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要求、 不斷創動'' -...

6
12 真情告白 INTERVIEW 真情告白 | INTERVIEW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Jul-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余德淳在1992年榮獲「第一屆香港優秀社工

獎」,是本港研究多元智能 (MQ)、情緒智能

(EQ) 及逆境智能 (AQ) 的專家,曾為電訊盈

科、機管局、醫管局、新鴻基等多間商業機

構,以及政府部門和逾百間中小學講授EQ及

壓力管理。這位時常面帶笑容的好好先生從事

社工及有關人的工作已38年,幫助過無數人

士,問他如何保持那份對專業的熱誠,他說要

「自我要求、不斷創動」。

余德淳在1992年榮獲「第一屆香港優秀社工

獎」,是本港研究多元智能 (MQ)、情緒智能

(EQ) 及逆境智能 (AQ) 的專家,曾為電訊盈

科、機管局、醫管局、新鴻基等多間商業機

構,以及政府部門和逾百間中小學講授EQ及

壓力管理。這位時常面帶笑容的好好先生從事

社工及有關人的工作已38年,幫助過無數人

士,問他如何保持那份對專業的熱誠,他說要

「自我要求、不斷創動」。

崎 嶇 社 工 路余德淳15歲多便唸完中學,因成績不好,未能升上預科,經

過自修再考,雖然成績好多了,但仍未能入讀大學,於是出來

做工,當過兩年小學代課老師,立志從事教育工作。1973年

在香港女青年會當福利工作員,從事青少年兒童中心的工作,

教小朋友繪畫、話劇及球類活動。五年後考進理工學院,修

讀社工文憑兩年,開始認識社工側重和啟發人的價值觀的訓

練,跟教書著重學術和大班教育不同,開始喜歡這種著重個

人化及以家庭為單位的教育模式。

畢業後從事外展青少年工作,三年後再入香港中文大學取得

社工學士學位,幾年後再在香港大學取得社會科學碩士。多

年來他也是一邊讀書一邊工作,服務的範疇涉及青少年工作、

特殊教育、精神科。1992年起先後在香港理工大學任教社工

課程,以及擔任香港大學通識教育EQ學科講師。看來,他的

社工路一路走來也頗崎嶇,但過程中卻掙得不少實戰經驗。

他有感於在政府資助機構工作的重複性,以及覺得中產階層,

特別是20至40多歲在職場受工作壓力及精神困擾的一群,如

不恰當予以疏導,他們很可能引致抑鬱,可是現時社會服務

機構不是服務這二百萬的工作人口,他希望透過接觸他們,

以至他們的家庭,提供整體的幫助,於是在六年多前心生一

念,自行成立了余德淳訓練機構有限公司,主力推廣兒童及

家庭的心理教育,並推行職業社會工作,協助在職人士處理

人際關係和壓力問題,並延伸至學校及教會。

12

第三十二期

社情

13

第三十二期

社情

真情告白INTERVIEW

真情告白INTERVIEW

真情告白 | INTERVIEW

``自我要求、不斷創動''

