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與修同行」 1 - 臺灣建築學會 · 四併住宅標準平面圖...

4
文/李思敏 Si-Min LEE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生 我認識修澤蘭建築師竟是從今年三月意外 開始,起點是一份從1972年《台灣》雜誌複印下 來,關於花園新城的報導與圖紙,再佐以從網路 搜尋到的零星資訊與2003年公視拍攝的修澤蘭紀 錄片,資料量實在不多,也缺乏系統,卻必須立 即著手準備不到一個月後的「與修同行」活動。 我的第一項工作是設計活動的主視覺圖,我 將修澤蘭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形式重新描繪並融入 「與修同行」四個中文字,形成符號語彙,意圖 讓人一看便能聯想到修澤蘭的建築形式,感受到 她的設計獨特性,進而從色彩帶出花園新城綠意 盎然的意象。 然而,我緊接著面臨知識的焦慮,基於這次 活動近乎是一次補述歷史的行動,在如此資料不 全的狀況下,我要如何能夠提供當天前來參觀的 民眾足夠完整的資訊?並能客觀地講述修澤蘭當 年開發花園新城的故事呢?在有限的時間與有限 的資料下,我只能先就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去瞭 解修澤蘭與花園新城的建築設計。 我開始讀各式住宅圖面,很快便折服於修 澤蘭純熟優雅的空間佈局,平面比例極美,各個 空間保持著舒適的流動,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高度 融和. ,可以看出她對於建築設計執行細節有著 高度的自我要求。而我對花園新城的建築空間更 誰來「與修同行」? 1 Who are Strolling with Architect HSIU? 雅典娜 紀念修澤蘭建築師 多的體會,是在三月底與許麗玉老師前往社區行 前考察路線時,親身體驗建築與環境之間的生動 狀態,以及拜訪住戶感受到他們對空間營造的熱 情,不禁覺得花園新城的居住環境實在非常接近 我所能想像的「烏托邦」。花園新城有著豐富的 構成層次。首先是物質上的,它受環境保存的相 當完整,今日我們仍能看見當年修澤蘭所選用的 建築材料與營造工法,在環境裡驗證了這樣的建 築設計經過數十年後的物理與化學變化。其次是 空間上,社區內的住宅類型多變,能一次提供我 們許多常民集體生活的紀錄與模式,若要藉此追 「與修同行」主視覺設計 28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1704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誰來「與修同行」 1 - 臺灣建築學會 · 四併住宅標準平面圖 階梯式住宅現況 上午於新城教會內「與修同行」大合照 a 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文/李思敏 Si-Min LEE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生

我認識修澤蘭建築師竟是從今年三月意外

開始,起點是一份從1972年《台灣》雜誌複印下

來,關於花園新城的報導與圖紙,再佐以從網路

搜尋到的零星資訊與2003年公視拍攝的修澤蘭紀

錄片,資料量實在不多,也缺乏系統,卻必須立

即著手準備不到一個月後的「與修同行」活動。

我的第一項工作是設計活動的主視覺圖,我

將修澤蘭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形式重新描繪並融入

「與修同行」四個中文字,形成符號語彙,意圖

讓人一看便能聯想到修澤蘭的建築形式,感受到

她的設計獨特性,進而從色彩帶出花園新城綠意

盎然的意象。

然而,我緊接著面臨知識的焦慮,基於這次

活動近乎是一次補述歷史的行動,在如此資料不

全的狀況下,我要如何能夠提供當天前來參觀的

民眾足夠完整的資訊?並能客觀地講述修澤蘭當

年開發花園新城的故事呢?在有限的時間與有限

的資料下,我只能先就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去瞭

解修澤蘭與花園新城的建築設計。

我開始讀各式住宅圖面,很快便折服於修

澤蘭純熟優雅的空間佈局,平面比例極美,各個

空間保持著舒適的流動,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高度

融和.,可以看出她對於建築設計執行細節有著

高度的自我要求。而我對花園新城的建築空間更

誰來「與修同行」? 1

Who are Strolling with Architect HSIU?

