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娃 绣着花 养好家 -...

1
文化 文化 12 12 2020 9 23 日 星期三 华灯初上,云南楚雄彝人古镇里 游人如织。鳞次栉比的店铺里,金永 淑的“彝家公社”挺耐逛:花花绿绿的 刺绣产品中既有绣片等老物件,也有 衣服、手袋等创意满满的新产品。金 永淑做彝绣生意 18 年,如今驶上了快 车道,近 5 年业务量涨了 10 倍。她在 朋友圈晒出来的产品,常常不到 5 钟就有人下单。 作为一项深植民间的古老技艺, 彝绣被称作“指尖的艺术,心灵的花 朵”。在楚雄彝族自治州,这朵花从小 山村走向国际时尚 T 台,惠及 7 万绣 娘。产值也从 2013 年的两三千万元 增长到去年的两亿元,渐成彩云之南 的文化新名片。 产业化,山里的手 工刺绣成了品牌 探寻彝绣源头,楚雄州永仁县直 苴村不容错过。田野是舞台,大山是 看台,蓝天做背景,发端于直苴村的赛 装节已延续千余年,不断发展,把彝绣 带入更多人的视野。 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十里八乡的 彝族乡亲们就会赶来。“赛装赛到日头 落,跳脚跳起月当空”,赛装是盛大的 彝绣展示。直苴村的李永福嫫今年正 100 岁,她六七岁就跟着母亲学刺 绣,“彝家女子会走路就会跳脚,会拿 针就会绣花。” 彝族服饰刺绣用色大胆奔放,红 和绿常配在一起,花纹图案大都来自 大自然和生活,不识字的绣女往往能 绣出迷人的作品。“彝绣也是彝族人的 文化记忆,彝族支系众多,但懂行的人 一眼就能从服装判断,这个人来自哪 个支系。”李如绣说。 在永仁县文化馆工作的李如绣也 是直苴村人。她 13 岁就参加文艺宣 传队, 16 岁开始收集第一件彝绣制 品,如今已经 58 岁,一直痴迷于收藏 各种彝绣。1988 年,李如绣在县城开 彝绣产品店,那时除了各种比赛汇演 的服装,彝绣基本没什么市场。 金永淑走出去闯市场,其实也是 最近五六年的事。常跑大城市不但让 她的业务量突飞猛进,也让她认识到, 深山里的手工刺绣意味着个性和稀 缺,令人眼前一亮,是取之不尽的创意 泉源。“个性手工加创意,就是彝绣的 竞争力。”金永淑说。 但正如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院长 肖惠华所说,像许多民族工艺一样,楚 雄彝绣的产业化一直小散弱,“看着好 瞧,穿不出去”的尴尬、藏在深山无人 识的寂寞挥之不去。如何激活如此丰 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何更好打造品 牌闯市场,让绣娘们美起来、富起来? 走出去,传统技艺 登上国际大舞台 去年 9 月,楚雄彝绣迎来“高光时 刻”。纽约时装周 2020 春夏发布压轴 大秀,“TaorayTaoray × 楚雄彝绣”闪 亮登场。伴着“丝路云裳”的音乐, 40 套“牛仔 + 彝绣”跨界时尚服装亮相, “民族赛装”在全球时尚中心绽放。这 一策划由楚雄州与上海东方国际集团 合作推出,每忆及此,楚雄州文产办主 任周兵难掩激动:“这为打响楚雄彝绣 品牌注入新活力。” 周兵经历了近年来彝绣品牌精彩 亮相的全过程。 2016 年他去直苴村 驻村扶贫,酝酿做大赛装节,助推彝族 刺绣和服装发展。这一想法得到了省 委宣传部的支持,当年,首届“七彩云 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启动仪式举办地 落户直苴村。同年 10 月,彝绣订制时 装又走上北京国际时装周。“刚开始主 办方不同意山里的彝族群众原汁原味 地着装‘走秀’,我们竭力争取,最后这 场山里人走秀轰动全场。”周兵说。 从此,楚雄彝绣得到了更多关 注。从时尚走秀到设计大赛,从民族 服饰展演到专场时装发布会, 2019 的赛装文化节持续一年,走秀展演、论 坛研讨、招商推介,彝绣在云南成了 “热词”。金永淑感叹:“以前出去介绍 彝绣用十句话,现在一句就够了。” 彝绣品牌走出去离不开政府的强 力助推,企业走出去则经历了艰辛的 探索蜕变。大姚县“纳苏”品牌创始人 樊志勇是名 80 后,创业 13 年,她的公 司带动 300 多名绣娘,把产品卖到国 际市场。这个过程中樊志勇跨过了 3 道坎:产品的实用性、批量生产的能 力、刺绣全过程标准化。