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道地药材标准(157...

1405
附件:《道地药材标准(157 项)》系列标准名称及编号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 原标准编号 1 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 T/CACM 1020.1-2016 T/CACM 1020.1—2016 2 茅山苍术 T/CACM 1020.2-2016 T/CACM 1020.2—2016 3 北芪 T/CACM 1020.3-2018 T/CACM 1020.3—2018 4 潞党参 T/CACM 1020.4—2019 T/CACM 1020.99—2018 5 岷当归 T/CACM 1020.5—2019 T/CACM 1020.96—2018 6 宁夏枸杞 T/CACM 1020.6—2019 T/CACM 1020.53—2018 7 蕲州艾叶 T/CACM 1020.7—2019 T/CACM 1020.48—2018 8 怀地黄 T/CACM 1020.8—2019 T/CACM 1020.15—2018 9 怀牛膝 T/CACM 1020.9—2019 T/CACM 1020.16—2018 10 怀山药 T/CACM 1020.10—2019 T/CACM 1020.19—2018 11 怀菊 T/CACM 1020.11—2019 T/CACM 1020.44—2018 12 密银花 T/CACM 1020.12—2019 T/CACM 1020.28—2018 13 浙白术 T/CACM 1020.13—2019 T/CACM 1020.54—2018 14 浙贝母 T/CACM 1020.14—2019 T/CACM 1020.90—2018 15 浙麦冬 T/CACM 1020.15—2019 T/CACM 1020.94—2018 16 浙玄参 T/CACM 1020.16—2019 T/CACM 1020.49—2018 17 浙元胡 T/CACM 1020.17—2019 T/CACM 1020.105—2018 18 杭白菊 T/CACM 1020.18—2019 T/CACM 1020.104—2018 19 杭白芍 T/CACM 1020.19—2019 T/CACM 1020.42—2018 20 杭白芷 T/CACM 1020.20—2019 T/CACM 1020.93—2018 21 台乌药 T/CACM 1020.21—2019 T/CACM 1020.35—2018 22 温郁金 T/CACM 1020.22—2019 T/CACM 1020.45—2018 23 淳木瓜 T/CACM 1020.23—2019 T/CACM 1020.69—2018 24 淳萸肉 T/CACM 1020.24—2019 25 川芎 T/CACM 1020.25—2019 T/CACM 1020.14—2018 26 川乌 T/CACM 1020.26—2019 T/CACM 1020.78—2018 27 川椒 T/CACM 1020.27—2019 T/CACM 1020.71—2018 28 川黄连 T/CACM 1020.28—2019 29 川黄柏 T/CACM 1020.29—2019 T/CACM 1020.41—2018 30 川姜黄 T/CACM 1020.30—2019 T/CACM 1020.10—2018 31 川楝子 T/CACM 1020.31—2019 T/CACM 1020.11—2018 32 川麦冬 T/CACM 1020.32—2019 T/CACM 1020.12—2018 33 川白芷 T/CACM 1020.33—2019 34 川贝母 T/CACM 1020.34—2019 T/CACM 1020.85—2018 35 川牛膝 T/CACM 1020.35—2019 T/CACM 1020.7—2018 36 川羌活 T/CACM 1020.36—2019 T/CACM 1020.13—2018 37 川升麻 T/CACM 1020.37—2019 T/CACM 1020.38—2018 38 川郁金 T/CACM 1020.38—2019 T/CACM 1020.39—2018 39 川大黄 T/CACM 1020.39—2019 T/CACM 1020.81—2018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Upload: others

Post on 22-Jun-2020

2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附件:《道地药材标准(157 项)》系列标准名称及编号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 原标准编号

    1 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 T/CACM 1020.1-2016 T/CACM 1020.1—2016 2 茅山苍术 T/CACM 1020.2-2016 T/CACM 1020.2—2016 3 北芪 T/CACM 1020.3-2018 T/CACM 1020.3—2018 4 潞党参 T/CACM 1020.4—2019 T/CACM 1020.99—2018 5 岷当归 T/CACM 1020.5—2019 T/CACM 1020.96—2018 6 宁夏枸杞 T/CACM 1020.6—2019 T/CACM 1020.53—2018 7 蕲州艾叶 T/CACM 1020.7—2019 T/CACM 1020.48—2018 8 怀地黄 T/CACM 1020.8—2019 T/CACM 1020.15—2018 9 怀牛膝 T/CACM 1020.9—2019 T/CACM 1020.16—2018

    10 怀山药 T/CACM 1020.10—2019 T/CACM 1020.19—2018 11 怀菊 T/CACM 1020.11—2019 T/CACM 1020.44—2018 12 密银花 T/CACM 1020.12—2019 T/CACM 1020.28—2018 13 浙白术 T/CACM 1020.13—2019 T/CACM 1020.54—2018 14 浙贝母 T/CACM 1020.14—2019 T/CACM 1020.90—2018 15 浙麦冬 T/CACM 1020.15—2019 T/CACM 1020.94—2018 16 浙玄参 T/CACM 1020.16—2019 T/CACM 1020.49—2018 17 浙元胡 T/CACM 1020.17—2019 T/CACM 1020.105—201818 杭白菊 T/CACM 1020.18—2019 T/CACM 1020.104—201819 杭白芍 T/CACM 1020.19—2019 T/CACM 1020.42—2018 20 杭白芷 T/CACM 1020.20—2019 T/CACM 1020.93—2018 21 台乌药 T/CACM 1020.21—2019 T/CACM 1020.35—2018 22 温郁金 T/CACM 1020.22—2019 T/CACM 1020.45—2018 23 淳木瓜 T/CACM 1020.23—2019 T/CACM 1020.69—2018 24 淳萸肉 T/CACM 1020.24—2019 25 川芎 T/CACM 1020.25—2019 T/CACM 1020.14—2018 26 川乌 T/CACM 1020.26—2019 T/CACM 1020.78—2018 27 川椒 T/CACM 1020.27—2019 T/CACM 1020.71—2018 28 川黄连 T/CACM 1020.28—2019 29 川黄柏 T/CACM 1020.29—2019 T/CACM 1020.41—2018 30 川姜黄 T/CACM 1020.30—2019 T/CACM 1020.10—2018 31 川楝子 T/CACM 1020.31—2019 T/CACM 1020.11—2018 32 川麦冬 T/CACM 1020.32—2019 T/CACM 1020.12—2018 33 川白芷 T/CACM 1020.33—2019 34 川贝母 T/CACM 1020.34—2019 T/CACM 1020.85—2018 35 川牛膝 T/CACM 1020.35—2019 T/CACM 1020.7—2018 36 川羌活 T/CACM 1020.36—2019 T/CACM 1020.13—2018 37 川升麻 T/CACM 1020.37—2019 T/CACM 1020.38—2018 38 川郁金 T/CACM 1020.38—2019 T/CACM 1020.39—2018 39 川大黄 T/CACM 1020.39—2019 T/CACM 1020.81—2018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40 川丹参 T/CACM 1020.40—2019 T/CACM 1020.84—2018 41 川丹皮 T/CACM 1020.41—2019 T/CACM 1020.86—2018 42 川独活 T/CACM 1020.42—2019 T/CACM 1020.109—201843 川杜仲 T/CACM 1020.43—2019 T/CACM 1020.40—2018 44 川佛手 T/CACM 1020.44—2019 T/CACM 1020.76—2018 45 川甘松 T/CACM 1020.45—2019 46 川干姜 T/CACM 1020.46—2019 T/CACM 1020.63—2018 47 川骨脂 T/CACM 1020.47—2019 T/CACM 1020.26—2018 48 川厚朴 T/CACM 1020.48—2019 T/CACM 1020.50—2018 49 川泽泻 T/CACM 1020.49—2019 T/CACM 1020.27—2018 50 川枳壳 T/CACM 1020.50—2019 T/CACM 1020.117—201851 川枳实 T/CACM 1020.51—2019 T/CACM 1020.110—201852 川续断 T/CACM 1020.52—2019 53 川白芍 T/CACM 1020.53—2019 T/CACM 1020.47—2018 54 川附子 T/CACM 1020.54—2019 T/CACM 1020.79—2018 55 川君子 T/CACM 1020.55—2019 56 川木通 T/CACM 1020.56—2019 57 川车前 T/CACM 1020.57—2019 58 东北人参 T/CACM 1020.58—2019 T/CACM 1020.25—2018 59 北五味 T/CACM 1020.59—2019 T/CACM 1020.30—2018 60 辽细辛 T/CACM 1020.60—2019 T/CACM 1020.31—2018 61 关龙胆 T/CACM 1020.61—2019 T/CACM 1020.29—2018 62 关白附 T/CACM 1020.62—2019 63 关防风 T/CACM 1020.63—2019 64 东北蛤蟆油 T/CACM 1020.64—2019 65 东北鹿茸 T/CACM 1020.65—2019 66 江香薷 T/CACM 1020.66—2019 T/CACM 1020.33—2018 67 江栀子 T/CACM 1020.67—2019 T/CACM 1020.37—2018 68 江枳壳 T/CACM 1020.68—2019 T/CACM 1020.116—201869 江枳实 T/CACM 1020.69—2019 T/CACM 1020.113—201870 江吴萸 T/CACM 1020.70—2019 T/CACM 1020.112—201871 江车前 T/CACM 1020.71—2019 72 苏薄荷 T/CACM 1020.72—2019 T/CACM 1020.55—2018 73 苏芡实 T/CACM 1020.73—2019 T/CACM 1020.57—2018 74 建青黛 T/CACM 1020.74—2019 T/CACM 1020.61—2018 75 建泽泻 T/CACM 1020.75—2019 T/CACM 1020.59—2018 76 建神曲 T/CACM 1020.76—2019 77 建莲子 T/CACM 1020.77—2019 T/CACM 1020.60—2018 78 霍山石斛 T/CACM 1020.78—2019 T/CACM 1020.23—2018 79 信前胡 T/CACM 1020.79—2019 T/CACM 1020.115—201880 凤丹皮 T/CACM 1020.80—2019 T/CACM 1020.87—2018 81 亳白芍 T/CACM 1020.81—2019 82 亳菊 T/CACM 1020.82—2019 T/ CACM 1020.102—2018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83 亳桑皮 T/CACM 1020.83—2019 84 亳紫菀 T/CACM 1020.84—2019 85 滁菊 T/CACM 1020.85—2019 T/ CACM 1020.103—201886 贡菊 T/CACM 1020.86—2019 87 滁州白头翁 T/CACM 1020.87—2019 T/ CACM 1020.8—2018 88 宣木瓜 T/CACM 1020.88—2019 T/ CACM 1020.20—2018 89 安苓 T/CACM 1020.89—2019 90 广陈皮 T/CACM 1020.90—2019 91 化橘红 T/CACM 1020.91—2019 92 阳春砂 T/CACM 1020.92—2019 T/ CACM 1020.6—2018 93 高良姜 T/CACM 1020.93—2019 T/ CACM 1020.66—2018 94 广地龙 T/CACM 1020.94—2019 95 广佛手 T/CACM 1020.95—2019 96 广藿香 T/CACM 1020.96—2019 T/ CACM 1020.65—2018 97 广香附 T/CACM 1020.97—2019 98 广益智 T/CACM 1020.98—2019 T/ CACM 1020.68—2018 99 广巴戟 T/CACM 1020.99—2019 T/ CACM 1020.67—2018

