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焯:章黄学派的发扬人 -...

1
黄焯(左一)、陈登恪、刘博平等在武大梅园小聚。 09 2 20 01 16 6 7 7 8 8 教育民生 教改先声 南方 / 鸿15 从受学黄侃到执教武大 太炎门下,三沈(沈尹默、 沈兼士、沈士远)、二周(周作 人、鲁迅)、两马(马幼渔、马 衡),俱以兄弟受学章门,人所 津津乐道。若黄焯与黄侃,则 既是叔侄,也是师弟子,在章 门中,别是一道风景线。日 后,章黄学派得以发扬,蕲春 黄氏叔侄功不可没。 黄焯自幼家贫,七岁时便 丧父。从十岁起,追随外祖父 萧葆新受学。萧葆新是前清 贡生,学识当然非寻常人家所 及。在这期间,黄焯初步攻读 了《礼记》《左传》等古籍。十 九岁时,黄焯到武昌拜谒堂叔 黄侃。当时,黄侃刚刚从北京 大学离职,任教于武昌高等师 范学校。而这正好成为黄焯 得以受学黄侃的机缘。见面 以后,黄侃“试令作文二篇,以 为可教,随令入中学肄业,并 示以治学之法” (黄焯《自叙》, 收《黄焯文集》) 。据黄焯回 忆:“我从叔父受学,次第是先 教阅读《困学纪闻》《日知录》 等书,以便窥见治学途径;继 受文字声韵学大要” (《自 述》) 。在这一段时间内,黄焯 还进一步伏读了《诗经》《三 礼》《尔雅》等经典注疏,为日 后治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1927 年,黄焯毕业于武 昌中山大学。其时,章门另一 弟子汪东受聘为南京中央大 学的中文系主任,招黄侃任 教。黄侃到校以后,招黄焯往 南京任助教。1935 年 10 月, 黄侃下世,黄焯仍执教南京中 央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 发,黄焯迁往内地。1938年, 黄焯受聘于武汉大学,终生未 再他调。 在武汉大学期间,黄焯主 要教授国学概论、文学概论、 《文选》、《诗经》,还兼授骈文、 古文等课。新中国成立之初, 武汉大学的中文系可谓人才 济济,有所谓“五老”之称,即 刘永济、刘博平、徐天闵、席鲁 思与黄焯五位先生。当时,程 千帆、胡国瑞、李格非等先生 尚属晚辈,行辈较“五老”为 低。看此阵容,便知当时武大 中文系的底蕴之深厚。 黄焯早年及壮年,未曾刊 行著述。文革后期,黄焯开始 着手删定自己的著述,以待出 版。这与堂叔黄侃“五十岁以 前不著书”之志,先后辉映。 在黄焯一生最后的短短十年 间,成绩辉煌。文革甫一结束, 黄焯诸多著述的相继刊行,成 为这一段时期学术界的一件 盛事。可以说,作为老辈学者, 黄焯与同辈一样,为新一代学 者的崛起搭好了桥梁。 整理黄侃遗著 黄焯执教武大五十余 年。教学之余,一直将主要精 力放在整理黄侃遗著和研究 经典上。前面说过,黄焯与黄 侃不仅是叔侄,也是师弟子关 系。且黄侃为章门大弟子,章 黄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其在学 术界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由 此,也就不难理解黄焯后半生 何以将整理黄侃遗著视为一 种“使命”。研读黄焯的日记, 可知黄焯晚年备受肺病、疝 气、肠胃病等伤病折磨,“肠胃 不适”“夜大呕血”等记载随在 可见 (《黄焯文集》) 。若非出 于使命,是很难想象会有如此 毅力的。 据黄焯《黄季刚先生遗著 目录》和程千帆《黄季刚先生 遗著目录补》,黄侃有遗著 69 种,只有6种是出版于黄侃生 前,剩下的皆是故人与门生所 辑,其中与黄焯相关的竟有 33 种之多 (谢泉《黄焯整理黄 侃遗稿述略》) 。这缘故,自然 不一而足。黄焯青年时代便 喜抄录黄侃著述。1931年左 右,黄侃外出,黄焯为黄侃守 屋时,将黄侃过录的宋元递修 本《经典释文》再次过录了一 本。日寇进犯南京时,黄侃过 录的《诗文》仅剩数卷,多亏黄 焯过录一套,否则黄侃遗著又 要损失一种了。凡此种种,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当然,黄焯整理黄侃遗 稿,不尽受惠于手录,还需要 别的机缘。1960 年代初,黄 侃之子黄念田先生将家藏的 黄侃手批书籍和其他遗著一 并捐献给武汉大学。当时,黄 焯任武大中文系教授,自然是 负责整理的“上上之选”。但 甫一着手,“文革”爆发,黄焯 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已成批 斗对象。这一整理事宜,也只 能搁置。但黄焯念兹在兹,始 终不能忘怀,在被批斗的间 隙,依然有条不紊地整理黄侃 遗著。对年过七十的黄焯来 说,即使不挨批斗,也备受伤 病折磨,整理工作之艰难,可 想而知。即便如此,黄焯还是 在文革中,先后整理出了《尔 雅音训》《小学笔记》《文选平 点》等著述,至 1977 年,更是 将《说文同文》《字通》《说文新 附考原》等黄侃遗著“油印”于 世。