比如,传统刺 绣融入现代生活必须增加实用性,如 何创新产品?绣女们各怀绝技但是标 准不一,怎样对接大市场? 助脱贫,增收致富 培训绣娘 从小山村到大市场,彝绣产业背 后是 7 万山村绣娘,她们指尖流淌的 是柴米油盐的日子。 在永仁县见到李济雁时,她正在 为扩大销路费心思。李济雁是莲池乡 彝族刺绣协会会长, 5 岁学习刺绣, 1999 年踏上创业路,销售额从 2015 20 万元增加到去年的 800 多万元。 李济雁教了 20 多个徒弟,莲池乡彝族 刺绣协会先后带动 700 多人发家致 富。“田间地头、劳动间隙都能做刺绣, 背上娃绣着花养好家,一年一人能多 挣几千到几万元。”李济雁说。 永仁县县长李明峰说,彝绣“就地 取材、就地用才、就地生财”,是文化扶 贫中扶志、扶智的好方式,是绣娘增收 致富的“美丽产业”。同时,彝绣也成 了沪滇文化帮扶的抓手,入选 2019 上海市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双方 正在紧密沟通,把文化扶贫这条路走 通。”楚雄州委宣传部部长徐晓梅说。 在楚雄,许多县都把抓培训、建协 会、育龙头企业、走出去展销作为彝绣 发展的抓手。大姚县每年拿出 10 元支持彝绣,近 3 年县妇联培训 50 6000 余人次的绣女。大姚刺绣走 “ 协 会(合 作 社) + 会员”的组织化之 路,协会和合作社成了“一座桥、一所 学校、一个家”。大姚县还扶持从业者 到县城、州府建立展销部和工作室, “咪依噜”彝绣通过了国家生态原产地 产品保护评定。 李明峰介绍, 2018 年以来,永仁 县与上海市嘉定区对接文化产业合 作,借助其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和创 新平台优势,共同推动彝绣的传承和 创新。 2018 年永仁县与上海工艺美 术职业学院签约,在民族文化传承、产 业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合作。 2018 年至今,上海安排永仁彝绣项目 资金 110 万元,扶持建立扶贫车间 5 个, 150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受益。 周兵说,楚雄州将从资源整合、平 台搭建、数据库建设、要素配置、人才 支撑等方面着手,引进大企业推进彝 绣产业化、国际化,帮助广大绣娘走上 幸福路。 手工彝绣闯出品牌,传统技艺登上舞台,云南楚雄绣娘 背上娃 绣着花 养好家 本报记者 徐元锋 今年教师节前夕,一位 84 岁的老人再度受到瞩目:“开学 第一课”讲台上,他深情讲述;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发 布,从医从教 60 年的他光荣当 选; 9 8 日,他登上全国抗击 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领奖 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 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 中心主任、广州医科大学教授 钟南山。他既是院士,更言传 身教、桃李满园,为国家培养了 一批又一批拔尖医学人才。 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之家, 受父母影响,毫不犹豫地走上 了从医从教之路。 现在已是广州医科大学教 授的秦茵茵,清楚地记得自己 刚跟老师出诊时的经历。“钟老 师,病理出来了,是肺结节病!” 秦茵茵把报告拿给钟南山。“不 应该是这样。”老师的眉头蹙了 起来,“走,我们去病理科。”难 道病理结果也会出错?钟南山 一贯大步流星,秦茵茵赶忙跟 上。病例重新检测,果然找到 了干酪样坏死,是肺结核。“做 临床医生,要有临床思维。这 个病人的临床表现一点都不像 肺结节病,看到这个结果就要 怀疑。”钟南山耐心引导。 钟南山教学生,先教思维 方式。