    100 广首乌 T/CACM 1020.100—2019 T/ CACM 1020.91—2018 101 广西罗汉果 T/CACM 1020.101—2019 T/ CACM 1020.92—2018 102 合浦珍珠 T/CACM 1020.102—2019 T/ CACM 1020.51—2018 103 桂郁金 T/CACM 1020.103—2019 104 广西蛤蚧 T/CACM 1020.104—2019 105 广西莪术 T/CACM 1020.105—2019 106 广豆根 T/CACM 1020.106—2019 107 广槟榔 T/CACM 1020.107—2019 T/ CACM 1020.89—2018 108 海南沉香 T/CACM 1020.108—2019 T/ CACM 1020.21—2018 109 三七 T/CACM 1020.109—2019 110 八角 T/CACM 1020.110—2019 111 肉桂 T/CACM 1020.111—2019 T/ CACM 1020.58—2018 112 天麻 T/CACM 1020.112—2019 113 云当归 T/CACM 1020.113—2019 T/ CACM 1020.88—2018 114 云黄连 T/CACM 1020.114—2019 T/ CACM 1020.72—2018 115 云苓 T/CACM 1020.115—2019 T/ CACM 1020.77—2018 116 云木香 T/CACM 1020.116—2019 T/ CACM 1020.64—2018 117 云南草果 T/CACM 1020.117—2019 T/ CACM 1020.34—2018 118 滇龙胆 T/CACM 1020.118—2019 119 滇重楼 T/CACM 1020.119—2019 T/ CACM 1020.74—2018 120 诃子 T/CACM 1020.120—2019 121 阿胶 T/CACM 1020.121—2019 T/ CACM 1020.118—2018122 东银花 T/CACM 1020.122—2019 123 莱阳沙参 T/CACM 1020.123—2019 124 青州蝎 T/CACM 1020.124—2019 125 半夏 T/CACM 1020.125—2019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126 徐长卿 T/CACM 1020.126—2019 127 祁薏米 T/CACM 1020.127—2019 T/ CACM 1020.36—2018 128 祁紫菀 T/CACM 1020.128—2019 129 西陵知母 T/CACM 1020.129—2019 130 河北款冬 T/CACM 1020.130—2019 131 邢枣仁 T/CACM 1020.131—2019 132 安阳花粉 T/CACM 1020.132—2019 133 禹白附 T/CACM 1020.133—2019 134 湘莲子 T/CACM 1020.134—2019 T/ CACM 1020.62—2018 135 湘玉竹 T/CACM 1020.135—2019 136 邵阳龙牙百合 T/CACM 1020.136—2019 T/ CACM 1020.107—2018137 鳖甲 T/CACM 1020.137—2019 138 辰砂 T/CACM 1020.138—2019 139 常吴萸 T/CACM 1020.139—2019 T/ CACM 1020.108—2018140 西甘草 T/CACM 1020.140—2019 141 锁阳 T/CACM 1020.141—2019 T/ CACM 1020.24—2018 142 赤芍 T/CACM 1020.142—2019 143 肉苁蓉 T/CACM 1020.143—2019 T/ CACM 1020.101—2018144 黄芩 T/CACM 1020.144—2019 145 远志 T/CACM 1020.145—2019 T/ CACM 1020.5—2018 146 西大黄 T/CACM 1020.146—2019 T/ CACM 1020.73—2018 147 秦艽 T/CACM 1020.147—2019 T/ CACM 1020.100—2018148 连翘 T/CACM 1020.148—2019 T/ CACM 1020.97—2018 149 秦皮 T/CACM 1020.149—2019 T/ CACM 1020.80—2018 150 潼沙苑 T/CACM 1020.150—2019 T/ CACM 1020.32—2018 151 银柴胡 T/CACM 1020.151—2019 T/ CACM 1020.52—2018 152 赤芝 T/CACM 1020.152—2019 T/ CACM 1020.106—2018153 铁皮石斛 T/CACM 1020.153—2019 T/ CACM 1020.9—2018 154 资丘木瓜 T/CACM 1020.154—2019 155 杜吴萸 T/CACM 1020.155—2019 T/ CACM 1020.111—2018156 岗梅 T/CACM 1020.156—2019 157 汉射干 T/CACM 1020.157—2019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ICS 11.120.01 C 23

    团 体 标 准 T/CACM 1020.1-2019

    道 地 药 材 标 准 编 制 通 则

    Guideline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Daodi Herbs

    2018-XX-XX 发布 2018-XX-XX 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 发布

    2018-09-14 发布 2018-09-14 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 发布

    201X-XX-XX 发布 201X-XX-XX 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 发布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1-2019

    I

    目 次

    前言…………………………………………………………………………………………………………….........Ⅱ 1 范围 ....................................................................................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

    3 术语和定义 ............................................................................... 2

    4 编制规则及要求 ........................................................................... 2

    参考文献 .................................................................................. 5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1-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提

    出。

    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张小波、杨光、何雅莉、桑滨生、李钟军、张燕、

    朱寿东、王凌、郝庆秀、周奇。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1-2019

    1

    引 言

    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

    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为保证道地药材的品质和特色,规范道地药材认证及道地药材标志使用,提升道地药材的市场竞争

    力,保障人民安全用药,保护传统中医药文化遗产,特制定本标准。

    道地药材标准的制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基础依据。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1-2019

    2

    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道地药材标准撰写的通用格式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道地药材标准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道地药材 Daodi herbs

    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

    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3.2

    道地产区 place of origin for Daodi herbs

    有确切的本草文献记载,所产药材具有百余年甚至以上的应用推崇历史,并被历代医家所认可,得

    到行业公认的道地药材产地。

    4 编制规则及要求

    4.1 范围

    明确界定标准化对象和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由此指明标准的适用界限。

    标准化对象的陈述应使用:本标准规定了…….; 本标准确立了……… 等。 标准适用性的陈述应使用:本标准适用于……….;本标准不适用于 ………。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列出标准制定过程中所引用的文件。

    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SB/T 11094 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SB/T 11095 中

    药材仓库技术规范

    4.3 术语和定义

    写出标准中出现的需要说明的术语和定义。

    示例:见3.1、3.2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1-2019

    3

    4.4 来源及形态

    4.4.1 来源

    应用植物、动物或矿物的形态学和分类学知识,对药材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动植物学名、

    矿物名称,以保证应用品种的准确无误。

    4.4.2 形态特征

    对原植物、动物或矿物作形态学描述,重点描述道地与同种其他产区药材的差别。

    注:如未发现道地药材特有遗传特征,则本条可以省略。

    4.5 历史沿革

    对道地药材历史沿革做本草考证,该信息应包括:

    a)对本草、医籍、方书、史志等历史文献所载该药材的品种、产地做系统的名实考证,为道地药

    材品种的确定及其道地产区的制定提供依据;

    b)对历史文献中该道地药材的生产、采收、加工等做考证梳理,为道地药材的制定提供依据;

    c)对历史文献中该药材的品质优劣做考证,考证并梳理出历代医家所推崇的优质药材产区,为道

    地药材的制定提供依据。

    注:本条是确定道地药材的必要条件,应详尽描述。

    4.6 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根据本草考证,明确道地药材所产的区域范围。

    比较道地产区与其他产区自然环境,描述与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相关的道地产区土壤、气候等立地条

