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摩诃池: 堪比西湖的昔日胜景 ·...

1
社址:成都市上南大街49号吉祥大厦4楼 邮编:610014 全年定价:260 元 准予广告发布登记决定书:川广更字〔2018〕056 号 广告、发行服务热线:(028)86167211 四川工人日报印刷厂印刷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责编 李维苇 编辑 阳亚舟 美编 郝雨笙 校检 谭雯琪 4 蜀苑 摩诃池鼎盛时期的范围。 远望青林口,只见灰墙黛瓦、门户幽深, 风雨古廊桥倒映在波光粼粼的青云溪中,古 树掩映的宫观雕梁画栋,犹如一幅构思精 美、笔墨微妙的中国山水画,镶嵌在潼江河 东岸的半山腰上……前不久,全省第二批 30个“四川最美古村落”名单出炉,江油市二 郎庙镇青林口村榜上有名。 青山掩映下,青林口村落树木葱郁,溪 流淙淙,山水环抱。青林之名,就源自青山叠 翠,古树参天,林木盖地。青林口村老街沿王 爷山边而建,新街沿人字山依潼江东岸而 建。两山之间流淌的青云溪水与潼江深情汇 合,青云溪上那座带楼亭的“红军桥”,将老 街与新街成“丁”字型相连接。据介绍,青林 口村老街的建筑主要建于元末明初,晚点的 新街,也是清代修建的,有数百年历史。 沿着青云溪河走下去,只见青林口老街 上的建筑多为木结构,现保存较完好的有符 家大院、广东会馆、火神庙等。这些大院里栽 植有银杏、苦楝、柿子、香樟等多种树木,掩 映着川北民居与河边的吊脚楼。青林口还有 一座古白塔,位于王爷山中下部潼江左岸, 塔高约十五米,石条建筑,六角七层。 青云溪上建有一座木桥,本名合益桥, 现名红军桥,整座桥呈叠山式形态,石桥有 三个桥拱,分三段立于桥面上。桥头建有牌 坊,绘有各式花纹图案及浮雕人物,而在廊 桥的每个角上还系有铜铸的风铃一只,清风 徐来,阵阵铃铛声清脆悦耳。据记载,这座木 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步、骑、车、轿都能通 行。清嘉庆庚申年(公元 1800 年)春,起义军 为阻挡清军烧毁木桥。战乱平息后,两岸百 姓集资,在原有基础上新建了一座三孔石拱 桥。 1956 年,当地将桥改名为红军桥,以纪念 革命先烈。 湖广填四川时,福建、广东、陕西等省移 民纷至沓来,到青林口扎根,当地物流运输、 商业贸易、手工业、农业、文化教育逐渐发 达。从那时起,青林口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 大集市,车水马龙,人流不断,明清时代有 “买不尽的青林口”之说。 青林口村地处江油、剑阁、梓潼三县 (市)交界,人称“鸡鸣三县”之地,位于蜀道 剑门关的南端。 1935 年红四方面军突破嘉陵 江防线,经剑阁进入青林口,在这里建立了 苏维埃政权。青林口村至今仍然可见红军当 年在石碑、石柱、墙壁上刻写的大量宣传标 语口号。 走进青林口村闽粤会馆,抬眼就是古朴 的飞檐大戏台,戏台檐形如飞鸟展翅,轻盈 活泼。不远处的文昌宫大院里不断有游客来 来往往。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青林口“逢会”的 日子,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要来赶场、看热闹。 在狮灯、彩莲船之后,象征文化气运的文昌 神雕像被人们从文昌宫内抬出来,“文昌出 巡”开始了。后面是几张方桌,每张方桌由四 个大汉抬着,上面站着一位武生,在他上面, 还单脚站立着一位盛装的女孩。女孩被高 举,甚至高过古镇的房檐,在鞭炮、香烛形成 的缭绕烟雾中,衣裙飘飘,恍若天仙。这就是 青林口高抬戏,被民间称为“桌子戏”。青林 口的高抬戏曾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据传青林口的高抬戏是清雍乾年 间,由湖广移民符璋从故乡带来的,在青林 口落地生根已有 200 多年。2008 年,青林口 高抬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青林口开始种 植白花桃,到如今已有 6000 多亩。每年三 月,青林口会举办盛大的桃花节,不仅有踩 高跷、舞狮、舞龙等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各 式表演,还能欣赏到漫山遍野的桃花。每年 七月,青林口桃熟飘香,吸引八方客商和游 客前来品桃赏景。 青山作证,古韵悠悠,青林口的繁华已 经化作了淡淡的乡愁。闲暇时去走一走,看 一看,让人铭记传统,也记住乡愁。 摩诃池又名龙跃池、宣华池、宣华苑,是隋唐至两宋时期成都城内著名的池苑园林景观。2019年7月 下旬,在成都城市考古研讨会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东华门遗址考古领队易立宣布,经过 多年来的考古,证实了以往仅见于传说、文献记载的“摩诃池”是真实存在的。摩诃池的范围为:北界大约 在今羊市街、西玉龙街一线,西界大约在今东城根街一线。