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98
N a t i o n a l C h e n g c h i U n i v e r s i t y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康庭瑜 博士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Doing family in a transnational context: the gender politics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研究生:許峯源 中華民國 104 年 1 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Aug-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康庭瑜 博士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Doing family in a transnational context: the gender politics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研究生:許峯源 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1 月

Page 2: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 18位前往澳洲打工旅遊的女兒,討論跨國家庭中的移民決策、跨國傳播與傳播科技分配的性別政治。本文理論視角強調跨國家庭

的異質性。基於各成員如何理解赴澳打工旅遊的移民決策,以及跨國後的溝通

責任、傳播科技資源的分配。分析中指出三點。第一,家庭策略與個人動機的

協商過程中,赴澳打工旅遊者動用不同的溝通策略:選擇隱瞞或受保護論述,

進而說服家庭。兩種策略建立於性別離/返的差異。第二,跨國溝通基於不同

的移民決策過程,分為兩種詮釋,一為維繫親密關係,二為管教與監控。跨國

溝通中,基於家庭的性別分工,依然是以母親作為主要的聯繫者。資料顯示受

訪者對於父母的不同詮釋,形成不可欲的母職,以及工具性的父職,而父親由

於缺席於跨國溝通中,被詮釋成「理性」的角色。第三,由於家庭成員的離家,

導致傳播科技資源的重新分配。多數家庭中,母親較不會使用傳播科技,教導

母親學習傳播科技時,母親則被描述為學不會,若教父親,則是不想學。基於

以上三點,本文強調「跨國做家庭」時,性別不平等在跨國家庭中的重組,以

及對於傳播科技資源分配之影響。 關鍵字:跨國家庭、跨國溝通、傳播科技、性別政治

Page 3: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  

目錄 第一章、緒論  ......................................................................................................................  5  一、研究背景  ...............................................................................................................................  5  二、問題意識  ...............................................................................................................................  8  三、章節安排  ...............................................................................................................................  9  

貳、文獻回顧  ...................................................................................................................  11  一、跨國家庭:家庭策略與個人動機  .............................................................................  11  二、跨國家庭的台灣脈絡  ....................................................................................................  14  三、背包裡的家庭:家庭的跨國溝通  .............................................................................  15  四、傳播科技與親密關係:  ................................................................................................  18  五、小結與研究問題  ..............................................................................................................  23  

參、研究方法  ...................................................................................................................  24  一、滾雪球抽樣  .......................................................................................................................  24  二、受訪者描述  .......................................................................................................................  25  三、深度訪談  ............................................................................................................................  26  四、資料過錄與分析  ..............................................................................................................  28  五、研究倫理:知情同意與匿名  ......................................................................................  29  

肆、赴澳打工的家庭協商與溝通  .............................................................................  30  一、離家協商的背景  ..............................................................................................................  30  (一)、家庭策略與個人動機衝突  ....................................................................................................  30  (二)、離/返的性別差異  ..................................................................................................................  31  

二、女兒的論述策略  ..............................................................................................................  33  (一)、隱瞞經濟動機的論述策略  ....................................................................................................  33  (二)、保證受保護的論述策略  .........................................................................................................  36  

三、文化資本的代間溝通  ....................................................................................................  38  四、小結  .....................................................................................................................................  43  

伍、跨國做家庭:性別化的跨國溝通  ....................................................................  45  一、不可欲母職(unwanted mothering)  .......................................................................  46  (一)、不可欲母職與女兒的工作狀態  ..........................................................................................  46  (二)、瑣碎化母職  .................................................................................................................................  50  

二、跨國做女兒  .......................................................................................................................  51  (一)、道德論述與跨國溝通  ..............................................................................................................  51  (二)、跨國情緒管理  ............................................................................................................................  54  (三)、性別化的跨國溝通:來自女兒的證據  ...........................................................................  57  

三、女兒的技術:傳播科技的選用與避用  ....................................................................  60  (一)、迴避的策略  .................................................................................................................................  61  (二)、親密的科技(intimate  technologies)  ..........................................................................  66  

四、工具性父職  .......................................................................................................................  68  五、小結  .....................................................................................................................................  70  

陸、父母的傳播科技:家中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  72  一、家庭中數位落差的性別政治  ......................................................................................  73  (一)、橋接(bridging)數位落差  .................................................................................................  73  (二)、數位落差的性別政治:性別化移動力與身體  .............................................................  79  (三)、暫時的數位賦權  .......................................................................................................................  83  

Page 4: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  

二、小結  .....................................................................................................................................  84  

柒、結論:跨國做家庭  ................................................................................................  86  一、跨國做家庭:跨國家庭的代間與性別政治  ..........................................................  87  二、虛擬親密的科技面向:性別化的傳播科技  ..........................................................  88  三、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  91  

參考文獻  ............................................................................................................................  93  

附錄一:半結構訪談大綱  ...........................................................................................  98    

Page 5: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  

第一章、緒論

一、研究背景

台灣近 20年來,因全球經濟重整之下,許多台灣男人前往中國、越南等

地投資成為俗稱的「台商」。研究者開始注意到,台灣社會中浮現了一種特殊

的家庭形式,為「跨國家庭」(Shen, 2005;林群穎,2013)。經由長期或短期

的地理距離與國界分隔,家庭成員散居於不同國家中,卻依然維繫原有的家庭

功能,包含經濟交換、養育與照護等,維繫經濟功能與親密關係。不僅是出外

工作,華人更因為靠著前往美國、英國等歐美地區念書,因教育遷徙而形成的

跨國家庭(Chee, 2005; Waters, 2005)。跨國家庭在其他亞洲國家,尤其是菲律賓

(Parreñas, 2005),成為了全球化下不可忽視的社會變遷。

近十年來,台灣 30歲前的年輕人,卻出現了不同的理由與原生家庭形成

跨國家庭:前往澳洲打工旅遊。澳洲打工旅遊簽證已經有長久的歷史,從 1975

年開始,澳洲開放給英國、加拿大與愛爾蘭三個國家打工旅遊簽證,到 1980年

則再開放給日本,1995年開放給韓國,直到 2004年 11月 1日開始,台灣年輕

人也可以到澳洲打工旅遊。從時間點看來,台灣人到澳洲打工旅遊至今也近 10

年了,台灣從一開始的數百人,到 2013年澳洲移民局的打工旅遊報告指出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Border Protection, 2013),台灣從 2008

年開始,申請澳洲打工旅遊的簽證已經達到 9000多人,而在 2012-2013年間的

申請數,更高達 35000多人。與前一年 2011-2012的人數相比,增加了近 60個

百分比。

Kawashima則稱日籍的澳洲打工旅遊者(WHMs)為「失落的一代」,

日籍WHMs則是面對國內經濟萎軟,新興勞動市場提供的起薪低,並且面對工

作沒有長期展望,而導致一種跨國的推力,將日本年輕人推到澳洲的短期勞動

力市場當中,而且WHMs回國之後,依然遭遇到一樣的窘境,令人滿意的生活

依然難以達到(Kawashima, 2010)。這樣的情景,其實也正跟台灣目前年輕人畢

業遭遇的情景很類似,工作機會少,大學生畢業 22K,工作上沒有前景,升遷

不順,兼差零工,有些畢業新鮮人念完大學還要背負學貸。台灣目前青年貧窮

化與一系列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學者稱之為「崩世代」(林宗弘、洪敬舒、李

建泓等,2011),聽起來與日本很相似。然而台灣社會環境普遍對青年就業不

Page 6: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  

友善的情境下,也正接合澳洲需要短期移工且待遇不差的市場需求。我的兩位

女性受訪者,都在工作半年左右之後,決定申請澳洲打工旅遊的簽證,其中一

位當助理當了半年左右,看約聘的時間快到了,就先辭職準備出國。另一位則

是工作都不順利,而就出國。兩位女性出國的時候,父母都不甚支持。然而,

有一位回國前一個月在歐洲四處玩了一個月,在澳洲的中途飛去英國見女友,

回到台灣之後尚有在澳洲存的不少錢,可以好整以暇地在台灣找工作。若是在

台灣職場新鮮人剛工作一年,不太可能自行負擔這樣的旅費與存款。

澳洲社會學家以及人口學者的研究中認為,打工旅遊者即是澳洲的短期

移工,而澳洲的政策是一個讓國際移工去澳洲,進行當地人不願沾上邊的工作,

加上短期移工不具有公民身分,也同時被移出國排除在外,導致雙邊弱勢而無

法進行應有的勞動權爭取。而根據澳洲學者的統計,澳洲的短期移民來自殊異

的地理區域。不過,有超過一半則是來自於亞太地區(Hugo, 2006; Hugo &

Young, 2008; Oke, 2012)。另一方面,旅遊研究者則將工作/旅遊交會的行動者

分類為兩大類,一種是旅遊的工作者,另一種是工作的旅遊者。而在這個分類

中,打工度假者則被分類為可以工作的遊客,重點在於體驗異地生活而非賺錢,

以致於志工、無償皆可(Uriely, 2001)。

針對赴澳打工旅遊的研究中,Clarke則將從英國去澳洲的WHMs,強調

其中產階級的社會位置以及跨國打工/旅遊作為一種現代性體驗,對於英籍

WHMs 而言,打工旅遊目的並非階級流動,而是在投身陌生、脫離傳統的同時,

進而體驗現代性的自我(Clarke, 2004a, 2004b, 2005)。而對於在英國愛丁堡打工

的加拿大年輕人而言,他們將打工旅遊的經驗描述成一個人生轉捩點(Rice,

2010)。從過往的研究上來看,打工/旅遊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有著截然不同

的意義。而在亞太地區勞動力流動的脈絡下,台灣與日本去澳洲打工旅遊面臨

的情境較為相似,而不同於英國、加拿大研究的社會條件。這部份,則指出

「亞洲」作為一個區域,不只是地理位置上的相近,更在社會條件、青年的國

際流動上,有類似的現象。

若將眼界稍微離開澳洲打工旅遊的個案,看亞洲地區流動的社會背景,

Kim(2010)研究亞太地區流動女性化(feminization of migration),收集韓國、

日本與中國的資料顯示,韓國在高等教育擴張後導致學歷貶值,而學歷也就無

法保障中產階級的生活品質,而日本則如 Kawashima的社會條件類似,強調女

Page 7: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  

性在日本勞動市場以短期勞動為主,並且高成低就(under-employed),導致國

內的勞動市場將日本女性推向西方的勞動市場。而中國與日本的相同情境在於,

日本與中國女性經由在西方工作的經驗來脫離家務勞動,重新定義自己的勞動

認同(Kim, 2010)。

赴澳打工旅遊於台灣情境中,是一個遷移女性化的社會現象。根據澳洲

移民局出版的研究報告指出(Australia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Border

Protection, 2012),對根據申請打工度假簽證的性別資料,指出台灣在 2010-11

的申請人,是以男性 4497人,女性為 9317人,佔台灣人申請總人數 67%,在

總申請人數前十的國家中,唯一女性申請人多過男性的國家。台灣以外,女性

申請人較多的則為香港,香港為申請人數為所有國家第 12多。

根據澳洲移民局 2014年提出的資料(Australia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Border Protection, 2014),2012-13年間,台灣依然申請人數為前三(英國、

韓國、台灣)。在打工度假簽證的性別比例上,澳洲發出的打工度假簽證總數

52.4%為男性,絕大多數的國家皆為男性申請人多於女性。在其報告第 48 頁中,

「整體而言,台灣提供了 多的女性」1。指出台灣,相較於得以申請澳洲打工

度假簽證的各國,提供了 多赴澳打工旅遊的女性。女性申請人共 21271,男

性為 14490,近 60%。此外,2012-13年,持打工度假簽證入境澳洲的台灣人,

女性 14960人,男性則 10310人,女性依然佔近 60%。

回顧了澳洲打工旅遊在台灣的脈絡,可以發現台灣每年赴澳打工旅遊的

「未婚女兒」,僅是 2012-13共有近 15000人。我想起一段 2012年的往事。當

時,一位受訪者正準備要去打工旅遊,趁著漫長的暑假,我去找她敘舊並且送

別。進門以後,她父親坐在客廳,叨唸著他女兒為什麼要跑出國「鬼混一年」,

說叫她像我一樣唸研究所,她也不願。 後竟然買好機票、辦好護照,才報備

似地告訴父母說,她要去澳洲一年。赴澳打工旅遊於台灣蔚為風行有其社會條

件,但台灣家庭作不同於英國中產階級有著 Gap year的社會脈絡,對於台灣的

家庭而言,應當如何看待家中的年輕人赴澳打工旅遊,以及家庭關係如何維繫?

台灣申請人數高達三萬多人,形同於台灣每年至多則出現三萬多個短期分離的

跨國家庭,以及青年勞動力出走的現象。

                                                                                                               1  “Overall,  Taiwan  provided  the  largest  number  of  females—  21  271  grants.”  

Page 8: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  

二、問題意識

台灣目前的跨國研究文獻已經有許多不同的發現,曾嬿芬(2008)以移

入的移民社會學之知識累積進行回顧。台灣的遷移研究,尤其在性別社會學關

懷的議題上有所進展,其中包含跨國婚姻、女性移工,以及過去夏曉鵑(2002)

指出外籍配偶引起台灣社會的不安與關心。而王宏仁、郭佩宜(2009:8)從

「由下而上的跨國主義」研究來看,跨國親密關係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熱門。

不過,他們指出,國際移民研究中,許多人已經注意到機動母職(mobile

motherhood),並且累積許多討論,而台灣尚缺乏相關研究。例如,像移工女

性與其子女關係的研究不多。而藍佩嘉(2006)的研究,則是較早分析傳播科

技對於家務移工的意義。而本文主要扣在赴澳打工旅遊的女性經驗與原生家庭

中的親密關係,正由於在家庭處於兩地情境下,跨國溝通大多以傳播科技來維

繫,其中的性別權力協商,很大部分則表現在傳播科技的互動上。

性別與遷徙的研究當中,重視女性如何在遷徙的過程當中取得自主性。

女性跨國的自主性,大多集中在擁有經濟自主的能力,進而成為家中的經濟支

柱(breadwinner),而翻轉過去女性在家中無償家務勞動的情境。然而,藍佩

嘉(2008)則認為,過去的許多研究只關注女性移工作為母親、妻子的角色,

而忽略通常年紀 20歲出頭的單身女性。她發現,跨國的單身女子也感覺到,女

性得以在跨國的移動過程中,逃離父權社會對未婚女兒的控制機會。更有趣的

是,在她與印尼女性移工的受訪者節錄中,也提到「當我決定出國⼯工作的時候,

我的爸爸媽媽都不知道,⼀一直到離開前⼀一刻,我才告訴他們」(藍佩嘉,2008 :

202)。這個訪談的對話也正與我前導研究的訪談相符。出國「鬼混」的女兒已

經下定決心,而父母僅能夠以擔心作為反應,而不能夠介入女兒離台遠行的選

擇。而在台灣,想像中傳統的性別規範沒有印尼來的有影響力。因此,這些女

性打工旅遊者的行為背後,是否帶有了不同的意義。

回應到台灣的社會脈絡當中,台灣的青年貧窮化,已經是東亞國家的共

同現象(Kawashima, 2010; Kim, 2010),而年輕女人的學歷並不比男人差。 因此,

在遷徙上,台灣的家長如何想像打工旅遊,以及打工旅遊者如何詮釋,則是有

趣的問題之一。 後,在複雜交錯的社會關係與想像之下,傳播科技又如何鑲

嵌在家庭的跨國溝通當中?

Page 9: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  

跨國情境下使用傳播科的經驗現象,已經累積許多英文文獻(Chib, Malik,

Aricat, & Kadir, 2014; Horst, 2006; Madianou, 2012; Madianou & Miller, 2011;

Panagakos & Horst, 2006; Uy-Tioco, 2007; Wilding, 2006)。但台灣的傳播研究當

中,研究跨國情境下的媒體使用不多,如王俐容、王維菁、朱淑娟(2008)年

探討台灣特地為「新移民女性」製播的《台灣媳婦》,探討跨國社群與台灣跨

國社群媒體之間的文化溝通,並且以新移民如何在台灣建構在台灣社會文化中

的認同(王俐容、王維菁、朱淑娟,2008),以及菲律賓女性移工如何使用網

路跨國地實踐母職(蔡綿綿,2011)。過去研究大多強調傳播科技的重要性,

以及傳播科技如何連結跨國家庭,包含電話、信件、簡訊、視訊等。

本文呼應藍佩嘉(2008)缺乏單身女性文獻的觀察。另一方面,如王宏

仁、郭佩宜(2009:24)指出, 從「跨國的台灣」與「台灣的跨國」兩個層面,

檢視台灣不斷透過跨國流動與自我轉化,如何反過來影響了台灣的面貌。而也

正在台灣女性離家去打工旅遊的同時,我們得以回頭檢視台灣的社會條件以及

性別規範如何限制女性的自主性,而打工旅遊對於女性而言,究竟有什麼樣的

意義,而不只是「鬼混」而已。同時在跨國的親密關係維繫時,我認為思考台

灣的家庭本身內蘊著哪些價值、對親職的想像、性別規範等等,以及這些內化

的社會規範如何經由跨國移動而鬆動或強化。

從跨國家庭與傳播科技的角度來看,我注意台灣的單身女性離家去澳洲

的跨國經驗,以及如何利用傳播科技與家庭對於女兒的期待與社會規範相互協

商,尚未有人研究過。藉由這個文獻的縫隙,本文希望提出兩個較大的問題,

女性的澳洲打工旅遊者,如何與家人協商赴澳的決定,以及其中有哪些性別關

係的意涵?而限縮到家庭內部的跨國溝通,如何利用傳播科技,與在家的父母

聯繫,其中有哪些與對家庭中的微觀權力協商?

三、章節安排

章節安排如下,第二章為文獻回顧。主要回顧性別與女性主義的角度切

入跨國家庭、跨國溝通與傳播科技的相關文獻,整理後提出研究問題。第三章

則詳述方法論,深度訪談的進行過程,以及 18位受訪者的基本資料、家庭經濟

背景、性傾向等。

Page 10: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0  

第四、五、六章為訪談資料分析,循著跨國家庭、跨國溝通與傳播科技

三個面向切入。第四章,主要從跨國家庭中個人與雙親如何協商跨國決策。發

現對女兒的性別化期待,一部分雙親嘗試限制女兒的行動力,另一部分卻因為

對女兒的期待不如兒子,反而形成了女兒出國的有利論述。

第五章延續著跨國家庭的協商過程,經由跨國溝通延伸到在澳洲的女兒。

這也正是跨國家庭,既在這裡,也在那裡的重要特徵。資料呈現出,母-女關

係時常緊繃,但父親在一邊涼快的現象。若雙親較接受赴澳打工旅遊的決定,

女兒則會表達跨國傳播中的「孝實踐」重要性。相對而言,若家庭協商較偏向

衝突、爭執,則會導致跨國溝通變成一種被迫責任。但是,在家中負責跨國聯

繫的則為母親。因此,導致了跨國溝通若有爭執或壓力,母-女的關係則緊繃,

相較之下,父親則成為了缺席卻開明的旁觀者。這一章指出,母-女之間的爭

執,來自於家庭中的性別分工,包含母職與女兒的情感責任,使得兩人容易多

接觸而多爭執,父親進而坐享美名。除了性別化的跨國溝通以外,傳播科技也

基於不同的家庭關係,與兩種不同的使用目的,分別為親密與管控,形成了差

異化的傳播科技選用。

第六章則強調家庭中代間與性別化的數位落差。基於女兒出國的契機,

家庭則為「橋接數位落差」,教導父親或母親如何使用電腦、智慧型手機、各

類通訊軟體。其中以 Skype 為明顯。女兒作為重要的教導者,卻意外地在教

導過程中,性別化了傳播科技。此外,部分母親原本之所以缺乏使用能力,正

是因為性別政治中藉著母親學習的動機,包含移動力、身體以及階級化的空間

配置導致。

第七章結論,以「跨國做家庭」總結前三章的論點,以及與過往文獻的

對話。跨國做家庭,強調跨國家庭中溝通與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儘管同在家

庭的親密關係當中,依然充滿差異與分歧,而差異與分歧,性別結構扮演了重

要因素。親密落差,包含了跨國溝通的責任配置,以及家庭內傳播科技的資源

分配,都是高度性別化的社會過程。

Page 11: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1  

貳、文獻回顧

本文從跨國家庭的過往研究,尤其是針對亞洲跨國家庭的文獻進行回顧,

指出兩個重要的概念,首先是家庭策略,如何增加家庭的收入、名望,降低家

庭成員承擔的風險,作為家庭成員跨國移動的重要考量。此一家庭內部的決策

過程,高度受到性別角色影響,尤其充滿代間衝突與性別協商的持續過程,並

非高度單一、整合的。第二,回顧台灣家庭社會學的研究,提出孝道在台灣單

身女性跨國的經驗當中,劃分了男性與女性的家庭責任。以上兩個在跨國家庭

中重要的背景:「家庭策略」(family strategies)、「個人動機」(personal

agenda)、台灣跨國家庭的「孝道」(filial piety)以及家庭中的性別分工,正

是跨國家庭內溝通的重要脈絡。

一、跨國家庭:家庭策略與個人動機

跨國研究中,家庭是一個重要的分析單位,因為在遷徙的過程中,家庭

內外的權力關係持續地影響著行動者的跨國經驗。從鉅觀角度來看,Yeoh,

Huang, and Lam (2005)注意到亞洲的情境當中,因為勞動移民的女性化,例如

管家、護理或性工作等工作機會,在國際的勞動市場上釋出。女人成為全球化

下主要的跨境遷徙者,進而分居家庭的社會現象,則長期被稱為全球化下重要

的社會成本(social cost),則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Hondagneu-Sotelo & Avila,

1997; Parreñas, 2001)。亞洲家庭正因為特殊的時空背景,跨國家庭成為受學術

界注重的另類家庭形式。

Yeoh, Graham, and Boyle (2002)為 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針

對亞太地區的跨國家庭與家庭關係的導言中指出,家庭並非要忽略鉅觀元素如

何影響到遷徙,如國家、經濟組織。當以家庭做分析視野時,使研究者可以捕

捉到制度化的策略以及其中蘊含的意識型態。換言之,家庭作為中層的分析單

位,得以銜接鉅觀與微觀之間的落差。她們也指出,遷徙的單位雖然是個人,

但通常有「為了家庭」或「全在家庭」(all in family)為其背景與目的 。雖然

在討論家庭,尤其是亞洲的家庭時,指出家庭內部的意識型態,卻並非要強調

家庭關係的單一。相反地,則是要打破家庭內部的協調想像,並且指出家庭中

介的意識型態如何影響到跨國女性的生命。

Page 12: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2  

過往跨國家庭的研究,提出「家庭策略」描述家庭經由跨國移動的策略,

追求特定的計畫,增加家庭的整體利益,同時減低家庭承擔的風險(Yeoh et al.,

2002)。過往研究指出,跨境移動的家庭策略,主要有兩個目的,累積經濟資本

或文化資本。首先,對跨國移工的研究,強調經濟上的存活(economic

survival),作為家庭的策略。利用其他已開發國家較高的薪資,且以匯回款

(remittance)來扶養在原生國的家庭(Yamanaka, 2005)。第二,除了經濟的誘

因而離開家鄉外,更有文化動機。尤其在台灣、香港與中國的情境中,為了達

到取得文化資本,及藉由教育而階級流動的目標,則使得跨國求學成為重要的

家庭策略。由母親帶著小孩去西方國家求學,希望讓小孩取得更好的教育。或

是避開原生國內使自己小孩失敗(failure)的教育制度,由於小孩在原生國教

育制度中的失敗會導致其階級地位不保,無法延續家庭原先的階級或向上流動

(Chee, 2005; Waters, 2005)。

然而,家庭策略除了提昇家庭的整體利益外,也可能導致家庭成員的部

份犧牲。Huang and Yeoh (2005)研究發現,陪著孩子去新加坡的中國母親,成

為跨國的「陪讀媽媽」(study mother) 。她們選擇放棄自己的專業事業或其他

人生的選項,同時忍受跨國之後的種種風險,包含與熟悉家鄉的分離以及惡劣

的居住環境。Parreñas(2005)則指出菲籍女性移工與家人、孩子分離的受苦心

情。

針對跨國家庭策略的研究中,早期的部分研究強調家庭作為一個整體,

成員們具有一致的決策過程。Huang and Yeoh (2005)則指出,儘管在一致的決

策之下,誰要為家庭犧牲,通常是家庭內部的性別分工,導致女人需要放棄原

本的生活。相較男人,研究指出女性較容易發展個人與家庭策略相符,決定長

期地定居他方。男人的跨國策略, 後多以「返鄉」為主要考量(Pessar &

Mahler, 2003)。亦有則強調遷徙與性別權力的兩面性,其針對赴澳的中國移民

研究,注意到女人遷徙後除了是「向下職業流動」,在工作與照護在移入國的

情境中,重新協商的結果導致了女人角色的「陰性化」(Ho, 2006)。

過往質疑家庭策略的一致性,認為家庭內部本身有高度的異質意見

(Curran & Saguy, 2001),針對個人的遷移決策則忽略了家庭在遷徙過程中的複

雜角色(Ryan, Sales, Tilki, & Siara, 2009)。此外。Chee(2005)針對台灣與美國

間的跨國家庭,強調每個家庭成員有著自己動機(personal agenda)。因此,家

Page 13: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3  

庭策略應當是一個家庭內部權力與協商過程後的結果。她指出,除了累積孩子

的文化資本以外,妻子藉由選擇帶著孩子出國讀書,以避開照顧公婆的孝道責

任。但妻子會以其他的理由與方式與丈夫進行協商,而非將自己的個人動機公

諸於家庭中。

此外,對於生長在傳統父權家庭的單身女性而言,逃離原生家庭的催婚

壓力,進而採取出國工作的策略,正是單身女性逃離家長掌控(parental

controls)的手段,也提供了自身更多選擇婚配的機會。(Asis, 2002; Le Espiritu,

2002)。藍佩嘉對於台灣外籍女性移工的研究則指出,海外生活的文化想像,尤

其是物質的豐裕與性的解放,在旅途當中讓女性移工們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代

表脫離傳統,尤其是家庭束縛的慾望,亦高度影響女性遷徙的動機(藍佩嘉,

2002;2008)。親子關係上,Waters(2005)針對華人在加拿大的留學生研究,

則注意到對於小孩而言,除了得到更好的學歷以外,也擁有更多自主的空間。

其後續研究更指出,家長的跨國教導則甚至被孩子認為是困擾(Tse & Waters,

2013)。Kim(2010)針對赴歐讀書的亞洲留學生研究,則注意到成年女性因為

追求更高學歷,延遲其進入職場的時間點。因為缺乏經濟獨立,導致其個體化

介於模糊的狀況。

因此,Asis(2002)則認為,多數的個人動機不一定會與家庭責任衝突,

也可能交織在家庭策略的目的中。也就是說,跨國移動的女人可以同時得到個

人的自由,也增加家中的收入,雖然後者是家庭策略,前者是個人動機,但兩

者之間並不必然衝突。

根據過去澳洲打工旅遊的研究當指出,此類跨國移動的目的不在於累積

經濟、文化資本,較以往跨國遷徙不同。研究者強調其中產階級的社會位置以

及跨國打工/旅遊作為一種現代性體驗,對於英籍打工旅遊者而言,打工旅遊

目的並非階級流動,而是在投身陌生、脫離傳統的同時,進而體驗現代性的自

我。而對於這群英籍的打工旅遊者而言,說故事與體驗的獨特,則是打工旅遊

者相互區分對方高下的籌碼(Clarke, 2004a, 2004b, 2005)。針對澳洲打工旅遊的

研究,指出了在「間隔年」(gap year)文化下的遷徙動機,是個動機 。 但在

台灣青年前往澳洲打工旅遊的脈絡中,則需要討論家庭策略以及個人動機的衝

突或協商,以及傳播科技在跨國遷徙的決策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Page 14: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4  

二、跨國家庭的台灣脈絡

討論台灣跨國家庭的研究中已累積部分成果(Carolyn, 2006; Chee, 2005;

