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疑案“伤仲永” -...

1
文史 E-mail:[email protected] B14 责编/金妹 版式/张文娟 校对/肖芳 2014 2014 9 9 18 18 星期四 星期四 在《伤仲永》里,王安石是 以成人的口吻来评价方仲永, 制造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事实上,他们同龄的孩子。 《伤仲永》里有一句很关键 的话:“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 舅家见之,十二三矣。”北宋仁 宗明道年间,即公元 1032 年至 1033年,这个时候的方仲永大 约十二三岁。王安石出生于公 元 1021 年,他见到十二三岁的 方仲永时,自己也是十二三岁。 王安石这个时候也才开始 正式进行系统地学习,他自己在 给朋友的书信中交代过:“某生 十二年而学。”他 12 岁时才开始 学习,而就在这个时候,他跟着 在外做官的父亲王益回家乡,见 到了传说中的神童方仲永。 刚进入学习阶段的王安 石,碰到已经小有名气的方仲 永。那一年,家乡人民可能拿 两个小朋友进行对比。他们在 大人长辈们的眼中,或许成了 对手。这当中,是不是有点王 安石不服气的情绪在里面? 王安石在七年后回到家乡, 很关心地问起这位同辈的下落, 亲人却回答“泯然众人矣”,也就 是一个普通人了。此时的王安 石,已经中进士,在扬州任官,学 业的境界肯定非方仲永可比,然 而,听说当年的竞争对手现在不 过如此,年轻的王安石,是不是 有点惆怅,有点淡淡的忧伤呢? 王安石提笔写起方仲永, 主观意识上是要说明为学的道 理,然而,在感情的深处,不免 露出对同辈人的惋惜。 方仲永非生而知之 方仲永出现在历史舞台 上,便是“生而知之”者的形 象。方仲永生活环境似乎也 是与学习绝缘的,“世隶耕”, 祖宗八辈子都是农民。有一 天,他闹着索要文具写东西, 方爸爸借来文具,方仲永挥笔 四句话居然得到当地文化界 的首肯,“传一乡秀才观之”。 一个5岁孩子,忽然能写 诗,当地乡亲为了炫耀自己村 子人的智商,当然会忽略天才 的所以然。王安石把这个传说 也全盘接收了。事实上,方仲 永是有学习条件的。王安石文 章留下一个重要线索:“金溪民 方仲永。”金溪,它属于江西抚 州。中国文化走到宋朝时,在 江西来了个大爆发,而大爆发 中线地段就是抚州临川。临川 人也是大宋“国考”高手,整个 大宋,临川有 446 人中进士,出 两任宰相和节度使,4个御使, 17 个尚书侍郎, 10 个知府。 方仲永生活在文化之乡, 因此整个家乡的文化氛围,就 是方仲永的老师。 成为历史名人未必是件好事。例如方仲永,名气大却成为一个教训:早慧不是好事,如果 神童后天不努力学习,迟早会像方仲永那样“泯然众人矣”。 文学家喜欢将笔下的人物进行切割、剪贴、拼装,朝着符合他们理念的方向进行打造,而 王安石也是一位文学家。方仲永真的像王安石笔下写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进历史,从零星的 史料中,认识一下这位曾经的“神童”。 千古疑案“伤仲永” 对于方仲永的教训,我们 在初中阶段就知道了:人的天 资不是成才的唯一因素,与后 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 习有关;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性;强调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 有关键作用。但确切地说,方 仲永之所以没有长进,一步步 贬值,与他没法走出去有很大 关系。 宋朝的读书人意识到,要 摆脱低层次,必须走出去,将已 学的技能、文化放到外面的世 界里去进行一番砥砺。例如苏 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就讲 过,生活在不过“数百里之间” 的范围内,所见到的“不过邻里 乡党之人”,对于书本哪怕是 “无所不读”,也会被狭窄的接 触空间所淹没,空间上打不开, 知识修养上就打不开。 可怜的仲永,限于家庭条 件,不能走出去,在家乡反复操 作一种技能,结果把自己固定 在这种低层次技能上,就等于 把自己固定在某个生存层次 上,一天天贬值,最后“泯然众 人”。这是多可怕的事,对现代 人而言,也是一种教训。 (来源:《广州日报》) 疑惑三: 方仲永为什么大幅度退步了? 疑惑一: 疑惑二: 王安石与方仲永或是间接竞争对手 语文课上,老师突然问我: “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一时不知 该怎样回答。我曾经也有过理 想,那还得从小时候说起。 幼儿时期,我想将来当一名 歌唱家,可以站在光彩夺目的舞 台上,唱出一首动人的歌,让大 家为我喝彩、鼓掌。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就 变成三年级的小学生。我每天 都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看着老 师威风、潇洒的模样,我又产生 了长大后当老师的想法,带着香 甜的“露水”去滋润这些可爱的 孩子们,让孩子们吸收“露水”的 营养,茁壮成长。 转眼我上五年级了,我读懂 了冰心奶奶的一段话“成功之花, 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 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 的泪泉!”是啊,要想将来事业有 成,就必须刻苦学习,努力奋斗。 我想:如果我长大后想当书 法家,那么我从小就应该刻苦练 习书法,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反复 练习;如果我长大想当一名舞蹈 家,我从小就要经常做一些基 本功的练习,锻炼身体的柔韧 性;如果我长大想当老师,那我 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分秒必争,上 课认真听讲,把基础打好,将来 考上师范院校……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 的,我觉得只有梦想还不够,我 现在应该好好学习,每天进步一 点,为将来的梦想做好准备,使 我的未来大放光彩,我坚信:我 的未来不是梦! 作者:张慧 (50 学校五年级) 指导老师:蔡冲 梦想之花 国学小知识 王安石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 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话一旦说出 口,其影响就无法挽回,哪怕是 四匹马拉的车子都赶不上,告诫 人们说话一定要算数,讲信用。 其实,这句成语的源头非常 形象、简练。春秋时期,卫国的 大夫棘子成发表一通关于君子 的言论。这位仁兄可能自己读 书不多,居然说:君子只要内在 品质好就行,要那么多文采干 吗?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即子 贡,正好是位善于辞令的外交 家,他听着这话觉得很刺耳,于 是反驳:阁下关于君子的言论, 实在可惜,但是影响已经挽不回 了,就算是四匹马拉的车也赶不 上你鼓弄舌头的速度,“驷不及 舌”,本质和文采其实一样重要。 子贡不愧是外交家,一句 “驷不及舌”,很形象也很夸张地 讽刺了棘子成的失言。在那个 时代,最快速的陆地交通工具肯 定是马车,尤其是四匹马拉的 车。搁在今天,等于说一辆法拉 利跑车也赶不上你说话的速度。 相传春秋时代的《邓析子 · 转辞》也有这么一句话:“一言而 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 不能及。”但此书可能是后人委 托,不会先于子贡。 这句话发展到五代时期,就 演化成“驷马难追”。到明朝明 的徐田臣《杀狗记·谏兄触怒》 里,则有这么一句话:“今日一语 轻交,他时驷马难追。” 驷马难追,源于一次批评

