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天大事 -...

1
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6 文化览胜 WENHUALANSHENG 责编/王子湋 李苗苗 美编/贺晓瑜 校检/温馨 农村的本质,在于土地。人类与生俱来和土地相依为命。 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人们漫山遍野追逐野兽、采集野 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选择了定居和农业,土地便更为人 们所倚重。由于定居,人们将土地分为一个一个的乡村。牛 家沟,就是曾经与我两次相会的一个村庄。 早年间,在清涧,我去石咀驿上学时,在无定河几条小支 流间穿越,于一个分水岭上选错了路,误入了牛家沟,虽多出 了五里路,心情竟没有受影响。原因是在牛家沟,遇到了一 个说话像唱歌一样好听的妇女,听说我们上石咀驿中学,十 分羡慕地夸道: “呀,娃娃们闹好了,吃的国库粮!”那一年,县 办中学的高中生,由国家粮库供应粮食吃。而在那时候,多 数农村农业户口的人,还在“吃不饱,瓜菜代”的状况中。 今年,听石咀驿镇党委书记杨贺说,他们那里建设了几 个美丽村庄,邀我前去看看。一直拖到深秋十月份,我才去 了,和牛家沟村第一书记吴宏泽就在牛家沟村里见了面。 多年以前的牛家沟,我只记得那个妇女唱歌一样的三个 字: “国库粮”。眼前的牛家沟,却是平展展的水泥路,从沟口 的210国道上,一直延伸到村庄的纵深处。汽车一溜烟跑 着,我们就进村了。 吴宏泽给我的印象,颇精干又善解人意。四十多岁的样 子,在部队干到营级,又转业到了县里的公安局,已经在牛家 沟当了三年第一书记了。牛家沟村人一哇声:“老吴可是个 好人哩。可好得恶哩!” 老吴究竟有多好?看看牛家沟村的变化就知道了。 牛家沟村的道路我们已经看见了,硬化了,平展展的,大 车小车一溜烟。为了连接山沟两旁的村民,村里还在不到一 公里的范围内修了三座桥,走路行车很方便。除了这条干道 和三座桥,村里还有一条一条的盘山路,为了方便村民开着 机动车漫山遍野收割庄稼。 那天清晨,我正在干道上吸新鲜空气,村里的监委主任 开着“蹦蹦车”上山,我也上了车。山上一派丰收景象。红枣 多得无人要,地下铺了一层。这几年红枣种得多,价钱低,又 因为常被雨水淋烂了,收了也不值钱。回想我们念书时,连 酸枣也不容易摘到,社会可真是富裕了。 富裕了的村庄是什么特征呢?山上花果山,川里米粮 川。牛家沟村山沟窄,没有米粮川,但山上已是花果山。牛 家沟村花果山上的鲜果,首先收获的是大巴杏。今年夏天, 全村700亩大巴杏,通过四通八达的快递,卖到了全国许多 地市。满腔热情的县招商局刘艳局长,还给我快递了一小 箱,又青又黄的,好吃。见到了老吴才知道,又青又黄是因为 我在西安距离远,杏子是提前一个星期采摘的,为保鲜。而 眼下,我的四周到处是成熟的苹果、鸭梨、红枣,还有漫山遍 野的高粱、糜谷、洋芋。村民们正从早到晚、早出晚归地收获 着自己的丰收,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但心里又是欢天喜地 的乐。我看见,村里的监委主任脸上就挂满了笑,很开心。 清早我在村子里吸新鲜空气时,还看见道路两旁排列着 一个又一个的山窑,以为那都是我们小时候储藏洋芋的洋芋 窖。问了老吴才知道,那都是每家每户的苹果窖。村民们将 山上收获的鲜果储藏在山窑里,四处的汽车闻风就来了,三 五天就会把从花果山上采摘的鲜果收购走,村民们手中就有 了钱。 那天,镇上的杨贺来了,他好像很熟悉这个村子的情况, 带上我和村支书,直端找到一个养牛户,和他商量能不能将 他的养牛场迁到另一个更为合适的地方?并说镇政府可以 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因为现在在这儿污染了空气,影响周 围的人。杨书记让当事人认真去考虑,考虑好了告诉他,争 取早动工。后来在一次赶集时,我碰到这家的婆姨,她说已 经考虑成熟了,愿意按杨书记的意见办。 另外有一天,杨贺把我带到另外一个村王家砭,去走访 那里的贫困户。我们在王家砭村支书的带领下,一下午走访 了十四五家贫困户。有一家贫困户,弟兄四个人,住着一个 很大的院子,正在场院里打黑豆。这家人两个哥哥结婚了, 可两个哑巴弟弟还没结婚。这家人因为住在村子里被铁路 分隔的另一头,受了有关规定的影响,高压线过不来,电压有 点低,脱粒不能用电力,要靠打连枷。杨书记当场拍板,给他 们家里安变压器。问题就解决了,一家人很高兴。 在牛家沟村断断续续住了几个晚上,离开了,我还一直 想着村里的事。 中国历朝历代的乡村,都实行村民自治的方针。举凡 村子里的公益事,基本都是靠村民们自己发善心,有力的 出力、有钱的出钱创办的,但哪里能像现在这样,由政府主 导、出资和引领的力量雄厚呢?在传统社会中,村子里只 能办一些小事情,比如修个桥、补条路,或者请个先生办个 私塾,培养出两三个传承文化的秀才,哪里能够给乡村带 来如今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据说,现在这样的工作, 还仅仅是意在使广大村民们脱贫。从明年开始,国家要开 展中国式巨大规模的乡村之建设,那又该是怎样一番前所未 有的宏图伟业呢? 如果明年邀约,我还来。盼望三返牛家沟。 