    件。

    4.7 遗传特征

    对于个别已发现特定分子特征的道地药材,或已研究证明存在有特定的品种、品系的道地药材,鼓

    励对其特定且稳定的遗传特征进行描述。

    注:如未发现道地药材特有遗传特征,则本条可以省略。

    4.8 栽培及采收加工

    描述道地产区特有的,与优良品质相关的栽培、养殖、采收及产地加工方法。

    注:如未发现道地药材特有栽培、养殖、采收及产地加工方法,或已制定该药材的相关栽培及采收加工标准者,则

    本条可以省略。

    4.9 质量要求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1-2019

    4

    4.9.1 符合药典

    道地药材的质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该药材的各项规定。

    4.9.2 道地药材性状特征

    记述经验鉴别方法,包括肉眼观察到的性状或借用仪器观察到的微性状及显微性状等。重点描述道

    地药材有别于其他产区药材的特征,作为道地药材鉴别的依据。

    注:道地药材具有与非道地产区药材可区分的性状特征的,应分别列出各自性状差异;如道地药材较之非道地产区

    尚无特征性状者,则可只列出药材性状特征。

    4.9.3 化学成分特征

    记述道地药材与其他产区药材的化学成分差异,包括特征性成分、成分组成、指纹图谱特征等。

    注:如未发现道地药材特有化学成分特征,则本条可以省略。

    4.9.4 其他特征

    记述道地药材与其他产区药材的其他特征差异,如:生物活性等。

    注:如未发现道地药材持有其他特征,则本条可以省略。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1-2019

    5

    参考文献

    [1] SB/T 11094 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

    [2] SB/T 11095 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ICS 11.120.01 C 23

    团 体 标 准 T/CACM 1020.2-2016

    道地药材 茅山苍术

    Daodi herbs—Maoshancangzhu

    2016-XX-XX 发布 2016-XX-XX 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 发布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2-2016

    I

    目 次

    前言………………………………………………………………………………………………………………......Ⅱ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来源及形态 ............................................................................... 1

    5 历史沿革 ................................................................................. 1

    6 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 3

    7 质量特征 ................................................................................. 4 参考文献………………………………………………………………………………………………………...5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2-2016

    II

    前 言

    T/CACM 1020 《道地药材》标准分为 157 个部分: ----第 1 部分: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 ----第 2 部分:道地药材 茅山苍术; ----第 3 部分:道地药材 北芪; …… ----第 157 部分:道地药材 汉射干。 本标准为 T/CACM 1020 的第 2 部分。 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湖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研百草检测认证有限公

    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兰萍、余坤、汪文杰、詹志来、黄璐琦、张小波、杨光、何雅莉、张燕、朱

    寿东、王凌、郝庆秀、孙景、唐德英、陈雷、明淑芳。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2-2016

    1

    道地药材 茅山苍术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茅山苍术道地药材的术语和定义、来源及植物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质量特征。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茅山苍术道地药材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T/CACM 1020.1-2016 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3 术语和定义

    T/CACM 1020.1-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

    T/CACM 1020.1-2016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茅术 maozhu

    产于以江苏省茅山地区为核心及其周边江苏省西南部丘陵地区的苍术。

    4 来源及形态

    4.1 来源

    来源于菊科苍术属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的干燥根茎。

    4.2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肥大,横走,呈结节状。茎直立,高30~100 cm,常单生,不分枝或上部稍分

    枝。叶互生,几无柄;叶片革质,卵圆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3~8 cm,宽1~3 cm,先端渐尖,

    基部渐狭,边缘有刺状齿,上面深绿色且有光泽,下面淡绿色;植株中下部叶片不裂或3~5羽状浅裂至

    深裂,顶端裂片披针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侧裂片较小,上部叶常不裂,较小。头状花序数个,直径

    约1 cm,长约1.5 cm,单生茎枝顶端,不形成明显的花序式排列;总苞杯状,具5层~7层总苞片;花序

    基部的苞叶披针形,针刺状羽状全裂或深裂;小花多数,两性或单性异株;花冠管状,白色或稍带红色,

    长约1 cm;两性花具多数羽状分裂的冠毛,单性花一般为雌花,具5枚线状退化雄蕊,先端略卷曲。瘦

    果倒卵圆形,被稠密的顺向贴伏的白色长直毛。花期8月~10月,果期9月~12月。

    5 历史沿革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2-2016

    2

    5.1 品种沿革

    术之名最早出现于西汉《五十二病方》和东汉《武威汉代医简》,称为“ ”、“秫”、“ ”

    和“术”[1,2]

    。《神农本草经》[3]将术列为上品,云:“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

    消食;作煎饵,久服可轻身延年不肌。一名山蓟,生山谷。”

    至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术”已分为“赤术”和“白术”。东晋《肘后方》中“术”和“白术”均

    被提及[4]。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

    [5]中明确指出“术”有“赤术”和“白术”之分,并对“术”

    的产地、采收期、形态、功效、品质等均有注解:“郑山,即南郑也。今处处有,以蒋山、白山、茅山

    者为胜。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采好,多脂膏而甘。”陶弘景并引《仙经》云:“术乃有两种:

    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昔刘涓子

    挼取其精而丸之,名守中金丸,可以长生。东境术大而无气烈,不任用。今市人卖者,皆以米粉涂令白,

    非自然矣,用时宜刮去之。”

    唐代,早期的《新修本草》[7]对《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等著作进行了汇总。至唐代晚期,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8]中首次明确将“苍术”和“白术”分开使用,在形态上未出现新的描述。

    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9]对术的形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春生苗,青色无桠。一名山蓟,

    以其叶似蓟也。茎作蒿秆状,青赤色,长三、二尺以来;夏开花,紫碧色,亦似刺蓟花,或有黄白花者;

    入伏后结子,至秋而苗枯;根似姜,而旁有细根,皮黑,心黄白色,中有膏液紫色。二月、三月、八月、

    九月采,曝干。”并进一步对白术和赤术进行了区分:“白术叶大而有毛,甜而少膏,赤术细苦而多膏

    是也。其生平地而肥,大于众者,名杨枹蓟,今呼之马蓟。然则杨枹即白术也。今白术生杭、越、舒、

    宣州高山岗上,叶叶相对,上有毛,方茎,茎端生花,淡紫碧红数色,根作桠生,二月、三月、八月、

    九月采根,曝干。以大块紫花者为胜,又名乞力伽。凡古方云术者,乃白术也,非谓今之术矣。”

    明代,对苍术的基原植物有更为详细的描述。《救荒本草》[10]

    记载:“茎作蒿,叶抱茎而生,梢叶

    似棠叶,脚叶有三五叉,皆有锯齿小刺。开花紫碧色,亦似刺蓟花,或有黄白花者。根长如指,大而肥

    实,皮黑茶褐色。”李时珍《本草纲目》[11]

    中记载:“苍术,山蓟也,处处山中有之。苗高二三尺,其

    叶抱茎而生,梢间叶似棠梨叶,其脚下有三五叉,皆有锯齿小刺。根如老姜之状,苍黑色,肉白有油膏。”

    清代本草著作中已广泛收录苍术,对苍术的认识更加全面,对其药性、产地、使用等已形成共识。

    《植物名实图考》[12]

    中所绘苍术图片较为精细,与现今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形态最为符合。

    纵观历代本草对苍术原植物的形态描述,结合产地及附图信息,可确定苍术即为当今所用茅苍术

    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DC.) Koidz.。苍术产地较多,历代本草均认为产自茅山地区的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品质最好,有近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且被广大医家及道地产区所认可,因此本标准将苍术的道地药材定为茅山苍术,简称“茅术”。

    5.2 产地沿革

    梁代《本草经集注》[5]首次指出“术”的产地:“郑山,即南郑也。今处处有,以蒋山、白山、茅

    山者为胜。”并认为蒋山、白山、茅山地区所产药材质量较好,其中蒋山为现今南京市钟山,白山为现

    今江苏南京市东部(一说为现今陕西眉县和太白县交界处的太白山,为秦岭山脉的主峰所在地),茅山

    现今位于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风景区,与金坛市交界[6]。

    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9]记载:“术,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今处处有之,以嵩山、茅山

    者为佳。”可见,此时进一步认定茅山地区所产药材质量较好。

    明代,大多数本草著作均把茅山作为苍术的道地产区之一。《救荒本草》[10]

    记载:“生郑山汉中山

    谷,今近郡山谷亦有,嵩山、茅山者佳。”认为嵩山(今河南嵩山地区)、茅山(今江苏茅山地区)所

    产术品质较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11]

    中沿袭了前人有关苍术品质的记载。《本草原始》[13]

    苍术项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2-2016

    3

    下记载:“今以茅山者为良”,认为茅山苍术质量较高。《本草乘雅半偈》[14]

    记载:“出嵩山、茅山者

    良。”《本草汇言》[15]

    记载:“苍术,处处山中有之,惟嵩山、茅山者良。”

    清代,多推崇茅山所产苍术,认为其质量上乘。《本草便读》[16]

    记载:“苍术汉时名赤术,处处山

    谷皆有之,而以江苏茅山者为上,其形较白术为小,切之内有朱砂点。”《本草备要》[17]