据黄焯的学生回忆,为了 油印这些黄侃遗著,黄焯花费 了全部的六七千元存款。 其间的艰辛与执着,如果 仅仅看黄焯日记中的寥寥数 笔记载,是难以完全体会的。 新近发现的黄焯致程千帆手 札,让人得以窥见先生晚年的 心境与规划。前面说过,黄焯 与程千帆一直在武汉大学中 文系共事,反右期间,程千帆 被划为右派,黄焯为之叹息不 已。文革结束后,程千帆于 1978年调往南京大学任教, 1981 年 7 月成为首批中文专 业的博士生导师。这封信札 便写于9月间 (赵成杰《黄焯 致程千帆书信通释》) 。在信 札中,黄焯用将近百分之八十 的篇幅来介绍黄侃遗著的整 理情形,从《文选平点》到《广 韵校录》,巨细无遗。而在信 札末尾,叙述自己新近的著述 时,只有寥寥几笔,不满二百 字。这也可见黄焯晚年所重, 首在黄侃遗著。 苦心人,天不负。从 1981 年起,黄焯整理的这些黄侃遗 著,终于陆续由上海古籍出版 社、武汉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社 承印问世。由此,学界得以窥 见黄侃的学术全貌。若无黄 焯始终郑重其事,恐怕黄侃遗 著的保存、整合、出版,还要不 知经历多少曲折。 章黄学派的发扬人 说黄焯是章黄学派的“传 人”,自然名正言顺。但我更 愿意用“发扬人”的说法。这 不但因为黄焯亲炙黄侃绪论, 以及孜孜不倦地整理黄侃遗 著,也因为黄焯在文革结束 后,这一耆旧凋零而新人未立 的学术过渡期,给学界贡献了 影响至巨的著述。其中,《诗 经》《经典释文》二书,黄焯用 力最勤,成就也最巨。 1920 年代初,黄焯便开 始精研《诗经》,那时他正在武 昌师从黄侃。执教武大以后, 黄焯一方面将精力放在教学 上,一方面则将精力放在研究 上。黄焯晚年先后撰成《毛诗 郑笺平议》十卷、《诗疏平议》 十五卷,两书精义,随在可 见。黄焯提出的诸如“风诗主 题常在首章说”“诗义重章互 足说”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和推崇。 另一巨著便是《经典释文 汇校》。黄焯自青年时便精熟 《经典释文》。黄侃本人即精 研《经典释文》,曾过录宋元递 修本 (由吴梅借给黄侃) 一套, 后不幸在战火中残损,所幸黄 焯二次过录本犹存,才得以保 存黄侃过录本的旧观。但是, 当时黄焯不知道的是,宋元递 修本原本辗转归北京图书馆 收藏。数十年后,黄焯得知原 本的下落,即于 1963 年,自费 去北京,在北京图书馆校勘了 三个月时间 (丁忱《黄焯先生学 述》) 。这成为后来黄焯撰著 《经典释文汇校》的最重要的一 步。此书一出,最大可能地恢 复了《经典释文》的原貌,使学 界对徐乾学通志堂本、卢文弨 抱经堂本《经典释文》的脱文、 衍文、异文乃至轶文等得以认 识或匡正。 黄焯之学,受自黄侃,还 集中表现在 1981 年上海古籍 出版社出版的《古今声类通转 表》一书上。这本书以黄侃的 声类学说为依据,搜辑了《说 文》《玉篇》《类篇》《经典释文》 以逮各类经传注疏中的异文、 异音,将互相可转的字,分为 喉、舌、齿、唇四类,列为十二 表。声音转变的历程,遂得以 粲然呈现。可以说,黄焯之 学,乃黄侃嫡传。 从 1928 年在中央大学任 黄侃助教开始,黄焯沉寂了五 十余年,与此相应的是,黄侃 的经学、小学路数也因与当时 的学术风气格格不入而不被 人所重视,甚至还被扣以“四 旧”的帽子。文革结束,黄焯 以惊人的速度整理了大量黄 侃遗著,并撰著出版了《古今 声类通转表》《经典释文汇校》 《毛诗郑笺平议》。正是在这 一意义上,黄焯先生扮演了章 黄学派发扬人的角色。 作者系北大中文系博士生 黄焯: 章黄学派的发扬人 □ 本期撰稿 / 潘静如 黄焯(1902~1984)先生,字耀先,一字迪之,湖北蕲春县人。为黄侃堂侄,受学于黄侃,辈分上自属 太炎先生的再传弟子,但由于黄焯直接受学于黄侃,从某种意义上说,又可称是章黄学派的第一代传 人。1927年毕业于武昌中山大学中文系,1928年赴南京中央大学任黄侃助教,从此开启了长达半个世 纪的教学与研究生涯。曾历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 究会顾问、湖北省语言学会顾问等职。 黄焯精经学、文字学,其中又以诗经学、音韵学、训诂学为尤长。生平整理黄侃遗著不遗余力,文革 以后,整理出版了多种黄侃遗著,特别是古籍的笔记与批校。除此之外,著述亦精深宏富,《毛诗郑笺平 议》《诗疏平议》《经典释文汇校》三书尤为学界称道,是黄焯的代表作。不论从哪个层面讲,黄焯乃章黄 学派当之无愧的发扬人。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Aug-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黄焯:章黄学派的发扬人 - szjy.sznews.comszjy.sznews.com/page/3541/2016-07/08/09/2016070809_pdf.pdf · 目录》和程千帆《黄季刚先生 遗著目录补》,黄侃有遗著69