本报记者杨晓慧摄影报道 日,由市文旅局主办,榆林传媒中 心、榆林群众艺术馆承办的全市群 文干部美术作品展进行了为期10 天的展出。此次展览共征集并选出 全市文化馆美术干部、美术爱好者 作品 50 多幅,涵盖油画、国画等,作 品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展示了 榆林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面貌以 及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本次展览作品题材、风格多样, 有赞美家乡风土人情的写实类作 品,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表现性作 品,还有意象类和材料类作品,这些 作品无不显示出作者的艺术主张和 追求方向,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榆林 的美术创作。 这次来榆林是临时被鼓动来的,难 免惶恐与仓促,不可能讲出多少意思。 榆林又称塞上,英雄辈出、名响古 今。武英雄如李自成、张献忠、杜聿明 等,文英雄如张季鸾、柳青、路遥等。所 以我赞赏不少朋友的评估:陕北文化中 心,在榆林。因此这方水土产生的文学 艺术,游牧浪漫,磅礴偾张;兼具文以载 道,天下情怀。 今天在座的诸位,都是考进来的大 学生,相当部分是文学院学生。老师们 自然不用说,都经了严格高考。这就派 生一个问题:作家要不要上大学,尤其要 不要上四年文学院?大学扩招后的二十 多年来,几乎所有学校都设了文学院,有 的继续叫中文系。当然教学目的以我理 解,并非培养作家—毕业了都当作家, 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但是大学期间,人人自觉或不自觉 地,都会冒出作家梦,为什么?因为恋爱 季节嘛,写情书啊递纸条的—可能如 今只发短信了吧?就是发短信,也都是 按作家创作要求的,就是说都要把短信 发得文采飞扬、打动芳心是吧!这属于 实用性文学创作,激情、憧憬,如朝霞晚 月。只是读者对象就一人。不过,改头 换面发给第二个人也不奇怪,再修改几 个关键词发给第三个人亦属正常。恋爱 期间,都恨不能自己“潘安之貌、宋玉之 才” —宋玉原本是个男神,天才的楚辞 作家,原创了很多成语,如“雄风”“巫山 云雨”等。潘安文章,那也是没得说。 恋爱季节过后,剩下一部分真爱文 学的,自会坚持创作练习。方才说了,作 家要不要上大学?我的回答是这两者之 间没有必然关联,因为名作家里有的上 了大学,有的没上大学。 文学这个问题,大而无当,简单又 复杂,实在不能说清。现在每个县都成 立了作家协会,说明文学很简单,作家 多得很;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的饱 学之士们,又经常各执一词,足以证明 文学太复杂!因此我这里仅就文学的 创作层面,选个细小的切口来谈点管 见:语言问题。 如今的文学研讨会,都在大谈宏大 主题啊文学精神啊时代使命啊等,却从 不探讨文学的技术问题,俨然只要学好 了中央文件、深入了当下生活,便能轻而 易举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巅峰作 品”。其中不乏起哄务虚,我看不出有多 大实际意义。不谈技术问题不等于技术 问题不存在,尽管技术问题属于基础问 题,比如语言问题。不过我要强调语言 问题是天大问题,甚或是文学的终极问 题!不少名家及其影响较大的作品,语 言是不敢细究的,一细究便发现文法不 通、用词失当、标点乱用。如此作品可以 轰动一时,却绝无久传之可能。 如果你想当作家,那你就应别无选 择地、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我有 几个文友没上过大学,我多次建议他们 学习经典作家,办法是:找来纸质书,动 手抄录。抄录多了,即使不明白主、谓、 宾、定、补,也会直感语言法,同时领略修 辞艺术的非凡美妙。这叫自修,启发式 学习。学了别人,写作时却要回避掉,否 则叫抄袭、模仿。当然模仿也是个必要 过程。我推荐了几位作家给文友:钱钟 书、杨绛、孙犁、汪曾祺、余秋雨、余华、李 敬泽、易中天等汉语言的卓越实践者。 遗憾我白费了口舌,文友们急切地在电 脑或手机上忙创作呢,哪顾得上下笨功 夫抄文章! 另外一个自修办法更简单:找来三个 省的高考语文试卷,若都能答个65分以 上,可言创作了。答不及格的话,就近请 教语文老师。总之,语言学习之于作家, 如同临帖之于书法家,是一生的功课。 如果你无意当作家,那就不必参考 我上述建议。纯粹喜欢读文学,也是一种 风雅人生。什么文学书对自己胃口,就读 什么文学书好了,这叫“富贵闲人”。而文 学书,恰恰正是一种闲书,标准的闲书。 吃饱了撑的人写的书,吃饱了撑的人看的 书。我这么说肯定有人不爽,那就悉听尊 便吧,反正我把话撂这儿了,供大家参考。 (本 文 是 作 者 于 2019 年 11 月 17 日在榆林学院的讲座摘登,此为谈语言 部分。) 语言天大事 方英文 全市群文干部美术作品展展出 初冬的塞北已是寒风凛冽、雪花纷 飞。江南的扬州依然阴雨绵绵、风清气 朗。行至扬州,我与同事们带着一路的 困倦下了旅游大巴,拎包入住一处建筑 典雅的宾馆。从前厅陈设的琴棋书画, 到房间仿古的床柜桌椅,从书柜放置的 各类书籍,到墙面上悬挂的风雅书画,浓 浓的文化气息四处充盈。