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資料題 - education bureau · web view資料來源: luis g. jinenez-arias, bioethics and...

22

Upload: others

Post on 28-Sep-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歷史資料題

細閱資料A及B。

資料A

下文整理自1974年11月16日世界糧食會議

所有國家,尤其是高度工業化國家,皆應促進食物生產科技,全力推動合適食物生產科技的轉移、調適及發放,嘉惠發展中國家。就此而言,工業化國家尤應竭盡所能,把研究成果轉交發展中國家的政府與科學機構,以便這些國家可以推動可持續的農業發展。

資料來源: Luis G. Jinenez-Arias, Bioethics and the Environment: A Brief Review of the Ethical Aspects of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and Genetic Modified Crops (Buenos Aires: Libros en Red, 2008), p.40.

資料B

下文整理自肯亞經濟學家於2005年8月27日的專訪。

這種(消滅飢餓的)意圖過去40年來不斷殘害(非洲)大陸。工業化國家如果真心希望幫助非洲人民,就應終止這種糟透的援助。得到最多發展援助的國家,往往也是狀況最不堪的國家。雖然得到數十億美元的援助,可是非洲這塊大陸依然貧窮。眾多官僚機構得到資金(那些援助金),助長了腐敗和自滿,非洲人民被灌輸的理念是:與其自力更生,不如當乞丐等救濟好了。除此之外,發展資助還弱化了當地各處市場,打擊了我們亟需振奮的企業精神。

資料來源:“SPIEGEL Interview with African Economics Expert: "For God's Sake, Please Stop the Aid!" – Spiegel Online website” (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spiegel/spiegel-interview-with-african-economics-expert-for-god-s- sake-please-stop-the-aid-a-363663.html)(瀏覽日期:2014年7月7日)

(a)

參考資料A,指出一項已發展國家政府的實際行動,可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飢餓問題。試從資料A找出一條線索支持你的答案。(1+1分)

(b)

(i)

參考資料B,20世紀末最後25年間,工業化國家採取甚麼策略幫助非洲各國解決飢餓問題?(1分)

(ii)

對於工業化國家採取的策略,作者抱甚麼態度?試參考資料B,解釋你的答案。(3分)

(c)

在反映20世紀末國際社會消滅飢餓的方式,資料A及B有甚麼用處及局限?試參考兩份資料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6分)

問題1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已發展國家政府的一項實際行動,可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飢餓問題。

實際行動,例(選擇其中一項):

· 促進食物生產科技的過程(線索:「應促進食物生產科技」)。

· 與發展中國家分享食物生產科技的研究成果(線索:「應……把研究成果轉交發展中國家的政府與科學機構」)。

(1+1分)

[1+1分]

[1+1分]

(b)

(i)

工業化國家採取何種策略幫助非洲各國解決飢餓問題。

策略:

· 向非洲各國提供金錢援助。

(1分)

[1分]

(ii)

對於工業化國家的策略,作者所抱持的態度。

L1一般答案,但只嘗試總結資料內容。

L2答案內容恰當,能準確指出並詳述作者的態度。

態度:

· 負面/否定

· 線索,例:

· 「他們應該終止這種糟透的援助」

· 「非洲人民被灌輸的理念是:與其自力更生,不如當乞丐等救濟好了」

· 作者指出了工業化國家財政援助產生的種種不良後果,但卻未有提及美好成果。

(3分)

[最多1分]

[最多3分]

(c)

對於反映國際社會消滅飢餓的做法,資料A及B的用處及局限。

L1答案片面,只集中用處或局限。

L2答案全面,能兼論用處及局限。

用處,例:

· (資料A)促進食物生產科技;與發展中國家分享食物生產科技的研究成果。

· (資料B)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財政援助。

局限,例如資料A、B均未能反映以下各點:

· 在相對保守國家/宗教團體推廣避孕意識。

· 召開國際研討會,討論並協商重新分配財富及資源的創意策略。

· 已發展國家捐贈食物及醫療設施給發展中國家。

(6分)

