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教学:内容与方法 - tscy.gdufs.edu.cn ·...

4
42 23 卷第 5 VOL.23 NO.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12 9 Sep. 2012 口译教学:内容与方法 ——近十年我国口译教学的宏观领域研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广州 • 510420) 内容提要: 口译研究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学科领域,而对口译教学的研究是我国口译研究 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是关于口译研究的元研究,全面总结和描述了近十年来我国口译教学的宏观领域研 究,包括针对口译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主要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指出此类研究的特点、不足 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口译教学;理念;原则;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 2012 05-0042-04 一、导言 近十年来,伴随着翻译学在我国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 科,不少高校相继开办翻译专业或方向,使口译教学取得了 迅速发展。同时,我国的口译教学研究也十分活跃,出现了 不少典型的研究成果,反过来促进了口译教学的繁荣进步。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西方口译研究的著述对口译教学 多有涉及,许多的文献都有关于如何教授口译和培养专业化 口译人才的内容。Pöchhacker(2004) 50 余年来西方口译教 学研究总结为以下三个主要领域: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教 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学员选拔和教学测试。 与西方口译教学研究不同的是,由于口译在中国长期以 来是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翻译学科在国内的 发展,中国学者们对于口译教学的定位、理念、原则、内容 等宏观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这类宏观问题恰恰是长期 以来一直将口译作为专业化技能传授的西方所不太关注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 年第 6 期曾刊出拙文 《中国口译教学三十年:发展及现状》,对我国口译教学的 总体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作为对前文的呼应,本文将主 要梳理我国近十年对口译教学的宏观领域研究,即对口译教 学内容(教什么?)和方法(怎么教?)等问题的探讨,亦 Pöchhacker 关于口译教学研究分类的前两个领域。 二、对口译教学理念与原则的研究 对口译教学理念与原则的研究,是口译研究中比较具有 中国特色的一个子领域。口译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在西方从 一开始就被打上清晰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烙印。西方所进行的 口译教学是独立于外语教学之外的一项专门活动,且在研究 生层次或者作为非学历培训开展,目的不是去巩固和提高学 员的外语水平,而是训练他们从事专业化口译工作的能力和 素质。可以说,教学理念和原则此类宏观问题,从一开始就 没有被纳入西方口译界学术研究的范畴。 而在我国,研究者,特别是从事口译教学的一线教师, 却对“口译教学如何定位”、“口译到底应是语言提高课程 还是技能训练课程”等问题非常关注,也开展了长期的探讨 和研究。 实际情况是,在我国,口译课长期以来都是大学外语专 业高年级开设的一本专业课程。根据大学外语教学大纲的规 定,口译课的定位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 程”,长期以来被认为不过是借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一门 辅助课程。这种认识严重阻碍了口译课程的发展与口译教学 收稿日期:2012-06-05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 2011 年度国家人文社科项目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 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号 11BYY014 )及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 大学 翻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詹成(1977 ),男,湖北武汉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翻译学博士,国 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 )会员;研究方向:口译理论与教学、翻译学、媒体与文化研究。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Oct-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42

    第 23 卷第 5 期VOL.23 NO.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12 年 9 月

    Sep. 2012

    口译教学:内容与方法——近十年我国口译教学的宏观领域研究

    詹 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广州 • 510420)

    内容提要:口译研究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学科领域,而对口译教学的研究是我国口译研究

    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是关于口译研究的元研究,全面总结和描述了近十年来我国口译教学的宏观领域研

    究,包括针对口译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主要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指出此类研究的特点、不足

    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口译教学;理念;原则;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2)05-0042-04

    一、导言

    近十年来,伴随着翻译学在我国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

    科,不少高校相继开办翻译专业或方向,使口译教学取得了

    迅速发展。同时,我国的口译教学研究也十分活跃,出现了

    不少典型的研究成果,反过来促进了口译教学的繁荣进步。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西方口译研究的著述对口译教学多有涉及,许多的文献都有关于如何教授口译和培养专业化

    口译人才的内容。Pöchhacker(2004) 将 50 余年来西方口译教学研究总结为以下三个主要领域: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教

    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学员选拔和教学测试。

    与西方口译教学研究不同的是,由于口译在中国长期以

    来是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翻译学科在国内的

    发展,中国学者们对于口译教学的定位、理念、原则、内容

    等宏观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这类宏观问题恰恰是长期

    以来一直将口译作为专业化技能传授的西方所不太关注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 年第 6 期曾刊出拙文《中国口译教学三十年:发展及现状》,对我国口译教学的