摩诃池在鼎盛时期,最大面积达到1200余亩, 远不止史书记载的500余亩。这一结论让摩诃池从传说中走出,让人们看到澎湃在时空深处的辉煌。 成都摩诃池: 堪比西湖的昔日胜景 贾登荣 绝美古村落 —江油青林口村 田明霞 西域僧人为摩诃池命名 摩诃池开端于隋朝。公元 581 年,杨坚 建立了隋朝。杨坚第四子杨秀,被册立为越 王。不久,改封为蜀王,授任益州(治所在今 四川成都)刺史、益州总管。杨秀平息了四川 动乱,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很快再 现了“天府之国”的勃勃生机。随后,杨秀变 得奢靡骄纵,他开始在王府周围,开凿了一 座占地面积500余亩的人工湖泊,沿岸种植 花草树木,建起楼阁亭台。然而,当湖泊建成 还未及命名,杨秀就被杨坚调回京师,并被 废为庶民。 这座没命名的人工湖泊,为何后来有摩 诃池这个名字呢?唐代诗人卢求《成都记》中 记载:一天,一个从西域来到成都的僧人,见 到这个浩浩荡荡的水池,情不自禁地大喊道 “摩诃宫毗罗”。在梵语里,“摩诃”为“大”之 意,而“宫毗罗”为“龙”之意,合起来意思是 说:这水池广大有龙。于是,“摩诃池”的名字 一锤定音,并流传开来。 唐代,由于社会稳定,当政者对摩诃 池进行了改造提升,在此地建起了著名的 散花楼;到了唐中期,这里成为成都著名 的风景区,不管是文人雅士还是普通百 姓,都爱到此游览。从五代到两宋期间,由 于河流改道、泥沙淤积等,摩诃池的水源 逐渐枯竭。明洪武十八年,蜀王朱椿将大 半个摩诃池填平,修建了蜀王府(今四川 科技馆所在地)。明末清初,蜀王府毁于战 乱,清康熙四年(1665 年),清朝统治者在 蜀王府废墟上兴建了贡院,摩诃池最后一 洼余水就蜷缩在贡院的西北角;到民国三 年(公元 1914 年),有着 1300 多年历史的 摩诃池被全部填平,作为了演武场。从此, 摩诃池消失殆尽。 在历史上,摩诃池曾经改过名,并成为 皇家专属园林,不许百姓踏入。宋代张唐英 《蜀梼杌》中记载,前蜀的开国皇帝王建称帝 之后,对成都许多地名都进行了一番更改, 以显示新朝新气象。隋朝遗留下来的摩诃 池,被他更名为“龙跃池”,寓意为皇家专属 乐园。王建的儿子王衍即位后,又把“龙跃 池”命名为“宣华池”。与此同时,王衍还耗费 民脂民膏,对摩诃池进行大规模改造,在池 中新建了一座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工艺精 良考究的宣华苑。据说,改造后的宣华池“延 袤十里,有重光、太清、延昌、会真之殿;有清 和、迎仙之宫;降真、蓬莱、丹霞之亭。土木之 功,穷极奢巧”。 前蜀灭亡后,人们又恢复了摩诃池的名 字,此后再也没有变化。 摩诃池始终澎湃在历史长河中,在人 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也有众多文 人的功劳。是他们用优美的诗篇,让消失 了的摩诃池永恒存在,引发人们的怀想。 最早为摩诃池留下诗篇的,是唐代著 名诗人李白。公元 720 年,李白从家乡江 油来到成都。作为成都“地标”的摩诃池, 李白自然不会错过。他漫步摩诃池畔,登 临散花楼顶,眺望碧空下的成都平原,顿 时诗性涌动,挥笔写下了《登锦城散花 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 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 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 望,如上九天游。” “诗圣”杜甫与摩诃池也有不解之缘。 公元760年,48岁的杜甫携家人从长安来 到成都。正在为生活发愁时,一个好消息 传来:他的好朋友严武从绵州刺史任上调 任成都府尹、剑南节度使。严武到任没几 天,就前往拜访杜甫,见杜甫居无定所、生 活拮据,就资助他在城西的浣花溪畔筑起 草屋定居下来。一次,严武邀请杜甫游览 摩诃池。眼前的旖旎风光让诗人为之陶 醉,他当即写下了《畅当》一诗:“珍木郁清 池,风荷左右披。浅觞宁及醉,慢舸不知 移。荫簟流光冷,凝簪照影欹。胡为独羁 者,雪涕向涟漪。”从“珍木郁清池,风荷左 右披”两句可以看出,摩诃池种满了名木 异草,不愧为游玩的好地方。公元 764 年 的深秋,严武再次邀请杜甫畅游摩诃池, 杜甫又提笔写下了《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 泛舟》一诗:“湍驶风醒酒,船回雾起堤。高 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坐触鸳鸯起,巢倾 翡翠低。莫须惊白鹭,为伴宿青溪。” 公元807年,武则天的曾侄孙武元衡 到成都担任西川节度使。在他任职的五年 里,总喜欢把避暑、宴饮乃至送别等社交、 公务活动安排在摩诃池上进行。他写下了 《摩诃池宴》一诗:“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 看花日日来。秾李雪开歌扇掩,绿杨风动 舞腰回。