    记载:“出茅

    山坚小有朱砂点者良。”《本草经解》[18]

    记载:“苍术苦辛气烈,……苍术茅山者良,糯泔浸焙也。”

    民国时期,《增订伪药条辨》[19]

    记载:“又有南京茅山出者,曰茅术,亦有朱砂点,味辛甘,性糯,

    形瘦长,有细须根,利湿药中用之,亦佳。”

    现代,《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20]

    记载:“两种苍术商品均以个大、形如连珠状、质坚实、

    有油性、断面朱砂点或雄黄点多,折断或切片后放置生白霜(苍术醇的白色针状结晶),及香气浓郁者

    为佳。多认为茅山苍术优于北苍术,京苍术(茅山苍术)又为苍术中之极品。”

    综上,历代本草对茅山苍术较为推崇,认为以江苏茅山地区为核心的周边区域所产苍术品质较高,

    称茅山苍术或茅术,为道地药材,因此本标准采纳茅术称谓。茅术历史沿革见表1。

    表1 茅术产地沿革表

    年代 出处 产地及评价

    南北朝 《本草经集注》 郑山,即南郑也。今处处有,以蒋山、白山、茅山者为胜。

    唐 《新修本草》 以蒋山、白山、茅山者为胜。

    宋 《本草图经》 术,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今处处有之,以嵩山、茅山者为佳。

    明 《救荒本草》 生郑山汉中山谷,今近郡山谷亦有,嵩山茅山者佳。

    《本草乘雅半偈》 出嵩山、茅山者良。

    《本草汇言》 苍术,处处山中有之,惟嵩山、茅山者良。

    《本草原始》 今以茅山者为良。

    清 《本草经解》 苍术茅山者良。

    《本草便读》 处处山谷皆有之,而以江苏茅山者为上,其形较白术为小。

    《本草备要》 出茅山坚小有朱砂点者良。

    民国 《增订伪药条辨》 又有南京茅山出者,曰茅术。

    现代 《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

    验鉴别》

    多认为茅苍术优于北苍术,京苍术(茅山苍术)又为苍术中之极品。

    6 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6.1 道地产区

    江苏省茅山及其周边江苏省西南部丘陵地区,北起镇江市长江边、南至溧阳市大溪水库、西起南京

    市江宁区陶吴镇、东达常州市钟楼区的范围,主要包括江苏省句容市、南京市东南部、常州市西部、溧

    阳市北部。

    6.2 生境特征

    茅山及其周边区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约15 ℃,

    热月平均最高温度约32 ℃,冷月平均最低温度约-1 ℃,年降水量1000~1200 mm,无霜期228 d。茅术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2-2016

    4

    喜凉爽气候,主要生长在海拔150 m以下的丘陵山区,常生于向阳山坡疏林边缘、灌丛、草丛中,土壤

    条件一般为腐殖质较多的疏松沙壤土。

    7 质量特征

    7.1 质量要求

    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对苍术的相关质量规定。

    7.2 性状特征

    苍术多为疙瘩状或圆柱形,长4~9 cm,直径1~4 cm。表面黑棕色,除去外皮者黄棕色。质较疏散,

    断面散有黄棕色油点。香气较淡,味辛、苦。

    茅术道地药材多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0 cm,直径1~2 cm。

    外表面灰褐色至黑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残留须根,顶端具类圆形茎痕或残留茎基。质坚实,断面不

    平坦,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点,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气香特异,

    芳香浓郁,味微甘、辛、苦。

    茅术与其他产地苍术性状鉴别要点见表2。

    表 2 茅术与其他产地苍术性状鉴别要点

    区分点 茅术 其他产地

    外观 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表面黑棕色,除去

    外皮者黄棕色。 与茅术基本一致。

    断面 油点较多。 油点较少。

    质地 坚实。 较疏散。

    起霜 暴露稍久可起霜。 暴露稍久不起霜或起霜。

    气味 气香特异,芳香浓郁,味微甘、辛、苦。 香气较淡,味辛、苦。

    7.3 化学成分特征

    苍术挥发油中主要含茅术醇、β-桉叶醇、苍术素和苍术酮4种成分,其中多数产区苍术挥发油中茅

    术醇和β-桉叶醇含量大于苍术素和苍术酮。 茅术挥发油主要组分的含量明显不同于其他产区的苍术。与其他产区苍术挥发油相比,茅术总挥发

    油含量较低,其气相色谱归一化法计算的百分含量大于1%的组分数目较多,苍术酮加苍术素的相对含量

    较高,而茅术醇加β-桉叶醇的相对含量较低。茅术道地性在挥发油中的表现主要是苍术酮、茅术醇、

    β-桉叶醇及苍术素的相对含量呈现出类似(0.70~2.00)﹕(0.04~0.35)﹕(0.09~0.40)﹕1的配

    比关系。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2-2016

    5

    参 考 文 献

    [1] 严健民编著. 五十二病方注补译[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251

    [2] 张延昌主编.武威汉代医简[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7

    [3] 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37

    [4] 晋·葛洪著,刘小斌,魏永明校注. 《肘后备急方》全本校注与研究[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8: 41-44

    [5] 梁 陶弘景撰. 尚志钧,尚元胜辑校. 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96

    [6] 唐·苏敬等撰, 尚志钧辑校. 新修本草[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51 [7] 臧励龢等编.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5: 245

    [8] 唐·蔺道人著.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1,14 [9] 宋·苏颂编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2 [10] 明·朱橚著, 毛锦秀,汤彦承译注.《救荒本草》译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80 [11]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33 [12] 清·吴其浚. 植物名实图考[M]. 北京:中华书局, 1963: 153 [13] 明·李中立著. 张卫,张瑞贤校注. 本草原始[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1: 16 [14] 明·卢之颐著, 冷方南,王齐南校.本草乘雅半偈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77 [15] 明·倪朱谟. 郑金生等点校. 本草汇言[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5:62 [16] 清·张秉成著, 张效霞 校. 本草便读[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0: 22 [17] 清·汪昂撰,谢观,董丰培评校. 本草备要[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60 [18] 清·叶天士撰, 张淼,伍悦点校. 本草经解[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1: 177 [19] 曹炳章著, 刘德荣点校. 增订伪药条辨[M]. 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 2004:31

    [20] 卢赣鹏. 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7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ICS 11.1C 23

    2018-X

    20.01

    XX-XX 发布

    道地

    Da

    中华中

    地药材

    aodi herbs—

    中医药学

    材 北芪

    —Beiqi

    学会 发

    标 T/CACM

    准M 1020.3

    2018-X

    准 3-2018

    XX-XX 实施施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3-2018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来源及形态 ........................................................................... 1

    5 历史沿革 ............................................................................. 1

    6 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 4

    7 质量特征 ............................................................................. 4

    参考文献 ............................................................................... 6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3-2018

    II

    前 言

    T/CACM 1020 《道地药材》标准分为 157 个部分: ----第 1 部分: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 ----第 2 部分:道地药材 茅山苍术; ----第 3 部分:道地药材 北芪; ----第 4 部分:道地药材 潞党参; …… ----第 157 部分:道地药材 汉射干。 本标准为 T/CACM 1020 的第 3 部分。 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山西大学、山

    西中医药大学、内蒙古中医药研究所、包头医学院、大同市农业委员会、大同市园艺果树工作站、定西

    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浑源县农业委员会、浑源县农业委员会果树站、子洲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

    浑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管理中心、浑源县农业委员会植保植检站、浑源县农业委员会果树站、甘肃扶正

    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德人西安幸福制药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中一药业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医

    药股份有限公司、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

    研究技术中心、山西北岳神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国新晋药集团浑源药业有限公司、浑源万生黄芪

    开发公司、广灵县恒广北芪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天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子洲县富发农业科技

    有限公司、内蒙古天创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天养浩恩奇尔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内蒙古

    武川汇德兴业生态开发有限公司、甘肃天士力中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研百草检测认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詹志来、齐耀东、秦雪梅、李科、黄璐琦、郭兰萍、曹林、刘根喜、黄红宙、

    董政起、李旻辉、张春红、师立伟、杨春、栾震、杨军、曹兆军、刘红娜、李会娟、邹琦、尹震、李志

    山、王文亮、侯美利、张天娥、张全、宋学斌、席倬霞、于武高、赵祥、赵贵富、程文生、孙和、祁春

    雷、曹发、公剑、吴涛涛、谭沛、张辉、卫梽强、陈杰。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3-2018

    1

    道地药材 北芪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北芪道地药材的术语和定义、来源及植物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质

    量特征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北芪道地药材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T/CACM 1020.1-2016 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3 术语和定义

    T/CACM 1020.1-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

    T/CACM 1020.1-2016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北芪 beiqi

    主产于恒山、太行山山脉为核心的山西北部、内蒙中西部以及与此区域接壤或临近的甘肃、宁夏、

    陕西、河北、东北等地区干旱中温带内的黄芪。

    4 来源及形态

    4.1 来源

    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 Bge. var. mongholicus ( Bge. ) Hsiao的干燥根。

    4.2 形态特征

    蒙古黄芪为膜荚黄芪的变种,株高明显比膜荚黄芪低矮,茎直立,幼茎淡绿色,茎上被稀疏短柔毛;