[最多3分]

[最多6分]

細閱資料C、D及E。

資料C

下文節錄自一篇在2002年刊登有關後殖民時期人道主義的文章

科技再怎麼進步,無國界醫生1971年至1976年間從事的任務仍然受到限制。早期任務包括援助1972年大地震後的尼加拉瓜、1974年颶風菲菲後的洪都拉斯。由於經費所限,這些早期任務並沒有太大功效。在整個1970年代裡,由於義工大都有正職工作在身,無國界醫生仍屬小型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的義工不認同出售人道主義服務的理念,所以不願意登廣告向各界募資,導致資金匱乏。

資料來源:Kimberly Salome Greenberg, "Humanitarianism in the Post-Colonial Era: The History of Médicins Sans Frontières" (2002) (http://tcr.org/tcr/essays/EPrize_Medecins.pdf, [email protected]) for the Concord Review, Inc., Ralph Waldo Emerson Prize (2004), p.60.

資料D

下文整理自有關無國界醫生的文章(1998年)。

1970年代末期難民營的任務繁重,無國界醫生不得不採用更專業的方式行事,也就是說,例如在泰國當地聘請一位協調人員,為受派遣六個月的醫生提供小額津貼。這種做法絕對不受無國界醫生的成員歡迎,於是產生分歧,一派醫生懷念當初提供單純義務緊急醫療的日子(包括比亞法拉的資深醫務人員),另一派則是新世代的醫生,希望為難民營服務較長時間,提供更迫切的醫療服務。及至1979年,這些長期壓抑的緊張氣氛,終於造成無國界醫生分裂。

資料來源:"The MSF Experience - Médicins Sans Frontières Website"(http://www.doctorswithoutborders.org/msf-experience)(瀏覽日期:2014年7月7日)

資料E

下文整理自有關無國界醫生的文章(2011年)。

隨著冷戰終結,無國界醫生其他四個部門公開發聲並捍衛人權的舉動,開始取得部份合法性。四個部門創立於1980年代,分別位於比利時、荷蘭、西班牙及瑞士,當時一直堅決反對法國擔任見證人的做法,指此舉等同將無國界醫生政治化,有違該組識的規章。經過激烈討論後,1992年無國界醫生所有部門決定刪除憲章中的相關條款,包括無國界醫生必須保守秘密,以及不得介入各國內政……無國界醫生開始批評西方政府及聯合國,尤其抨擊那些以保護人權為名、軍事干預為實的行為。

資料來源: Fabrice Weissman, "Silence Heals... From the Cold War to the War on Terror, MSF Speaks Out: A Brief History" in Claire Magone et al ed., Humanitarian Negotiations Revealed (London: C. Hurst & Co., 2011), pp.183-184.

(a)

(i)

參考資料C,1970年代早期無國界醫生面對的主要限制是甚麼?試參考資料C找出一項線索,支持你的答案。(1+1分)

(ii)

甚麼因素導致無國界醫生改變其資助人道救援的模式?試參考資料D,解釋你的答案。(3分)

(b)

參考資料E,甚麼爭論使1990年代無國界醫生改變了組織的發展?試參考資料E,解釋你的答案。(4分)

(c)

資料C、D及E能否充分反映影響無國界醫生紓緩世界人口及資源問題的因素?試參考三份資料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7分)

問題2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i)

1970年代早期無國界醫生面對的主要限制。

主要限制:

· 財政局限/缺乏資金/資金不足

線索,例:

· 「由於經費所限……」

· 「……(他們)不願意登廣告向各界募資,導致資金匱乏。」

(1+1分)

[1分]

[1分]

(ii)

改變無國界醫生資助人道救援模式的因素。

L1一般答案,未能恰當運用資料。

L2答案詳盡,恰當運用資料。

因素:

· 難民營的醫療服務需求節節上升

· 線索,例:

