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周玉宁 电话:(010)65914510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退隐的典型...

1
3 3 责任编辑:周玉宁 电话:(010)65914510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理论与争鸣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没有典型人物和知名人物,是今天小说的事实,难道是小说家的无 能?评论家的缺失?亦或读者的不合作?问题的答案总比简单的指责要 复杂得多。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当下小说几 乎放弃了对典型人物的迷恋,小说家们 似乎不再将典型人物挂在嘴边,也不再 穷经皓首地去塑造典型人物。因此21 世纪近20年来,在蓬勃茂盛的小说百花 园里,我们很难与一个典型人物相遇,甚 至连小说中的“知名人物”也难以遇到。 是否可以这么认为,典型人物已经 从当下小说中退隐了,或者说,读者已经 不再需要从小说中寻找自己的那面“镜 子” —典型人物了。 曾经可不是这样,“典型人物”一度 是个炙手可热的词。“据我看来,现实主 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 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 这句著名的话,成为我们文艺理论的大 众流行语之一,随时随地便能冒出 —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恩格斯于 1888年首次提出“典型人物”这一概念, 为现实主义文学“画龙点睛”。没想到, 这个诞生于遥远欧洲的概念却在中国现 当代文学上刻下了深深印记。 20 世纪 50 至 80 年代,以“典型人 物”为中心,小说界形成了一幅颇有趣味 的图景:是否塑造出了典型人物—评 论家以此作为标准来评判一部作品;如 何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 家以此来思考自己的写作;能否与典型 人物相遇—读者以此来决定是否去阅 读一部作品。这样说尽管稍显夸张,但 有一个事实是,评论家、小说家、读者三 方通力合作,共同“塑造”出了一大批典 型人物:阿 Q、孔乙己、祥子、翠翠、方鸿 渐、陈白露、小二黑、周扒皮、喜儿、杨子 荣、陈奂生等等。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 文学“典型人物画廊”里最“拥挤”的时 刻。 文学时钟进入1990年代,刻有时代 烙印的典型人物逐渐退隐,一些小说知 名人物开始登场,《活着》里的福贵、《许 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红高粱》里的 “我奶奶”、《废都》里的庄之蝶、《长恨歌》 里的王琦瑶,等等,是这一时期知名度较 高的小说人物。我们不愿意将以上人物 称作典型人物,是因为典型人物大致包 含这样几个要素,一是典型环境,二是共 性与个性统一,三是影响深远。而以上 这些人物并不局限于某个典型环境,他 们个性较为突出,身上交织着个体命运 的孤独感和无力感,时代只是一个模糊 的背景,当然这些人物的影响力局限于 小说领域,没有典型人物的社会影响那 般深远,不妨称他们为“知名人物”。典 型人物和知名人物的文学性,并无高下 之分,相反,知名人物的文学生命力或许 更为持久,他们呼应了黑格尔的一句话, 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 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 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 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这话倒像是在反 驳恩格斯的“典型人物”论。 由“典型人物”过渡到“知名人物”, 从侧面折射了一种创作理论的转向:由 阶级论主导的现实主义文学转向人本论 主导的现实主义文学,即由恩格斯的“典 型人物”转向黑格尔的“个体世界”,这种 转向昭示着现实主义内涵的新延展。一 个时代的文学理论当然影响小说家,影 响小说人物的塑造,但真正“塑造”人物, 将小说里的人物“复活”到日常生活当中 的,是一个个时代的读者—过去的、当 下的作品堆积如山,但没有读者便没有 “活着”的小说人物。由“典型人物”过渡 到“知名人物”,实则暗示了读者群的变 化。 如今,21 世纪过去了 17 年,小说人 物似乎又发生了变化。当我们回望,我 们发现小说的百花园里,典型人物和知 名人物均难觅踪影了,小说依然茂盛地 生长着,无数人物打这里经过,除了留下 一个个陌生的名字之外,还留下一帧帧 模糊的背影。多数小说家和读者似乎都 不在乎小说人物是否“典型”和“知名” 了,但也有人开始怀念小说塑造出典型 人物和知名人物的时代,并以此质疑今 天的小说家的无能—他们已经很久没 有创造出自己的“人物形象”了。没有典 型人物和知名人物,是今天小说的事实, 难道是小说家的无能?评论家的缺失? 亦或读者的不合作?问题的答案总比简 单的指责要复杂得多。 从典型人物到知名人物到模糊人 物,小说这一无声而微妙的变化,其个中 缘由究竟如何?我想大致有这样几个。 