拉开窗帘,夜 晚的扬州城灯光闪烁,街道与一条运河 纵横交错,一座座小桥悬跨河流之上,融 入灯光的水面色彩斑斓。此情此景,正 是导游所说的扬州城。 扬州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 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可见扬州之魅力。扬州的交通和水运发 达,旧时运输最多的就是盐,盐的税收占 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这里人文气息浓 厚,吸引了众多独具风格的艺术家汇聚 于此。日出时的扬州城更是绚丽多姿, 在明媚的晨光中,我们来到驰名中外的 扬州八怪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扬州蜀冈风景区,利用 八怪之一金农曾居住的西方寺古建筑群 而建。走进门庭,一片绿绿如菌的草坪, 庭前摆放着一只大铁镬。传说,隋炀帝 好大喜功,善摆场面,在宫内放置诸多的 铁铸之镬,一是盛水消防,二是显示威严 气派。其中扬州就出土九个。展厅殿门 两侧是金农题作的一副对联“三千余岁 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 步入陈列大厅,首先呈现眼前的是 扬州画家大型群雕,雕艺精致、栩栩如 生。有金农、郑板桥、黄慎、李方膺、李 鱓、江士慎、高翔、罗聘,还有高凤翰、闵 贞等,共十五人的画家群体。之所以称 为扬州八怪,是因为他们主张推陈出新、 自立门户、争奇斗艳,追求诗书画印的完 美结合。他们的书法以隶、篆、行、草融 为一体,也称大杂烩,不被当时的正统画 派认可。大厅四周的展牌,详细说明了 八怪产生于扬州的历史原因。 走出陈列大厅,听到潺潺流水的声 音,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呈现在眼前,这 就是“鹤池窥冰”了。金农爱鹤甚之,曾 有诗云“此时何所思,池上鹤窥冰”。以 卖饼为生,以鹤为伴,为他晚年孤独辛酸 的生活增添了情趣。西北角的金农寄居 室,前后两进,为独立小院,晚年的金农 在这里一边画画,一边念佛写经。金农 善书善画,画中多竹、石、梅、兰、马、佛 像,苍古朴实。客厅正墙上,是 73 岁的 金农手握长杆、脚穿红鞋仰望天空的一 幅画,表达了他早已看破红尘。门右侧 是一幅钟馗画像,讲解员说,画中面带凶 相的眼光能根据你站的不同方位不断变 化,并死死盯住你。我遂站于不同方位 视之,果真如此,深感金农的绘画技巧到 了如此精湛的高度。 金农寄居室西侧有一排青竹依墙而 立,疏密有致,这就是“竹泉幽径”。石壁 上有一幅《竹石图》,画面陡峭的岩石上竹 子细长,感觉柔弱,题有“咬定青山不放 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传世诗作。板桥先生 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举步维艰,始终没有 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和追求。后来他在山 东潍坊任知县,连续五年遇到旱灾、涝灾、 蝗虫灾,在两次未接到圣旨的情况下,私 自开仓,救济百姓。后来有人密告皇上, 他便毅然辞官,到扬州以卖书画为生。 走过“竹泉幽径”,欣赏了“莲池映 月”,我们又来到扬州八怪的书画刻石廊 厅。廊厅是明代建筑,雕梁画栋,柱子和 梁都是用珍贵的楠木构造,框架结构具 有抗震性能。刻石中一幅郑板桥的“道 情”,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痼疾,百姓的忧 患重重压在他日益憔悴与疲惫不堪的心 头,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板桥只得收起 一世雄心,挥笔写下“难得糊涂”四个大 字。刻石上题了“聪明难,糊涂难,由聪 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 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廊内刻石上多 幅八怪十五家所题诗书画印,各有风格, 意味深长,让人流连忘返。 在纪念馆门外,有一棵近八百年的 古槐,历经沧桑、风雨侵蚀,仍然枝繁叶 茂、槐香四溢。 扬州八怪大多出身贫寒,生活经历 坎坷,有的才高八斗、终身不仕,有的钟 情书画、官场失意,有的生活艰难、卖画 度日,造就了他们有更多时间和条件接 触下层社会,接触平凡生活中的人与 事。这个清代画坛上富有创新精神的书 画家群体,对近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的艺术思想和风 格,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扬州之行记八怪 程怀祥 走天下 走天下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Oct-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6 文 化 览 胜WENHUALANSHENG责编/王子湋 李苗苗 美编/贺晓瑜 校检/温馨