    总体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作为对前文的呼应,本文将主

    要梳理我国近十年对口译教学的宏观领域研究,即对口译教

    学内容(教什么?)和方法(怎么教?)等问题的探讨,亦

    即 Pöchhacker 关于口译教学研究分类的前两个领域。

    二、对口译教学理念与原则的研究

    对口译教学理念与原则的研究,是口译研究中比较具有

    中国特色的一个子领域。口译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在西方从

    一开始就被打上清晰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烙印。西方所进行的

    口译教学是独立于外语教学之外的一项专门活动,且在研究

    生层次或者作为非学历培训开展,目的不是去巩固和提高学

    员的外语水平,而是训练他们从事专业化口译工作的能力和

    素质。可以说,教学理念和原则此类宏观问题,从一开始就

    没有被纳入西方口译界学术研究的范畴。

    而在我国,研究者,特别是从事口译教学的一线教师,

    却对“口译教学如何定位”、“口译到底应是语言提高课程

    还是技能训练课程”等问题非常关注,也开展了长期的探讨

    和研究。

    实际情况是,在我国,口译课长期以来都是大学外语专

    业高年级开设的一本专业课程。根据大学外语教学大纲的规

    定,口译课的定位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

    程”,长期以来被认为不过是借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一门

    辅助课程。这种认识严重阻碍了口译课程的发展与口译教学

    收稿日期:2012-06-05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 2011 年度国家人文社科项目“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号 11B Y Y014)及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翻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詹成(1977—),男,湖北武汉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翻译学博士,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会员;研究方向:口译理论与教学、翻译学、媒体与文化研究。

  • 2012 年第 5期 口译教学:内容与方法

    43

    的开展。

    近十年来,伴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结合中国的教育体

    制和文化,学者们对于口译教学理念和原则开展了广泛的研

    究和探讨,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仲伟合和穆雷(2008)在该领域所进行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研究成果也广为国内学者引用。二人针对口译教学的

    宏观问题进行了应用性研究,重点在解决“教什么”、“谁

    来教”、“教何人”等问题。他们结合翻译学理论,在梳理

    和总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多年口译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基础

    上,结合理论思辨和经验总结,对口译教学的现象开展了描

    述性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提炼,然后从实践中提炼出规律性

    的理念和原则,上升到指导与规定的层面,提出了口译专业

    人才的培养模式。两位研究者还进行了大量共时和历时的比

    较——共时比较包括中国内地和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口译

    教学情况对比,国内不同院校和不同层次的口译教学的对比

    等;历时比较包括我国从 1978 年 30 年以来不同时期口译教学的比较。根据研究结果,他们指出,培养口译专业人才,

    首先要正确认识口译专业人才与传统的外语人才之间的区

    别。

    仲伟合和穆雷对于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区别,有助

    于我们厘清口译教学的对象和主体,将口译教学与口语教

    学、将旨在提高外语水平的“教学口译”与旨在培养专门技

    能的“口译教学”之间进行区分,从学科定位、培养目标、

    指导思想、教学目的、交流目的、翻译标准、教师要求、语

    言要求、教学体系、教学重点、使用工具和培养意识等方面

    制定出口译教学的宏观理念。

    基于对口译教学理念的认识,国内学者结合西方的传统

    和中国特色,对口译教学的原则进行了探索。刘和平(2001)对口译课堂教学进行大量的观察,并对口译教学行为开展调

    查,继而归纳形成旨在培养口译技能的“口译教学”的原则

    是“讲解口译程序,推过推理训练方法让学员在实践中不断

    增强口译技能意识,掌握口译技能”。刘和平(2005)同时认为,外语教学是帮助学生获得外语听说和读写的语言交际

    能力;口译教学应该是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帮

    助他们掌握双语思维的转换和交流技能。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完善,仲伟合(2007)将我国口译教学的原则归纳总结为技能性、实践性、理论性和阶段性

    四大原则。以仲伟合为核心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口译教学

    团队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梳理了口译教学的“八化”方针:课

    程立体化,口译技巧型课程与口译专题型课程相结合;内

    容系统化,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专业词汇的介绍相结合;练

    习真实化,仿真的口译活动与真实的口译实践相结合;学生

    中心化,学生的口译操练与教师的口译示范相结合;教材多

    元化,口译的文字材料与口译的音像视频相结合;技巧全

    面化,连续传译的训练与同声传译的训练相结合;教师精

    英化,口译训练、口译实践、口译研究的相结合;目标职业

    化,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相区别,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口

    译人员。①

    三、对口译教学体系和内容的研究在上述口译教学的理念和原则基础上,我国口译研究者

    们认为应该区别口译教学的不同层次,在每个层次上采用相

    应的方法和手段来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大学外语口译教学:在高年级阶段开设口译课程,可以