一是写作理论的多元与丰富所致。 恩格斯的“典型人物”论是现实主义文学 之一种,现实主义是多样的和无边的。 法国当代著名评论家罗杰·加洛蒂说, “每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都有助于我们觉 察到现实主义的一些新尺度”。处于永 远变化中的现实主义的“新尺度”,让小 说人物从单一的“典型人物”到复杂的、 多样的人物过渡。典型人物是评论家、 小说家和读者三方默契合作的成果,现 在三者分道扬镳:评论家们热衷从小说 外部谈论小说,总是企图将虚空的理论 凌驾于小说之上,小说人物的分析似乎 成为落伍的评论方法了;小说家们的想 象力受到雪崩一般的信息的挑战,如何 从信息中突围比小说人物塑造似乎重要 得多;读者们正在远离小说,小说的轰动 效应难以再现20世纪的辉煌,小说的典 型人物和知名人物难以再形成。 二是视听自媒体高度发达所致。读 者不再需要从小说中去寻找典型人物作 为自己的“镜子”,影视剧成为“典型人 物”新的生产者,比如李云龙、达康书记 等。曾经的小说读者一部分变成了听众 和观众,新生的小说读者要么被玄幻的 故事情节吸引,要么被廉价的通俗情感 吸引,所剩无几的那部分“理想读者”再 也难以从小说中“复活”影响深远的一个 个名垂千古的“人物形象”了。 三是小说写作朝内转向的趋势所 致。今天的小说艺术正在朝深层次内 转,力求用高难度的技巧吸引人们的注 意,为人们提供一种感觉与氛围—表 达对世间微小细节的感觉、发现和醒 悟。这种转向势必导致小说人物由典型 人物到知名人物再到模糊人物的变化。 不仅我们的小说难以找到“知名人物”, 侧目世界文坛,也是“模糊人物”的天下, 比如门罗、奥兹、麦克尤恩、弗兰岑等数 得上的世界级小说家,在他们的小说中, 无数的人物,无数的人物名字,变来变 去,依然没有一位典型人物或者知名人 物,他们并不在乎人物是否“典型”,是否 “知名”,他们在乎的是“人”,他们的小说 依然成功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地球上 “人”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想,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知名人 物以后也许会越来越少,而模糊人物会 越来越多,因为日常化的非典型性现实 会成为未来小说书写的主要方向。一位 小说家说,大人物写进历史,小人物写进 小说。不夸张地说,我们当下小说是小 人物、普通人物的天下,他们微小和普通 到我们记不住任何一个人的名字,而且 在每一个名字背后,我们也难以找到像 孔乙己、方鸿渐、骆驼祥子等具有典型性 特征的人物形象。因为今天分工细化和 生存多元的时代塑造了每个人内心的微 小感和普通感 —没有谁是不可替代 的,没有谁是不可一世的,也没有谁是永 恒不变的,由此潜移默化,作家笔下的人 物便不再具有某种穿越时空的典型性形 象,这是小说家与读者“共谋”的结果。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下小说没有让人念 念不忘的典型人物的原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小人物、普 通人物不具备文学的冲击力量,相反这 种对日常化的非典型性现实的叙述,触及 到了文学最本质的内容:每个普通人物 都是一个时代,都是一个世界,对他们的 叙述就是对一个时代、一个世界的叙述。 很显然,今天的“日常化叙事”早已与新写 实主义时期的“日常化”不同了,已经是回 归生活本来面目的深刻的“日常化”了对每个无名的微小的人和人心的叙述是 小说最大的道德和尊严。 当无数无名的微小的人进入小说 时,他们只会是一个个模糊人物,难道小 说的典型人物和知名人物真的退隐小说 之江湖了吗?难道我们该放弃以“小说 是否塑造出了典型人物形象或者知名人 物形象”的标准来评判小说之成败了吗? 退隐的典型人物 退隐的典型人物 石华鹏 石华鹏 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 合会、中国现代文学馆、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学会、 徐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 的“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新移 民作家笔会”近日在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召开。来自全国 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美国、加拿大、德国、匈牙利、捷克、 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以及中国香港等 地的80余位专家学者、华文作家莅会。 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播 近30年来,华文文学在讲述中国故事、书写中国经 验、建构中国形象方面有了深厚的积累,也在认同和传播 中华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陈公仲根据新移民文学 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中外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性命题。 