    农村的本质,在于土地。人类与生俱来和土地相依为命。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人们漫山遍野追逐野兽、采集野

    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选择了定居和农业,土地便更为人们所倚重。由于定居,人们将土地分为一个一个的乡村。牛家沟,就是曾经与我两次相会的一个村庄。

    早年间,在清涧,我去石咀驿上学时,在无定河几条小支流间穿越,于一个分水岭上选错了路,误入了牛家沟,虽多出了五里路,心情竟没有受影响。原因是在牛家沟,遇到了一个说话像唱歌一样好听的妇女,听说我们上石咀驿中学,十分羡慕地夸道:“呀,娃娃们闹好了,吃的国库粮!”那一年,县办中学的高中生,由国家粮库供应粮食吃。而在那时候,多数农村农业户口的人,还在“吃不饱,瓜菜代”的状况中。

    今年,听石咀驿镇党委书记杨贺说,他们那里建设了几个美丽村庄,邀我前去看看。一直拖到深秋十月份,我才去了,和牛家沟村第一书记吴宏泽就在牛家沟村里见了面。

    多年以前的牛家沟,我只记得那个妇女唱歌一样的三个字:“国库粮”。眼前的牛家沟,却是平展展的水泥路,从沟口的210国道上,一直延伸到村庄的纵深处。汽车一溜烟跑着,我们就进村了。

    吴宏泽给我的印象,颇精干又善解人意。四十多岁的样子,在部队干到营级,又转业到了县里的公安局,已经在牛家沟当了三年第一书记了。牛家沟村人一哇声:“老吴可是个好人哩。可好得恶哩!”