    作为选修课,使学生巩固其外语口语能力,并且了解口译的

    原理和工作常识,能从事一般的联络口译工作。

    外语专业口译教学:在高年级阶段开设口译课程,不应

    只作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辅助课程,而应该成为提高学生

    口译能力的一门实践课程。使学生在训练后基本可以掌握基

    本口译理论和技巧,能胜任一般场合交替传译工作。

    翻译专业口译教学:在入学时考核学生英语基础和相

    关能力,在初级阶段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口译职业与要求,在

    中期开设不同主题口译课程和相关文化和训练课程,使其在

    毕业时基本可以胜任各种场合一般水平口译工作。

    翻译专业 / 方向研究生口译教学:旨在培养实用型口译人才,在学员完成本科阶段学习,语言能力与相关知识都已

    基本具备的基础上,经过两到三年的培养,使其可以胜任各

    种场合高水平口译工作。

    虽然各个层次的教学重点不同,但口译教学的重点是培

    养学生的口译技能。

    近十年来,从事口译教学实践的学者们对口译教学体系

    内的具体课程内容有许多有价值的论述,如:仲伟合(2001)将口译分为连续传译和同声传译,列出了具体而详细的课堂

    教学内容;他提出译员的知识结构由三大板块构成:语言知

    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技能板块,并提出公式 KI = KL + EK + S (P +AP)。根据上述公式,仲伟合(2003)建议专业口译教学体系应开设三大板块课程: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课

    程、百科知识课程和口译技能课程。课程的安排可以是以内

    容专题为主线,也可以是以口译技能为主线,最理想的是两

    种方式结合,以“技能主线”作为口译技能的训练,以“内

    容主线”作为口译技能的强化。刘和平(2005)也在释意派理论框架下总结了口译教学的“思维训练”模式和内容包

    括:理解语言与理解信息、记忆语言与记忆信息、多任务协

    调与处理、口译笔记与解读、口译技巧与知识、肢体技能与

    表现、语言表达与信息表达。

    四、对口译教学大纲的研究

    完整的教学大纲通常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对象、课程类

    型、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授课计划、考核标准和阅读书

    目等。我国在高等教育本科阶段仅有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翻

    译专业的教学大纲尚在论证之中,但已有学者针对我国日趋

    发展的专业化口译教学,提出应该制定统编口译教学大纲。 刘和平在我国最早尝试推出交替传译的统一教学大纲。

  • 总第 23 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44

    采用归纳法和规定法的研究方法,刘和平(2001)从自身的口译教学实践出发,归纳总结出适用于高校翻译方向研究生

    或本科三、四年级学员的口译教学大纲,对教学对象、教学

    目标、教师、训练理念等进行了说明,并且从学员要求、入

    学水平测试、教学内容和授课安排、教材选用和结业水平测

    试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教学内容包括:译前

    准备 20 课时、介绍讲解翻译程序 10 课时、主题准备,术语准备与翻译 22 课时、交传笔记技术 42 课时、交传综合训练36 课时。

    刘和平(2001)的交替传译教学大纲是国内最早进行的相关研究。随后,她在专著中详细阐述了制定口译统一教学

    大纲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认为:翻译的性质、对象和任务,

    以及翻译的过程、双语思维特点及方法决定了口译教学统一

    大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台湾学者杨承淑在海峡对岸也进行了大量针对口译教

    学大纲的研究,主要是教案和核心课程设置。杨承淑(2005)认为,教案的设计应该根据学习需求与教学资源来决定,

    完整的教案应该包括:教学目标(含学生动机与水平)、教

    学内容与进度、教材运用方式、考评。可见,杨承淑所指的

    “教案”和刘和平研究的“教学大纲”基本上属于同一事

    物。杨承淑使用观察法,以外语系的口译课或大学翻译系的

    口译课程为对象,进行了教案的提炼和总结,从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和条件、教学内容与进度、教材运用方式和考评几

    个方面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讨论。

    五、对口译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口译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指的是为了实现口译教学目标

    而采取的基本方式和一系列步骤,这包含了口译教学的技巧

    和策略。

    国内口译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从最初授课教师的摸索实

    验,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体系。随着国内近十年来

    对口译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不断推介和深入,针对不同层次和

    内容的口译教学方法能够得到逐渐完善,并在较大范围得以

    推广。

    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西方的口译研究出现了蓬勃的发展,并先后形成了释意理论、神经语言学、认知处理、翻