白舒荣认为作家、评论家、出版社、地方政府等创作主体 和传播媒体的共同作用促成当下华文文学发展的繁荣局 面。杨剑龙在指出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创作重要变化的 同时,认为华文作家应该更加注重推出世界性意义的作 品、保持创作心态的自由与独立以及不断拓展在世界文 坛的影响与价值。张凤以代表作家作品为例,论析了北美 华语作家作品的中华文化认同问题。老木分析了海外华文 文学的本质和发展,主张必须坚守华文写作的阵地、坚持 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延续。李占刚论述了华文诗歌创作与 中华文化认同问题。庄伟杰围绕中国经验如何找到自己 的表达方式这一问题,对比了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本土 文学书写的差异性。 赵小琪着力阐释了华文文学经典与传播媒介的关系 问题。周励从国人记忆谈到家族记忆,并就怎样促进中国 与海外文化交流展开论述。叶周认为要准确地把握中华 文化的精髓,成为称职的多元文化的传播者。刘大先具体 论述了中国文学的传播对世界文学的多重影响。梦凌梳 理了中泰移民的三个历程,并介绍了泰国当代文学状况。 北美新移民文学创作与研究 作为新移民文学的重镇,北美新移民文学受到了研究 者的充分关注。与会作家和专家就新移民文学发展的新态 势进行分析,进一步推动其研究的理论构建。作家们现身 说法,发表关于新移民文学创作的新思路和新见解。王威 聚焦“新移民华文文学的海归现象”,深度分析了近年来海 外华文文学蓬勃发展的多重因素。陈瑞琳站在历史的角 度,回顾并梳理了新移民文学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江 少川探析了地球村视域下新移民小说原乡叙事的嬗变。张 巽根重点探析了新移民文学的理论建构问题,并从逻辑起点追根溯源。施玮 谈到了新移民文学的可能与路径,强调新移民作家通过地域优势、语言优势 拓展文学发展的可能性,强调以新移民视野看中国历史、写中国故事。朱育颖 以多部长篇小说为例,探讨新移民女作家独到的时空观念。池雷鸣提出经验 写作并非空洞的表述,并分析了加华新移民下一代写作所面对的挑战。王玉 琴以加华作家郑南川的魁北克系列小说为例,寻绎具有移民背景的“新加拿 大人文学”之内涵。刘云则对硅谷华人新移民作家进行了专门研究。 陆士清评述了美华作家施玮的情爱长篇小说,提出了从榜样引导到价 值引导的观点。凌逾分析了少君的微脸网络叙事,她认为有别于一般的网 络文学,少君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朱云霞则从少君的《人生自白》谈 起,指出网上和纸上互动传播为文学传播和文化建构提供了多元途径。温 奉桥评述了黄鹤峰的长篇小说《西雅图酋长的谶语》,深入发掘了华语书写 的可能和限度。王文胜认为陈谦的新作《虎妹孟加拉》,是其对中国人心中 “美国神话”的一次回望。 其他区域的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 作为海外新移民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其他区域的海外华文 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也表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首先是欧华文学。德华作家 高关中重点介绍了欧洲华文世界的历史与发展,指出欧华文坛出现了前所 未有的繁荣。刘瑛则介绍了德国中欧跨文化交流协会的历史沿革。张琴呼 吁研究界加强对西班牙华文文学的关注。张执任提出了让中华文化“踏踏 实实走出去”的希望。 其次是东南亚华文文学。戴小华带来了她的长篇新作《忽如归》,并梳理 了40年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刘红林受马来 西亚儿童文学协会成立的启发,思考了华文教育的新起点。庄园通过分析郁 达夫在域外背景下创作的文学作品及其人际交往,探讨其国族书写中的内心 隐秘。华纯详细对比了日本俳句和汉俳句的异同,探索了二者的内在关联。方 艳摒弃了中日文化同源的观点,深入探索中日文化的基因变异。白杨的研究 独辟蹊径,她认为韩国华文作家许世旭的创作代表着从古典向现代的迈进。 特别需要提到,台港文学既是华文文学研究的起点,也是华文文学研究 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朱双一以“人生三境界”说解析李乔《情天无恨—白蛇 新传》,认为其改写“白蛇传”之所以成功,既得益于台湾文学强调描写人性的 人文主义语境,也得益于在日常生活中怀佛心、行佛事的“人间佛教”语境。王 艳芳从族群叙事下的政治争拗、革命叙事下的自我塑造、身体叙事中的性别 政治三方面探讨了谢雪红书写的不同面向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周翔从文化 寻根的视角论述了巴代小说的巫幻叙事与文化自觉。陶然介绍了《香港文学》 的历史发展及其在沟通两岸和世界各地文学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大会由方忠主持,在最后的学术总结中,陆士清代表与会专家表达了 对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前景的无限期待,对中华文化的强大自信以及对中 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担当意识。