Upload: others

Post on 01-Nov-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千古疑案“伤仲永” - epaper.dongfeng.netepaper.dongfeng.net/page/1/2014-09/18/B14/20140918B14_pdf.pdf · 作者:张慧(50学校五年级) 指导老师:蔡冲 梦想之花

文史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编/金妹 版式/张文娟 校对/肖芳

20142014年年99月月 1818日日 星期四星期四

在《伤仲永》里,王安石是以成人的口吻来评价方仲永,制造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事实上,他们同龄的孩子。

《伤仲永》里有一句很关键的话:“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北宋仁宗明道年间,即公元 1032 年至1033 年,这个时候的方仲永大约十二三岁。王安石出生于公元 1021 年,他见到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时,自己也是十二三岁。

王安石这个时候也才开始

正式进行系统地学习,他自己在给朋友的书信中交代过:“某生十二年而学。”他12岁时才开始学习,而就在这个时候,他跟着在外做官的父亲王益回家乡,见到了传说中的神童方仲永。

刚进入学习阶段的王安石,碰到已经小有名气的方仲永。那一年,家乡人民可能拿两个小朋友进行对比。他们在大人长辈们的眼中,或许成了对手。这当中,是不是有点王安石不服气的情绪在里面?

王安石在七年后回到家乡,很关心地问起这位同辈的下落,亲人却回答“泯然众人矣”,也就是一个普通人了。此时的王安石,已经中进士,在扬州任官,学业的境界肯定非方仲永可比,然而,听说当年的竞争对手现在不过如此,年轻的王安石,是不是有点惆怅,有点淡淡的忧伤呢?