    幼苗期第 1 片真叶为三出羽状复叶,但第二真叶变为具 5 小叶的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托叶披针形,

    小叶椭圆形,先端微凹,叶缘及叶片上下表面疏被短柔毛;当长至 5 叶期时,小叶增至 7 枚,茎逐渐

    变为黄绿色,但不及膜荚黄芪的粗壮,被稀疏白色短柔毛;当长至成年植株时,羽状复叶具小叶 25 枚~

    37 枚,小叶矩圆形,顶端微凹,小叶长5mm~10mm;宽 3 mm~5 mm;荚果半卵圆形,果皮膜质,膨胀,

    光滑无毛,有显著网纹;种子宽肾形,两侧扁,黑褐色或褐色,种皮表面具黑色斑纹,光滑,革质,长

    2.4~3.4mm电镜下种皮纹饰两侧处为皱折状。

    5 历史沿革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3-2018

    2

    5.1 品种沿革

    “黄芪”初以“黄耆”之名载入《神农本草经》。“耆”者“长”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即言黄芪以补益之功著称。《神农本草经》云:“味甘微温。主痈

    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1]。并将其列

    为上品。

    首次有关黄芪产地的描述出自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生蜀郡(今四川西部一带)山谷、白水

    (今四川甘肃的白水河区域)、汉中(今陕西汉中等地区)”[2] ,同时期的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

    中记载:“第一出陇西叨阳(今甘肃临潭县西南)者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今四川黑水),

    宕昌(今甘肃岷县之南)者,色白,肌理粗,新者亦甘而温补”[3]。

    到了唐代《新修本草》:“今出原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及华原(唐代京兆府的一个县名,

    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之”[4]。可见到了唐代黄芪的产地有了较大的变迁,

    曾经蜀汉产区不再采收,究其原因很可能为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了质量更优的同属其他植物,而“蜀郡”

    所分布的黄芪属植物可能为目前四川地区尚在习用的梭果黄芪 Astragalus emestii Comb. 、多花黄芪 Astragalus floridus Benth.、金翼黄芪 Astragalus chrysopterus Bge.等,目前这三种黄芪属植物仍被《四川省中药材标准》 所收载。这点在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种得到了印证,其载到“第一出陇西

    (今甘肃陇西县)、洮阳(今甘肃临潭县西南),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今甘肃宕

    昌、舟曲一带)者,色白,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今四川与甘肃交界等地)者,

    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俗方多用,道家不须”。可见在该时期就已

    经发现了质量更加的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至今甘肃山西等地仍有较多野生分布,此外文中还提及“又有赤色者”很可能指的是今甘肃地区分布的红

    芪,即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而唐代所提及的“今出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及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者最良”其区域位置来看亦是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所分布的区域。

    到了宋代,普遍推崇山西等地的绵芪,如《图经本草》:“今河东(今山西大部分地区)、陕西(今

    陕西大部分地区)州郡多有之”[5],《本草别说》:“黄芪都出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为良,故名绵

    黄芪。今《图经》所绘宪水(今山西省娄烦县及静乐县部分地)者即绵上,地相邻尔。以谓柔韧如绵,

    即谓之绵黄芪。然黄芪本皆柔韧,若伪者,但以干脆为别尔”[6]。

    明代《本草原始》强调“根长二三尺。。。生山西沁州绵上,名绵耆;一云折之如绵,故谓之绵黄

    耆”,还在附图中提出“多岐者劣”[7],综合各家所描述的性状与今日山西恒山山脉等区域所分布的野

    生黄芪性状一致。

    到了清代有增加了邻近的内蒙古等地,如《植物名实图考》:“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佳,滇产

    性泻,不入用”[8],明确云南等地所产的质量不佳,也有力的佐证了临床优选所致的品种变迁。清代唐

    宗海《本草问答》云:“黄芪或生汉中,或生甘肃,或生山西,或生北口外(指河北省蔚县与山西省广

    灵县、灵丘县之间诸关口以外),令统以北方立论,有理否?答曰:虽不必截然在北,然其为性实皆秉

    北方水中之阳以生,其主北方立论,则就乎得气之优者而言,故黄芪以北口外产者为佳”[9]。 清·刘

    仕廉所著《医学集成》中便以“北芪”之名入药,在中风、脾胃等诸多处方中均用北芪。近代以来诸多

    医家处方中亦以“北芪”之名奉为道地。至今山西、内蒙等地药农仍然以“正北芪”之称以示其品质佳。

    清末民国黄芪产区扩大至东北,《药物出产辨》:“(黄芪) 正芪产区分三处。一关东(今东三省),

    二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三卜奎(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产东三省,伊黎(今新疆伊犁)、吉林

    (今吉林省)、三姓地方(在清代指黑龙江下游、松花江下游及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10]

    。一方

    面该区域在清代以来纳入版图,清代以前开发较少,另一方面随着需求的增加而扩大产区。从华北、东

    北等地区所分布的黄芪属物种来看,膜夹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及其变种蒙古黄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3-2018

    3

    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均有分布。此外,早在民国山西浑源就已经开始人工种植,并在《药物学备考》中明确记载。由于黄芪临床使用量大,再以野生为主要

    来源的民国时代,产区多称谓多,品种复杂,如赵燏黄先生于民国时期调查所总结的黄芪类药材基原多

    达二十几种之多,产地极多[11]

    。如建国初上海老药工集体编撰的《药材资料汇编》中就有较多不同产区

    黄芪的记载,冠以不同的地名,较为复杂,但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宁夏、甘肃、东北等北部区域。

    当代随着黄芪的用量大幅度增加,野生药材难以满足实际所需,因此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广泛栽培,

    逐渐以栽培为主,目前的主流种植区域在甘肃定西、内蒙古武川、山西浑源、陕西子洲及各周边各地区,

    主流品种为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普遍认为其品质优于膜荚黄芪。基本回归到在古籍所记载历代所推崇的主要的区域。鉴于黄芪历代所述产区较多,

    范围较广,加之“北芪”称谓具有近三百年多的历史,且被广大医家及道地产区所认可,因此本标准将

    黄芪的道地药材定为“北芪”。

    5.2 产地沿革

    黄芪历代产地记载较广,呈现从南到北的变迁,自宋代以来推崇以山西等地所产为佳,明清逐步扩

    展到内蒙、东北等地,近代以来形成以恒山山脉为核心及周边地区为道地产区。产地变迁的同时出现品

    种的变化,具体详见品种沿革。关于黄芪的产地沿革见表1。

    表 1 产地沿革表

    年代 出处 产地及评价

    汉魏 名医别录 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

    南北朝 集注 陇西叨阳、次用黑水宕昌者、又有蚕陵(今四川茂汶西北)白水者

    唐 新修本草 今出原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及华原(唐代京兆府的一个县名,今陕

    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之。

    唐 药性论[6] 生陇西者

    唐 《四声本草》[6] 萧炳云:出原州华原谷子山,花黄。

    宋 嘉佑本草[6] 今原州者好,宜州、宁州(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亦佳。

    宋 图经本草 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今河东(唐代以后泛指山西。)、陕西州郡多有

    之。

    宋 本草别说 黄芪本出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为良,故名绵黄芪。今《图经》所绘宪水

    (今山西省娄烦县及静乐县部分地)者即绵上,地相邻尔。

    元 汤液本草[12]

    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 今《本草》、《图经》

    只言河东者,沁州绵上是也,故谓之绵芪。

    明 品汇精要[13]

    (图经曰)蜀郡山谷 及 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陶隐居云)出陇

    西叨阳黑水宕昌

    (道地)宪州、原州、华原、宜州、宁州

    明 本草蒙荃[14]

    水耆生白水、赤水二乡西。白水颇胜;(此为中品。)绵耆出山西沁州(今

    山西省沁源县)绵上,

    明 本草原始 生山西沁州绵上,名绵芪。一云折之如绵,故谓之绵黄芪。

    清 本草崇原[15]

    黄芪生于西北,以出山西之绵上者为良,故世俗谓之绵黄,

    清 植物名实图考 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佳,滇产性泻,不入用。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3-2018

    4

    清 本草问答

    黄芪或生汉中,或生甘肃,或生山西,或生北口外,令统以北方立论,有理

    否?故黄芪以北口外产者为佳。犹不及北口外所产者,其体极松,以内中行水气

    之孔道更大,故知其气为更盛。

    民国 药物出产辨

    (黄芪) 正芪产区分三处。一关东,二宁古塔,三卜奎。产东三省,伊黎、

    吉林、三姓地方。冲口芪产区亦广,产于山西省浑源州,近阳高县高山一带。次

    下者,乃制冲口芪,染成黑皮而来。浑春芪、牛庄芪即此芪制剩原来生芪而来,

    是以不黑皮。又有一种名晋芪,实为川芪,原产四川碧江、汶县、灌县、江油县

    等处。又有一种名禹州芪,乃由口外运至禹州,扎把而来。原色白皮,亦是生芪,

    非产禹州。粉芪原出陕西岷州、大同、宣化等处。

    6 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6.1 道地产区

    以恒山、太行山山脉为核心的山西北部、内蒙中西部以及与此区域接壤或临近的甘肃、宁夏、陕西、

    河北、东北等地区干旱中温带。

    6.2 生境特征

    蒙古黄芪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相对干旱的地区,主产区位于中国西北和东北等地区,多生长在山区