· 「1970年代末期難民營的任務繁重,無國界醫生不得不採用更專業的方式行事……」。

· 「新世代的醫生……希望為難民營服務較長時間,提供更迫切的醫療服務。」

· 由於上述環境的改變,絕少進行宣傳及少量捐款這種運作模式,已經無法再滿足無國界醫生的財務需要,因此促成了募捐模式的轉變。

(3分)

[最多1分]

[最多3分]

(b)

1990年代無國界醫生改變組織發展的爭論。

L1一般答案,但只嘗試總結資料內容。

L2答案適切,指出爭論焦點並闡述其內容。

改變無國界醫生發展的爭論

· 無國界醫生應否為捍衛人權而公開批評一國內政,還是應該保持緘默,遠離他國內政。

· 線索,例:

· 「公開發聲並捍衛人權的舉動,開始取得部份合法性。……」。

· 「……當時一直堅決反對法國擔任見證人的做法,指此舉等同將無國界醫生政治化,有違該組識的規章。」。

· 無國界醫生意識到,對於人權議題及無國界醫生難以認同的個別國家行為的議題,愈來愈有需要表明立場。此舉意味摒棄早前對各國內政保持緘默的原則。

(4分)

[最多2分]

[最多4分]

(c)

關於無國界醫生紓緩人口及資源問題的工作受到影響,資料C、D及E能否充分反映上述影響因素。

L1答案片面,只集中討論用處或局限。

L2答案全面,能兼論用處及局限。

用處,例:

· (資料C)無國界醫生財政獨立,故此服務範圍極為有限。

· (資料D)難民營對無國界醫生的服務需求節節上升,無國界醫生不得不增聘醫生,此舉造成組織成員之間產生分歧。

· (資料E)1990年代,無國界醫生有意譴責政府忽視/鎮壓人權,此舉等同偏離當初保守秘密、遠離他國內政的原則。

局限,例如三份資料均未能反映以下各點:

· 要籌得資金,特別是要在已發展國家籌得資金,主要取決於這些國家的人民意識到發展中國家有此需要。

· 已發展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外交關係,間接決定了已發展國家有多願意提供資金贊助無國界醫生的工作。

(7分)

[最多4分]

[最多7分]

細閱資料F、G及H。

資料F

下文為1973-1974年間引起糧食危機的原因:

1. 1970年11月孟加拉共和國遭一場摧毀性的旋風吹襲;非洲南部撒哈拉沙漠的薩赫勒地帶經歷一場漫長的旱災,而印度北部也發生嚴重的洪水泛濫。

2. 摩洛哥決意提升磷礦石(一種肥料)的收益,導致肥料物價從1974年1月到7月漲了2倍。

3. 1973年10月到1974年5月,油價升近4.5倍,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經濟體首當其衝,被逼承擔昂貴的進口石油。

資料來源:“The world’s food insecurity – Open Democracy website” (http://www.opendemocracy.net/article/the_world_s_food_problem)(瀏覽日期:2014年7月7日)

資料G

下文為1975年世界糧食會議上訂立的三點計畫總結:

1. 設立世界糧食銀行,維持大約1千萬噸的穀物庫存,以供有需要時免費發放;

2. 成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每年投入50億美金改善熱帶地區農業,持續十年;

3. 建立一套新的糧食預測系統,及時提供未來災害警報。

資料來源:“The world’s food insecurity – Open Democracy website” (http://www.opendemocracy.net/article/the_world_s_food_problem)(瀏覽日期:2014年7月7日)

資料H

以下圖表取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顯示1969年至2000年間的飢荒人口數字。

資料來源:“2013 World Hunger and Poverty Facts and Statistics – Hunger Notes website“」(http://www.worldhunger.org/articles/Learn/world%20hunger%20facts%202002.htm) (瀏覽日期:2014年7月7日)

(a)

(i)

參考資料F,指出1970年代初期發展中國家可能面對最嚴重的資源問題。 (2 分)

(ii)

參考資料G,關於你在題(a)提到的資源問題,指出1975年世界糧食會議所謀求的兩項解決方案。請用資料G的有關線索支持你的答案。 (3 分)