Lan, 2002; Shen, 2005; Wang, Chen, & Tang, 2014),孝道在跨國家庭中各種不同

的接收環境,則會導致迥異的經驗。Carolyn(2006)針對台灣移民美國的家庭,

由於為穩定家庭關係,需要孝道來維繫。卻也注意到儒家思想教育的退讓性格,

會影響其子女在美國社會的生存。因此,移民的台灣父母利用基督教的語言來

轉化孝道教誨,進而維繫家庭的教養與美國社會的文化。同樣在以美國作為接

收國的情境下,Chee(2005)則指出有些台灣母親帶著孩子去美國念書,也帶

隱藏的個人動機,為躲避照護公婆的孝道工作。

在台灣的情境中,藍佩嘉(2002;2008)提出了「孝道轉包鏈」,強調

跨國家庭在引進外籍看護之前,兒子娶媳婦,將奉親的家務勞動轉包給了媳婦,

此為第一層性別轉包。第二層則為決定引進外籍看護,則是跨國轉包,將照護

父母的孝道工作轉包給女性的外籍看護,形成「屋簷下的全球化」。Wang,

Chen, & Tang(2014)研究台灣與越南的跨國婚姻,越南新娘需要在娘家與夫

家的孝道中協商,公婆希望其處理家中事務。在跨國婚姻中的越南新娘,希望

可以靠著出外賺錢來扶養原鄉的娘家親人,但夫家卻不肯認其對娘家經濟支援

的孝道責任。Thai (2012)也指出跨國的越南女兒成為越南新娘,對於娘家的經

濟支柱被視為重要的孝道實踐。

基於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在台灣的跨國遷徙與家庭的脈絡當中,孝道的

家庭價值佔有一定的角色。孝道的觀念影響了行動者在跨國家庭的行動,尤其

多個家庭內的行動者,則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下協商孝道。從性別的觀點來看,

孝道鑲嵌在台灣的儒教思想當中,與父權體制關係緊密,強調男性的權威位置,

女性的情感支持,作為家庭內部性別分工的基礎。

歐美文獻中對於家庭內部性別分工的討論,主要針對的是母職、妻子的

角色,反而忽略了單身女兒於家庭中的角色。然而,在孝道的文獻當中,可以

注意到由於孝道規範了雙親與子女的互動。由於台灣文獻將其視為兒女應當如

何奉親、孝敬父母,強調於由下對上的互動規範。進而凸顯出了家庭中兒女的

性別分工有所不同。

Page 15: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5  

三、背包裡的家庭:家庭的跨國溝通

跨國研究很早就注意到,在移民的情境當中導致家庭的成員分隔兩地,

卻又需要經由各種傳播科技,如早期的信件、到後來的電話、簡訊、照片,或

經由國外匯款將在移入國的收入,匯回到留在家鄉的家庭成員,一部分是提供

經濟支持,另一部分則是表達情感(McKay, 2007)。而過往跨國家庭與傳播科技

的研究,集中於離家/在家的母親,如何藉由傳播科技與小孩/子女聯絡與其

結果,或女性跨國移動與家庭中的性別權力,如何經由傳播科技重組或再製

(Horst, 2006; Kang, 2012; Madianou, 2012; Madianou & Miller, 2011; Parreñas,

2005; Wilding, 2006)。

跨國家庭當中,照護工作的分配依然是一個高度性別化的社會過程。由

於,傳統上認定照顧為母職的工作,儘管跨國工作的母親扛起家中經濟。家庭

親密關係的維繫以及小孩的教育,依然由在外工作的女性,以傳播科技、匯回

款、郵寄禮物等方式執行。同時,母職的定義,也正在跨國家庭的持續演變當

中,不斷協商與重新定義(Hondagneu-Sotelo & Avila, 1997; McKay, 2007)。在維

繫跨國的親密關係時,除了匯回款、信件、禮物以外,則屬傳播科技成本較低,

並且速度 快。因此,傳播科技如何在跨國家庭中分配,即成為重要的問題。

跨國家庭與傳播相關的研究中,強調性別不平等(gendered inequalities)

形塑了跨國家庭的溝通品質(Hannaford, 2014; Parreñas, 2005)。一方面,照護的

工作依然是由女人扛起。跨國母親雖部分獲得經濟自主的地位,卻同時因為母

職的不彰導致孩子的不滿。母職對於女性移動者的束縛,並沒有在跨境時減弱。

而傳播科技也正好鑲嵌在跨國家庭內的性別分工中,成為將跨國遷徙的女人回

到家中的工具。

另一方面,Parreñas(2005:324)則注意到,除了母親以外,女兒則在

家中負責處理「匯回款」(remittance)的分配且有責任關心意家庭其他人員的

生活,兒子則不然。兒子收到匯回款花用於個人消費,亦無責任關心其他家人。

因此,在跨國溝通時,母親詢問兒子於學校的功課表現,詢問女兒不僅是學校

功課,更有家庭成員的狀況,包含父親與手足。此兒女的性別分工,則導致了

女兒承擔更多情感工作。Zelizer(2010:269)強調「照護」為光譜,從較弱的

Page 16: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6  

維繫或強而密集的個人關注(personal attention), 極端者可能展現為母女之

間的連結,使女兒願意成為母親一輩子的服侍者(personal servant)。

延續跨國家庭中母職與傳播科技的研究,性別規範與女性賦權相互矛盾

的情境出現。Uy-Tioco (2007)指出,雖然手機與簡訊得以讓跨境工作的母親得

以實踐其母職,與在家的孩子聯繫、培養感情以及教育的工作。從實踐母職的

角度來看,算是一種跨國母職經由傳播科技賦權。不過,手機的出現其實又將

跨境女性嵌進母親的傳統社會規範與性別角色中。從幾位研究者的角度來看,

可以注意到傳播科技正好鑲嵌在跨國家庭的性別分工中。

除了批判傳播科技再次將跨國母親,帶回到傳統的母職照護工作中之外,

Madianou (2012)與Madianou & Miller (2011)則指出 Parreñas的研究針對性別與

政治經濟學等較大的結構,並沒有窮盡傳播科技帶來的影響。而且不夠細緻地

捕捉跨國親職中,傳播科技扮演的角色。同樣基於菲籍跨國女性移工的案例,

Madianou & Miller認為新科技的增生,以及各種傳播科技的使用與選擇,可以

讓跨國工作的母親,更完整地實踐「身為母親」的認同。另一方面,跨國溝通

成本降低同時,遠距的「密集母職」 卻又導致了家庭關係的緊張,尤其是母親

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不一定是轉好,反而轉壞。

除此之外,過往傳播科技大多集中在電話/國際電話卡作為跨國的社會

黏著劑(Vertovec, 2004)。後來手機通話、簡訊、網路,以及到了手機與網路合

流後的智慧型手機,則開始改變不同的互動形式。 近的研究則發現,臉書

(Facebook) 也成為跨國溝通的平台之一。研究者指出,母親會與小孩在臉書

上互動,或擁有小孩的帳號密碼,得以隨時監看其對話、動態等(Chib et al.,

2014, Madianou, 2012)。

本文強調的傳播科技,也正是各種溝通管道的組合,包含手機通話、簡

訊、Skype視訊、電子郵件、Facebook等,如何交互組合在跨國家庭中。基於

傳播科技的持續創新與增生,人們溝通越來越經由傳播科技中介的條件下,

Madianou & Miller(2011, 2012)整理兩人多年的田野資料之後,提出任何一種新

的傳播科技或新媒體平台出現時,則會改變人們如何安排每種傳播科技應當在

哪些情境下使用。而在哪個情境下選擇特定媒體,與特定的人溝通,則是一種

道德選擇。Madianou & Miller(2012:144)指出跨國溝通與傳播科技的關係之

Page 17: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  

間,有三個重要因素需要考量:原有的家庭關係、可用的傳播科技與母親-子

女的年紀。

跨國母職與傳播科技的研究以外,其他者研究注意到離家的子女,會因

為離家情境的不同,導致跨國家庭內部的互動有別。Baldassar (2007)認為從國

家、社群、家庭的遷移歷史,在文化上形塑了理想的家庭關係與社會義務。她

提出「離家執照」(license to leave)的概念,強調從家庭、社群甚至國家,鼓

勵子女離家、出國闖蕩,或是在特定的生命階段離開家庭,則會讓離家的子女

比較沒有對父母的不捨或愧咎。但若沒有這種鼓勵,遷徙遭家庭、社群、甚至

國家反對的話,則會使的跨國家庭有更多齟齬,導致跨國者更多情緒上的壓力。

而對於把父母留在家鄉,自己移居異地的愧咎,一部分則要以傳播科技來補償

(Baldassar, 2008) 。從 Baldassar(2007; 2008)的研究可以得知,不同的跨國家

庭情境中,「照護」的責任或是想家的情緒是不均勻分配在每個遷移者的身上。

從這些文獻的討論當中,我們可以看見跨國家庭的情境當中,不能夠預

設傳播科技必然讓女性得以賦權。一方面,女性如何使用傳播科技進行跨國家

庭的溝通,紓緩想家的念頭,聯繫子女消解離開家人的愧咎,看似是好處多多。

另一方面,跨國移動的女性主體更有可能因為傳播科技無處不在,而被抓回到

家庭內部的性別分工當中。儘管女性已經成為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卻還是依

然負擔大多數的照顧工作,而非在家的男性來負責。而女人更可能受到家中較

有權力者利用傳播科技來掌握其行蹤且進行監控。從這個層面,女人在跨國的

過程中,鑲嵌在家庭中的傳播科技,持續地影響著其跨國經驗,其中性別因素

則是重要的面向。

跨國家庭與傳播科技的研究是新興的領域,多以跨國母親的角色為分析

主體,少數提到跨國父親的角色。不過,單就跨國女性而言,除了身為配偶與

母親以外,更有身為女兒的身分(Asis, 2002)。但過去分析上,卻很少注意到單

身、未婚女人的遷移(藍佩嘉,2008)。從目前相關的文獻看來,離家工作的

大多是母親、父親,而傳播科技研究重心放在母親如何經由傳播科技實踐母職。

而本文則需要將觀點從女人作為配偶與母親的角色,轉換到女人作為個體、女

兒以及其他情境下可能浮現的身分。

Page 18: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  

除了探討傳播科技如何用以外,本文需要更加細緻地討論傳播科技如何

鑲嵌在跨國家庭中。本章節下一段則要開始談,跨國與傳播科技研究中,近用

傳播科技的意義,與其概念演進,以及 後本文可能需要再推展的面向。

四、傳播科技與親密關係:

過去探討傳播科技與跨國的研究當中,通常將觀察的重點放在誰得以使

用傳播科技。Wilding (2006)認為傳播科技因為是稀少的資源,因此在資源的分

配則會有不公平的分配(Lan, 2006; Parreñas, 2005)。她認為缺乏傳播科技、資源

或文化資本都可能影響人們近用傳播科技的管道,以及誰得以分配到這類資源。

數位落差近年來強調的第二階數位落差(second-level digital divide)。

DiMaggio et al.(2001)年強調數位落差轉向到「數位不平等」。其中重要的面

向即在使用差異,跟性別、年齡與教育程度、經濟背景相關。研究提出「第二

階數位落差」,將沒/擁有傳播科技的數位落差轉向到數位的使用能力

(Hargittai, 2002; Hargittai & Walejko, 2008),直到近期研究 van Deursen & van

Dijk(2014)都強調使用數位科技的使用差異(differences in usage)。

Kang (2012)則延續傳播科技資源的不平等分配,分析在英國的中國移民

如何使用網路與在中國的父母溝通。她強調數位不平等(digital inequality)的

三種形式。第一,為科技使用的能力(competency)。第二,則是使用傳播科

技時的自主性,能否獨立使用,或需要有人在旁協助。第三,是否有社會支持,

得以鼓勵缺乏能力的人學習使用傳播科技。她強調在大多數中產甚至菁英中國

家庭當中,都擁有電腦與網路,但因為男性較會使用,導致母親無法與跨國工

作的親人溝通。

這些研究指出家庭內的數位不平等,尤其是性別與代間差異導致的傳播

科技使用落差。台灣與國外針對性別與傳播科技的研究則一再強調,傳播科技

被視為一種陽剛文化的一環,導致女人學習傳播科技有其結構性困難,而非是

能力不足(Wajcman, 1991; 成令方、吳嘉苓,2004;林宇玲,2002)。在台灣數位

落差的研究中,亦指出女人使用網路的時間普遍低於男人(林宗弘,2012)。

因此,跨國研究當中,必須要注意到家中數位落差的問題。其數位落差不僅只

是擁有傳播科技與否,更是使用能力的性別落差。

Page 19: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9  

過往研究著重討論數位不平等,或是因為受到其他社會不平等導致的近

用困難、受到控管為主。不過,Panagakos and Horst (2006)談跨國與傳播科技的

時候,就質疑研究將近用傳播科技,預設為必然較好的狀態。在這類的討論之

中,其實Wilding(2006:127)認為過往研究跨國與傳播科技時,假設了網路

本身就是可欲的(intrinsically desirable),忽略了不同情境下,傳播科技可能

有負面的效果。她的研究當中指出電子郵件與其他的傳播科技,在某些情形下

是「晴天科技」,可以幫助分別兩地的家人維繫感情。但在其他的情況下,傳

播科技則會導致焦慮,例如家人寄信、打電話來要求匯更多金錢回到原鄉家中。

Horst (2006)認為研究牙買加的跨國經驗中,手機普及同時成為祝福與負擔。除

了提供與家人、社群聯繫的正向機會以外,更成為監控女性是否不軌的工具,

成對於管控女性的傳播科技。

傳播科技中介的親密關係,不能單獨看待傳播科技,看待其好壞。更要

放在親密關係之中。傳播科技與親密關係一樣,皆有「可欲」與「不可欲」的

兩種使用。Zelizer(2007)強調,親密關係作為排他、少部分人的信賴關係,

共享回憶、秘密,如家庭成員之間、男女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親密關係卻很

少被放在「不可欲的使用」脈絡中檢視。親密關係的使用可從「維繫」到「損

害」(damaging)個人或雙方的情感,「滿足」到「威脅」個人或雙方好處。

因此,親密關係即有特定互動可欲與否的差異,傳播科技中介其中,則是處於

著這些親密關係中,可欲與不可欲的情境之中。

從這些文獻的角度來看,則可以嘗試回答一個問題,並不是擁有傳播科

技者,跨國的生活必然會改善,這個問題需要在不同的社會條件與時空下去檢

視。不過,我們大概可以辨認出,這些研究把擁有、得以使用傳播科技預設為

較好的狀態。因此,接下來談傳播科技的使用時,則會從另一個角度,也就是

傳播科技究竟可不可欲?或基於何種理由可欲?

從跨國母職的角度來看,Madianou & Miller(2011)的研究也指出,並

不是擁有得以近用傳播科技,跨國母親就得以與小孩培養出好關係。更有學者

認為,傳播科技將跨國工作的女性從原本身為經濟來源,卻又同時需要執行母

職,導致女性再次回到家中(Parreñas, 2005; Uy-Tioco, 2007)。Hannaford (2014)

研究則以塞內加爾的跨國婚姻做個案,指出女人被限制在家中的元兇,正是來

自於其配偶的國際移動。她發現丈夫利用傳播科技不斷地監控、限制其太太的

Page 20: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0  

行動範圍。在塞內加爾的個案中,傳播科技對於雙方帶來的,並非跨國溝通預

設的親密感,而是無時無刻地懷疑與誤解,成為其親密關係的阻礙。

對於太太,傳播科技在親密關係中的意義,是一個模糊、愛恨交織的

(ambivalent)科技,也就是在配偶的關係中,傳播科技並非必然提供一個較為

舒適的互動模式,反而可能展現出「配偶技術」(technologies of the spouse)中

的親密關係監控。 不只是「使用」傳播科技可以展現監控與權力,Pribilsky

(2004)則提到,男性移工若懷疑在家鄉的太太外遇,則刻意不在例行的時間打

電話回家,甚至停止匯款,直到展現出他們的權力為止。也就是說,刻意地避

開使用傳播科技為一種權力的展示。Pribilsky發現經由破壞家庭溝通的固定模

式,來表達不滿。不過,這部份卻很少有研究者持續去追索,目前也僅有零星

的資料呈現過往研究當中。

整合以上經驗研究,可以整合出傳播科技除了提供家人、親友得以共在

的時刻以外,也可能導致其他不可欲的情境。換句話說,研究傳播科技時,不

能夠將近用傳播科技預設為較好的狀態,而要看傳播科技使用在哪些社會脈絡

下。 Wilding(2006)提出的研究問題也很類似,認為應該要問在什麼樣的脈絡

中,特定的傳播科技如何被運用,相對之下,哪些人拒斥了特定的傳播科技,

帶來了什麼好處與壞處?運用特定傳播科技時,有哪些好處與壞處?其中的考

量為何?

基於過往研究的發現,本文強調兩點。第一,傳播科技的使用,是鑲嵌

在雙方的社會位置當中。不同的社會位置形成權力高低,除了會影響到誰得以

近用傳播科技以外,更會影響到其「如何使用傳播科技」 。例如說,社會位置

較高的人使用傳播科技行使權力,如監控、管理,而社會位置較低的人則經由

傳播科技受到管理。兩者雖都擁有傳播科技的近用,卻可以注意到對兩方而言,

傳播科技對其的意義可能截然不同。

第二,Hannaford(2014)認為基於塞內加爾的社會情境下,受到監控的

女人很難找到抵抗的方法。過往研究雖然注意到傳播科技帶來的負面效應,卻

對於人們如何避開不可欲的跨國聯繫。因此,則較難發現傳播科技作為抵抗的

意義。在跨國家庭當中,當父母進行對子女的監控時,子女也有其策略來迴避。

而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也可能會出現這類落差,而導致不同的結果與意義。從

這樣的角度來看,本文希望能夠補充使用傳播科技才是賦權的觀點,強調避用

Page 21: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1  

傳播科技也是取得權力,尤其是不受他人監控、掌握行蹤的自主性。此為在跨

國家庭的微觀權力協商當中的能動性。

因此,基於這兩點補充,本文將跨國研究與傳播科技的關係繪製如以下

表格一,並且嘗試將不同的行動者進行分類。基於此圖,提出的概念得以用來

理論化跨國研究與傳播科技的關係,如過往研究強調(Horst, 2006; Panagakos and

Horst, 2006; Kang, 2012; Wilding, 2006),傳播科技於跨國家庭中,分成兩個脈絡,

一為可欲的社會脈絡中,使用傳播科技的多寡、能力,則是數位落差的議題。

因此,出現了左邊一排由「數位賦權」與「數位不平等」的兩種情況。此外,

研究已經質疑了傳播科技的「可欲」預設。因此,在不可欲的社會脈絡中,亦

有選擇傳播科技的多寡之別。若不可欲,通常在「權力不對等」的情境當中,

尤其是親密關係裡,有權的一方受到另一方「以傳播科技監控」(Hannaford,

2014; Horst, 2006)。

可欲與否

選用傳播科技

可欲的社會脈絡

不可欲的社會脈絡

選用傳播科技多 數位賦權 受他人以傳播科技監控

選用傳播科技少 數位不平等 選用特定傳播科技躲避監控

左下角主要談的是數位不平等,不會使用傳播科技與使用情境導致近用

科技的機會降低。如 Kang(2012)研究發現跨國溝通中的媽媽,因為數位不平

等導致在家庭溝通中靜聲。不過,原屬於這個類型的行動者,也可以經由不同

的方法,進行自我數位賦權而取得使用傳播科技的能力。這也就是本圖從左下

到左上的「賦權路徑」,重新在跨國家庭的溝通中拿回發聲權。因此,這張圖

除了捕捉在不同社會條件下,強調行動者的能動性,能夠在不同的行動類型中

移動。

除了擁有傳播科技的掌控權以外,也可能是經由傳播科技掌控其他人的

行動。如跨國工作的母親,利用傳播科技執行母職、掌握小孩的行蹤。從

Hannaford(2014)的研究,則可以看出右上角的行動類型,也可能是跨國婚姻

Page 22: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2  

中,受丈夫利用傳播科技遠距離監控的太太。這種行動類型,其實也正牽扯到

權力不對等的傳播科技使用脈絡中,傳播科技對於一方是可欲的,對於另一方

則是不可欲的。此分類即是在捕捉行動者於不同的社會位置上,導致其雖然擁

有傳播科技,也具有使用能力,卻反而被他人用傳播科技控管、監控。

因此,右上的主要問題在權力不平等。Lan(2006)則將Massey(1994)提

出的「時空壓縮的權力幾何」(power geometries of time-space compression)概

念,挪用到在台菲籍移工的手機受到雇主掌控。或反而因為擁有手機,而讓雇

主得以追蹤其休閒時間的行蹤。這類特定情境,即是社會位置上的不同,導致

傳播科技的不同用途。Hannaford(2014)則延續這個觀點,強調社會位置不平

等影響到傳播科技的使用,除了在雇主與移工之間,更在跨國移動者與留在原

鄉者之間。在塞內加爾的跨國婚姻案例中,男性移工與在家的配偶之間的權力

不對等,產生了傳播科技對於雙方,同時帶來的好處與壞處。

不過,過往的研究 缺乏行動者如何利用避用特定傳播科技進行抵抗。

也就是說,過去跨國與傳播科技的研究,指出近用傳播科技有其負面效果。若

是注意到使用者的能動性時,在不可欲的社會情境中,應當是有其抵抗、避開

的策略來應對,而非僅是被動地受到控制、掌握。而在本文指出的策略即是,

利用各種伎倆來避開聯繫,進而取得聯繫的主導權。因此,賦權的展現方式,

不一定是以持續聯繫、近用傳播科技來展現,而是在避用的過程中重新取得自

主性。

基於以上討論,本文將這些討論限縮到女性打工旅遊者的身上,探討她

們出國工作時,在怎樣的情況下,使用哪些傳播科技與家人溝通,而在其他的

情況下,可能會避免與家人聯繫?傳播科技如何鑲嵌在不同的家庭關係與女性

跨國經驗當中?此外,若談到避用,如何避,為什麼避,怎麼避用傳播科技與

家人聯絡是不傷感情、可以被家人接受的?其中,打工旅遊者需要利用哪些不

同的位置、或甚至落差的數位知識與能力來進行避用?以及避開誰?

Page 23: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3  

五、小結與研究問題

本文從未婚女人的遷徙經驗出發,點出打工旅遊的既有研究,缺乏性別

視野,我以過去性別與遷徙的文獻來加以補充,指出遷徙經驗與女性賦權的可

能與限制,聚焦於以下的研究問題:

第⼀一、身為⼥女兒的打⼯工旅遊者,在出發前,與雙親協商赴澳打⼯工旅遊時,

論述策略為何?

第⼆二、抵達澳洲的⼥女兒,如何跟家⼈人跨國溝通,以及如何選擇不同的傳

播科技進⾏行跨國溝通?與母親、⽗父親的跨國溝通有何差異?

第三、在上述的跨國溝通過程之中,傳播科技的資源如何在家中分配,

以及跨國家庭造成哪些傳播科技資源分配的改變?

Page 24: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4  

參、研究方法   Panagakos & Horst(2006: 113)強調,跨國研究與傳播科技研究的合流

當中,重要在於觀察傳播科技與跨移民之間特殊關係的理解(understanding)。

因此,並沒有單一的方法論,而是不斷地嘗試與組合已有的方法論來迫近研究

對象。不過,研究全球化的同時,並非是以大型社會團體、社群作為分析單位,

Portes, Guarnizo, and Landolt (1999)將跨國的分析單位,定義為個體與其支持網

絡。這樣的分析單位意於分析個體的歷史與其行動時,跨國主義的制度性力量

或結構影響會浮現。 另一方面,Wimmer and Glick Schiller (2002)則認為對於跨

國社群的研究,則可以在知識論上離開方法論國族主義,而非只是觀察研究的

新對象而已。而本文主要從個人如何詮釋其經驗,再將經驗放置回更大的結構

脈絡中檢視。

本文於 2014年 1月底開始進行先導研究,其功能在於更加確立經驗現象

與問題意識。訪談分為 5-6月進行前 10人,10-11月則訪談 8人。在訪談的過

程當中取得經驗資料,再回頭將研究問題限縮到可搜集到資料與實作的範圍之

內。本文目前粗略將資料分成兩大部分,一為線下資料,其中包含半結構的深

度訪談與參與觀察。二為線上資料,則是經由加受訪者的臉書為好友,觀察其

在澳洲打工旅遊期間的貼文、照片。經由兩種資料的交互補充,更可以發現打

工旅遊者在跨國經驗與傳播科技之間的關係,或是進行質性研究法的三角檢證。

一、滾雪球抽樣

本文使用滾雪球的方法徵求受訪者,其條件為在澳洲打工旅遊經驗、為

期一年以上的打工旅遊者,例如,抵澳三個月即離開則不算,而從 2004年開始,

所有的澳洲打工旅遊者,目前尚在澳洲或已回台數年皆可。

研究一開始,先從我身邊的朋友找尋受訪者,再經由朋友轉介更多其他

的朋友來進行半結構的深入訪談。根據已得的男性受訪者訪談與女性受訪者的

內容中,都提及,依他們在澳洲的經驗,女性打工旅遊者多於男性打工旅遊者。

符合澳洲移民局的統計資料。滾雪球的過程中,受訪者來源有兩種,一種為受

訪者在台灣已有的朋友,而友人去澳洲打工旅遊回來,接受我的採訪。另一種

則是,兩人在澳洲認識,過去在台灣並不認識,但回臺灣後尚有聯絡。因此,

Page 25: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5  

除了滾雪球的過程當中,第一種受訪者的同質性以外,第二種則可以多樣化受

訪者來源。

在進行約訪的過程,有些受訪者在介紹時,人尚在澳洲當地,因此會先

以 Facebook加為朋友,介紹我的研究者身分以及會取用其 Facebook相關的動

態與照片、打卡等,並且以 Facebook的通訊軟體約時間,其他已經回到台灣的

受訪者,則約在咖啡廳或餐廳進行 1小時以上初探性的訪談,訪談的形式則在

後面說明。

二、受訪者描述

共 18位女性受訪者,資料如表格。平均年齡為 25.11歲。出國時 年輕

者為 20歲,年紀 大者為 27歲。少數受訪者為女同志,同意揭露者,且分析

中需要揭露時,則會在論文中提及。

三分之二的受訪者有工作經驗,6位無。受訪時,教育程度皆為大學以

上,一位研究所,多為國立大學、私立大學為主,佔三分之二強。少數為科技

大學、專科學校,不到三分之一。多數家庭結構為核心家庭,經濟背景為低階

白領到高階白領階級,多為私人企業僱員或公務員,較少數為自營商。因此,

沒有受訪者說自己需要承擔家庭經濟負擔,但有受訪者說需要償還學貸,或希

望賺更多的錢。部分受訪者為共同前往,如 Louise與Mackenzie兩人為情侶關

係,一同赴澳打工旅遊。其他亦有少數受訪者身分為女同志,但僅有 Louise一

人有向家人出櫃,其他皆無。滾雪球的過程,通常是受訪者介紹其在澳洲認識

的朋友、室友、同事等,或在台灣即認識的朋友、同事或家人。

多數受訪者在澳洲的工作以服務業為主,少數則在農場與相關的工廠,

無人在肉場工作。因此,多數人在大城市,墨爾本、雪梨、布理斯本與柏斯,

在城市區域的網路通常比較穩固。甚至有受訪者在通訊公司上班,因此擁有更

好的通話方案,與順暢的網路品質。較沒有缺乏網路近用的狀況發生,頂多為

訊號不穩,或在農場等較遠離城市區域,需要繳納的電信費較高。但不致於無

法負擔。

原希望訪問受訪者其他的家庭成員,但有兩個原因導致未果。一為實作

上,受訪者不願意讓研究者訪問父母,或不希望進入到家中訪問。二為本研究

原意在於,凸顯離家女兒的視野,強調女性離家的經驗與傳播科技使用,而非

Page 26: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6  

以父母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因此,本文資料皆由女兒的觀點出發,詮釋雙親的

觀點,以及傳播科技分配。以下為受訪者的資料列表:

編號 年齡 出國時間 ⼯工作經驗

(出國前)