    或半山区的干旱向阳草地或林缘,植被为针阔混交林或山地杂木地,具有喜冷凉、耐旱向阳和怕涝的习

    性。蒙古黄芪生态因子的最适范围:活动积温9831.4~31145.6℃;相对湿度40.6%~77.7%;年均时照

    时数2413.5~3212.5h;年降水量178.6~541.4mm;1 月最低温-35.6~-11.7℃;7 月均温16.5~23.5℃;

    7 月最高温22.8~29.9℃;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等[16]

    7 质量特征

    7.1 质量要求

    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黄芪的相关质量规定。

    7.2 性状特征

    黄芪药材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

    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

    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道地产区野生或者仿野生黄芪年限较长者表皮粗糙,根皮绵韧,断面皮部有裂隙,木心黄,质地松泡,

    老根中心有的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移栽黄芪表皮平滑,根皮较柔韧,断面致密,木心中央黄白

    色,质地坚实。

    北芪与其他产地黄芪性状鉴别要点见表 2。

    表 2 北芪与其他产地黄芪性状鉴别要点

    区分点 北芪 其他产地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3-2018

    5

    区分点 北芪 其他产地

    表皮

    野生或者仿野生黄芪年限较长者表

    皮粗糙,呈棕褐色,栽培年限较短者

    表皮平滑,呈黄白色。

    栽培品性状与北芪栽培品基本一致。

    断面

    断面皮部因年限较长而呈现明显的

    裂隙,木木质部颜色较黄,质地松泡。

    老根因年限较长,近根头部往往中心

    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栽培品

    因年限短皮部裂隙不明显,

    栽培品性状与北芪栽培品基本一致。

    质地

    野生或者仿野生黄芪年限较长者质

    地松泡。栽培品年限较短者质地坚

    实。

    栽培品性状与北芪栽培品基本一致。

    长度/直径

    野生或者仿野生黄芪年限较长者主

    干长度可达50 cm以上,栽培品采用

    移栽方式主干长度多在30 cm左右。

    栽培品性状与北芪栽培品基本一致。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3-2018

    6

    参 考 文 献

    [1] 神农本草经[M].尚志钧校注.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11.

    [2] 陶弘景. 名医别录[M].辑注本. 尚志钧. 北京: 中医药出版社,2013: 94.

    [3]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尚元胜辑校.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62-263.

    [4] 苏敬等. 新修本草. [M].辑复本.尚志钧辑校.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92.

    [5] 苏颂等. 本草图经. [M].尚志钧辑校.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3-124.

    [6] 唐慎微. 证类本草[M]上. 陆拯校注.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455.

    [7] 李中立撰. 本草原始[M]. 郑金生等点校.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1-42

    [8] 吴其濬著,张瑞贤等校注. 植物名实图考校释[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113-115

    [9] 黄杰熙. 本草问答评注[M].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91:12-14

    [10] 蒋淼,陈思敏,梁飞整理,陈仁山原著。药物出产辨(二)[J].中药与临床 2010, 1(2): 60-62

    [11] 赵燏黄,步毓芝,王孝涛等. 药用黄耆本草学及生药学的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3

    [12] 王好古. 汤液本草[M]. 竹剑平校注.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54-55.

    [13] (明)刘文泰等撰辑. 本草品汇精要[M]. 陆拯等校注.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170-171

    [14] (明)陈嘉谟. 本草蒙筌[M]. 陆拯、赵法新校点.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4-5

    [15] (清)张志聪撰. 本草崇原[M]. 高世栻编订,张森等点校.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6

    [16]索风梅,丁万隆,谢彩香,董粱,林余霖,孙成忠,李应东.蒙古黄芪的生态适宜性数值分析[J].世

    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03):480-485.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ICS 11.120.01 C 23

    团 体 标 准

    T/CACM 1020.4-2019 代替 T/CACM 1020.99—2018

    道地药材 潞党参

    Daodi herbs—Ludangshen

    2019-XX-XX 发布 2019-XX-XX 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4-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来源及形态 ........................................................................... 1

    5 历史沿革 ............................................................................. 1

    6 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 3

    7 质量特征 ............................................................................. 4

    参考文献 ............................................................................... 5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4-2019

    II

    前 言

    T/CACM 1020 《道地药材》标准分为 157 个部分: ----第 1 部分: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 …… ----第 3 部分:道地药材 北芪; ----第 4 部分:道地药材 潞党参; ----第 5 部分:道地药材 岷当归; …… ----第 157 部分:道地药材 汉射干。 本标准为 T/CACM 1020 的第 4 部分。 本部分代替 T/ CACM 1020.99—2018,与 T/ CACM 1020.99—2018 相比较,标准编号进行了调整,

    并重新进行了编辑。 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中药有限公司、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中研百草检测认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海燕、赵润怀、王继永、曾燕、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谭沛、张辉。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T/ CACM 1020.99—2018.征

    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1020.4-2019

    1

    道地药材 潞党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潞党参道地药材的术语和定义、来源及植物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质量特征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潞党参道地药材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T/CACM 1020.1-2016 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3 术语和定义

    T/CACM 1020.1-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

    T/CACM 1020.1-2016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潞党参 ludangshen

    主产于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党参。

    4 来源及形态

    4.1 来源

    桔梗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pilosula(Franch.)Nannf.的干燥根。

    4.2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基具多数瘤状茎痕,根常肥大呈纺锤状或纺锤状圆柱形,较少分枝或中部以下

    略有分枝,长15~3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上端5~10cm部分有细密环纹,而下部则疏生横长皮孔,肉质。茎缠绕,长约1~2m,直径2~3mm,有多数分枝,侧枝15~50cm,小枝1~5cm,具叶,不育或先端着花,黄绿色或黄白色,无毛。叶在主茎及侧枝上的互生,在小枝上的近于对生,叶柄长0.5~2.5cm,有疏短刺毛,叶片卵形或狭卵形,长1~6.5cm,宽0.8~5cm,端钝或微尖,基部近于心形,边缘具波状钝锯齿,分枝上叶片渐趋狭窄,叶基圆形或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疏或密地被贴

    伏的长硬毛或柔毛,少为无毛。花单生于枝端,与叶柄互生或近于对生,有梗。花萼贴生至子房中部,

    筒部半球状,裂片宽披针形或狭矩圆形,长1~2cm,宽约6~8mm,顶端钝或微尖,微波状或近于全缘,其间湾缺尖狭;花冠上位,阔钟状,长约1.8~2.3cm,直径1.8~2.5cm,黄绿色,内面有明显紫斑,浅裂,裂片正三角形,端尖,全缘;花丝基部微扩大,长约5mm,花药长形,长5~6mm;柱头有白色刺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C%A0%E7%BB%95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B6%E7%89%87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B6%E6%9F%84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A%B1%E8%8D%AF

  • T/CACM1020.4-2019

    2

    毛。蒴果下部半球状,上部短圆锥状。种子多数,卵形,无翼,细小,棕黄色,光滑无毛。花果期7~10月。

    5 历史沿革

    5.1 品种沿革

    党参之名由“上党人参”沿用而来,简称“党参”[1]。始见于清代的《百草镜》

    [2]:“党参,一名黄

    参,黄润者良,出山西潞安、太原等处。有白色者,总以净软壮实味甜者佳。嫩而小枝者,名上党参。

    老而大者,名防党参”。因古时上党也称潞州,故党参又有潞党参之名,兼有上党人参(见于《本经逢

    原》),防风党参(见于《本草从新》),黄参、防党参、上党参(见于《百草镜》),狮头参(见于翁有

    良《辨误》)等别名。

    明代和明代以前历代本草均无现今桔梗科党参的文字描述,也没有党参植物图,但这并不说明在清

    代以前党参没有药用历史,可能有人参与党参混用的情况存在[3-5]

    。魏·吴普《吴普本草》[6]对人参的

    描述“三月生,叶小兑,核黑,茎有毛”,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7]中对人参的描述“上党郡在冀

    州西南。今魏国所献即是,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均符合桔梗科党参的特征。由以上所

    述来看,古代上党人参包括五加科植物人参和桔梗科植物党参。

    清《本经逢原》[8]在人参项下论述:“产山西太行者名上党人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

    之力,亦不似沙参之性寒专泄肺气也。”书中提到上党人参的产地及其功效,实为桔梗科党参。 党参作为“新增品种” ,正式载于本草,与人参分列,提出“狮子盘头”的性状特征,则见清代

    《本草从新》[9]在防风党参项下描述:“按:古本草云,参须上党者佳。今真党参久已难得,肆中所卖

    党参种类甚多,皆不堪用。唯防风党参性味和平足贵,根有狮子盘头者真,硬纹者伪也。” 此处所说

    的“真党参”系指五加科人参。

    《本草纲目拾遗》[10]

    在防风党参项下引翁有良《辨误》云:“党参功用,可代人参,皮色黄而横纹,

    有类乎防风,故名防党。江南徽州等处呼为狮头参,因芦头大而圆凸也,古名上党人参。产于山西太行

    山潞安州等处为胜,陕西者次之。味甚甜美,胜如枣肉。近今有川党,盖陕西毗连,移种栽植,皮白味

    淡,类乎桔梗,无狮头,较山西者迥别,入药亦殊劣不可用。”

    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11]