“院士大查房”后的讨论,钟南山总是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 2010 年,为了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 新,培养拔尖人才,钟南山决定从原广州医 学院 416 名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中选拔 32 佼佼者,成立“南山班”,由他担任班主任, 教授呼吸疾病总论等课程。为什么会学 医,是钟南山留给每届考生的必答题。 “南山班”一改传统医学院校的大班授 课、实践不足的弊端,实行小班教学,开展基 础与临床结合的器官系统课程整合教学模 式,通过典型病例,从解剖、生理、病理、诊 断到治疗整个过程,融会贯通多个学科知 识 ,提 倡“ 全 程导师制、重英语、强人文、强科 研、早临床”。“希望我班上的学生从一年级 起就能亲身接触病人,不要只满足于做一 个医生,而要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临床医学 家。”钟南山这样勉励学生们。 10 年过去了,从“南山班” 到“南山学院”,一个个喜讯传 来: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 新创业项目 4 项、省级创新创 业项目 32 项……在钟南山带 领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也 成长起来,呼吸学科教师团队 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 教师团队”称号,南山学院教 师团队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 先进集体”。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 个平台做得更大、更好,给年 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每个 年轻人都能更好发展。”钟南 山说。 新冠肺炎疫情前,钟南山 坚持每周四下午雷打不动地出 诊, “几十年来,我最大的幸福, 是始终站在治病救人一线。”他 很少坐在椅子上,常常站着微 笑迎接病人。身教胜言传,他 的学生、助手也都整齐地站 立。“我们的重点不是治病,而 是治病人。”作为“南山班”的班 主任,面对未来的医生们,钟南 山总是一再强调“人”。 “我一直跟学生们说,医 学一途,关键是要顶天立地为 人民。”钟南山说,“顶天”就是 紧盯国际前沿课题、国家急需 项目,“立地”就是解决老百姓 的实际问题,将科研转化到惠 及老百姓的实在用处上,提高 国民健康水平。 学生们不会忘记,在广东抗击非典一 线告急、人员紧缺的危急关头,钟南山一句 “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让全国动 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是我们医务 人员的初心;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 生命安全,是我们医者的使命。”全国抗击 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钟南山如是说。 作为心 系 祖 国 未 来 的 教 育 工 作 者 ,钟 南山一直关心着下一代。开学前夕,浙江 省衢州市实验教育集团七年级(6 )班学生 王逸君收到了钟南山的回信。几个月前, 她给钟爷爷写信,“立志要当医生”。“恰同 学少年,愿风华正茂,期投身杏林,更以行证 道。”钟南山用诗一般的语言回复孩子。 广彝绣是一项深植民 间的古老技艺,承载着文 化记忆。 在云南楚雄彝族自 治州,这项传统技艺从小 山村走向了更广阔的舞 台。创新产品闯市场、培 训绣娘助增收,不仅为老 乡带来收入,也打响了品 牌,彝绣渐成彩云之南的 文化新名片。 核心阅读 ■解码 文化遗产赋彩生活 R ■教书育人楷模 R 本版责编: 智春丽 管璇悦 刘静文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文化文化 1212 2020年 9月 23日 星期三