學歷

Thelma 25 2012.7 ⽂文書助理半年 ⼤大學

Stefani 25 2012.4 ⽂文書助理數月 ⼤大學

Ryan 24 2013 餐飲業 ⼤大學

Charlotte 25 2013 ⼯工作兩年 ⼤大學

Jessa 26 2012 ⼯工作⼀一年半 ⼤大學

Amy 25 2012 ⼯工作半年 ⼤大學

Hannah 25 2013 ⼯工作兩年 ⼤大學

Lucy 25 2013 ⼯工作兩年 ⼤大學

Beatrice 25 2011, 2013 畢業前出國

⾏行政助理短期

⼤大學

Louise 25 2012 ⼯工作半年 研究所

Sloan 26 2013.12 ⼯工作兩年 ⼤大學

Marnie 27 2014 ⼯工作五年 ⼤大學

Carrie 24 2014 無 ⼤大學

Yvonne 25 2013 無 ⼤大學

Miranda 25 2012 無 ⼤大學

Candy 25 2012, 2014 無 ⼤大學

Shoshanna 24 2013 無 ⼤大學

Mackenzie 26 2013 無 ⼤大學

三、深度訪談

台灣進行半結構訪談,為深入訪談的其中一種。深入訪談的方法意圖結

合結構與彈性,資料產生於研究者與受訪者的互動之中,並且在訪談的過程當

中,利用追問來取得較多的資料或深入的見解。在訪談的過程中,通常以我同

Page 27: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7  

時訪問兩個人為主,由於一位是介紹人,另一位則是新認識的受訪者。如此的

安排,受訪者較容易卸下心防,以及在雙方討論我提出的問題時,可以經由介

紹人對受訪者提出較私人的問題,或提醒受訪者一些忘記提到的經驗。但由於

一次訪問兩個人,比較容易導致回答問題時失焦,則需要我介入嘗試將話題拉

回來。第一次訪問主要是初訪,希望能夠更加認識受訪者以及取得對方的信任,

進而希望可以進行一對一的深入訪談。

在訪談的過程中,雖然沒有去澳洲打工旅遊的經驗,但我會以過去與家

庭溝通的經驗,來詢問受訪者是否有類似經驗,以及他們遭遇過哪些狀況,如

何處理。希望能夠在訪談的過程當中,更相互理解對方的經驗,以及在哪些脈

絡中,這些經驗有分析上的意義。此外,若是兩位受訪者的自然對話當中,出

現重要的資訊,則會藉機追問,希望可以得到更多行動者的詮釋,此外,自然

發生的對話,也是我會分析的資料。

在訪談過後,我會請受訪者一杯咖啡或小餐點作為答謝,有時候在答謝

時,在比較自然的對話情境下,受訪者可能還會在多透漏一些與研究相關的訊

息,而在整個初步訪談結束之後,我會再詢問介紹人,介紹人對於受訪者的觀

察與認識,也就是說,取得他人對於受訪者的描述,進而形成更完整或得以三

角檢證的過程。

有些受訪者尚在澳洲,因此我也有進行線上的訪談,其中包含幾種,一

種是以 Line與受訪者視訊,進行訪問,但由於網路並不太穩,並且受訪者常常

受到其他事物干擾而分心,導致許多問題並未提供較深入的答案,因此在線上

訪談的部份,並不算成功。Skype的訪談亦然,受訪者通常都會在沈默的時刻

切換到其他畫面使用通訊軟體。這些狀況在面對面訪談時也會發生,但不會那

麼頻繁且受到干擾。而幾位受訪者則是在介紹之後,我加其 Facebook之後,進

行簡短的對談,主要在於說明來意、介紹人為何、以及詢問對方是否有意願成

為我的受訪者,還有取用其 Facebook資料的要求。通常講完前述幾項之後,我

會開始幾個簡短的試探問題,由於網路空間的對話不適合長篇大論的往返,因

此受訪者大多也簡短地回答。我覺得在這樣的一問一答的過程中,也不太能拿

到較深刻的資料。且線上對話的沉默,讓我感覺並非研究者得以操作的訪談工

具,若已讀不回太久,會讓人以為我消失了,而對方若有所沉默,也並不知道

Page 28: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8  

受訪者是去廁所還是思量如何回應。但我還在嘗試如何以線上訪談進行品質較

好的訪談。

根據研究問題,草擬出來的訪談大綱,如附件一。嘗試以口語化以及不

同面向的問題來表達,總共 26個開放性問題,問題各回應到三個研究問題。不

過,在問的時候,雖然已經跟受訪者大致描述過研究目的與問題。但不想讓受

訪者太快感覺到研究主題,以免受訪者會刻意防備關於家庭關係的問題,導致

訪談不順利。因此,會混雜著其他面向的問題進行,以減低持續問家庭之間溝

通的緊張感。

四、資料過錄與分析

訪談的資料都有以錄音筆記錄,並進行逐字稿整理成電子檔,再以評註

與表格方式進行歸納整理,進行初步的分析,嘗試凝鍊出不同的類型、概念。

而未有錄音的自然對話,則會寫入田野筆記當中。田野筆記的寫作一開始就是

進行詮釋的工作,而非單純地記錄(Emerson, Fretz, & Shaw, 2011)。不過,寫作

田野筆記的同時,需要注意到被研究者使用的語言、日常生活交談中出現的概

念,以及他們進行比較、給出的解釋以及內在邏輯,嘗試在筆記當中記錄下澳

洲打工旅遊者的意義詮釋。

線下資料蒐集與整理,訪談的逐字稿整理,即以電腦整理,並且用文書

軟體來編碼、寫分析的摘要與提示。而線上資料則因為 Facebook、Line等資料

高度流動,較舊的資料比較難檢索。因此,只要是受訪者人尚在澳洲的資料,

我認為與研究相關,則會徵詢同意後將資料以截圖的方式存取, 後則以圖檔

整理成Word檔,並將初步分析寫在其中。依照目前收集到的資料來看,線上

資料大多為輔助用,線下的訪談仍是主要的資料來源。

而資料收集到一定程度之後,開始進行編碼,編碼的工作主要在於將看

似雜亂的訪談、田野筆記中的線索,以概括性的概念和研究主題聯繫起來。因

此,在編碼、分類資料的過程中,主要以本文的問題意識,嘗試將不同的行動

者歸類,進而製作出類似光譜的表格。分析時,則提供分類依據以及其背後的

結構因素,尤其是家庭、性別規範等較大的社會因素,作為各種類型行動者不

同之處的解釋。

Page 29: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9  

五、研究倫理:知情同意與匿名

皆與受訪者表明研究者身分。並且確定得到受訪者同意之後,若有需要

其臉書、Line等線上資料,則會再次與受訪者確定能否採用。但在紙本同意書

上有困難,由於可能受訪者分落在澳洲幾個城市,本研究的過程間亦不會有機

會見面,則可能要以通訊上的痕跡作為證明。另一方面,若是線下資料,如訪

談、田野筆記則不會再詢問受訪者得否採用。

由於我的論文牽涉到受訪者的家庭生活,以及對於家庭生活與自身經驗

的詮釋,可能會描述許多私人經驗,牽涉到比較多的隱私問題。此外,滾雪球

徵求到的受訪者有一定的社交圈範圍,若全然公開,可能會導致對受訪者的不

便。因此,匿名非常重要。我會將所有辨認出受訪者身分的資料都加以匿名,

包含受訪者資料以及臉書照片、動態、Line等都將露臉與姓名隱去。但,地點

則需要視情況進行匿名,由於可能需要地點作為地理位置的依據,以及其移動

的證明。原則依然是不會顯露受訪者資料,例如大城市:雪梨、布里斯本這類

不匿名。但若是小鎮、工廠區等,則視情形匿名,以免因為地點過於特殊、範

圍過小而導致受訪者身分受到揭露。

Page 30: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0  

肆、赴澳打工的家庭協商與溝通

一、離家協商的背景

(一)、家庭策略與個人動機衝突     家庭策略則是基於家庭作為一個「整體」的利益考量,進而導致了個人

的跨國遷徙。家庭的利益考量,亦是中介著更鉅觀的社會結構。在跨國家庭策

略的研究中,可以注意到經濟動機、文化動機影響著遷徙,同時牽動著家庭內

部的階級在生產或向上流動。

對於赴澳打工旅遊者而言,打工旅遊是一種以個人動機為主導的跨國移

動。過去跨國家庭研究,較常注意到家庭「決定」了個人的遷徙選擇,而非由

個人來主導,家庭輔助。 然而,與家庭間的協商,特別是由父母所代表的權威、

家庭支持,包含情感與經濟上的支持,以及當女兒提出要赴澳打工旅遊後,一

系列的協商過程,可以注意到家庭中究竟以哪些價值為重要,哪些為輔。

圖表 1. 家長反應

家長反應 ⼈人數

母反對,⽗父支持 3 ⼈人

⽗父母皆反對 6 ⼈人

⽗父母皆不反,有但書 9 ⼈人

圖表 2. 家長考量

出國目的 ⽗父母考量 ⼈人數

⽂文化動機 出國/在台升學

(制度化⽂文化資本)

5 ⼈人

⼈人⼒力資本累積/階

級考量

留台就業 6 ⼈人

性別因素 ⼥女兒/結婚/不安全/有無⼈人陪 10 ⼈人

與哥/弟/男友相較 3 ⼈人

Page 31: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1  

圖表 1至 3為受訪者告知家人赴澳打工旅遊的決定之後,家長的反應、

以及相應的家庭考量,其中包含了性別、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的三個面向。在

經濟資本的討論中,一部分也會跟家庭內對下一代性別期待相關。我們可以注

意到,父母大多持的是反對立場,或雖然不反對,但依然有其但書,尤其是與

性別相關的但書。進而,我請受訪者們提出父母的考量與自身考量,可以注意

到父母的考量高度與家庭的內部利益相關,而女兒則是高度個人化的遷徙決策。

針對女性、母親跨國的研究指出,女性通常是在家庭的整體考量之下出

國。跨國工作、陪讀作為家庭累積經濟、文化資本的家庭策略。在打工旅遊的

女兒經驗中則形成衝突。 家庭的溝通,在女兒的論述中,顯示為無可協商,家

庭的利益也並非第一考量。父母在她們的論述中,多是不具有表達意見權力的

角色。更重要的是,少數受訪者甚至是先買好機票、找好房子之後,以「先斬

後奏」的策略來減少家庭的阻力。可以注意到在跨國家庭的溝通之中,女性部

分靠著溝通的技巧來「隱藏」個人動機。但主要的特徵依然是,將個人動機至

於家庭利益之上。對於我的受訪者而言,經濟資本、或家庭期待的文化資本都

不算是赴澳的主要目的,而是「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

(二)、離/返的性別差異

除了家庭與個人動機的衝突,溝通離家決定的另一個背景,是女兒在家

庭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家庭對於女兒的期待,則沒有那麼大部分注重在經濟層

面。 女兒出國不需要以賺錢、累積家庭內經濟資本為主要目的。

⼀一開始抱持的⼼心態就是,沒錢就回家嘛,⾄至少留機票錢。反正到時候就回家。感覺男⽣生比較不⾏行。其實男⽣生比較不會衝動出國吧。男

圖表 3. ⼥女兒動機 出國目的 ⼥女兒動機 ⼈人數

⽂文化動機 出國體驗/玩 16 ⼈人

⼈人⼒力資本累積

/階級考量

⼯工作賺錢 2 ⼈人

其他 離家⽣生活 1 ⼈人

Page 32: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2  

⽣生畢竟時間比較少,當兵⼀一年,比⼈人家晚⼀一年出社會,還出國(受訪者 Charlotte)。

Charlotte這個說法重要性在於,經濟上養家既然不再是女兒的責任,女

兒出國可以只為了自身經驗而出國,甚至得以「衝動」出國。以致於儘管赴澳

打工旅遊並未賺到任何錢,花完了其他錢以後,買張機票飛回家也並無不可。

這正是女兒在家中得以更容易出國的原因。類似的觀點也來自於 Amy對於她哥

哥在家中的詮釋,「男⼈人感覺出去就是要賺錢,因為如果你只是要出去玩的話,

怎麼會要出去玩那麼久」。這種詮釋指出,女兒出國體驗、消費比起兒子出國

做相同的事情,具有更多合法性,較容易受到家庭接受。

本文認為,這是家庭在於女兒在經濟領域中期待較低,導致女兒出國比

較不需要負擔經濟相關的責任,也不被期待存錢回家。進而,女兒若真要出國,

則比兒子不容易受到阻礙。這是基於家庭內性別分工與家庭策略,放在一起考

量後的結果。我們不能夠確定究竟家庭內對女兒的保護主義與對兒子的賺錢期

待,何者更具有嚇阻行動者出國的意願。但,我們可以確定不同性別在家中,

正是基於家庭內的性別分工而有了不同的社會條件,以致於家庭是否能夠接受

個人的遷徙決定。然而,Charlotte並非臆測男人為何無法出國,而是當時出國

前,與男友的討論,引發她這樣認為。

我覺得⼥女⽣生比較容易出國,我覺得我家沒有經濟壓⼒力,我沒有什麼負擔,我才能想說我要出去就出去。男⽣生可能就要想說,我已經晚⼈人家⼀一年了。不能浪費,也不是說浪費,就是要等到⼯工作穩定了之後再去。⾄至少我男朋友是這樣想的(受訪者 Charlotte)。

女兒比較容易出國,需要放在家庭的經濟位置來脈絡化。Charlotte先強

調了自己家庭中沒有什麼經濟壓力,以致於女兒變成了只需要養活自己的角色。

想要出國就出國,而不如男生需要考量其他問題。 Charlotte提出她男友考量的

兩個重要因素:當兵一年與工作穩定。

在家庭策略的考量,兒子與女兒出國的成本比較過後,相對而言女兒出

國付出的成本較低。當兵一年以致於男性較晚進入到就業市場,是受訪者們一

直提出的男女差異。然而,當兵一年重要在於延後的進入就業市場的時間,以

致於其經濟能力不夠穩定。若再去澳洲打工一年甚至兩年,在台灣的就業市場,

Page 33: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3  

這兩年並不被視為「經驗值」,不被算是工作經驗。以致於男性在就業市場的

經濟位置持續不穩定。對於女兒而言,較早一年進入就業市場,同時在家中也

不被期待成為養家者。

二、女兒的論述策略

上述段落鋪陳了女兒與父母協商離家時,其論述策略生產的脈絡,即,

家庭策略與女兒個人動機衝突,且女兒在經濟上較不被期待要回饋家庭。在這

個背景之下,女兒發展出衝突溝通的論述策略,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隱瞞經濟動機的論述策略  

僅有兩位受訪者表示自己赴澳打工旅遊以經濟動機為主,體驗為輔。在

此談的經濟動機為存錢,累積自身的經濟資本,尋求階級流動可能,而非尋求

「經濟存活」(economical survival)。但無論經濟動機是否為主要,都會在家

庭協商的過程中提及。不過,經濟動機並不會變成赴澳打工旅遊者與家庭策略

協商的個人動機。

首先,因為其賺錢的目的不在於經濟上的累積,在於消費與體驗。因此,

打工旅遊的金錢並非為了經濟能力的提升,或長遠的個人經濟規劃。此外,儘

管有經濟上的累積,也並沒有交予父母或供養家庭的責任,這部份也基於女兒

在家中並不期待成為養家者、供養父母生活者。這部份,則可以從家庭成員正

好為一男一女的 Amy 描述看出:

我覺得⼥女⽣生有點,就是你賺的就是自⼰己的⽣生活。但男⽣生會被賦予說,你要擔負這個家。因為像我們家只有⼀一個房⼦子,爸媽就會跟哥哥說,你以後要買⼀一個房⼦子給我們住阿,之類的(受訪者 Amy )。

在 Amy的論述中則提到,台灣女兒的孝道實踐則沒有跟賺錢奉養雙親有

那麼強烈的連結。女兒若以出國賺錢為由,依然是個人動機的選擇,而非為了

原生家庭的經濟累積而出國。 Hannah描述中不好的事,主要集中於工作時的

不如意,工作難找或太辛苦、老闆難搞、同事難相處。也就是說,工作一不順

利,家長就希望你放棄回台。受訪者中則藉由將經濟目的掩藏在個人動機,加

Page 34: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4  

上避免與家人談起相關事物,主要的原因在於避開家長提供過度的保護、甚至

是控制 。Hannah則更明確地描述了這種保護、希望女兒放棄的雙親心態:

對長輩來講,妳發⽣生了不好的事情,她就會希望你乾脆就不要做下去了。但是你可能妳想聽到的不是這個,那我會覺得與其增加這個衝突,那就算了(受訪者 Hannah )。 那時候本來阿公也想阻⽌止我去,他就問我說,那你去澳洲你想要存多少錢。叫我跟他講⼀一個數字,他就拿錢給我,叫我⼀一年都留在臺灣不要出國。哎呀你存不到那麼多的啦,你直接跟我講,我拿給你啦,這樣比較實際(受訪者 Lucy)。

家庭的保護主義論述包裝了對於女兒的經濟能力不足、抗壓性低與不希

望女兒離開家庭的地理空間限制。這種保護主義較極端的案例是 Lucy,當她跟

家人提起要出國打工旅遊時,其爺爺問她要去澳洲存多少錢,問完之後即說:

「你存不到那麼多啦,我給你,你不要去」。藉此,我們可以注意到與家庭策

略的協商過程中,為什麼經濟誘因很少被提及,甚至需要隱瞞。這凸顯出兩點,

一為本文受訪者多數為台灣的中產階級,父母多為公務員或管理階級,因此家

庭策略上,經濟動機不足。此外,經濟上奉養的責任也並不落在女兒身上。

不僅是保護,更是限制。經濟動機作為跟家庭協商的目的,不僅因未有

實質經濟能力的累積,更是父母持續幫女兒計算出國是否有真的賺比較多,導

致其出國壓力,以及隨時被要求回家的理由。受訪者 Ryan雖說自己赴澳洲打

工旅遊是為了賺錢,但賺錢的目的卻變成了隱藏的動機(hidden personal

agenda),或是刻意壓抑賺錢的重要性,她說:「我刻意說的很保守」,正因

為怕像 Jessa一樣,一直因為母親詢問賺錢多寡而困擾。賺錢多寡不僅是經濟問

題,更是跨國的正當性,若經濟收穫與台灣一樣,則會要求女兒回家。避免缺

乏正當理由繼續待在澳洲,只能夠一開始就不以經濟動機與家人溝通。

我當初決定好後就直接跟她們説我幾月要去澳洲打⼯工,但因為之前就⼀一直有提過我想去所以他們都有⼼心理準備。反應是知道我⼀一但決定就非做不可 。所以只是柔性勸說非必要盡量不要去,畢竟台灣新聞都很誇張説什麼這邊物價⾼高賺不到錢會花到老本之類的,反正⽗父母該擔⼼心的他們都會擔⼼心,但我還是有自⼰己的堅持,不想有遺憾⼀一但有點動搖這輩⼦子就不可能會做了(受訪者 Ryan )。

Page 35: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5  

我又不是出國賺錢,所以我就覺得我⼀一定要有些經驗阿。因為我有朋友去那邊賺錢還學貸,根本沒有在玩。阿我不是阿,就是不要讓爸爸媽媽覺得,因為你不是要還學貸,如果是要還學貸,當然⼤大家沒有意見,可是你不是要還學貸,就還是要帶⼀一些東西回家,讓爸爸媽媽沒有意見。……像我剛開始在⼯工作只有⼋八塊,因為在華⼈人餐廳沒有很多錢。她就說,蛤這樣夠不夠付你的房租、夠不夠開銷阿。當她衡量之後發現你在澳洲賺的錢跟在台灣賺的差不多,她就會想要叫你回來。等到你⼀一個月 7-8, 8-9 萬塊的時候,她就還 OK。她很在意你有沒有在國外賺到錢,你有沒有帶回家是其次,但她很在意你在這段時間賺到多少錢(受訪者 Jessa)。

經濟動機中,除了如 Jessa與 Ryan以金錢為談論重點以外,跨國後的工

作型態也是家庭與個人的協商面向之一。從知識密集的白領工作,到了澳洲成

為去技術化後的藍領勞動者,則導致了家庭對於其女兒們短期階級向下流動的

焦慮。Charlotte說其雙親對此的反應為:「他們覺得去那邊你也不是專業的,

都是勞⼒力阿,又覺得我們本來都沒在做勞⼒力的⼯工作,所以就會覺得很辛苦」。

Charlotte 的父母皆在台灣一間電信業者裡工作,也是屬於白領階級的家庭環境。

當面對到女兒赴澳打工旅遊成為 housekeeper的經驗時,則表達出了擔心與焦慮,

在於其女兒不應做勞力工作,太過辛苦。

在台灣賺錢靠腦阿,去那邊完全就是靠勞⼒力,會覺得賺錢很辛苦。就是跟在台灣比起來做那種⽂文書⼯工作,在電腦前面做。…你會覺得說你在台灣的專業,去那邊⼀一點用都沒有,然後反⽽而是那些理髮,他去澳洲他也可以做那類的⼯工作,他們⾄至少有專業技能可以在別的國家⼯工作。但會計師事務所他們也不想用你。他們連收銀員都不用亞洲⼈人,是真的有種族歧視。⽽而且我英⽂文能⼒力,老實說也沒有到很好。因為只有亞洲⼈人才會用亞洲⼈人……我是真的覺得,在澳洲可以看到更多的東西。我覺得在台灣就把自⼰己侷限在⼀一個地⽅方,你也不知道外面是什麼樣⼦子,因為在台灣真的太安逸了。在澳洲,⼀一部分你也都自⼰己來。你在台灣也不會被歧視阿。雖然我覺得在那邊都不用思考,用勞⼒力就可以解決的。可是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可以想⼀一些有的沒有的(受訪者 Charlotte)。

對於赴澳打工旅遊者而言,跨國後工作型態上短期的矛盾階級流動,可

以被體驗化,描述成異地的不同經驗,或勞力工作反而提供了她想事情的空間。

或許對打工旅遊者個人有不同的好處,但放在跨國的家庭策略中,經濟上的累

積、工作經驗以及相關的工作型態,都不具備經濟向上流動的跨國決策正當性。

Page 36: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6  

(二)、保證受保護的論述策略  

不過,家庭中對於女兒跨國的考量,不是僅止於經濟或文化資本,更有

性別的面向 。我們可以注意到女兒們遷徙的過程中,被問及「跟誰去」、「你

⼀一個⼥女⽣生」、「⼥女⽣生比較危險」等雙親說法。

那時候就跟我媽說,想要去澳洲。那時候我媽當然反對阿,她說你⼀一個⼥女⽣生去那邊。跟誰去?自⼰己去阿。你怎麼去?坐⾶飛機阿不然咧。然後她就說,那你⼯工作怎麼辦,我看你還是不要去。我就說,我就是要去阿(受訪者 Jessa)。

女兒們依然在家庭中被視為需要保護、陪伴的角色。女人的遷徙不應該

是單人,而是雙人或以上。過去研究中,跨國家庭通常基於教養、照護的目的,

要求女人跟著孩子、老公進行跨國遷徙。當女人想要單獨遷徙時,則成為了毫

無自保能力的角色。且基於女人單獨遷徙不安全、女人需要他人保護的理由,

進而限制女人的跨國移動。

受訪者 Amy是少數認為家人支持其赴澳的受訪者。她認為家庭支持對於

她得以去澳洲體驗有很重要的推力。然而,在她的描述中,可以注意到家庭之

所以支持她出國的其中一個理由是其男友隨行。除了平日她非常獨立自主生活、

大學開始工作支付生活費。有個男友照料,家長對於女兒出國安全的疑慮也消

除了。

因為我從⼤大學就自⼰己在⼯工作,有些家裡⼈人有意見是說,不放⼼心自⼰己小孩出去那麼久,或是經濟因素。雖然我家裡經濟也不是那麼好,但我算是⼀一直自⼰己在過自⼰己的⽣生活。我覺得家⼈人很放⼼心我男朋友,主要是因為我男朋友在……爸媽說⼥女⽣生比較危險(受訪者 Amy)。

原本阻止 Amy出國的人,是她男友,由於兩人的計畫暫時搭不上,Amy

則延後其出國的時程。後來因為男友也想出國,則兩人一起規劃出國。 後因

為男友先回國,Amy則留在澳洲月餘之後,男友說若她再不回國,就要結束伴

侶關係。因此,Amy比原訂計畫提早回到台灣。類似處境包含Miranda ,她與

台灣女性友人一同前往澳洲,過了三個月之後,其女性友人因為不適應澳洲生

活而返國。Miranda的母親則來電問她,朋友回來了,妳要不要也回家。在這

Page 37: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7  

些家庭協商的過程中,我們一再看見女人應不應該跨國移動,有部分受限於是

否有人陪伴、照料、保護。

與家中父母協商出國時,儘管沒人陪,也要說是有人陪。在溝通的過程

當中,女兒們通常的反應並非與性別化論述對抗,而是嘗試符合父母的期待。

如 Hannah所說:

當然會,多⼀一個⼈人當然會。⼀一定要說有⼈人陪,就算沒⼈人陪也要說那邊有朋友。這樣爸媽才會放⼼心。但是我覺得真的就是,不要再說爸媽都什麼不放⼼心你,就是管太多,你自⼰己有沒有做到讓⽗父母親相信你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生活所是完全沒有想法,我覺得你爸媽也不會覺得你出國會很安全,因為你沒有判斷的能⼒力阿(受訪者Hannah)。

除了女性需要保護的家父長意識型態,經由家庭的中介,限制了女性移

動力以外,更重要而明顯的則是婚嫁壓力。Jessa則說母親對她的期待是:「因

為我是⼥女⽣生阿,她當然期待我嫁個好老公就好了」,因此,赴澳打工旅遊也正

延遲了女人結婚的年齡,並不符合女兒在家中的「好女兒」期待。

不過,婚姻一事對於女人的限制有兩個論點。首先,適婚年齡之後越早

結婚越好,因此不要出國,如 Jessa母親的期待。然而,婚後女兒自組家庭對於

自身的移動性有更大的限制,由於女人需要負起照護家人的責任,因此只有在

婚前得以出國。我們可以看 Amy對此現象的描述。

反⽽而我阿姨他們都會跟小孩說,要像姐姐(受訪者 Amy)⼀一樣結婚前出去闖闖玩玩之後再回來,他們不覺得⼀一定要賺錢,但⼀一定要賺⼀一個⼈人⽣生經驗回來。對我來講也是這樣。…男⽣生不能去的原因會是男⽣生要賺錢 (受訪者 Amy)。 畢竟你沒有去 working holiday,你不可能請那麼長的假,要去那裡體驗⼈人⽣生嘛你說對不對。你看現在都 20 幾歲了,像我阿嬤⼀一直說到了該結婚的年紀,你真的結婚之後,你也不可能跟你公公婆婆,我小孩⼦子不要顧了我要去 working holiday,誰理你阿。但真的有⼈人這樣⼦子喔,就是媽媽跟婆婆請假了⼀一年要去日本 working holiday,我最近聽我朋友在講,真的是滿厲害的。居然跑的掉耶。我覺得這個真的滿強的。她小孩都出來還小小的。你看⼈人家媽媽都那麼有勇氣了,我們這種年輕⼈人有什麼好沒勇氣的(受訪者 Lucy)。

Amy受到家庭的支持大概有兩個重要的性別因素。首先,她有穩定、認

真交往的男友。第二,她與男友尚未結婚。尚未結婚的狀態下,單身女人擁有

Page 38: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8  

得以跨國移動的資格,不過 好的移動方式依然是與其男友、朋友共同移動。

結婚之後的女人,如 Amy描述,需要「照顧家裡」,而不再是以自身作為主要

考量。不過,若沒有穩定交往的男友或朋友同行,則是不安全的跨國移動。

後,女人只有在單身時得以跨國移動,但又被期待儘快結婚。這形同

要求女人不要移動,由於女人移動很可能延遲其結婚年齡。因此,除非基於整

體家庭利益決定女人跨國,否則女人不動 好。換句話說,女人在家庭中的角

色,依然必須要被動、受到他人決定、陪伴、照護,而不能夠擁有自主決定移

動的權力。在 Amy的描述中亦提到家庭對於兒女的不同期待,兒子在家庭中重

要的角色於賺錢養家者。

三、文化資本的代間溝通

對於父母而言,受訪者 Jessa說:「爸媽都覺得是在澳洲鬼混的」,我在

受訪者 Thelma家時,其父親則對我表達類似的說法。 女兒的感知了解父母並

不支持其出國的決定,其目的也尚未傳達給其父母。由雙親的角度,表達他們

認為值得做的事情,一是念書,累積文化資本,或是待在台灣好好工作存錢。

父母親對於出國的目標,的確正符合過往研究中,以父母作為決策者的跨國遷

徙,如 Chee(2005)的研究對象,赴美的台灣家庭多數是為了孩子教育。在

Kim(2010)的研究中發現亞洲女性的教育程度高,尤其出國念書的女性很多。

Bourdieu(1986:243)強調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在特定條件下得

以轉換成經濟資本,或制度化為教育憑證,如文憑等。尤其在家庭的社會再生

產重視文化資本對於其階級再製的影響。然而,我們在 Bourdieu(1984)則可

以看到,文化資本的形式不僅是文憑,更是文化品味、舉止、英文能力,包含

口音,進而達到其階級的秀異區別(參考藍佩嘉,2009)。

「出國唸書」不僅是一種文化資本的累積,更符合了部分家庭中對女兒

的期待。在Mackenzie的描述中,她說「我的母親比較傳統,覺得⼥女兒就是乖

乖念書,未來好好嫁⼈人」。 少數家庭經濟能力較好的,受訪者提起父母期待她

們出國就去唸書。經濟能力較低階白領者,則是待在台灣念書,不要去澳洲打

工旅遊,白花一年。在台灣打工旅遊的脈絡中,台灣中產階級家庭依舊把「出

國唸書」或「在台升學」當做一種理想狀態。也就是說,要長期出國,通常都

要有相應的回饋,其中 重要的一種,則為制度化的文憑。

Page 39: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9  

家⼈人的反應是好像可以不要去打⼯工,就是去念書。就是說想要出國的話,他不覺得打⼯工是有⼀一點,就是你也沒有獲得什麼,卻花了⼀一點時間吧。他們覺得說,出國唸書,你得到的效益當然是比打⼯工還要多阿(受訪者 Hannah)。

從此來看,父母認為澳洲打工旅遊對於家庭與女兒的前程沒有幫助,導

致家庭策略不統一。然而,我們更細緻地去處理出國唸書/打工旅遊的問題時,

則注意到兩代間對於文化資本有些不同的看法。Waters(2005, 2006)討論亞洲

區域學生赴歐美國家念書,獲得文憑,進而達到香港中產家庭的階級再生產,

經由家庭的跨國策略來取得更高的文化資本,包含英文能力、歐美知名大學文

憑 。

這種現象在台灣的中產家庭當中亦然。Thelma出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

其女友由於家庭期待希望其赴英留學,考完雅思後,前往英國一間知名大學念

碩士一年。Thelma則於此一年,決定前往澳洲打工旅遊。儘管 Thelma的英文

能力與其女友不相上下,但由於家庭的經濟背景有所差異,Thelma的家庭無法

支援在英國的一切支出,包括學費、生活費等。因此,她選擇赴澳打工旅遊作

為女友於英國一年的去處,於逢年過節時,以自己在澳洲賺的錢買機票,前往

英國找女友。除了經濟因素導致其無法出國唸書以外,她更對我表達,若是她

不想要再唸書,也不知道要唸些什麼,為什麼要出國唸書。此外,由於身邊許

多人出國唸書,在她眼中除了文憑以外,什麼都沒增進。似乎並沒有比她去打

工旅遊好多少,甚至英文能力也沒有超過她。

除了 Thelma嘗試模糊赴澳打工旅遊與出國唸書的邊界。Hannah 的家庭

當她提出要打工旅遊時,主動提出希望她出國唸書,而非打工。然而,Hannah

並沒有接受這項提議。她提類似 Thelma的討論:

出去念書也可以,但我在那個時間點還沒有想到我要念什麼,就是我不想要為了出國⽽而去唸書。因為念書本來就是個很花錢又很花時間的東西。尤其是你要再往上念,就⼀一定要念你自⼰己有興趣的嘛。不然很浪費時間阿(受訪者 Hannah)。

制度化的文化資本形式並不一定吸引 Hannah等赴澳打工度假的女兒。

若是無法納入個人動機當中,則會形成浪費時間的疑慮。Hannah 強調自己出國,

Page 40: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0  

重要的是「離家生活」的經驗,進而得以確定自己的獨立性。在 Hannah的描

述提出了對於出國唸書的疑慮。如過往針對留學生的研究(Kim, 2010; Waters,

2006),「出國唸書」成為一種中產階級家庭中,符合家庭策略的跨國遷徙。然

而,對於 Hannah的個人動機而言,出國唸書除了花家中的錢,更花到了自己

的時間,若是唸到沒興趣的,就只是浪費時間。

此外,出國讀書同時又被 Hannah描述為貶低其獨立自主出國能力的相

對案例,建構出出國讀書者的不獨立,與赴澳打工旅遊作為一種獨立選擇之差

異。Hannah認為身為小孩,應該要盡量做到家人放心、相信你得以獨立做到出

國後的一切,否則「我們家⼈人可能會幫我找⼀一間學校,然後房⼦子租好讓我過去。

現在不是很多⼈人都這樣嗎?那他們就是不相信你會弄的很好」。藉由這樣的描

述,可以注意到赴澳打工旅遊追求的獨立自主,更可以相對於經濟上依賴家庭、

日常大小事由家庭打理的留學生。過往研究注意到,中國、日本女性靠著到西

方國家念書,協商自己在原生國就業市場的職業認同。然而,在「念書」的同

時,卻使得自身經濟自主的能力又向後延遲(Kim, 2010)。在 Hannah的論述中,

則可以發現「留學」有時也被詮釋為「不夠獨立」的表現。

受訪者 Lucy則質疑出國唸書的必要性,進而凸顯出了家庭當中,代間對

於文化資本的不同形式之理解,導致了家庭在文化資本的累積上,形成了家庭

策略與個人動機的衝突。呼應 Thelma認為文化資本的累積上除了一只文憑以外,

並沒有更多差別。受放者 Lucy則更明確地指出說,父母親認為「打⼯工旅遊不是

正事」,但對她而言,雖然不能把打工旅遊視為正事,但她想要出國的「經驗」

作為人生經歷,她更認為出國唸書也並非正事:「不然有什麼是正事 ?你說出

國讀書,你也可以不要出國讀阿,在台灣讀阿,那叫做什麼正事?」。

然而,若出國唸書不被視為出國的必要條件。打工旅遊者不斷強調的

「體驗」又是什麼呢?根據中研院社會變遷小組 2012年出版的調查(伊慶春、

章英華,2012),發現台灣現代年輕人已經從重視團體價值轉向到展現個性、

自我舒適生活以及生活品味。換句話說,台灣年輕人的重要價值在於展現自我

殊異性。在女性打工旅遊者的論述中,這種描述依然適用。

Ryan:他們(⽗父母)不覺得出國對我有什麼好處吧,就比較傳統的想法。

Page 41: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1  

研究者:那你覺得有什麼好處呢? Ryan:我覺得可以出來看看世界很不錯,很多觀念會改變,也可看看各國⼈人的特⾊色吧。 我就算沒有賺到錢,我也要在這邊玩⼀一玩,看到⼀一些東西,就是你必須要有⼀一些收穫才能回去阿。不管你帶回去的是錢還是經驗(受訪者 Jessa )。

Clarke(2005a, 2005b, 2006)針對英籍赴澳打工旅遊者的研究,強調階

級流動並非遷徙的動機,而是藉由異地打工旅遊來達成「體驗」的目的。他強

調這種遷徙與現代性想像之間的關係,認為此為體驗「現代性自我」。藍佩嘉

(2008)研究菲籍女性移工,發現其對於海外的想像與脫離傳統的慾望,是除

了經濟誘因以外,文化面向上重要的遷徙動機。

然而,Clarke與藍佩嘉兩人強調的概念有些微差異,由於 Clarke進行的

研究在於英籍打工旅遊者,若是以西方現代性朝聖之旅,則會出現概念上的矛

盾。由於英國與澳洲在西方現代性的階層上,應當是英國高於澳洲。因此,他

強調的是 Giddens(1991)提出個體處於後傳統的社會中,脫離了固定的人生歷

程與傳統上要求的選擇。反身性自我擁有各種自我籌劃的可能性時,進而擁有

更多置身差異的機會。Clarke對於 70年代後開始前往澳洲的英籍打工旅遊者之

研究,凸顯出英國中產階級 gap year的風氣與現代性的關係。

對於赴澳打工旅遊的女性而言,體驗現代性自我與西方現代性都做為其

個人的重要動機 。不過,從受訪者的說法上,則將父母對於打工旅遊的態度視

為「傳統」,因為他們並不理解海外體驗對於個人的好處。我們必須要指出,

對於台灣的父母而言,「海外體驗」並不構成文化資本的累積。父母對於文化

資本的想像,比較偏向實質上的學歷、語言能力證明等,Bourdieu定義為制度

化的文化資本。

在台灣或整個華人脈絡的跨國移動,尤其在台灣的中產階級家庭中,出

國唸書進而累積家庭內「制度化文化資本」,被視為家庭內社會再生產的重要

策略(Waters, 2005; 2006)。因此中產階級的父母通常希望兒女若要出國,不要去

打工,去唸書比較實際。然而,女兒強調的「體驗」由於並非制度化的文化資

本,則不受家庭跨國策略視做重要遷徙動機,因此導致了家庭策略與個人動機

需要相互協商。

Page 42: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2  

本文也注意到,赴澳打工旅遊者的實際體驗通常是消費。大多數受訪者

分享在澳的重要經驗,通常是消費、旅遊的經驗。

⼀一開始是想要去賺錢,想要存買房⼦子的基⾦金。但我們⼼心態調整的很快,到了那邊之後我們發現是要花體⼒力才能夠賺到錢。我們想說如果要花體⼒力才賺的到,那就不要賺錢了。也不是說不要賺錢,就是收支平衡就好,加上我男朋友有三個夢想,⼀一個是去雪梨跨年、⼀一個去紐西蘭、最後是去凱恩斯。去凱恩斯看⼤大堡礁(受訪者 Amy)。

受訪者 Amy這一段描述,可以看出從勞動儲蓄到消費享受的轉換。由於

Amy與其男友一同赴澳,自己原是行政工作者,男友則考上公務員。兩人皆非

靠體力賺錢的藍領階級。到了澳洲之後發現,若要賺錢存房貸,則需要轉換身

分為花體力賺錢的藍領勞動階級。因而兩人改變了赴澳的目的,變成消費享受。

至於賺錢則是以收支平衡,賺多少花多少為目標。Amy提到男友的三個「夢

想」,也就是觀光消費,雪梨跨年、紐西蘭與遊歷大堡礁。

其他受訪者的討論中,發現到「體驗」包含了差異,差異更在於與他人

之間的區隔。另一位受訪者 Sandy曾在農場工作過,問她為何不分享工作時的

照片,她說:「⼯工作就那樣,在台灣跟澳洲沒什麼不⼀一樣的,有什麼好分

享?」。因此,訪談時她拿出在澳洲時,上傳到臉書的照片,多是在餐廳吃飯、

開車遊玩的風景等照片。幾位受訪者赴澳的時期,將臉書的大頭貼改為自己跳

傘的照片。消費除了累積了自己的「體驗」之外,更形成的炫耀的功能。Amy

表示自己在臉書上分享太多吃喝玩樂的照片,「朋友們都以為我自⼰己都在玩,

但我也有在⼯工作。被朋友客訴,在澳洲的時候⼀一 po 照片就會說怎麼又在吃,還

有⼈人說:你不是在打⼯工?」。

對於女兒而言,「體驗」作為其個人動機的重要面向之一,雖然沒有明

確的制度支撐或回饋,像是外國大學、研究所文憑。不過,卻可能以其他文化

資本形式,轉化成品味的標誌。受訪者 Amy向我表達,她認為澳洲也沒有多漂

亮,台灣人喜歡去也只是因為比較省錢又近,她去過土耳其跟紐西蘭,那才是

真正漂亮的地方。我與 Charlotte訪談時,在一家南部的咖啡館裡,她說如果我

喜歡喝咖啡,可以去她在澳洲的城市喝,那是咖啡之都,有非常多比較好的咖

啡館,藉由強調這些赴澳經驗來展現其體驗的差異化。

Page 43: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3  

四、小結

以上處理家庭策略與個人動機的家庭溝通,分成二個主要的面向,性別

化的協商過程,以及文化資本的協商 。家庭策略 重要的面向在於,利用跨國

的策略增加家庭內部的利益,進而促進階級再製或向上流動。回顧過往研究,

集中在跨國取得更高經濟資本、取得歐美知名大學學歷作為較為典型的家庭策

略。以經濟與文化資本作為線頭,本文探討了家庭中如何協商女兒前往澳洲打

工旅遊的目的。

性別化的家庭協商,則強調家庭作為一個高度性別化的社會制度。在女

兒離家的討論中,則會有性別的元素交織其中,亦是性別化的責任歸屬。在於

經濟動機上,本文注意到由於受訪者多為中產階級家庭背景出生,家庭中經濟

來源不匱乏條件下,女兒若要出國賺錢則會被阻止。其中隱含了性別的因素,

由於家庭中不把金錢奉養視為女兒的工作。過問女兒在澳洲賺多少錢、幫其計

算投資報酬率不僅是為了維繫家庭內部的利益,更是藉由貶低女兒的經濟能力,

進而得以施展保護主義式的家庭控制,要求女兒回家。此舉再次形成家庭對於

女人的地理空間移動之限制與其合理化。

本文注意到,台灣適婚年齡的單身女性依然面臨家人對於其婚嫁時間的

期待。過去研究強調單身女性藉由跨國工作,來避開家父長對於其婚配的掌控,

找尋更多的婚配可能。雖然台灣家庭中,雙親並不直接決定女人的婚配對象,

但多數對於女兒們的期待依然是「嫁個好老公」。

基於這樣的家庭期待,女人跨國遷徙是不必要的。但若要出國,「未婚」

是更重要的條件。未婚女人才有資格出國,若是結婚了,照顧新組的家庭則變

成女人 重要的責任。另一方面,正因為女兒在家中的性別分工,並不被期待

要負責賺錢奉養家庭,在單身的狀況時,其賺錢只為了自身存活。因此,女兒

們藉由這樣的家庭內性別分工,順暢、合理化自己出國的享樂目的。過去研究

認為家庭策略與家庭內性別分工,女人大多數是其受害者角色,則在打工旅遊

的脈絡中需要重新檢視。

藉由文化資本的討論,則揭露了女兒與雙親代間對於文化資本的定義有

落差。雙親強調的是「制度化文化資本」,尤其是對於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

希望女兒若要出國,乾脆讓家庭出錢讓其出國唸書。相對而言,女兒們強調的

Page 44: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4  

則是「體驗」進而建立個人生活風格與差異,展現自我獨特性。此外獨立自主

的移動目的亦拒斥了「出國留學」依賴家庭的經濟、照護狀態。Waters(2005;

2006)與後續針對留學生的系列研究,一直強調東亞華人家庭對於西方學位的追

求與家庭內社會再生產的重要關連。本文則指出,「出國唸書」已經成為了跨

國移動的合理化典範之一,使得打工旅遊者必須要與典型的跨國遷徙協商,或

模糊兩者間的差異。

過往研究曾經質疑跨國的家庭策略常被預期為統一、和諧(Curran &

Sanguy, 2001; Ryan et al., 2009; Yeoh et al., 2002)。澳洲打工旅遊的家庭決策則

是具有差異及性別化的協商過程。父母與女兒之間對於赴澳的決定,有著不同

的看法,且不一定能達成共識。家庭協商跨國決策時高度性別化,形成了離/

返的性別差異,正是家庭對於兒女想像的性別落差。此外,在赴澳打工旅遊的

跨國家庭中,需要注意到家庭內部的協商過程,才得以更明確地理解赴澳打工

者跟家人聯繫時,處於在怎樣的家庭脈絡中。過去,在跨國家庭的傳播科技研

究中,通常預設一致的家庭策略與家庭成員的個人動機,使得傳播科技常常被

預設為對家庭好。因為傳播科技扮演了統一、連結家庭成員的角色。然而,在

打工旅遊的情境中,家庭策略與個人動機充滿差異或協商的空間,導致了跨國

溝通與傳播科技的使用的意義,不同於家庭策略與個人動機高度整合脈絡。下

一章將從家庭較為支持其出國的受訪者,以及家庭較不支持其出國的受訪者,

看出兩種受訪者的跨國溝通之差異,以及受訪者與父、母各自聯繫的差異。

Page 45: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5  

伍、跨國做家庭:性別化的跨國溝通

Madianou & Miller(2012:144)指出跨國溝通與傳播科技的關係之間,

有三個重要因素需要考量:原有的家庭關係、可用的傳播科技與母親-子女的

年紀。在前一章的分析探討了出國前的家庭協商與溝通,大致上建立了出國前

的「原有家庭關係」。本章則以跨國溝通(transnational communication)作為

主要討論的重點。根據過往研究注意到,跨國溝通必須脈絡化在原有的家庭關

係中。

本章發現跨國之後,家庭的協商過程依然在進行,尤其是經由母親與女

兒。母親作為家庭中教養、情感支撐的主要角色(Madianou, 2012; Parreñas,

2005),依然在跨國溝通中明確地呈現出來。然而,母親與女兒頻繁的互動,不

等同於兩人親密感的正向累積。相較於母親,父親反而因為不負責管教、介入

女兒生活,形成了缺席卻「開明」、理性的角色。

因此,儘管是在一個家庭之中,依然有親密關係的落差。女兒與母親的

關係時而緊張,時而親密,但無論是哪種,父親常常是一旁觀戰的角色。受訪

者中,僅有一位受訪者表示自己的父親是主動的聯繫者,其他受訪者則多是由

母親主動聯繫。強調「主動聯繫」,是由於跨國的聯繫都是以各種傳播科技進

行,部分母親的數位能力不足,以致於無法靠著自身的能力主動聯繫,或接收

到女兒的訊息。然而,主動要求家人幫忙、想要聯繫,則是「主動聯繫」,而

非被動接收女兒的電話、簡訊等。

本章以母親、女兒與父親作為三個重要的分析對象。當然,受限於研究

方法僅有訪問女兒,因為分析出來的都是以女兒的觀點詮釋之父/母差異。首

先延續上一章對於女兒移動力限制之討論,在跨國溝通之中,這個面向依然存

在,且多數由母親實行。第二,女兒怎麼樣看待身在外國,應當怎樣跟家庭聯

繫,以及跨國溝通的意義。本章注意到跨國做女兒,重要在於「跨國的情緒管

理」以及「孝的道德論述」。跨國溝通同時是管理家庭不同成員情緒,以及實

踐孝、維繫家庭關係的重要實踐。 後,少數受訪者討論了父親在家中的角色,

多提及父職的工具性延伸。這三個分析,扣在台灣家庭內部的性別分工,與代

間的情感交換基礎上。跨國溝通之中,延續了原先的家庭性別秩序。

Page 46: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6  

一、不可欲母職(unwanted mothering)

本節提出不可欲母職,從女兒角度的資料出發,分析中展現出兩種樣貌,

一為不可欲(undesirable),二為瑣碎化(trivializing)。兩種受訪者對對母親

的跨國溝通之詮釋並不衝突。兩種詮釋可能同時存在於一個受訪者身上。但前

者較多建立在原先家庭關係較為緊張的受訪者,強調母親主動的聯繫一定程度

上不可欲。後者則較為共通於各個受訪者之中,身為成年子女認為母親過度擔

心並瑣碎無謂。

(一)、不可欲母職與女兒的工作狀態   基於本文討論受訪者的案例,在赴澳打工旅遊的跨國家庭中,多數存在

著女兒的個人動機與家庭策略的持續拉扯。因此,女兒的離家不是家庭之間協

商的終點,而是延續。然而,這個延續通常是由母親作為家庭的代言人,而非

父親。

像⼀一開始前⼀一兩個禮拜我⼀一直沒有找到⼯工作,她(母親)就⼀一直碎念說妳到底有沒有出去找⼯工作。很煩。就會覺得妳不要⼀一直…,我現在想要休息⼀一下不⾏行嗎?她就會說,妳現在沒有⼯工作要怎麼辦哪。就⼀一直說,⽣生活不下去就回來。就要叫妳回來(受訪者 Jessa) 有阿,都嘛有,都嘛是⾰革命之後才能來的。就是⼀一直說想出來,媽媽又不讓她出來,或媽媽⽣生病啦,要照顧阿,⼀一拖就拖個半年⼀一年才有機會到澳洲。…很多都是這種情況耶。像我那個每天在跟媽媽facetime 的室友阿,…她每次⼀一開 facetime,⼀一開她媽媽就說妳什麼時候要回來?(受訪者 Lucy)

遠距離移動力監控(long-distance surveillance on mobility)顯示為困擾受

訪者的一大面向,同時也包裝在保護主義的論述中,強調「擔⼼心」、「不安全」

的講法當中。導致了女兒跨國時的心理負擔與困擾,更形成了跨國的家庭控管。

因此,當赴澳打工旅遊的女人在國外時,看似遠離家庭的控制,家庭的代言人,

母親,依然能夠靠著傳播科技跨越距離來嘗試限制、規約女人的行動。因此,

女兒的跨國移動力依然在跨國溝通的過程中被限制、管控或干擾。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則為,受訪者的「工作狀態」會影響到跨國溝通

的品質。如 Jessa表達的,當受訪者工作狀態不穩時,母親則會希望減少家庭開

Page 47: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7  

銷,進而要求女兒從澳洲返國。這也就導致了,多數受訪者談到工作轉換中,

會減少與家人的聯繫,儘管聯繫,卻不會提起工作的轉換。當受訪者的工作不

穩定時,導致了經濟能力上受質疑,卻乏了經濟獨立基礎時,則會失去獨立與

家人溝通的基礎。Jessa則一度與於澳洲的朋友借錢,而非與家人要求金錢,以

免獨立能力遭到質疑。

在打工旅遊者的情境中,可以注意到母親是跨國家庭中的主要聯繫者。

在於赴澳打工旅遊的情境中,則因為家庭儘管讓女兒出國,卻依然希望其儘快

回國。導致了母-女之間在聯繫上的緊張關係。然而, 母親聯繫中 困擾女兒

的,依然是對於女兒移動力的限制,要求女兒回家。在跨國溝通中貫徹的是持

續將女兒限制於國內/家中的家庭保護心態。過去研究由於遷徙者與情境的不

同,比較少看見「限制女人的移動力」在跨國溝通中凸顯。然而,在打工旅遊

的情境中,此現象則不斷出現在各個訪談者的經驗當中。如過往研究指出,傳

播科技一部分儘管帶來了親密關係的維繫,另一方面更帶來的對女人移動、行

為的監視(Hannaford, 2014; Horst, 2006)。

在前一章討論家庭協商的過程時,已經注意到家庭對於女兒移動力的管

控,嘗試阻止女兒出國的論述。在跨越國界之後,相同的論述卻在跨國溝通的

過程中不斷出現。過去,傳播科技通常強調聯繫家人、維繫感情、形成共在

(co-presence)的論述,建立在「良好關係」的假設上。相對而言,Madianou

& Miller(2012)強調的,傳播科技所能夠帶來的中介關係(mediated

relationships),必須要建立在原有的家庭關係基礎上,進行關係與傳播科技溝

通的共構過程(co-constitutive)。如在 Hannaford(2014)的研究指出,跨國打

工的丈夫持續利用「家用電話」來偵測其配偶離家多遠,由於家用電話僅能在

家裡接,進而限制了女人的移動範圍,Hannaford的受訪者甚至表達自己連出門

買菜都有困難。

基於這樣的理論基礎上,「遠距離移動力監控」正是在跨國溝通與家庭

關係當中共構出的遠距離家庭管控形式。這種移動力的管控,也正顯露出家庭

對於女兒能力的不信任。多數受訪者強調,她們不論遇到怎樣困難的事,都不

願意中途回國,正是因為:「感覺以後媽媽就會拿出來說嘴,就是你當初說要

去澳洲結果沒做什麼事情又回來,還浪費⼀一堆錢(Jessa)」,或「反正我死都

不會回來的,回來了那些敲邊鼓的親戚就得逞了(Shoshanna)」。

Page 48: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8  

家庭對於女兒能力的貶低,卻矛盾地成為了女兒不能回家的原因。正因

為移動力的限制是一持續過程,女兒若輸誠中途回家,由於有一次失敗的經驗,

則會導致其未來移動力更容易受到家庭限制。Shoshanna更強調,在台灣有獨立

能力的人,才有辦法在澳洲獨立生活。這樣說法中,更證實了澳洲作為獨立者

才能夠立足的地方,若是中間輸誠,則會破壞自己獨立的形象。同理,受訪者

的工作狀態也會影響到獨立形象,若工作不穩定,收入不足,則會導致家人的

質疑,以致於否定澳洲打工旅遊的價值,然而,同時否定了受訪者決策的能力。

然而,主動聯繫者多數為母親。 母親作為主動聯繫者,成為了女兒赴澳

打工旅遊的移動母職(mobile motherhood)實行者,家中的照護工作包含了食

物準備、健康關照等層面(Zelizer, 2010),如 Shoshanna說:「不太⼀一樣。我媽

就會⼀一直問說身體好不好,吃的習不習慣。好像都是我媽猜出來我有沒有感冒。

我爸都是問我⼀一些,⼯工作,要去哪裡玩。」。在 Shoshanna的描述中,包含了

食物與健康的問題,對於身體與飲食的關心,是母親在跨國溝通中比較在意的

事情,顯示了母職實行的跨國溝通。亦如 Amy論父母的差異:「我媽就是會關

⼼心,⽣生活雜事。就⽣生活雜事阿,就是住哪裡阿。我爸會比較關⼼心風景阿、地理

環境之類的」。相較之下,父親則會在意其他的問題。

儘管,母職的實踐通常不被視為必要、重要,甚至是困擾的來源。相對

而言,本文情境中父親反而被建構成比較開明、民主的角色。在受訪者的說法

中顯示,父親在家庭中比較少成為聯繫的角色,「不在意」、「放心」變成了

父親的主要特徵。

我爸沒有覺得怎麼樣,我媽跟我爸的教育是⼀一收⼀一放。只要做不是壞的事情,我爸就會說好阿就去試⼀一試。只要在他能⼒力範圍內,就可以。我媽就會覺得,她會 concerned 很多事情。他們兩個就會相互拉扯。只要我爸 ok,我媽就會 ok。…我爸都只有⼀一兩句話⽽而已。我媽就會問我說要不要跟爸爸講話,我就說爸爸在哪裡,我爸就說我在這裡,然後我爸就跑去看電視了。他只要確認⼈人身安全就好了。(受訪者 Jessa)

跨國溝通,作為家庭關係聯繫的社會過程。受訪者 Jessa的家中正凸顯出

了典型的家庭性別分工。母親負責聯繫遠在海外的女兒,男人則跑去一旁看電

視。然而,正因為負責管教的是母親,進而使得母親成為執法者。父親則是開

Page 49: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9  

明君主。父母在家庭決策中的權力落差,卻不被 Jessa注意,進而認為是父親開

明的表現。Jessa的描述中,母親雖是執法者,但父親才是決定者。父親說好,

母親則不會再有意見。父親擁有決定權(final say)。決定權在過往家庭決策研

究中,是重要的權力指標。

聯繫通常不僅止於聯繫,更是教養、管制的一環,也就隱然地讓母親不

斷進行不可欲母職的過程中,形成母女關係之間的緊張。父親則成為了旁觀者,

獲得了「開放」的盛名。過去研究者提出,密集的遠距母職(intensive

mothering)則因為傳播科技的增生、成本降低,而有可能,卻又帶來親子關係

的緊繃(Madianou & Miller, 2011; 2012)。Thelma、Miranda、Jessa與Mackenzie

都表示非常害怕母親「奪命連環 call」。「密集母職」背後, 重要的問題在

於,從女兒的觀點來看,母親的關心與情感溝通是否必要。Hannah則說:「我

是有點看不太慣現在媽媽很想要融⼊入小孩的那樣。我覺得就算是家⼈人,也是有

點,也是需要⼀一點空間的不是嗎?⼤大家都是很互相的模式」。除了強調不要過

度介入家人生活以外,更是強調一種關係上「互相」進而有平等的意涵。

但我們可以在赴澳打工旅遊中注意到,傳播科技提供出來的,較不是密

集母職,而是不必要母職。這也正是在家母親與在外女兒的爭執所在。過往研

究通常關注的跨國家庭,通常是青少年的在家小孩(left-behind children),與

壯年母親。然而,在赴澳打工旅遊者的家庭中,通常是年長母親與年輕的單身

女兒。年齡與生命歷程的不同,也導致了遠距母職對於受訪者們的意義有所不

同。對於受訪者而言,多數認為母親的聯繫多餘,甚至是對女兒能力的貶低。

其實我覺得這端看於你的⽗父母親把你看成是怎樣的⼈人吧。如果你在你⽗父母的⼼心理,就是無法自⼰己 handle 事情的⼈人,就會⼀一直來煩你阿。(受訪者 Hannah)

受訪者 Hannah則更強調跨國聯繫與個人獨立形象之間的關係。當女兒

不夠獨立時,父母才會有持續利用跨國溝通監控的需求。這種說法也常出現在

訪談的過程中,也就是說,跨國溝通中「不必要母職」的出現,立基於原先的

家庭關係之上。如Miranda則強調自己家管極嚴,她出國的過程中也是常接到

母親要求她早早回國的電話。Thelma也表達類似意見。

Page 50: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0  

跨國溝通必須建立在母女雙方年齡與原有的家庭關係上,進行討論。在

本文的案例中,尤其是個人動機與家庭策略之間的落差,導致了溝通上的鴻溝。

跨國溝通被視為維繫家庭關係重要的一環,尤其當傳播科技的近用普及之後,

多數受訪者皆表達跨國聯繫上沒有困難。但不代表關係會因此親近。

(二)、瑣碎化母職     具有明確控制意涵的跨國溝通以外,過去研究常注意到,母親的母職實

踐多數以「寒暄」(phatic communication)來實踐(Madianou & Miller, 2012;

Chib et al., 2014)。「寒暄」的定義在於,並非強調溝通的資訊,而是溝通的行

動本身,來累積雙方的親密感,使對方知道自己的想念 。在台灣跨國家庭溝通

中的具體展現,就是表達「吃飯了沒」、「今天去了哪」。如 Amy訪談中說:

「媽媽通常比較囉嗦阿。因為我們家的對話本來就是這樣,自⼰己講自⼰己的,就

是也不⼀一定要回復」。其他受訪者則常表示母親比較「囉嗦」,比較容易「擔

⼼心」,導致了在澳女兒的困擾。

在訪談中,注意到受訪者通常能夠很明確地指出父親聯絡自己幾次,為

了什麼目的。一部分因為父親的聯絡次數通常較少。另一個部分,相對而言,

在受訪者的說法中,母親通常都會是比較多話、囉嗦、擔心比較多的人。基於

母親靠著「寒暄」實踐母職以及累積情感的過程中,卻同時也遭受女兒視為不

重要。換句話說,由於多數經由母親維繫的家庭溝通是「寒暄」,則多數被女

兒視為瑣碎而囉嗦的話題。

進而,母親的寒暄被瑣碎化、邊緣化。父親重視的事物比較重要,而母

親重視的則是不重要的瑣事,或過多的擔心。但這種說法,其實就忽略了母親

進行「寒暄」背後的意義:實踐母職的責任。

在分析赴澳打工旅遊的女兒詮釋父/母不同的話題、聯繫頻率,發現

「寒暄」與「管教」的性別化。因此,主動聯繫的雙親多為母親,是家庭中性

別分工與母親實行母職的現象,形成了女兒的「不可欲母職」經驗,其中包含

了「寒暄」與「管控」兩個面向。

跨國溝通延續了家庭協商過程,與母職管控的機械手臂。在家庭中比較

沒有爭執的受訪者中,主要依然是母親聯繫外地女兒。母親不僅是主要聯繫外

Page 51: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1  

地子女的人以外,在訪談的過程中,更可以注意部分受訪者認為只需要跟媽媽

聯絡,因為母親會自動將訊息傳散出去。

媽媽會傳⽂文字訊息,看我那天的⼼心情想不想跟她講電話,如果還滿有空的,就會講⼀一下。(那爸爸呢?)不會,就是跟媽媽講完了,她就會跟其他家⼈人講拉。(受訪者 Hannah)