此次会议有效推进了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海 外传播研究。 西 西 2017 年第七期要目 新锐 刘鹏艳小说 换一种红尘(中篇) 海棠春(短篇) …… 溯洄从之(短篇) 林为攀 苏波的诗 ………… 余述平的诗 ……… 余述平 金虎 ……………… 黄亚洲 栖真记(外一篇) 别有幽愁暗恨生 王宏图 往返于冬春之间 余静如 回忆《放弃》 ……… 曾经,《放弃》1995 自传与公传:一九八二(五) ……………… 董学仁 浙大西迁之泰和上田村 ……………… 李杭春 “一官骗得头全白”及其他 ……………… 陆春祥 与瑞尼尔·哈特柏的对谈 采访、翻译: 曾不容 广 小闲奇遇记 ………………………… 南树 恍若梦境的“一地鸡毛”(简评) …… 南志刚 头条 虚妄的行途 ………………… 杨献平 中篇 1996 年的信使 …………… 叶临之 短篇 死去活来 …………………… 冯积岐 广场 ………………………… 最后的微笑 ………………… 首推 春天的灞柳(组诗) ………… 精选 鱼虾绞肉机(组诗) ………… 早春,膝上的旧信(组诗) 宋晓杰 词语的永恒(组诗) ………… 还乡(组诗) ………………… 陈星光 空城计(组诗) ……………… 林杰荣 南方日记(外三首)………… 李世成 译诗:阿米亥诗选 ……… 董继平在场 青海湖涌起十四朵浪花 ………………………… 郭建强 云想衣裳花想容 …………… 婺州笔记(三题) …………… 怀揣火焰的旅者 …………… 祝成明 矾都记 ……………………… 章小强 花屋阿娘 …………………… 甬城笔记专栏 诗经里的堇菜(续篇上) …… 名家刊评 逸出现实:暌违的隐秘之门 …………………… 霍俊明 甬上作家 海蛟先生:浙人的散文路,你沿 着走 ……………… 任茹文 宁波市文学期刊联盟优秀作品选 飘远的裙子(小说) ………………… 蒋森凯 从高坎头到八排门(外一题) ……… 王露露 2017 年 第7期目录 总第 224 期 文学港 主办单位: 宁波市文联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地址: 宁波市江东区昌乐路 143 号 14 楼 邮编: 315042 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小说),[email protected](诗歌) [email protected](散文),[email protected](期刊联盟) 电话: 0574-87312087 月刊 定价: 12.80 元 全年价: 150.00 元 中国·天津诗歌节是我国重要的诗歌活动之一,是国内诗 坛的一件盛事,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系 列讲话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培养诗歌人才,扩大学术交流,以 诗为媒,以节会友,推动当代诗歌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作 用。2013 年、2015 年,中国·天津诗歌节已成功举办两届,参赛 作品覆盖全国省、市、自治区,著名诗人、学者、评论家云集,在 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第三届中国·天津诗歌节将于2017年9月举办。主要内容 包括:诗歌征文、诗歌研讨、诗歌朗诵、诗集出版、诗人采风。 诗歌征稿细则如下: 征稿对象: 所有汉语诗歌写作者; 征稿体裁: 现代诗; 征稿 范围: 2015 年至 2016 年,两年内创作的诗歌作品(公开发表、 未发表均可),公开发表的作品,请注明刊发时间及报、刊名称; 投稿要求: 每人不超过五首,单首不超过150行,组诗不超过 200 行; 征稿时间: 自征稿启事发布之日,至2017年7月31日结 束,以电子邮件显示的时间为准,参赛作品一律通过电子邮箱投 稿,统一为 WORD 格式。请作者提供真实姓名、个人简介、身份 证号码,以及通讯地址、邮编和联系电话。 作品题材: 风格不限, 但应健康向上,体现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杜绝抄袭、剽窃或化 名多投,一经发现,即取消参赛资格,文责自负; 奖项设置: 一等 奖 1 名,奖金 30000 元,二等奖 2 名,奖金各 15000 元,三等奖 3 名,奖金各 8000 元,优秀奖 6 名,奖金各 4000 元; 新设奖项: 年度中国优秀诗人奖1名,奖金30000元。 前120名入围作品,将编辑出版诗歌合集,出版权归诗歌 节组委会所有,并具有编辑删改权。 第三届中国·天津诗歌节诗歌评奖活动,将分为初评和复 评进行,评委由国内著名诗人、学者、评论家组成。双年度中国 优秀诗人奖由复评评委推荐产生,评选工作坚持公平、公开、公 正原则,所有参赛作品,一律匿名编号审阅。 参赛作品请投邮箱: [email protected]。并请注明“中国· 天津诗歌节”字样。咨询电话:022-23395033,联系人:宋丁。 我们诚挚欢迎全国各地诗人踊跃投稿。 中国·天津诗歌节组委会 2017年6月22日 第三届中国·天津诗歌节暨“中国·天津诗歌奖” 征稿启事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Aug-2020