    华灯初上,云南楚雄彝人古镇里

    游人如织。鳞次栉比的店铺里,金永

    淑的“彝家公社”挺耐逛:花花绿绿的

    刺绣产品中既有绣片等老物件,也有

    衣服、手袋等创意满满的新产品。金

    永淑做彝绣生意 18 年,如今驶上了快车道,近 5 年业务量涨了 10 倍。她在朋友圈晒出来的产品,常常不到 5 分钟就有人下单。

    作为一项深植民间的古老技艺,

    彝绣被称作“指尖的艺术,心灵的花

    朵”。在楚雄彝族自治州,这朵花从小

    山村走向国际时尚 T 台,惠及 7 万绣娘。产值也从 2013 年的两三千万元增长到去年的两亿元,渐成彩云之南

    的文化新名片。

    产业化,山里的手工刺绣成了品牌

    探寻彝绣源头,楚雄州永仁县直

    苴村不容错过。田野是舞台,大山是

    看台,蓝天做背景,发端于直苴村的赛

    装节已延续千余年,不断发展,把彝绣

    带入更多人的视野。

    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十里八乡的

    彝族乡亲们就会赶来。“赛装赛到日头

    落,跳脚跳起月当空”,赛装是盛大的

    彝绣展示。直苴村的李永福嫫今年正

    好 100 岁,她六七岁就跟着母亲学刺绣,“彝家女子会走路就会跳脚,会拿

    针就会绣花。”

    彝族服饰刺绣用色大胆奔放,红

    和绿常配在一起,花纹图案大都来自

    大自然和生活,不识字的绣女往往能

    绣出迷人的作品。“彝绣也是彝族人的

    文化记忆,彝族支系众多,但懂行的人

    一眼就能从服装判断,这个人来自哪

    个支系。”李如绣说。

    在永仁县文化馆工作的李如绣也

    是直苴村人。她 13 岁就参加文艺宣传 队 ,16 岁 开 始 收 集 第 一 件 彝 绣 制品,如今已经 58 岁,一直痴迷于收藏各种彝绣。1988 年,李如绣在县城开彝绣产品店,那时除了各种比赛汇演

    的服装,彝绣基本没什么市场。

    金永淑走出去闯市场,其实也是

    最近五六年的事。常跑大城市不但让

    她的业务量突飞猛进,也让她认识到,

    深山里的手工刺绣意味着个性和稀

    缺,令人眼前一亮,是取之不尽的创意

    泉源。“个性手工加创意,就是彝绣的

    竞争力。”金永淑说。

    但正如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院长

    肖惠华所说,像许多民族工艺一样,楚

    雄彝绣的产业化一直小散弱,“看着好

    瞧,穿不出去”的尴尬、藏在深山无人

    识的寂寞挥之不去。如何激活如此丰

    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何更好打造品

    牌闯市场,让绣娘们美起来、富起来?

    走出去,传统技艺登上国际大舞台

    去年 9 月,楚雄彝绣迎来“高光时

    刻”。纽约时装周 2020 春夏发布压轴大秀,“TaorayTaoray × 楚雄彝绣”闪亮登场。伴着“丝路云裳”的音乐,40套“牛仔+彝绣”跨界时尚服装亮相,

    “民族赛装”在全球时尚中心绽放。这

    一策划由楚雄州与上海东方国际集团

    合作推出,每忆及此,楚雄州文产办主

    任周兵难掩激动:“这为打响楚雄彝绣

    品牌注入新活力。”

    周兵经历了近年来彝绣品牌精彩

    亮相的全过程。 2016 年他去直苴村驻村扶贫,酝酿做大赛装节,助推彝族

    刺绣和服装发展。这一想法得到了省

    委宣传部的支持,当年,首届“七彩云

    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启动仪式举办地

    落户直苴村。同年 10 月,彝绣订制时装又走上北京国际时装周。“刚开始主

    办方不同意山里的彝族群众原汁原味

    地着装‘走秀’,我们竭力争取,最后这

    场山里人走秀轰动全场。”周兵说。

    从 此 ,楚 雄 彝 绣 得 到 了 更 多 关

    注。从时尚走秀到设计大赛,从民族

    服饰展演到专场时装发布会,2019 年的赛装文化节持续一年,走秀展演、论

    坛研讨、招商推介,彝绣在云南成了

    “热词”。金永淑感叹:“以前出去介绍

    彝绣用十句话,现在一句就够了。”

