互致问候后,伍教授方知,张将军是

    从美国的大哥处了解到他的。其大哥曾两次回国讲学,并与张将

    军相识,几年来他们常有诗词唱和往来。谈起其兄,张爱萍将军称

    赞道“:令兄承祖先生诗写得好,又是著名学者,多次回国讲学,对

    国家、对民族贡献很大。”说着,取出一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1

    的《 神剑之歌·张爱萍诗词、书法、摄影选集》,翻到第263页,说:

    “ 1983年,令兄海外归来,赠我一诗:不怒而威服八荒,岂凭步勇守

    封疆;庙堂决算资文武,国运因人转汉唐。当时,我曾原韵奉和:暴

    政如虎遍野荒,山河破碎丧国疆;风雨过后青云缭,鸿雁北飞朝盛

    唐。”

    接着,张爱萍将军翻到第299页,谈道:“ 1988年4月,令兄又

    赠我两首贺诗:一首是:创业当年天下忧,建军建国为民谋;勤劳鞠

    瘁功成日,细雨和风思范舟。另一首诗是:艺苑词坛身未休,篱边

    菊映南山幽;兹无案牍劳神志,纵情诗书任自由。”

    同年5月14日,张爱萍将军步原韵作了两首答谢诗:

    ( 一)

    少壮出征未忘忧,沙场百战度春秋;

    国强民富烈士血,有幸暮阳泛轻舟。

    ( 二)

    欣诵华章喜心头,桃源幽境乐神游;

    快镜即兴猎奇景,闲情自得好打油。

    张将军说罢,就提笔在书的扉页写上“ 沛霖先生教正。张爱

    萍,1991年6月1日,蓉城。”20字,将书亲手赠给了伍教授。

    教授接过这本比什么都珍贵的礼品,特别是张将军那潇洒飘

    逸、别具一格的亲笔题字,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时,张将军又问“:贵府大陆尚有何人?”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2

    教授答“:老母尚在,年届九旬,唯只身一人,独居重庆。”

    “ 何不调往山城,侍奉高堂?”

    “ 如有可能,当然是好。”

    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这次接见之后不久,有关部门正式通知,

    调伍沛霖教授到重庆工作。

    伍沛霖教授一家来渝后,同老母朝夕相处,骨肉团聚,三代同

    堂,欢欣莫名。

    定居纽约已40余年的伍承祖博士得知其弟在张将军的关照

    下,乔迁重庆,即在大洋彼岸赋诗一首“:一言九鼎成乔迁,老少渝

    城共庆欢,蓬户犹如陌上鸟,轻飞何处可街环。”

    张将军在北京见到诗后,又步原韵和诗一首:

    远洋游子岁月迁,犹为高堂白发欢;

    侍老辅少秉天意,相知情义贵翠环。

    张将军对海外知识分子关怀备至,义重情深,感人肺腑!

    1994年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3

    他有一颗报国心

    四川省运输公司货车驾驶员胡开国调到省运重庆二十二队不

    到一年,平常是一“个 不怎么样”的人,身体嘛!也不怎么样,用他

    妈妈的话来说,干筋筋,瘦壳壳。平时,他爱穿洁白的高领毛衣,外

    罩一件西式的大翻领上装,脚上穿双火箭式的皮鞋,鞋底还加了铁

    钉,走起路来就发出“ 咔、咔、咔”的响声。他的头发也许蓄得长了

    点,两边的鬓发几乎把耳朵也盖住了。每次出车,他都要戴一副干

    干净净的白手套,有次去川北,途中手套不见了,他心里总不是味,

    结果另外去买了一副。他的床头,还挂着一幅炭精画,画的是古代

    西欧一个专爱打抱不平的著名游侠佐罗的头像,有的人看到这幅

    画就把头掉了过去。不过这也难怪,长期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

    地上的人,对这是有点看不惯嘛!