主力推廣兒童及家庭的心理教育。

余德淳一直喜歡從事人的工作。

余德淳在1992年榮獲「第一屆香港優秀社工

獎」,是本港研究多元智能 (MQ)、情緒智能

(EQ) 及逆境智能 (AQ) 的專家,曾為電訊盈

科、機管局、醫管局、新鴻基等多間商業機

構,以及政府部門和逾百間中小學講授EQ及

壓力管理。這位時常面帶笑容的好好先生從事

社工及有關人的工作已38年,幫助過無數人

士,問他如何保持那份對專業的熱誠,他說要

「自我要求、不斷創動」。

余德淳在1992年榮獲「第一屆香港優秀社工

獎」,是本港研究多元智能 (MQ)、情緒智能

(EQ) 及逆境智能 (AQ) 的專家,曾為電訊盈

科、機管局、醫管局、新鴻基等多間商業機

構,以及政府部門和逾百間中小學講授EQ及

壓力管理。這位時常面帶笑容的好好先生從事

社工及有關人的工作已38年,幫助過無數人

士,問他如何保持那份對專業的熱誠,他說要

「自我要求、不斷創動」。

崎 嶇 社 工 路余德淳15歲多便唸完中學,因成績不好,未能升上預科,經

過自修再考,雖然成績好多了,但仍未能入讀大學,於是出來

做工,當過兩年小學代課老師,立志從事教育工作。1973年

在香港女青年會當福利工作員,從事青少年兒童中心的工作,

教小朋友繪畫、話劇及球類活動。五年後考進理工學院,修

讀社工文憑兩年,開始認識社工側重和啟發人的價值觀的訓

練,跟教書著重學術和大班教育不同,開始喜歡這種著重個

人化及以家庭為單位的教育模式。

畢業後從事外展青少年工作,三年後再入香港中文大學取得

社工學士學位,幾年後再在香港大學取得社會科學碩士。多

年來他也是一邊讀書一邊工作,服務的範疇涉及青少年工作、

特殊教育、精神科。1992年起先後在香港理工大學任教社工

課程,以及擔任香港大學通識教育EQ學科講師。看來,他的

社工路一路走來也頗崎嶇,但過程中卻掙得不少實戰經驗。

他有感於在政府資助機構工作的重複性,以及覺得中產階層,

特別是20至40多歲在職場受工作壓力及精神困擾的一群,如

不恰當予以疏導,他們很可能引致抑鬱,可是現時社會服務

機構不是服務這二百萬的工作人口,他希望透過接觸他們,

以至他們的家庭,提供整體的幫助,於是在六年多前心生一

念,自行成立了余德淳訓練機構有限公司,主力推廣兒童及

家庭的心理教育,並推行職業社會工作,協助在職人士處理

人際關係和壓力問題,並延伸至學校及教會。

12

第三十二期

社情

13

第三十二期

社情

真情告白INTERVIEW

真情告白INTERVIEW

真情告白 | INTERVIEW

``自我要求、不斷創動''