芜台事往空留恨,金谷时危悟惜 才。昼短欲将清夜继,西园自有月裴回。” 其中的“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 来”,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句。 公元814年,治蜀七年的武元衡遇刺 身亡。曾多次得到武元衡邀请,在摩诃池宴 饮、游玩的“社交名媛”薛涛闻讯后,十分伤 感。后来,曾任武元衡幕僚的萧祜邀请她游 览摩诃池。薛涛触景伤情,写下了一首《摩 诃池赠萧中丞》: “昔以多能佐碧油,今朝同 泛旧仙舟。凄凉逝水颓波远,惟有碑泉咽不 流。”其中蕴含的伤感情绪不言而喻。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第二任皇帝孟昶 的妃子花蕊夫人,就居住在摩诃池畔的宫 苑中。后蜀灭亡后,花蕊夫人被掠往开封 时,满怀深情写了一首诗表达对摩诃池的 无比怀念:“五云楼阁凤城间,花木长新日 月闲。三十六宫连内苑,太平天子住昆山。 会真广殿约宫墙,楼阁相扶倚太阳。净甃 玉阶横水岸,御炉香气扑龙床。龙池九曲 远相通,杨柳丝牵两岸风。长似江南好风 景,画船来去碧波中。东内斜将紫禁通,龙 池凤苑夹城中。晓钟声断严妆罢,院院纱 窗海日红。殿名新立号重光,岛上亭台尽 改张。但是一人行幸处,黄金阁子锁牙床。 夹城门与内门通,朝罢巡游到苑中。每日 日高祗候处,满堤红艳立春风……”从这 首诗中可以看到摩诃池曾经的辉煌。 宋代,由于战乱加上自然原因,摩诃 池面积缩减,湖泊时而干涸。但这一切,丝 毫没有影响诗人们的游兴。在宋代的诗人 中,陆游在成都居住的时间较长一些,所 以,摩诃池也不时出现在他的诗歌中。最 著名的有这首《摩诃池》,诗中写道:“摩诃 古池苑,一过一消魂。春水生新涨,烟芜没 旧痕。年光走车毂,人事转萍根。犹有宫梁 燕,衔泥入水门。”摩诃池景色已经不如从 前,但仍然让游人销魂,摩诃池的魅力可 见一斑。在他的另一首词中,陆游写道: “摩诃池上追游路,红绿参差春晚。韶光妍 媚,海棠如醉,桃花欲暖。挑菜初闲,禁烟 将近,一城丝管。看金鞍争道,香车飞盖, 争先占、新亭馆。惆怅年华暗换。点销魂、 雨收云散。镜奁掩月,钗梁拆凤,秦筝斜 雁。身在天涯,乱山孤垒,危楼飞观。叹春 来只有,杨花和恨,向东风满。”词中可看 到摩诃池的万千气象。 正是文人墨客的一首首诗篇,让这座 消失的池苑园林景观大放光彩,永恒地留 存在世人的记忆中。 对于摩诃池,有不少人表示怀疑,认 为这只是文人们杜撰出来的“海市蜃楼”, 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证明摩诃池的存在,必须用实物作证。 建城 2000 多年的成都,文化积淀丰富,大家 对摩诃池“重见天日”充满了期待与希望。 好消息一个一个接踵而来2004年,成都市启动天府广场改造工 程。在这次改造中,人们在天府广场西侧, 发现了摩诃池的南边界。 2014年,在成都体育中心改造工程 中,工人们在体育中心南侧的工地里,挖 出一块大石板,掀开大石板继续发掘,出 现了一段超过7米深的沟壑,沟壑两侧是 散落的石块、砖块,还有用于堆砌城墙的 红色方条石;同时,还发现了两条卵石小 径。据考证,这个沟壑就是摩诃池的遗址, 并且找到了摩诃池的东边界。 2016年,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综合 楼建设过程中,人们发现了摩诃池的西北 边界,同时,还在一段水池中,发现回填、 堆积的瓦片、青花瓷等。这印证了历史上 明蜀王朱椿填平部分摩诃池、修建蜀王府 的史实。 从 2004 年到 2019 年的 10 多年间,围 绕成都市天府中心一带的持续考古发掘, 人们陆陆续续发现了隋代的池岸、步道、 庭院、殿基、沟渠、水井、小型水池等丰富 多彩的文化遗存,证实摩诃池曾经的的确 确存在于这座城市。摩诃池的大小,相当 于 11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与今天的 杭州西湖面积近似。摩诃池遗址的发现,为 研究长达 2300 余年的成都城市史提供了 珍贵的参考依据,也是考察成都古城形态 及其演变进程的文物窗口和时空坐标,更 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与文 脉所在。随着考古的进一步深入,那座蕴藏 在时空深处的摩诃池,最终将彻彻底底展 现在人们面前,让人领略它的风采。 摩诃池曾令无数诗人销魂 考古让摩诃池“重见天日” 青林口村。 张俊华 摄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社址:成都市上南大街49号吉祥大厦4楼 ■邮编:610014 ■全年定价:260元 ■准予广告发布登记决定书:川广更字〔2018〕056号 ■广告、发行服务热线:(028)86167211 ■四川工人日报印刷厂印刷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责编 李维苇 编辑 阳亚舟 美编 郝雨笙 校检 谭雯琪4版 蜀 苑