    小胡出身在一个钢铁工人的家庭,这年二十五岁,只读过初

    中,文化低成了他的致命伤,学习会上他说不出什么精辟的见解,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4

    黑板报上也看不到他写的什么文章,因此,在人们心目中没留下什

    么深刻的印象。不过,同许多性格内向的人一样,尽管平时不爱说

    话,也不爱在大庭广众中抛头露面,但心中却蕴藏着一团火。十七

    岁时,他到巴县一个山乡插队,虽然那里一个劳动日只值一角多

    钱,经常吃红苕、包谷当饭,但他却忘不了那里既勤劳又贫困、既善

    良又缺乏知识的农民,说真的,他现在还经常怀念着那里。粉碎

    “ 四人帮”后,他参了军,在浙江杭州某部当一名驾驶兵。每当他走

    过西湖,看到那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以及湖心岛上的曲桥,保俶塔

    的倒影,特别是西子湖畔岳飞墓前“那 精忠报国”的匾额,一股保卫

    祖国、报效祖国的激情就油然而生,久久在心头激荡。怪不得,他

    把每月仅有的六元钱津贴费存起来,买了一台国产的友谊牌照相

    机,尽管他一直照得不好,人像经常是歪歪倒倒的,但他多想把祖

    国的山山水水都留在自己的影集里,永远珍藏在记忆中。也怪不

    得,他入伍不久,就递交了入团申请书,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壮

    丽的共产主义事业。也怪不得,他的笔记本里,好几处写着这样的

    话“:祖国呵!我可爱的祖国,我为您愿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在部队,为了夺回那逝去的岁月,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在他那

    几册厚厚的笔记本里,写下了不少的心得体会。翻翻他的笔记本,

    想想他平日的生活,和那床头的炭精画,你可以看到:他既有一颗

    热爱党、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同时,他也在期待、追求着一种美好

    的生活,和那热烈而坚贞的爱情。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在小胡的生命史上,那永远闪光的一页

    罢!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八日上午,天色灰暗,气候奇冷。

    这天,小胡的260号解放牌货车进车库例行保养,忽然,车管

    股长喊到他“:小胡!你把239开到北碚去。”尽管制度上写明,车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5

    进库人进库,但,领导交了任务,就去罢,于是马上回答道“:把车钥

    匙给我嘛!”有任务,就执行,这是他在部队里养成的习惯,这习惯,

    小胡还带回了家哩!不仅他那终年药罐不离身的妈妈喊他干啥就

    干(啥 他爸爸五年前去世了),连他那调皮的小弟“弟 命令”他去洗

    衣服,他也从不推托。

    汽车驶出山城那繁华的市区后,小胡的车速逐渐加快了,路边

    的榆树、竹林、和那青幽幽的麦田、菜地,亮晃晃的渔塘、冬水田,都

    一闪而过。

    车过三溪口后,公路上有养路工人在补路,左前方又有一部拖

    拉机抛了锚,他只得把车停了下来。就在这时,在右前方土堆上蹲

    着的一个年轻人突然站了起来,跳上踏板,连招呼都不打一声,拉

    开车门就钻进了驾驶室。

    “ 下去!下去!”对那些又想搭车、又不讲文明礼貌的人,他总

    有一种本能的厌恶。但是对想搭个顺路车的老实农民,他不仅乐

    意帮忙,连烟都不得抽人家一支的。

    谁知道,那家伙忽然从挎包里摸出一支二号驳壳,对准他,恶

    狠狠地说道“:开车!”

    面对那黑洞洞的枪口,小胡的心顿时紧了一下。

    为了定定神,小胡取出一支香烟,啣在嘴上。接着,又取出一

    支,递给那带枪的人,然后把打火机打燃,凑了过去,可是,那家伙

    却把烟夹在耳朵上,不来接火,背靠车门,同小胡保持着一尺多的

    距离 啰嗦!快开!”,说道“:少

    小胡狠狠地吸了两口烟,松了刹车,让车开始滑行。

    这时,他一面吸着烟,把车慢慢地朝前开,一面冷静地思考着。

    五年前,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的时候,他多想奔赴前线,杀敌

    立功呵!那怕是牺牲了,为国捐躯,马革裹尸还,也光荣嘛!当时,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6

    他天天缠着指导员,打听队伍有没有开拔的消息。遗憾的是愿望

    没有能够实现。想不到今天,在这远离边陲的内地,在这仅仅容得

    下两三个人坐的驾驶室里,竟同凶恶的、持枪的敌人面对面地遭遇

    上了。

    怎么办?同他拚了。他想起了卓娅的话:“ 我不怕死,同志们!