    译学理论和话语互动等五大研究范式(Pöchhacker, 2004)。在西方口译研究的理论成果滋养下,口译教学实践也形成

    了针对具体教学训练目标的操作方法,如原语复述、摘要综

    述、无笔记交传、影子训练、倒写数字跟读、三角对话、角

    色扮演、口译工作坊、观摩与赏析等。

    就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刘和平(2005)在考察国内高校的口译教学实践后,提出了交替传译技能训练的四个阶

    段,分别是听与理解阶段、记忆阶段、笔记训练阶段、表达

    阶段,并具体提出口译教学的各部分比例为:理论讲解和教

    师讲评 30%、讲话人 35%、翻译实践 35%。

    仲伟合(2001)则在对吉尔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详细的技能训练模式。他采用归纳和规定的研究方法,十

    分系统地对连续传译中相关技巧及其训练方法进行了全面

    的阐述。其研究成果既符合课堂教学分步骤、分层次推进的

    基本原则,又体现了口译实际工作中的要求,成为国内高校

    口译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基本模式,是具有较强典型性的关于

    口译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

    杨承淑(2005)采用与仲伟合相同的研究方法,按照口译的技能来划分,将其归纳为基础级别工作的口译技能

    (“基础技巧”)和更高级别工作(“进阶技巧”)来进行

    教学环节内容和方法的设计按照和分类,梳理和总结了口译

    教学的教学方法。

    六、结语 —— 研究特点和未来方向

    本文从四个方面综述了近十年来我国的口译教学的宏

    观领域研究,梳理了主要的研究状况、研究方法和研究成

    果。

    考察我国的口译教学研究,可以发现以下一些特点:就

    研究者来说,大多数口译教学的研究者本身是一线的口译教

    学工作者,他们主要是以口译教师身份来探讨教学的规律;

    就研究对象来说,很多口译教学研究是在学生受试身上完成

    的,或者直接来自于课堂教学环节;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还

    限于采用比较法、归纳法和规定法,即从不同的教学实践环

    节中发现问题,描述现象加以比较和总结,然后从大量的实

    践中提炼出一定的规律,并加以阐释,因而研究结论比较经

    验式,科学性不足。

    正如 Pöchhacker(2004)指出,“考虑到教学的先决条件是对所教授的东西有深入的了解,对于口译的研究很多都

    是以口译教学为背景的,并且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口译教学

    的”。但是,作为研究主题,口译教学研究总的来说“没有

    产生什么系统的调查,而只是大量经验式的描述”。在对宏

    观课题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探讨的基础上,未来我国的口译

    教学研究显然应更多地向具体教学环节延伸,以实证的研究

    方法来解决诸如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学员口译能力发展、

    教学效果和测试评估等更为微观的问题。

    注释:

    ①(引自:2005 年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口译专业课程体

    系改革与建设”成果报告书)

    参考文献:

    [1][12][16] Pöchhacker, F.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177.

    [2] 仲伟合、穆雷 .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J]. 中国外语 ,

    2008(6): 4-8.

    [3][9] 刘和平 . 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 [M]. 北京 :

  • 2012 年第 5期 口译教学:内容与方法

    45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2001: 30.

    [4][8][10][13] 刘和平 . 口译理论与教学 [M]. 北京 : 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 , 2005: 130.

    [5] 仲伟合 . 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7(3): 5-7.

    [6][14] 仲伟合 . 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 [J]. 中国翻译 ,

    2001(2): 31-32.

    [7] 仲伟合 . 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 [J]. 中国翻译 , 2003(4):

    63-65.

    [11][15] 杨承淑 . 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 中国对外

    翻译出版公司 , 2005.

    The ‘What’ and ‘How’ of Interpreter Training: China’s Research on the Macro Area of Interpreter Training in the Past

    DecadeZhan Cheng

    Abstract: Interpreting studies has become an emerging academic field in China, while research on interpreter training forms a main componential part of this young discipline. As a meta research of interpre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reviews and de-scribes China’s research on the macro area of interpreter training in the past decade, including major research topics, method-ologies and findings centering upon issues of the ‘what’ and ‘how’ of Interpreter training. 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some characteristics and deficiencies of such studies, and suggests as well the direction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terpreter training; doctrine; principle; content; method

    ( 上接第 37 页 )

    On the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in Enterprises

    Zheng Lihua Ye Jianru

    Abstract: In the enterprise’s working environment, language has three significant functions: instrumental, cognitive and social. They represent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language in enterprise operation. Nevertheless, the language in enterprises shows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daily life. On one hand, language is restricted by some productive or non- productive activities closely-related to enterprises; on the other hand, langu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ning, organ-izing, coordinating and guiding.

    Key words: working environment; sociolinguistics; language;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