    摩诃池鼎盛时期的范围。

    远望青林口,只见灰墙黛瓦、门户幽深,风雨古廊桥倒映在波光粼粼的青云溪中,古树掩映的宫观雕梁画栋,犹如一幅构思精美、笔墨微妙的中国山水画,镶嵌在潼江河东岸的半山腰上……前不久,全省第二批30个“四川最美古村落”名单出炉,江油市二郎庙镇青林口村榜上有名。

    青山掩映下,青林口村落树木葱郁,溪流淙淙,山水环抱。青林之名,就源自青山叠翠,古树参天,林木盖地。青林口村老街沿王爷山边而建,新街沿人字山依潼江东岸而建。两山之间流淌的青云溪水与潼江深情汇合,青云溪上那座带楼亭的“红军桥”,将老街与新街成“丁”字型相连接。据介绍,青林口村老街的建筑主要建于元末明初,晚点的新街,也是清代修建的,有数百年历史。

    沿着青云溪河走下去,只见青林口老街上的建筑多为木结构,现保存较完好的有符家大院、广东会馆、火神庙等。这些大院里栽植有银杏、苦楝、柿子、香樟等多种树木,掩映着川北民居与河边的吊脚楼。青林口还有一座古白塔,位于王爷山中下部潼江左岸,塔高约十五米,石条建筑,六角七层。