    为自己的人民而死,这是幸福呵。”个人的性命倒不足惜,可面前的

    敌人要怎样才能制服呢?

    一支烟抽完了,他又接着点燃了一支,这个平时一包烟要管两

    三天的人,还从来没有这样一支接一支地抽哩!

    小胡掉过头去,看了那家伙一眼,对方同自己年龄差不多,高

    矮也差不多,但块头比自己大,如果要讲打,可能还不是他的对手,

    何况他手上还有枪,看来,要设法智取!

    “ 师兄!”小胡用了点社会语言,想先试探一下虚实“,听你口

    气,不象重庆人。”

    “ 不瞒你说,在贵阳杀了人,抢了枪。”那家伙在不知不觉中吐

    了真话。

    “ 有子弹没有呵?”小胡故意用了点嘲弄的语气。

    “ 难道这是假的!”对方从衣袋里摸出一颗子弹,在小胡眼前晃

    了晃。他身边有十发子弹,九发压在弹匣里。

    “ 听说‘二王’都挨了,你不怕?”小胡想起前些时候轰动全国的

    “ 二王”盗枪案。

    “ ‘二王’?孬!”那家伙自认为比“ 二王”还高明,不过,他还是

    害怕言多有失,赶忙威胁道“:少说两句,快点开!”

    沉默了一两分钟,对面连续驶过来几辆大客车,小胡又开始说

    道“:你把枪亮出来,万一被人看见了 谨, 防⋯⋯”

    那家伙望了望小胡,又看了他头上的长头发,和他那踩在油门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7

    上的火箭式皮鞋,松了口气,把枪收进了上衣衣兜里,但仍然背靠

    着车门,与小胡保持一定的距离。

    又过了一两分钟,前面出现了一条通往江北县水土沱的支路,

    那家伙突然想到了什么,命令似地说道“:朝右开!”

    小胡心想:这可不能照办,那条路过往人少,不利于捉拿罪犯,

    就一面推托说“:下面是河,过不去!”一面继续朝前开,同时又问

    道“:你打算去哪里?”

    “ 乐山。”

    “ 想去看大佛?嗨,走错了路!”

    就在这时,小胡看到施家梁前面的公路上,有两个穿民警服的

    人,估计是两个检查车辆的交通警,正好,他前面又有两部货车,就

    马上心生一计:我来个强行超车,一定会引起民警的拦阻,那时,就

    可同民警一起擒拿罪犯了。

    当他借抖烟灰的动作,甩掉那还剩了半截的烟头,接着,加大

    油门,按响喇叭,正准备按计行事时,突然,迎面一辆旅行车急驶过

    来,结果,计划落空了,只有眼睁睁地让车从交通警身旁驶过。

    一个急转弯后,汽车开到了嘉陵江边,小胡马上又想到:前面

    大约两公里处,就是襄渝线横跨在嘉陵江上的铁路大桥,他知道,

    桥头有解放军站岗值勤,只要把车子停在桥下,解放军一定要来干

    涉、查问的。

    当小胡正在这样考虑时,那家伙却提出“:掉头!”

    “ 路这样窄!无法掉。”小胡想到自己的计划,不愿让它又成泡

    影。

    那家伙朝前望了望,只见公路左边是峭壁悬岩,峥嵘可怖,右

    边是墨绿的江水,深不可测,汽车在这里确实也无法掉头。

    过了两座隧道后,那凌空飞架的铁路桥在望了。那家伙好象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8

    预感到了什么,把衣兜里的枪往外抽了抽,厉声喝道“:掉头!听见

    没有?”