    老吴究竟有多好?看看牛家沟村的变化就知道了。牛家沟村的道路我们已经看见了,硬化了,平展展的,大

    车小车一溜烟。为了连接山沟两旁的村民,村里还在不到一公里的范围内修了三座桥,走路行车很方便。除了这条干道和三座桥,村里还有一条一条的盘山路,为了方便村民开着机动车漫山遍野收割庄稼。

    那天清晨,我正在干道上吸新鲜空气,村里的监委主任开着“蹦蹦车”上山,我也上了车。山上一派丰收景象。红枣多得无人要,地下铺了一层。这几年红枣种得多,价钱低,又因为常被雨水淋烂了,收了也不值钱。回想我们念书时,连酸枣也不容易摘到,社会可真是富裕了。

    富裕了的村庄是什么特征呢?山上花果山,川里米粮川。牛家沟村山沟窄,没有米粮川,但山上已是花果山。牛家沟村花果山上的鲜果,首先收获的是大巴杏。今年夏天,全村700亩大巴杏,通过四通八达的快递,卖到了全国许多地市。满腔热情的县招商局刘艳局长,还给我快递了一小箱,又青又黄的,好吃。见到了老吴才知道,又青又黄是因为我在西安距离远,杏子是提前一个星期采摘的,为保鲜。而眼下,我的四周到处是成熟的苹果、鸭梨、红枣,还有漫山遍野的高粱、糜谷、洋芋。村民们正从早到晚、早出晚归地收获着自己的丰收,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但心里又是欢天喜地的乐。我看见,村里的监委主任脸上就挂满了笑,很开心。

    清早我在村子里吸新鲜空气时,还看见道路两旁排列着一个又一个的山窑,以为那都是我们小时候储藏洋芋的洋芋窖。问了老吴才知道,那都是每家每户的苹果窖。村民们将山上收获的鲜果储藏在山窑里,四处的汽车闻风就来了,三五天就会把从花果山上采摘的鲜果收购走,村民们手中就有了钱。

    那天,镇上的杨贺来了,他好像很熟悉这个村子的情况,带上我和村支书,直端找到一个养牛户,和他商量能不能将他的养牛场迁到另一个更为合适的地方?并说镇政府可以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因为现在在这儿污染了空气,影响周围的人。杨书记让当事人认真去考虑,考虑好了告诉他,争取早动工。后来在一次赶集时,我碰到这家的婆姨,她说已经考虑成熟了,愿意按杨书记的意见办。

    另外有一天,杨贺把我带到另外一个村王家砭,去走访那里的贫困户。我们在王家砭村支书的带领下,一下午走访了十四五家贫困户。有一家贫困户,弟兄四个人,住着一个很大的院子,正在场院里打黑豆。这家人两个哥哥结婚了,可两个哑巴弟弟还没结婚。这家人因为住在村子里被铁路分隔的另一头,受了有关规定的影响,高压线过不来,电压有点低,脱粒不能用电力,要靠打连枷。杨书记当场拍板,给他们家里安变压器。问题就解决了,一家人很高兴。

    在牛家沟村断断续续住了几个晚上,离开了,我还一直想着村里的事。

    中国历朝历代的乡村,都实行村民自治的方针。举凡村子里的公益事,基本都是靠村民们自己发善心,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创办的,但哪里能像现在这样,由政府主导、出资和引领的力量雄厚呢?在传统社会中,村子里只能办一些小事情,比如修个桥、补条路,或者请个先生办个私塾,培养出两三个传承文化的秀才,哪里能够给乡村带来如今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据说,现在这样的工作,还仅仅是意在使广大村民们脱贫。从明年开始,国家要开展中国式巨大规模的乡村之建设,那又该是怎样一番前所未有的宏图伟业呢?