2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责任编辑:周玉宁 电话:(010)65914510 电子信箱:wyblilun@163.com 退隐的典型 …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3B170628_Print.pdf · 物便不再具有某种穿越时空的典型性形

33责任编辑:周玉宁 电话:(010)65914510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理论与争鸣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没有典型人物和知名人物,是今天小说的事实,难道是小说家的无

能?评论家的缺失?亦或读者的不合作?问题的答案总比简单的指责要

复杂得多。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当下小说几

乎放弃了对典型人物的迷恋,小说家们

似乎不再将典型人物挂在嘴边,也不再

穷经皓首地去塑造典型人物。因此21

世纪近20年来,在蓬勃茂盛的小说百花

园里,我们很难与一个典型人物相遇,甚

至连小说中的“知名人物”也难以遇到。

是否可以这么认为,典型人物已经

从当下小说中退隐了,或者说,读者已经

不再需要从小说中寻找自己的那面“镜

子”——典型人物了。

曾经可不是这样,“典型人物”一度

是个炙手可热的词。“据我看来,现实主

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

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

这句著名的话,成为我们文艺理论的大

众流行语之一,随时随地便能冒出

来——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恩格斯于

1888年首次提出“典型人物”这一概念,

为现实主义文学“画龙点睛”。没想到,

这个诞生于遥远欧洲的概念却在中国现

当代文学上刻下了深深印记。

20世纪 50至 80 年代,以“典型人

物”为中心,小说界形成了一幅颇有趣味

的图景:是否塑造出了典型人物——评

论家以此作为标准来评判一部作品;如

何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

家以此来思考自己的写作;能否与典型

人物相遇——读者以此来决定是否去阅

读一部作品。这样说尽管稍显夸张,但

有一个事实是,评论家、小说家、读者三

方通力合作,共同“塑造”出了一大批典

型人物:阿Q、孔乙己、祥子、翠翠、方鸿

渐、陈白露、小二黑、周扒皮、喜儿、杨子

荣、陈奂生等等。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

文学“典型人物画廊”里最“拥挤”的时

刻。

文学时钟进入1990年代,刻有时代

烙印的典型人物逐渐退隐,一些小说知

名人物开始登场,《活着》里的福贵、《许

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红高粱》里的

“我奶奶”、《废都》里的庄之蝶、《长恨歌》

里的王琦瑶,等等,是这一时期知名度较

高的小说人物。我们不愿意将以上人物

称作典型人物,是因为典型人物大致包

含这样几个要素,一是典型环境,二是共

性与个性统一,三是影响深远。而以上

这些人物并不局限于某个典型环境,他

们个性较为突出,身上交织着个体命运

的孤独感和无力感,时代只是一个模糊

的背景,当然这些人物的影响力局限于

小说领域,没有典型人物的社会影响那

般深远,不妨称他们为“知名人物”。典

型人物和知名人物的文学性,并无高下

之分,相反,知名人物的文学生命力或许

更为持久,他们呼应了黑格尔的一句话,

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

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

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

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这话倒像是在反

驳恩格斯的“典型人物”论。

由“典型人物”过渡到“知名人物”,

从侧面折射了一种创作理论的转向:由

阶级论主导的现实主义文学转向人本论

主导的现实主义文学,即由恩格斯的“典

型人物”转向黑格尔的“个体世界”,这种

转向昭示着现实主义内涵的新延展。一

个时代的文学理论当然影响小说家,影

响小说人物的塑造,但真正“塑造”人物,

将小说里的人物“复活”到日常生活当中

的,是一个个时代的读者——过去的、当

下的作品堆积如山,但没有读者便没有

“活着”的小说人物。由“典型人物”过渡

到“知名人物”,实则暗示了读者群的变

化。

如今,21世纪过去了17年,小说人

物似乎又发生了变化。当我们回望,我

们发现小说的百花园里,典型人物和知

名人物均难觅踪影了,小说依然茂盛地

生长着,无数人物打这里经过,除了留下

一个个陌生的名字之外,还留下一帧帧

模糊的背影。多数小说家和读者似乎都

不在乎小说人物是否“典型”和“知名”

了,但也有人开始怀念小说塑造出典型

人物和知名人物的时代,并以此质疑今

天的小说家的无能——他们已经很久没

有创造出自己的“人物形象”了。没有典

型人物和知名人物,是今天小说的事实,

难道是小说家的无能?评论家的缺失?