    青云溪上建有一座木桥,本名合益桥,现名红军桥,整座桥呈叠山式形态,石桥有三个桥拱,分三段立于桥面上。桥头建有牌坊,绘有各式花纹图案及浮雕人物,而在廊桥的每个角上还系有铜铸的风铃一只,清风徐来,阵阵铃铛声清脆悦耳。据记载,这座木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步、骑、车、轿都能通行。清嘉庆庚申年(公元1800年)春,起义军为阻挡清军烧毁木桥。战乱平息后,两岸百姓集资,在原有基础上新建了一座三孔石拱桥。1956年,当地将桥改名为红军桥,以纪念革命先烈。

    湖广填四川时,福建、广东、陕西等省移民纷至沓来,到青林口扎根,当地物流运输、商业贸易、手工业、农业、文化教育逐渐发达。从那时起,青林口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大集市,车水马龙,人流不断,明清时代有

    “买不尽的青林口”之说。青林口村地处江油、剑阁、梓潼三县

    (市)交界,人称“鸡鸣三县”之地,位于蜀道剑门关的南端。1935年红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防线,经剑阁进入青林口,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青林口村至今仍然可见红军当年在石碑、石柱、墙壁上刻写的大量宣传标语口号。

    走进青林口村闽粤会馆,抬眼就是古朴的飞檐大戏台,戏台檐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不远处的文昌宫大院里不断有游客来来往往。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青林口“逢会”的日子,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要来赶场、看热闹。在狮灯、彩莲船之后,象征文化气运的文昌神雕像被人们从文昌宫内抬出来,“文昌出巡”开始了。后面是几张方桌,每张方桌由四个大汉抬着,上面站着一位武生,在他上面,还单脚站立着一位盛装的女孩。女孩被高举,甚至高过古镇的房檐,在鞭炮、香烛形成的缭绕烟雾中,衣裙飘飘,恍若天仙。这就是青林口高抬戏,被民间称为“桌子戏”。青林口的高抬戏曾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

    “山花奖”。据传青林口的高抬戏是清雍乾年间,由湖广移民符璋从故乡带来的,在青林口落地生根已有 200 多年。2008 年,青林口高抬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个世纪 70 年代开始,青林口开始种植白花桃,到如今已有 6000 多亩。每年三月,青林口会举办盛大的桃花节,不仅有踩高跷、舞狮、舞龙等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各式表演,还能欣赏到漫山遍野的桃花。每年七月,青林口桃熟飘香,吸引八方客商和游客前来品桃赏景。

    青山作证,古韵悠悠,青林口的繁华已经化作了淡淡的乡愁。闲暇时去走一走,看一看,让人铭记传统,也记住乡愁。

    摩诃池又名龙跃池、宣华池、宣华苑,是隋唐至两宋时期成都城内著名的池苑园林景观。2019年7月下旬,在成都城市考古研讨会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东华门遗址考古领队易立宣布,经过多年来的考古,证实了以往仅见于传说、文献记载的“摩诃池”是真实存在的。摩诃池的范围为:北界大约在今羊市街、西玉龙街一线,西界大约在今东城根街一线。摩诃池在鼎盛时期,最大面积达到1200余亩,远不止史书记载的500余亩。这一结论让摩诃池从传说中走出,让人们看到澎湃在时空深处的辉煌。

    成都摩诃池:堪比西湖的昔日胜景

    ■贾登荣

    绝美古村落——江油青林口村

    ■田明霞

    西域僧人为摩诃池命名摩诃池开端于隋朝。公元 581 年,杨坚

    建立了隋朝。杨坚第四子杨秀,被册立为越王。不久,改封为蜀王,授任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刺史、益州总管。杨秀平息了四川动乱,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很快再现了“天府之国”的勃勃生机。随后,杨秀变得奢靡骄纵,他开始在王府周围,开凿了一座占地面积500余亩的人工湖泊,沿岸种植花草树木,建起楼阁亭台。然而,当湖泊建成还未及命名,杨秀就被杨坚调回京师,并被废为庶民。