黄焯(左一)、陈登恪、刘博平等在武大梅园小聚。

09

220011 66

年年77

月月88

日日

星期五

星期五

主编主编黄浩黄浩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

李银云

李银云

美术编辑

美术编辑刘秋香

刘秋香

往事鉴

教育民生 教改先声

南方

与现代中国教育

策划/

《章门与现代中国教育》编写组

钱玄同: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的一个缩影●

任鸿隽:现代科学精神的守夜人

刘文典:怒斥蒋主席的﹃学阀﹄●

沈兼士:学志皆勇的﹃多面手﹄●

汪东:徘

徊于政治与学术间的﹃士大夫﹄●

黄焯:章黄学派的发扬人

15

从受学黄侃到执教武大

太炎门下,三沈(沈尹默、

沈兼士、沈士远)、二周(周作

人、鲁迅)、两马(马幼渔、马

衡),俱以兄弟受学章门,人所

津津乐道。若黄焯与黄侃,则

既是叔侄,也是师弟子,在章

门中,别是一道风景线。日

后,章黄学派得以发扬,蕲春

黄氏叔侄功不可没。

黄焯自幼家贫,七岁时便

丧父。从十岁起,追随外祖父

萧葆新受学。萧葆新是前清

贡生,学识当然非寻常人家所

及。在这期间,黄焯初步攻读

了《礼记》《左传》等古籍。十

九岁时,黄焯到武昌拜谒堂叔

黄侃。当时,黄侃刚刚从北京

大学离职,任教于武昌高等师

范学校。而这正好成为黄焯

得以受学黄侃的机缘。见面

以后,黄侃“试令作文二篇,以

为可教,随令入中学肄业,并

示以治学之法”(黄焯《自叙》,

收《黄焯文集》)。据黄焯回

忆:“我从叔父受学,次第是先

教阅读《困学纪闻》《日知录》

等书,以便窥见治学途径;继

受文字声韵学大要”(《自

述》)。在这一段时间内,黄焯

还进一步伏读了《诗经》《三

礼》《尔雅》等经典注疏,为日

后治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1927年,黄焯毕业于武

昌中山大学。其时,章门另一

弟子汪东受聘为南京中央大

学的中文系主任,招黄侃任

教。黄侃到校以后,招黄焯往

南京任助教。1935年10月,

黄侃下世,黄焯仍执教南京中

央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

发,黄焯迁往内地。1938年,

黄焯受聘于武汉大学,终生未

再他调。

在武汉大学期间,黄焯主

要教授国学概论、文学概论、

《文选》、《诗经》,还兼授骈文、

古文等课。新中国成立之初,

武汉大学的中文系可谓人才

济济,有所谓“五老”之称,即

刘永济、刘博平、徐天闵、席鲁

思与黄焯五位先生。当时,程

千帆、胡国瑞、李格非等先生

尚属晚辈,行辈较“五老”为

低。看此阵容,便知当时武大

中文系的底蕴之深厚。

黄焯早年及壮年,未曾刊

行著述。文革后期,黄焯开始

着手删定自己的著述,以待出

版。这与堂叔黄侃“五十岁以

前不著书”之志,先后辉映。

在黄焯一生最后的短短十年

间,成绩辉煌。文革甫一结束,

黄焯诸多著述的相继刊行,成

为这一段时期学术界的一件

盛事。可以说,作为老辈学者,

黄焯与同辈一样,为新一代学

者的崛起搭好了桥梁。

整理黄侃遗著

黄焯执教武大五十余

年。教学之余,一直将主要精

力放在整理黄侃遗著和研究

经典上。前面说过,黄焯与黄

侃不仅是叔侄,也是师弟子关

系。且黄侃为章门大弟子,章