    彝绣品牌走出去离不开政府的强

    力助推,企业走出去则经历了艰辛的

    探索蜕变。大姚县“纳苏”品牌创始人

    樊志勇是名 80 后,创业 13 年,她的公司带动 300 多名绣娘,把产品卖到国际市场。这个过程中樊志勇跨过了 3道坎:产品的实用性、批量生产的能

    力、刺绣全过程标准化。比如,传统刺

    绣融入现代生活必须增加实用性,如

    何创新产品?绣女们各怀绝技但是标

    准不一,怎样对接大市场?

    助脱贫,增收致富培训绣娘

    从小山村到大市场,彝绣产业背

    后是 7 万山村绣娘,她们指尖流淌的

    是柴米油盐的日子。

    在永仁县见到李济雁时,她正在

    为扩大销路费心思。李济雁是莲池乡

    彝 族 刺 绣 协 会 会 长 ,5 岁 学 习 刺 绣 ,1999 年踏上创业路,销售额从 2015 年的 20 万元增加到去年的 800 多万元。李济雁教了 20 多个徒弟,莲池乡彝族刺 绣 协 会 先 后 带 动 700 多 人 发 家 致富。“田间地头、劳动间隙都能做刺绣,

    背上娃绣着花养好家,一年一人能多

    挣几千到几万元。”李济雁说。

    永仁县县长李明峰说,彝绣“就地

    取材、就地用才、就地生财”,是文化扶

    贫中扶志、扶智的好方式,是绣娘增收

    致富的“美丽产业”。同时,彝绣也成

    了沪滇文化帮扶的抓手,入选 2019 年上海市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双方

    正在紧密沟通,把文化扶贫这条路走

    通。”楚雄州委宣传部部长徐晓梅说。

    在楚雄,许多县都把抓培训、建协

    会、育龙头企业、走出去展销作为彝绣

    发展的抓手。大姚县每年拿出 10 万元支持彝绣,近 3 年县妇联培训 50 余期 6000 余人次的绣女。大姚刺绣走

    “协 会(合 作 社)+会 员 ”的 组 织 化 之路,协会和合作社成了“一座桥、一所

    学校、一个家”。大姚县还扶持从业者

    到县城、州府建立展销部和工作室,

    “咪依噜”彝绣通过了国家生态原产地

    产品保护评定。

    李明峰介绍,2018 年以来,永仁县与上海市嘉定区对接文化产业合

    作,借助其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和创

    新平台优势,共同推动彝绣的传承和

    创新。 2018 年永仁县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签约,在民族文化传承、产

    业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合作。

    2018 年至今,上海安排永仁彝绣项目资 金 110 万 元 ,扶 持 建 立 扶 贫 车 间 5个,1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受益。

    周兵说,楚雄州将从资源整合、平

    台搭建、数据库建设、要素配置、人才

    支撑等方面着手,引进大企业推进彝

    绣产业化、国际化,帮助广大绣娘走上

    幸福路。

    手工彝绣闯出品牌,传统技艺登上舞台,云南楚雄绣娘——

    背上娃 绣着花 养好家本报记者 徐元锋

    今年教师节前夕,一位 84岁的老人再度受到瞩目:“开学

    第一课”讲台上,他深情讲述;

    “ 全 国 教 书 育 人 楷 模 ”名 单 发

    布,从医从教 60 年的他光荣当选;9 月 8 日,他登上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领奖

    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

    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

    中心主任、广州医科大学教授

    钟南山。他既是院士,更言传

    身教、桃李满园,为国家培养了

    一批又一批拔尖医学人才。

    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之家,

    受父母影响,毫不犹豫地走上

    了从医从教之路。

    现在已是广州医科大学教

    授的秦茵茵,清楚地记得自己

    刚跟老师出诊时的经历。“钟老

    师,病理出来了,是肺结节病!”