    这座没命名的人工湖泊,为何后来有摩诃池这个名字呢?唐代诗人卢求《成都记》中记载:一天,一个从西域来到成都的僧人,见到这个浩浩荡荡的水池,情不自禁地大喊道

    “摩诃宫毗罗”。在梵语里,“摩诃”为“大”之意,而“宫毗罗”为“龙”之意,合起来意思是说:这水池广大有龙。于是,“摩诃池”的名字一锤定音,并流传开来。

    唐代,由于社会稳定,当政者对摩诃池进行了改造提升,在此地建起了著名的散花楼;到了唐中期,这里成为成都著名的风景区,不管是文人雅士还是普通百姓,都爱到此游览。从五代到两宋期间,由于河流改道、泥沙淤积等,摩诃池的水源逐渐枯竭。明洪武十八年,蜀王朱椿将大半个摩诃池填平,修建了蜀王府(今四川科技馆所在地)。明末清初,蜀王府毁于战乱,清康熙四年(1665 年),清朝统治者在蜀王府废墟上兴建了贡院,摩诃池最后一洼余水就蜷缩在贡院的西北角;到民国三年(公元 1914 年),有着 1300 多年历史的摩诃池被全部填平,作为了演武场。从此,摩诃池消失殆尽。

    在历史上,摩诃池曾经改过名,并成为皇家专属园林,不许百姓踏入。宋代张唐英

    《蜀梼杌》中记载,前蜀的开国皇帝王建称帝之后,对成都许多地名都进行了一番更改,以显示新朝新气象。隋朝遗留下来的摩诃池,被他更名为“龙跃池”,寓意为皇家专属乐园。王建的儿子王衍即位后,又把“龙跃池”命名为“宣华池”。与此同时,王衍还耗费民脂民膏,对摩诃池进行大规模改造,在池中新建了一座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工艺精良考究的宣华苑。据说,改造后的宣华池“延袤十里,有重光、太清、延昌、会真之殿;有清和、迎仙之宫;降真、蓬莱、丹霞之亭。土木之功,穷极奢巧”。

    前蜀灭亡后,人们又恢复了摩诃池的名字,此后再也没有变化。

    摩诃池始终澎湃在历史长河中,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也有众多文人的功劳。是他们用优美的诗篇,让消失了的摩诃池永恒存在,引发人们的怀想。

    最早为摩诃池留下诗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公元 720 年,李白从家乡江油来到成都。作为成都“地标”的摩诃池,李白自然不会错过。他漫步摩诃池畔,登临散花楼顶,眺望碧空下的成都平原,顿时诗性涌动,挥笔写下了《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诗圣”杜甫与摩诃池也有不解之缘。公元760年,48岁的杜甫携家人从长安来到成都。正在为生活发愁时,一个好消息传来:他的好朋友严武从绵州刺史任上调任成都府尹、剑南节度使。严武到任没几天,就前往拜访杜甫,见杜甫居无定所、生活拮据,就资助他在城西的浣花溪畔筑起草屋定居下来。一次,严武邀请杜甫游览摩诃池。眼前的旖旎风光让诗人为之陶醉,他当即写下了《畅当》一诗:“珍木郁清池,风荷左右披。浅觞宁及醉,慢舸不知移。荫簟流光冷,凝簪照影欹。胡为独羁者,雪涕向涟漪。”从“珍木郁清池,风荷左右披”两句可以看出,摩诃池种满了名木异草,不愧为游玩的好地方。公元 764 年的深秋,严武再次邀请杜甫畅游摩诃池,杜甫又提笔写下了《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一诗:“湍驶风醒酒,船回雾起堤。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低。莫须惊白鹭,为伴宿青溪。”

    公元807年,武则天的曾侄孙武元衡到成都担任西川节度使。在他任职的五年

    里,总喜欢把避暑、宴饮乃至送别等社交、公务活动安排在摩诃池上进行。他写下了

    《摩诃池宴》一诗:“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秾李雪开歌扇掩,绿杨风动舞腰回。芜台事往空留恨,金谷时危悟惜才。昼短欲将清夜继,西园自有月裴回。”其中的“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句。