亦或读者的不合作?问题的答案总比简

单的指责要复杂得多。

从典型人物到知名人物到模糊人

物,小说这一无声而微妙的变化,其个中

缘由究竟如何?我想大致有这样几个。

一是写作理论的多元与丰富所致。

恩格斯的“典型人物”论是现实主义文学

之一种,现实主义是多样的和无边的。

法国当代著名评论家罗杰·加洛蒂说,

“每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都有助于我们觉

察到现实主义的一些新尺度”。处于永

远变化中的现实主义的“新尺度”,让小

说人物从单一的“典型人物”到复杂的、

多样的人物过渡。典型人物是评论家、

小说家和读者三方默契合作的成果,现

在三者分道扬镳:评论家们热衷从小说

外部谈论小说,总是企图将虚空的理论

凌驾于小说之上,小说人物的分析似乎

成为落伍的评论方法了;小说家们的想

象力受到雪崩一般的信息的挑战,如何

从信息中突围比小说人物塑造似乎重要

得多;读者们正在远离小说,小说的轰动

效应难以再现20世纪的辉煌,小说的典

型人物和知名人物难以再形成。

二是视听自媒体高度发达所致。读

者不再需要从小说中去寻找典型人物作

为自己的“镜子”,影视剧成为“典型人

物”新的生产者,比如李云龙、达康书记

等。曾经的小说读者一部分变成了听众

和观众,新生的小说读者要么被玄幻的

故事情节吸引,要么被廉价的通俗情感

吸引,所剩无几的那部分“理想读者”再

也难以从小说中“复活”影响深远的一个

个名垂千古的“人物形象”了。

三是小说写作朝内转向的趋势所

致。今天的小说艺术正在朝深层次内

转,力求用高难度的技巧吸引人们的注

意,为人们提供一种感觉与氛围——表

达对世间微小细节的感觉、发现和醒

悟。这种转向势必导致小说人物由典型

人物到知名人物再到模糊人物的变化。

不仅我们的小说难以找到“知名人物”,

侧目世界文坛,也是“模糊人物”的天下,

比如门罗、奥兹、麦克尤恩、弗兰岑等数

得上的世界级小说家,在他们的小说中,

无数的人物,无数的人物名字,变来变

去,依然没有一位典型人物或者知名人

物,他们并不在乎人物是否“典型”,是否

“知名”,他们在乎的是“人”,他们的小说

依然成功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地球上

“人”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想,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知名人

物以后也许会越来越少,而模糊人物会

越来越多,因为日常化的非典型性现实

会成为未来小说书写的主要方向。一位

小说家说,大人物写进历史,小人物写进

小说。不夸张地说,我们当下小说是小

人物、普通人物的天下,他们微小和普通

到我们记不住任何一个人的名字,而且

在每一个名字背后,我们也难以找到像

孔乙己、方鸿渐、骆驼祥子等具有典型性

特征的人物形象。因为今天分工细化和

生存多元的时代塑造了每个人内心的微

小感和普通感——没有谁是不可替代

的,没有谁是不可一世的,也没有谁是永

恒不变的,由此潜移默化,作家笔下的人

物便不再具有某种穿越时空的典型性形

象,这是小说家与读者“共谋”的结果。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下小说没有让人念

念不忘的典型人物的原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小人物、普

通人物不具备文学的冲击力量,相反这

种对日常化的非典型性现实的叙述,触及

到了文学最本质的内容:每个普通人物

都是一个时代,都是一个世界,对他们的

叙述就是对一个时代、一个世界的叙述。

很显然,今天的“日常化叙事”早已与新写

实主义时期的“日常化”不同了,已经是回

归生活本来面目的深刻的“日常化”了——

对每个无名的微小的人和人心的叙述是

小说最大的道德和尊严。

当无数无名的微小的人进入小说

时,他们只会是一个个模糊人物,难道小

说的典型人物和知名人物真的退隐小说

之江湖了吗?难道我们该放弃以“小说

是否塑造出了典型人物形象或者知名人

物形象”的标准来评判小说之成败了吗?

退隐的典型人物退隐的典型人物□□石华鹏石华鹏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文化格局中的华文文学

文化格局中的华文文学

□□王艳芳

王艳芳

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

合会、中国现代文学馆、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学会、

徐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

的“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新移

民作家笔会”近日在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召开。来自全国

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美国、加拿大、德国、匈牙利、捷克、

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以及中国香港等

地的80余位专家学者、华文作家莅会。

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播

近30年来,华文文学在讲述中国故事、书写中国经

验、建构中国形象方面有了深厚的积累,也在认同和传播

中华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陈公仲根据新移民文学

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中外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性命题。