    如果明年邀约,我还来。盼望三返牛家沟。本报记者杨晓慧摄影报道 近

    日,由市文旅局主办,榆林传媒中心、榆林群众艺术馆承办的全市群文干部美术作品展进行了为期10天的展出。此次展览共征集并选出全市文化馆美术干部、美术爱好者作品50多幅,涵盖油画、国画等,作品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展示了榆林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面貌以及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本次展览作品题材、风格多样,有赞美家乡风土人情的写实类作品,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表现性作品,还有意象类和材料类作品,这些作品无不显示出作者的艺术主张和追求方向,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榆林的美术创作。

    这次来榆林是临时被鼓动来的,难免惶恐与仓促,不可能讲出多少意思。

    榆林又称塞上,英雄辈出、名响古今。武英雄如李自成、张献忠、杜聿明等,文英雄如张季鸾、柳青、路遥等。所以我赞赏不少朋友的评估:陕北文化中心,在榆林。因此这方水土产生的文学艺术,游牧浪漫,磅礴偾张;兼具文以载道,天下情怀。

    今天在座的诸位,都是考进来的大学生,相当部分是文学院学生。老师们自然不用说,都经了严格高考。这就派生一个问题:作家要不要上大学,尤其要不要上四年文学院?大学扩招后的二十多年来,几乎所有学校都设了文学院,有的继续叫中文系。当然教学目的以我理解,并非培养作家——毕业了都当作家,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但是大学期间,人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都会冒出作家梦,为什么?因为恋爱季节嘛,写情书啊递纸条的——可能如今只发短信了吧?就是发短信,也都是按作家创作要求的,就是说都要把短信发得文采飞扬、打动芳心是吧!这属于实用性文学创作,激情、憧憬,如朝霞晚月。只是读者对象就一人。不过,改头换面发给第二个人也不奇怪,再修改几个关键词发给第三个人亦属正常。恋爱期间,都恨不能自己“潘安之貌、宋玉之才”——宋玉原本是个男神,天才的楚辞

    作家,原创了很多成语,如“雄风”“巫山云雨”等。潘安文章,那也是没得说。

    恋爱季节过后,剩下一部分真爱文学的,自会坚持创作练习。方才说了,作家要不要上大学?我的回答是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关联,因为名作家里有的上了大学,有的没上大学。

    文学这个问题,大而无当,简单又复杂,实在不能说清。现在每个县都成立了作家协会,说明文学很简单,作家多得很;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的饱学之士们,又经常各执一词,足以证明文学太复杂!因此我这里仅就文学的创作层面,选个细小的切口来谈点管见:语言问题。

    如今的文学研讨会,都在大谈宏大主题啊文学精神啊时代使命啊等,却从不探讨文学的技术问题,俨然只要学好了中央文件、深入了当下生活,便能轻而易举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巅峰作品”。其中不乏起哄务虚,我看不出有多大实际意义。不谈技术问题不等于技术问题不存在,尽管技术问题属于基础问题,比如语言问题。不过我要强调语言问题是天大问题,甚或是文学的终极问题!不少名家及其影响较大的作品,语言是不敢细究的,一细究便发现文法不通、用词失当、标点乱用。如此作品可以轰动一时,却绝无久传之可能。

    如果你想当作家,那你就应别无选

    择地、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我有几个文友没上过大学,我多次建议他们学习经典作家,办法是:找来纸质书,动手抄录。抄录多了,即使不明白主、谓、宾、定、补,也会直感语言法,同时领略修辞艺术的非凡美妙。这叫自修,启发式学习。学了别人,写作时却要回避掉,否则叫抄袭、模仿。当然模仿也是个必要过程。我推荐了几位作家给文友:钱钟书、杨绛、孙犁、汪曾祺、余秋雨、余华、李敬泽、易中天等汉语言的卓越实践者。遗憾我白费了口舌,文友们急切地在电脑或手机上忙创作呢,哪顾得上下笨功夫抄文章!

    另外一个自修办法更简单:找来三个省的高考语文试卷,若都能答个65分以上,可言创作了。答不及格的话,就近请教语文老师。总之,语言学习之于作家,如同临帖之于书法家,是一生的功课。

    如果你无意当作家,那就不必参考我上述建议。纯粹喜欢读文学,也是一种风雅人生。什么文学书对自己胃口,就读什么文学书好了,这叫“富贵闲人”。而文学书,恰恰正是一种闲书,标准的闲书。吃饱了撑的人写的书,吃饱了撑的人看的书。我这么说肯定有人不爽,那就悉听尊便吧,反正我把话撂这儿了,供大家参考。

    (本文是作者于2019年 11月 17日在榆林学院的讲座摘登,此为谈语言部分。)