(b)

參考資料H,指出1970年代至2000年間全球饑荒發展的趨勢。參考資料H解釋你的答案。 (4 分)

(c)

對於反映1970年代至2000年間的全球資源問題,資料F、G及H有多大用處?參考資料F、G及H,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6 分)

問題3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i)

1970年代初期發展中國家可能面對最嚴重的資源問題

L1未能用自己文字演繹資料內容

L2能用自己文字演繹資料內容

最嚴重問題:

· 孟加拉(因旋風)、非洲南部撒哈拉沙漠(因旱災)及印度北部(因水災)出現糧食短缺

(2 分)

[最多 1分]

[最多 2分]

(ii)

關於你在題(a)提到的資源問題,指出1975年世界糧食會議所謀求的兩項解決方案

L1未能用自己文字演繹資料內容

L2能用自己文字演繹資料內容

世界糧食會議採取的行動,如:

· 建立世界糧食銀行維持穀物供給庫存(線索:「設立世界糧食銀行」)

· 預留新資金促進農業發展(線索:「成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

· 預測糧食供應並及時發布短缺警告。(線索:「建立一套新的糧食預測系統」)

(3 分)

[最多 2分]

[最多 3分]

(b)

1970年代至2000年間全球饑荒發展的趨勢

L1一般答案,未有恰當利用資料

L2答案清晰,能從資料找出證據支持答案。

趨勢:

· 飢荒人口從1969-71年間大約8.8億,輕微下跌至1990-92年間大約8.5億。

· 雖然及至1990年代初饑荒情況明顯改善(饑荒人口從1990-92年間的8.5億降至1995-97年間的7.8億),可是1990年代末期情況又再度惡化(2000-02年間回升至大約8.4億)。

· 整體而言,1970年代初至2000年間,全球飢荒情況只錄得輕微改善,飢荒人口跌幅不到10%。

(4 分)

[最多 2分]

[最多 4分]

(c)

對於反映1970年代至2000年間的全球資源問題,資料F、G及H的用處及局限

L1答案片面,僅著重有效或無效方面討論

L2答案詳盡,能兼論有效與無效兩方面

用處,例:

· (資料F)摩洛哥早前窮困,如今希望藉著銷售肥料增加國家收入

· (資料G)國際間一直未有嘗試協調處理世界部分地區的糧食供應及農業振興問題,這種情況持續至1970年代中期才見改善

· (資料H)世界人口饑荒情況改善緩慢

局限,例如資料F至H並未反映下列事項:

資料F、G及H主要著重糧食供應及糧食短缺問題,但卻未提供以下資料:

· 發展中及發展不足國家是否享有妥善的醫療設備

· 發展中國家受到已發展國家以不公平貿易方式剝削,搾取其礦藏、石油、木材、糧食等資源

· 發展中國家濫用/耗損自身的天然資源,加劇貧困狀況。

(6 分)

[最多 3分]

[最多 6分]

細閱資料I、J及K。

資料I

下文取材自1999年出版專門論述國際非政府組織發展的一本書籍。

國際非政府組織早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已出現,當時還沒有現今「國際發展援助」或者「國際發展」的概念。當年成立的組織類型有三種-傳教組織、專門人道組織、以及專業勞工及政治團結組織,全部都抱持較為概括的宗教或道德目標。

資料來源:Colette Chabbott, ‘Development INGOs’ in J. Boli and G. Thomas, ed., Constructing World Culture: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ince 1875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227-231.

資料J

下文取材自1999年出版專門論述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一本書籍。

二戰帶來史無前例的飢荒及瘟疫,催生許多新的政府及非政府組織,包括後來成為大型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私人團體:樂施會、天主教救濟服務、世界救濟、以及美國援外匯款合作組織等……

資料來源:Colette Chabbott, "Development INGOs", in John Boli & George M. Thomas, ed., Constructing World Culture: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ince 187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231.