母親藉由傳播科技延伸母職以外,更成為出外女兒在家中的傳聲桶。藉

由 Hannah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來母親的聯繫工作有其雙面性。基於家庭中

的性別分工結構,母親多數是負責聯繫家庭成員的角色。然而,當母親作為聯

繫外地女兒的主要角色時,又形成了她必須要將資訊分享給其他家庭成員的責

任,尤其是分享給父親。

根據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澳洲打工旅遊的跨國家庭中,母親的角色定

位為向外的管教者與向內的傳聲桶。前者是「不必要母職」中,「寒暄」與

「管教」的兩個層面。「管教」中 重要的,依然是對女兒移動力上的限制。

由於傳播科技使家庭的協商過程延長,母親對於女兒的移動力限制,更是「遠

距離移動力監控」。後者的「傳聲桶」,則又再次確認母親在家中負責聯繫、

處理家庭成員間的訊息流通。母親之所以成為傳聲桶,正是因為她於家中的性

別分工,被期待知道每個家庭成員的近況與聯繫家人,尤其是子女。

二、跨國做女兒

本節進入到跨國做女兒的主要論點,強調女兒跨國之後,聯繫家庭的實

踐依然多於男生。藍佩嘉(2008)提出「孝道轉包鏈」的概念,強調家庭內部

將照顧勞務轉包給媳婦後,再經由跨國轉包給外籍看護。然而,情感支持的工

作,卻是女兒無從轉包的孝道實踐之重要面向。本文強調地理距離儘管拉長,

由於跨國溝通的頻繁,並未降低女兒進行孝道實踐,尤其是提供情感支持、進

行情感管理的責任。在台灣家庭社會學的實證研究指出,女兒與父母的情感連

帶,高過於兒子(林如萍,2012)。

(一)、道德論述與跨國溝通  

Page 52: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2  

在本節的討論中,則注意到女兒與父母的代間情感互動無從轉包。女兒

與父母的情感連帶高於兒子,正是基於持續地聯繫、情感互動形成。到了跨國

家庭當中,依然如此。由於情感上的支持與照護勞務不同,較不需要肉身在場

與勞務付出,因此可以藉由跨國溝通來實行。相對而言,似乎比較不重要,但

情感支持依然是照護的一環,對於情感支持負擔實在存於與受訪者的訪談過程

中。

本來就不能讓⽗父母擔⼼心阿。我是這樣覺得。我都會叫那些不打電話回家的⼈人打電話。我遇過那種⼀一年打不到五通的。我也會問他們,我就說你們是家庭破裂(受訪者 Shoshanna)。

更直接指涉到孝順的受訪者,則是 Hannah與 Amy。Amy則認為定時打

電話回家,正是顯示自己安全的一種孝順態度:「我覺得也是孝順的⼀一種。我

覺得也是孝順的⼀一種吧,畢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就是定時打電話回家,不讓

⽗父母擔⼼心」。多數受訪者表示與家人聯繫、不讓家人擔心是必要的跨國聯繫目

的。只有少數不認為跨國聯繫是責任。在 Shoshanna的訪談過程中,她的論述

則會形成更強烈的道德論述。第二,聯繫的次數也是重要的指標,Hannah強調

自己的哥哥赴澳後只打電話回家過一次。進而顯示了哥哥出國之後,缺乏對家

人的關心。

道德論述的建立也正與孝道相關。在受訪過程中的對話,有時比較少聯

繫、不聯繫的受訪者則會表達自己「不孝」,或不斷地與其他認識的朋友、受

訪者比較打電話回家的頻率,進而確認自己的「孝順」位置。在與 Shoshanna

訪談的過程中,她談論起跨國打電話、聯繫,特別強調若不很少打電話回家,

不僅是家庭感情不好,而是「不孝」的表現。但藉由跟家人聯繫來表達關心,

作為一種孝實踐的說法,卻是在離開台灣後才出現。Shoshanna表達:「雖然說

我在國外頻繁地聯絡我的⽗父母,但是我在台灣幾乎不打電話回家」,因為「不

⼀一樣阿,因為你在台灣他們很即時地可以打電話給你,導致我個⼈人認為主動打

電話回家好像沒那麼重要,每個月⼀一通也可以」。

由於地理上的隔離導致跨國溝通成本高於同在台灣聯繫的成本,跨國溝

通成為了實踐孝道的重要實踐。Shoshanna的論述,尤其強調當跨越國界,不住

在同一個屋簷下以及父母聯繫的能力降低時,導致女兒主動聯繫是重要的孝責

Page 53: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3  

任。在上一章以 Amy與 Hannah的說法,已經強調了女兒在家中代間交換以

「情感支持」為主。進而 Amy更說:「定時打電話回家,不讓⽗父母擔⼼心」,強

調聯繫對於跨國女兒的重要性。同時,對於 Shoshanna而言,這也是一種彌補

想家之情的方法:「說真的在國外,你思鄉感會變得非常重,想家阿,或者就

是報平安」。「報平安」確認自身的安全與身體康健,如母親在意小孩的身體、

安全一般,正是女兒對於母職的回應。

本文雖然強調主動聯繫作為一種重要的跨國孝實踐,同時是不可轉包的

孝實踐。但不等同於代間情感能如 Shoshanna 或 Amy 等人這般順暢、毫無緊張。

也正如受訪者自己觀察他人,也常觀察到其他人較少跟家庭聯繫。這樣跨國的

情感聯繫能夠緊密,正是因為這幾位受訪者原本的家庭關係較密切,以及行動

符合「好女兒」期待。

在這樣的前提下,才得以建立出跨國溝通的「道德論述」。不聯繫形同

不孝、家庭破裂或情感淡薄。正是因為地理上的距離加上跨國溝通形成唯一的

聯繫方式,進而使得跨國溝通的責任相形重要,更甚於人在台灣時。更重要的

是,這個道德論述同時指向了女兒在家庭價值中的情感責任,強調女兒於家庭

的代間交換主要以情感與勞務交換為主。當人不在台灣無法提供身體上的照護

勞務時,情感交換則相較下更加重要 。除此之外,由於情感交換可以藉由跨國

溝通達成,進而使得女兒與家庭之間的情感交換,無從轉介他人之手。

在此論述建構下,跨國溝通時使用的傳播科技亦在論述與科技的共構關

係中,凸顯了傳播科技的選用作為一種孝順道德實踐。

像我男朋友跟他家⼈人聯絡都是寫 email,我就覺得,怎麼那麼淡。他只用 email,他完全不打電話回家,他覺得沒必要。對耶,他也覺得沒有必要,我覺得也很奇怪。(受訪者 Amy)

Amy針對自己對男友的觀察,發現男友只跟家裡面寫電子郵件,進而認

為「電子郵件」的聯繫是關係較「淡」。由於對她而言,視訊、網路電話是更

好的選擇。Amy認為「看到⼈人也滿重要的,所以我還是會調成有視訊的。聲音

的話有種沒有親近的感覺。聲音的話不就像你寫⼀一封信回家不也⼀一樣」。

藉由 Amy的解釋,發現到不同的傳播科技選用,不只是傳播科技可得性

(availability)的問題,更是道德與情感的選擇。延續著前面關於「孝的道德論

Page 54: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4  

述」之建構,也將傳播科技的角色一併考量進來。下一章會更仔細地討論傳播

科技於跨國家庭中的角色,因此不再此多贅述。

(二)、跨國情緒管理     在赴澳打工旅遊的情境中,本文將女兒聯繫家人的意義,放在家庭策略

與個人動機的協商中檢視。如前面所強調的,原有的家庭關係,高度影響到跨

國後兩端的溝通。

上一節強調女兒如何將跨國聯繫建構成一種孝的道德論述與實踐。然而,

通常得以建構道德論述者,多數為原有家庭關係較好,並未因為赴澳打工旅遊

的決定造成家庭關係較為緊張的受訪者。

因此,接下來我們將較為注重原有家庭關係因為赴澳打工旅遊的決策,

而有些許緊張的受訪者進行討論。進一步思考:聯絡與不聯絡的意義。這部份

的討論,一部分來自於上一節討論的「不可欲母職」,以及面對「不可欲母職」

的受訪者之反應。

不常聯絡的原因是因為想法有差,常常講⼀一講就吵架所以想説那就少聯絡知道彼此平安就好。(受訪者 Ryan) 我是⼀一個非常不願意…我不是不願意跟家⼈人聯繫,就是我沒有打電話回家,就是我平安。等到有⼈人通知你的時候就是出事了。(受訪者 Jessa)

因此,跨國溝通中介協商與爭執的家庭關係。以上兩個訪談節錄,則可

以很明確展現家庭策略,尤其是父母認為赴澳打工旅遊之目的,以及女兒的個

人動機差異。家庭內部的協商過程,有時會導致衝突,本會因為地理距離的分

離而減少女兒心理的壓力。傳播科技則讓雙親控制得以跨海延伸。

正如上節討論的不可欲母職中的遠距離移動力監控,常會導致在外女兒

不情願與家人聯繫的結果。Jessa與其母親的聯絡,常常因為母親找各種理由希

望女兒回家,而導致 Jessa的壓力,進而選擇「盡量不聯絡」。然而,Jessa並

非特例,受訪者中有三分之一認為,可以「盡量不聯絡」比較好。

不過,儘管盡量不聯絡是主要的目的,但傳播科技的溝通責任卻仍然在。

本文注意到,主動聯絡不一定代表「想要聯絡」,更是在於處理家庭關係的緊

張,尤其是家庭與女兒雙方的情緒、感覺。

Page 55: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5  

訪問者:在澳洲有跟家裡的⼈人聯絡嗎? Miranda:有阿。因為我不打去,他們就會打來。 訪問者:什麼意思? Thelma:如果不是你自⼰己打回去的話,他們就會有點吵。 Miranda:因為如果不是我打去,他們就會打來,他們就會念阿,然後就會質問你為什麼沒有打電話。所以還不如你打電話過去,然後講個 10 秒鐘,就掛掉。

在受訪者的回應中,則依然多數呈現為聯繫責任,尤其要管理家庭中的

情緒,以免導致家庭,尤其是母親的不滿。Parreñas(2001:126)研究菲籍女

性家務移工的家庭關係時,強調移民的雙親擁有較多的權力。除以匯回款提供

經濟來源,由移民雙親開始的跨國電話,由小孩來接收。 也包含了孩子不可移

動(physically immoblized),也正是權力上的弱勢表現。以這幾個指標來看,

赴澳的女兒看似取得了跨境移動、經濟獨立與主動聯繫選擇權,可以取得更多

的權力。

然而,從受訪者Miranda與 Thelma的對話中來看,主動打電話回家不一

定是權力的展現,倒是必要的家庭溝通責任。為了避開更多家庭之間的爭執,

與其完全不聯絡,不如靠著展現誠意的主動溝通來緩和家庭關係緊張。這也就

導致了「盡量不聯絡」與「主動聯絡」看似衝突,卻其實合理的跨國家庭溝通

情境。

更進一步推論,Thelma與Miranda的討論指出一件事情,主動聯繫雖然

是一種責任,卻也同時是減低自己焦慮、困擾的方式。也就是,面對母親可能

有的負面情緒,尤其是在家庭關係較為緊張的狀態下,主動聯繫來消卻雙方的

負面情緒是一個重要的方法。

「盡量不聯絡」以外,受訪者 Candy 則在訪談中,表達類似愧咎的情緒。

愧咎來自於父母不同意其離家,但她卻還是離家赴澳。在這樣的情境下,與家

人聯繫得責任顯得是補償的方法。

因為爸爸媽媽會擔⼼心阿。⽽而且,我覺得他們不想要我來,但我還是來了,那⾄至少聯絡家⼈人是我可以做的事情。他們就讓我來,⾄至少我常打給他們的話,自⼰己也比較好過。…就不會覺得疏離了,沒有聯絡。(受訪者 Candy)

Page 56: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6  

缺乏家庭支持的遷徙除了可能難以成行,更可能會導致跨境移動者更多

情緒的壓力,以及移居異地得愧咎。這類負面的跨國情緒則需要以傳播科技的

聯繫來達成補償(Baldassar, 2008)。Candy的愧咎,則是因為不能夠符合父母期

待,進而利用傳播科技來補償這樣子的分離情緒。Candy的描述符合 Baldassar

(2007)的研究。認為從國家、社群、家庭的遷移歷史,在文化上形塑了理想的

家庭關係與社會義務。照顧家人、住在一起或符合父母的意願,是台灣家庭的

重要價值。這也使得赴澳打工旅遊者缺乏「離家執照」(license to leave)

受訪者的例子闡明了在於跨國溝通的責任履行其中,同時也是進行家中

的情緒管理。避免父母生氣是主要的聯繫目的,而之所以減少聯絡頻率、一次

聯繫多久或話題,都是嘗試在情緒衝突降到 低的前提下進行。不聯絡同時也

會導致個人的壓力,由於不確定家人是否對離家者不滿,或甚至自己決定要出

國,不顧父母意願,也會導致個人遷移後的壓力。

因此,這群受訪者的跨國溝通是一種「跨國的情緒管理」(transnational

emotional management)。也就是說,藉由跨國溝通處理「不可欲母職」導致的

負面情緒或壓力。主動聯絡既可以減少母親的焦慮、困擾或憤怒。同時也減少

了女兒的壓力。因為過久的「不聯繫」,多數會導致母親的不滿,更可能會導

致雙方的爭執。一部分肯認家庭權力作為個人壓力的來源,同時強調受訪者們

擁有主動控管雙方情緒的能力。跨國做女兒的重要面向在於,進行家庭中的

「跨國情緒管理」。這種情緒管理是在於家庭的兩端同時進行。一方面降低雙

親的焦慮、擔心或憤怒,另一方面降低自身的壓力、愧咎之情。Parreñas與

Baldassar過往的研究都提及跨國狀態2與情緒的關係,尤其在母親離家的痛苦

(pain)與女兒離家的愧咎。在Madianou & Miller(2012)的研究中,強調使

用傳播科技的選擇上,其中的重要因素不僅有傳播科技的可得性,情緒管理也

是重要的一環。由於在傳播科技多樣化的時代,傳播科技的可得性提高,行動

者則在一個多樣的傳播科技環境中,選取 適合雙方關係與情緒展現的傳播科

技進行溝通。

不過,本文將跨國溝通的情緒管理與溝通責任的層次並置,而非僅是傳

播科技的選擇上。建立在跨國家庭中原有的緊張或平和,導致了赴澳打工旅遊

                                                                                                               2  藍佩嘉、吳伊凡(2011)引用 Waldinger(2008)的說法,認為「跨國主義」(transnationalism)的通用譯法不合適,應當翻成「跨國狀態」。

Page 57: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7  

的女兒進行跨國溝通時,有不同的意義。尤其在於藉由溝通的時間、頻率來管

理兩邊的情緒。

延續著過往經驗研究的豐厚討論,本章更指出溝通責任除了是家庭權力

施加於女兒,女兒更是主動利用跨國溝通進行雙方的情緒管理。撫平家人端的

不滿、減低家庭關係的緊繃,以及自己的情緒。因此,聯繫與否,除了是權力

的展現以外,更是情緒管理的重要策略。

(三)、性別化的跨國溝通:來自女兒的證據     以下要進一步強調,台灣家庭對於遷徙者的規範性力量是高度性別化的。

Parreñas(2005)亦指出,移民母親對於女兒與兒子在跨國溝通上,談論的話題

不同,要求亦不同。女兒不僅要負責處理匯回款,更要負責了解家庭成員的近

況、生活好壞等,並且報告給母親知道,兒子則僅需要處理好自己於學校的表

現。

由於有小孩赴澳打工的家庭當中,有各種家庭的組成,例如單親、兩個

女兒、一男一女等,但很少家中有一男一女皆出國的案例。受訪者 Amy則是剛

好有一個哥哥也在她回國後一年赴澳打工。根據 Amy的訪談,可以看出家庭中

對於子女的不同期待。

家⼈人對於男⽣生的期待比較⾼高,就是像錢之類的,對⼥女⽣生的期待比較是⼼心靈上的,就是普遍傳統觀念覺得⼥女⽣生在家打理好家裡就好,像如果結婚的話,男⽣生不能去的原因會是男⽣生要賺錢,⼥女⽣生如果要出去,是要照顧家裡。⼥女⽣生要照顧家裡,不是⾦金錢上的照顧(受訪者Amy )。

正因為女兒對於家庭的責任是「心靈上的」,Amy對於女兒在家庭的角

色,主要在於情感支持、相互關心上,而非經濟支持。因此,赴澳打工旅遊,

無論家庭是否支持,在家庭內部的分工上,女兒不需要以匯回款來表達對家庭

的負責。但,女兒並未因此免除與家庭進行心靈交流的工作。也就是說,女兒

在家庭的分工中,依然被視為一個照護給予者以及聯繫全家人的角色。大多數

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都有在跟家人聯繫時,被要求關心家人。Miranda被要求

關心加入大學裡異議性社團的妹妹。

Page 58: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8  

相對於女兒,兒子的情感能力缺乏,則成為家庭內中 重要的差異。

明顯的例子正是 Amy,訪問 Amy的時候,她哥哥正在澳洲打工旅遊。

我哥現在也在澳洲,他受到比較⼤大的阻⼒力。因為我們兩個個性不⼀一樣。我比較能夠依照環境⽣生存,我比較會跟⼈人相處,我哥就比較沒辦法(受訪者 Amy )。 我覺得他不太會跟家⼈人說,我覺得這是問題比較嚴重⼀一點。就連我要出去,前⼀一個禮拜他的家⼈人才知道。…他很少跟家⼈人講這些事情,跟討論。男⽣生跟⼥女⽣生好像有差別(受訪者 Charlotte )。

在家庭內部的聯繫,兒子是無能於情感支持、相互溝通等較偏情感的面

向。對於家庭內對於哥哥出國決策的協商過程,Amy觀察到 不一樣的地方在

於兒女的個性。她哥哥受到比較大的阻力,除了因為賺錢、工作以外,更重要

的一點在於跟人相處的能力。在她的說法中,哥哥缺乏的是與人共事相處能力。

然而這種能力應該如何比較出來,我們可以觀察 Charlotte對於其男友的描述,

她認為 大的問題在於她男友的溝通能力低落,甚至不願意溝通。 Hannah對

此有非常明確的討論。

⼥女兒跟兒⼦子還是有差阿。我覺得有差的不會是,我⽗父母對我的什麼要求。是妳能夠感受的東西本來就比男⽣生多。妳在家裡你可以感受到,像媽媽在不開⼼心哪。是不是應該要做⼀一點什麼事情,逢年過節阿怎麼樣。那其實是,男⽣生沒有想到那麼多,那其實妳不做,我媽也不會覺得怎麼樣。她只會覺得小孩⼦子怎麼都那麼不孝順(受訪者Hannah)。

Hannah這邊提及的孝順,直接牽連到了「是妳能夠感受的東西本來就比

男⽣生多」,也就是女兒必須要負責在家中觀察每個人的情緒,提供相應的情感

支持,尤其是對於母親。「孝順」的概念在這裡出現,並非偶然對兒子的建構,

則在缺乏情感的面向。其中,溝通能力與社交能力的缺乏,也正是因為這種

「感受」的缺乏。不僅是在菲律賓的脈絡中,對兒子與女兒的期待不同

(Parreñas, 2005)在台灣家庭社會學的實證研究指出,女兒與父母的情感連帶,

高過於兒子(林如萍,2012),實證研究亦指出,女兒在家中的勞務與情感交

換是重要的孝實踐。但,女兒儘管較常與父母聯繫,卻不一定保證親密關係的

Page 59: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9  

品質。在打工旅遊的跨國家庭當中,可以注意到台灣家庭內部性別分工的延伸。

從溝通責任到跨國情緒管理,都有高度的性別意涵。

在 Amy的案例中,儘管兄妹時間交錯地前往澳洲打工旅遊,但兩人被要

求與家庭聯絡的狀況則不同。

像我哥如果不在家,我家⼈人要跟他聯絡,就要靠我。我爸要講什麼話都要我轉達給哥哥。我哥有養魚,我爸要我傳訊息給我哥,結果我哥不斷打給我。當初我出國的時候,我家⼈人就不會叫我哥負責聯絡。但像是我哥在國外就很少接電話,也不會回撥。像我看到我媽打來沒接到,我就會回撥(受訪者 Amy )。

Amy認為哥哥並沒有如自己那樣在意家庭聯繫的工作,在國外很少接電

話。進而以自己在國外的經驗比較,她只要有電話就會回撥,也會主動與家人

聯絡,但哥哥不會。Amy的描述更進一步指出,女兒在家的時候,父母經由女

兒作為傳聲桶與在外地的兒子聯繫。 然而,在訪談的過程中,Amy表示父母反

而比較反對哥哥離家,而非自己。因為哥哥比較不會與人相處。

在 Louise的個案中,也凸顯出身為女兒,分享家中的情緒、代間交換帶

來的情感連帶,就算人在國外也不能少。她表示自己在國外時,由於家中出了

許多事情,包含姊姊與家庭的爭執、哥哥悔婚。這些家庭事件導致母親有許多

負面情緒,但當下家中的狀況正好無人可以處理母親的情緒。進而,Louise儘

管人在澳洲,則要負責傾聽母親的心情,與之互動。在這樣的狀況下,儘管

Louise在地理空間上離家 遠,卻又是負責 多情感交換的子女。

家庭內部的性別政治之一環,尤其牽涉到家庭的性別分工。從上來看,

女兒帶有高度責任處理家庭內的情緒。女兒們對於離家、不聯繫帶有的罪咎感,

或是不聯繫可能受父母指責的壓力,都有一部分來自於台灣家庭觀念中對於女

性的期待。包含了女性應當負責聯絡情感、情感支持等家庭內的性別分工。

藉由 Louise與 Amy的例子,回地理距離並沒有取消女兒需要進行情感

交流、溝通的責任。然而,在不同的家庭關係中,則有相異的形式。本文大致

上藉由感情較好與較為緊張兩組,前者建構出跨國溝通的「孝道德論述」。後

者則藉由跨國溝通進行「跨國情緒管理」,稍減雙方的緊張關係與情緒。 後

則經由更多經驗證據,強調情感交流在家庭場域中的性別化。

Page 60: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0  

三、女兒的技術:傳播科技的選用與避用

前主要分析跨國家庭的協商,以及跨國後的溝通。發現家庭中的性別政

治與原有的家庭關係一直影響著跨國後的溝通過程。然而,跨國傳播有其基礎

建設(infrastructure)。傳播科技作為重要的社會資源,在家庭內部如何分配傳

播科技,則是重要問題。Wilding(2006)提出「虛擬親密」(virtual intimacy)

一詞,描述家庭藉由傳播科技來維繫親密關係。 Madianou & Miller(2012)以

「中介親密關係」(mediated relationships)強調傳播科技不是中立的技術。傳

播科技與親密關係相互建構。因此,本章一樣以這兩個問題切入家庭中的傳播

科技。也就是說,傳播科技不再是獨立於社會關係之外,而是與親密關係相互

構成。

本節要討論親密關係,尤其是家庭關係與家庭價值,如何跟傳播科技互

構。Madianou & Miller(2012)強調新媒體的增生,提供了非常多不同種樣貌

的通訊軟體與載具。也就使得傳播科技的可得性(availability)不再是唯一的討

論。在哪些關係當中,使用什麼樣的傳播科技,選用哪些,不用哪些,成為了

研究焦點。Madianou & Miller(2012:103-139)將傳播科技,基於功能分成三

類:簡訊溝通(text-based communication)、語音溝通(voice-based

communication)及多媒體溝通(multimedia communication)。本文沿用他們的

三個功能分類來處理為數雜多的通訊軟體,以及多種通訊軟體其實共享相同的

功能,包含視訊、訊息與電子通話。在我的資料中,多數受訪者強調的都是文

字、聲音與影像的差異,而非各個傳播科技的差異。不同的傳播科技也提供了

相異的溝通方式,或是功能是否順暢。我認為,利用這三個分類可以將過多而

零碎的傳播科技選用,縮減成三種主要特徵。

在諸多零碎的資料與受訪者的選擇當中,本文想要提出以「女兒的技術」

來捕捉整個選擇的過程。「女兒的技術」包含了選擇特定傳播科技與避開特定

的傳播科技,重點在於維繫家庭關係,滿足孝的論述同時,也不能夠導致個人

的壓力。尤其受到監視與管控時,如 Horst(2006)與 Hannaford(2014)指出

過度聯繫導致親密感降低與監控的困擾。這正是受訪者們的主要原則。 同理,

Madianou & Miller(2012)則指出權力則是溝通雙方權力不對等時,如雙親-

小孩之間的權力不對等,傳播科技如何加強或中介這類權力不對等,如何被使

Page 61: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1  

用來控管小孩。情緒、身體亦被發現是聯繫雙方在家庭關係中,選用和種傳播

科技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的受訪者當中,可以注意到一個趨勢。當受訪者與家庭的關係越是

親近、沒有衝突,通常會使用各種傳播科技,包含多媒體、語音和簡訊溝通的

傳播科技,聯繫達成的效果更多為「維繫」(sustaining)。避用的情況與描述

則會較少,儘管有,也並非為了避開監控或壓力。但若相反,受訪者與家庭關

係若因為赴澳打工旅遊緊繃時,則會是有更多避用的情境發生,通常不會偏好

多媒體溝通的傳播科技,反而是偏好簡訊溝通。跨國溝通的社會結果較成被描

述成「損害」(damaging)的親密關係。

受訪者講出了大致三種挑選的脈絡。 第一,由於聲音帶來了「時空的同

時性」,「情緒」則成為重要的因素。情緒不好時則會選擇避開與家人聯繫,

尤其是不使用聲音傳播。雙方的情緒的真誠,一部分是維繫感情的重要因素,

卻也是造成困擾的壓力。二、身體,身體的訊息可以經由聲音溝通傳達。然而,

只要是健康狀況出問題,則需要避開使用聲音溝通,以免導致父母知道「生病」

一事,進而引發父母擔心。這個選擇亦是高度嵌合在家庭的關係當中。三、簡

訊溝通缺乏社會提示(social cues),導致親密的話語可以用一種比較含蓄的方

式表達,進而達成親密關係的維繫。而這種含蓄情感的社會性(sociality),正

符合了台灣的家庭文化脈絡。同理,也因為 缺乏社會提示,使得簡訊溝通是

少被提及需要避開的傳播科技,如 Line、手機簡訊等。

因此,在選擇傳播科技的過程時,其實孝的觀念正在其中作用。因此,

孝的技術同時是一種傳播科技提供的機會,也是在親密關係內如何選擇傳播科

技來使用。沒有這麼多種傳播科技的選擇,則不可能有這種技術。然而,若不

在特定的親密關係之中,則不需要考量情感、身體等問題。

女兒的技術,是傳播科技與台灣家庭的親密關係相互構成的一種現象。

傳播科技所中介的親密關係(mediated relationships),不只是中介,更是一種

形構。儘管在選用任何一種傳播科技時,有許多相異的看法。但基本上,本文

站立在家庭價值與傳播科技選用的關係上,注意到傳播科技更是鑲嵌在家庭價

值之中,而非之外。

 (一)、迴避的策略

Page 62: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2  

當與受訪者談起「語音溝通」時,則會提及情緒、健康作為考量是否要

打電話。聲音,傳達會提供較多社會線索,容易洩漏實際的情緒、身體狀態。

過去研究常強調聯繫、使用傳播科技為親密維繫,亦包含了母職工作的展現

(Horst, 2006; Kang, 2012; Madianou, 2012; Madianou & Miller, 2011; Parreñas,

2005)。母職的照顧範圍包含了健康、情緒問題。

「避用作為親密迴避」剛好在親密與監控的光譜中間,可能會有兩個狀

況。第一是藉由避免父母擔心,來維繫家庭中的親密感,與表達體貼。第二,

亦可能為受訪者詮釋成一種避開母親過度關心的情形。因此,親密感維繫依然

包含了一種對監控的迴避。

第一種狀況,避用特定傳播科技來減少雙親擔心,依然是一種親密感的

維繫,不一定是抵抗雙親掌控。本文想要強調,在特定的情境中,女兒們會為

避免雙親擔心,進而避開語音溝通。 顯著的是當感冒、心情不好時,語音溝

通則會被避開使用。Shoshanna提出了聲音帶來的困擾:

Shoshanna:我覺得聽到聲音非常重要。比看到⼈人還重要。(為什麼?)因為,基本上在那邊聲音比影像來得即時,因為網路實在太慢了。 訪問者:會有特別的時候不想聯絡? Shoshanna:感冒可能會,但也是會打,因為我就是會固定打回家。 訪問者:會說(你感冒)嗎? Shoshanna:絕對不會。(他們不會聽出來?)會。他們會說你是不是感冒,我會說沒有阿,是收訊太差了。你絕對不能讓他們知道你感冒。就是不能讓⽗父母擔⼼心。 我不太會講不好的事情,不想要讓別⼈人擔⼼心自⼰己。像我⼀一個禮拜⽣生病很嚴重,⼀一直發燒又⼀一直吐,但我那週就沒有打電話回家,不能讓家⼈人知道你這個樣⼦子,以免導致家⼈人擔⼼心。我都是感冒好了之後才會打回家。會特意避開電話。嘗試快點結束電話。假裝在做別的事情來快點掛掉電話(受訪者 Amy)。