主力推廣兒童及家庭的心理教育。

余德淳一直喜歡從事人的工作。

回母校聖若瑟書院推行多元智能教育。

14

第三十二期

社情

15

第三十二期

社情

真情告白INTERVIEW

真情告白INTERVIEW

真情告白 | INTERVIEW

社 會 問 題 的 根 源透過多年的觀察,究竟社會問題的根源在那裡呢?余德淳發覺問題出在家庭。現代人

未有充足心理準備生育孩子,亦不知如何預備,心志成長也較以前弱,原因有二,一

則是因為他們花很多時間在職業進修,而忽略了自己另一方面的成長,無時間鍛鍊解

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懂如何與人相處,以至和最親近的家人相處,以為拼命做工賺

錢便算,忘記自己在家庭中還有另外的角色,就是有責任照顧家人。二則是缺乏榜樣,

以前粵語長片時代還會著重倫理的訓練,人們對家庭好是應該的,但現在個人主義抬

頭,不容易參照叔父輩的做法,認為是「老套」,往往喜歡根據自己的標準來建立自

己的家庭,不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也不喜歡虛心求教如何改良自己的人格,如果出

了什麼事,也不喜歡輔導,直至受苦程度很高才肯找人幫忙。

「其實問題的癥結在於父母。現在的人普遍學歷高了,人也趨向驕傲自負,就算是肯

聽人輔導的,也只是希望經輔導後改變身邊的人,如教好子女、伴侶,而不是自己,

對於預防性的題目更是不感興趣,認為未殺到埋身。」余德淳認為現在社工面對的是

不容易被說服求助的一群,挑戰在於社工是否有足夠的理據、成功的例子來說服他們,

並且能否動之以情,讓他們覺得你是關心他們的,樂意幫助他們快些尋回幸福。

可是人的工作是很難量化,又可如何證明給別人看社工的成效?余德淳同意是很難量

化,但他覺得社工必須轉型,讓別人認識自己的工作,好評、口碑是可以幫助推廣的,

社工可以把握機會,請已漸入佳境的受助人推介有關服務給有同樣難題的朋友,另外,

社工的寫作亦很重要,讓人知道你的方法學,對推廣亦有幫助。

回想起初出道的艱苦日子,他還挺嚮往。七十年代沒

有太多在職進修的機會,因此他很珍惜,還會透過買

書自學、補習,甚至請教資深前輩,開小組等方法來

增進自己的專業知識,促進交流。他感慨到了八十年

代,機構可以在財政預算預留款額作購書用途讓同事

作參考時,機會來得太易,反而同事不懂珍惜。

現時社工界仍未有要求社工每年必須在職進修若干時

數的規定,余德淳認為行業設計給同事進修的只是外

在的推力,社工既是專業,便要負責自己的學問水

平,對自己有所要求,視質素不及是種遺憾,並認為

社工不應太倚賴政府是否有資助才決定進修,主動進

修,其實是給自己一種尊嚴。

社工 專 業 化

余德淳說,七十年代社會匱乏,社會服務機構會為有需要家庭辦些補習班、為苦悶的工廠工人

提供工餘活動,籌辦宿營等康樂活動。及至八、九十年代,經濟起飛,社會上已有很多為市民

提供娛樂消閒活動的機構,社會服務在提供教育及康樂活動的功能亦因此減弱,反而人的心靈

困乏成為服務主導,社工的工作更要「埋身」一些,須透過探討、傾談,洞悉服務使用者是否

有憂慮或鬱結等精神困擾而又不懂表達出來,因而影響身心發展,因此社工課程在心理輔導及

面談技巧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做社工是否開心,除了將份內事做好,還須視乎你會不會額外付出足夠的關懷,享受看見受

助者從無助、受助、振作,甚至成為別人的幫助的轉化過程。你必須認為自己做得很有意義,

才會欣賞自己的工作。」他亦明言,從訓練的角度而言,很難要求社工學生必須做到此地步,

但若果工作只是做足工時便算,那便很容易陷入呆滯的工作狀態,加上缺乏情感的回報,生活

也就不會快樂。「社工行業不像其他行業可以多勞多得,上司不易鼓勵你,別人也有自己的工

作負擔,如果不自我激勵,積極進取,便很難做到有滿足感!」

物 資匱 乏 Vs 精神 匱 乏

``你必須認為自己做得很有意義,才會欣賞自己的工作''