資料K

下文整理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網站的自我介紹內容。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成立於1946年,是致力維護兒童權益的聯合國組織,幫助兒童由幼兒期開始,健康成長。自成立以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其他聯合國組織、各國政府及非政府機構攜手工作,確保兒童享生存、發展、參與及受保護之權利。

目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不但是世界上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的最大供應者,更支援兒童各方面的發展需要,包括保健和營養、良好的食水和衞生、兩性平等的高質素基礎教育,以及保護兒童免受暴力、剝削及愛滋病的傷害,提供長期服務項目及緊急救援工作。

資料來源:“About us – UNICEF Hong Kong website” (http://www.unicef.org.hk/about-us)(瀏覽日期:2014年7月8日)

(a)

參考資料I及J,指出國際非政府組織類型因二次大戰所出現的一項變化。請用資料I及J的有關線索,支持你的答案。 (1+2 分)

(b)

參考資料J及K,指出二戰後國際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關注議題的主要分別。參考資料J及K,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4 分)

(c)

資料J及K提及國際非政府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工作,內容是否包含國際間解決全球人口及資源問題所有類型的努力?參考資料J及K,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7 分)

問題4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國際非政府組織類型因二次大戰而作的一項改變

國際非政府組織類型的改變:

· 從關注宗教、人道及專業議題,變為主力解決貧困議題

線索:

· (資料I)「傳教組織、專門人道組織、以及專業勞工及政治團結組織……」

· (資料J)「樂施會、天主教救濟服務、世界救濟及美國援外匯款合作組織……」-這些團體都著重解決貧困問題。

(1+2 分)

[1分]

[1分]

[1分]

(b)

國際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二戰後所關注議題的主要分別

L1答案粗略,只論述國際非政府組織或者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L2答案詳盡,能兼論國際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主要分別:

· 國際非政府組織關注自然災害爆發時所需的救濟服務;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則關注兒童福祉,包含健康、醫療、教育、剝削等議題。

· (資料J)「二戰帶來……飢荒及瘟疫……催生許多新的政府及非政府組織。」

· (資料K)「自成立以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其他聯合國組織......,確保兒童享生存、發展、參與及受保護之權利。」

(4 分)

[最多 2分]

[最多 4分]

(c)

資料J及K所提及國際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工作,是否包含了國際間解決全球人口及資源問題所有類型的努力

L1答案側重指出資料J及K包含國際間解決全球人口及資源問題所有類型的努力

L2答案詳盡,指出尚有資料J及K未見提及的其他國際努力類型

國際非政府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工作是否涵蓋所有層面:

· 否

國際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代表的國際努力類型:

· (資料J)國際非政府組織(如樂施會)在天災期間提供的自願性質兼私人贊助的人道救濟工作

· (資料K)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屬官方組織,基金來自公帑、私人機構及個人捐助;提供長期服務項目及緊急救援工作。

國際非政府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未包含的國際努力類型:

· 聯合國與國際非政府組織共同參與、旨在協調世界糧食供應的國際研討會

· 商界與人道組織攜手推動的公平貿易活動

(7 分)

[最多 4分]

[最多 7分]

細閱資料L及M。

資料L

下文節錄自1970年出版關於國際非政府組織樂施會的工作報導。

不僅有人為造成的痛苦和無家可歸的情況,更有天然災害帶來的可怕後果。在水災、旋風、颶風或者地震發生後,樂施會等私人救濟組織往往第一時間採取行動……(並且)能恰當喚起這個國家民眾的善心,評估發展中國家的需要。樂施會在1960年代的第一個財政年度內,就在其機構史上打破了1百萬英鎊的現金紀錄。1962年至1963年間,樂施會更籌得超過2百萬英鎊的現金及衣物……。

資料來源:P. Gill,滄海一粟:1960-1970年間樂施會的工作 (倫敦:Hazell Watson & Viney有限公司,1970),11、12及14頁。

資料M

下文摘錄自一本有關非政府組織的書籍,內容報導1990年代樂施會的工作。

自蘇聯及東歐集團瓦解後,區內衝突日益惡化,樂施會隨即在區內開展緊急救濟及重建工作。1990年代,樂施會在前南斯拉夫為各方受戰亂影響民眾提供人道救援。1990年代中期,樂施會在中非大湖地區進行了該組織歷來規模最大的人道救濟工作……為配合實地救濟工作,樂施會更積極在國際間發起遊說活動,又以聯合國、非洲統一組織及多個有勢力政府為宣傳對象……以期建立持久和平。樂施會更在華府開設了辦公室,專責遊說不同國際組織,包括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聯合國等。

資料來源:Roger Courtney, Strategic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292.