黄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其在学

术界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由

此,也就不难理解黄焯后半生

何以将整理黄侃遗著视为一

种“使命”。研读黄焯的日记,

可知黄焯晚年备受肺病、疝

气、肠胃病等伤病折磨,“肠胃

不适”“夜大呕血”等记载随在

可见(《黄焯文集》)。若非出

于使命,是很难想象会有如此

毅力的。

据黄焯《黄季刚先生遗著

目录》和程千帆《黄季刚先生

遗著目录补》,黄侃有遗著69

种,只有6种是出版于黄侃生

前,剩下的皆是故人与门生所

辑,其中与黄焯相关的竟有

33种之多(谢泉《黄焯整理黄

侃遗稿述略》)。这缘故,自然

不一而足。黄焯青年时代便

喜抄录黄侃著述。1931年左

右,黄侃外出,黄焯为黄侃守

屋时,将黄侃过录的宋元递修

本《经典释文》再次过录了一

本。日寇进犯南京时,黄侃过

录的《诗文》仅剩数卷,多亏黄

焯过录一套,否则黄侃遗著又

要损失一种了。凡此种种,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当然,黄焯整理黄侃遗

稿,不尽受惠于手录,还需要

别的机缘。1960年代初,黄

侃之子黄念田先生将家藏的

黄侃手批书籍和其他遗著一

并捐献给武汉大学。当时,黄

焯任武大中文系教授,自然是

负责整理的“上上之选”。但

甫一着手,“文革”爆发,黄焯

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已成批

斗对象。这一整理事宜,也只

能搁置。但黄焯念兹在兹,始

终不能忘怀,在被批斗的间

隙,依然有条不紊地整理黄侃

遗著。对年过七十的黄焯来

说,即使不挨批斗,也备受伤

病折磨,整理工作之艰难,可

想而知。即便如此,黄焯还是

在文革中,先后整理出了《尔

雅音训》《小学笔记》《文选平

点》等著述,至1977年,更是

将《说文同文》《字通》《说文新

附考原》等黄侃遗著“油印”于

世。据黄焯的学生回忆,为了

油印这些黄侃遗著,黄焯花费

了全部的六七千元存款。

其间的艰辛与执着,如果

仅仅看黄焯日记中的寥寥数

笔记载,是难以完全体会的。

新近发现的黄焯致程千帆手

札,让人得以窥见先生晚年的

心境与规划。前面说过,黄焯

与程千帆一直在武汉大学中

文系共事,反右期间,程千帆

被划为右派,黄焯为之叹息不

已。文革结束后,程千帆于

1978年调往南京大学任教,

1981年7月成为首批中文专

业的博士生导师。这封信札

便写于9月间(赵成杰《黄焯

致程千帆书信通释》)。在信

札中,黄焯用将近百分之八十

的篇幅来介绍黄侃遗著的整

理情形,从《文选平点》到《广

韵校录》,巨细无遗。而在信

札末尾,叙述自己新近的著述

时,只有寥寥几笔,不满二百

字。这也可见黄焯晚年所重,

首在黄侃遗著。

苦心人,天不负。从1981

年起,黄焯整理的这些黄侃遗

著,终于陆续由上海古籍出版

社、武汉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社

承印问世。由此,学界得以窥

见黄侃的学术全貌。若无黄

焯始终郑重其事,恐怕黄侃遗

著的保存、整合、出版,还要不

知经历多少曲折。

章黄学派的发扬人

说黄焯是章黄学派的“传

人”,自然名正言顺。但我更