應邀到逾百間中小學講授EQ及壓力管理。

回母校聖若瑟書院推行多元智能教育。

14

第三十二期

社情

15

第三十二期

社情

真情告白INTERVIEW

真情告白INTERVIEW

真情告白 | INTERVIEW

社 會 問 題 的 根 源透過多年的觀察,究竟社會問題的根源在那裡呢?余德淳發覺問題出在家庭。現代人

未有充足心理準備生育孩子,亦不知如何預備,心志成長也較以前弱,原因有二,一

則是因為他們花很多時間在職業進修,而忽略了自己另一方面的成長,無時間鍛鍊解

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懂如何與人相處,以至和最親近的家人相處,以為拼命做工賺

錢便算,忘記自己在家庭中還有另外的角色,就是有責任照顧家人。二則是缺乏榜樣,

以前粵語長片時代還會著重倫理的訓練,人們對家庭好是應該的,但現在個人主義抬

頭,不容易參照叔父輩的做法,認為是「老套」,往往喜歡根據自己的標準來建立自

己的家庭,不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也不喜歡虛心求教如何改良自己的人格,如果出

了什麼事,也不喜歡輔導,直至受苦程度很高才肯找人幫忙。

「其實問題的癥結在於父母。現在的人普遍學歷高了,人也趨向驕傲自負,就算是肯

聽人輔導的,也只是希望經輔導後改變身邊的人,如教好子女、伴侶,而不是自己,

對於預防性的題目更是不感興趣,認為未殺到埋身。」余德淳認為現在社工面對的是

不容易被說服求助的一群,挑戰在於社工是否有足夠的理據、成功的例子來說服他們,

並且能否動之以情,讓他們覺得你是關心他們的,樂意幫助他們快些尋回幸福。

可是人的工作是很難量化,又可如何證明給別人看社工的成效?余德淳同意是很難量

化,但他覺得社工必須轉型,讓別人認識自己的工作,好評、口碑是可以幫助推廣的,

社工可以把握機會,請已漸入佳境的受助人推介有關服務給有同樣難題的朋友,另外,

社工的寫作亦很重要,讓人知道你的方法學,對推廣亦有幫助。

回想起初出道的艱苦日子,他還挺嚮往。七十年代沒

有太多在職進修的機會,因此他很珍惜,還會透過買

書自學、補習,甚至請教資深前輩,開小組等方法來

增進自己的專業知識,促進交流。他感慨到了八十年

代,機構可以在財政預算預留款額作購書用途讓同事

作參考時,機會來得太易,反而同事不懂珍惜。

現時社工界仍未有要求社工每年必須在職進修若干時

數的規定,余德淳認為行業設計給同事進修的只是外

在的推力,社工既是專業,便要負責自己的學問水

平,對自己有所要求,視質素不及是種遺憾,並認為

社工不應太倚賴政府是否有資助才決定進修,主動進

修,其實是給自己一種尊嚴。

社工 專 業 化

余德淳說,七十年代社會匱乏,社會服務機構會為有需要家庭辦些補習班、為苦悶的工廠工人

提供工餘活動,籌辦宿營等康樂活動。及至八、九十年代,經濟起飛,社會上已有很多為市民

提供娛樂消閒活動的機構,社會服務在提供教育及康樂活動的功能亦因此減弱,反而人的心靈

困乏成為服務主導,社工的工作更要「埋身」一些,須透過探討、傾談,洞悉服務使用者是否

有憂慮或鬱結等精神困擾而又不懂表達出來,因而影響身心發展,因此社工課程在心理輔導及

面談技巧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做社工是否開心,除了將份內事做好,還須視乎你會不會額外付出足夠的關懷,享受看見受

助者從無助、受助、振作,甚至成為別人的幫助的轉化過程。你必須認為自己做得很有意義,

才會欣賞自己的工作。」他亦明言,從訓練的角度而言,很難要求社工學生必須做到此地步,

但若果工作只是做足工時便算,那便很容易陷入呆滯的工作狀態,加上缺乏情感的回報,生活

也就不會快樂。「社工行業不像其他行業可以多勞多得,上司不易鼓勵你,別人也有自己的工

作負擔,如果不自我激勵,積極進取,便很難做到有滿足感!」

物 資匱 乏 Vs 精神 匱 乏

``你必須認為自己做得很有意義,才會欣賞自己的工作''