(a)

指出資料L所反映樂施會在1970年代主要的兩大工作範疇。請利用資料L有關線索,支持你的答案。(2+2分)

(b)

1990年代樂施會的工作範疇是否與你在題(a)指出的範疇相同?參考資料M,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4分)

(c)

「國際上大部份為解決全球人口及資源問題所作的努力,與樂施會在1970年代至1990年代所作的努力相同。」你同意嗎?參考資料L及M,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7分)

問題5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1970年代樂施會主要的兩大工作範疇

樂施會的主要工作範疇:

· 籌款幫助減輕天災所帶來的影響(線索:「喚起這個國家民眾的善心」)

· 評估發展中國家的需要(線索:「評估發展中國家的需要」)

(2+2 分)

[1 + 1分]

[1 + 1分]

(b)

樂施會在1990年代的工作領域是否跟早前相同

L1答案一般,未能善用資料

L2答案清晰,並能善用資料

樂施會在1990年代的工作範疇是否與早前相同(只要舉出恰當線索並且詳加說明,回答「是」與「否」都可接受。):

· 是(即繼續籌款進行救濟工作),線索如下:

· 「1990年代,樂施會……為各方受……影響民眾提供人道救援。」

· 「樂施會更在華府開設了辦公室,專責遊說……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否 (即改為遊說若干國家,以促進和平並譴責戰爭),線索如下::

· 「在國際間發起遊說活動,又以聯合國、非洲統一組織及多個有勢力政府為宣傳對象……以期建立持久和平」

個人知識:

· (若上文回答「是」)對比幾十年前,現在天災發生頻率愈來愈高,因此樂施會必須繼續擔當募捐及提供人道救濟的角色。

· (若上文回答「否」)1970年代以後,種族/區域/國際衝突更顯頻繁,例如中東與非洲,導致某些資源早已不足的區域/國家局面更形惡化。因此,樂施會必須採取更基本策略,主力避免戰爭發生,而非只是提供人道救濟。

(4 分)

[最多2分]

[最多4分]

(c)

「國際上大部份為解決全球人口及資源問題所作的努力,與樂施會在1970年代至1990年代所作的努力相同。」你同意嗎?

L1答案粗略,僅試圖概述資料,未有針對上述那句話表明自身立場

L2答案片面,未能指出國際上與樂施會不同的努力

L3答案全面,能認知樂施會以外國際上其他不同類型的努力。

樂施會與國際上其他努力的相似之處:

· (資料L)籌款提供人道服務,以減輕災難帶來的影響(如國際紅十字會)

· (資料M)為國際和平進行遊說工作(如無國界醫生)

樂施會與國際上其他努力的相異之處:

· 樂施會沒有特別關注兒童福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則有。

· 世界宣明會推行特定社區計劃,在發展中國家建立自給自足的社區,提供充足的醫療、保健、教育及職業服務,而樂施會只集中提供醫療及救災服務。

(7 分)

[最多2分]

[最多4分]

[最多7分]

細閱資料N及O。

資料N

下文整理自1999年出版論述非政府組織的一本書籍。

國際非政府環保組織的定義為:(1)會員國至少有三個不同國家、(2)主要關注大自然某些方面的議題。以20個國際非政府組織為樣本,1911年有13個國家加入組織;1945年,數字升至73國;1972年,再升至237國。及至1990年,總數已達543國。這些數據看似平平無奇,但背後卻代表了一個不凡的歷程:1911年至1990年間,環保議題愈來愈受國際文化重視,啟發了更多國際非政府組織,也獲得了更廣泛的支持。

資料來源:D. Frank, A. Hironaka, J. Meyer, E. Schofer and N. Tuma,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Nature in World Culture’ in J. Boli and G. Thomas, ed., Constructing World Culture: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ince 1875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83, 85.