建築的雅典娜紀念修澤蘭建築師

多的體會,是在三月底與許麗玉老師前往社區行

前考察路線時,親身體驗建築與環境之間的生動

狀態,以及拜訪住戶感受到他們對空間營造的熱

情,不禁覺得花園新城的居住環境實在非常接近

我所能想像的「烏托邦」。花園新城有著豐富的

構成層次。首先是物質上的,它受環境保存的相

當完整,今日我們仍能看見當年修澤蘭所選用的

建築材料與營造工法,在環境裡驗證了這樣的建

築設計經過數十年後的物理與化學變化。其次是

空間上,社區內的住宅類型多變,能一次提供我

們許多常民集體生活的紀錄與模式,若要藉此追

「與修同行」主視覺設計

28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1704

0507-86期.indd 28 2017/5/8 下午7:13

Page 2: 誰來「與修同行」 1 - 臺灣建築學會 · 四併住宅標準平面圖 階梯式住宅現況 上午於新城教會內「與修同行」大合照 a 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四併住宅標準平面圖 階梯式住宅現況

上午於新城教會內「與修同行」大合照

29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0507-86期.indd 29 2017/5/8 下午7:13

Page 3: 誰來「與修同行」 1 - 臺灣建築學會 · 四併住宅標準平面圖 階梯式住宅現況 上午於新城教會內「與修同行」大合照 a 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溯六零年代的住宅設計應該不是難事。但最讓我

驚嘆的是在這些之上,屬於文化生產與生活的層

次、也就是當建築師退場後的50年間,居民與建

築之間多樣且充滿細節的互動。

我從住戶口中得知,花園新城裡住著各種

背景的居民。有中有西,有老有幼,有藝術工作

者,也有退休老兵。房舍在這些背景迥異的居民

自力改造下,從原始的統一外貌變成各有特色,

比我在台北所看見的任何住宅區都還要外顯奔

放。我想也許是因為花園新城的環境讓人對生活

特別有想像力,或許也是因為修澤蘭的原始設計

留給入住的人相當寬裕的創造空間,就像是當畫

家有了靈感與畫布,作品便能誕生。因此,當我

們與修同行,走過每一處房舍,都能看見屋主刻

意表現屬於自己的空間之慾望與滿足,即使是一

個鋪上木板、擺滿闊葉植物的露台;或是撐起一

面帆布,底下掛滿衣服。今日我們已無從得知修

澤蘭是否會樂見這樣的結果,而我認為建築,特

別是住宅,無法回避這樣的居住考驗,在本質

上,就應該面對使用者會有千奇百怪的慾望。這

些慾望就反映著人的真實,沒有高下之分,也不

該訴諸美醜,這是居民誠實表現生活所需,累積

而成的景像。走在花園新城裡,我挺享受看見人

未被建築綁住,而是開展自己的社區組織與空間

營造的行動力。

漸漸的,我不再過度焦慮。這次的「與修

同行」活動,已經不是完整呈現百科全書式的歷

史,最重要的是將花園新城這個豐富多元、充滿

生命力的環境,真實呈現給前來同行的建築人、

建築愛好者與一般民眾。因為該被介紹的既是修

澤蘭建築師的理想社區,還有長久定居在此、營

造社區環境的居民們。終於,我意識到自己一開

始的理解有多狹隘,甚至讓我想要重新設計這次

活動的主視覺圖。

今日花園新城的景像,也許與修澤蘭建築師

的理想社區不盡相同,但不可否認是在修澤蘭建

築師精心規畫的環境中成長。如此來看,修澤蘭

建築師超越時代的視野與建築貢獻,早已經超越

了許多有名的建築師,她創造了一個穩固且優美

的環境,讓居民能隨心所欲地在她牢牢打下的地

基之上,順勢生長出各自想要的生活。雖然花園

新城開發的故事不臻完滿,甚至對她而言是一種

失敗,但直至今日,我們都能聽見居民感佩修澤

蘭建築師的設計。對我這樣年輕的建築人而言,

涵碧樓現況

30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1704

0507-86期.indd 30 2017/5/8 下午7:13

Page 4: 誰來「與修同行」 1 - 臺灣建築學會 · 四併住宅標準平面圖 階梯式住宅現況 上午於新城教會內「與修同行」大合照 a 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總覺得他們沒說的是,修澤蘭做為一個建築師,

除了達成基本的施工技術、品質與物環課題,同

時在設計上保有相當大的彈性與啟發性,讓居民

在生活中能感受到環境、感受到自我,進而開始

經營環境以及自我,遂變成今日充滿生命力的花

園新城,讓「與修同行」的社區訪客可強烈地感

受到,花園新城是一個整體的生態,持續地成

長、蛻變。

註釋:

1. 2017年4月15日 「與修同行」的紀念修澤蘭建築師

活動,係由臺灣建築學會與WOMEN in Architecture

Taiwan共同主辦,並與社團法人嚴前總統家淦先生

紀念協會三個組織共同贊助活動經費,同時獲得花

園新城社區管委會、蘭溪協會與新城住戶李兩成建

築師、李思思女士等人的協助,順利舉行。活動主

要策劃推動者是曾任交大建築所兼任助理教授的許

麗玉與交大建築所碩士生李思敏。

社區居民帶路解說花

園新城環境

下午於管委會主委家前院的「與修同行」大合照

31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0507-86期.indd 31 2017/5/8 下午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