白舒荣认为作家、评论家、出版社、地方政府等创作主体

和传播媒体的共同作用促成当下华文文学发展的繁荣局

面。杨剑龙在指出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创作重要变化的

同时,认为华文作家应该更加注重推出世界性意义的作

品、保持创作心态的自由与独立以及不断拓展在世界文

坛的影响与价值。张凤以代表作家作品为例,论析了北美

华语作家作品的中华文化认同问题。老木分析了海外华文

文学的本质和发展,主张必须坚守华文写作的阵地、坚持

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延续。李占刚论述了华文诗歌创作与

中华文化认同问题。庄伟杰围绕中国经验如何找到自己

的表达方式这一问题,对比了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本土

文学书写的差异性。

赵小琪着力阐释了华文文学经典与传播媒介的关系

问题。周励从国人记忆谈到家族记忆,并就怎样促进中国

与海外文化交流展开论述。叶周认为要准确地把握中华

文化的精髓,成为称职的多元文化的传播者。刘大先具体

论述了中国文学的传播对世界文学的多重影响。梦凌梳

理了中泰移民的三个历程,并介绍了泰国当代文学状况。

北美新移民文学创作与研究

作为新移民文学的重镇,北美新移民文学受到了研究

者的充分关注。与会作家和专家就新移民文学发展的新态

势进行分析,进一步推动其研究的理论构建。作家们现身

说法,发表关于新移民文学创作的新思路和新见解。王威

聚焦“新移民华文文学的海归现象”,深度分析了近年来海

外华文文学蓬勃发展的多重因素。陈瑞琳站在历史的角

度,回顾并梳理了新移民文学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江

少川探析了地球村视域下新移民小说原乡叙事的嬗变。张

巽根重点探析了新移民文学的理论建构问题,并从逻辑起点追根溯源。施玮

谈到了新移民文学的可能与路径,强调新移民作家通过地域优势、语言优势

拓展文学发展的可能性,强调以新移民视野看中国历史、写中国故事。朱育颖

以多部长篇小说为例,探讨新移民女作家独到的时空观念。池雷鸣提出经验

写作并非空洞的表述,并分析了加华新移民下一代写作所面对的挑战。王玉

琴以加华作家郑南川的魁北克系列小说为例,寻绎具有移民背景的“新加拿

大人文学”之内涵。刘云则对硅谷华人新移民作家进行了专门研究。

陆士清评述了美华作家施玮的情爱长篇小说,提出了从榜样引导到价

值引导的观点。凌逾分析了少君的微脸网络叙事,她认为有别于一般的网

络文学,少君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朱云霞则从少君的《人生自白》谈

起,指出网上和纸上互动传播为文学传播和文化建构提供了多元途径。温

奉桥评述了黄鹤峰的长篇小说《西雅图酋长的谶语》,深入发掘了华语书写

的可能和限度。王文胜认为陈谦的新作《虎妹孟加拉》,是其对中国人心中

“美国神话”的一次回望。

其他区域的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

作为海外新移民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其他区域的海外华文

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也表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首先是欧华文学。德华作家

高关中重点介绍了欧洲华文世界的历史与发展,指出欧华文坛出现了前所

未有的繁荣。刘瑛则介绍了德国中欧跨文化交流协会的历史沿革。张琴呼

吁研究界加强对西班牙华文文学的关注。张执任提出了让中华文化“踏踏

实实走出去”的希望。

其次是东南亚华文文学。戴小华带来了她的长篇新作《忽如归》,并梳理

了40年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刘红林受马来

西亚儿童文学协会成立的启发,思考了华文教育的新起点。庄园通过分析郁

达夫在域外背景下创作的文学作品及其人际交往,探讨其国族书写中的内心

隐秘。华纯详细对比了日本俳句和汉俳句的异同,探索了二者的内在关联。方

艳摒弃了中日文化同源的观点,深入探索中日文化的基因变异。白杨的研究

独辟蹊径,她认为韩国华文作家许世旭的创作代表着从古典向现代的迈进。

特别需要提到,台港文学既是华文文学研究的起点,也是华文文学研究

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朱双一以“人生三境界”说解析李乔《情天无恨——白蛇

新传》,认为其改写“白蛇传”之所以成功,既得益于台湾文学强调描写人性的

人文主义语境,也得益于在日常生活中怀佛心、行佛事的“人间佛教”语境。王

艳芳从族群叙事下的政治争拗、革命叙事下的自我塑造、身体叙事中的性别

政治三方面探讨了谢雪红书写的不同面向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周翔从文化

寻根的视角论述了巴代小说的巫幻叙事与文化自觉。陶然介绍了《香港文学》

的历史发展及其在沟通两岸和世界各地文学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大会由方忠主持,在最后的学术总结中,陆士清代表与会专家表达了

对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前景的无限期待,对中华文化的强大自信以及对中

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担当意识。此次会议有效推进了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海