前面我們已經強調,定期聯絡重要性在於「不讓父母擔心」作為一種孝

順的表現。然而,當感冒、心情不好時,都會是「讓父母擔心」的狀況。聲音

因為攜帶著身體的訊息,包含鼻音、噴涕或精神不濟,都可能靠著聲音透露出

來。由此看來,避開依然是一種親密關係與雙方體諒的展現。過往研究多強調

聯繫作為一種親密關係的維繫,而忽略了避用的意義。

Page 63: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3  

本文中,多數受訪者都會有類似 Amy與 Shoshanna的考量。尤其在於語

音溝通時,「身體」的訊息已經會透露出來,導致受訪者會刻意避開語音溝通

的傳播科技。通常會在生病完了之後,才再次打電話。身體作為重要的線索,

使得「不讓家人擔心」的論述同時與傳播科技的選用也相互形構。身體不好時,

不得能夠使用電話、視訊等功能,以免招致不必要的擔心。如 Amy前面已經引

述到的話:「畢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就是定時打電話回家,不讓⽗父母擔⼼心」。

身體也正是台灣家庭價值中,親子關係間重要的面向。過去跨國溝通研究容易

忽略「身體」。 在Madianou & Miller(2012)的研究提及「身體」,強調母親

使用傳播科技來持續觀察小孩的成長。因此,身體是挑選傳播科技重要的面向。

相對於母親基於「身體」而選用視訊、照片等來觀看小孩的身體,作為母職工

作的重要面向。女兒也正意識到此,進而當身體狀況會使父母擔心時,避開與

父母的聯繫。

此外,Amy的案例更明確地顯示了有意識地避開特定科技的「避用」意

義。在她的描述中,一直強調越多社會提示,如視訊、臉書等傳播科技,才屬

於親密的科技。然而,在身體不適時,卻會減少聯繫時間與「會特意避開電話。

嘗試快點結束電話」。因此,在避用的意義上,則顯現了人們原有一個較為穩

定的溝通模式,包含哪些關係,使用哪些傳播科技來進行溝通,頻率等。而當

在特定的情境中,這個較為穩定的溝通模式則會被避開。選用其他的傳播科技

或減少聯繫的頻率。

第二種狀況,語音溝通同時有「情緒」的問題。Hannah強調了情緒對於

她選擇使用哪些傳播科技的問題:

所以我在我自⼰己還,換⼯工作阿,或⼯工作不順的時候,可能會比較不想跟家裡的⼈人聯絡。那時候你沒什麼⼼心情講話,加上妳又不想要被太多的關⼼心煩到。會想要聯絡的時候,就是你比較穩定的時候,就是你有那個餘⼒力去陪他們聊聊天阿或什麼的(受訪者 Hannah)。

心情不好的來源包含了:換工作、工作不順。她強調「不想要被太多的

關心煩到」。這也同時是「使人擔心」與「關心煩人」的一體兩面。也就是說,

受訪者一部分不希望父母擔心。另一方面,關心也會導致受訪者的心煩。有趣

的在於,這正是如 Hannah 等其他人,偏好簡訊溝通的原因之一。情感的傳達,

更加婉轉與有距離,減少了雙方有過多情緒的狀況:

Page 64: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4  

我覺得用⽂文字會比較好表達,畢竟你到這個年紀,也不是小孩,很多事情也可以自⼰己 control,那你講電話,硬要講說,「實在很想你」,「實在覺得住在家裡比較好」,講這種話,你也不知道該怎麼收尾吧。其實你講這個⼼心態只是,我要告訴妳訊息。你可能不想聽到說:「那妳趕快回來」,或者是,她在電話另⼀一邊啜泣。但像是訊息這種事情,這種話妳傳出去了,她可能回妳⼀一個貼圖。就是是很好收尾的(受訪者 Hannah)。

這部份的討論,正好回應到了女兒的聯繫是一種「跨國的情緒管理」。

在選用傳播科技時,必須要確認雙方的情緒,以及不會導致自己更多情緒上的

壓力。這導致了簡訊溝通被偏好的原因。情緒不好時的避開,更是在避開「遠

距離移動力限制」,母親要她「回家」的問題。

「多媒體溝通」時,包含 Facebook、Facetime3、Skype等,則會出現監

控、管教的考量。受訪者比較常有監控自己貼文的動機,以及害怕其他生活細

節洩漏給雙親知道。如 Charlotte的說法:

SKYPE 比較少,因為我也比較少用。爸媽都會用 line 跟 skype,他們都在 OO 電信⼯工作。連 FB 都有。我媽反⽽而不太愛傳簡訊。有時候你發佈在 FB 跟 line 的動態他們看不到,有時候是好事,因為他們比較不會擔⼼心阿。你看我媽有臉書,我不能夠在上面說。(所以你會特地隱藏?)會阿會阿(受訪者 Charlotte)。

除了像 Charlotte一樣,是怕在臉書上隨意貼文,會導致父母不必要的擔

心以外,Lucy:「(哪些動態是不能給爸媽看的嗎?)那就不 po 啦。(像是

哪些?)比如說去夜店玩的阿」。由於她表示,母親會問她說上傳的照片在哪,

「是不是會喝很多酒?」等問題。以往研究中注意到臉書這類社交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進入家庭後,母親成為小孩臉書上的「隱形觀眾」(invisible

audiences),一部分讓母親得以無聲地觀察小孩的一舉一動(Chib et al., 2014)。

另一方面,小孩也會發展出阻隔父母的策略(Madianou & Miller, 2012)。如 Lucy

談自己的妹妹用 instagram來營造「無家長」(parent-free)的網路空間,以及

母親對自己身邊的男性友人特別關注。

                                                                                                               3  iPhone iOS 中內建的視訊軟體。僅有在雙⽅方都使用 iPhone 時能夠使用,是網路視訊(webcam)的⼀一種。

Page 65: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5  

現在媽媽們最愛玩 facebook 了。像我妹現在都不在 facebook 上 po⽂文,她現在都用另外的軟體。她都用 instagram。因為他說現在facebook 已經是婆婆媽媽的天堂了。……我媽就會研究很仔細,像我跟哪個男⽣生拍照阿。我爸就沒怎樣,沒什麼。我媽是不會管我啦,但就是⼀一個⼋八卦的⼼心態⽽而已。都是阿嬤會比較常說朋友不要交太多。她就覺得單純⼀一點就好了(受訪者 Lucy)。

在 Lucy的說法裡,發現「負面情緒」會使父母擔心以外。對女兒的「身

體」與女兒的「性」(sexuality)監視更是重要。她害怕透露出破壞「好女兒」

形象。進而自我審查,就不上傳到臉書。過去研究上,由於建立在「跨國婚姻」

的背景,傳播科技主要監視的是「不忠」(Hannaford, 2014; Horst, 2006;

Madianou & Miller, 2012)。然而,在本文的跨國家庭脈絡,則是父母監視、管

教女兒的權力。其包含傳播科技帶有身體與性的訊息,則需要特別注意。

受訪者通常是談到「多媒體溝通」時,才會提起家長對於「性」的監控。

不僅身體與性,也包含了「性取向」。Manalansan (2006)是較早在移民研究中

提出性別與酷兒概念者,批評過去移民研究中忽略同志與酷兒的存在。過去跨

國與傳播科技的文獻中,亦很少提及「同志」的特殊性。本文受訪者中 Louise

與Mackenzie兩人是情侶。然而Mackenzie並未跟家人出櫃,導致她在與家人

Skype 的時候,需要特別提醒 Louise,以免她在房間裡「沒穿衣服⾛走來⾛走去」,

透漏兩人交往的關係給家人知道。由於在台灣的時候,Mackenzie無需與家人

視訊,而是通電話。Skype則是出國之後才會跟家人使用的聯繫方法。因此,

這種需要避開 Skype 的情境,僅有在與 Louise 一同赴澳打工旅遊之後才會發生,

回到台灣時,多數使用手機與家人聯繫。

因此,她更偏好使用聲音或簡訊溝通的方式,而非多媒體的傳播方式,

與其跨國生活有關。跨國後需要 Skype成為重要的選項,使得Mackenzie有了

可能出櫃、家人發現的風險。相對之下,對於 Louise則因為已經跟家人出櫃,

兩人關係父母亦知情,因此跟 Louise的家人聯絡時,多數是以 Skype為主。

Louise與父母聯繫的時候,Mackenzie則會一起。也就是說,「出櫃」問題則

變成了選擇傳播科技的重要因素。

避開特定傳播科技作為一種抵抗, 明顯是Miranda的案例。受訪者

Miranda是少數父母皆本來就會使用 Skype的人。因為不希望父母過度介入澳

洲的生活,她拒絕跟家人使用 Skype聯繫,藉由告訴父母澳洲的網路費很高,

Page 66: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6  

不得負擔以及提供的服務不如台灣好,使父母接受不使用 Skype的理由。

Parreñas(2005)曾強調不同國家的通訊基礎建設,會影響到跨國溝通的品質,

但在Miranda的案例中,則展現這類通訊基礎建設的落差,在「不可欲」的情

境中,反而提供了減少跨國溝通頻率的合理化。

儘管Miranda在澳洲平時皆會使用網路看電視劇。她只打電話回到台灣

的家裡電話。選擇打家裡電話,是因為若由Miranda的妹妹接起來,她可以請

妹妹轉達自己已經撥電話回家。進而,她不需要多跟父母交代自己在澳洲生活

如何,亦無需面對母親問她何時才要回台灣等問題。不同於 Hannaford(2014)

發現家用電話被用來當做偵測女人是否在家的傳播科技,Miranda則藉由相同

的傳播科技,利用其特性而創造一個較利於自己的策略,家用電話則是避開

Skype、父母手機的重要選項,降低直接聯繫到父母的可能性,但又依然有盡到

與家人聯繫之責任。

從此可見,各類傳播科技的功能都是聯繫,卻因為其特性而有不同的意

義。不同於 Skype 或手機針對個人通話的個體性,家用電話則是指向整個家庭,

因此沒有固定的接聽者。Miranda利用家用電話來降低其與父母溝通的頻率,

卻依然達到與家庭聯繫的責任。

(二)、親密的科技( intimate  technologies)  

聲音溝通有重要的差異,在於「時空上的共時性」, 聲音帶來的是「在

場」(present)。進而形成了出國之後,「打電話」成為多數女兒的選擇,而

非訊息聯繫,如 Carrie描述:「當然有畫面及聲音會很⽣生動,就像他們在你身

邊⼀一樣」。在 Shoshanna的討論中,尤其在時空上的分離,時空的共時性是聲

音帶來的重要性。

聲音很重要阿,因為有種移情感。因為你在台灣,你跟你媽都還在台灣,就算你們分隔兩地也還是在台灣阿。所以有沒有聲音,無所謂。可是我現在在澳洲。我只要出國就會打電話給我媽,不管我去哪裡(受訪者 Shoshanna)。

如前面提及,聲音溝通帶來的在場,也正是為什麼其需要在特定情境下

被避開使用。家庭關係越是緊密,通常受訪者會強調傳播科技則需要能夠傳達

更多線索,包含聲音、影像。

Page 67: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7  

因此,當選用作為親密維繫,完全不利用傳播科技畫界、閃避的透明關

係,更可以被用來凸顯為「家庭和睦」的彰顯。如 Amy描述家人與她的臉書是

一個完全開放的對話空間,同時為更好的關係。

因為我覺得,可能因為我們家可能沒什麼關係,你會發現很多⼈人不加⽗父母的 facebook,也不會加親戚,但我們家族是,我媽那邊的家族是,每個⼈人都會加,就算是出去玩阿,跟朋友或跟男朋友出去玩,你都不會做那種什麼,有些⼈人不是都會封鎖,或把家⼈人放到⼀一個群組然後不給家⼈人看,但我們家沒有在做那種事。或是有什麼負面的評論 po 在上面,也不會怎麼樣。我們家庭使用滿頻繁的,所以才覺得 facebook 比較有親密感。像如果你會封鎖你的家⼈人的話,感覺起來就是跟家⼈人還是有些隔閡在。也不是隔閡,就是不想要讓⽗父母知道的事情(Amy)。

Amy在描述當中,強調不做「那種事」,將父母親戚姊妹擋住,強調家

庭關係中的親密感,是經由不怕被看、被監視以及沒有隔閡的關係。然而,這

種沒有隔閡的關係,更可以經由家庭成員如何使用臉書溝通來證成。也就是說,

當越少的狀況需要避開,則被視為越是親密的家庭關係。

「簡訊溝通」因為社會提示 少,缺乏了聲音與影像,因此是 少被認

為要避開的傳播科技。部分受訪者(如 Amy、Shoshanna)認為簡訊溝通缺乏親

近感。但,偏好簡訊溝通者,會提及華人家庭文化與價值,為什麼使他們偏好

簡訊溝通,其中包含了手機簡訊、電子郵件、明信片或即時通訊軟體(instant

messaging)。簡訊溝通帶來親密感,卻因為缺乏其他的社會提示,進而在親密

感中保留了距離,進而含蓄地表達想念或情感。如過往強調「寒暄」一般。

台灣家庭文化與傳播科技的相互形構,形成了簡訊溝通變成了一種表達

情感的「含蓄」媒介。不過,這種「含蓄」同時是台灣家庭文化與簡訊提供的

可能性,共同創造出來的。像是 Hannah說的:

我覺得傳訊息比打網路電話親密耶。我覺得⼤大部分的⼈人,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應該都不是喜歡甜⾔言蜜語的吧。所以你從小到⼤大的習慣,突然要你這樣,你跟男朋友都沒辦法這樣講了,何況是⽗父母親。你⼀一整年會跟⽗父母親說我愛你的時候,不就是寫卡片的時候嗎?不然就是你打在 Facebook 上面的時候,你很少親⼝口對你媽媽說我愛你,你媽會覺得今天是怎麼了,是不是失戀了。⼯工作是不是不順。我覺得傳訊息是對東⽅方⼈人比較好的。 (受訪者 Hannah)。

Page 68: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8  

Hannah的描述上,描述了台灣的家庭文化如何影響到她選擇傳播科技進

行跨國溝通的過程。「我覺得傳訊息是對東⽅方⼈人比較好的」,無論是不是可以

真的推到東方的整體性。卻依然強調了家庭文化與溝通方式選擇的重要關聯。

也就是說,傳播科技的可取得性、或其功能,並未窮盡人們選擇特定傳播科技

的原因。家庭文化中形成的常規,才是 Hannah 選擇使用簡訊溝通的主要原因。

缺乏社會提示是簡訊溝通的特徵之一。然而,反倒因為缺乏社會線索,

形成了一定的距離感,使得情感的表達不如聲音得傳達那樣直接。進而,使得

情感的表達反而更加緊密。這正是一種緊密而含蓄的親密關係。

有趣的在於,Hannah的描述當中,同時穿越了幾種傳播科技,包含了

Facebook、寫卡片。「親口」與否是重要的差異。在於溝通上的聲音的在場,

形成了簡訊傳播同時有距離感,因為聲音不在場,卻反而可以講出更加親密的

話語。受訪者 Carrie亦提出類似看法:「其實有時候我喜歡⽂文字上的聯繫,尤

其是有些話不善於表達的時候」 。

四、工具性父職

上面分析包含了女兒與母親在跨國溝通中扮演的角色。相對而言,父親

的角色卻鮮少在訪談的過程中出現。除非是因為家中的數位落差,以致於只能

聯繫到父親,進而轉接到母親。但儘管母親不會用傳播科技,並不代表父親取

代了情感工作的角色。反而會接通之後很快交換給母親。

你不覺得⼀一個家裡不需要有太多⼈人講話嗎?我是覺得,因為媽媽的關⼼心通常都會比較多阿,⽗父親就還好(受訪者 Hannah)。

Hannah的描述強調出家庭中父親與母親的差異。正如前面所強調,媽媽

的「關心」通常比較多。這也正是家庭中性別分工導致的結果。卻也同時讓受

訪者們認為僅是一種正常狀況。

不過,在情感上的確是由母親負責較多。在 Lucy的訪談中,則發現另一

個有趣的面向。由於實在非常少受訪者提及「父親」在跨國溝通的角色,只能

說 Lucy這個案例是比較明確指稱出父親與母親之差異。

他們(⽗父親、爺爺)就完全不會。我爸都會說,我找他都沒有好事,所以他都盡可能不要跟我聯絡。(為什麼?)就有可能是我想要什

Page 69: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9  

麼事情找他幫忙阿,像是我有什麼東西要弄之類的,或是跟他要零用錢吧。(在國外有跟家裡要錢嗎?)是不會啦。但在家裡面有什麼東西要繳的時候,就會叫他去繳。因為你出國⼀一年不可能把台灣的東西都停掉阿,你還是有東西要去繳阿,勞健保阿,有的沒有的。(受訪者 Lucy)。

父職通常在定義上強調養家者的形象。針對父親對於家庭的經濟責任。

在這樣的脈絡中,可以更加了解 Lucy所謂「有事才找他」。在我與她訪談的過

程中,發現第二段對話描述的是一般狀態。也就是需要做事情、零用錢,才會

跟父親聯繫。

進而,在跨國溝通中,父職變成「工具性的跨國父職」。Mackenzie則

表示,主要聯繫父親的理由除了母親不會使用 Skype,更是因為父親比較「理

性」。她認為跟母親談話壓力很大。母親一直希望得以讓母女關係更加緊密,

Mackenzie卻覺得自己一直無法找到跟母親溝通的方法。進而,她選擇以父親

為主要聯繫對象。Thelma則表達自己以電子郵件聯繫父親,以手機、簡訊聯繫

母親。其中除了數位落差的原因以外,更是因為母親需要更親近、聲音的對話。

至於父親則只需要信件、文字交代自己的生活。

相對於「不可欲母職」的豐富討論,關於父親的資料的確相較之下顯得

單薄。「工具性的跨國父職」是家庭原先的性別關係,延伸到跨國家庭狀態下,

經由跨國溝通延續的家庭性別分工。另一方面,正因為父親鮮少擔任「管教者」

的角色,在溝通上亦少有情緒表現,顯得「理性」而較好溝通。延續著母職與

父職的比較中,部分受訪者對於父親的評價,顯然高過母親。

此外,溝通方式改變,父親的缺席卻成為一種防護,成了一種於預設為

「中立」的缺席。在第五章前面整理的表格中,家庭成員父親與母親對於赴澳

打工旅遊的態度沒有太大差異。但在後續跨國溝通中,母親的「不可欲母職」

較凸顯,而父親則成了「中立」不再是協商中反對的角色。而這正是在跨國溝

通時,因為溝通管道限制。過去於面對面溝通時,父親表達反對意見。直到了

跨國溝通中,母親負責與女兒溝通,而父親的缺席,卻使其反對意見轉為了

「中立」。

在父親的「理性」形象中,本文卻注意到「母-女關係」與過往台灣家

庭社會學研究發現有些微不同。研究發現女兒與父母的緊密關係深厚,超過兒

子與父母的關係。Hannah的訪談中,則強調這是長期在家庭中的養成。

Page 70: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0  

久⽽而久之,你媽就會把你當成是,有⼀一個了解他的⼈人。可能是因為我們家只有我⼀一個⼥女兒吧。所以她就會覺得,你必須了解她。因為你應該要了解她阿。(受訪者 Hannah)。

在台灣家庭中,母女之間的關係是被期待緊密。這是長期以來在家庭中

的期待與再生產後的結果。Amy說她哥哥在澳洲時,僅為了自己在家的寵物魚

陷入生命危險。整趟澳洲行,主動打電話回家僅此一次。在本文的訪談與資料

比較之下,發現「母-女關係」更容易因為管教者與情感交換被視為責任,導

致雙方關係緊張。「好女兒」作為家中好的溝通者。好母親作為管教者。兩者

不時陷入女人間的戰爭,進而出現「不可欲 母職」與「跨國情緒管理」的跨國

溝通。相對而言,父親則邊看電視,隔岸觀火,輕鬆得到「開明」盛名。

進而,「父-女關係」之間則鮮少出現爭執、壓力。本文基於家庭內部

的性別分工,強調這是一種父權家庭內再次製造女人為難女人的情境。經由跨

國家庭與跨國溝通的研究,發現「母-女關係」與「父-女關係」的落差。其

中重要的因素正在於父權家庭內的性別分工。

五、小結

本章以跨國溝通與跨國家庭內的性別分工進行探討,尤其是經由女兒的

觀點進行詮釋。其中牽涉到「不可欲母職」的母親角色、「孝的道德論述」與

「跨國情緒管理」的女兒,以及「工具性跨國父職」的父親。

本文符合Madianou & Miller (2012)的觀點。認為「原有家庭關係」與

「母親-子女年紀」會影響到跨國溝通與傳播科技的運用。因而,建立在前一

章的家庭協商、溝通過程。本文發現,跨國溝通與原先在台灣的家庭關係之互

構關係,其中亦包含了台灣家庭內部的性別分工與孝道論述。

首先,從母職實踐來看,發現母親作為家庭的管教者,延續了原有家庭

的利益考量,導致了「遠距移動力監控」的跨國溝通結果。「遠距移動力監控」

與「寒暄」分別形成了「不可欲」與「瑣碎化」的母職實踐。前者較常反應在

家庭反對女兒赴澳打工旅遊的情境中。後者則較沒有分別。

第二,女兒這邊對「不可欲母職」的反應,則是「跨國情緒管理」。本

文嘗試超越過去學者對於家庭與個人之間的權力不對等之討論,尤其當跨國溝

通的各個細節如何顯示權力,需要在細緻的資料與情境中討論。因此,本文經

Page 71: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1  

由資料整理與分析,認為「跨國情緒管理」正是跨國溝通與家庭溝通的重要面

向,其中包含母-女之間的權力落差,卻並未忽略女兒們的能動性。跨國情緒

管理正是在處理兩方的情緒,包含紓緩家庭關係的緊張。

相對於關係較為緊張的受訪者而言,出國過程較順暢的受訪者則建構

「孝的道德論述」,這其中包含了主動、聯繫頻率與傳播科技選用。順暢藉由

跨國溝通達成家庭間的情感交換。也正因為本文注意到,「孝的道德論述」經

由論述建構出來,更可以看出為什麼關係較為緊張的受訪者,需要主動地處理

跨國家庭中,分離雙方的感受。因此,本文更嘗試論證「跨國溝通作為孝實踐」

是女兒在跨國情境下,持續負責情感聯繫、交換的重要現象。此包含了前面兩

者:「孝的道德論述」與「跨國情緒管理」。更進一步藉由部分受訪者提供的

證據,強調其中家庭性別分工對於女兒與兒子的不同期待導致的。

後,本章亦比較父親與母親的角色,發現父親成為了「缺席卻開明」

的角色,卻也同時成了「工具性的跨國父職」。家庭內部長期以父親為經濟支

柱,強調遷徙之後,父親依然負責處理台灣的付款瑣事。此外,更因為父親不

是家庭中主要的管教與進行情感交換者,甚至被視為較「理性」的人。因此,

部分受訪者將父親建構成開明者。但實際上,更是一位缺席者。形成了母-女

關係的局外人。

本章討論跨國家庭中,從女兒觀點出發詮釋各個行動者在跨國溝通上扮

演的角色。本文嘗試使用家庭親密關係落差來描述。其落差分成兩種,一種是

不同家庭之間,可以看出因為跨國前原有的家庭關係,延伸到後來如何弭平或

降低家庭與個人之間的緊張。但另一群人則享受著順暢的家庭溝通與感情交換。

另一種則是家庭內部的性別差異,父-女關係與母-女關係的落差。因為父親

缺席導致的好處,以及母親過度介入的壞處。需要特別強調的則是,家庭內部

的親密關係落差,很大的因素來自於家庭內的性別分工。女人與女人的相互抱

怨中,總是有一個看著電視的男人在一旁。如 Parreñas(2005)曾強調的,性

別不平等形塑了家庭親密關係的品質。母親於其中,成為了家庭中性別不平等

的受害者。

Page 72: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2  

陸、父母的傳播科技:家中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本章切入家庭中數位落差的討論。Parreñas(2005)與Wilding(2006)

一樣,進一步處理數位落差、移入國的基礎建設等物質分配問題,如何中介著

跨國的親密關係維繫。Kang(2012)則將焦點放在家庭內部的數位落差與性別

政治,發現多數中國母親通常較缺乏數位素養(digital literacy),以致於缺乏

使用傳播科技與在國外的小孩溝通。不同於跨國女兒,父母能夠使用、調動的

傳播科技資源較少。過往數位落差研究發現,女性使用網路時間普遍低於男性

(林宗弘,2012)、使用能力與目的亦有性別差異(DiMaggio et al., 2001;

Hargittai, 2002; Hargittai & Walejko, 2008; van Deursen & van Dijk, 2014)。性別與

傳播科技研究(Wacjman, 1991;成令方、吳嘉苓,2004;林宇玲,2002)則強

調科技作為一種陽剛文化,以及女人在結構性位置上較不利於其學習傳播科技。

因此,本文檢視女兒教導父母親傳播科技時,相關於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結

構性的考量以及母親的數位賦權之限制。

因此,傳播科技在家庭的研究,不再只是討論有無傳播科技的資源,而

是如何在家中分配資源、誰比較會使用、誰會怎麼樣使用。承續以往學者討論,

本章第一部分將處理家庭內部的數位落差與性別政治。本研究的受訪者指出,

若要比較父母之間使用傳播科技的能力,通常是父親比較好。僅有少數受訪者

強調母親使用傳播科技的能力。本文提出性別化傳播科技中,有著使用能力與

興趣的性別差異,與其形成的「使用差異」(differences in usage)。

此外,更利用兩個受訪者的個案,帶出家中傳播科技的性別化,牽涉到

性別的空間分配與身體。分別為「性別化移動力」(gendered mobility)與「性

別化身體」(gendered body),作為母親在家中的結構性限制。利用這些概念,

本文嘗試指出家中傳播科技的分配,是家中性別政治下的產物。

因此,若要橋接家中的數位落差,除了物質分配以外,更要面對環繞於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後,則指出移民時間性與近用、學習傳播科技的關係。

強調橋接家中數位落差時,通常母親僅是暫時賦權(temporary empowerment),

形成了藉由傳播科技自我賦權的限制。

Page 73: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3  

一、家庭中數位落差的性別政治

家庭內部的數位落差受到性別政治影響。在女兒嘗試弭平家中代間與性

別的數位落差時,會有許多關於性別與傳播科技交織的論述。因此,女兒作為

教導、讓父母學習傳播科技的人,這些對於父、母的想像,一部分影響著哪一

個「家長」可以學習電腦、智慧型手機等傳播科技。

我將這部分再分成兩個小節,第一節談「橋接數位落差」,赴澳打工旅

遊的女兒如何教導、或不教導母親使用傳播科技。第二小節則利用訪談資料強

調「數位落差的性別政治」,呈現出為什麼母親對傳播科技不熟悉,或為什麼

拒絕學習傳播科技。提供傳播科技與女性的結構性位置,才能夠更明確地指出

家中母親與傳播科技的關係。

(一)、橋接(bridging)數位落差  

在赴澳打工旅女兒們的家庭中,則發現到多數受訪者在出國前,教導母

親使用 Skype 以便聯繫。有趣的是,正因為 Skype 只有在需要長期出國的時候,

才會需要教導爸媽,降低聯繫的成本。因此,在受訪者 Amy的描述中,Skype

不只是一種傳播科技,更是標誌著從台灣家庭變成跨國台灣家庭的物件:「不

⼀一樣,因為你住在北⾼高的話,不是,就只是出外⽽而已。不會每天跟爸媽 Skype,

但如果是出國,就不⼀一樣。」。也就是說,Skype的使用,標誌了「出國」與

「出外」的差異。

我覺得,不是不會用,是他們根本不想要學,如果我今天沒有出國,他們也不會想要學這個阿。因為這對他們來講也是滿負擔的。我自⼰己是這樣覺得啦。(為什麼?)因為每個⼈人⽣生活習慣本來就不⼀一樣。對他們來講講電話最⽅方便,講電話就好啦。我會覺得如果不是他們主動要學,或必須要這樣做的話,不需要勉強他們。我是有點看不太慣現在媽媽很想要融⼊入小孩的那樣。我覺得就算是家⼈人,也是有點,也是需要⼀一點空間的不是嗎?⼤大家都是很互相的模式(受訪者Hannah)。

訪問中 Hannah指出三點重要問題,一是「女兒離家」作為橋接數位落

差的契機。如上面 Jessa的案例,他們都強調,移民的決定正是母親學習傳播科

技的主要原因。此外,Hannah後來批評了母親學習傳播科技的「心態」,也就

是不斷想要融入孩子的生活,一部分帶來了監視的考量。不過,先無論 Hannah

Page 74: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4  

對這種「心態」的批評,我們注意到傳播科技的學習通常與母職相關。正是因

為如此,女兒離家才會是重要學習的原因。第三,出國之後,「打電話」的成

本提高許多,使得 「方便」的電話不再是經濟實惠的選擇,需要教導比較困

難但成本低的跨國溝通工具。在 Hannah的個案中,則是教父母傳 Line。其他

的案例則是電腦、Skype等較多。

這個部分,本文嘗試分成兩個概念來描述,一部分是能力的性別差異,

另一部分則是對於傳播科技有沒有興趣的性別差異 。過往針對女性主義的科技

研究指出,傳播科技通常是「陽剛」的文化與科技(Wajcman, 1991)。在本文的

討論中,傳播科技主要是「電腦」,通常家中的電腦是依照年輕一輩的需求來

分配。Amy 的說法 明顯:「因為我們家其實,如果我需要電腦才會買電腦」。

也正因為女兒要赴澳打工旅遊,為了降低聯繫的成本,才會有「橋接數位落差」

的必要。女兒作為家中傳播科技的分配者,如何理解雙親的數位能力與興趣是

重要的問題。像 Shoshanna表示的:

他們會有電腦是因為我淘汰的電腦。他們才想學。他們也不想另外花錢買平板或什麼的來學。我要淘汰了,我就問他們說,要不要學。他們就說,那有電腦就學吧。假設我沒有電腦給他們,他們就不會學。我就是因為出國這件事情,淘汰了我的電腦,硬要讓他們覺得我不用了,但其實那台電腦還可以用。就是你要抓準他們的⼼心態,他們才想要學,不然我要怎麼跟他們聯絡(受訪者 Shoshanna)。

這段討論中,Shoshanna指出要抓準父母的心態,也就是環繞在傳播科技

的社會與文化條件。若她沒有注意到「電腦」在家中主要的擁有者是自己,家

庭也依照小孩的需求來配置電腦這類傳播科技資源。她則無法說服父母使用自

己去買電腦,並且學習如何使用,進行跨國溝通。不過,女兒如何感知傳播科

技在家中的分配、雙親的能力以及興趣,正影響著如何橋接家中數位落差。以

及,女兒嘗試教導父母時的不同心態,也會顯示出傳播科技與家庭中的性別政

治如何交織在一起。

Skype作為跨國溝通的重要工具,出現在多數的訪談過程中。然而,

Skype在台灣家長這端的傳播科技載具多為電腦與平板電腦。在電腦的使用能

力上,就可以看出家庭內的數位落差性別化。

Page 75: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5  

(媽媽)當然不會阿,就是我幫她安裝好,測試過。看到我了嗎?看到了。就設定好,⼀一開電腦就會連上線,然後我想聯絡他們的時候,我才會連上線。(受訪者 Jessa )。 (用什麼聯絡?)Skype。去之前我還特地教我爸用電腦。(那媽媽呢?)我爸會就好啦。因為我那時侯問我媽說,媽你要不要也學。我媽就說:「爸爸會就好了」。(為什麼先教爸爸?)因為我爸對電腦比較有興趣。我媽可能連⼿手機都不會按吧。(受訪者Shoshanna)。

以上訪談,強調了母親在家庭中比較「不會」使用電腦,或對電腦「沒

興趣」。多數訪談者的家庭當中,父親比較會電腦,或雙親都不會使用電腦。

也就是說,在使用電腦的能力上,多數父親的數位能力高於母親。不過,這並

不代表說父親因此代替了母親成為跨國溝通的主要角色,反而是母親儘管沒有

那麼高的數位能力,卻基於有更高的意願使用。

「母親」通常是對傳播科技非常笨拙的人,必須要教很多次才會用。受

訪者 Lucy說:「我出國前有先教過媽媽怎麼樣用 skype。但教⼀一次,她們也是

聽不懂。要教很多次 」。也就是說,嘗試橋接家中的數位落差時,母親或奶奶

學習速度慢。或是 Hannah表達的,「因為我媽不太會用 3C 產品的東西。我教

她怎麼傳 line,但我覺得視訊太難了吧…對她來講講電話最⽅方便,講電話就好

啦 」。傳播科技有其難度的排序,經由電腦使用的視訊(skype)屬於 難,再

來則是平板、智慧型手機上的軟體,包含 Line、Facebook,一般通話會是對母

親一輩 容易的功能。

除了使用能力上的落差以外,不同性別對傳播科技的興趣,也是值得注

意的面向。因此,在受訪者的說法當中,可以注意到除了使用能力上的明確落

差以外,更有「興趣」上的差異。 受訪者常常將母親描述成對電腦「沒興趣」

的人。其顯示的問題在於,儘管雙親皆有能力使用傳播科技,母親依然會被視

為比較「沒興趣」多學的人。如 Charlotte:「爸媽都會用 line 跟 skype,他們都

在台灣 OO 電信公司4⼯工作。…我爸有在用 skype。我爸對電腦很有興趣。他還

滿有研究的。我媽比較少在用」。在 Charlotte的訪談中,可以注意到父母儘管

有類似的能力,甚至在相同的電信公司中工作。但對於傳播科技的「興趣」依

                                                                                                               4  受訪者直接講出⽗父母在同⼀一家台灣重要的電信公司上班,為保護受訪者的身分與⽗父母隱私,在此隱去公司名稱。

Page 76: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6  

然不同,父親對於電腦比較有「研究」。父親通常比較「有興趣」,出現在許

多受訪者對父母的討論中。

母親或是三代同堂家庭中的奶奶,通常需要其他的社會支持來近用傳播

科技。儘管母親或奶奶的數位能力較低,或「沒興趣」 。並沒有減低母親主動

聯絡在外子女的意願。正因為數位素養比較低,母親更多時候靠著他人幫助與

在外子女溝通。需要家中其他人來幫忙處理傳播科技。包含開機、打開軟體等。

在這也的確是受訪者當中 多的狀況。像是 Lucy的狀況:

只有爸爸比較會用(電腦)⼀一點。(那有買平板嗎?)有阿,表弟有特地給阿嬤⼀一台平板阿,但她也不太會用,也不太喜歡開機。所以如果要找她們,我都要先用 line 跟我妹說,欸我要找誰誰誰,你叫她去把平板打開,讓她跟我 skype 這樣(受訪者 Lucy)。

不過,社會支持的來源通常只於自己家庭、親戚間下一代幫忙。 Lucy的

案例,可以看出女兒主動要求家人幫忙聯繫母親與奶奶,正是重要的面向。也

就是說,除了出國前嘗試教導母親、奶奶一輩使用傳播科技進而橋接家中的數

位落差以外,更重要的則是主動要求待在家中的家人提供社會支持。

在多數的家庭當中,母親與奶奶無法獨自使用傳播科技,無論是電腦或

是平板,都可能太過困難。以致於家庭其他成員的幫助很重要。藉由家庭成員

的社會支持,母親或奶奶可以完全不懂傳播科技(know-how),卻依然達到跨

國溝通的效果(Madianou & Miller, 2012)。如 Shoshanna描述自己的母親,母親

不需要學習電腦、智慧型手機,但當需要聯絡在澳洲的女兒時,則:「這時候

我弟就派上用場了。我爸通常是不會理我的。通常是我媽叫我弟 line 我。所以

其實我們之間是有我弟啦」。除此之外,Louise與 Shoshanna都會準備使用電

腦開啟 Skype的小紙條:「我把說明書都打好,我還做⼀一份使用說明,還跟我

爸說,爸我放在桌面了喔」。這讓父母可以在找不到人幫助時,跟在澳的女兒

聯繫。

因此,本文強調,興趣的性別差異,看似將家中的母親或奶奶建構成被

動的學習者。母親依然會主動尋求家庭成員的幫忙,進而達成跨國的情感工作,

而非完全被動。另一方面,女兒的主動聯繫、要求家人幫助,亦是在家中數位

落差明顯時,順暢跨國溝通的重要面向。

Page 77: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7  

興趣與能力的性別差異,形成了傳播科技的「使用差異」(differences in

usage)。使用差異符合過往研究發現,母親通常使用傳播科技,目的在於處理

維繫家庭感情,因此操作能力很難擴展到資訊蒐集、線上內容創造。大多數母

親喜歡使用通訊軟體,形成一種傳播科技的「性別貧民窟」現象 (Kang, 2012)。

然而,對於父親,則較多出現排斥過多通訊軟體的描述。如 Carrie與 Lucy兩人

的例子:

但是我爸爸比較孤僻⼀一點,他只用 facebook,不用 line。因為他覺得用 line 會⼀一直被⼤大家找到⼈人在哪裡,他不是很喜歡那樣的感覺。就他說 line 只要有⼈人敲他的話,就會⼀一直跳出來嘛。他就會⼀一直看到⼤大家的訊息,⼤大家就會⼀一直找到他,他不喜歡這樣的感覺,所以他不用 line 這個通訊軟體。就只用 facebook。⽽而且不是那種下載 app的,⽽而是要上網登⼊入的那種,就不會⼀一直跳通知。也是滿奇妙的⼈人。(媽媽呢?)她都用,怕⼤大家找不到她(受訪者 Lucy)。 我爸不屑使用臉書,不知道跩什麼。媽媽很潮流,不用我教她也會自⼰己學習如何使用,並且強迫我加她臉書。所以她很容易用 Line 或是臉書找到我,隨時追蹤我的⽣生活(受訪者 Carrie)。

在 Lucy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母親跟父親使用傳播科技有不同的考量。母

親樂於與人聯繫,以致於多數的通訊軟體都會學著使用。相對而言,父親則會

考量自身的隱私,避免太常被他人打擾,進而選擇不同的傳播科技來嘗試創造

出私人的空間。

資料指出兩個社會條件。首先,家庭內的性別分工。父親在家庭中的社

交、情感交換的重要性,不如母親。因此,他並不會擁抱全部的通訊軟體。第

二,傳播科技能力的落差。父親具有一定的數位素養,進而區分各個通訊軟體

的功能,並且發展出策略進而避開導致困擾的軟體。基於這樣的背景,父親若

具有較好的數位能力,也不代表他會主動負擔聯繫的工作。反而,母親無論是

學習、靠著他人幫助來近用傳播科技,進行跨國溝通,持續地在跨國家庭中擔

任聯繫者。

亦有少數受訪者是母親比較會用,父親比較不會。這部份也類似前面導

致的使用差異。家庭中若本來父母皆不會使用傳播科技,那麼母親則會嘗試靠

著其他科技的導入,如平板電腦,或靠家人教導學習、幫其設定電腦、使用

Page 78: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8  

Line等軟體。相對而言,父親則因為跨國溝通並非自己的責任,而沒有學習的

動機。進而依賴母親通訊時,將畫面交給父親看兩眼。如 Amy的情況:

我媽特地去買 pad 回來。我媽會把畫面拿給爸爸看,但我爸不太會操作,他只會照相。然後我教我媽怎麼用 Skype。但爸爸不會用,爸爸連簡訊都不太會用 (受訪者 Amy )。

在描述中,可以看出母親的主動地去買平板電腦回來,不斷學習,以及

跟家人聯繫。相對而言,父親看起來則是很被動,缺乏對傳播科技的興致。然

而,父親通常不會被視為「學不會」的人。如 Sloan的描述:

(沒有教爸爸?)就我爸就覺得自⼰己很厲害,他不想學這樣。(所以爸爸很有自信?)我覺得⼀一定是沒有自信然後裝做有自信。是自卑轉自⼤大。(你媽比較會用?)對呀,⽽而且透過我媽就可以聯繫到我爸,所以我爸覺得這也是條途徑,他也不想學(受訪者 Sloan)。

在 18位受訪者中,有四位強調母親的數位能力較好。Sloan的家庭比較

特殊。Sloan的母親,因為妹妹嫁去美國,但兩人感情很好,因此十幾年來都持

續以 Skype聯繫。相對而言,父親則不會使用電腦等傳播科技。Sloan說父親

「傲嬌」不願意學習,因為父親覺得「自⼰己很厲害,他不想學」。也就是說,

在 Sloan描述父親不會、母親會用電腦的狀態中,父親依然不會將傳播科技視

為困難的科技物。之所以不會使用,只是他不願意學而已,而非學不會。不同

於父親會、母親不會的家庭中,將母親建構成「學不會」的人。 不過,Sloan

也指出這是一種「自卑轉自⼤大」的現象。也就是說,父親與科技之間的關係儘

管比較相近,但當父親實際上不會使用科技時,反而為了面子而不願承認。

簡言之,本節處理橋接家中的數位落差時,性別化的興趣與能力,以及

差異化的技能。女兒們的描述出現了「父親比較有興趣」、「父親比較會」,

強調父親對於傳播科技的興趣與能力。甚至連父母都會使用電腦的情況下,亦

會出現「⽗父親滿有研究」的描述。從實然面來看,可以發現在家中傳播科技的

分配,父親的資源多過母親。從Wacjman(1991:143),跟機械相關的陽剛氣

概與身體的力量,都是測量陽剛氣概與自尊的重要指標。有能力掌控科技,是

一種霸權陽剛的展現。藉由這樣的討論,更可以理解為什麼 Sloan為什麼會將

其父親描述成「自卑轉自大」,以及 Carrie說自己父親「不屑使用臉書」。因

Page 79: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9  

為自己缺乏掌握科技的能力,進而選擇以排斥、貶低的方式來處理不符陽剛氣

概的科技能力。

相對而言,儘管母親不懂,或對傳播科技本身缺乏興趣,卻需要科技帶

來的跨國親密感維繫。這並沒有阻擋母親學習傳播科技、尋求社會支持進而達

成跨國溝通、執行母職的工作。正因為母親有興趣的是溝通,父親則不一定,

大多並非為了家人溝通而使用,形成兩人「使用差異」。父親不一定會擁抱全

部的通訊軟體,但多數母親則會盡量學習各種通訊軟體,以達成隨時聯繫的功

能 。 後,父親相較於母親不會使用傳播科技,不會被建構成「學不會」,反

而是「不願意學」或「不想學」。然而,母親比較不會使用傳播科技,則會被

建構為「學不會」,或因為「太難」而不想學。

(二)、數位落差的性別政治:性別化移動力與身體     此小節主要處理的是,母親為什麼比較「不需要」或「不想學」傳播科

技。本文整理出兩個受訪者的個案,希望能夠提供除了女兒的詮釋以外,更明

確的社會條件。本文歸納為兩點:一為「性別化的移動力」(gendered

mobility),二為「性別化的身體」。 「性別化的移動力」強調母親的空間移

動多數在家庭空間,導致手機、電腦等傳播科技其實對她而言不重要。更進一

步,之所以學習使用電腦、手機,也只是為了跟家人聯繫,當女兒回國之後,

Skype等軟體則不再開啟。

「性別化的身體」,強調近用傳播科技時,身體,尤其是眼睛,是重要

的條件之一。然而,若看螢幕需要「老花眼鏡」則會導致母親聯想到「老年」。

相較於父親,母親比較在意老花眼、眼鏡與年老身體的關聯。「性別化的身體」

凸顯出對女人身體老化的污名,使得母親有抗拒傳播科技的傾向。

根據 Jessa對其母親的描述,她母親沒有手機,因為若是出門,只有一種

可能,就是跟父親出去。所以要跟母親不需要手機。只要打給父親即可。這種

描述亦出現在 Shoshanna的訪談。兩人的母親都是「不需要」手機的「家中女

人」。

我媽不用⼿手機。因為我媽不是在家裡,就是出門,出門只會跟我爸在⼀一起。所以要找她只要打電話給我爸。完全沒在用⼿手機。就她可能有⼀一支 2, 3 百塊,只是不想用家裡電話,就拿來打電話(受訪者Jessa )。

Page 80: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0  

根據 Jessa對她母親的描述,可以注意到「性別化的移動力」如何影響到

傳播科技的近用,進而導致了傳播科技的性別化 。 對於母親而言,不需要手機

是因為女性的移動依附在他人上。因為男人才有自主移動的空間。女人僅擁有

家居空間,因此只需要家用電話。在婚姻中,女性依附於男性移動的能力。 因

此,母親不需要手機,變成了男人才需要手機。

移動力同時牽涉到空間的分配。在 Jessa與 Shoshanna母親的例子中,女

人的空間受到極大的限制,也同時是移動力的限制。包含了物理空間上的移動,

以及傳播科技提供的移動力。前者以家庭中的男性作為中心來分配,進而影響

到後者。

家庭內性別化的數位落差,過往已有研究。但我們基於 Jessa的案例,注

意到女人基於家庭內外的空間性別化、依賴男性的移動力,導致了女人不需要,

或不會使用傳播科技的後果。

然而,Jessa這些單身女兒相對於其母親一輩,家庭中女性的代間,移動

力差異甚大。首先顯示在使用傳播科技的能力上。女兒們身為數位原住民一代,

從小活在傳播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中,相較於母親,擁有更高的數位使用能力。

此外,赴澳打工旅遊的女兒,更因為突破了傳統家庭加諸于女人的物理空間限

制,則開啟了母親重新處理代間移動力差異的機會。由於過去女兒沒有出國,

母親也不需要其他的聯繫方式。

在 Jessa的案例裡,對於母親而言,女兒出國開啟了一個近用傳播科技的

賦權可能。母親因此有了學習 Skype等通訊軟體的需求,也獲得相關的社會支

持,無論是由女兒教其使用,或其他親屬教導。

因此,我們注意到母親藉由傳播科技、通訊軟體擴增的移動力也是依據

著家庭成員的跨國移動力。從 Jessa的案例,指出其母親的地理移動力高度依賴

其配偶。基於如此,女人則沒有必要擁有個人的傳播工具,如手機。

在 18個受訪者中,兩位受訪者提及母親連手機都不太使用。不同於

Jessa白領中產家庭背景。在 Shoshanna的描述中,母親的移動力受限,不只因

為其為女人,更為家中「做生意」,母親「不離開那家店」。如下:

訪問者:為什麼當初要先教爸爸?

Page 81: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1  

Shoshanna:因為我爸對電腦比較有興趣。我媽可能連⼿手機都不會按吧。 訪問者:你媽是用什麼⼿手機? Shoshanna:我媽沒有⼿手機。因為我們家做⽣生意的,只要有⼀一支市話就夠了。我媽是不會離開那家店的。就算離開,也是跟著我爸,所以我爸有⼿手機。 ……可是我很乖啦,我⼤大概⼀一兩個禮拜就會打電話回家。⼿手機打家裡電話。有時候我電腦會留⾔言,所以他們也不太需要擔⼼心我。我爸不會打字,所以留⾔言他看的懂就好。 訪問者:那什麼樣的時候打 skype? Shoshanna:我那邊跟台灣只有兩個小時還三個小時,幾乎沒有差別。我下班就會打電話回家。通常不會叫他上線,因為他們要顧店。

在對話中,可以注意到受訪者家庭中的室內電話與電腦放在不同的地方。

店面有市話,而電腦則在家。因此,她通常會靠著打電話發起與父母的溝通,

而非使用 Skype等電腦中介的通訊軟體。在林宗弘(2012:80)針對台灣數位

落差的研究,發現自營商(包含農民)在「上網時間」上落後其他階級者。在

18個受訪者中,僅有 Shoshanna屬於家中開小生意的「自營商」5,其他多數為

白領中產階級。

其描述中,可以看見「自營商」不僅是階級上的限制,更是空間上的限

制。店面綁住人的移動力,以及傳播科技的空間配置,減少了使用電腦的時間。

更進一步,女人的移動力則如 Jessa的案例,都是依賴著父親,導致了連「手機」

的需求都免了。

當女兒出國時,教導母親使用電腦上的通訊軟體之後,母親的移動力因

為家人的移動而擴張。 後則因為女兒回國而不再使用 Skype。除了指出母親

對於傳播科技的學習依然不足以外,更隱含了母親的移動力依賴家人的地理移

動。Jessa母親的案例,是多數經由女兒教導母親使用 Skype的案例的縮影。受

訪者中多數都反應,母親在其回國之後就不再使用 Skype,因為日常生活中沒

有必要使用。

「性別化的移動力」指出女人空間上的限制,導致了使用傳播科技的必

要性低。然而,「性別化身體」指出更是,家中母親為什麼抵抗學習傳播科技。

使用傳播科技,需要身體的配合。Shoshanna的案例強調,「老花眼」正是擋住

母親學習傳播科技的原因。

                                                                                                               5訪問 Shoshanna 後,我曾詢問介紹⼈人 Shoshanna 家庭⼯工作,其表示是在澎湖的⼀一家賣鞋店。

Page 82: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2  

訪問者:你覺得為什麼你媽不想要學電腦? Shoshanna:她就說不必要阿。⽽而且有⼀一種老⼈人,就是我爸媽,他們會覺得有老花眼是⼀一件老的事。其實基本上我覺得老花眼很正常。但他們就看電腦螢幕看不清楚,他們就不喜歡用電腦。你問他們,他們就直接說不必要。但他們可能⼼心裡面想學。 訪問者:你有想過要買平板嗎? Shoshanna:我有跟我媽說,那要不要買⼀一台那個(平板)給她玩,但媽媽就說不要啦,又看不到。…是看的到啦,但就是要戴老花眼鏡玩,或者是要這樣玩(Shoshanna 擺出把平板拿遠離眼睛的姿勢)。但我爸就沒差,我爸可以玩電腦,我爸也可以戴老花眼鏡玩電腦。

在我與 Shoshanna的一問一答之中,可以看到「老」與「老花眼」的連

結。然而,若要使用傳播科技,老花眼會使得螢幕看不清楚。這樣一來,則失

去了近用傳播科技的身體條件。 簡單的解法正是要求雙親戴上「老花眼鏡」。

父親不會介意戴上老花眼鏡使用電腦,但母親則不喜歡。

在這個討論之中,重點在於身體作為一種近用傳播科技的條件,不只是

一個身體的問題,更是性別的問題。因為母親介意「戴老花眼鏡」、「老花眼」

與老的連結。正是女人身體與年紀的建構,導致了母親不願「戴上老花眼鏡玩

電腦」。同樣有老花眼的父親,則不介意,可以戴上老花眼鏡玩電腦。也就是

說,在 Shoshanna父母的案例中,看到男人比較不在意與老年做連結。母親則

比較介意。對於年輕女人身體的建構,以及年老女人身體的污名,導致了

Shoshanna的母親不願「服老」戴上老花眼鏡。因此,跟老花眼鏡相連的傳播科

技,則一併地被排除在母親的學習版圖外。

「性別化移動力」與「性別化身體」的個案,指出了數位落差與其橋接

時,會遇見許多不同的脈絡與性別因素。前者在於性別的空間分工不同,導致

了女人的空間主要於家中,不需要個人的傳播科技。後者則是年老身體對於男

女的意義不同,對於年老女體的污名,反而阻止了母親學習傳播科技的動機。

在處理家庭中數位落差時,發現傳播科技的稀缺並非台灣家庭的問題。

台灣家庭中數位落差的問題是,環繞於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從一開始的性別

化能力、性別化的興趣,或是基於其他社會條件,包含身體導致的數位落差。

因此,當處理數位落差的問題,尤其是性別相關時,需要更加注意到家庭中的

性別政治,如何影響著家中傳播科技的分配與使用。簡言之,若要處理家庭中

Page 83: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3  

數位落差的問題,不能夠只處理資源分配,更要看到傳播科技放在哪些性別與

社會的情境之中。

(三)、暫時的數位賦權  

過往研究論跨國家庭內數位落差時,很少談到數位落差的時間性

(temporality)。本文想嘗試從赴澳打工旅遊的脈絡裡面,收集到的資料討論

「移民的時間」與傳播科技的使用。「暫時賦權」一詞,除了部分與性別條件

相關,更指出數位落差的橋接是一個動態過程。數位賦權並非一學會就完成,

需要更長時間地觀察。

因此,本節重要不只是橋接數位落差時,家庭內部的性別政治如何影響

母親學習科技。更用時間角度來看跨國家庭內的數位賦權。過去,儘管有談時

間性(Madianou & Miller, 2012),但通常談的是跨區域的時差帶來的溝通落差。

本文則從數位落差的角度切入移民時間性,如何影響到數位賦權的範圍。Kang

(2012)強調家庭內的數位落差時,也未注意到「移民時間性」如何影響到母

親近用傳播科技的差異。

多數受訪者,母親之所以學習傳播科技的原因,多因於家人的移動,尤

其像親戚移民、打工旅遊、小孩留學。此外,一定時間以上的跨國移動,才會

引發女兒們教導父母傳播科技的動機。也就是說,只是出國數週到一個月,不

一定會讓女兒們注意到這個問題。赴澳打工超過半年以上的分離,則使得教導

父母學習如何跨海聯繫變得重要。

但因為女兒的離家僅是暫時一年到兩年,其移民的時間性同時預示了母

親使用傳播科技的時間長短。Jessa說在她回國以後,母親沒有再繼續使用

skype。跨國家庭中的女性大多只會使用得以與家人聯繫的科技,而不會發展到

其他資訊收集等功能。對於這些母親而言,聯繫家人、情感維繫依然是 重要

的工作。因此,在跨境移動的狀況下,母親在家庭的性別分工位置上並未改變。

以致於對於科技的近用,也僅限於相關的目的。

因此,本文注意到移民的時間性,也就是離家的時間,影響使用傳播科

技的時間。在資料中呈現,女兒通常認為母親學習傳播科技是困難的。母親使

用傳播科技不是教一次就會,而是需要練習、持續使用。因此,移民時間越長,

母親或父親越可能擴張使用傳播科技的技能。如特例 Sloan的家庭:

Page 84: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4  

訪問者:你媽為什麼會用(skype)? Sloan:因為我媽很時尚。(你媽什麼時候學會的?)因為我小阿姨,就是我媽媽的妹妹,她是在美國⽣生活。所以他們就感情很好,所以他很久以前就學會這個技術。 訪問者:所以你出國前都沒有特別教? Sloan:其實我有教啦。我有教她怎麼用⼿手機用。 因為她以前有電腦設定好,所以她以前跟我小阿姨聯絡都是靠電腦。但是我就想說用⼿手機會比較⽅方便。所以我就另外教她⼿手機怎麼用。

Sloan的案例則是移民時間與學習傳播科技高度相關的個案。訪問 Sloan

時,她一直表達自己母親非常「時尚」,因為她母親很會用電腦。包含 Skype、

Facebook、看股市或查資料等各種功能,也可以自行使用,無需他人幫忙。問

起原因,她說是因為跟母親從小親近家中姊妹,十幾年前赴美念書,後來嫁去

美國。因此,母親就在使用電腦與阿姨聯繫。等於說,儘管不是自己家為跨國

家庭,卻一直有跨國遠親相互聯繫。在 Sloan的家中,母親很會用電腦,反而

父親不會。

因此,本節開始於 Amy認為 Skype正是因為「跨國」而需要。這是一個

空間分離的陳述。結束於「時間性」對於數位賦權的限制。也就是說,跨國是

時空的跨越,因為時空的分離導致了,傳播科技對於家庭關係的必要性。然而,

短期的移民並很難達到更進一步的數位賦權,母親大多僅能停留在通訊使用,

或家人幫助母親使用。在女兒回國之後,母親使用傳播科技的需求消失了,則

很可能不再使用電腦、手機等傳播科技或其他通訊軟體,如 Jessa。形成一種暫

時性且有限的數位賦權。儘管母親持續地使用,不如 Jessa母親一樣停止使用,

亦多停留在通訊功能。在我的受訪者中,僅有 Sloan 一人強調其母親操作自如。

Charlotte的母親則是因為上班而有持續地使用。

二、小結

Wilding(2006)以「虛擬親密」描述跨國家庭的親密關係時,指出傳播

科技並非均勻地分配。家庭中的數位落差並不僅是物質有無,更是使用能力上

的差異。本文則發現,女兒離家時,家人們進行一系列的傳播科技之分配、教

學,亦充滿性別化的論述,包含父親對電腦的興趣與能力高於母親,母親僅需

父親幫忙操作即可等。此外,母親的結構性位置,包含地理空間移動通常由父

Page 85: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5  

親陪伴、性別化的身體,都再再限縮了母親於家庭空間中近用傳播科技的友善

環境。

儘管傳播科技的性別化,但如上一章已經提及,母親依然是主要的聯繫

者。一方面,母親儘管受到限制,卻因為家庭中的性別分工,進而藉由家人協

助或自行學習、購買較方便操作的傳播科技,來達成數位賦權。然而,多數母

親卻因為學習的動機為與赴澳的女兒聯繫,則在女兒歸國之後,不再使用

Skype等通訊軟體,也回到較少接觸電腦的原貌。

簡言之,虛擬親密的數位落差,並沒有大幅度地改變跨國溝通的性別政

治。此外,在教導父母傳播科技的時候,又再次地複製了對於傳播科技的性別

意識型態。

Page 86: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6  

柒、結論:跨國做家庭

我處理女性打工旅遊者的三個面向:溝通出國的決定、跨國後的家庭傳

播與傳播科技的角色。建立在台灣與澳洲打工旅遊人數眾多的脈絡中,本文集

中在跨國打工的女兒與留在臺灣的父母,形成了「跨國家庭」中,溝通與傳播

科技的面向。藍佩嘉(2008)曾指出過往跨國研究較少注意到單身女性跨國離

返的經驗。由於以赴澳打工旅遊的女兒為個案,受訪者皆為大學畢業,前往澳

洲的未婚女兒。

基於以上資料的分析,本文希望以「跨國做家庭 」(doing transnational

family )一詞進行統整。Yoeh et al.(2002)即指出跨國家庭研究,不在於將家

庭視為統合的整體,而是要看每個行動者於其中的差異。因此,家庭並非統一,

不同的行動者之間有親密關係上的落差。Zelizer(2007)認為,親密關係作為

一種排除第三方,持續緊密的人際關係。常被忽略的是,親密關係可以用於多

種情境,從維繫到損害(from sustaining to damaging)。對於親密關係的參與者,

或第三方,都得以持續畫出親密關係的正當與不正當使用。

家庭既非統一,親密亦有差異。本文主要在描述家庭的親密關係之中,

有著性別與代間的落差,進而凸顯出家庭親密關係中的性別差異。此有兩個面

向,一為在家庭對於女兒的性別化期待,形成的移民決策的性別化論述。二則

延續著家庭的親密關係,跨國溝通依然持續地性別化。

「跨國做家庭」亦包括「虛擬親密」(virtual intimacy)的範圍,借用

Wilding(2006)以「虛擬親密」描述跨國溝通的親密關係,她強調「數位落差」

與「傳播科技的可欲與否」為研究跨國溝通的重要問題。呼應「虛擬親密」的

提問,「親密落差」則強調可欲與否以及數位落差,其亦有兩個面向。第一,

女兒與父母使用傳播科技的可欲與不可欲情境,以及父母之間使用傳播科技的

性別落差。

本文強調家庭中親密關係的性別不平等,除了形塑跨國家庭品質

(Parreñas, 2005),導致母女爭執,父親觀戰以外,不平等的性別意識型態,更

影響到了家中傳播科技如何因跨國而重新分配,尤其是女兒如何教導父母使用

傳播科技的社會過程。儘管是由「女兒」作為詮釋者,母親依然處於絕對輸家

的位置。相對而言,父親則是缺席卻開明理性的角色。

Page 87: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7  

一、跨國做家庭:跨國家庭的代間與性別政治

本文強調的「跨國做家庭」,是親密關係中性別政治下的社會結果。第

一個面向,是家庭對於兒女期待的性別差異。跨國家庭作為一種社會組織,看

似個人的移動,也多數蘊含了家庭內部考量,包含性別與經濟、文化動機。跨

國家庭文獻分殊出「家庭策略」與「個人動機」(Chee, 2005; Huang & Yeoh,

2005; Ryan et al., 2009; Yeoh et al., 2002),但家庭並非統一,其中的行動者考量

充滿異質性(Curran & Saguy, 2001),卻不必然形成衝突,也可能相互交織於一

起(Asis, 2002; Chee, 2005),跨國遷徙者通常都經由一系列多面向的協商與決策

過程(Ryan et al., 2009)。既有文獻對跨國家庭中各行動者的決策過程有高度興趣。

本文發現,家庭與女兒的協商過程,是與家庭內對於兒女期待的性別差異有高

度相關,其中女兒作為一個「經濟無責」的角色,與兒子以經濟作為主要責任。

不過,正因為離/返與家庭期待的性別差異,反倒形成了女兒更容易出國的論

述。

跨國做家庭的第二個面向,則是跨國溝通的性別化。女兒由於被期待為

關心家人、理解母親的人(Parreñas, 2005;林如萍,2012)。對於女兒與兒子

於家中不同的性別分工,則持續地延續到跨國溝通之中。資料顯示,儘管女兒

赴澳,依然被期待要與家人聯繫感情、定期打電話回家在女兒的觀點中,兒子

則缺乏與家人維繫感情、定期聯絡的感知。家庭中的跨國溝通,會由於原本的

家庭關係變化(Madianou & Miller, 2012)。不同家庭對於女兒赴澳決策有相異的

態度與協商。若父母較為支持,女兒對於跨國溝通的描述則會較為正向,並且

強調主動打回家作為孝順、體貼的表現。「打電話回家」成了表達孝順的方式。

赴澳打工旅遊者建構了打電話回家的道德論述,強調家庭之間的親密關係與孝

順女兒,必須要靠著定期聯繫才能達成。若父母較不支持,女兒對於跨國溝通

的描述則偏向義務,強調打回家,重點在於安撫母親的情緒,與避免太久未聯

絡導致的責怪。除了思鄉之情以外,更是父母需要。由誰發話是重要的問題。

女兒被期待要打電話回家,儘管沒有特別想要跟家人聯繫,依然需要主動聯繫,

否則會導致父母的責怪。在訪談時,受訪者認為打電話回家並非自己需求,而

是滿足父母的需要。看似形成了真實與虛假的情感對立。 依照 Zelizer(2007:

17)認為過去針對情感的討論,預設了真誠與虛假情感的對立。但她認為在關

Page 88: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8  

係中的某些層面,模擬感覺與意義(simulation of feelings and meanings)成為義

務。

跨國溝通的性別化,不僅是兒女的性別差異,更是父母的性別差異。過

往的跨國溝通研究,通常針對跨國母職(Horst, 2006; Kang, 2012; Madianou, 2012;

Madianou & Miller, 2011; Parreñas, 2005; Uy-tioco, 2007; Wilding, 2006)指出跨國

家庭中,母職依然是不可放下的責任。本文資料中則更進一步,發現在不同觀

點中,對於父母的評價依然隱含著性別不平等。

經由女兒觀點對父母的詮釋,建構出「不可欲母職」與「工具性父職」。

本文藉由發現在家庭的跨國溝通,由於性別分工導致母親負責掛心甚至監控女

兒的行動,且「母女關係」被期待緊密。家庭中的性別分工,反而使得女兒對

母親的評價,低過缺席的父親。林如萍(2012)指出,女兒與父母的關係突出。

過往跨國家庭研究曾指出,青春期小孩們責怪母親跨境工作而疏忽母職責任,

卻不責怪待在家中卻不負責照護的父親(Parreñas, 2005)。相對之下,在赴澳打

工旅遊的情境中皆為成年女兒。其並非責怪母親缺乏養育,而是過多介入,母

女關係與父女關係中間有一道性別分工導致的鴻溝。不過,這正是家庭中性別

不平等導致的母女相爭,父親觀戰的場面。如Madianou & Miller(2010)指出,

跨國家庭的兒女年齡會影響到其跨國家庭的親密關係。在成年女兒與青少年兒

女的比較中,母親的照護工作,總是詮釋成了過或不及。

二、虛擬親密的科技面向:性別化的傳播科技

跨國做家庭的第三個面向,則與數位落差息息相關。虛擬親密(Wilding,

2006)一詞包含了「數位落差」與「可欲與否」兩個問題。其中亦存在著「親密

落差」。對女兒而言,傳播科技、跨國聯繫的可欲與否,形成了跨國家庭的親

密落差。資料顯示出,只要是「可欲」的情況,女兒無論是親密維繫或打電話

回家作為孝順的義務,基本上沒有太大差異。然而,在「不可欲」的情境中,

則有兩種意義。第一,是為了避免家人擔心,依然是維繫雙方的親密感,但是

靠著避開聯繫來達成。另一方面,面對管控或監視時,則會出現「避用作為抵

抗」的現象,但資料上較少。在我們的分析中,僅有少數受訪者提出,尤其關

於「身體」、「性」與「性取向」的監視,則會導致不可欲的情境。

Page 89: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9  

然而,這種可欲與否,也正是親密關係的差異。親密關係不僅是正面的

親密感、分享回憶、秘密,反而較少人反思親密關係中一直被忽略的不當使用。

親密關係是一道維繫到損害的光譜,其可能帶來個人的安適(well-being),也

可能損害之(Zelizer, 2007)。也就是說,親密關係當中,持續的人際互動一部分

可能是維繫,另一部分可能導致個人安適與親密關係的損害。跨國家庭中的傳

播科技使用,亦有維繫親密,或用於監控、限制的功能(Hannford, 2014; Horst,

2006; Wilding, 2006)。因此,避開特定的傳播科技正是要避開可能損害到親密關

係的聯繫。相對而言,在可欲的情境中使用各式傳播科技,則是跨國地維繫親

密關係。過去研究的家庭監控,通常針對配偶中太太如何受丈夫以傳播科技監

控,忠貞與日常生活的移動等。相較之下,成年女兒亦受到原生家庭監控,卻

有些不同的面向,在於跨國移動力的限制、身體、性與性傾向等。

此外,女兒通常是擁有傳播科技與使用能力的家庭成員。因此,在跨國

溝通中,傳播科技的資源調用 靈活且符合自身的需求。先不預設每種傳播科

技在任何情況下皆為「可欲」。本文發現,在情緒、身體等因素,形成了女兒

們如何「挑選」傳播科技來使用。不同的傳播科技使用,是因為台灣家庭價值

與親子關係的規範中,有意義、意識的選擇,而非僅是「可得性」(availability)

的差異。在親密關係與傳播科技的研究中(Hannaford, 2014; Madianou & Miller,

2012; Yang, Brown & Braun, 2014),指出在關係中選擇科技,以及在科技中展現

關係。女兒如何使用各類傳播科技來展現親密感,其中包含了文化規範、孝的

價值以及抵抗監控的意涵。本文嘗試凸顯傳播科技與家庭關係的互構關係,而

非僅是科技中介親密關係。儘管孝的文化規範與雙親控制在跨國家庭中,看似

藉由使用傳播科技而延續。但部分受訪者依然利用不同傳播科技的選用,避開

特定傳播科技、通訊軟體,來嘗試轉化、降低雙親過度的介入其在澳生活。此

正為女兒身為資訊與傳播科技的資源豐富者,所能夠利用來做為權力轉化的戰

略。

除了跨國溝通的親密關係以外,「跨國做家庭」包含了親密關係內部

「數位落差」的性別政治,顯示為父親與母親的使用傳播科技能力之落差。本

文注意到家庭內部傳播科技分配有其代間與性別上的差距。過去跨國家庭研究

中注意到傳播科技之分配不均(Horst, 2006; Kang, 2012; Madianou & Miller, 2012;

Hannaford, 2014; Parreñas, 2005; Wilding, 2006),以及台灣與國外針對數位落差

Page 90: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0  

之研究,都指出社會不平等在傳播科技分配中展現,尤其是性別與年齡/代間

差距(DiMaggio et al., 2001; Hargittai, 2002; Hargittai & Walejko, 2008; van Deursen

& van Dijk, 2014;林宗弘,2012)。

本文則從家庭跨國化時,女兒與父母開始「橋接數位落差」的學習過程。

在女兒教導父母進行科技賦權時,儘管身為女性,卻依然對科技有個固定的性

別想像,此性別想像則介入到家庭傳播科技的分配中。以往性別與傳播科技之

研究(Wajcman, 1991; 成令方、吳嘉苓,2004;林宇玲,2002),都強調「電

腦」作為一種陽剛文化的展現,男人藉由掌握科技與知識來建構陽剛認同。在

本文當中,也注意到母親常被視為「沒興趣」、「教不會」的一群人。相對而

言,父親則是「有興趣」或「不想學」的另一方。此外,個案中母親比較會使

用,父親則會刻意遠離,產生「自卑轉自大」的現象。呼應林宇玲(2002)的

研究中指出,需要將學習者的結構位置放入分析中。因此,本文從資料整理後,

指出「性別化移動力」與「性別化身體」作為母親學習傳播科技(電腦、手機)

的社會條件,部分阻擋其學習電腦、手機等科技之意願。除了性別以外,亦有

階級與空間配置的條件,導致了不同家庭間傳播科技分配不均。

除了學與不學以外,更進入到「第二階數位落差」,強調「使用差異」。

本文指出,部分母親基於維繫家庭關係的動機,主動積極地學習各種通訊軟體

與傳播科技。相較於部分父親則是對於通訊軟體興致缺缺,甚至不屑,儘管他

們可能較會使用電腦。這也就形成了因目的不同,而導致的「使用差異」。母

親們很少使用通訊、維繫家庭關係以外的傳播科技功能,如資訊搜尋

(information-seeking)。相對而言,傳播科技有時則會引發父親對於「隱私」

的顧慮,進而拒絕使用 Line等軟體。

在虛擬親密(Wilding, 2006),傳播科技與跨國家庭親密關係的情境裡,因

為女兒的跨境移動導致家庭的跨國化,進而雙親需要學習傳播科技才得以聯繫。

學習傳播科技並非僅是學習使用,更是受到家庭中的傳播科技性別政治所影響

著。因此,「親密落差」一詞不僅強調跨國溝通的性別政治,更有傳播科技的

性別政治。Parreñas(2005)強調性別意識型態的重新組構,才得以消解跨國家

庭中的性別不平等,此論點亦可推展到傳播科技於家中分配的性別不平等,以

及科技近用的相關論述(Wajcman, 1991;成令方、吳嘉苓,2004)。

Page 91: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1  

三、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本文的研究限制與建議,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本文以女性的經驗為主要研究對象,但並非宣稱性別是這些經驗

的原因。 因此,只能確立女性的經驗來自於哪些社會條件與情境,而不能夠去

進行歸因。不過,本文研究目的並非將性別歸因成受訪者的生活樣貌,而是看

受訪者們如何詮釋、理解跨國經驗中的性別因素。此外,更是去詮釋這樣的性

別因素、家庭關係如何影響到跨國聯繫。

本文發現女性如何將自己的經驗與男性比較,以及女性如何描述男性打

工旅遊者與家庭的聯繫,可以注意到有趣的差異。應當是未來有機會需要更加

深入探討。尤其是當「打工渡假」被視為一種「鬼混」時,男性應當如何反駁

與跟家人溝通。此外,本文不僅針對「女性」,更注意到「性取向」導致的差

異經驗,未來針對跨國家庭研究,不僅可以分析性別差異,更需多注意「性」

(sexuality)的差異,此方向亦值得深究。

第二,我選擇了澳洲打工旅遊作為個案,但在研究方法上的限制,本文

的發現無法概推到「女性澳洲打工旅遊者」的群體。同樣地,也無法概推到前

往其他國家打工旅遊的女性經驗。滾雪球的過程中,由於人際網絡的限制,我

注意到受訪者的教育程度、經濟能力有相同的特徵。大多為國立大學畢業,家

庭也沒有經濟壓力。僅有少數受訪者較為不同。因此,本文得到的資料,大多

來自於台灣的特定經濟位階、教育程度的家庭,而非所有台灣的家庭。階級上

多為低階白領到高階白領的受訪者。但若在其他階級背景的家庭中,是否有類

似對女兒的期待,或有所不同,則是後續研究得以持續探問。

第三,本文進行研究時,希望能夠經由訪問父母來進行三角檢證,或發

現其他新的現象。但詢問受訪者的同時,卻導致了受訪者的敵意,並且大多受

訪者都拒絕此請求。因此,本文全數是以女兒如何詮釋其他家庭成員,尤其是

父母的角度來分析。

但若可以進入到家庭做研究,則可以更加細緻地處理母親學習傳播科技

的過程。尤其是父母對於「電腦」、「網路」不同的感知,如何影響到其學習

的動機,以及學習哪些軟體、功能。更進一步地去處理家庭中,針對傳播科技

Page 92: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2  

的性別政治。除了科技以外,對於母親、父親而言,跨國溝通的意義,則不限

於女兒的詮釋,可以更理解家庭其他成員的詮釋。

Page 93: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3  

參考文獻

王宏仁、郭佩宜(主編)(2009)。《流轉跨界:跨國的台灣.台灣的跨國》。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王俐容、王維菁、朱淑娟(2008)。〈跨國性社群電視媒體初探-以「台灣媳婦」為例〉,《中華傳播學刊》,14:267-314。

成令方、吳嘉苓(2004)。〈科技的性別政治:理論和研究的回顧〉,《科技、醫療與社會》,3:51-112。

林宇玲(2002)。《網路與性別》。台北:華之鳳科技出版。 林如萍(2012)。〈台灣家庭的代間關係與代間互動類型之變遷趨勢〉,伊慶

春、章英華(編),《台灣的社會變遷 1985-2005:家庭與婚姻,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系列三之 1》, 頁 75-124。台北:中研院社研所 。

林宗弘、洪敬舒、李建泓、王兆慶、張烽益(2011)。《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台灣勞工陣線。

林宗弘(2012)。〈非關上網?台灣的社會落差與網路使用的社會後果 〉,《台灣社會學 》,24:55-97。

林群穎(2013)。《跨國分偶家庭之親子關係:以台商台幹家庭為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嬿芬(2008)。〈移住/居台灣-移民社會學〉,謝國雄(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 頁 524-551。台北:群學。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社。

蔡綿綿(2010)。《遠距母職:旅台菲籍勞工使用網路溝通履行母職的分析》。政治大學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169-218。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藍佩嘉,2009,〈當大學生菲傭遇見台灣新富雇主:跨國語言資本中介的階級畫界〉。收錄於《流轉跨界:跨國的台灣,台灣的跨國》,王宏仁、郭佩宜編,頁 35-71,台北:中研院。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Border Protection (2014) Australia’s Migration Trends 2012-13. Retrieved from http://www.immi.gov.au/pub-res/Documents/statistics/migration-trends-2012-13.pdf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Border Protection (2013) Australia’s Migration Trends 2011-12. Retrieved from http://www.immi.gov.au/media/publications/statistics/immigration-update/australian-migration-trends-2011-12.pdf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Border Protection (2012) Trends in Migration: Australia 2010-11. Retrieved from http://www.immi.gov.au/media/publications/statistics/trends-in-migration/trends-in-migration-2010-11.pdf

Asis,  Maruja  M.B.  (2002).  From  the  life  stories  of  Filipino  women:  personal  and  family  agendas  in  migration.  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  11(1),  67-­‐94.    

Page 94: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4  

Baldassar,  Loretta.  (2007).  Transnational  families  and  aged  care:  the  mobility  of  care  and  the  migrancy  of  ageing.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33(2),  275-­‐297.    

Baldassar,  Loretta.  (2008).  Missing  kin  and  longing  to  be  together:  emo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presence  in  transnation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Studies,  29(3),  247-­‐266.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Y:  Greenwood  Press,  241-­‐58.    

Chee,  Maria  W.  L  (2005).  Taiwanese  American  transnational  families  :  women  and  kin  work.  Routledge,  New  York  

Chib,  Arul,  Malik,  Shelly,  Aricat,  Rajiv  George,  &  Kadir,  Siti  Zubeidah.  (2014).  Migrant  mothering  and  mobile  phones:  Negotiations  of  transnational  identity.  Mobile  Media  &  Communication,  2(1),  73-­‐93.    

Clarke,  Nick.  (2004a).  Free  independent  travellers?  British  working  holiday  makers  in  Australia.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9(4),  499-­‐509.    

Clarke,  Nick.  (2004b).  Mobility,  fixity,  agency:  Australia's  working  holiday  programme.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10(5),  411-­‐420.    

Clarke,  Nick.  (2005).  Detailing  transnational  lives  of  the  middle:  British  working  holiday  makers  in  Australia.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31(2),  307-­‐322.    

Emerson,  Robert  M,  Fretz,  Rachel  I,  &  Shaw,  Linda  L.  (2011).  Writing  ethnographic  fieldnot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Polity.  

Hannaford,  Dinah.  (2014).  Technologies  of  the  spouse:  intimate  surveillance  in  Senegalese  transnational  marriages.  Global  networks,  n/a-­‐n/a.  doi:  10.1111/glob.12045  

Ho,  C.  (2006).  Migration  as  feminisation?  Chinese  women's  experiences  of  work  and  family  in  Australia.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32(3),  497-­‐514.  

Hondagneu-­‐Sotelo,  Pierrette,  &  Avila,  Ernestine.  (1997).  “I'm  Here,  but  I'm  There”  The  Meanings  of  Latina  Transnational  Motherhood.  Gender  &  Society,  11(5),  548-­‐571.    

Horst,  Heather  A.  (2006).  The  blessings  and  burdens  of  communication:  cell  phones  in  Jamaican  transnational  social  fields.  Global  networks,  6(2),  143-­‐159.    

Huang,  Shirlena,  &  Yeoh,  Brenda  SA.  (2005).  Transnational  families  and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China's  ‘study  mothers’  in  Singapore.  Global  networks,  5(4),  379-­‐400.    

Hugo,  Graeme.  (2006).  Temporary  migration  and  the  labour  market  in  Australia.  Australian  Geographer,  37(2),  211-­‐231.    

Hugo,  Graeme,  &  Young,  Soogil.  (2008).  Labour  Mobil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Dynamics,  Issues  and  a  New  APEC  Agenda: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Page 95: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5  

Ichimoto,  Takae.  (2004).  Ambivalent  ‘selves’  in  transition:  A  case  study  of  Japanese  women  studying  in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Studies,  25(3),  247-­‐269.    

Kang,  Tingyu.  (2012).  Gendered  media,  changing  intimacy:  internet-­‐mediated  trans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family  sphere.  Media,  Culture  &  Society,  34(2),  146-­‐161.    

Kawashima,  Kumiko.  (2010).  Japanese  Working  Holiday  Makers  in  Australia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Japanese  Labour  Market:  Before  and  After.  Asian  Studies  Review,  34(3),  267-­‐286.    

Kim,  Youna.  (2010).  Female  individualization?:  Transnational  mobility  and  media  consumption  of  Asian  women.  Media,  Culture  &  Society,  32(1),  25-­‐43.  doi:  10.1177/0163443709350096  

Lan,  Pei-­‐Chia.  (2002).  Subcontracting  filial  piety  elder  care  in  ethnic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in  California.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3(7),  812-­‐835.  

Lan,  Pei-­‐Chia.  (2006).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Duke  University  Press.  

Le  Espiritu,  Yen.  (2002).  Filipino  Navy  stewards  and  Filipina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Immigration,  work  and  family  relations.  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  11(1),  47-­‐66.    

Madianou,  Mirca.  (2012).  Migration  and  the  accentuated  ambivalence  of  motherhood:  the  role  of  ICTs  in  Filipino  transnational  families.  Global  networks,  12(3),  277-­‐295.    

Madianou,  Mirca,  &  Miller,  Daniel.  (2011).  Mobile  phone  parenting:  Reconfigur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Filipina  migrant  mothers  and  their  left-­‐behind  children.  new  media  &  society,  13(3),  457-­‐470.    

Madianou,  Mirca,  &  Miller,  Daniel.  (2012).  Migration  and  new  media:  Transnational  families  and  polymedia.  Routledge.  

Madianou,  Mirca,  &  Miller,  Daniel.  (2013).  Polymedia:  Towards  a  new  theory  of  digital  media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16(2),  169-­‐187.  

Manalansan,  Martin  F.  (2006).  Queer  intersections:  Sexuality  and  gender  in  migration  studi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40(1),  224-­‐249.    

McKay,  Deirdre.  (2007).  ‘Sending  Dollars  Shows  Feeling’–Emotions  and  Economies  in  Filipino  Migration.  Mobilities,  2(2),  175-­‐194.    

Oke,  Nicole.  (2012).  Temporary  Migration,  Transnational  Politics?  The  Politics  of  Temporary  Migration  in  Australia.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Studies,  33(1),  85-­‐101.  doi:  10.1080/07256868.2012.633318  

Panagakos,  Anastasia  N,  &  Horst,  Heather  A.  (2006).  Return  to  Cyberia:  technology  and  the  social  worlds  of  transnational  migrants.  Global  networks,  6(2),  109-­‐124.    

Parreñas,  R.  S.  (2001).  Mothering  from  a  distance:  Emotions,  gender,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in  Filipino  transnational  families.  Feminist  studies,  361-­‐390.  

Parreñas,  Rhacel.  (2005).  Long  distance  intimacy:  class,  gender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mothers  and  children  in  Filipino  transnational  families.  Global  networks,  5(4),  317-­‐336.    

Pessar,  P.  and  Mahler,  S.  (2003)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bringing  gender  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37(3):  812-­‐46.  

Page 96: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6  

Portes,  Alejandro,  Guarnizo,  Luis  E,  &  Landolt,  Patricia.  (1999).  The  study  of  transnationalism:  pitfalls  and  promise  of  an  emergent  research  field.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2(2),  217-­‐237.    

Pribilsky,  Jason.  (2004).  ‘Aprendemos  A  Convivir’:  Conjugal  Relations,  Co‐parenting,  and  Family  Life  Among  Ecuadorian  Transnational  Migrants  in  New  York  and  The  Ecuadorian  Andes.  Global  networks,  4(3),  313-­‐334.    

Rice,  Kathleen.  (2010).  'Working  on  Holiday':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urism  and  Work  among  Young  Canadians  in  Edinburgh.  Anthropology  in  Action,  17(1).    

Ryan,  L.,  Sales,  R.,  Tilki,  M.,  &  Siara,  B.  (2009).  Family  strategies  and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recent  Polish  migrants  in  London.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35(1),  61-­‐77.  

Shen,  H.  H.  (2005).  ‘The  first  Taiwanese  wives’  and  ‘the  Chinese  mistresses’: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in  familial  and  intimate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Global  networks,  5(4),  419-­‐437.  

Thai,  Hung  Cam.  (2012).  The  dual  roles  of  transnational  daughters  and  transnational  wives:  monetary  intentions,  expectations  and  dilemmas.  Global  networks,  12(2),  216-­‐232.    

Tse,  Justin  KH,  &  Waters,  Johanna  L.  (2013).  Transnational  youth  transitions:  becoming  adults  between  Vancouver  and  Hong  Kong.  Global  networks,  13(4),  535-­‐550.    

Uriely,  Natan.  (2001).  ‘Travelling  workers’  and  ‘working  tourists’:  variations  acros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ork  and  tour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3(1),  1-­‐8.    

Uy-­‐Tioco,  Cecilia.  (2007).  Overseas  Filipino  workers  and  text  messaging:  Reinventing  transnational  mothering.  Continuum:  Journal  of  Media  &  Cultural  Studies,  21(2),  253-­‐265.    

Vertovec,  S.  (2004).  Cheap  calls:  the  social  glue  of  migrant  transnationalism.  Global  networks,  4(2),  219-­‐224.  

Wajcman,  J.  (1991).  Feminism  confronts  technology.  John  Wiley  &  Sons.  Wang,  Hong-­‐zen,  Chen,  Po-­‐wei  &  Tang,  Anna  WH.  (2014).  ‘Tactical  resistances  in  

daily  politics:  How  do  battered  Vietnamese  wives  negotiate  family  and  state  tightropes  in  Taiwan?’  in  Chiu,  Kuei-­‐fen,  Dafydd,  Fell  &  Lin,  Ping  (eds.)  Migration  to  and  from  Taiwan.  Routledge.  

Waters,  Johanna  L.  (2005).  Transnational  family  strategies  and  educ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diaspora.  Global  networks,  5(4),  359-­‐377.    

Waters,  J.  L.  (2006).  Geographies  of  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family  strategies  between  Hong  Kong  and  Canada.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31(2),  179-­‐192.  

Wilding,  Raelene.  (2006).  ‘Virtual’intimacies?  Families  communicating  across  transnational  contexts.  Global  networks,  6(2),  125-­‐142.    

Wimmer,  Andreas,  &  Glick  Schiller,  Nina.  (2002).  Methodological  nationalism  and  beyond:  nation–state  building,  migr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Global  networks,  2(4),  301-­‐334.    

Yamanaka,  K.  (2005).  Changing  family  structures  of  Nepalese  transmigrants  in  Japan:  split-­‐households  and  dual-­‐wage  earners.  Global  networks,  5(4),  337-­‐358.  

Page 97: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7  

Yang,  C.  C.,  Brown,  B.  B.,  &  Braun,  M.  T.  (2014).  From  Facebook  to  cell  calls:  Layers  of  electronic  intimacy  in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New  Media  &  Society,  16(1),  5-­‐23.  

Yeoh,  Brenda  SA,  Graham,  Elspeth,  &  Boyle,  Paul  J.  (2002).  Migrations  and  family  relation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  11(1),  1-­‐12.    

Yeoh,  Brenda  SA,  Huang,  Shirlena,  &  Lam,  Theodora.  (2005).  Transnationalizing  the  ‘Asian’family:  imaginaries,  intimacies  and  strategic  intents.  Global  networks,  5(4),  307-­‐315.    

Zelizer,  V.  (2007).  The  purchase  of  intima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Zelizer,  V.  (2010).  ‘Caring  everywhere.’  in  Boris  &  Parreñas  (eds.)  Intimate  labors:  

cultures,  technologies,  and  the  politics  of  care,  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267-­‐278.  

                                                                 

Page 98: 跨國做家庭 傳播科技的性別政治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4908/1/100201.pdfà ð O b u j p o b m ! D i f o h d i j ! V o j w f s t j u z! 2! 摘要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問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8  

附錄一:半結構訪談大綱 姓名: 年齡: 在台灣的工作經驗: 何時離開台灣: 家庭成員有哪些(幾歲): 家庭策略與個人動機相關問題: 1. 你當初為什麼決定要離開台灣? 2. 你當初離開台灣,怎麼跟爸媽說的? 3. 爸媽對你離開家去打工旅遊有什麼看法? 4. 打工旅遊對你而言,有什麼樣的意義? 5. 在你家,對兒子跟女兒的期待有不同嗎?有哪些不同?

跨國溝通的相關問題 6. 出國前跟出國後,聯絡的感覺有不一樣嗎?會覺得比較需要聯絡? 7. 請問你常與父母、或在台灣的好友聯絡嗎?通常怎麼聯絡? 8. 上傳照片到臉書上嗎?通常分享些什麼照片給臉書好友看呢? 你會打給爸爸還是媽媽?或是,通常是爸爸還是媽媽打給你?

9. 你跟爸媽的聯絡方式有不一樣嗎?為什麼? 10. 逢年過節如何與家庭聯絡?

頻率、避選用的相關考量 11. 什麼樣的時候,你會跟家人聯絡? 12. 什麼樣的時候,你不想跟家人聯絡? 13. 通常爸媽都會對你說什麼?老爸關心的跟老媽關心的一樣嗎? 14. 在澳洲遇到一些挫折的時候,會告訴爸媽嗎?爸媽會說些什麼? 15. 多久不跟爸媽聯絡是可以的?為什麼? 16. (有加臉書)會因為爸媽在看臉書,導致貼文的時候多想嗎?通常是怎樣的貼文會因此就不貼了?

傳播科技與親密階序的問題 17. 你有教爸媽使用臉書、Line(或其他),讓他們更好跟你聯絡嗎?為什麼不?

18. 出國時,有特地準備平板給爸媽使用嗎?為什麼?大多是誰在使用? 19. 爸媽拿的是什麼樣的手機呢? 20. 媽媽會用手機嗎? 21. 通常是爸爸還是媽媽比較會用電腦和視訊呢? 22. 不同的聯絡方式(家用電話、手機、視訊、Line、skype、臉書、明信片),你覺得哪種比較跟家人比較親密呢?為什麼?

23. 文字、聲音跟畫面,你覺得哪個在聯繫上比較重要?出國前後的感覺有差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