應邀到逾百間中小學講授EQ及壓力管理。

有人 有 地方 就有社會工 作「有人的地方,就有他想再進步的事情。社工的角色就是

為受助人送上一個新的形象,如只一味勸戒他們不要打

架、不說髒話也枉然,必須讓他知道脫去舊的形象後,可以

當個怎麼樣的人。透過你為他策劃和創造機會,有了新的形象

後,他也會不屑再做以前無價值、無意義的事。所以做一個創動

的社工,比做一個策劃活動的社工重要。」

余德淳有一個信念,就是盡力為服務受眾製造機會,曾經有資深同事

告訴他,如果你不幫流連街頭的孩子,還有誰來幫他?難道突然之間會

空降一個人下來教曉他做好人嗎?雖然會有很多挫折和失敗,但他仍堅持

要為別人創造機會。「我永遠覺得面前的這個就是可以變好的一個,讓孩子

覺得別人對他這麼有信心,自己總有些特質是好的吧,於是對自己也有信

心,就算最後不成功,起碼讓他曾經遇上這樣一個機會也是好的!」

真情告白INTERVIEW

真情告白INTERVIEW

16

第三十二期

社情

17

第三十二期

社情

社工的優先次序以「人」為主,所以主動行近接觸服務使用者很重要。余德

淳分享當年在中心工作,主管必定會安排有同事輪值在中心內四圍走動,主

動招呼進來的人士,和他們做朋友,問他們有什麼需要,就好像銀行在大堂

入口安排人員迎接顧客一樣。

以前做外展社工沒有一定的工作手法,余德淳覺得與其在中心「靠估」開班

等人報讀,追不上社區和時代需要,不如主動到球場問問青少年喜歡什麼活

動才為他們度身訂造。他在西環摩星嶺球場遇上愛說髒話的青少年,知道他

們喜歡表演,便特定開了話劇組,但講粵語會很易「出事」,於是改以英語

演出給老人家看。余德淳一路留意青少年和人相處的態度,循循善誘,令青

少年猛然發覺自己不說髒話也行,於是自發成立了「摩星嶺文化會」,兩星

期不說髒話的才可加入。後來表演很成功,老人家看得開心之餘,參演的也

成長了,知道原來自己也可以做得到,於是更落力做義工,有些現在還有與

他聯絡呢!

記得在摩星嶺臨時房屋區工作時,余德淳與社區工作同事特地請寮仔部拆剩

一間木屋讓他們作補習屋,更聯絡了西區英華女校、聖士提反堂的學生社會

服務團輪值,幫助一班無機會讀好書、父母是文盲的孩子補習,孩子們都很

高興,因為在那裡他們找到自己的身分,並且能與40多個成績彪炳的名校生

成為朋友,便很容易有同化的感覺,希望如大哥哥、大姐姐一樣那麼棒。

余德淳自1980年起連續十多年擔任香港聯校領袖訓練營首席講師,曾於電台主

持有關EQ的節目,並為多個電視台節目擔任AQ及兒童情感教育顧問。1994至

1996年擔任香港心理治療團體學會會長。1997年起為聖若瑟書院及女拔萃中小

學推行多元智能教育,並積極應邀到中小學及幼稚園家長會作演講。此外,他

亦是短期宣教中心的董事,並兼任神學院心理及輔導主任。

靈 活 主動 創 造 機 會

余德淳和他的訓練團隊。

開設「棉花糖」及「 喱糖」小組,分別訓練害羞內向及衝動急躁的孩子成為高自發及平靜耐性的孩子。 r. Charles YU Tak Shun, an expert trainer in AQ, EQ,

SQ and Leadership in Hong Kong, was the winner of1st Outstanding Social Workers Award. He has beenconducting seminars on EQ & stress management forcorporate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schools, and allare well-received.

After finishing his secondary school, Yu determined to devotehis life in education, teaching primary schools for two yearsas a permitted teacher and then teaching art and drama inan agency as welfare worker. He attended a diploma courseon social work in Hong Kong Polytechnic where he found hisinterest and mission in life – human values and personalizedapproach in family education. He then worked hard andachieved a bachelor degree and master degree in social workand social science i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and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spectively along with hisfull-time job. With rich work experience in various fields suchas youth work, speci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he wasinvited to teach in university specifically on EQ.

In view of the strong social needs of the working class thatdoes not fall into the welfare arena, he set up Charles YuTraining Co. Ltd. in 1996 to provide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for the middle class, helping them to manage their workpressur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working partners and familymembers. Service scope extended to schools and churchesas well.

Compa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Yu said the main issue ofthe social problems would be “poverty in real term” in the 70’sand “poverty in spiritual life” in 80s and onward. Service userswould be satisfied with educational or recreational programsin the old days, but as more and more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available in the market, people sought for more in-depthcommunication and counseling.

“To do what you have to do is not good enough. You mustpay extra effort to show you care for your clients. Beingself-motivated is very important for no one in your working

M

Mr. Charles YU Tak Shun

Initiate

Better Development

` `我永遠覺得面前的這個就是可以變好的一個''

Opportunities for

environment would encourage you and you'll soon get dryeasily. Unless you think you are doing something meaningful,otherwise you’ll lose your way,” expressed Yu.