資料O

下文整理自2008年出版論述非政府組織的一本書籍。

非政府環保組織以「氣候行動網絡」(Climate Action Network, CAN)的名義,協同參與京都協議談判。「氣候行動網絡」於1989年成立,宗旨是匯聚關心氣候變化問題的環保組織,發展至今,成員已達280名以上。

不少觀察人士主張非政府環保組織應協調彼此活動,統一口徑在京都協議會談中發揮影響力。若非如此協調,任何單一組織發表的聲明,只會被視為代表狹隘利益,而非廣大環保團體利益。

資料來源:M. Betsill and E. Corell, ed., NGO Diplomacy: The Influenc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Negotiatio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8), pp.46, 63.

(a)

整個20世紀以來,國際間對環保議題的意識如何變化?引用資料N的有關線索支持你的答案。 (1+2分)

(b)

1990年代國際社會在處理環保議題的努力上有甚麼共識?參考資料O,解釋你的答案。 (4分)

(c)

對於反映國際社會在處理環保議題展開的不同工作,資料N及O有甚麼用處與局限?參考資料N及O,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6分)

問題6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國際社會對環保議題的意識如何改變

· 整個20世紀以來,國際社會對環保議題的意識迅速提高。

· 線索:

· 非政府環保組織的國家代表數目由1911年的13國飆升至1990年到543國,換句話說,不到一個世紀,國家代表數目就增加了40倍。

(1+2 分)

[1分]

[2分]

(b)

在處理環保議題的努力上,國際社會達成的共識

L1答案一般,未能善用資料

L2答案清晰,且能善用資料

國際共識:

· 非政府環保組織大致明白必須相互合作,團結一起達成環保目標

· 線索,例:

· 「協調彼此活動,統一口徑……」

· 「若非如此協調,任何單一組織發表的聲明,只會被視為代表狹隘利益……」

個人知識:

· 臨近20世紀末期,全球化發展迅速,工商界實力節節上升,環保議題往往受到忽視甚或犧牲。有鑒於此,非政府環保組織明白彼此必須攜手努力,方可對抗商業勢力,保護環境。

(4分)

[最多 2分]

[最多 4分]

(c)

對於反映國際社會在處理環保議題展開的不同工作,資料N及O的用處及局限

L1答案片面,只集中討論用處或局限

L2答案全面,能兼論用處與局限

用處,例:

· (資料N)非政府環保組織在不同國家相互協調,合力達成環保目標。

· (資料O)非政府環保組織參與京都協議會談,並且組成「氣候行動網絡」,以單一組織的名義協調相關議題。

局限,例:

資料N及O均無反映下列種類的環保工作:

· 自然野生界的保育工作(如世界自然基金會)

· 反對過度捕魚、砍伐森林及商業捕鯨等的示威行動(如綠色和平)

· 向公眾灌輸環保意識(如地球之友)

(6 分)

[最多3分]

[最多 6分]

細閱資料P、Q及R。

資料P

下文整理自1991年出版論述綠色和平如何影響世界的一本書籍

……綠色和平奉行徹底獨立的政策,不受任何政治黨派、商業利益或其他外在組織牽制。環境關乎每一個人,而我們現今所面對的問題,不能單靠這一方或哪一方就能解決……

資料來源:P. Hurley, The Greenpeace Effect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91), p.3.