外传播研究。

西西 湖湖2017年第七期要目

新锐 刘鹏艳小说换一种红尘(中篇)… 禹 风海棠春(短篇) …… 鬼 鱼溯洄从之(短篇) … 林为攀苏波的诗 ………… 苏 波余述平的诗 ……… 余述平金虎 ……………… 黄亚洲栖真记(外一篇) … 简 儿别有幽愁暗恨生 … 王宏图往返于冬春之间 … 余静如回忆《放弃》 ……… 狗 子曾经,《放弃》1995… 丁 天自传与公传:一九八二(五)

……………… 董学仁浙大西迁之泰和上田村

……………… 李杭春“一官骗得头全白”及其他

……………… 陆春祥与瑞尼尔·哈特柏的对谈

采访、翻译:曾不容

广 告

好 看小闲奇遇记 ………………………… 南 树恍若梦境的“一地鸡毛”(简评)…… 南志刚小 说头条 虚妄的行途………………… 杨献平中篇 1996年的信使 …………… 叶临之短篇 死去活来…………………… 冯积岐

广场………………………… 寒 郁最后的微笑………………… 王 族

诗 歌首推 春天的灞柳(组诗)………… 海 湄精选 鱼虾绞肉机(组诗)………… 哨 兵

早春,膝上的旧信(组诗) … 宋晓杰词语的永恒(组诗)………… 毕 亮还乡(组诗)………………… 陈星光空城计(组诗)……………… 林杰荣南方日记(外三首)………… 李世成译诗:阿米亥诗选 ……… 董继平译

散 文在场 青海湖涌起十四朵浪花

………………………… 郭建强云想衣裳花想容…………… 原 杰婺州笔记(三题)…………… 冰 水怀揣火焰的旅者…………… 祝成明矾都记……………………… 章小强花屋阿娘…………………… 陈 峰

甬城笔记专栏诗经里的堇菜(续篇上)…… 柯 平

评 论名家刊评 逸出现实:暌违的隐秘之门

…………………… 霍俊明甬上作家 海蛟先生:浙人的散文路,你沿

着走……………… 任茹文宁波市文学期刊联盟优秀作品选飘远的裙子(小说)………………… 蒋森凯从高坎头到八排门(外一题)……… 王露露

2017年第7期目录总第224期文学港主办单位:

宁波市文联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地址:宁波市江东区昌乐路143号14楼 邮编:315042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小说),[email protected](诗歌)

[email protected](散文),[email protected](期刊联盟)电话:0574-87312087

月刊 定价:12.80元 全年价:150.00元

中国·天津诗歌节是我国重要的诗歌活动之一,是国内诗

坛的一件盛事,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系

列讲话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培养诗歌人才,扩大学术交流,以

诗为媒,以节会友,推动当代诗歌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作

用。2013年、2015年,中国·天津诗歌节已成功举办两届,参赛

作品覆盖全国省、市、自治区,著名诗人、学者、评论家云集,在

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第三届中国·天津诗歌节将于2017年9月举办。主要内容

包括:诗歌征文、诗歌研讨、诗歌朗诵、诗集出版、诗人采风。

诗歌征稿细则如下:征稿对象:所有汉语诗歌写作者;征稿体裁:现代诗;征稿

范围:2015年至2016年,两年内创作的诗歌作品(公开发表、

未发表均可),公开发表的作品,请注明刊发时间及报、刊名称;

投稿要求:每人不超过五首,单首不超过150行,组诗不超过

200行;征稿时间:自征稿启事发布之日,至2017年7月31日结

束,以电子邮件显示的时间为准,参赛作品一律通过电子邮箱投

稿,统一为WORD格式。请作者提供真实姓名、个人简介、身份

证号码,以及通讯地址、邮编和联系电话。作品题材:风格不限,

但应健康向上,体现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杜绝抄袭、剽窃或化

名多投,一经发现,即取消参赛资格,文责自负;奖项设置:一等

奖1名,奖金30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各15000元,三等奖3

名,奖金各8000元,优秀奖6名,奖金各4000元;新设奖项:双年度中国优秀诗人奖1名,奖金30000元。

前120名入围作品,将编辑出版诗歌合集,出版权归诗歌

节组委会所有,并具有编辑删改权。

第三届中国·天津诗歌节诗歌评奖活动,将分为初评和复

评进行,评委由国内著名诗人、学者、评论家组成。双年度中国

优秀诗人奖由复评评委推荐产生,评选工作坚持公平、公开、公

正原则,所有参赛作品,一律匿名编号审阅。

参赛作品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并请注明“中国·

天津诗歌节”字样。咨询电话:022-23395033,联系人:宋丁。

我们诚挚欢迎全国各地诗人踊跃投稿。

中国·天津诗歌节组委会2017年6月22日

第三届中国·天津诗歌节暨“中国·天津诗歌奖”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