    公元814年,治蜀七年的武元衡遇刺身亡。曾多次得到武元衡邀请,在摩诃池宴饮、游玩的“社交名媛”薛涛闻讯后,十分伤感。后来,曾任武元衡幕僚的萧祜邀请她游览摩诃池。薛涛触景伤情,写下了一首《摩诃池赠萧中丞》:“昔以多能佐碧油,今朝同泛旧仙舟。凄凉逝水颓波远,惟有碑泉咽不流。”其中蕴含的伤感情绪不言而喻。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第二任皇帝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就居住在摩诃池畔的宫

    苑中。后蜀灭亡后,花蕊夫人被掠往开封时,满怀深情写了一首诗表达对摩诃池的无比怀念:“五云楼阁凤城间,花木长新日月闲。三十六宫连内苑,太平天子住昆山。会真广殿约宫墙,楼阁相扶倚太阳。净甃玉阶横水岸,御炉香气扑龙床。龙池九曲远相通,杨柳丝牵两岸风。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来去碧波中。东内斜将紫禁通,龙池凤苑夹城中。晓钟声断严妆罢,院院纱窗海日红。殿名新立号重光,岛上亭台尽改张。但是一人行幸处,黄金阁子锁牙床。夹城门与内门通,朝罢巡游到苑中。每日日高祗候处,满堤红艳立春风……”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摩诃池曾经的辉煌。

    宋代,由于战乱加上自然原因,摩诃池面积缩减,湖泊时而干涸。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诗人们的游兴。在宋代的诗人中,陆游在成都居住的时间较长一些,所以,摩诃池也不时出现在他的诗歌中。最著名的有这首《摩诃池》,诗中写道:“摩诃古池苑,一过一消魂。春水生新涨,烟芜没旧痕。年光走车毂,人事转萍根。犹有宫梁燕,衔泥入水门。”摩诃池景色已经不如从前,但仍然让游人销魂,摩诃池的魅力可见一斑。在他的另一首词中,陆游写道:

    “摩诃池上追游路,红绿参差春晚。韶光妍媚,海棠如醉,桃花欲暖。挑菜初闲,禁烟将近,一城丝管。看金鞍争道,香车飞盖,争先占、新亭馆。惆怅年华暗换。点销魂、雨收云散。镜奁掩月,钗梁拆凤,秦筝斜雁。身在天涯,乱山孤垒,危楼飞观。叹春来只有,杨花和恨,向东风满。”词中可看到摩诃池的万千气象。

    正是文人墨客的一首首诗篇,让这座消失的池苑园林景观大放光彩,永恒地留存在世人的记忆中。

    对于摩诃池,有不少人表示怀疑,认为这只是文人们杜撰出来的“海市蜃楼”,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证明摩诃池的存在,必须用实物作证。建城2000多年的成都,文化积淀丰富,大家对摩诃池“重见天日”充满了期待与希望。

    好消息一个一个接踵而来——2004年,成都市启动天府广场改造工

    程。在这次改造中,人们在天府广场西侧,发现了摩诃池的南边界。

    2014 年,在成都体育中心改造工程中,工人们在体育中心南侧的工地里,挖出一块大石板,掀开大石板继续发掘,出

    现了一段超过7米深的沟壑,沟壑两侧是散落的石块、砖块,还有用于堆砌城墙的红色方条石;同时,还发现了两条卵石小径。据考证,这个沟壑就是摩诃池的遗址,并且找到了摩诃池的东边界。

    2016年,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综合楼建设过程中,人们发现了摩诃池的西北边界,同时,还在一段水池中,发现回填、堆积的瓦片、青花瓷等。这印证了历史上明蜀王朱椿填平部分摩诃池、修建蜀王府的史实。

    从2004年到2019年的10多年间,围绕成都市天府中心一带的持续考古发掘,

    人们陆陆续续发现了隋代的池岸、步道、庭院、殿基、沟渠、水井、小型水池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证实摩诃池曾经的的确确存在于这座城市。摩诃池的大小,相当于 11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与今天的杭州西湖面积近似。摩诃池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长达2300余年的成都城市史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依据,也是考察成都古城形态及其演变进程的文物窗口和时空坐标,更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与文脉所在。随着考古的进一步深入,那座蕴藏在时空深处的摩诃池,最终将彻彻底底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领略它的风采。

    摩诃池曾令无数诗人销魂

    考古让摩诃池“重见天日”

    青林口村。 张俊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