He treasured very much th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in theold days, trying to explore theories through self-studyand study group to facilitate professional exchange.Although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training opportunitiesprovided by the sector, it is one’s responsibility and one'sown pride to upgrade oneself to keep service standardat professional level.

Yu advised that “family” is the core issue of socialproblems. Since parents nowadays are not well-preparedfor their next generation as they spend most of theirtime in building ability in occupation but not in problem-solving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y don’t knowwhat and how to perform their roles in family. They like

to set up family in their own ways, not following thefootprints of their parents which they regard as old school.

As they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educated, it wouldbecome harder and harder for them to seek help from socialworkers unless they are in great pain and real trouble.

“To initiate and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clients is extremelyimportant,” Yu expressed. He quoted several examples todemonstrate the point. For instance, he set up drama groupfor youth who could not help stop speaking foul language,and asked them to perform the drama in English for the elderly.The performance was a real success while the elderly, thoughnot knowing the English script, enjoyed the show whereasthe youth found that they did it, doing something great andmeaningful. “Once they like their new images, they wouldnot do things of no values like what they did in the past again.”

Yu wants to give each child a memorable journey ofdevelopment. “I’ll treat each case as if it would become thesuccessful one so as to help build the child's self-confidence.Not every case would be successful; at least they had comeacross such an opportunity once in their life time.”

有人 有 地方 就有社會工 作「有人的地方,就有他想再進步的事情。社工的角色就是

為受助人送上一個新的形象,如只一味勸戒他們不要打

架、不說髒話也枉然,必須讓他知道脫去舊的形象後,可以

當個怎麼樣的人。透過你為他策劃和創造機會,有了新的形象

後,他也會不屑再做以前無價值、無意義的事。所以做一個創動

的社工,比做一個策劃活動的社工重要。」

余德淳有一個信念,就是盡力為服務受眾製造機會,曾經有資深同事

告訴他,如果你不幫流連街頭的孩子,還有誰來幫他?難道突然之間會

空降一個人下來教曉他做好人嗎?雖然會有很多挫折和失敗,但他仍堅持

要為別人創造機會。「我永遠覺得面前的這個就是可以變好的一個,讓孩子

覺得別人對他這麼有信心,自己總有些特質是好的吧,於是對自己也有信

心,就算最後不成功,起碼讓他曾經遇上這樣一個機會也是好的!」

真情告白INTERVIEW

真情告白INTERVIEW

16

第三十二期

社情

17

第三十二期

社情

社工的優先次序以「人」為主,所以主動行近接觸服務使用者很重要。余德

淳分享當年在中心工作,主管必定會安排有同事輪值在中心內四圍走動,主

動招呼進來的人士,和他們做朋友,問他們有什麼需要,就好像銀行在大堂

入口安排人員迎接顧客一樣。

以前做外展社工沒有一定的工作手法,余德淳覺得與其在中心「靠估」開班

等人報讀,追不上社區和時代需要,不如主動到球場問問青少年喜歡什麼活

動才為他們度身訂造。他在西環摩星嶺球場遇上愛說髒話的青少年,知道他

們喜歡表演,便特定開了話劇組,但講粵語會很易「出事」,於是改以英語

演出給老人家看。余德淳一路留意青少年和人相處的態度,循循善誘,令青

少年猛然發覺自己不說髒話也行,於是自發成立了「摩星嶺文化會」,兩星

期不說髒話的才可加入。後來表演很成功,老人家看得開心之餘,參演的也

成長了,知道原來自己也可以做得到,於是更落力做義工,有些現在還有與

他聯絡呢!