    小胡仍然朝前开,眼见距离大桥越来越近,一百公尺,五十公

    尺,三十公尺,十公尺,这时,小胡忽然看到公路右边有一大堆修路

    用的碎石,灵机一动,就把车猛然刹住“:掉头罢!就在这里掉。”一

    边说,一边把车子往右后方退,只听轰地一声,两个后轮几乎同时

    陷进了碎石堆。这时,小胡又有意地将排档挂在四档,他看得出,

    那家伙不懂得四档是加速档,无法起步的,然后烘大油门,做起样

    子给那家伙看“:你看!车陷住了,开不动了,只有下车扒石头。”

    那家伙见此情景,无计可施,叹了口气,只有让小胡打开车门

    下车去,他自己也跟着走下车来,用手拿着枪把,寸步不离地把小

    胡跟着。

    小胡用手扒了几下石头,然后装作无力地说道“:我还没吃早

    饭,饿了,你也来扒两下嘛!”

    那家伙不仅不来扒,反而说道“:你才没吃早饭,我已经两天没

    吃饭了!”

    小胡一面扒石头,一面寻思对策。他蓦然看到同队李正森的

    车开了上来,就连忙将李喊住“:喂喂!来帮个忙,我车子陷住了。”

    李正森把车停在路边,头伸出窗外,答复道“:我没带钢丝绳,

    怎么拖嘛!”当他这样回答时,却看到小胡不断向他递眼色。李正

    森同胡开国尽管相识不到一年,但还是知道小胡是个不多言不多

    语的人,从没听说他有什么怪动作,为此,他感到十分奇怪,但又不

    明究竟,就仔细地观察着小胡同他身旁的那个陌生人。突然,他看

    到小胡一个转身,将那家伙拦腰抱住,并死死地按住他的右手,同

    时,又听小胡高叫“:他有枪!快来下他的枪!”李正森马上跳下车

    来,冲上前去,把那家伙身上的二号驳壳缴了过来。这时,路过的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9

    一位工人和守桥的战士闻声赶到,大家一齐用绳索将罪犯捆了起

    来,押往前面不远处的燎原派出所。

    刚才还是灰暗的天空,这时露出了点亮色,嘉陵江也发出了欢

    乐的涛声,好象在向智擒逃犯的英雄致敬。

    最后,我还要向读者报告的是:就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不久,

    桃花盛开的时候,有一位美丽的姑娘,约小胡去西区公园,合了影

    哩!

    1984年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0

    “ 唐司令”传奇

    重庆警界有位奇人,姓唐,名时铭,长年在市联防办公室工作,

    他和全市的6000多名联防队员一道,日日夜夜巡逻在山城的大街

    小巷、车站码头,为了山城的安宁,历尽艰辛,被人们尊称为“ 唐司

    令”。

    “ 唐司令”今年59岁,头肥耳大,身宽体胖,精力过人,人们都

    说他最多40出头。他出身在一个寿星家族,其长辈大多活到八九

    十,他的老母至今健在,今年102岁。“ 唐司令”吃得睡得,吃烧白

    三碗不过瘾,喝酒斤多不醉,睡起觉来,鼾声如雷。

    人们爱这样形容他:坐着象尊罗汉,有慈悲为怀的菩萨心肠;