    秦茵茵把报告拿给钟南山。“不

    应该是这样。”老师的眉头蹙了

    起来,“走,我们去病理科。”难

    道病理结果也会出错?钟南山

    一贯大步流星,秦茵茵赶忙跟

    上。病例重新检测,果然找到

    了干酪样坏死,是肺结核。“做

    临床医生,要有临床思维。这

    个病人的临床表现一点都不像

    肺结节病,看到这个结果就要

    怀疑。”钟南山耐心引导。

    钟南山教学生,先教思维

    方式。“院士大查房”后的讨论,钟南山总是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

    2010 年 ,为 了 推 动 医 学 教 育 改 革 创新,培养拔尖人才,钟南山决定从原广州医

    学院 416 名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中选拔 32 名佼佼者,成立“南山班”,由他担任班主任,

    教授呼吸疾病总论等课程。为什么会学

    医,是钟南山留给每届考生的必答题。

    “南山班”一改传统医学院校的大班授

    课、实践不足的弊端,实行小班教学,开展基

    础与临床结合的器官系统课程整合教学模

    式,通过典型病例,从解剖、生理、病理、诊

    断到治疗整个过程,融会贯通多个学科知

    识,提倡“全程导师制、重英语、强人文、强科

    研、早临床”。“希望我班上的学生从一年级

    起就能亲身接触病人,不要只满足于做一

    个医生,而要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临床医学

    家。”钟南山这样勉励学生们。

    10 年过去了,从“南山班”到“南山学院”,一个个喜讯传

    来: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

    新创业项目 4 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 32 项……在钟南山带领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也

    成长起来,呼吸学科教师团队

    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

    教师团队”称号,南山学院教

    师团队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

    先进集体”。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

    个平台做得更大、更好,给年

    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每个

    年轻人都能更好发展。”钟南

    山说。

    新冠肺炎疫情前,钟南山

    坚持每周四下午雷打不动地出

    诊,“几十年来,我最大的幸福,

    是始终站在治病救人一线。”他

    很少坐在椅子上,常常站着微

    笑迎接病人。身教胜言传,他

    的 学 生 、助 手 也 都 整 齐 地 站

    立。“我们的重点不是治病,而

    是治病人。”作为“南山班”的班

    主任,面对未来的医生们,钟南

    山总是一再强调“人”。

    “我一直跟学生们说,医

    学一途,关键是要顶天立地为

    人民。”钟南山说,“顶天”就是

    紧盯国际前沿课题、国家急需

    项目,“立地”就是解决老百姓

    的实际问题,将科研转化到惠

    及老百姓的实在用处上,提高

    国民健康水平。

    学生们不会忘记,在广东抗击非典一

    线告急、人员紧缺的危急关头,钟南山一句

    “ 把 重 病 人 都 送 到 我 这 里 来 ”,让 全 国 动

    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是我们医务

    人员的初心;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

    生命安全,是我们医者的使命。”全国抗击

    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钟南山如是说。

    作为心系祖国未来的教育工作者,钟

    南山一直关心着下一代。开学前夕,浙江

    省衢州市实验教育集团七年级(6)班学生王逸君收到了钟南山的回信。几个月前,

    她给钟爷爷写信,“立志要当医生”。“恰同

    学少年,愿风华正茂,期投身杏林,更以行证

    道。”钟南山用诗一般的语言回复孩子。

    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

    ﹃让每个年轻人都能更好发展﹄

    本报记者

    彝绣是一项深植民间的古老技艺,承载着文化记忆。

    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这项传统技艺从小山村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创新产品闯市场、培训绣娘助增收,不仅为老乡带来收入,也打响了品牌,彝绣渐成彩云之南的文化新名片。

    核心阅读■解码文化遗产赋彩生活R

    ■教书育人楷模R

    本版责编:智春丽 管璇悦 刘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