    模范牛家沟

    朱合作

    语言天大事方英文

    全市群文干部美术作品展展出

    初冬的塞北已是寒风凛冽、雪花纷飞。江南的扬州依然阴雨绵绵、风清气朗。行至扬州,我与同事们带着一路的困倦下了旅游大巴,拎包入住一处建筑典雅的宾馆。从前厅陈设的琴棋书画,到房间仿古的床柜桌椅,从书柜放置的各类书籍,到墙面上悬挂的风雅书画,浓浓的文化气息四处充盈。拉开窗帘,夜晚的扬州城灯光闪烁,街道与一条运河纵横交错,一座座小桥悬跨河流之上,融入灯光的水面色彩斑斓。此情此景,正是导游所说的扬州城。

    扬州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之魅力。扬州的交通和水运发达,旧时运输最多的就是盐,盐的税收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这里人文气息浓厚,吸引了众多独具风格的艺术家汇聚于此。日出时的扬州城更是绚丽多姿,在明媚的晨光中,我们来到驰名中外的扬州八怪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扬州蜀冈风景区,利用八怪之一金农曾居住的西方寺古建筑群而建。走进门庭,一片绿绿如菌的草坪,庭前摆放着一只大铁镬。传说,隋炀帝好大喜功,善摆场面,在宫内放置诸多的铁铸之镬,一是盛水消防,二是显示威严气派。其中扬州就出土九个。展厅殿门两侧是金农题作的一副对联“三千余岁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

    步入陈列大厅,首先呈现眼前的是扬州画家大型群雕,雕艺精致、栩栩如

    生。有金农、郑板桥、黄慎、李方膺、李鱓、江士慎、高翔、罗聘,还有高凤翰、闵贞等,共十五人的画家群体。之所以称为扬州八怪,是因为他们主张推陈出新、自立门户、争奇斗艳,追求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他们的书法以隶、篆、行、草融为一体,也称大杂烩,不被当时的正统画派认可。大厅四周的展牌,详细说明了八怪产生于扬州的历史原因。

    走出陈列大厅,听到潺潺流水的声音,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呈现在眼前,这就是“鹤池窥冰”了。金农爱鹤甚之,曾有诗云“此时何所思,池上鹤窥冰”。以卖饼为生,以鹤为伴,为他晚年孤独辛酸的生活增添了情趣。西北角的金农寄居室,前后两进,为独立小院,晚年的金农在这里一边画画,一边念佛写经。金农善书善画,画中多竹、石、梅、兰、马、佛像,苍古朴实。客厅正墙上,是73岁的金农手握长杆、脚穿红鞋仰望天空的一幅画,表达了他早已看破红尘。门右侧是一幅钟馗画像,讲解员说,画中面带凶相的眼光能根据你站的不同方位不断变化,并死死盯住你。我遂站于不同方位视之,果真如此,深感金农的绘画技巧到了如此精湛的高度。

    金农寄居室西侧有一排青竹依墙而立,疏密有致,这就是“竹泉幽径”。石壁上有一幅《竹石图》,画面陡峭的岩石上竹子细长,感觉柔弱,题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传世诗作。板桥先生

    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举步维艰,始终没有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和追求。后来他在山东潍坊任知县,连续五年遇到旱灾、涝灾、蝗虫灾,在两次未接到圣旨的情况下,私自开仓,救济百姓。后来有人密告皇上,他便毅然辞官,到扬州以卖书画为生。

    走过“竹泉幽径”,欣赏了“莲池映月”,我们又来到扬州八怪的书画刻石廊厅。廊厅是明代建筑,雕梁画栋,柱子和梁都是用珍贵的楠木构造,框架结构具有抗震性能。刻石中一幅郑板桥的“道情”,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痼疾,百姓的忧患重重压在他日益憔悴与疲惫不堪的心头,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板桥只得收起一世雄心,挥笔写下“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刻石上题了“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廊内刻石上多幅八怪十五家所题诗书画印,各有风格,意味深长,让人流连忘返。

    在纪念馆门外,有一棵近八百年的古槐,历经沧桑、风雨侵蚀,仍然枝繁叶茂、槐香四溢。

    扬州八怪大多出身贫寒,生活经历坎坷,有的才高八斗、终身不仕,有的钟情书画、官场失意,有的生活艰难、卖画度日,造就了他们有更多时间和条件接触下层社会,接触平凡生活中的人与事。这个清代画坛上富有创新精神的书画家群体,对近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的艺术思想和风格,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扬州之行记八怪程怀祥

    走天下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