王安石提笔写起方仲永,主观意识上是要说明为学的道理,然而,在感情的深处,不免露出对同辈人的惋惜。

方仲永非生而知之

方仲永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便是“生而知之”者的形象。方仲永生活环境似乎也是与学习绝缘的,“世隶耕”,祖宗八辈子都是农民。有一天,他闹着索要文具写东西,方爸爸借来文具,方仲永挥笔四句话居然得到当地文化界的首肯,“传一乡秀才观之”。

一个 5 岁孩子,忽然能写诗,当地乡亲为了炫耀自己村子人的智商,当然会忽略天才的所以然。王安石把这个传说也全盘接收了。事实上,方仲永是有学习条件的。王安石文章留下一个重要线索:“金溪民方仲永。”金溪,它属于江西抚州。中国文化走到宋朝时,在江西来了个大爆发,而大爆发中线地段就是抚州临川。临川人也是大宋“国考”高手,整个大宋,临川有446人中进士,出两任宰相和节度使,4个御使,17个尚书侍郎,10个知府。

方仲永生活在文化之乡,因此整个家乡的文化氛围,就是方仲永的老师。

成为历史名人未必是件好事。例如方仲永,名气大却成为一个教训:早慧不是好事,如果神童后天不努力学习,迟早会像方仲永那样“泯然众人矣”。

文学家喜欢将笔下的人物进行切割、剪贴、拼装,朝着符合他们理念的方向进行打造,而王安石也是一位文学家。方仲永真的像王安石笔下写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进历史,从零星的史料中,认识一下这位曾经的“神童”。

千古疑案“伤仲永”

对于方仲永的教训,我们在初中阶段就知道了:人的天资不是成才的唯一因素,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有关键作用。但确切地说,方仲永之所以没有长进,一步步贬值,与他没法走出去有很大关系。

宋朝的读书人意识到,要摆脱低层次,必须走出去,将已学的技能、文化放到外面的世界里去进行一番砥砺。例如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就讲过,生活在不过“数百里之间”的范围内,所见到的“不过邻里乡党之人”,对于书本哪怕是

“无所不读”,也会被狭窄的接触空间所淹没,空间上打不开,

知识修养上就打不开。可怜的仲永,限于家庭条

件,不能走出去,在家乡反复操作一种技能,结果把自己固定在这种低层次技能上,就等于把自己固定在某个生存层次上,一天天贬值,最后“泯然众人”。这是多可怕的事,对现代人而言,也是一种教训。

(来源:《广州日报》)

疑惑三: 方仲永为什么大幅度退步了?

疑惑一:

疑惑二: 王安石与方仲永或是间接竞争对手

语文课上,老师突然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一时不知该怎样回答。我曾经也有过理想,那还得从小时候说起。

幼儿时期,我想将来当一名歌唱家,可以站在光彩夺目的舞台上,唱出一首动人的歌,让大家为我喝彩、鼓掌。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就变成三年级的小学生。我每天都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看着老师威风、潇洒的模样,我又产生了长大后当老师的想法,带着香甜的“露水”去滋润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让孩子们吸收“露水”的营养,茁壮成长。

转眼我上五年级了,我读懂了冰心奶奶的一段话“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是啊,要想将来事业有成,就必须刻苦学习,努力奋斗。

我想:如果我长大后想当书法家,那么我从小就应该刻苦练习书法,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反复练习;如果我长大想当一名舞蹈家,我从小就要经常做一些基本功的练习,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如果我长大想当老师,那我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分秒必争,上课认真听讲,把基础打好,将来考上师范院校……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我觉得只有梦想还不够,我现在应该好好学习,每天进步一点,为将来的梦想做好准备,使我的未来大放光彩,我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作者:张慧(50 学校五年级)指导老师:蔡冲

梦想之花

国学小知识

王安石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话一旦说出口,其影响就无法挽回,哪怕是四匹马拉的车子都赶不上,告诫人们说话一定要算数,讲信用。

其实,这句成语的源头非常形象、简练。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棘子成发表一通关于君子的言论。这位仁兄可能自己读

书不多,居然说:君子只要内在品质好就行,要那么多文采干吗?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即子贡,正好是位善于辞令的外交家,他听着这话觉得很刺耳,于是反驳:阁下关于君子的言论,实在可惜,但是影响已经挽不回了,就算是四匹马拉的车也赶不上你鼓弄舌头的速度,“驷不及

舌”,本质和文采其实一样重要。子贡不愧是外交家,一句

“驷不及舌”,很形象也很夸张地讽刺了棘子成的失言。在那个时代,最快速的陆地交通工具肯定是马车,尤其是四匹马拉的车。搁在今天,等于说一辆法拉利跑车也赶不上你说话的速度。

相传春秋时代的《邓析子·

转辞》也有这么一句话:“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但此书可能是后人委托,不会先于子贡。

这句话发展到五代时期,就演化成“驷马难追”。到明朝明的徐田臣《杀狗记·谏兄触怒》里,则有这么一句话:“今日一语轻交,他时驷马难追。”

驷马难追,源于一次批评