    云:“党参,山西多产,长根至二三尺,蔓生,叶不对,节大如手

    指,野生者根有白汁,秋开花如沙参,花色青白,土人种之为利,气极浊。” 吴其濬在此书中描述了

    桔梗科植物党参的典型特性,并绘有党参植物图,自此党参和人参有了明确的区别,为正确识别人参和

    党参提供了科学依据。

    民国·张山雷著《本草正义》[12]

    对潞党参作了详细描述,对比党参和人参功效,为党参替用人参

    提供了有力参考。

    民国·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13]

    :“前贤所谓人参,产上党郡,即今党参是也。考上党郡,即

    今山西长子县境,旧属潞安府,故又称潞党参。其所产参之形状,头如狮子头,皮细起皱纹,近头部皮

    略有方纹,体糯糙,黄色,内肉白润,味甜鲜洁,为党参中之最佳品。”

    民国《药物出产辨》[14]

    :“其初产自湖北防县,为防党,后来不见防县有出。均以陕西阶州马岛

    出产者制而成之,名曰防党。湘党产陕西阶州,亦制而成之。气味纹质均与防党同。已上均熟党。纹党

    以陕西西边为正,四川汶县亦佳。潞党产河南潞州府、漳德府。已上均生党,秋季出新。兴安党即今时

    呼散党者,产自陕西兴安府,秋后新。龙安党产自四川龙安府,秋后新。巫山党产自四川夔州府巫山县,

    秋后新。叙州党产四川叙州,秋后新。银党好色,产四川妙桥地方。妙曹党、板桥党、贡凤党均产四川

    夔州府内山,秋后新。贡凤党乃用黄泥染其黄皮色,初时供内庭所用,故名贡党。四川之东所产党参处,

    均在巫山大宁厂制之,妙曹板桥等处均属毗连。”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A%B1%E6%9E%9C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A%B1%E6%9E%9Chttp://www.cnkang.com/zyzy/zhuanti/renshen/http://baike.baidu.com/view/3008888.htm

  • T/CACM1020.4-2019

    3

    党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3年版到2015年版中均有收载,其中63年版到85年版的基原为桔梗

    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pilosula (Franch.) Nannf.的干燥根;90年版药典以后到2015年药典中的来源均为“桔梗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pilosula (Franch.) Nannf.、素花党参CodonopsispilosulaNannf.var. modesta (Nannf.) L. T. Shen或川党参CodonopsistangshenOliv.的干燥根”。

    综上分析,潞党参产地古今一致,其植物形态与本草描述相同,基原为桔梗科植物党参

    Codonopsispilosula (Franch.) Nannf.的干燥根,与历版《中国药典》收载一致。

    5.2 产地沿革

    党参即古之“上党人参”,始出于上党。因秦时置此地为上党郡, 党参由此而得名。唐代改为潞州(今

    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故又有潞党参之名,并沿用至今。综上,潞党参历史悠久,历代本草均推崇

    为党参中之佳品,山西省长治地区为党参(Codonopsispilosula (Franch.) Nannf.)最早发源地,古今产地一致。关于潞党参的产地沿革见表1。

    表 1 潞党参产地沿革表

    年代 出处 产地及评价

    梁 《本草经集注》 上党郡在冀州西南。今魏国所献即是,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

    清 《本草从新》 按:古本草云,参须上党者佳。今真党参久已难得,肆中所卖党参种类甚多,

    皆不堪用。唯防风党参性味和平足贵,根有狮子盘头者真,硬纹者伪也。

    清 《本经逢原》 产山西太行山者,名上党人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之力。

    清 《本草纲目拾遗》 《百草镜》云:党参,一名黄参,黄润者良,出山西潞安、太原等处。有白色

    者,总以净软壮实味甜者佳。嫩而小枝者,名上党参。老而大者,名防党参。

    清 《本草纲目拾遗》

    翁有良《辨误》云:党参功用,可代人参,皮色黄而横纹,有类乎防风,故名

    防党。江南徽州等处呼为狮头参,因芦头大而圆凸也,古名上党人参。产于山

    西太行山潞安州等处为胜,陕西者次之。味甚甜美,胜如枣肉。近今有川党,

    盖陕西毗连,移种栽植,皮白味淡,类乎桔梗,无狮头,较山西者迥别,入药

    亦殊劣不可用。

    清 《植物名实图考》 山西多产,长根至二三尺,蔓生,叶不对,节大如手指,野生者根有白汁,秋

    开花如沙参,花色青白,土人种之为利,气极浊。

    民国 《增订伪药条辨》

    前贤所谓人参,产上党郡,即今党参是也。考上党郡,即今山西长子县境,旧

    属潞安府,故又称潞党参。其所产参之形状,头如狮子头,皮细起皱纹,近头

    部皮略有方纹,体糯糙,黄色,内肉白润,味甜鲜洁,为党参中之最佳品。

    民国 《药物出产辨》

    其初产自湖北防县,为防党,后来不见防县有出。均以陕西阶州马岛出产者制

    而成之,名曰防党。湘党产陕西阶州,亦制而成之。气味纹质均与防党同。已

    上均熟党。纹党以陕西西边为正,四川汶县亦佳。潞党产河南潞州府、漳德府。

    已上均生党,秋季出新。兴安党即今时呼散党者,产自陕西兴安府,秋后新。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1020.4-2019

    4

    龙安党产自四川龙安府,秋后新。巫山党产自四川夔州府巫山县,秋后新。叙

    州党产四川叙州,秋后新。银党好色,产四川妙桥地方。妙曹党、板桥党、贡

    凤党均产四川夔州府内山,秋后新。贡凤党乃用黄泥染其黄皮色,初时供内庭

    所用,故名贡党。四川之东所产党参处,均在巫山大宁厂制之,妙曹板桥等处

    均属毗连。

    6 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6.1 道地产区

    主产于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及周边地区。

    6.2 生境特征

    潞党参喜冷凉气候,忌高温。幼苗期喜阴,成株喜阳光。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

    质壤土栽培为宜。不宜粘土、低洼地、盐碱土和连作地上种植。道地产区长治市和晋城市地处山西东南

    部,位于东经113°01'北纬35°50',属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156.8~181.9d,年平均降水量为537.4~674mm。年平均气温5~10℃左右,海拔大都在800~1500m。

    7 质量特征

    7.1 质量要求

    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党参的所有质量规定。

    7.2 性状特征

    呈长圆柱形,稍弯曲,长10〜35cm,直径0.4〜2cm。表面灰黄色、黄棕色至灰棕色,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习称“狮子盘头”;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

    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全长的一半,栽培品环状横纹少或无;全体有纵皱纹和散在的横长皮孔样突起,

    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质稍柔软或稍硬而略带韧性,断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皮部

    淡棕黄色至黄棕色,木部淡黄色至黄色。有特殊香气,味微甜。以条粗壮、质柔润、气味浓、嚼之无渣

    者为佳。 潞党参与其他市场主流商品党参鉴别要点见表2。

    表 2 潞党参与其他市场主流商品党参鉴别要点

    比较项目 潞党参 白条党 纹党 板桥党

    基原 党 参

    Codonopsispilosula

    (Franch.) Nannf.

    党 参

    Codonopsispilosula

    (Franch.) Nannf.

    素 花 党 参

    CodonopsispilosulaNannf.var.

    modesta (Nannf.) L. T. Shen

    川党参 Codonopsistangshen

    Oliv.

    颜色 黄棕色至灰棕色。 黄白色。 黄棕色至灰棕色。 黄棕色至灰棕色。

    环状横纹 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

    横纹,向下渐稀疏,有

    的达全长的一半,栽培

    品环状横纹少或无。

    栽培品环状横纹少或

    无,近根头处有绳孔。

    根头下致密的环状横纹常达全长

    的一半以上。

    根头下稀有横纹或无。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1020.4-2019

    5

    皮孔 皮孔散在,不明显。 皮孔散在,不明显。 皮孔散在,不明显。 皮孔散在,突起明显。

    纵沟 不明显。 不明显。 不明显。 有明显不规则的纵沟。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1020.4-2019

    6

    参 考 文 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七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9:603-610.

    [2]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 闵志安,肖培新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4.

    [3] 柴瑞霁.党参的本草历史考证[J].中医药研究,1992(6):43-45.

    [4] 李成义,魏学明,王明伟,等. 甘肃道地药材党参的本草学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2,25

    (2):12-14.

    [5] 杨扶德,李成义. 党参历代本草考证[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14(2):100-101.

    [6]吴普.吴普本草[M]. 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4.

    [7]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 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207.

    [8]张璐.本经逢原[M]. 顾漫,杨亦周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1.

    [9]吴仪洛.本草从新[M]. 曲京峰, 窦钦鸿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5. [10]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 闵志安,肖培新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65.

    [11]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3:171.

    [12]张山雷著.本草正义[M]. ,程东旗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6-17

    [13]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M]. 刘德荣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7-28.