愿意用“发扬人”的说法。这

不但因为黄焯亲炙黄侃绪论,

以及孜孜不倦地整理黄侃遗

著,也因为黄焯在文革结束

后,这一耆旧凋零而新人未立

的学术过渡期,给学界贡献了

影响至巨的著述。其中,《诗

经》《经典释文》二书,黄焯用

力最勤,成就也最巨。

1920年代初,黄焯便开

始精研《诗经》,那时他正在武

昌师从黄侃。执教武大以后,

黄焯一方面将精力放在教学

上,一方面则将精力放在研究

上。黄焯晚年先后撰成《毛诗

郑笺平议》十卷、《诗疏平议》

十五卷,两书精义,随在可

见。黄焯提出的诸如“风诗主

题常在首章说”“诗义重章互

足说”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和推崇。

另一巨著便是《经典释文

汇校》。黄焯自青年时便精熟

《经典释文》。黄侃本人即精

研《经典释文》,曾过录宋元递

修本(由吴梅借给黄侃)一套,

后不幸在战火中残损,所幸黄

焯二次过录本犹存,才得以保

存黄侃过录本的旧观。但是,

当时黄焯不知道的是,宋元递

修本原本辗转归北京图书馆

收藏。数十年后,黄焯得知原

本的下落,即于1963年,自费

去北京,在北京图书馆校勘了

三个月时间(丁忱《黄焯先生学

述》)。这成为后来黄焯撰著

《经典释文汇校》的最重要的一

步。此书一出,最大可能地恢

复了《经典释文》的原貌,使学

界对徐乾学通志堂本、卢文弨

抱经堂本《经典释文》的脱文、

衍文、异文乃至轶文等得以认

识或匡正。

黄焯之学,受自黄侃,还

集中表现在1981年上海古籍

出版社出版的《古今声类通转

表》一书上。这本书以黄侃的

声类学说为依据,搜辑了《说

文》《玉篇》《类篇》《经典释文》

以逮各类经传注疏中的异文、

异音,将互相可转的字,分为

喉、舌、齿、唇四类,列为十二

表。声音转变的历程,遂得以

粲然呈现。可以说,黄焯之

学,乃黄侃嫡传。

从1928年在中央大学任

黄侃助教开始,黄焯沉寂了五

十余年,与此相应的是,黄侃

的经学、小学路数也因与当时

的学术风气格格不入而不被

人所重视,甚至还被扣以“四

旧”的帽子。文革结束,黄焯

以惊人的速度整理了大量黄

侃遗著,并撰著出版了《古今

声类通转表》《经典释文汇校》

《毛诗郑笺平议》。正是在这

一意义上,黄焯先生扮演了章

黄学派发扬人的角色。

作者系北大中文系博士生

黄焯:章黄学派的发扬人□ 本期撰稿 / 潘静如

黄焯(1902~1984)先生,字耀先,一字迪之,湖北蕲春县人。为黄侃堂侄,受学于黄侃,辈分上自属太炎先生的再传弟子,但由于黄焯直接受学于黄侃,从某种意义上说,又可称是章黄学派的第一代传人。1927年毕业于武昌中山大学中文系,1928年赴南京中央大学任黄侃助教,从此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与研究生涯。曾历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顾问、湖北省语言学会顾问等职。

黄焯精经学、文字学,其中又以诗经学、音韵学、训诂学为尤长。生平整理黄侃遗著不遗余力,文革以后,整理出版了多种黄侃遗著,特别是古籍的笔记与批校。除此之外,著述亦精深宏富,《毛诗郑笺平议》《诗疏平议》《经典释文汇校》三书尤为学界称道,是黄焯的代表作。不论从哪个层面讲,黄焯乃章黄学派当之无愧的发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