記得在摩星嶺臨時房屋區工作時,余德淳與社區工作同事特地請寮仔部拆剩

一間木屋讓他們作補習屋,更聯絡了西區英華女校、聖士提反堂的學生社會

服務團輪值,幫助一班無機會讀好書、父母是文盲的孩子補習,孩子們都很

高興,因為在那裡他們找到自己的身分,並且能與40多個成績彪炳的名校生

成為朋友,便很容易有同化的感覺,希望如大哥哥、大姐姐一樣那麼棒。

余德淳自1980年起連續十多年擔任香港聯校領袖訓練營首席講師,曾於電台主

持有關EQ的節目,並為多個電視台節目擔任AQ及兒童情感教育顧問。1994至

1996年擔任香港心理治療團體學會會長。1997年起為聖若瑟書院及女拔萃中小

學推行多元智能教育,並積極應邀到中小學及幼稚園家長會作演講。此外,他

亦是短期宣教中心的董事,並兼任神學院心理及輔導主任。

靈 活 主動 創 造 機 會

余德淳和他的訓練團隊。

開設「棉花糖」及「 喱糖」小組,分別訓練害羞內向及衝動急躁的孩子成為高自發及平靜耐性的孩子。 r. Charles YU Tak Shun, an expert trainer in AQ, EQ,

SQ and Leadership in Hong Kong, was the winner of1st Outstanding Social Workers Award. He has beenconducting seminars on EQ & stress management forcorporate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schools, and allare well-received.

After finishing his secondary school, Yu determined to devotehis life in education, teaching primary schools for two yearsas a permitted teacher and then teaching art and drama inan agency as welfare worker. He attended a diploma courseon social work in Hong Kong Polytechnic where he found hisinterest and mission in life – human values and personalizedapproach in family education. He then worked hard andachieved a bachelor degree and master degree in social workand social science i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and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spectively along with hisfull-time job. With rich work experience in various fields suchas youth work, speci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he wasinvited to teach in university specifically on EQ.

In view of the strong social needs of the working class thatdoes not fall into the welfare arena, he set up Charles YuTraining Co. Ltd. in 1996 to provide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for the middle class, helping them to manage their workpressur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working partners and familymembers. Service scope extended to schools and churchesas well.

Compa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Yu said the main issue ofthe social problems would be “poverty in real term” in the 70’sand “poverty in spiritual life” in 80s and onward. Service userswould be satisfied with educational or recreational programsin the old days, but as more and more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available in the market, people sought for more in-depthcommunication and counseling.

“To do what you have to do is not good enough. You mustpay extra effort to show you care for your clients. Beingself-motivated is very important for no one in your working

M

Mr. Charles YU Tak Shun

Initiate

Better Development

` `我永遠覺得面前的這個就是可以變好的一個''

Opportunities for

environment would encourage you and you'll soon get dryeasily. Unless you think you are doing something meaningful,otherwise you’ll lose your way,” expressed Yu.

He treasured very much th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in theold days, trying to explore theories through self-studyand study group to facilitate professional exchange.Although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training opportunitiesprovided by the sector, it is one’s responsibility and one'sown pride to upgrade oneself to keep service standardat professional level.

Yu advised that “family” is the core issue of socialproblems. Since parents nowadays are not well-preparedfor their next generation as they spend most of theirtime in building ability in occupation but not in problem-solving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y don’t knowwhat and how to perform their roles in family. They like

to set up family in their own ways, not following thefootprints of their parents which they regard as old school.

As they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educated, it wouldbecome harder and harder for them to seek help from socialworkers unless they are in great pain and real trouble.

“To initiate and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clients is extremelyimportant,” Yu expressed. He quoted several examples todemonstrate the point. For instance, he set up drama groupfor youth who could not help stop speaking foul language,and asked them to perform the drama in English for the elderly.The performance was a real success while the elderly, thoughnot knowing the English script, enjoyed the show whereasthe youth found that they did it, doing something great andmeaningful. “Once they like their new images, they wouldnot do things of no values like what they did in the past again.”

Yu wants to give each child a memorable journey ofdevelopment. “I’ll treat each case as if it would become thesuccessful one so as to help build the child's self-confidence.Not every case would be successful; at least they had comeacross such an opportunity once in their life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