    站着象鲁智深,嫉恶如仇,力能倒拔垂杨柳;办起案来又心细如发,

    可与莽张飞媲美。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1

    十多年前的一天清晨,唐时铭接到通知,说某逃犯可能潜往川

    黔两省交界处的大山里,他立即开一辆摩托赶往綦江县的打通,石

    壕等地布置缉捕。下午,任务告一段落,赓即开车回渝。谁知,在

    下坡时,一不小心,连人带车滚下悬岩,幸好,岩脚是块松软的红苕

    土,人没出问题,只是头有点痛,摸起有点血。再一看车,灯虽撞得

    粉碎,车还可开,他看了看地形,活动了下筋骨,双手一抱,就把那

    摩托抱上了公路,然后将车发动,又踏上了归途。

    当晚9时,他回到重庆,来到重医附二院,医生立即为他受伤

    的头部消毒,缝合了4针,然后开假条要他休息一周。

    第二天,他把假条放在包里,若无其事地又来上班。

    同志们听说他出了车祸,纷纷前来看望,但一听说他把摩托车

    从岩脚抱上公路,都半信半疑。有人说:那摩托车重达120多公

    斤,他能抱得动吗?也有人说:他体质好,本身体重就是100公斤,

    加上他解放前卖力为生,十四五岁在蔡家场担煤炭,在大阳沟担猪

    杂碎,行走如飞。这时,有人打赌:只要他当众把摩托车抱起来,就

    心甘情愿地买两条烟请客。

    唐时铭一声不吭,和人们一道来到车场,当着数十人的面,走

    到一部摩托车边,吐一把口水将双手一搓,毫不费力地把摩托车抱

    了起来,还面不改色气不喘地原地转了一圈。

    这时,掌声四起,人们服了。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2

    唐时铭力大如牛,罪犯在他面前,先就畏惧三分。但是,同志

    们都承认:唐时铭有粗的一面,也有细的一面。他在10多年的夜

    巡生涯中,由于细心观察,细心盘问,细心设伏,当场捉获过不少坏

    人。

    有天深夜,他巡逻到凯旋路时,看见前面一辆吉普车在闭灯行

    驶,再一看,那吉普车走得摇摇晃晃,东倒西歪。他当即断定,这开

    车的肯定是个偷车贼,于是,来了个百米冲刺,赶到前面,令其停

    车。那偷车的大吃一惊,当即跳车逃跑,还没跑出几步,唐时铭一

    声怒吼“:给我站住!”那偷车贼顿时瘫软在地,束手就擒。

    又一次,他带领两名队员,夜巡到江北红旗河沟前面,看到路

    上走着3男1女,既不象上下夜班的工人,也不象赶夜路的农民,几

    个男的20来岁,流里流气的,那女的不过十三四岁,面有悲戚之

    色,即上前盘问“:深更半夜,不回家睡觉,在外面干啥?”几个人支

    支唔唔,答非所问。唐即命队员将3个男的分开讯问,不出所料,

    几个说的牛头不对马嘴,矛盾百出,再分头一追,当即查破轮奸案

    一起。

    有年秋末,石坪桥荒沟一带连续发生几起抢劫案,唐时铭奉命

    加强那一地区的夜巡工作。第三天晚上,唐时铭扮成大款,西装革

    履,提个手提箱,独自一人向荒沟走去。这时,一年轻人向他靠拢,

    唐见其左边裤包有硬件,估计是匕首,就先发制人,一个猛劲,将其

    左手扭了过来,霎时,隐藏在阴暗处的罪犯的两名同伙,拔出满尺

    刀向唐扑来,唐时铭见时机成熟,即按预定信号,用电筒光前后左

    右一扫,埋伏在四周的联防队员一齐围了过来,3名罪犯闻声大惊,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3

    不知所措,全部落网。后交九龙坡区公安分局审查,由此破案10

    余起,此后,荒沟又平静如初。

    近些年,唐时铭作为市联防办公室主任,经常深入到全市各联

    防点,和广大队员同生活、同战斗。当他看到一些联防点冬天没有

    烤火炉,没有御寒的大衣,夏天没有清凉饮料、防暑药,就向有关部

    门反映,要求尽快解决。有个联防点,对通夜值勤的没有准备夜

    餐,他就认起真说:再困难也困难不在一碗面钱上。为此,他接连

    去说了3次,直到看见队员们半夜吃到了肥肠面才罢休。

    有一次,他深夜到郊区查勤,发现一当班队员关门睡觉,他毫

    不留情地把他叫下床来狠“狠 刮”了一顿,接着,还将分管的所长、

    科长和分局长统统从睡梦中请起“来 交换意见”,直到层层都认了

    错,表示要坚决改正为止。

    当有联防队员英勇顽强,生擒罪犯后,他及时通报表扬,并给

    以重奖;个别队员成绩特别突出时,他建议上级将其破格吸收为公

    安干警。联防队员都说“:唐司令”身上有“把 刮胡刀”,还有“把 公

    平秤”,他既关心联防队员的工作,也关心联防队员的生活。

    10多年来,唐时铭每周用5个晚上,有时是6个晚上出去夜

    巡,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每天晚上11点出发,凌晨6点回家,

    上午睡觉,下午又上班,人们都说他阴阳颠倒,生物钟搞乱了,对身

    体不利,他却无所谓。局领导为了照顾他,要他每周少出去两个晚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4