資料Q

下文整理自1991年出版論述綠色和平如何影響世界的一本書籍

1972年,由於法國政府在太平洋穆魯羅瓦環礁上方的大氣層測試核子武器,綠色和平於是再次駕一艘小船至該區域……綠色和平抗爭人士遭到法軍攻擊,可是他們沒有反抗。國際社會登時譁然,對法國政府所作所為感到震驚及憤怒。其後,法國政府終於在1974年簽訂協議,同意禁止一切在大氣層進行的核子試驗。

資料來源:P. Hurley, The Greenpeace Effect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91), pp.4-5.

資料R

下文整理自1991年出版論述綠色和平如何影響世界的一本書籍

綠色和平持續記錄、監察我們環境的酸雨濃度,堅持人人皆應坐言起行,致力降低車輛及工業引起的污染水平。每台車輛都要裝設「催化轉換器」,以減少排放到空氣中的氮氧化物。發電廠應停止大量排放硫磺氣體至大氣層,儘管這種現象至今仍然相當普遍。其實,現今科技昌明,有多種方法足以把硫磺排放量降低90%。政府應要求人人珍惜能源,因為珍惜能源就能減少酸雨,而減少酸雨就會令世界環境更健康,提升我們的生活質素。

資料來源:P. Hurley, The Greenpeace Effect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91), p.17.

(a)

根據資料P指出綠色和平的主要工作原則。引用資料P內的一項線索,支持你的答案。 (1+1 分)

(b)

根據資料Q及R所示,綠色和平主要關注的環保議題是甚麼?參考資料Q及R,解釋你的答案。 (4 分)

(c)

「在20世紀末期,非政府組織為保護全球環境所付出的心力比多國政府還要積極。」參考資料Q及R,並就你所知,評論這項言論的有效性。 (7 分)

問題7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綠色和平的主要工作原則

主要原則:

· 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拒絕與任何政治、商業或其他勢力合作

線索:

· 「奉行徹底獨立的政策,不受任何政治黨派、商業利益或其他外在組織牽制」

(1+1 分)

[1分]

[1分]

(b)

綠色和平主要關注的環保議題

L1未能用自己的文字演繹資料,並只能側重討論資料Q或資料R內容

L2能用自己的文字演繹資料,且能全面討論資料Q及資料R內容

資料Q關注的主要環保議題:

· 停止並禁絕在大氣層進行核測試

· 線索:「法國政府在……大氣層測試核子武器,綠色和平……遭到……攻擊」

資料R關注的主要環保議題:

· 減少可產生酸雨的各種污染物及化學排放物

· 線索:「綠色和平持續記錄、監察我們環境的酸雨濃度,堅持人人皆應坐言起行……」

(4 分)

[最多 2分]

[最多 4分]

(c)

「在20世紀末期,非政府組織為保護全球環境所付出的心力比多國政府還要積極。」評論這項言論的有效性。

L1答案粗疏,未能表達自身立場,只嘗試闡述資料內容

L2答案片面,只能就言論的其中一面展開討論。雖有表達自身立場,但未能提出充足理據

L3答案全面,涵蓋言論的正反兩面,並能合理解釋自身立場。

同意上述言論:

· (資料Q)在遏止大氣層核武測試的工作上,綠色和平遙遙領先法國政府。當時法國政府寧願犧牲大氣層及環境安全進行測試核武,綠色和平卻能挺身制止。最後,在多個壓力團體和非政府環保組織的巨大壓力下,這類測試遭到禁絕。

· (個人知識)其他像世界之友、世界自然基金會等非政府環保組織,在教育大眾有關野生自然保育意識方面,比多國政府積極得多。

反對上述言論:

· (資料R)與多國政府相比,綠色和平在環保相關政策上的干預力量較小,例如:汽車廢氣排放量的法定允許範圍、發電廠的硫磺氣體排放量,以及反浪費的政策等。因此,就此類政策議題而言,綠色和平及其他相若非政府環保組織的角色通常較為被動。

· (個人知識)在德國等國家,通常是由政府領導非政府環保組織及與環保相關的政治黨派,制定電力、核電廠、環境保育、住家和工業廢物回收等維護環境的政策。

(7 分)

[最多 2分]

[最多 4分]

[最多 7分]

158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