    [14]陈仁山.药物出产辨(二)[J]. 蒋淼,陈思敏,梁飞整理.中药与临床,2010,1(2): 61.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ICS 11.1C 23

    2019-X

    120.01

    XX-XX 发布

    道地药

    Daodi

    中华中

    药材

    i herbs-M

    中医药学

    岷当

    Mindangg

    学会 发

    标 T/CACM

    代替 T/

    gui

    准M 1020.5/CACM 102

    2019-X

    准 5-20190.96—2018

    XX-XX 实施施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5-2019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来源及形态 ...................................................................................................................................................... 1 5 历史沿革 .......................................................................................................................................................... 1 6 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 4 7 质量特征 .......................................................................................................................................................... 5 参考文献 .............................................................................................................................................................. 6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5-2019

    II

    前 言

    T/CACM 1020 《道地药材》标准分为 157 个部分: ----第 1 部分: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 …… ----第 4 部分:道地药材 潞党参; ----第 5 部分:道地药材 岷当归; ----第 6 部分:道地药材 宁夏枸杞; …… ----第 157 部分:道地药材 汉射干。 本标准为 T/CACM 1020 的第 5 部分。 本部分代替 T/ CACM 1020.96—2018,与 T/ CACM 1020.96—2018 相比较,标准编号进行了调整,

    并重新进行了编辑。 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

    药资源中心、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技术中心、甘肃岷县当归研究院、甘肃岷归中药材科技有限

    公司、岷县顺兴和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融昱药业有限公司、北京中

    研百草检测认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段金廒、严辉、郭盛、钱大玮、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金艳、郭增祥、何

    子清、刘建军、景浩、谭沛、张辉、黄胜良。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T/ CACM 1020.96—2018.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5-2019

    1

    道地药材 岷当归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岷当归道地药材的术语和定义、来源及植物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质量特征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岷当归道地药材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T/CACM 1020.1-2016 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3 术语和定义

    T/CACM 1020.1-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T/CACM 1020.1-2016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岷当归 mindanggui

    产于甘肃省岷县及其周边地区(如宕昌、漳县、渭源、卓尼、临潭等地)的栽培当归药材。

    4 来源及形态

    4.1 来源

    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Diels.的干燥根。

    4.2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0.4~1 m。根圆柱状,分枝,有多数肉质须根,黄棕色,有浓郁香气。茎直立,绿白色或带紫色,有纵深沟纹,光滑无毛。叶三出式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叶柄长3~11 cm,基部膨大成管状的薄膜质鞘,紫色或绿色,基生叶及茎下部叶轮廓为卵形,长8~18 cm,宽15-20 cm,小叶片3对,下部的1对小叶柄长0.5~1.5 cm,近顶端的1对无柄,末回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2 cm,宽5~15 mm,2~3浅裂,边缘有缺刻状锯齿,齿端有尖头;叶下表面及边缘被稀疏的乳头状白色细毛;茎上部叶简化成囊状的鞘和羽状分裂的叶片。复伞形花序,花序梗长4~7 cm,密被细柔毛;伞辐9~30;总苞片2,线形,或无;小伞形花序有花13~36;小总苞片2~4,线形;花白色,花柄密被细柔毛;萼齿5,卵形;花瓣长卵形,顶端狭尖,内折;花柱短,花柱基圆锥形。果实椭圆至卵形,长4~6 mm,宽3~4 mm,背棱线形,隆起,侧棱成宽而薄的翅,与果体等宽或略宽,翅边缘淡紫色,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6~7月,果期7~9月。

    5 历史沿革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5-2019

    2

    5.1 品种沿革

    当归别名秦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汉《范子计然》云:“当归,出陇西。无枯者善。”。三国时《广雅》一书中指出:“山蕲,一名当归也”。“蕲”即古芹,郭璞注云:“当归也,似芹而粗大”。许慎的《说文》云:“生山中者名莫,一名山蕲。然则当归,芹类也,生山中粗大者,名当归也”。晋代的崔豹所著的《古今注》一书记载:“相赠以芍药,相招以靡芜”、“靡芜,一名当归也”、“文无,一名当归也”。南北朝《本草经集注》曰:“今陇西叨阳(今甘肃渭源县北),黑水(甘肃省武山县)当归 ,多肉少枝气香,名马尾当归,稍难得。西川北部当归,多根枝而细。历阳所出,色白而气味薄,不相似,呼为草

    当归,阙少时乃用之”。此处提到了不同产地当归的形态差异:黑水所出马尾当归、西川北部当归以及历阳所出的草当归。

    唐代《新修本草》云:“当归苗,有二种于内:一种似大叶芎藭,一种似细叶芎藭,惟茎叶卑下于芎藭也。今出当州(今四川黑水县北)、宕州(今甘肃岷县)、翼州(今四川茂县西北),松州(今四川松藩县),宕州最胜(今甘肃宕昌)。细叶者名蚕头当归。大叶者名马尾当归。今用多是马尾当归,蚕头者不如此,不复用。陶称历阳者,是蚕头当归也”。文中将当归分为马尾当归和蚕头当归两种,强调以马尾当归为胜,并考证《本草经集注》记载的历阳当归应该是蚕头当归且当时已几乎不用。

    宋代《本草图经》云:“当归,生陇西川谷,今川蜀、陕西诸郡及江宁府(南京)、滁州(安徽滁州)皆有之,以蜀中(今四川省中部)者为胜。春生苗,绿叶有三瓣;七八月开花。似莳萝,根黑黄色。二月、八月采根,阴干。然苗有二种,都类芎藭,而叶有大小为异,茎梗比芎藭甚卑下,根亦二种,大叶名马

    尾当归,细叶名蚕头当归,大抵以肉厚而不枯者为胜”。并附有“文州当归”及“滁州当归”图两幅。对比其“滁州当归”图,其地下根部横走,与“文州当归”附图差异明显,并非伞形科植物当归。

    明代《本草蒙筌》云:“当归,生秦蜀两邦,有大小二种。大叶者名马尾当归,黄白气香肥润(此为上品,市多以低假酒晒润充卖,不可不察);小叶者名蚕头当归,质黑气薄坚枯(此为下品,不堪入

    药)。” 而《本草乘雅半谒》论马尾和蚕头的形态与诸说不相上下;惟有花的颜色,谓为红色,是和苏颂之说不同;按真叶形谓“叶似牡丹叶”,与今日的药用当归叶形不符。

    清《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中所出的紫花的土当归,根据附图形状,并结合现代文献,推断应是伞形

    科植物紫花前胡 Angelica decursive( Miq. ) Franeh. et Sav。 当归因其产区生境要求独特,其品种自古并不复杂,多为马尾和蚕头的形态,且几乎都公认甘肃岷

    县质量最优。但以当归为近似名,或在其它名字的前或后加上“当归”两字,而形成的中草药名称多达七十余个。其中土当归(杜当归)始载于明代《救荒本草》,据叶端炉等据考证结果认为《救荒本草》、

    《本草纲目》所载的土当归(杜当归)应该是当今植物学上的椴叶独活Heracleum tiliifolium Wolff。同时土当归类名称来源的植物主要涉及伞形科、五加科、菊科等科植物,其中仅伞形科就有当归属、独活

    属、山芹属、藁本属、茴芹属等26种植物。据观察研究,主要是由于它们根的形态与中药当归相似,或气味相近,再加上某些疗效也有近似之处,因此造成文献引用的别名或地方别名相混严重。

    赵燏黄等《药用当归本草学及生药学研究》在药用当归本草学及生药学研究中推断,《新修本草》

    《本草图经》等古代本草中把当归基原混淆,主要是受限当时路途障碍等原因。同时他还考证,按《植

    物名实图考》中吴其濬以白花者为当归,紫花者为土当归,但赵燏黄根据吴的个人经历记载,认为他所

    见皆南方常见的白芷、独活等同属植物,并非北方产当归。 同时,受路远偏僻、地方使用习惯等原因所致,在我国西南地区,民间也将大叶当归(A . magaphylla

    Diels.)、金山当归(A . valida Diels)、隆萼当归(A . oncosepala Hand.-Mazz.)和疏叶当归(A. laxifoliata Diels)等作为当归用。另外,东当归(A . acutiloba (Sieb. Et Zucc. ) Kitag.)为《日本药局方》法定当归品种,有调经、止痛、润燥的功效,我国四川、东北部分地区有一定规模引种。朝鲜当归(A . gigas Nakai)在韩国、朝鲜作为当归使用,功效与我国产当归类似,我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部分地区亦有以此

    品种代当归使用的习惯。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T/CACM 1020.5-2019

    3

    综上,当归自古产于陇西川谷,后扩大到川蜀、陕西等地,自宋代逐步实现平地栽培驯化。因当归

    生态环境要求独特,主产地相对稳定,形态、气味特征也比较明显,其基原基本可明确为伞形科植物当

    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Diels.。同时,自南北朝时起,人们就已发现不同产地会造成当归药材的形态差异分化,并一直以马尾当归为优。

    5.2 产地沿革

    当归自东汉《神农本草经》开始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载,“当归生川谷”。东汉以前的文献未见当归之名,三国时《广雅》一书中指出:“山蕲,一名当归也”。“蕲”即古芹,郭璞注云:“当归也,似芹而粗大”。许慎的《说文》云:“生山中者名莫,一名山蕲。然则当归,芹类也,生山中粗大者,名当归也。”晋代的崔豹所著的《古今注》一书记载:“相赠以芍药,相招以靡芜”、“靡芜,一名当归也”、“文无,一名当归也”。汉末《名医别录》记载,“生陇西”。《吴普本草》记载,“或生羌胡地。”羌胡指我国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亦用以泛称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