    上,让其他年轻人上。他打趣地说“:我身体行!让年轻人多回家

    陪陪老婆,否则,小俩口闹起矛盾来,我招呼不住。”

    那长年累月的夜间工作,对家庭会带来一些问题。唐时铭每

    天夜巡回家,妻子上班走了,屋里冷清清的;妻子晚上下班回来,他

    又夜巡了,两人长时间不能凑在一起。开头,他妻子也很有意见,

    甚至发过脾气“:你还要不要这个家!我们干脆各走各。”唐时铭文

    化不高,说不来温柔话,只有傻笑。但,说归说,骂归骂,毕竟,他妻

    子也是共产党员,深明大义,当她陆陆续续地看到,她丈夫从市公

    安局、市政府和省公安厅拿回来5枚立功奖章和10多份嘉奖证书

    后,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默默地承担了绝大部分家

    务事,成了一位典型的贤内助。今年2月,唐时铭赴京出席全国公

    安英模表彰大会。当他妻子在电视上看到公安部部长亲手为唐时

    铭佩上英模勋章,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的亲切接见

    并合影留念时,她情不自禁地哭了,那泪水,又苦又甜。

    1995年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5

    最后的骑兵

    当伍长江作为人民解放军的最后一代骑兵光荣退役时,这位

    一米七三的汉子也悄悄地流下了热泪。虽然他明知现代化的摩

    托、装甲、坦克必将取代古老的、原始的战马,但他还是舍不得那伴

    依他整整十年的枣红马。是枣红马,陪他奔驰过当年红军长征路

    上那皑皑的雪山,无垠的草地,是枣红马,伴他倘佯在九寨沟那清

    澈的镜湖边,幽静的密林里⋯⋯

    他终于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阿坝军分区独立骑兵营。

    他既兴奋,又忐忑不安地走上了新的岗位——九龙坡区花溪

    乡公安派出所。

    这里是一畦畦碧绿的菜地,一口口波光潋滟的渔塘,再也看不

    到广袤的牧场,听不见战马的嘶鸣,但他懂得:解放军,人民警察,

    都是为了人民的安宁和幸福。

    伍长江刚穿上民警服,就遇上红光村与瓷厂连界处连续几个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6

    晚上发生大案。罪犯趁夜静更深,行人稀少之际,持凶器威逼过路

    的单身妇女,抢劫施暴,闹得那片地区人心惶惶,女工都不敢上夜

    班了。伍长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迅即下村调查,很快了解到罪

    犯的特征,活动的规律。入夜,他悄悄进入设伏的阵地,机警地等

    待着猎物的出现。但,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了,什么动静也没

    有。子夜时分,他感到身上冷嗖嗖的,眼皮也不听使唤了,困意阵

    阵向他袭来,他摸出了香烟、火柴,当他正准备划火时,蓦然想到:

    当年,邱少云在上甘岭前线进入伏击阵地后,大火烧到了身上,纹

    丝不动,宁愿自己活活地被烧死,也不暴露目标,影响全军的作战

    计划⋯⋯想到这里,他默默无言地把火柴、香烟放回了兜里。

    就这样,他凭着一腔热血,坚守在这虽然不是炮火纷飞的战

    场,但也是对敌斗争的前沿。

    不过,这个夜晚,没有结果。

    第二个晚上,罪犯还是没有出现。

    第三天,第四天,依然如故。

    第五天,他还是满怀信心地进入阵地,他坚信,贪婪的罪犯是

    不会收手的。果然,十点不到,路上刚走过一个单身女人,紧接着,

    一个男人跟踪而至,当男人掏出亮晃晃的匕首,正欲对女人施暴

    时,伍长江一跃而起,厉声高呼:不准动,放下凶器⋯⋯

    之后,人们一传十,十传百,说有神兵天降,为地方除了一害。

    几年过去了,伍长江先后侦破了上百件案子,省、市公安机关

    九次给他通令嘉奖。

    前年,乡政府给派出所配了一部警车,伍长江好高兴啊!他一

    看到警车,就想起了他的战马。一掌握到方向盘,就象骑上了马

    背。他爱警车,和当年爱他的枣红马一样。他的车和他自己,都时

    刻处在战备状态。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7

    今年三月二十日深夜,劳累了一天的伍长江刚刚进入梦乡,突

    然,报警的电话响了。原来,半小时前,民主村发生了一件持刀抢

    劫二千多元的大案。他马上起床,开上警车,直奔现场。当他了解

    到三名罪犯的衣着、特征后,就驱车朝罪犯逃跑的方向追去,追了

    好几公里,终于在一家路边店里发现了罪犯。这时,三个合伙作案

    的年轻人正围着火锅“喝 庆功酒”哩!⋯⋯

    转眼间,伍长江从骑兵营转业到派出所,又是十年了。象当年

    骑着战马巡行在阿坝草原一样,如今驾着警车,不分昼夜,不论寒

    暑地巡逻在花溪河两岸,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母亲的微笑⋯⋯

    1992年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8

    华  医  生

    年初,华医生做梦也没想到,竟会把她调到新近成立的、对外

    界还有点神秘的市第一教育所,一个不是医院“的 医院”来。

    这“ 医院”地处市郊,墙外青山叠翠,流水潺潺,院内整洁静谧,

    树影婆娑,洁白的栀子花,红艳艳的美人蕉,争妍斗丽。生活在这

    里的全是些年轻女子,她们都是因为出卖人的尊严,干了不光彩的

    违法事后,被强制送到这里来接受教育的。

    华桂兰刚调来时,心情很矛盾。因为,十年前她在重庆医学院

    读书时,并未学过性病学呵!性病,早在五十年代就在中国大陆绝

    了迹,教材里也取消了有关性病的章节,没想到今天,还得去学习

    这门对她来说是全新的,而对人类来说却是老而又老的知识呵!

    令华医生恼火的不仅于此。原先在医院工作时,她作为大夫,

    只看病、开处方。而今天,在暂时只有一个医务人员的情况下,她

    既要看病,又要发药,还要打针,空闲时还得搓棉签、煮针头。而她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9

    的家,又远在几公里之外,每天清晨,她都得换乘两次公共汽车,再

    走一段坑坑洼洼、崎岖难行的上坡路⋯⋯这一切,她都默默地认

    了。她知道,自己是共产党员,应该无私地奉献。

    人的思想是复杂的。看着那些人受性病的折磨,她同情、怜

    悯,真想为她们多做点什么;一旦那些人说起怪话、做起怪动作来,

    就令她恶心,恨不得换个单位,一走了之;可一遇到她个人无法处

    置的疑难病症,或者为了给她们刮宫引产,又得热诚地、耐心地亲

    自陪送她们去医院验血、照光、住院、动手术⋯⋯一次,急救中心一

    位老同学问她“:是你妹妹!好漂亮呵!”当时,她真不知道如何启

    齿了。那天晚上,华医生伤伤心心地哭了。她说“:我弟弟生病,我

    都没有陪他去医院看过病呵!”凝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她蓦然

    想起年近半百的周所长,她把那些人看作自己不争气的女儿,苦口

    婆心地规劝,无微不至地关心,让她们自尊自爱,幡然悔悟,觉今是

    而昨非。自己,不是也可以、也应该、也能够把她们视为自己不争

    气的妹妹,既医她们的病,又医她们的心⋯⋯

    春去夏来,她逐渐习惯于风尘仆仆地奔走在那坑坑洼洼、崎岖

    不平的上班路上,她仿佛闻到了所内栀子花那沁人心脾的芳香,看

    到了美人蕉那娇羞的容颜。

    1990年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0

    巴渝之花开南国

    ——访青年演员苏小蓉

    你看过广东电视台摄制的连续剧《 海瑞传奇》吗?剧中人梅香

    的扮演者苏小蓉是重 剧 团的演员,四年庆人哩!她原系江北区川

    前迁居广州。

    最近,我在广州访问了她。她肩披小鹿纯子式的秀发,上穿大

    色块的宽松衫,下着紧身裤,腰束一条时髦的腰带,浑身洋溢着青

    春的朝气。她听说我是重庆去的,便热情地同我握手,向我倾诉了

    她的经历。她对山城是那么眷恋,毕竟,她在重庆渡过了整整20

    个春秋。

    她家住江北城,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